七律长征详案(共5篇)

时间:2019-05-14 06: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律长征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律长征详案》。

第一篇:七律长征详案

第八单元

25七律·长征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体验未曾有过的独特经历。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长征,让学生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借助各种文字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了解红军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险阻;接着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试听冲击,再次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继而,以《七律·长征》的歌曲,带领学生走进那艰苦的岁月,以唱带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最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一步领略一代伟人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质。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

征、泥丸、岷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难点: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1.播放《长征》歌曲。文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因此产生了了解长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征、阅读诗歌的欲望。这首歌名叫《长征》。长征是什么?在中国

二、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听了这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学生交流粗浅感受:红军长征非常艰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乐兹伯里笔下,长征难„„)是“前所未有的神话”。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过渡:红军远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其中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的一切。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吧!的词语。

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①(课件出示)学生读准字音。入语,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将学生迅逶wēi 迤yí 磅pánɡ 礴bó 岷mín 山shān 云yún 崖yá 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利于②指导书写(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理解诗意。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

四、抓住韵律,指导朗读 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1.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点。)感情几方面考虑。

③理解词语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万水/千山/只/等闲。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五岭/逶迤/腾/细浪,峻。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金沙/水拍/云崖/暖,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大渡/桥横/铁索/寒。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更喜/岷山/千里/雪,朗读,师生评价。三军/过后/尽/开颜。

4.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会停顿的程度。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扫3.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清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朗读、唱带诵。指名朗读,思考诗中描写的场景,既是对学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生前一环节学习字词的一个检查,又可以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引领、指导学生有个性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地朗读课文,传递用心读的理念,既节省时

三、再读全诗,质疑解答 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1.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做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1.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解。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长征2.学生汇报、交流。途中一幅又一幅的战斗图。下节课我们将更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这首诗写于1935年9月,当时毛泽东2.作业:朗读并理解全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顾长征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识,提升学生思想感悟。布置朗读任务,为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下节课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教学反思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

这首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促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长征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较陌生,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诗写于1935年9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教师的激情叙述激发学生的情感,再次简述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内涵(一)理解第一句诗。

1.师导学:快速扫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生扫读后汇报。(难)2.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指生回答。(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3.生齐读这两句。4.“只等闲”怎么理解? 指生回答。(“只等闲”的意思是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5.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1)导学: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那“万水千山”是一万条河,一千座山吗?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师生交流。(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山和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2)(出示地图),学生观看地图,教师指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3)指生读第一句。(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导学: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后总结(体会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

(二)理解第二、三句诗。

1.自读第二、三句诗。利用工具书试着理解诗意,并在组内交流。

2.指读第二句。3.(出示五岭的图片)

(1)导学: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

(2)理解“逶迤”,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3)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

(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

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提问:你体会到什么?

4.通过查字典、画一画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指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2)(出示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

(3)师导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生借助工具书理解:“金沙”指金沙江的水,“崖”指的是悬崖。

过渡: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的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指生再读第三句。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生交流后师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5)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过渡: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交流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让红军感到了“暖”,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

(6)(课件出示:泸定桥)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7)师引读第二、三句: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真是勇敢,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8)引读第一句: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什么呢?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指名读第四句。

(2)指生交流。(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3)导学: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齐读全诗。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指生交流总结: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师导学: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想一想长征宣传了什么?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怀。

5.总结: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即将胜利时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词,分别是《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它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长征的艰难,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的精神。通过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加深理解长征的意义。阅读毛泽东的诗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情怀和诗人风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25.《七律.长征》简案

2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林明珍

教学目标

1.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教学突破口和主线,并借助彰显诗句意象和引进课外文字、视频资料等手段,让学生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

2.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对仗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

3.在领悟诗句所蕴含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内化诗歌语言。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播放《七律·长征》歌曲。

教学过程

课前齐诵(3分钟)《经典诵读》篇目:《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 《主题读写》篇目:《长征》

一、重温感受,初读诗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课间又听了歌曲。长征和红军将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长征艰难,长征艰险;红军英勇,红军无畏。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受,一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诗眼”为线,显象悟情

(一)提领主线,感悟“诗眼”。

1.设疑问,引诗句。

师:漫漫长征,千难万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两句是? 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2.合作读,悟写法。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诗句中藏着什么秘密? 师:你从这对比中,感悟到什么?

师:谁来读这两句,要读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指名读,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二)合作朗读,领悟颔联 1.过渡

师:那么,漫漫征途上,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有几个画面,形象描绘了远征之难。这几个画面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

2.走进“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师:让我们先走进“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这两幅画面中。谁来读?

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名读,齐读。)

师:什么是逶迤?请看──

师:透过这画面,你看出逶迤的五岭是怎样的五岭? 师:我们一起来读──“五岭逶迤”,请读出那种连绵不断的感觉来。(齐读)师:看,这就是磅礴的乌蒙──

师: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诗句,你能为“磅礴”换一个词吗? 师:通过换词,老师觉得,同学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磅礴”。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乌蒙磅礴”,请读出乌蒙山的高大、巍峨、高耸入云的气势。(生齐读)

师:在这“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中,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学到的和课外了解到的,说一说。

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想象,述说了红军遇到的困难。《长征组歌》中有几句歌词做了这样真实而概括的描述。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述说了种种困难,这些歌词也描绘了种种困难,真是千难万险哪!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远征难。

3.了解诗句写法,感悟红军精神。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这上下两句之间,藏着一个秘密。现在我们来合作读。通过读,看看大家是不是能够发现。

师:就这样读着、读着,在这两句之间,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这两句就是对对子,两两相对,用词和结构都是对称的。现在,同学们合作读,全体男生读上句,全体女生读下句,要读出对称的整齐之美。

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全体女生)

乌蒙磅礴走泥丸。(全体男生)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上下两句之间的秘密。其实,这两句中的每一句,都还有一个秘密。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看看谁还有新发现。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读):逶迤。

生(读):细浪。

出示──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磅礴。

生(读):泥丸。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透过这鲜明的对比,你体会到什么?

师:写山的“大”,显示红军长征之难;写山的“小”,显示红军之不怕。极大和极小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发现,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起的细浪;高大巍峨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滚动的泥丸。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只等闲。

师:面对艰难,红军是如此毫不畏惧、从容不迫!难怪诗人这样赞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三)呈现情境,感悟颈联

1.过渡。

师:“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除此之外,红军还将其他种种困难视为等闲之事。让我们走进另外两个画面。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

2.引导质疑。

师: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师: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金沙江之战,巧计渡江,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你会怎样?高兴呀!欢快呀!这种心情,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这就是──

生:暖。

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4.显现意象感悟“寒”。

(1)感悟“寒”意之一。

师:那么,“桥横铁索”为什么会“寒”?这“寒”字到底包括了什么意思?请看──

师:假如你就站在这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桥头,往下看,你会看见了什么?

师:假如你就站在这泸定桥桥头,往前看,你会看见了什么?

师:人行走在这样的桥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生述)

师:假如你必须马上走过这座桥,你的心情怎样?

师:翻着白浪的江水,闪着寒光的铁索,足以让人心惊,使人胆寒。全体女生们,大家一起读,要读出心惊胆寒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女生齐读)

(2)感悟“寒”意之二。

师:除了“胆寒”外,“寒”字还包括了什么意思呢?相信同学们看了下面的视频,会有新的感悟。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画面片段。

师:看到这段视频,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场战斗?(激烈、惨烈、残酷„„)

师: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束后,看,这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面对这铁索,你的心情怎样?(难过、悲痛、悲伤„„)

师:诗中有一个字,就概括了同学们的这种种心情。这个字就是──

生:寒。

师:全体男生们,大家一起读,请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大渡桥横铁索寒。(男生齐读)

5.小结。

师:同学们,“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难;“金沙水拍”“桥横铁索”,更难。但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不同结果,红军战士也会有不同的心情。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要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齐读)

师:但是,千难万险──无论是险恶的山水,还是猛烈的炮火,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四)想象画面,感悟尾联

1.过渡。

师:同学们,关于长征,有这样一组数字。

课件出示

师:尽管“‘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难;‘金沙水拍’‘桥横铁索’更难”,但都不是长征途中的最难。现在,让我们走进“岷山千里雪”的画面中,这是长征途最艰难、最悲壮的征程之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示,齐读)2.想象练笔。

师:这就是岷山千里雪──

师: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请你用耳聆听,用眼细观,你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结合课前的了解,并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行进在这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高山上,红军将士将发生什么?然后把听到、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

听,狂风—————————;看,大雪———————————。红军————————————————————————————————————————————。

3.感悟精神。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练笔,我们看到了红军翻越雪山时那艰难和悲壮的一幕幕。但诗中有两个词却告诉我们,红军将士怎么面对“岷山千里雪”。这两个词是?(喜、笑颜开)

师:苦难成为过去,欣喜洋溢心间。我们一起读── 师:透过这“喜”字,你体会到什么?

师:同学们,这种种感受和体会,用诗中的话说,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齐读。)

三、以文带文、拓展阅读

1.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说一说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 2.诵读提升。

四、背诵诗句,内化语言

五、作业:

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无畏乐观

第三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编写:仇恒亮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3.口头回答讲义中其他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自主探究,精要赏析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

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五、合作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六、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七、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附:长征知识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後,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

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背景:1934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人攻打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王明决定采纳军事顾问李德德建议,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民兵,在抢险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馀人。标志着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

突破封锁线

在长征开始的时候,中央红军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转移目标,在出发后部分红军将士甚至不知军队将前往何处,仅仅是盲目的逃跑。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至信丰县一代突破国民革命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并沿粤赣、湘粤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并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後,仅剩下3万余人。不久,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部队开赴湖南西部,与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和当地武装力量汇合。但这个计划被蒋介石等人所洞悉,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大量兵力。

同年12月28日,当时尚未恢复权利的毛泽东在黎平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力主放弃原有的汇合计划,提议向四川、贵州边界进军。这个计划得到了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克贵州遵义,进行了10余天的休整。在这段时间,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旨在研判今后的军事、政治方针。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长征组歌》两首

萧 华

教学目标:

⒈ 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 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二、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三、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⒈正音

皑ái

黔qián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⒉辨形 黔─铃

皑─铠

锤─捶

⒊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4、口头回答预习案中其他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

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⑪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⑫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⑪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⑫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⑬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

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㈡《过雪山草地》

齐读

⒈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⑪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⑫炊断粮;

⑬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⒉“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⑪拟人、比喻、对偶

⑫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六、拓展总结

1、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

(千锤百炼不怕难

最后一句)

2、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3、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

第一首:⑪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⑫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⑪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⑬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4、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⑪以七言这主。

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⑫三言句。

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5、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自主探究

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合作交流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

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继续研究课文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

“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三、合作交流,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四、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写作特色: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五、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草》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3、理清课文的线索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紧扣线索安排情节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教学准备:有关长征题材的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文章的脉络

2、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学准备: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二、简介文章体裁和作者:

1、本文是小说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2、作者是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城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 的第四篇。

三、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焦灼(zhuó)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愠怒(yùn)霎那(shà)

蔫巴(niān)抽噎(yān)

2、口头回答预习案中的其他问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五、抓住线索理情节:

1、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开端)

2、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

3、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发展和高潮)

4、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

六、自主探究

学生划出对杨光和副主席描写的语句:教师重点分析第三段,提问:

1、当杨光得知担架上的危重病人就是病重而昏迷的周副主席时,他有哪些反应?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反应的?

2、作者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时,运用了哪些描写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动作描写有“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闭住”、“抖动”、“吐掉”等;神态描写有“一

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非凡气质。

七、揣摩妙点,分析人物形象: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作者重点描写了主席的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角色演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4、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5、说说你以前对周副主席的哪些事迹有所了解,结合本文提供的材料,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5、理解正文前的引文中的“最甜”一词的双关义明确:“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八、体味生动、准确的语言:找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九、比较阅读显能力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3、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十、从课文提供的材料说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十一、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十二、作业: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长征》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设想: 预习要求:

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 学法设计:

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习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自主积累,展示预习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

课题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生字 词语 资料 备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四、自主研读,合作学习

a)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预备题目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五、课堂延伸,畅谈感受

在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彭德怀、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近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欣赏影片,品味环境

1、观看《长征》第24集的片断,“让面杀马”,回味课文内容,注意片中环境描写。

2、结合剧本,体会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二、模拟配音,性格凸现

1、四人小组合作,任选某一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讨论人物性格

2、由小组选择要配音的片断,播放影片,消去声音,由学生用话筒配音。(可以选两组左右)

3、采用互评,自评等方式对“配音演员”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提出合理性建议。引导同学们从语言中体会剧中人物的崇高精神魅力。

三、拓宽视野,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及平时看电视剧的体会联系有关影视作品的资料,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资料)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受的需要。

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3、特点镜头的恰当运用

(说明:这个特点的归纳以学生的发言为主进行恰当引导归纳,不强求字词不差,若时间空余,可请同学们就这三个特点对此剧本进行分析。)

四、简谈感受,总结全文

通过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两个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使得那一个个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指战员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他们对长征说些什么呢?

板书 《长征》节选 断粮晕倒 泥泞的草地 舍己为人 坚定的信念 让面杀马 乐观的精神

歌舞战饥 光明的大道

《诗人 领袖》

编写:吴有宏

教学目的:1.了解毛泽东诗人与领袖的双重身份

2.体会诗文中精当的比喻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难点:作者怎样把毛泽东的双重身份融合一起 教学用具:多媒体播放歌颂毛泽东的歌曲渲染气氛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学期学习了两首毛泽东诗词,谁能说说是什么?你能背诵吗?

——《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请初读《诗人 领袖》这首诗找出我们学过的诗句,另外本诗中还化用了毛泽东许多诗句,它们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找找看,比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战地黄花”《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血残阳”《忆秦娥·娄山关》 “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 “梅花漫天”《七律 冬云》

七律《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北国风光” 《沁园春·雪》

通过刚才的整理我们已经了解到毛泽东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很多诗篇不仅响彻中国,而且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是开国元勋,有很多歌颂毛泽东歌曲为我们熟

知——《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万丈高楼平地起》„„下面我们选择其中的两首听一听,感受一下毛泽东作为政治领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确实如诗题所写.诗人 领袖

二、请你再读诗篇找出体现 诗人 领袖 两者结合的诗句 组织讨论:(诗歌的最后一句“嘹亮了东方”是什么意义?这样写好不好?)

1节: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最长一行——入笔诗的形式

比喻 枪声-诗韵 长征路-诗行

2节:马背上构思——诗的内容 战略谋划与战斗生活-马背行吟与意象的选择

3节:刻画诗人形象与风格-

细节描写-潇洒抽烟、雪天畅想 挥洒自若、想象丰富、豁达豪放诗人气质与领袖风范

4节: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用代表诗妙喻-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比作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5节: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诗歌吟诵来比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嘹亮了东方”写出了毛泽东功绩的历史地位诗歌看似闲散,实则笔笔关紧两面,内部结构非常严密

三、请带着赞美与崇敬的感情朗诵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节奏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诗文

2、写一首赞美诗赞美你最敬佩的一个人(叙事诗)

第四篇: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案例 及反思

福利二校 张素雪

教学案例:

(1)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边演示课件(音乐:《长征组歌》中的《大会师》乐曲 图片 五岭山脉、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夹金山、草地)边导入。

生1:“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我读不懂。

师:读不懂的举手我看看(有大半的学生都举手)。谁能具体说说哪儿读不懂?

生2:这句中的“暖”字我不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3:“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我也有点读不懂。

生4:为什么要说“更喜欢岷山千里雪”?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难问题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体会,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2)探究感悟。

师:谁来谈谈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1:我通过看课后的注释,知道红军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天气比较暖和,体会到金沙江畔暖气蒸腾。

生2:我认为这里的“暖”不仅仅说天气暖和,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2:通过看历史书,我知道毛主席善用佯攻战术,假装要攻打贵阳,让蒋介石将滇军东调,这时毛立即将军队直插云南,从而巧渡金沙江,作者用“暖”字来形容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师:真会利用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3毛主席除了用佯攻的战术外,还成功地用佯装战术智擒敌军,不用一枪一炮缴获了六条渡江的船,战士们会为有这样英明的指挥而感到特别高兴。

播放红军巧渡金沙江片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暖”的意蕴。

师:我们怎么读这句诗才能体现出红军战士这种欢快、喜悦的心情呢?

生:很投入地练习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范读——练读——再读(朗读节奏明快)

师:大家还解决了什么困难?

生4:“寒”字不仅写出了泸定桥的奇险,而且也说明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艰难。

生5:我从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体会到了飞夺泸桥的艰难。

生6:我还知道泸定桥是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的,长101米,宽2.6米,离水面14.5米,东西悬挂在大渡河上,从中体会到泸定桥确实很奇险。

生7:通过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知道这次战斗由1营2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边攀缘铁索边向东岸发起进攻。王友才率第2梯队铺好桥板,随后冲进泸定城,与敌人展开了2个小时的激烈巷战后才占领了泸定城。这个战斗场面令人心惊胆寒,给人寒气逼人的感觉。

生8:听了他的描述,我觉得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多么的奇险悲壮啊!

师:是啊!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9: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心情特别高兴,后来又战胜重重困难,在翻过岷山即将进入甘肃时,心情就会更加激动、兴奋,所以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生10:我还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会到工农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十分的乐观。

师:谁能具体谈谈是怎么体会的?

生11:我从“只”这个字体会到长征中的困难在红军眼里仅仅是件小事,战胜困难的信心很足。

生12:“腾细浪”、“走泥丸”说明这些艰难险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一提,真豪迈乐观。

师:围绕第一句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3:还想知道红军长征时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4:我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生15: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当时中国军队从没有到过的。

生16:除了军事和自然界方面的困难外,还有政治上的困难。比方说,一、四方面会师后,毛主席坚持北上抗日,张国焘试图分裂党,坚持南下,这是长征中遇到的政治困难。

通过拓展,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长征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还可以进一步体会红军乐观豪迈的情怀,为感情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情朗读

练读——指名读——评议——范读——比赛读——优胜者配乐朗读表演——课下朗读录音,并欣赏、交流。

由于学生探究感悟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对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所以学生对诗的节奏、语气、语速、轻重音处理极富个性,体现了诗歌学习的个性化行为特征。

(4)总结迁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开展“长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我试图以《长征》教学为例,以信息技术的运用 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突破口,尝试探究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1信息与学科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小学语文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和运用价值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并通过信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Learn with IT)。这种 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感悟与朗读结合,探索诗歌教学途径

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长征》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乐观精神。从整个教学来看,所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由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 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下载七律长征详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律长征详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赏析 1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主备:李进朝复核:徐耀祖吉留锋8月24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

    七律长征

    课前谈话: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先来认识一下,我姓黄 生1:我姓—— 师:我叫黄玉平生2:我叫—— 师:我是湖州市长兴实验小学的老师 生3:我是桐乡小学的学生 师:我喜欢书法 生4:我喜欢武术......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陶华夏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