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姓名:肖稳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情境导入法、讨论法、提问法等,通过学生搜集长征相关故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本课内容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领悟长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PPT播放宁化图片)
同学们一直很好奇老师是哪里人对吧,今天老师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是福建省的西北地区,武夷山东麓,西接江西石城,南临长汀,别名“翠城”。
宁化是唯一一个90%以上都是客家人的县城,我们学习了上学期的历史都知道,中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陆续的中原汉人往南迁,这部分人就被称为客家人,宁化就是客家人的中转站。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几乎每个客家人都可以在这里追宗朔祖。对于单个家庭而言,客家族谱记载了先祖的来源去向、家训家风;对于整个客家民系来说,客家族谱记录着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文化根源。
闽西八大干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奇葩的吃法之一,在当地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和普通大众吃青菜一样,完全没有心理障碍。秋收时节的田鼠非常肥美,在旧时,秋收时节稻田里的田鼠特别多,经常偷吃粮食并藏到洞里好过冬,农民深受其害,后来就想出了这个既能消灭鼠患还能变成美食的好方法。图图为用糟糠烟熏过的田鼠
烟熏过后切成块,以红萝卜后者冬笋加蒜苗芹菜做配菜,加点三层肉翻炒即可,一碗很香的老鼠肉就好啦!当地有句谚语:宁化老鼠干,天下第一香。老鼠干还能治小孩子的尿频
宁化是革命老区,著名的红色旅游路线,是红军长征四大起点县之一。四大起点县包括福建长汀、宁化,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分头出发的。
图为湖村锣鼓坪,锣鼓坪则是 当年红军出发前集中在一起开会宣誓的地方。下半夜开始,红军部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坡上来。红军首长彭德怀站在小山岗上作动员报告,然后红军又一队队、一列列的向着城门水茜路方向走去,经宁化安远乡往江西广昌县方向进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宁化境内播下革命火种,进行艰苦的斗争,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都经过了哪里?遇到了什么困难?让我们走进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去寻找答案
第一篇章
探寻“长征之因”
(学生自主预习书本81页,找出长征原因)
从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全国先后建立了许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而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就是位于赣南闽西,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国民党先后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 了“围剿”。前三次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采取灵活的战术特点,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方式取得胜利,可以说打的就是游击战!第四次的时候,党内左倾错误占领统治地位,(什么是左倾?就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做事情,简单的说就是冒险主义,激进派)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但周恩来朱德仍然坚持采用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方式依然取得成功。但是,这一切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发生变化
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企图一举消灭中共,对这次围剿非常重视。1933年,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兵力对红军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其中50万兵力围攻中央苏区。图为国民党军队在中央苏区边沿修筑城堡,甚至蒋介石亲自检阅参加第五次围剿的部队。
而在党内,博古和李德取得了领导权,他们采取与敌人硬碰硬的方式,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损失惨重,依然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如果不转移力量,红军将面临灭种危机,中共中央和中共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不得不开始长征。
第二篇章
体验长征之难
(切换身份导游,带领学生 重走长征路,身临其境让学生感悟 当年长征历史)
今天老师来当回《重走长征路》的主持人,带着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长征。咱们从革命老区出发瑞金出发,第一站是我们的红色故都瑞金,1931年在这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瑞金被定为首都。在这里,你可以参观中国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旧址,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接下来,咱们要渡过湘江,当年,红军付出惨痛的代价,冲破了敌人的斯道封锁线
大家一眼望过去的是现在湘江的优美风景,但是,在当年,这里发生了长征中最惨烈同时也关系着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在这一战中红军损失过半,从8万多人到只剩三万多人,红军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江里都是尸体和血水,所以当地有句谚语: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按照博古计划,我们接下来是要去湘西,但敌人早已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不去湘西,而是渡过乌江,改道贵州, 面对两人的不同意见,如果是你你会支持谁呢?(毛泽东)为什么呢?如果不放弃湘西,我们就可能面临全军覆没。所以红军最终放弃了去湘西而是改道贵州,沿途拿下了贵州的遵义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遵义会议的会址。(播放遵义会议视频,了解遵义会议的激烈讨论,切身感受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地方呢,就是遵义会议会址室内的陈设。一间狭小的屋子,一盏老式的煤油灯,一张长条的桌子,几张椅子。当时与会代表就围坐在这张桌子旁。毛泽东做了重要讲话。这间狭小的屋子几乎可以说决定了党和红军的未来,在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会议上博古首先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接着,周恩来以红军总政委的身份作了副报告。他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了战争失利的责任。同时,他还建议今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从而把会议讨论引向纠正错误的军事领导这一关键问题上。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刻地剖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军事领导人单纯防御的错误战略战术所致,否定了博古的报告。张闻天、王稼祥 也相继发言,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上所犯的严重错误,表示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中央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后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结合课本,找出以下信息,我们来总结下遵义会议。
(提问: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小组,四渡赤水就是遵义会议后非常漂亮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四川云南贵州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进逼包围。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决定利用敌人弱点,在赤水打游击战,真正的目的是走敌人较薄弱的地区贵州北渡长江。中共中央告诉全军,为了有把握求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不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一渡赤水摆脱后面的追敌,就在敌人慌忙向东追击时,中共却转回来再占遵义。敌人以为红军又要北上的时候,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诱敌向西。红军大部队却转向南,当时蒋介石在贵阳,红军又摆出要攻打贵阳的姿态,蒋介石急忙调兵回贵阳镇守时,红军却绕过贵阳从贵州西进。到金沙江附近时,红军又做出要攻打昆明,把敌人向昆明引,红军却悄悄渡过了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渡过金沙江后,红军又遇阻难——大渡河。大渡河的对面敌人进行猛烈的炮火攻击,而大渡河的河水湍急又没有桥梁,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派十八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鼓起勇气强渡大渡河,为红军打开了前行的口子。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渡河的纪念碑,纪念的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美国记者斯诺也随军采访红军,这张照片是美国记者与18勇士的合影,随后,斯诺写下了著名书籍《西行漫记》。
(飞夺泸定桥)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泸定桥是大渡河北岸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原本桥上铺着木板,但当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拿下了泸定桥。(一边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一边讲述》)
(爬雪山)各位跟紧啦,这段路不太好走,大家看见对面那位雪山了吗?那就是红军当年征服过的雪山——夹金山。夹金山海拔4124米,夹金的意思为很高很陡,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就是对此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由于难度太大,咱们就不爬雪山了,我请了一位当年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爷爷在这雪山脚下讲讲当年的故事。{钟洪奇}大家欢迎(鼓掌)(眼神凝重沉思一会,缓缓开口)
“那年是五月初四,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张:那老爷爷,后来怎么样了?} 咳咳,后来有人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80多年过去了,我耳朵里依然回荡着她唱过的最响亮的歌谣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那一年,她15岁。(在悲伤的背景音乐中讲述过雪山爬草地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体会长征过程中自然条件的恶劣)
(过草地){张:那过了雪山之后呢} 过了雪山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草地。
{张:我以前以为草原很美的,可是后来才知道红军在草地里损失惨重 }是的,在长征途中,有一块号称“死亡之地”的区域--“松潘草地”,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进入了草地。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举目望去,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红军指战员们踩着草墩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张:谢谢老爷爷给我们讲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红军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勇往直前,团结一心,以坚定的革命信念走出困境。{会师会宁}出了草原,咱们就要到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了——陕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率先到达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第三篇章
感悟长征之魂
(学生看课本找出红军长征胜利的时间、标志和意义)
教师:中央红军由几万人锐减到几千人。那么,长征到底值不值得走?为什么? 学生:(围绕长征胜利的意义回答。)
教师:毛泽东这样评价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教师注意通过“毛泽东引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是什么的支持使得红军创造了这一奇迹?-------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数字,使学生明确长征途中学生经历的千难万险,深刻理解是长征精神支撑着红军将士最终完成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知道了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美好时光,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党爱人民的教育。)教师: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多名学生:“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教师:大渡河水不停地在咆哮,泸定桥的铁索还在悠悠摇荡,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有人说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已经不需要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了,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在当今社会还 需要长征精神吗?长征精神给你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把每一次的挫折和困难都当成磨炼自己意志的试金石,有责任心等等。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
小试牛刀
六、板书设计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从红色旅游县导入,过渡自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用旅游《重走红军长征路》方式,把长征路线进行串讲,又加入情景老红军讲长征故事方式,激发兴趣。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音乐等。图片有“赤水河”、“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电影片段有“长征电影片断”,图片“过雪山”、“过草地”。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另外我还让学生课前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妥。前面内容讲过多导致没有准备过多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长征精神,但我相信学生在讲长征过程中会有所感悟。
第二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说明: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红1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2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4方面军长征路线
弋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红6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7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红10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红25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
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敌军进攻方向
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敌军封锁线
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第三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教案示例之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4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梁爰如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知识点:四次反“围剿”的起止时间、领导人、战术、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长征的起止时间、原因;长征中重要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意义;两次会师;长征胜利的意义;南方红军的艰苦斗争。
(2)基本线索:本节讲述了我党从1930年11月—1936年10月间的军事斗争。1930年11月—1933年3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作战方针的领导下,红军先后打破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1933年初,由于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左”倾错误,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时,由于中共负责人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红军损失惨重。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新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2.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
(1)通过讲述红军在1930——1935年10月期间军事斗争的胜利→失败→胜利的过程,使学生对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红军的情感,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的能力培养
(1)编排大事年表的能力。
(2)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的能力。
(3)从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长征及遵义会议
难点: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胜利结束长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东北易帜以后到1930年上半年以前,蒋介石反动政权主要在干什么?(学生回答)
(2)这个期间,革命的形势有了哪些发展?(学生回答,这种革命形势给国民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
2.导入新课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中原大战一结束,蒋介石立刻掉转头来,集中重兵对南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围巢”。从1930年11月—1934年10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前四次红军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使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而第五次却失败了呢?让我们共同比较并分析一下五次反“围剿”的情况。(板书提纲)
一、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请同学们看P25表。
从表中敌我双方兵力情况来看,我方处于什么形势?(回答)但是从战绩上看处于劣势的部队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原因。
(提问)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谁?采取了什么战术与作战方法?(指导学生看书P25的第一段大字,回答。)
(教师):毛泽东在三次反“围剿”中都采取了运动战的打法。什么是运动战呢?运动战就是正规军在比较长的战线和比较广的战区内,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毛泽东采用这种战法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来讲,作战方针与打法应该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运动战的打法就是从当时敌强我弱的实情中作出的科学选择。现在以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为例来看毛泽东战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找一个学生朗读P26页的小字。)
(提问)①国民党在第三次围剿中使用了怎样的兵力?(回答)②红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答出正确指挥、作战勇敢、人民支持等)
(教师归纳):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并实行了“敌进我退的部署。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把国民党军队拖得半死不活,打得蒋介石灰溜溜地逃回了南京。
(提问)第四次反“围剿”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回答)
(教师):第四次反“围剿”虽然不是毛译东领导的,但是领导第四次反“围剿”的周恩来、朱德采取了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同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板书提纲二)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3年秋,蒋介石又亲任总司令,先后调动了100万军队并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在政治上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的封锁、在军事上采取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新策略。面对蒋介石疯狂的“围剿”,红军组织了第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较,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变化呢?(回答)
(教师归纳):第一个变化是领导变了。由博古与李德负责,尤其是由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李德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简介博古、李德的情况,可让学生看课文注释。)第二个变化是完全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推行王明“左”倾错误主张。(简介王明,可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
(提问:①王明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了党的领导权?他的错误主张表现在什么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错误主张带到了中央根据地?)(回答)
②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与博古按照王明错误主张,在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方针,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回答)
(教师):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相同的是,都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但是,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路线,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由此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不是力量的悬殊,乃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与战术方针。(板书提纲三)
三、工农红军的长征
(1)长征的原因:
(提问):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为什么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呢?(回答)
(教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与红军主力8万人被迫于1934年10月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约有3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在完全脱离党中央领导的情况下,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进行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同学们在初二第一学期语文课中已经学过陈毅写的《梅岭三章》及本书中的P32《赣南游击词》节选中都可以看到当年红军游击队的艰苦生活,(板书2)
(2)长征的过程: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按顺序排列长征所经过的重要地点及长征途中所发生的大事。(挂出地图,并指导学生阅读长征内容,然后分别叫十个学生回答。每回答出一个地点,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且在地图上相关的地方插一面小红旗。师生共同完成下列长征线索图示。)
(提问):长征中,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处于了危急关头,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渡过危急的?(学生回答)
(教师):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8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此时蒋介石又布置3个口袋,如果红军去湘西,必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此时毛泽东向中央建议,放弃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道贵州。正如刘伯承回忆中谈到的,毛泽东挽救了红军。(让学生阅读P28的史料)
(提问)红军从什么地方开始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军为什么能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学生回答)
(教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一反以前的行军方式,好象获得新的生命。毛泽东率领的部队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疲于奔命。3月下旬,红军又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慌得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调云南兵增援。红军又掉头向北,以急行军速度,在5月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冲出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了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经受了饥寒伤病的折磨,表现出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同学们在初一与初二第一个学期的语文课上学到的课文《草地的晚餐》、《红军鞋》、《老山界》、《九个炊事员》、《七根火柴》就反映出上述讲到的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反映出红军为理想与信念的执著追求。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课文、看过的书以及历史课上的内容讲几个红军艰苦奋斗的故事。(让二、三个学生讲述。)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经过了11个省(指图讲):赣,湘、闽、粤、桂、黔、滇、川、康、甘、陕,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徐海东、刘志丹等领导的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红军走完了艰难的历程,红军为什么能从失败走向胜利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长征胜利的原因。(板书3)
(3)长征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并回答长征胜利的原因)
(教师归纳):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红军;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长征走向了胜利。
(提问):毛泽东从什么时候又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回答)(指导学生看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提问):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提出问题)遵义会议后,在中央总负责的是张闻天,为什么却说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呢?
(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遵义会议召开时,红军面前最迫切的是军事斗争,当时尽管红军没有钻蒋介石的口袋,但是仍处于生死关头。在关键时刻,用什么思想领导军事斗争已成为至关重大的问题,它不仅仅决定着红军的命运,也决定了革命与党的命运。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让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指挥了红军。这样,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权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所以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中国革命开辟了走向胜利的航道。(板书4)
(4)长征的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P32长征的意义,并让学生分析长征意义讲了3点。)
(教师):①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②第五次反“围剿”前,红军已有30万人,可是三支主力红军会合时,已不足三万人。但是这些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极可宝贵的精华,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③毛泽东同志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因为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转入了新的斗争。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正如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写的史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谈到的:“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也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家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让我们共同朗读毛泽东写的《长征》,缅怀先烈,开创未来,(全班集体朗诵《长征》)
3.课堂练习
①课文的P32练习题
②指图讲述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三)教法建议
1.新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较广,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动口动手、自己去理解、体会教材。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而不是只按教材内容重新复述一遍。
2.应及时地组织第二课堂的活动,如组织讲故事会、听老红军回忆、看有关长征电影、写小论文等来加深、理解本课内容。
第四篇:200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2006-2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J)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6年10月7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同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乡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长征锤炼出了一支越战越强的人民军队,锤炼出了一代精英。七十年过去了,红军将士们的万里长征,已作为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永垂史册。
2006-2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1936-2006)
【商品单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1936-2006)【每版张数】:16枚 【发行日期】:2006-10-13 【 规 格 】:50mm×38mm 【 面 值 】:3.2 【设 计 者】:郝旭东 【 版 别 】:影写版 【印 刷 厂】:北京邮票厂
【图案面值】(4-1)J 送别 80分(4-2)J 遵义会议 80分(4-3)J 飞夺泸定桥 80分(4-4)J 过草地 80分
邮票介绍:
七十年前,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2006-25M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小型张)
【商品单位】:枚 【全 套 数】:1枚 【发行日期】:2006-10-22 【 规 格 】:120mm×90mm 【齿孔度数】:13度
【 暗 记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 面 值 】:6 【设 计 者】:郝旭东 【 版 别 】:影写版 【印 刷 厂】:北京邮票厂
邮票介绍:
七十年前,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第五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读后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读后感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红军的精神伟大在何处?他们有着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中国工农红军受命于危难之际,转战于生死之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纵横神州十一省,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三万北上抗日,其悲壮历程,感天动地。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艰苦,创造的业绩伟大。红军过草地,天空像用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留神,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如胶似漆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山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残冬的威严仍然统治着大地,但是,红军战士,万里长征考验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性格,他们要坚决地走出去。山好象越爬越高,路一天比一天难走了。每个同志都清楚地知道,怕困难就不当红军,当红军就不怕困难,一定要翻过山去,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也将证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还将继续激励中国青年坚定地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树立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理想主义精神,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的词典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