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宏观看中国当前的文化文明舆论环境 2
从宏观看中国当前的文化文明舆论环境
今天,辛亥革命已百年,值此之际,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对当下环境做宏观分析。
一百年前,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辛亥革命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流血后终于成功,推翻了两千年以来的封建帝制,并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内忧外患不断,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出现各种变革,国土尚属分化阶段:各种思想潮流纷至沓来,在神州大地飞舞;直到日本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侵华战争。
孙中山先生带来三民主义,之前曾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失败的百日维新,有章太炎倡立黄帝为共同始祖以启发民智,继而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有鲁迅写《不周山》重书中华民族的创世纪,有胡适的西学,有马列主义的引进,等等。总之,中国社会在此时期剧变;中国的仁人义士意识到落后要挨打,大规模引进西学,推翻旧传统,于是有人称,那是继春秋战国后第二次百家争鸣。
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发现就是“人”的发现,中国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开始追求个性,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新的民族精神诞生,一切似乎都暗示着一个新的现代的民主共和国将建立。但历史我们永远无法猜透,而后,孙中山留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带着遗憾而终。军阀之后,政党政治体制尚未成熟,新生国又遭受外国侵略,许多人走上战场,共产党于战乱中诞生,最终国共合作,联合抵御外敌,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接下来,四年国共内战。共产党取得了最终胜利,建立伟业,于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扬帆起航。
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前,往往伴随着思想启蒙运动,要建立成熟的现代民族国家更需长远的思想启蒙体系。自由意识公民意识是这样国家国民必须具备的。新中国成立后,前期领导者做出很多错误决策,从大跃进起到十年文革劫乱,中国人进行自我改造社会乱象频生。我们国家在此时期紧闭大门,从经济到科技,从文化到精神,全面落后西方各国,同时思想滞后,长远思想体系并未生成。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制定改革开放新决策,中国人尝试融入世界,国门由此正式打开。三十年改革开放风风雨雨,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展开。而各个阶级,从上层到底层,从历史学者到文人艺术家也重新审视上一段历史。一个国家的堕落首先是知识精英的堕落,对知识精英堕落之诘问便拉开了序幕。以小说《废都》的问世开始,再到伤痕文学朦胧诗,另一方面,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刘再复出版对话录《告别革命》对百年革命征程进行反思,百废待兴,而今迈向从头越。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知识分子敌不过毛主席。政治是一国之根本大事,政治稳定才能带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产力。
那么我们经历了百年动荡,思想体系是否有所建立,民主法制各方面是否健全,这都是值得要问的。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今天,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均取得各方面进展,从北京申奥成功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出现互联网到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升天等等,中国随着全球化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但经济过快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社会处于转型期,现状是秩序混乱,精神断层,相应的社会文化未建立,起各种利益冲突频发,社会公平正义减弱,人民幸福感并未同步上升。在此我们从宏观事件作出分析,以2008年至2011年为例。2008年,中国的大事主要是奥运会,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之前,西方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污蔑造谣中伤,境内一小撮反华异议人士在西藏打砸抢烧,制造骇人听闻的3.14暴力犯罪事件。此事件在国内国际上影响极坏,造成国际上对中国是否有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能力的广泛质疑。紧接着,藏独分子在巴黎火炬传递时进行干扰。这一系列事件呈现出中国边疆不安全因素以及问题,在中国内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打破宁静,这些人试图从外部分裂分化中国。但分裂并未造出声势,在我国政府的高超处理能力下火焰遂熄。
同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这时是中国到了危险的时刻,但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团结救灾,政府提出“救人第一”,由此获得国际社会认同和赞扬。一些文化学者开始呼喊,中华民族的终极性精神价值体现出来了,文化得到回归。
学者余秋雨便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他视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体现和世界输出。同样,在2008年之前,国学热在华夏大地轰烈展开。北京奥运会最终是以取得极大成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开幕式展现了5000年的中国光辉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成果。
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西方以美国为首极大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将责任横加给中国。这次经济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方趁此机会妖魔中国。《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载《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明确提出“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虽然一系列社会事件发生,但“中国人民不会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西方认为,“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事实是“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西方亨廷顿所著《文明冲突论》认为,东方儒家文明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主要对手。这是事实,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
从2009年到2010年,我认为中国最突出的事件不是60年大阅兵而是网络民意代表的出现,他们站在民众立场,监督政府,引导舆论,不分立场,只认对错,这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从宏观环境看,大的方向是中国必然走上更高层次的民主法制,而网络上的各种声音成为中国进行民主改革法治进程改革的催化剂。
从“躲猫猫”事件到杭州“七十码”事件,再到湖北荆州“天价捞尸”事件,“钓鱼执法”,“强制拆迁”,网络上的各种评论、言论、质疑、批评铺天盖地,这些声音是民意的体现,也是中国人进入新的网络时代的自我表达。
钱云会案是舆论的一次集中爆发,它表现出政府的公信力不足,官民的互不信任。但催生了“公民独立调查团”,评论认为“公民调查这种新出现的个体参与公众事件的形式,是中国式“司法独立”进程中民间智慧找到的一条绕体制而行的曲径,可能可以成为一种自下而上有效的非暴力的参与体制改良的手段,现阶段的公民调查虽然无法参与司法判决,但可以促进大众参与意识,标榜行动的力量。”我们可以说,这是民众自我意识进步的表现。
药家鑫案紧接而来,被认为一场社会悲剧,不少人认为“药家鑫案的审理并不是在一个很公平的舆论环境中进行的,被社会舆论所影响”,这次事件万人喊杀,舆论影响司法,引得很多人的反思,不少人对网络民意提出质疑。应该说理智的声音似乎更弱小,接下来的“云南药家鑫”案舆论便彻底左右司法——原判死缓最终改为死刑,但这是司法的进步还是退步,我们要问。毫无疑问,我们的司法改革必须遵守固定的程序,而不是迫于社会压力,非理性地动摇。
进入2011年,网络舆论继续占据各类公共事件主要位置,微博让言论更自由,人人都是民意代表。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让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低谷。紧接着7.23温州动车安全事故,社会各种事件带来的效应再次印证,又一次大规模批评展开,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辞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现场召开中外媒体见面会,成立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
社会事件层出不穷表现了我们社会的一些病态:道德正义缺失,责任缺失,监管缺失,管理缺失,诚信缺失,信仰缺失。最值得一提的是信仰缺失。
很多事件我们从表象即可得知本质。2011年的利比亚内战最终以卡扎菲的政权被彻底推翻结束。卡扎菲之死也是极权独裁的覆灭,显然,极权独裁是现代社会不容忍的。但西方多次打着人道主义正义自由的旗号发动战争或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这是否具备正义性合法性,有待陈说。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有没有,我们的网络民意代表是否一切都正确,这仍值得商榷。按历史规律,以明代为例,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永乐皇帝朱棣却建立了内阁,从此,中国进入言官时代,那也是个批评的时代。两百多年的批评过去,直到明朝末世崇祯皇帝说:诸臣误我也。我们回头观历史发现,这些批评大部分是没意义的,有用的只占很少数。我们和上面获得的信息资源人力物力不对称,当批评成为符号,实际就没有意义。今天的网络民意代表当任何时候都站在民意这边,并且一切都批评,能影响官民对立时,这些批评是否有意义,只否以符号称他们,这都值得反思。西方人说:我不会为自己的信念死,因为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对的。
自鲁迅之后,传统文化被一些中国人抛弃,但随着思想潮流向前进展,鲁迅的战斗性和尖锐性屡受质疑,越来越多的人视鲁迅传统为一种失败的文化形态。并认为:鲁迅对儒学的偏移,从根本点破坏了文化的本质,要为百年间的非理性文化泛滥负责。今天,实际上我们还是沿着鲁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思考表达,必须肯定网络民意,但我们缺少的是有影响力有实际才能才学治世开风的大师人物,而网络民意代表却无这种人,他们可以很有影响力,但也有不少对历史对哲学治世之学藐视。我们信谁就便成未知数。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越有利于自由,这个国家中保守主义思想和运动就越强大,因为在这样的国家,保守自由与保守传统是高度一致的。——这告诉我们,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是并肩存在的,如同人的左右腿,同时存在,互相前后,我们才能踏步而起向前走。这就是新的文化文明的演绎。
第二篇: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甲
一、绪言
夫天地悠悠、岁月轮转,吾中华大国延续千年不绝者,乃祖宗高明广博之大德、大智、大行庇荫也,而此大德、大智、大行能沿传不息者,则赖于子孙崇孝重祭之功也。祖宗述经典彝伦,有圣德,行天道;是故悠久护佑子孙,中华民族得以万世隆昌。子孙崇孝道、重祭祀,代尊祖宗教诲,谨守祖训家道,方致辈有圣贤,英才代出。师父上人于讲席中开示,恢复祠堂,以复家庭教育;恢复城隍庙,以兴因果教育;恢复孔庙,以弘传统教育。三者恢复,中华复兴指日可待也。万事以孝为本,而祭祀乃行孝之要务,是故中华民族所以繁荣昌盛者,祭祖之功大矣哉。
甲
二、祭祖略述(分五)
乙
一、祭祀简述(分二)
丙
一、释礼
昔在三皇,以道而治,天下大同。迄于周,周公摄政,制礼作乐以为治国化民之用,万邦得以协和、君臣得以相安。礼之用大哉。
礼有多种,祭为之本,亦为之先。《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有五经,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吊救荒之礼;军礼,军制征伐之礼;宾礼,待宾朝见之礼;嘉礼,食射婚贺之礼。诸礼之中,莫重于祭(吉礼),故礼字从「示」,从示表祭祀,「豊」者乃盛放祭品、行礼之器也,「履」言礼乃人之所依也。「行礼」,乃人祭祀祖先神灵以求吉祥福慧,故曰所以事神致福也。此「礼」字之本义。
《说文解字》之中,凡从「示」之字多关乎祭祀。如:祓(音福),除恶祭也;禳,磔禳祀,除疠殃也;禬(音贵),会福祭也;禅,祭天也;禂(音祷),祷牲马祭也;禖(音媒),祭也(求子祭)。上言祭祀之种类。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礿(音越),夏祭也。以上言祭祀之时也。
斋,戒,洁也;禋(音因),洁祀也。以上言祭祀之诚心。
禷(音类),以事类祭天神;祡(音柴),烧祡焚燎以祭天神。以上言祭祀之方法。
禧,礼吉也;禛(音真),以真受福也;祯(音真),祥也;祺,吉也。以上言祭祀而得吉祥也。
以礼字之说解,可知礼最初为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乃古人日用而不可离者也。而后,礼之种类渐而增多,乃至于《中庸》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者也,然皆源于祭祀耳。
丙
二、释祭祀
《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之字形,指后人祭祀时以手持肉(祭品)以祭也,故为一切祭祀之称。《说文》,「祀,祭无已也。」祭无已,言祭祀沿传不止之谓也。统言之,祭、祀皆言祭祀;析言之,祭乃当时、当世之祭祀,祀乃指后世之祭祀,代传不绝之祭祀也。
祭祀必有文辞,以告祖先神灵也。《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乃指祭祀时读告词之主祭人也。此祝字之本义。祭祀之对象有多类,今述其要。《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是故历代多有供奉「天地君亲师」者也。此外,祭祀之对象有日月星辰、列星风雨、山林川泽、社稷城隍诸神灵等,所含广而博,乃古人对天地万物之敬重也。祭祀之由,有求子、求雨、求平安、祈福等事。观上可知,古人逢大事必祭祀也。此释祭祀。
乙
二、祭祖略述(分二)
丙
一、释祖
《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音居)声。」始庙言供奉始祖之大庙也,祖之古文为且,其形如立于台上之祖宗牌位也。由始祖引申为一切先祖、列祖列宗。「宗,尊祖庙也。从宀(音棉)从示。」段玉裁注云:「《传》曰:宗,尊也。」凡尊者谓之「宗」。尊之则曰「宗之」。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宗,从宀从示,示谓神也,宀谓屋也。后引申为凡所尊皆曰「宗」;所尊皆重要,故又引申为主旨、纲要。「庙,尊先祖皃(貌)也。」段玉裁注曰:「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皃也。」《祭法》注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丙
二、释祭祖
祭祖者,祭祀祖先也。《礼记.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古者祭祖必于庙,《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自君王以至于庶民,皆以祭祀为重,君臣崇孝道,重祭祀,民德自然归厚,国家自然太平也。
乙
三、祭祖意义略述(分三)
丙
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当春秋时,礼教衰微,民多薄于其亲,故曾子讽在位者,但能慎终追远,民自知感厉,亦归于厚也。《礼记.坊记》云:「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又《祭统》云:「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与。」 「言君者,以曾子言民德,民是对君之称,盖化民成俗,必由在上者有以导之也。」
丙
二、子孙昌盛,祭祀不辍
《道德经》五十四章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言子孙能重孝道,重孝道则重祭祀,重祭祀则能行先祖之教,守先祖之道,如此则能使后裔延续不衰,故曰子孙以祭祀不辍也。于此可知,中华民族能延绵五千余年者,乃历代子孙祭祀不辍之功也。
丙
三、祭为礼本,唯贤能任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净空老法师重视祭祖,讲席中屡屡提及此事,蒙老法师及有识之士多方护持,近年于香港等地多次举行祭祖法会,盛况空前,国家、社会皆受其益,参会大众因此而学孝道、复祭祖者多矣。贤公上人每年无论事之忙闲,路之远近,定回乡祭祖,此贤公现身说法,示大众应重视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之有无,关乎国家之兴衰、民族之存亡也。有志之士,当效法古人,崇孝重祭,虔敬行之也。
乙
四、祭祖方法略述(分六)
祭祀之仪程含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嘏(音古)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祭祀之方法、祭器之规制、祭品之种类,皆毕载典籍,此不赘述。若能依古,固善;若无所依,则因时因地因人,或从俗、或从简,或请示通人,若秉承于善,无违于恶,可斟酌用之。以下述其概要。
丙
一、祭前斋戒,以净身心。
凡祭祀,内心当诚敬洁净,祭前应斋戒净心。《礼记.祭义》云:「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官既备,夫妇齐(同斋)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慌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礼记.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斋)。齐(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zhāi。不齐(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斋)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斋)七日以定之,致齐(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斋)。齐(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能竭诚以祭,斋戒净心,则能通于神明,蒙获福慧也。
丙
二、体仪端肃,容貌和缓
凡祭祀,当具足威仪,体态端正严肃,容貌和缓,方能以礼化心,以礼正身也。《礼记.祭仪》云:「孝子将祭祀,必有齐(斋)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是故,悫(音确)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孝子之志也。」其此之谓乎。
丙
三、祭则如在,身亲莅之
祭祖不可请人替代,祭祖之时,当如祖在己前,如此则祖宗之教自记,谦恭之心自现也。《礼记.祭义》曰:「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论语.八佾第三》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此言夫子祭祀之诚意,不使人摄祭,不然,则肃敬之心无由而发也。
丙
四、不数不疏,依于中庸
《礼记.祭义》曰:「祭不欲数(音硕),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凡祭祀,不宜过于频繁,不然,则心烦而不敬,有违于祭祀之虔敬之心矣。然亦不宜过少,少则怠慢而忘祖矣。是故圣人制礼,合乎中庸之道。《礼记.祭义》又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此四时之祭,后演变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祭祖之期遂成定例,沿传至今也。
丙
五、心存诚敬,以祭为尊
凡祭祀,心当至诚至敬,祭器祭品当取洁净无染,为己最尊贵者。《礼记.曲礼下》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可知宗庙贵与居室,祭器贵与众器,宁贫不卖祭器,宁寒不穿祭服,此古人重祀之谓也。
丙
六、谨言慎行,完善道德。
夫祭祀,不仅行之于祭祀之时,要在平日积功累德,谨言慎行,使己之烦恼习气日有所减,乃至于无;德行智慧日有所增,乃至于全,则可谓为真孝子,真祭祀也。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是故,完善德行,立身行道,存希圣希贤之心,效大圣大贤之行,则能使祖宗、己身得大利益也。
乙
五、佛弟子祭祖方法略述(分三)
丙
一、积德累功,念佛回向
印祖云:「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若能令慈亲与己,并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方可尽其孝慈之心,与夫教育之谊。」念佛之功德利益,备载佛经祖论,师父上人时时开示,不须赘述,若能虔诚念佛修德回向,祖先必能获福无量、得真实之利也。
丙
二、祭品用素,勿用肉祭
印祖示曰:「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诮而已。」又云:「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惨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
「爱惜物命,不享肉食之祭。凡用素者,则锡之福祉。若用荤者,即示以祸殃。」
「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腹,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祇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
「余姚周善昌,自归依后,不食荤腥。以明年值办二十九世祖柳庵公祭,向之祭品,均有定例,不许改革。彼预与其族叔祖楚瑺公,议其办法。瑺公,乃明理通人,极为赞成。遂于冬至日,聚合族通过,从明年起,以后祭祖,概用素品,不用荤腥,大家通皆允许,永为定例。」
丙
三、大事从佛教,小事从常道
印祖云:「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又云:「锡箔亦不可废,亦不必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遍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言语异声,风俗莫同,难于尽归于一。若祭祀之法之程无害仁善,无违因果,毫无所过者,从当时当地之风俗可矣。
甲
三、结语
当今之世,习主席大倡传统文化于上,官员民众落实于下,师父上人教化于四方,仁人志士辐辏而应之,社会大众群起而效之。仁君善政,高僧化民,大众向善,举世皆崇孝道,重祭祖,坚信吾中华泱泱大国必能协同世界走向和谐,习主席中国梦之理想必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必能实现伟大复兴,而吾炎黄子孙亦必能福慧昌隆、永续不息也。
第三篇: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摘要: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的经济受全球的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全球经济形式走向不稳定,我国将继续实施以稳健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经融紧缩政策,实现稳中求进,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形式,调控
正文
一.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方面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总体上看,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这将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国内方面、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金融危机正在倒逼中国经济从“出口”转到“内需”上来。2012年,我国将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降速的有利时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强制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退出与调整,同时倾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及产品崛起,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转型进程中,一批出口型企业、高能耗型以及部分高成本房地产企业,将会遭
遇倒闭、重组、兼并和收购的命运;一批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生物医疗和新一代IT等新兴产业将会呈现新的盈利机会。
二.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
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税的改革,使得土地和资源等的要素成本提高;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使得环境成本的提高。2012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
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百姓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仍是消费的热点,将持续活跃;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三.调控政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1、提高财政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
鉴于目前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大体正常,物价上涨、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的 总体形势,应当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和必要的微观调控力度,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在继续
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管理和调控市场流动
性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逐步消除
负利率。在货币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多发挥财政政策结构
调整的功能,通过减税等办法推动某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
向的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 产
业等新经济增长点的快速发展。
2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
有区别地加以解决,对于落后、过剩、属于“两高一资”行业的生产能力要鼓励淘汰,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符合产业政
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要予以大力支持,加强金融组
织创 新,发展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
机构,完善与中小企业 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
银行体系.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加大财
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健全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体系,鼓
励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部门和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业
务。建 立多层次的融资信用担保,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
立企业征信体系。
3择机推进价格改革和市场准入 择机推进价格改革和市场准入
价格改革 一是改变价格管理僵化、市场反应不灵状况,让基础
产品价格真实反映供求 关系,并发挥对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 电价定价机制,推进
水价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二是放宽部分资源领域的市场准入,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
争和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型产品供求的基
础性作 用。这样有利于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稳定就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公平和完善。
4优化投资结构和规模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新上项
目和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的投资,严格 限制审批高耗能产业盲目
扩张和重复建设,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企业 兼并重
组,加快制定、完善和颁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
施,发挥新 增投资对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着力细
化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 策措施,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
场准入标准,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激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活
力
四.结束语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文件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总体运行良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在众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政策,在稳健中求发展,保持我国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冯飞
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四篇: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传统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仅是初步显现,产业和区域分化加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运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今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4月份以来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但经济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仍需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适时适度调整。
一、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国家在继续实施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把短期稳增长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和结构调整政策结合起来,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平衡,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有进。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一、二季度分别增长7.0%,从4月份开始,工业出现回升态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调查失业率也在5.1%附近。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436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
二是需求出现积极变化。
5、6月份,出现了投资、消费、出口同时转好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5、6月份连续回升,二季度房地产销售量明显增加,并带动房地产投资企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趋升,出口降幅收窄,其中6月份增速由负转正。
三是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四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长动力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等增长速度超过50%。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40%。
五是部分物价温和回升,通货紧缩压力有所减小。随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有效性提高,今年第二季度,部分物价开始温和回升,综合反映物价总水平的GDP平减指数从一季度的-1.1%回升至二季度的0.1%。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一季度下跌0.1%,二季度上涨9.8%。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价格上涨也带动了服务业价格的总体稳定上涨。
二、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成效
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今年上半年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关键。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取消、下放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商事制度不断完善。二是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5家民营银行获批营业。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三是价格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政府定价目录大幅度减少。同时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发挥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一是针对需求不足问题,不断推出重大投资工程和消费工程包,取消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环节税,完善出口退税和贸易便利化。二是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和实体融资成本过高,自去年11月以来,四次降息、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利率下降;同时,政策组合使股市恢复了融资功能,上市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货币通过资本市场向实体部门传导的渠道有所畅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高。三是针对地方政府负债率高和财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存量债务置换,出台融资平台在建项目的续贷政策,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合作模式(PPP)。对地方政府怠政、懒政进行问责,加强督导检查和简政放权,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增强。
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实施,使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和企业、个人的微观行为发生改变,资本市场活跃,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善,创新活力增强,社会信心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初步遏制了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7%左右中高速的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经过30年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逐年小幅回落,但仍显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将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放开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促进了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就会使得城市和沿海地区有可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得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力。
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扩大内需潜力加快释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加快破除户籍、土地、教育等方面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也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有运用空间。我国有效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我国宏观政策仍具备较大空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这些条件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影响,今年以来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在下半年还会继续发挥稳定作用,我国消费需求会保持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下半年尽管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仍然低迷,但美、日、欧经济出现向好势头,世界经济总体有所改善,我国下半年出口会好于上半年。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左右,完全有把握实现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
四、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经济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仅是初步显现,产业和区域分化加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运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国内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受外需持续低迷、国内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和人口增长减慢等因素影响,我国需求结构从以住、行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对传统商品的需求萎缩,与之对应的产业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去产能将是今后两三年的重要任务。近期,虽然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所回暖,但由于住房库存量较多、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仍处于减库存之中。2008年以来,产能过剩企业、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在快速扩张中积累大量债务,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方债的积累速度,但面对经济下行和风险偏好降低,银行慎贷、断贷现象增加。二是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今年以来物价水平整体较低,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涨幅同比放缓1个百分点,已连续10个月在2%之下。尽管劳动力成本上涨会带动服务价格稳中略升,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占3%的猪肉价格开始上涨也会推动消费价格在下半年略有上涨,但涨幅预计不会超过2%。工业品价格降幅加深,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跌4.6%,跌幅同比扩大2.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0个月呈现下跌态势,价格环比下跌的势头尚未根本遏制。三是潜在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任务依然艰巨。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6月中旬以来,我国股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金融行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0%左右,上半年,金融业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增加和股市调整会导致金融行业增速减慢,拉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速。财富缩水也会导致居民或企业支出下降,压低实体经济总需求;股价下跌会降低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上述三个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可能会使上半年已经缓解的“债务—通货紧缩”效应问题再度出现,影响经济平稳运行。为此,既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投资回报率;也需要宏观政策配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运行环境,稳定资本市场,降低债务水平。
二
我国经济增速正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4年的7.4%。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同比增速均为7.0%,环比增速分别为1.4%和1.7%,同比和环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速中枢进一步下移。另外,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设定为7%。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内外部需求均不旺盛的情况下,各界已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枢继续下移的预期达成一致。目前,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的矛盾依然严重,而且制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强,消费和进出口难以保持2012年之前的增速水平,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调已成事实。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枯荣线附近徘徊,且一直未出现明显反弹趋势,反映出生产环节需求持续疲弱,且无明显改善迹象。其中,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在去年年底跌至枯荣线以下之后,始终没有反转至枯荣线以上,而且持续下跌至4月的48.1,5月该指数较之前虽有所增加,但6月出现反复,下跌至48.2。新订单指数虽然位于枯荣线之上,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新订单指数亦持续走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内部需求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在外需增长没有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内需增长已持续下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均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剪刀差继续呈现扩大趋势。进入2015年PPI同比增速屡创五年新低。自2012年3月以来PPI连续40个月呈负增长趋势,虽然在2014年中跌幅有所收窄,但是2014年三季度跌幅再次扩大且持续至今。即便今年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我国PPI价格依然呈现负增长,且跌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仍旧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而去库存步伐仍较缓慢。与此同时,CPI同比增速亦持续下降,从2013年10月的3.2%下降到2015年6月的1.4%。在生产环节的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食品价格和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形势下,近年来CPI同比一直保持正的增速。值得注意的是,CPI虽然增速为正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PPI难以反转以及CPI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下,PPI和CPI两者间的剪刀差短期内仍难以扭转,我国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
2015年前两个季度各关键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继续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内部需求疲弱。其中,截至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1.7个百分点,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下降11.4%,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5.9个百分点。贸易方面,前六个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0%,而进口累计同比减少15.5%,虽然较上个月有所改善,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累计新增8.8万亿元,同比减少约1.5万亿元。虽然今年前六个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我国外币贷款对社会融资的贡献由正转负。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承兑汇票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三者总和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断崖式下降至6.7%,创五年新低。虽然表外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但是很大部分表外融资重新回归表内,人民币贷款占比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至74.8%,同比增加19.2个百分点。同时,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贡献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处于近五年以来的高位。这主要受益于自去年年底以来央行数次降息降准和IPO进程加速,股票融资大幅增长,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但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有所下降,同比下降至1.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从去年11月22日起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降幅为1.15个百分点;在此期间还连续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累计降幅为1.5个百分点,并伴随不同幅度的定向降准。从货币供给方面来看,今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速目标为12%。截至6月,M1供应量同比增长4.3%,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M2供应量同比增长11.8%,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虽然在此期间央行连续降准,但是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央行被动投放的货币量有所下降,同时央行连续多次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得本轮货币供应增速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第五篇: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报告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报告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报告
本文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影响中国宏 观经济的三大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司业务发展提出一些 启示性建议。
一、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分析和判断
分析当前经济周期的阶段,必须从全球视角出发。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
危机是本轮经济周期分析的起点。金融危机的发生源于发达经济体不断恶化的资 产负债表,应对政策的选择、力度和效力,同样依赖于资产负债表所体现的各国 财务状况。差异化的财务状况引致差异化的全球复苏,各国也面临差异化的政策 挑战。
探究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缘由,资本积累增速和劳动力增速在数 量上都难以有力解释,中国特有的人口城乡迁移,即城市化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 要驱动。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虽会减缓,但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动力在于城 市化从数量扩张向纵深发展。中期内,中国“反通胀”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不会 改变,但短期的经济波动和政策微调节奏,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高度相 关。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缺口已回补,经济增速稍高于潜在增长率的态势可
以确定,而通胀则会在较长时期内得以维持。综合起来,经济有较强的动能、一 放就热,通胀在较高的水平、骑虎难下。现状因政策而生,政策定经济未来。中 国经济正走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点,实体经济波动类似于 2000-2001 年,不同 在于中国已占据主动。在发达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还未有效修复之前,中国 的经济增长可能围绕当前水平上下波动,而通胀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区间内。
二、当前中国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判断
(一)经济硬着陆风险尚无近忧,但有远虑
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主要是宏观政策紧缩导致经济自然回落,这也有助 于抑制通胀压力的上升。从消费、保障房及基础设施建设、出口三大需求角度分 析来看,经济实体层面增长依然强劲。从经济硬着陆的历史规律和必备条件看,诱发经济硬着陆的基本内外因以及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和经济增速下滑 过快这三大条件并未显现。中长期看,“高储蓄、低消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
构成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潜在风险根源。
(二)经济能否跨越滞涨短周期,下半年经济走势是关键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由“高增长、低通胀”向“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靠近,已经进入滞胀短周期。当前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是融合了输入型、货币型、结 构型、成本推动型和理性预期性通胀于一体的复合型通胀,根源在于经济存在一 些结构失衡和总量失衡,故根治难度较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复合型通胀压力 的政策和效果,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走出短期滞胀的陷阱。
(三)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靠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第二个库存周期中,经济增长收敛、通胀渐成 慢性病、经济弹性减弱等特征决定现有经济已结束库存被动恢复期,但同时面临 着需要克服成本冲击、恢复利润以及探索新的需求的重任。过渡期的中国经济虽 有内生增长动力,但增长和复苏的根基还不够牢固,且面临着结构失衡和自主增 长动力缺乏等亚健康特征。由于经济虚拟化趋势较明显,当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的效果大打折扣。要使中国经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 新是关键。
三、当前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三大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方面
从政策面看,房地产调控近期不具放松的可能,政策调控的广度、深度预期 会进一步加强。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标志着房地产市场正逐步形成由市 场供给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供给格局,有利于平抑住房价格。
从市场面看,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等指标增速 显示了一定的企稳迹象。下半年,开发企业投资并不悲观,保障房的建设对新开 工和投资均有较大支撑作用,不确定的因素在于普通住宅能否维持正常的开工和 投资。
从发展面看,非限购城市(主要是三四线城市)发展具有长尾效应特征。
产业转移与农民市民化是非限购城市长尾效应的内在驱动力,一二线城市的土地 财政模式向非限购城市转移将加速催化非限购城市的长尾效应,从而拉动房地产
投资向非限购城市“渠道下移”。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方面
预期短期内地方性政府债务引发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地方性政
府融资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宜夸大。但由,如城投债公司引发的结构性危机 依然可能存在。从长期看,地方性政府债务如果任其无节制的发展,将对经济产 生很大负面影响,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值得警惕。地方债务抵押物多为土地,土地 财政演化为土地金融,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联手进行货币创造,长期下去会对中 国经济产生威胁。
(三)国际主权债务危机方面
国际主权债务问题是障碍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较大的风险因素。美债问题
无近忧但有远虑。美国实际发生债务违约的概率较小,政府会不断通过提高债务 上限来避免债务违约;远虑在于“举新债偿旧债”的模式会不断重演。欧债问题 的焦点在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是否会升级。欧债存在现实的违约风险,既有近忧也有远虑。国际主权债务的影响在于美欧各国为控制财政赤字和政府债 务规模,普遍采取紧缩政策,进而使全球经济面临减速局面。对中国的影响在于 拉低GDP增速,同时使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四、对公司业务发展的启示性建议
经济周期与金融子行业的风险和收益结构高度相关。公司当前及未来的业务 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资产管理业务,二是金融服务业务。资产管理和金融服 务业务下面,各有许多子业务,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 下,各类金融子业务发展的模式和重点不同,意味着公司的利润中心之结构变迁。一般地,经济繁荣时期金融服务业发展较好,而经济衰退期间,可能是资产管理 业务,特别是不良资产投资管理业务大显身手的时候。当然,具体下去,同一类 业务的不同子业务仍有不同的细分。
前已述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状态是在政策控制下的抑制高增长和
控制高通胀。在中国的内生经济动力和前期应对金融危机的巨量货币投放的双重 作用下,这种政策措施和宏观经济态势可能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维持。期间若有波 动,则来自于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微调。相对而言,中国经济和政策面处于主动地 位,但前期力度过大的刺激性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后续影响,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来消化。这样一来,从流动性看,可能呈现一种资金流与政策棒之间做“猫与老 鼠”游戏的情景。也就是说,经济体内有充足的流动性需要找投资机会,政策层 有强烈的动机抑制这种机会的泛滥。根据这种经济态势,结合本文的相关研究,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顺应政策走向,合理配置资源、把握投资机会
控制通胀和抑制资产价格过度偏离基本面,将是很长时间里的首要政策目
标。所以,凡是扩张过度需求,助推通胀、助推资产泡沫且政府可以强力控制的 行业,其中的投资风险应该是首要考量要素;凡是能够有利于提高有效供给、提 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或者政府鼓励的行业,其中的收益就 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投资决策时可以给以更大的权重。
(二)抓住宏观政策波动的脉搏,更加注重公司的流动性管理
在较长时期内,宏观政策仍将维持高压态势,期间的微调方向可能与主要
发达经济体复苏形势相逆:主要发达经济体趋好,政策趋紧;主要发达经济体趋 差,政策趋松。政策微调的方向,关系到公司流动性管理的难易,所以把握宏观 经济政策波动的脉搏,有助于管理公司流动性。另一方面,在公司流动性改善之 时,业务发展仍需考虑后续的流动性需求,要未雨绸缪,及早防范流动性风险,以免在政策再次趋紧之时陷入被动。
(三)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业务孕育市场机会,宜提前绸缪
公司以往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多集中在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方面,这
些不良资产追根溯源在于 1985 年国企改革的“拨改贷”和行政体制干预商业银 行经营,在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之前,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当前,各大商业银 行已经完成转型乃至上市,在市场化运作和银监会从严监管之下,已不大可能形 成大规模的银行业不良资产,难以形成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但是,过去数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的退出促使经济增长回落
至常态,再加上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短期内经济处于下行通道中,可能孕 育着未来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一些市场机会,有利于资产公司获取市场资源。比 如,各界高度关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或其他企 业的债务是硬约束,因为银行是股份制银行,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有地方政 府以资产显性担保或以政府信誉隐性担保,所以较难违约。但是,地方政府融资
平台的资产项目运作由于其信息结构不对称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在盈利能力上 具有天然的劣势。在不远的将来,当债权人开始追索收益之时,部分地方政府融 资平台可能面临流动性困境。
而且,从不良资产管理运营特征看,当前也是着手沉淀不良资产的好时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已经形成,有利于资产公司充分消化不良资产并且获
利。因此,不良资产管理逆周期的特点较为契合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公司可以运 筹扩大不良资产管理业务规模。
公司宜事先筹备,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结构的研究和前期
投入,抢占先机,在竞争之中拨得头筹。
(四)通胀预期下投资者对长期收益率的偏好驱动,使得财富管理业务大有
可为
通胀预期下投资者对长期收益率的偏好驱动,使得投资者对理财服务的需
求不断升级。自 2010 年下半年以来,CPI 连续 6 次刷新近年新高,传统的存款、多数的定投、保本型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难以追赶通胀的步伐。同时,在抗通胀成为投资首要目标下,高端客户的投资偏好由流动性向追求长期收益率 迈进。
国内私人财富规模、增速以及结构特征决定了高端理财拥有巨大的潜在市
场。波士顿咨询公司在 2010 年底的报告中指出:2009 年中国内地家庭金融资产 总额达到 5.4 万亿美元,规模仅次于日本,位居亚太第二;内地百万美元资产家 庭数量和资产总额分别达到 67 万户和 2.35 万亿美元;全国 43.5%的财富集中在 0.2%的高净值家庭手中。财富总量日趋庞大、财富增速全球最快以及财富分布高 度集中,预示中国具有广阔的财富管理市场。
因此,公司宜顺应理财市场由标准化大众投资计划向单一客户贴身定制金
融服务、产品升级的潮流,整合和运用银行、信托、租赁、证券、基金等平台公 司业务,不仅可以拓展公司融资渠道,而且可以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积累高端私 人客户。
(五)顺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投融资客户结构
房地产投资向非限购城市的“渠道下沉”,这使得在三四线区域提前布局的 房地产开发企业、产品能销往这些区域的建筑机械企业、承担这些区域商品房建
筑施工企业将受益显著。为此,公司可以通过渠道的外延,适当调整融资客户结 构,不断开拓房地产行业的优质地方性中等客户资源,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 来源。
(六)其他金融服务业大有可为,但必须更着重于创新,并且其他企业难以
复制
一般性金融服务业经营状况会有起伏,但在整体流动性充裕和宏观经济动
能较强的态势下,总体回报仍较可观。更大的利润机会来自于其他企业难以复制 的金融创新。以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为资金寻找宣泄之机的同时,由于其他企业难 以复制,这类投资机会不会过热,从而不会引起宏观决策部门及监管部门的注意,新业务的盈利模式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持续。
(七)把握国际主权债务危机的动向,防范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国际主权债务问题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并未结束,短期剧烈动荡后的长期影响 将逐步显现。美国国债和无风险利率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基础,美国长期主权 信用等级的调减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恐慌情绪造成的短期冲击,更在 于国债收益率的走高会拉低股票的资产价值。对国内证券二级市场而言,2010
年6月份欧债危机的升级和2011年8月份美债问题的升级都导致A股一度回落至2500点以下。欧债危机未来仍有升级可能。如果意大利或西班牙也向欧盟和IMF寻求援助,届时将加大欧债危机升级的可能,进而加大证券二级市场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