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文化遗存看洱海环境变迁
从文化遗存看洱海环境变迁
摘要:早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明。从文化遗存看,洱海居民的活动和洱海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传统农耕文化下,人们收集和利用生产活动产生的营养物质用于耕种,并向自然界掠取资源来肥田。随着物质生活的需要,洱海环境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人类活动强度提升,洱海富营养化加剧。洱海治理中,历史上洱海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和洱海自身固有的生态循环值得参考。
关键词:洱海文明;农耕文化;传统生活;富营养化;洱海生态
洱海位于云南高原西北部大理市境内,是云贵高原上第二大淡水湖泊。早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创造了洱海文明。被水流冲入洱海的人类痕迹在河床堆积,保存下来的痕迹则通过考古研究被我们所认知。洱海湖泊沉积物研究与洱海历史文化研究显示两者有着重要关联,洱海先民生产生活对洱海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加深。大理历史文化遗存承载了洱海先民的生产生活,是研究洱海先民活动与洱海环境变化关系的重要资料。
一、洱海文明的发展
张振克老师对于洱海湖泊沉积物研究显示:沉积物磁化率反应人类活动强度,100cm碳14年代为4473±40aBP,100cm以下沉积物磁化率均值为2%;90cm磁化率均值上升到10%,50-40cm磁化率达到第一个峰值;40-30cm磁化率减少;20cm磁化率达到最高值①。闵锐老师银梭岛遗址发掘显示:大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2400年的新石器晚期,人们逐渐在海东银梭岛定居,主要食物来源为采集螺蛳、捕鱼和狩猎;公元前1500-公元前1100年,青铜器开始出现,生产力提高,人们食用螺蛳量逐渐减少;公元前400年左右该址被废弃②。吴金鼎教授马龙遗址发掘显示:大约3500年前,人类便在苍山马龙遗址活动,过着采集、游猎为主的定居生活;汉-南诏时期,洱海居民已经掌握耕种技术,依山修建了城墙;南诏以后该址同样被废弃③。
汉元封年间大理置叶榆县,洱海地区纳入中原版图。汉代至南诏时期,部落战争爆发,人口变化较大,许多洱海流域的早期遗址上修筑起与马龙遗址相似的城墙。南诏大理国建立,洱海流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加,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有了长足进步。元明清时期,洱海地区再次纳入中原版图。为加强统治,大量人口被迁移到洱海地区,洱海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强。文化、工艺、技术封锁被打破,洱海地区发展迅速,农耕文化走向巅峰。农耕的发展,让洱海居民逐渐挣脱自然束缚,开始改变自然,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洱海湖泊沉积物研究与洱海文明出奇一致,表明洱海文明和洱海环境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二、洱海居民与洱海环境
银梭岛遗址考古发掘显示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洱海水位在1960米左右,最早在2400多年前洱海才达到如今的水位;在这段时期,洱海水位变化较大。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加强,活动范围随之扩大;最晚至3500年前,人们在洱海流域的汉邑遗址、佛顶遗址、马龙遗址、龙泉遗址、中和遗址、余家田遗址等处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避乱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g,大理市境内出土了青铜锸等农具;马龙遗址第三层出现耕作痕迹,洱海地区有了耕作技术。
大展屯汉墓和下关市郊荷花寺村西晋墓出土的水田模型、陶仓、陶马、铜摇钱树等文物。汉晋时期,洱海地区和中原往来密切,农耕技术普及,人口随之增加。南诏时期,天宝战争中被俘的将士和南诏在成都劫掠的工匠推动了南诏技术、文化发展。《南诏仓储碑》和《南诏图传》是南诏农业发展的见证,樊绰《蛮书》记载了当时洱海地区风物和繁荣。大理国统治者仰慕中原文化,与宋王朝关系密切,文化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农耕文化成形,洱海地区生活富足,《张胜温画卷》描绘了大理国的繁盛。
元明清时期大理再次纳入中原版图,技术和文化壁垒被打破;农耕文化走向巅峰,耕读传家成为洱海地区上层人士的象征。赛典赤均赋税、省徭役、建义仓赈灾、抚恤孤贫,并传授内地种植水稻桑麻等技术、兴修水利、开驿道等,为洱海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作。明代实行军屯和民屯,中原人口大量迁入大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成熟。大理市境内诸多的明代水利碑承载了垦荒的成果;宣德年间《大理府卫关里十八溪共三十五处军分民定水利碑文》是军屯、民屯发展的丰碑。古老的刀耕火种下,荒地逐渐减少,人们将视线转向洱海周边的湖泊、湿地;清代,洱海地区极其重视修建水利、开垦良田。《太和龙尾甸新开水利碑记》载王孝冶在邓川新修水利,开垦良田万亩;升任太和县知县后又新修水利,开垦龙尾甸良田万亩。康熙年间的《云南提标营田碑记》和《题奏营田文》记录了军队及军属开垦营田的情况。农耕文化影响下,人们对土地有着强烈要求,洱海自然环境因垦荒而逐渐改变。在历史长河中,洱海居民形成了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后用于肥田,人类活动产生的营养物质被冲进湖泊,沉积分解后也被用于肥田;人们还向自然界索取肥料,洱海边居民捞海草培田,苍山脚居民则打茅草肥田,民国三十四年《恭刊奉发判定海岸界限谕本碑序》记载了这段历史。
三、洱海生态恶化
以前洱海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位变化明显,十八溪经常泛滥,河流、湖泊、沼泽星罗棋布。随着农耕文化发展,洱海居民开始向自然索取耕地,洱海环境遭到明显改变。“万物有灵”约束下,早期居民对自然充满敬畏,用乡规民约和习惯法来约束人的行为,避免激怒神灵;例如不准浪费粮食,不得破坏环境,不得污染水源等。在传统生产生活中,人们不仅将自身产生的营养物质用于肥田,还向自然界掠夺肥料。洱海居民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栽种树木美化村落,保护周边环境,维护至人与生态的相对平衡;大理市境内已知清代种树保护环境的碑文有《种松碑》等4通。
科学发展推翻了“万物有灵论”,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的约束力逐渐丧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提高,自然生态环境负担加剧。化肥等农药大量使用,村民不再收集生活垃圾肥田,向自然界索取肥力的行为也逐渐消失。为了追求优越物质生活,人们大肆修建房屋,侵占良田、河流、湖泊和湿地。河流、湖泊和湿地消失,村民生产生活产生的营养物质未经分解利用排入洱海,村落生态平衡系统被打破,洱海逐渐富营养化。
为了生产生活需要,1963年西洱河上修建了闸门;洱海水位和水流被人为控制。水流减缓,营养物质在河床堆积。为了控制洱海水位,洱海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水位变化减弱而削弱;洱海周边传统的耕作模式改变,人们不再打捞海草和淤泥肥田,还大量向洱海排放营养物质,导致洱海富营养化。大理是旅游城市,游客众多;由于缺乏管理与保护,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被排入洱海,富营养化加剧。
四、洱海环境治理
水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污水治理是大理环境整治的重点。大理政府开展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监管,有效遏制了对自然环境的侵害;宣传环境保护,鼓励传统的节能减排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开展“七大行动”加强洱海污染治理力度:四水入池、环湖污水管网系统、多塘系统、湿地公园、核心区治理等实施。四水入池、污水管网系统、多塘系?y弥补了村庄生态系统的污水收集处理,湿地公园修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加强核心区客栈和餐饮业环境整治,控制污染源头;划定洱海保护红线区,逐步恢复洱海周边自然环境,修复洱海生态净化能力;逐步开展核心区清淤工作,帮助洱海析出富营养物质。洱海环境治理有所见效,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控制。如今洱海流域人类活动强度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河床富营养物质堆积日益深厚,洱海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洱海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为收集和利用人为营养物质,实现减排;向自然界摄取营养物质来肥田,减弱自然界富营养化。洱海流域工业污染极低,环境污染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营养,而水体富含营养物质;传统农业生产能有效帮助吸收自然界营养物质,减少富营养化。环境治理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值得参考。5000年间,洱海河床提升了1米左右,随着水位控制,水流减缓,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随之淤积。水位涨退是洱海自身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营养物质随着洱海水位涨退被冲击上岸,水体富营养化减弱。在新建湿地公园,恢复洱海自然滩涂的同时,可以考虑恢复洱海水位变化,加强洱海自身净化能力。洱海水位降低也利于清淤和富营养物质析出,便于洱海治理;在条件允许下可以逐渐尝试恢复洱海固有的水位变化。
注释:
①《云南洱海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分析》 张振克《地理学报》2001年1月第55卷第一期
②《云南大理市海东银梭岛遗址发掘简报》 闵锐 《考古》2009年第8期
③《马龙遗址发掘报告》 吴金鼎 《苍洱报告甲篇》 P24-P52
第二篇: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
从满族文化变迁看民族融合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具有巨大影响的民族之一,与蒙古族一样曾经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的最高统帅。作文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在经历着数千年的沧桑变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她固有的文化也与另一种具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强大而先进的,并截然不同的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那就是汉族文化。历史的实践证明,满族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改造,融合了汉文化的精华,在以民族融合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化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一、入关以前的满族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不同时代的典籍对这一民族均有记载:商周称肃慎,秦汉称挹娄、扶余,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宋元明称女真。
金亡后,经历了元明两代数百年的发展,女真族在十七世纪进入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时代。1616年,其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并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为“清”,正式确定了“满”作为民族名称。通过战争方式统一的满族在征服了蒙古、索伦、朝鲜各部后,替代腐朽的明王朝统治中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虽然进行了数千年的交流,关外满族的文化仍然与汉族文化截然不同。入关前的满族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满语。这种语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参照汉文创制的女真文。努尔哈赤时满族知识分子仿照蒙古文创造了满文,皇太极加以修改定型。在宗教信仰上满族人普遍信奉喇嘛教和带有浓重巫卜色彩的萨满教。在日常生活诸如服饰、饮食、礼节等方面也体现出游牧渔猎民族的种种特点。可以预见,这样一个民族入主中原后,必将与汉族发生激烈的文化碰撞。
二、入关后的汉化
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清兵以“为明报仇”的名义入关,先后夺取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在此统一中国。在政权刚刚稳定的初期,多尔衮采取一中排斥汉族、试图建立完全满族化的国家,这一政策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顺治亲政以后,满族才开始逐渐学习汉族文化。与此同时,汉族知识分子大量进入社会管理阶层,满汉两种文化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大一统年代中展开了全面的接触与对话,这样的交流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代表意义。
最初的改变在于语言。
汉语发展到清王朝时,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具有其深刻独到内涵的一种语言文明,而相比之下,当时的满语词汇量较小,内容也相对比较狭窄,并且身在关内的满族旗人都面临着与汉人交流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词汇涌入满语,另一方面很多满人又直接以汉语为第一语言。满族在语言方面的改良,形成了一种全民族自发实现语言转变的现象,这一罕见的现象有力的验证了满汉两个民族的历史融合。
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同样必然引起了文学上的对话。满族人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在日渐深刻地了解并接纳着汉族的思想。例如,清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字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以与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后又有老舍先生,创造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被赞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四书五经等书译成满文,教给旗人。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像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
北京满族汉化的另一大表现是信仰的改变。
满族所固有的信仰本是带有巫术色彩很浓的萨满教,其上层也信奉自蒙古族传入的喇嘛教(藏传佛教)。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
1、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2、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
3、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接受儒学,因而孔孟思想也逐渐成为大部分满族人的正统信仰。同时,在汉族地区传播以久的佛教、道教也吸收了大量满族信徒。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和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的渗透,部分满族人也加入了天主教、基督教。
三、对于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
北京作为清朝的都城,是全国满族,尤其是满族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城市。而这样一座城市同时又是明朝的京师,是汉族文化的中心。汉族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包容性强,因此满族文化也在北京作为清朝首都的三百六十八年间渗透到每一个北京人的生活中,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北京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拥有多种文化的汇聚,容纳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也容纳了中西方的文化;
2、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
3、具有浓厚的皇家色彩。
其中,民族文化融合,特别是满族文化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北京方言是由明朝的北京话糅和满洲“官话”形成的,其中夹杂了许多满语词汇。如“爸爸”、“哈喇”(油脂类食品变质)、“各色”(形容人的脾气古怪,不合群)、“咕咚”(象声词)、“妞妞”(小女孩)、“关饷”(发工资)等等,以成为今天北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其次,满族的许多饮食习惯也进入了汉族人的生活。北京传统菜肴中多牛羊肉,正是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至今为北京人喜爱的甜点“萨琪玛”也是满语译词。
另外,满族的服饰、礼节,甚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也被汉族广泛地接受,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的文化交流往往是互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输送。
1912年清朝覆灭,八旗制度解体。北京的满族人最终脱离了旧王朝,融入了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组成的社会有机体中。这是一种文化的消亡,也是一种文化的新生。
四、满族文化的现状
今天的满族已经全面地吸收了汉族文化,而其自身的文化却在许多方面趋于消亡。
就从满族的语言文字方面来看,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的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满族人开始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拯救推广满语满文。
曾经,满族依靠武力征服了中原,带来了深刻的民族矛盾。但随着对汉族文化的接受,满族、汉族之间的矛盾最终消解,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民族融合。这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战火所不能平息的民族矛盾,往往能够被看似柔弱的文化的力量化解。
第三篇:从中国历史看疆域面积变迁
中国的疆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领土广袤的国家。从古到今,历代王朝,开疆扩土。很多领土失而复得,也有很多领土从此被其他国家所占有。近代以来又丧失了多处国土,尤其是以沙皇俄国侵占最多。从而牵扯出一系列的领土纠纷。
中国历代国土面积
秦朝的面积为:960万-608.61万+3.30万平方公里=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354.69万+311.68万=666.37万平方公里
东汉的面积为:666.37万+33.53万-45.28万=654.62万平方公里 西晋的面积为:654.62万-39.12万=615.5万平方公里
唐(唐高宗时期)的面积:470.57万+809.47万-28.85万=1251.19万平方公里 唐(唐玄宗时期)的面积:1251.19万+184.13万-545.73万=889.59万平方公里 吐蕃:453.88万平方公里 辽:448.54万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积:889.59万-606.03万=283.56万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积:960万+1207.82万-45.08万=2122.74万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积:960万+449.19万-175.81万=1233.38万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积:960万+324.65万=1284.65万平方公里
中国各朝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
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
(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
8、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几乎所有剩余的内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
向独立,丧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
10、唐、(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1680万平方公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视其是中国的朝代,忽必烈也自称是中国之主。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14、清、(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是中国各朝代第二)清朝前期面积也超过了1400万平方公里,签定<尼布楚条约>就让给沙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康熙皇帝第一次把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及雅克萨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近代又被沙俄割占了160多万平方公里.
到了民国麦克马洪线问题和蒙古独立又分去了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
有学者初步统计:中国历朝政府与22个国家签定过至少745个不平等条约。这其中清政府从1841年5月—1912年2月共70年,签定不平等条约411个;北洋政府1912年3月—1927年5月,签定243个;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9月—1949年6月,签定91个。
而这7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在17世纪末之后就导致了中国共计损失领土面积大603.46万平方公里(钓鱼岛、南中国海及其附属岛屿的损失不计算在内)!
一、俄罗斯侵占我国领土444万平方公里,其中: 1、1689年(康熙二十七年),通过《尼布楚条约》侵占外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
2、1727年(雍正五年),通过逼迫清政府签定《恰克图条约》,无理侵占中国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3、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约10万平方公里的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4、1840年(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的哈萨克,被俄罗斯无理霸占,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5、1840年(道光二十年),同样为我属邦的布鲁特,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被俄国吞并。
6、1858年(咸丰八年),俄国逼迫清政府签定瑷珲条约,侵吞我国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
7、1860年(咸丰十年),通过北京条约,侵占我国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8、1861年(同治三年)后,俄国逼迫清政府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霸占中国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4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9、1868年(同治七年),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我属邦的“布哈尔汗国”,被沙俄侵并。
10、1876年(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的“浩罕汗国”,约35万平方公里,被沙俄吞并。
11、1881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2万平方公里国土,在《伊犁条约》中丧失。
12、1883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帝逼迫的《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3、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强占。
14、1921年(民国十年),苏俄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正式侵并,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二、被日本占去面积共4,600多平方公里的琉球群岛。
三、被印度侵占藏南9万多平方公里。
四、在沙俄、苏联的操纵下,失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今天蒙古共和国)。
五、被越南占去南中国海大小鸟屿29个。
六、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到现在中国还未实际控制
中国被占领土一览表
地名............占领方....面积(KM)...现状 薪岛............朝鲜...................签约 长白天池东......朝鲜...................签约
唐努乌梁海......俄罗斯....180000.......放弃 江东64屯........俄罗斯......3000.......签约 图们江口........俄罗斯........20.......签约 孔社令-二连北...蒙古......160000.......签约
阿尔泰山脊东....蒙古...........+.......签约 Karichilida.....哈萨克.................签约 察汗鄂博........哈萨克.................签约
汗腾格里山地区..吉尔吉斯....2100.......签约 帕米尔地区......塔吉克.....27000.......签约 帕米尔地区......阿富汗.................签约 达拉克地区......巴基斯坦...............签约 阿里南..........印度........2000.......被占 藏南(山南)......印度.......90000.......被占 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签约 江心坡地区......缅甸.......70000.......签约 南坎地区........缅甸.........220.......签约 白龙尾岛........越南...................被占 南沙28岛........越南......650000....被占 南沙2岛.........印尼.......50000....被占 南沙9岛.........马来西亚..270000....被占 南沙1岛.........文莱........3000....被占 南沙9岛.........菲律宾....410000....被占 钓鱼岛..........日本......740000....被占 南琉球..........日本........2267.......放弃
秦汉
秦(公元前211年):347;面积指数:36.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西汉(始元四年,前83年):381;面积指数:39.7
前110-前82拥有整个海南岛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611;面积指数:63.6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579;面积指数:60.3
三国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曹魏(景元三年,262年):291;面积指数:30.3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107(精确);面积指数:11.1
东吴(永安五年,262年):145(精确);面积指数:15.1
两晋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543;面积指数:56.6
东晋(太元二十年,395年):280(精确);面积指数:29.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395年,北方处于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四国。此时的东晋版图最规则。淝水之战前与前秦对立的版图太难算了。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302(精确);面积指数:31.5
417年,刘裕北伐灭后秦,这是东晋最大版图。同年刘裕还建康,第二年关中没于赫连夏。
成汉(玉衡十七年,327年):35.3(精确);面积指数:3.68
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61(精确);面积指数:6.4
后凉(麟嘉七年,395年):217(精确);面积指数:22.6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西秦(太初八年,395年):6.9(精确);面积指数:0.7
西凉(建初五年,409年):185(精确);面积指数:19.3
北凉(永安九年,409年):13.9(精确);面积指数:1.45
南凉(永安九年,409年):14.5(精确);面积指数:1.51
南北朝
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277(精确);面积指数:28.9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南齐(建武四年,497年):258(精确);面积指数:26.9
南梁(中大同元年,546年):262(精确);面积指数:27.3
后南梁(陈太建四年,572年):1.7(精确);面积指数:0.18
陈(太建四年,572年):133(精确);面积指数:13.9
吐谷浑(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92(精确);面积指数:9.6
隋唐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隋(大业元年,605年):429;面积指数:44.7
605年用兵占领林邑,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数月后还,林邑王复故其地。所以这一年的面积算了林邑三郡,下一年的就没算了。
隋(大业八年,612年):469;面积指数:48.9
609年平定吐谷浑置四郡。而后又有所恢拓增置,612年为隋朝最大版图。
唐(总章二年,669年):1239;面积指数:130.1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933;面积指数: 97.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吐蕃(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256;面积指数: 26.7
五代十国
前蜀(乾德六年,924年):39.2(精确);面积指数:4.09
杨吴(太和六年,934年):42.5(精确);面积指数:4.43
吴越(唐清泰元年,934年):11.7(精确);面积指数:1.22
吴越(显德元年,954年):14.3(精确);面积指数:1.49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与南唐一起灭闽,分得闽之东北
闽(龙启二年,934年):12.2(精确);面积指数:1.27
闽(永隆五年,943年):9.6(精确);面积指数:1
943年,王延政从闽分出去殷
殷(天德元年,943年):2.6(精确);面积指数:0.27
南平(晋天福八年,943年):4.7(精确);面积指数:0.49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后蜀(广政六年,943年):30.5(精确);面积指数:3.18
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36.7(精确);面积指数:3.82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42.5(精确);面积指数:4.43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52.3(精确);面积指数:5.45
945年灭闽,除开闽东北入吴越,其他部分归南唐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49.3(精确);面积指数:5.14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949年,清源节度使留从效独立,丧失泉,漳二州
清源(唐保大十二年,954年):3(精确);0.31
两宋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280;面积指数:29.2
辽(天庆元年,1111年):489;面积指数:50.9
西辽(金皇统二年,1142年):351;面积指数:36.6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西辽(金泰和八年,1208年):261;面积指数:27.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元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明
金(皇统二年,1142年):361;面积指数:37.6 金(泰和八年,1208年):315;面积指数:32.8
西夏(金皇统二年,1142年):80(精确);面积指数:8.3 西夏(金泰和八年,1208年):79(精确);面积指数:8.2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200(精确);面积指数:20.8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200(精确);面积指数:20.8 大理(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65(精确);面积指数:6.8 大理(宋嘉定元年,1208年):77(精确);面积指数:8 元本部(至元十七年,1280年):2267;面积指数:236.1
元本部(至顺元年,1330年):2239;面积指数:233.2
明(宣德八年,1433年):936;面积指数:97.5 明(万历十年,1582年):747;面积指数:77.8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350;面积指数:36.4
鞑靼土默特部(万历十年,1582年):34.5;面积指数:3.6
清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997;面积指数:103.9
1683年台湾投降,1688年击并漠北蒙古,1689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25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所以取1688
清(雍正四年,1726年):1186;面积指数:123.5
1720年西藏入版图。1727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所以取1726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310;面积指数:136.5
1759年平定准噶尔,完成统一。清朝疆域进入极盛期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1301;面积指数:135.5
1790年,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32;面积指数:117.9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迅速衰退,领土大面积丧失
民国
中华民国(民国十五年,1926年):1131;面积指数:117.8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中华民国(民国二十六年,1947年):961;面积指数:100.1
解放后,在边界线上的领土,略有回缩。所以1947年的疆域,比如今略大
第四篇:从标语的变迁,观文化的变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被学者认为是中华大地最早的标语口号之一。
公元前2XX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权衡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之后,陈吴做出“举大计死国”的抉择。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一直到明末“闯王来了不纳粮”、清末“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再到“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呐喊,以及中华大地上历次革命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5年漫漫长路,标语,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高层权力的宣示”,还是“升斗小民的呼喊”;无论是给学生精神食粮的“励志名言”,还是让人睹之色变的“计生恐吓”;无论是激情澎湃的“盛世警句”,还是温情脉脉的“文艺小清新式劝说”……标语,无疑都在属于它的特有时代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触摸历史的年轮,有太多的印记留给后人。标语,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小符号,而这个符号,注定清晰地镌刻在各个时代的经脉上,它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故事、足够多的思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我们从那段红色岁月开始,简单梳理了不同时代的典型标语、特色标语。窥斑见豹—从标语的变迁,看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标语的变迁,观文化的变迁。
第五篇: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精选[推荐]
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
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
大家好:
又是一个五一国际劳动的到来,而今年“五一”适逢新中国成立61周年,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披肝沥胆、兢兢业业。他们为新中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在这鲜花盛开的五月,我们又怎能忘记那些无产阶级的劳动者呢。
想当年,从“掏粪工人”时传祥到“陈氏定理”,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杂交水稻之父”到“世界篮球明星”,从国有企业职工到农民工和私营企业主……一代代劳模的成长,见证了共和国发展的历史;劳模精神的不断丰富,诠释、滋养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成千上万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建立的功勋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记得来自陕西的全国劳模周惠芝说:“作为一名纺织工人,我和千千万万工人兄弟姐妹一样,是共和国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周惠芝所在的细纱车间,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赵梦桃小组工作的地方。和时传祥、王进喜等老典型一样,赵梦桃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劳动者的先进代表,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历史将记住一个特殊时刻:1966年国庆节前,毛泽东同志特意把掏粪工人时传祥接进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时传祥作为贵宾被请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得知他没有文化,刘少奇同志特意送给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习。而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扩大了劳模队伍的外延,丰富了劳模精神的内涵。与之相应,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等知识分子劳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社会关注,他们的影响扩大到了世界。
在进入21世纪后,“金牌工人”许振超、篮球明星姚明以及部分农民工、企业管理者被选为全国劳模,劳模群体多元化成为新的时代特色,被认为是“社会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全国劳模包起帆从机修工干起,一直干到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他说:“我走过的路,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名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经历告诉我:工人的利益只有和国家的改革发展连在一起,才是永久的、根本的。”在1968年他刚工作时,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只有3570万吨,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地位。“正是靠我们的双手和智慧,上海港年货物总吞吐量已连续三年跃居世界第一。”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风尚。与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相对应,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利益进一步实现,领导阶级地位更加巩固,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尽管使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却不减反增。劳模评选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全国先进工作者、东北电力学院教授周云龙认为,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有技术、有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
全国总工会近年来完善劳模评选标准,在继续提倡“无私奉献”的同时,“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首要标准。不断丰富的劳模精神内涵引领着时代风尚。
我国劳模构成正由体力劳动者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并存、生产者与创业者并存的方向发展。
“劳模精神的内涵丰富了,但劳模精神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劳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本质要素都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已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前不久应邀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与劳模学员展开了一场对话。
来自黑龙江的学员郝传晶问:“你获得这么多荣誉,最看重哪一个?”
许振超毫不迟疑地回答:“是中国技能大奖。因为它是我们产业工人实实在在的东西,最能体现技术工人的价值。荣誉只代表过去,今后的路还要自己走。”
一位网友了解了许振超的言行后写道:“许振超有一身国家级光环,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过去以为他离我们很远,原来也是和我一样的技术工人。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人即使平凡如草芥,也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贡献社会,创造辉煌。”
“劳模也是普通劳动者,应该可亲可学。”上海机电工会主席左山虎说,这些年来,我们在行业内不间断开展评选“李斌式小组”活动,坚持让劳模李斌和工友们一起成长!为使“李斌精神”产生更大的裂变效应,上海机电工会创办了“李斌技师学院”。李斌的劳模效应在不断扩大,以李斌命名的“技能大赛”“产品创意大赛”等,参与者已不仅仅是工人,也有许多管理人员。
“培养一个高技能的知识型技术型工人,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说上海货好,其实是上海师傅技术水平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党总支书记庄继丽表示,过去社会将劳模“神化”,人们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如今劳模标准越来越强调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创新,等于让劳模融入大众,更好地领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