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婚恋观念看时代变迁
从婚恋观念看时代变迁
从婚恋观念看时代变迁。70年代,农村女孩子能找到干工作的是奢望,大部分人愿找当兵的,还愿找闯东北的,能吃上饱饭,解决温饱问题是那时代的人最起码的愿望,有工作的肯定找有工作的。80年代,大中专学生和父母有正式工作子女接班的最吃香,那时大中专学生包分配,而且几乎没有下工厂的,大部分进了县级机关,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叫跳龙门,不论有工作的家庭的孩子还是农村女孩子能找个大中专毕业生那是很大的理想。90年代,前期择偶意向还是大学生和有工作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学生被称为时代的骄子。后期是不论是干什么的能有一份固定收入的是择偶意向。到2000年择偶意向一般人家的孩子向富豪之门进发(但往往得不到什么幸福,除非是老的看中的),成熟的女孩要找有发展前途的,收入比较好的,一般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受到冷落。不论哪个时期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和军队干部都受到择偶者的青睐。婚恋的形式也不一样,70、80年代讲究明媒正娶,大多是先结婚后恋爱。90年代开始讲感情和经济条件,不论是介绍的还是自己谈的都是到了一定年龄才谈婚论嫁。2000年后,根本不用介绍了,大多都是自己谈的,女的比男的人数多,男孩找对象容易。2011后进入了新时代,就业形式多种多样,撑煞大胆的,饿煞小胆的,也是90后的天下,有是富二代的,有能力的还将成为富一代,大部分人还需给别人打工,少数人成为公务员或兼其它角色。2000年后的10年的国运交土运,房地产发财。2011年后国运交桃花运,从年少的开始婚恋观念随着深入的改革开放而开放,是让人难以相信人的纵欲的年代,背叛和欺骗已成为习惯,一夜情和一段情也司空见惯,少年偷吃禁果和成人偷情也成家常便饭,虚拟的网络恋情也比比皆是,有些人恪守道德底线和对人对己负责的宣言也成了遮人耳目的谎言,男老板游山玩水带小秘,女老板高价寻觅情感陪护,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卖淫嫖娼的社会丑恶现象已经绝迹,82年(78年中国开始酝酿实施改革开放)正式改革开放后,又卷土重来,那个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为此检过讨。少部分保守的、传统的、有道德底线的、稳重的,品貌好的,到了婚恋年齡的男女,象国宝一样的珍贵,受到良好家庭的极度青睐。这个状况要持续2、30年之久,才开始回归。
当今经济形式。一进入2011年,房地产开始降温,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比去年已有不程度的回落,还将继续下降,直至到理性价格为止。象莒县的沭河湾小区,现已有很多现房卖不出去,买的抓奖送汽车,价格到了3000多元一平方米。有的地方已降到一平方米3000元以内。日照市在市政府附近离海边3公里的地方房价均价每平米在5300元,最贵的在海边每平米在13000元左右,新市区内最贵的在每平方米8000元左右。其实海边空气潮湿并不适合人住,研究证明离海边2、3公里人居住最适宜。房价下降原因是:前几年整个国家的很多企业主转产投资房地产,数量和房价供过于求,而商品生产有一定空缺,慢慢的泡沫经济会显现出来。这正是有志于创业的有敏锐眼光的,能另辟蹊径和独出心裁的人是创业的绝佳机会。这些是不成熟的见解,比不上专门研究经济的教授学者的理论,但他们光有理论没有实践,运用他们的理论操作起来不一定那么得心应手。
第二篇: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精选[推荐]
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
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
大家好:
又是一个五一国际劳动的到来,而今年“五一”适逢新中国成立61周年,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披肝沥胆、兢兢业业。他们为新中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在这鲜花盛开的五月,我们又怎能忘记那些无产阶级的劳动者呢。
想当年,从“掏粪工人”时传祥到“陈氏定理”,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杂交水稻之父”到“世界篮球明星”,从国有企业职工到农民工和私营企业主……一代代劳模的成长,见证了共和国发展的历史;劳模精神的不断丰富,诠释、滋养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成千上万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建立的功勋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记得来自陕西的全国劳模周惠芝说:“作为一名纺织工人,我和千千万万工人兄弟姐妹一样,是共和国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周惠芝所在的细纱车间,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赵梦桃小组工作的地方。和时传祥、王进喜等老典型一样,赵梦桃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劳动者的先进代表,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历史将记住一个特殊时刻:1966年国庆节前,毛泽东同志特意把掏粪工人时传祥接进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时传祥作为贵宾被请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得知他没有文化,刘少奇同志特意送给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习。而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扩大了劳模队伍的外延,丰富了劳模精神的内涵。与之相应,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等知识分子劳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社会关注,他们的影响扩大到了世界。
在进入21世纪后,“金牌工人”许振超、篮球明星姚明以及部分农民工、企业管理者被选为全国劳模,劳模群体多元化成为新的时代特色,被认为是“社会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全国劳模包起帆从机修工干起,一直干到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他说:“我走过的路,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名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经历告诉我:工人的利益只有和国家的改革发展连在一起,才是永久的、根本的。”在1968年他刚工作时,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只有3570万吨,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地位。“正是靠我们的双手和智慧,上海港年货物总吞吐量已连续三年跃居世界第一。”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风尚。与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相对应,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利益进一步实现,领导阶级地位更加巩固,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尽管使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却不减反增。劳模评选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全国先进工作者、东北电力学院教授周云龙认为,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有技术、有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
全国总工会近年来完善劳模评选标准,在继续提倡“无私奉献”的同时,“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首要标准。不断丰富的劳模精神内涵引领着时代风尚。
我国劳模构成正由体力劳动者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并存、生产者与创业者并存的方向发展。
“劳模精神的内涵丰富了,但劳模精神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劳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本质要素都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已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前不久应邀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与劳模学员展开了一场对话。
来自黑龙江的学员郝传晶问:“你获得这么多荣誉,最看重哪一个?”
许振超毫不迟疑地回答:“是中国技能大奖。因为它是我们产业工人实实在在的东西,最能体现技术工人的价值。荣誉只代表过去,今后的路还要自己走。”
一位网友了解了许振超的言行后写道:“许振超有一身国家级光环,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过去以为他离我们很远,原来也是和我一样的技术工人。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人即使平凡如草芥,也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贡献社会,创造辉煌。”
“劳模也是普通劳动者,应该可亲可学。”上海机电工会主席左山虎说,这些年来,我们在行业内不间断开展评选“李斌式小组”活动,坚持让劳模李斌和工友们一起成长!为使“李斌精神”产生更大的裂变效应,上海机电工会创办了“李斌技师学院”。李斌的劳模效应在不断扩大,以李斌命名的“技能大赛”“产品创意大赛”等,参与者已不仅仅是工人,也有许多管理人员。
“培养一个高技能的知识型技术型工人,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说上海货好,其实是上海师傅技术水平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党总支书记庄继丽表示,过去社会将劳模“神化”,人们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如今劳模标准越来越强调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创新,等于让劳模融入大众,更好地领跑时代。
第三篇:从时代流行语看六十年变迁
从时代流行语看六十年变迁
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搞发展,这时期的流行语大多跟经济有关。
1、“万元户”(当时国家鼓励包产承包到户,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万元户成为富人的代名词)
2、“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只生一个好”(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
3、“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反应了改革初期人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愿望)
这些等都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个侧面。而87年春晚上的“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一经播出马上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语,而这也反映了我们大陆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的开始。
9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各项建设快马加鞭,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这个年代的流行语也反应了中国积极向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外资等社会面貌。
1、“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这句广告词,从此速溶咖啡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2、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 “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千万不要说你没有听说过,周星驰的这段台词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港台文化在大陆进入鼎盛时期)。
2000年以后至今是网络大行其道的时代,网络语言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日常用语,这恰好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1、“翠花,上酸菜!”(2001年,雪村端着这坛子酸菜、领着翠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络明星。)
2、JMS(“姐妹们”的缩写。“S”是英文中的复数用法)、TX(“同学”的拼音缩写,也作“童鞋”)、3Q(THANK YOU)(这就是网络,这就是流行语,如果还有年轻人不知道这样的缩写,那么你已经落伍了)
3、打酱油、俯卧撑、很傻很天真(这两年十分流行的词语,社会的热点事件暴露无遗)
4、“民生”、“以人为本”、“群众满意不满意”、“关注民生”、“民心工程”,这类的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可以说,有史以来,政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民生,把老百姓这么当回事儿。在今天的中国,民生成了全中国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时尚前沿
每一个时代,我们所关注的对象都有所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流行语,从这些流行语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一时期的大事,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生活的变化。本文从2008年追溯到1950年,对不同时期的流行语作出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及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近30年来的变化更为显著。2008十大网络流行语
1.“打酱油”:“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此话是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事件采访时,一路人说的,之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2.“很黄很暴力”: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什么很什么”。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随后我们注意到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 “很傻很天真”等无数版本。
3.“宅女”: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只要送饭上门管饱就成,这是“宅女”的口号。这些年轻美女家门一关自娱自乐。
4.周老虎:2008年,广大网民将周正龙称为“周老虎”,以此昭示他与老虎的不解之缘。
5.“做俯卧撑”:2008年7月1日,仅仅一天一夜,“做俯卧撑”突然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此语源于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6.“叉腰肌”:谢亚龙引爆新一轮网络热词“叉腰肌”。大家注意到:在女足奥运表现广受球迷肯定的情况下,谢亚龙竟然在女足总结会上大批姑娘们没有斗志,并抛出了他的“叉腰肌”论调。
7.“囧” “槑”:“囧”,不是“火星体”,这个汉字念jiǒng,本义“光明”。现在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槑”音同“梅”,字由二呆组成,故成为形容人比呆还呆的意思。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8.“雷到”“雷人”:“雷到”原是出自江浙一带的词汇,浙江东北部地区,是指听到别人的话很讶异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被雷到了”、“雷人”无疑成为了2008年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9.“山寨”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如今,什么都有山寨版了,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10.“霹雳”:“霹雳”一词的灵感来自于琼瑶编剧的《情深深雨蒙蒙》,剧中女演员听到自己的好友被抛弃了,非常震惊,脱口而出:“怎么会有这么霹雳的消息嘛!”网友称,“霹雳”比“雷”更有创意,更传神,一定会取代“雷”成为最红流行语!
2009年:
1、不差钱
2、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3、寂寞党: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4、杯具
5、:“曾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 2010年:1, 种草不让人去躺,不如改种仙人掌!
2、我心眼儿有些小,但是不缺;我脾气很好,但不是没有!
3、人和猪的区别就是:猪一直是猪,而人有时却不是人!
4、原来只要是分开了的人,不论原来多么熟悉,也会慢慢变得疏远。
5、去披萨店买披萨!服务员问我是要切成8块还是12块?我想了想说:还是8块吧!12块吃不完
9、爱情就象鬼,相信的人多,见到的人少
10、永远有多远?你小子就给我滚多远!
11、碰到一个写手个性签名:也许似乎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碰到一个GG个性签名:给我一个姑娘,我可以创造一个民族。
12、自从我变成了狗屎,就再也没有人踩在我头上了。
13、我想早恋,但是已经晚了……
14、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15、80后的重要任务是制造08后。
16、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
17、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当满地都是金子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颗了。
18、提醒大家要学会修自己的笔记本,这是很重要的!从前有个人,他不会修自己的笔记本……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19、我不是广场上算卦的,唠不出那么多你爱听的嗑。
29、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不仅收视率低,而且工资不高。
30、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问题是我是穷人。
31、唯女人与英雄难过也,唯老婆与工作难找也。
32、见到我以后你会突然发现——啊,原来帅也可以这样具体呀!
33、问一同事:“你买了中石油吗?”同事说:“呸!你才买了中石油呢。你们全家都买了中石油,还买了中石化!”
34、中午在食堂叫了两个菜。吃第一个我震撼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难吃的菜吗?”吃第二个我哭了“还真有啊”。
35、老鼠一发威,大家都是病猫。
36、人生就像一个茶几,虽然不大,但是充满了杯具。
37、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38、0岁出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发奋图强。40岁基本定向,50岁处处吃香。60岁打打麻将,70岁处处闲逛。80岁拉拉家常,90岁挂在墙上!
39、老板,先来两斤真爱,拿回去喂狗!
42、读10年语文,不如聊半年QQ。
43、早晨懒床,遂从口袋里掏出6枚硬币:如果抛出去六个都是正面,我就去上课!思躇良久,还是算了,别冒这个险了……
44、我花8万买了个西周陶罐,昨儿到《鉴宝》栏目进行鉴定,专家严肃地说:“这哪是西周的?这是上周的!”
45、我能容忍身材是假的,脸是假的,胸是假的,臀是假的!!但就是不容忍钱是的!!
第四篇: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
从满族文化变迁看民族融合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具有巨大影响的民族之一,与蒙古族一样曾经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的最高统帅。作文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在经历着数千年的沧桑变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她固有的文化也与另一种具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强大而先进的,并截然不同的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那就是汉族文化。历史的实践证明,满族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改造,融合了汉文化的精华,在以民族融合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化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一、入关以前的满族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不同时代的典籍对这一民族均有记载:商周称肃慎,秦汉称挹娄、扶余,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宋元明称女真。
金亡后,经历了元明两代数百年的发展,女真族在十七世纪进入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时代。1616年,其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并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为“清”,正式确定了“满”作为民族名称。通过战争方式统一的满族在征服了蒙古、索伦、朝鲜各部后,替代腐朽的明王朝统治中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虽然进行了数千年的交流,关外满族的文化仍然与汉族文化截然不同。入关前的满族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满语。这种语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参照汉文创制的女真文。努尔哈赤时满族知识分子仿照蒙古文创造了满文,皇太极加以修改定型。在宗教信仰上满族人普遍信奉喇嘛教和带有浓重巫卜色彩的萨满教。在日常生活诸如服饰、饮食、礼节等方面也体现出游牧渔猎民族的种种特点。可以预见,这样一个民族入主中原后,必将与汉族发生激烈的文化碰撞。
二、入关后的汉化
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清兵以“为明报仇”的名义入关,先后夺取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在此统一中国。在政权刚刚稳定的初期,多尔衮采取一中排斥汉族、试图建立完全满族化的国家,这一政策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顺治亲政以后,满族才开始逐渐学习汉族文化。与此同时,汉族知识分子大量进入社会管理阶层,满汉两种文化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大一统年代中展开了全面的接触与对话,这样的交流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代表意义。
最初的改变在于语言。
汉语发展到清王朝时,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具有其深刻独到内涵的一种语言文明,而相比之下,当时的满语词汇量较小,内容也相对比较狭窄,并且身在关内的满族旗人都面临着与汉人交流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词汇涌入满语,另一方面很多满人又直接以汉语为第一语言。满族在语言方面的改良,形成了一种全民族自发实现语言转变的现象,这一罕见的现象有力的验证了满汉两个民族的历史融合。
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同样必然引起了文学上的对话。满族人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在日渐深刻地了解并接纳着汉族的思想。例如,清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字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以与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后又有老舍先生,创造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被赞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四书五经等书译成满文,教给旗人。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像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
北京满族汉化的另一大表现是信仰的改变。
满族所固有的信仰本是带有巫术色彩很浓的萨满教,其上层也信奉自蒙古族传入的喇嘛教(藏传佛教)。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
1、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2、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
3、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接受儒学,因而孔孟思想也逐渐成为大部分满族人的正统信仰。同时,在汉族地区传播以久的佛教、道教也吸收了大量满族信徒。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和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的渗透,部分满族人也加入了天主教、基督教。
三、对于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
北京作为清朝的都城,是全国满族,尤其是满族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城市。而这样一座城市同时又是明朝的京师,是汉族文化的中心。汉族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包容性强,因此满族文化也在北京作为清朝首都的三百六十八年间渗透到每一个北京人的生活中,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北京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拥有多种文化的汇聚,容纳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也容纳了中西方的文化;
2、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
3、具有浓厚的皇家色彩。
其中,民族文化融合,特别是满族文化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北京方言是由明朝的北京话糅和满洲“官话”形成的,其中夹杂了许多满语词汇。如“爸爸”、“哈喇”(油脂类食品变质)、“各色”(形容人的脾气古怪,不合群)、“咕咚”(象声词)、“妞妞”(小女孩)、“关饷”(发工资)等等,以成为今天北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其次,满族的许多饮食习惯也进入了汉族人的生活。北京传统菜肴中多牛羊肉,正是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至今为北京人喜爱的甜点“萨琪玛”也是满语译词。
另外,满族的服饰、礼节,甚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也被汉族广泛地接受,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的文化交流往往是互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输送。
1912年清朝覆灭,八旗制度解体。北京的满族人最终脱离了旧王朝,融入了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组成的社会有机体中。这是一种文化的消亡,也是一种文化的新生。
四、满族文化的现状
今天的满族已经全面地吸收了汉族文化,而其自身的文化却在许多方面趋于消亡。
就从满族的语言文字方面来看,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的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满族人开始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拯救推广满语满文。
曾经,满族依靠武力征服了中原,带来了深刻的民族矛盾。但随着对汉族文化的接受,满族、汉族之间的矛盾最终消解,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民族融合。这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战火所不能平息的民族矛盾,往往能够被看似柔弱的文化的力量化解。
第五篇:从《非诚勿扰》看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
从《非诚勿扰》看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
摘 要:婚恋问题,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当代中国青年恋爱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告别传统交往模式,走近网络鹊桥,择偶条件在重“情”的同时,也悄然发生着向重“利”的倾斜,情爱表达以及性观念,由委婉含蓄走向大胆直白,日益显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当代青年婚恋观,已经从“相对感性单一”向“功利多元”转变。
关键词: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
曾经,我们为《西厢记》中崔莺莺不愿攀附权贵、为了爱情私定终身的坚贞爱恋脉脉倾心;如今,我们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马诺那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津津乐道。2010年,随着各地电视台相亲类节目的热播,尤其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一骑绝尘,人们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关注持续升温,对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思考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命题。
一、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嬗变
按照学术界通行的定义,婚恋价值观,指的是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价值标准,对人们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或几代人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价值观念与现代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其婚恋价值观正随社会变迁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1.随着媒介形态的丰富,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例1]:Tony陈,《非诚勿扰》第40期(2010.07.03)3号男嘉宾,百合网会员。2010年5月底,百合网(婚恋交友专业网站)通知Tony在上海报名《非诚勿扰》及初试。6月中旬,他接到节目编导通知到南京复试,之后通过复试入选节目,成为男嘉宾。节目现场,Tony未能与任何一位女嘉宾牵手成功,下场后他告诉笔者:“参与节目只是我找女朋友的一种尝试,亲朋介绍、网络交友我也都在进行”。
人类的交往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恋爱交往也在现代媒介的不断更新中,借助大众传播工具,突破传统的“媒妁之言”,沿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网缘关系”的路径发展,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还未起步,青年的恋爱对象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同事的介绍,方式比较单一。1979年,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种种原因,已过而立之年仍未成家。他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商品信息突发奇想,提笔写了一则征婚启事,连同自己的处境及依旧独身的原因,一起寄给《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开启了人们通过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进行征婚的先河。继“征婚启事”后,婚姻介绍所如雨后春笋在全国遍地开花。20世纪90年代,电视征婚开始出现,较早的一批节目有北京台的《今晚我们相识》、湖南台的《玫瑰之约》、上海台的《相约星期六》、辽宁台的《一见倾心》等等。进入2000年,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人们通过一根网线超越时空连接起来,网恋开始流行。据专业统计,2005年中国网上婚恋市场规模达到9100万元,同比增长145.9%。中国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交友网站较往年大规模增长,使用率达19.3%。《200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随机抽样调查了世纪佳缘网站中7.8万名会员,年龄覆盖23-35岁适婚青年,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寻找、结交对象的首选方式之一,96%的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通过互联网寻找结婚对象。
多元化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当代青年的恋爱空间,青年们逐渐告别传统,走近网络鹊桥。但新兴的征婚方式,使传统介绍人的“把关”作用消减,交友双方身份的真实性打折,从而使婚托、婚骗有了可乘之机。
2.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择偶标准更加务实且物质化
[例2]:马诺,《非诚勿扰》第三期(2010.01.17)11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男嘉宾问她“是否愿意一同骑单车”,马诺说“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于是被网友称为“拜金女”。
朱真芳,《非诚勿扰》第二十期(2010.04.18)2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她拒绝男嘉宾握手时称:“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时,她说:“因为我的男朋友就是要20万月薪才行”。随后几期中,她又陆续抛出了她择偶的条件:“我要选择的是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2 人才中的王子”,而“给不了我住豪宅的梦想”的男嘉宾将不予考虑。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贫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如今看好孔方兄。”这句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从某种程度上相对吻合地反映出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1989年,学者李银河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中随机选出300人,男女各半,用内容分析法归类发现,当时最受国人重视的择偶标准主要是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等。上世纪末,徐安琪等学者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对中国人的择偶偏好进行了50年的比较研究,发现除了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政治因素明显减弱外,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逐渐被重视。近几年,随着经济环境的震荡起伏,国人的择偶标准更趋理性务实。《2007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希望找个人分担经济压力”的只占2%,国人择偶观还相对感性。20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逆转,对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产生了强烈冲击,近70%的人开始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首要考虑的问题,74%的女性不接受薪水“女高男低”,41%的女性认为择偶对象必须有房,择偶观开始挂钩于物质经济,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驾齐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与百度网络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青年网民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富二代”是最受关注的婚恋对象。与此数据相呼应的是,广州妇联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愿意嫁给“富二代”的女生最多,占59.2%,其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
尽管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但在实际择偶中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适度的务实可以矫正盲目的爱情,但过度的务实,却让当代青年给自己贴上了“拜金女”、“剩男”、“剩女”的标签。
3.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婚姻态度呈现多种衍生形态
例3]:徐春春,《非诚勿扰》第四十六期(2010.07.24)1号男嘉宾。在节目中,他希望“我的爱情过程,首先是一见钟情,然后迅速坠入爱河,然后快速地走近婚姻的殿堂”。这,即是当下人所谓的“闪婚”。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给婚姻自由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婚姻不再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进行的一项从众行为,结婚与否是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当代青年对婚姻既充满着浪漫的想象,也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将婚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追求超前、新鲜生活方式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理念。当代青年认为,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最重要的是满足情感上、心理上的寄托与需要,从而共享人生之乐与幸福。他们愿意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感情需要等选择婚姻生活,于是社会上衍生出多种婚姻形态。据了解,现在试婚、闪婚、急婚、裸婚、隐婚、“周末夫妻”等婚恋形态,已被当代青年接受与认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公众对以下几种新型婚姻形式的接受度分别为:网婚为48.18%;隐婚为52.15%;闪婚为34.11%;不婚为62.17%。
这些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的出现,是社会压力的衍生物。譬如裸婚,即指结婚“无房无车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是由婚姻成本高衍生而来。网友们
称裸婚是高房价赐给青年人的“新时尚”。再如隐婚,是指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并不对外宣称“已婚”身份。如今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由于工作压力所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隐婚族”。当代青年呈现的婚姻态度,是社会挤压造成的人的本能的一种反馈,这些态度亦会因社会发展而继续变化。
随着离婚率、晚婚率以及终身不婚率的上升,婚前性关系和性行为的日益普遍,所谓的“变异”家庭增长很快。除此之外,再构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等也在社会生活形式中占据相当比例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当然,这些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模式,传统型婚姻家庭模式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
4.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性观念更加大胆开放
[例4]:马诺,《非诚勿扰》第五期(2010.01.31)11号女嘉宾。节目中,三号男嘉宾说到自己谈过七八个女朋友后,主持人问马诺:“这个数字和你比怎么样”,马诺答:“还没有我的零头多”!此外,她还曾表示自己有收集丁字裤(一种情趣内裤,可以增添性感)的爱好。
性观念是对性的一种态度、评价和看法。传统中国社会的泛道德论,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人们对性讳莫如深、耻于公开谈论。而今,性爱日记、性爱视频、裸照等床笫之事没有不敢公开的。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代青年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大。1992年,吴鲁平所做的调查表明,对于恋人 4 之间的婚前性行为,持明确反对态度的青年占55.7%。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占32.5%。2002年,田毅、陈景璐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显示,在回答“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时,非常同意的占11.66%,同意的占45.67%,二者相加为57.33%。200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全国545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8%的人认为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只有11.8%的人认为不可以。《200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显示,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人数仅为一成。
当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工具尚未进入人们生活时,社会好似一个平面体,个体在其中保有基本的安全感,信息获取相对封闭。然而上世纪80年代起,通讯信息快速大量涌入,社会开始越来越立体,当代青年逐渐丧失生物体本能渴求的安定感,传统思想与西方观念碰撞出的内心躁动,使自我可控性逐渐缩水,性价值观的约束力也开始下降。性观念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开放无度引发的“一夜情”、“换妻”等现象,却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堕落。
二、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嬗变的原因
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嬗变,不仅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受青年个体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影响,还受社会物质生活水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制约。
1.经济体制转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互动结构,给人们的意识、理念体系带来全面影响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当代青年身处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婚恋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这一生产交换方式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使人摆脱了对其所在群体的依附,尤其是广大女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自强自立,婚姻不再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筹码。市场经济倡导的平等互利理念,一方面造就了青年男女更趋独立自主,婚姻自由度日增,夫妻间的关系由附属转变为平等,一些个人本位的婚恋新形式出现,婚前财产公证和协议离婚也普遍被接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使青年男女的婚恋更趋务实,人们越发看重对方的教育背景、职业收入、住房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在玫瑰与面包的博弈中,面包越 来越占据上风位置,随之而起的是一群爱情投机分子,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归宿,利益甚至成为婚姻天平的重要砝码。
2.中西文化的日益频繁碰撞,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多元化、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人的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贬低和压抑男女之情,“存天理,灭人欲”。改革开放为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提供了快速通道,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摩擦碰撞,让国人禁锢的性观念步入开放,未婚同居“常态化”,离婚率攀升,“小三”防不胜防。西方强调性自由与性解放,认为人类的性欲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欲望,不应当
压抑;婚姻则是满足人们对性的需要,婚姻的延续或变更由当事人意愿而定。正如学者孙抱弘所说:“当代青年对于婚姻中爱的关切明显提高,对于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特别是对于以往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默认的有性无爱乃至无性无爱的婚姻,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持否定立场”。此外,在西方享乐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人对待性只是欢乐与享受,而没有了责任感。学习性技巧,提高性能力,享受性乐趣,成为青年男女普遍关心的内容。
3.社会开放改变了社会环境,充分释放了人际交往的空间,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模式。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一个身份结构体系稳固、低流动的社会。随着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播工具的发展,社会流动加快,交往活动呈开放趋势。以前,年轻人想要寻觅到一个理想的伴侣,主要依靠自己结识和亲戚朋友的介绍。随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择偶方式日益社会化,征婚广告从报刊覆盖到广播、电视、网络。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展,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交际平台。同时,已婚人口潜在的婚姻替代资源比以前更丰富,婚姻重组几率也增大了。
此外,在信息交流更趋开放的环境下,青年们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等多种渠道,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自己所处的环境等情况和问题进行反思。正是在这种反思中,人们开始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
三、结语 当代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始终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计划生育等方针政策的影响,可以说,当代青年婚恋呈现的一系列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是时代赋予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认为:人到了顶峰,能感到情感的激荡,那种情况下的喜悦超越一般的物质需要,进入纯精神的领域,是比自我实现更高的一个层次。在爱情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峰体验。为此,当代青年男女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爱的前提下,端正婚姻的动机建立起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婚恋与事业并不矛盾前提是恋爱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应成为相互的精神寄托,成为彼此进步的动力;要怀有博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去经营爱情和婚姻,勇于面对和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总之,当代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已从感性单一模式向功利多元化转变。这一变化,一方面与青年人追求个性的特征契合,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婚姻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期望。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形式都应以情感和两情相悦为基础。马克思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继发性的社会问题。
李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王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