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

时间:2019-05-14 04: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

第一篇: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

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俅”的古老情话,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不朽誓言,从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的坚贞不渝,到梁祝化蝶和孔雀东南飞的凄美绝唱,华夏大地历来盛产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富于爱、敢于爱也善于爱的伟大民族。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与婚姻模式栉风沐雨几经变迁,每个时_代都打上了那个时_代的特征。

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

1.解放前的婚恋观——

时_代特征:

解放前男女间的恋爱和婚姻是一体的,更确切的说是没有恋爱的过程,都是以父母为主导,当时的青年男女以谈论爱情婚姻为耻, 在终身大事上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中国旧时_代婚姻的主要内容。《诗?奇风?南山》中就写到“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这种做法是从古到解放前最基本的婚姻形式。

同时,青年男女们都信奉男主女从的婚恋观,认为女人生命的全部在于家庭。“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 也是女人对自己的要求。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和感情依附使得女人只要操持家务, 做贤妻良母, 不该有任何其他非份之想。男人是女人生命的中心, 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为男人而活, 给男人当妻子, 替男人生孩子, 帮男人侍奉公婆。

婚恋观的关键词:门当户对——《梁山伯与祝英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然自己的婚姻大事也由父母一手操办。在传统的年代,讲究的就是两个家庭的地位、经济相当。不论对方自身条件如何,男女双方都是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嫁或娶对方。

2.五十年代的婚恋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时_代特征:

老电影《柳堡的故事》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恋爱观冲击和荡涤着统治了中国千百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传统婚恋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新中国从法律上保证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都具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地位。同时,恋爱观也被打上阶级的烙印,是革命胜利初期一个鲜明的时_代特征。

当时,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大批妙龄的知识女性、城市女性走进了已过青春岁月的大龄革命者的生活中,老夫少妻的家庭结构是这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却出现了为数可观的“革命弃妇”——当初毅然决然抛妻别子投身革命洪流的农村青年成为新社会新中国的功臣之后,原有的夫妻关系自然瓦解。

婚恋观的关键词:信仰爱情——《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对爱情的忠贞,又意味着对信仰的执着,成为单纯而热情的50 年代男女们的爱情信条。因为有共同的信仰,所以无论感情如何,夫妻都会相伴到老。

年代信物:钢笔、毛巾

城里的青年送钢笔,农村青年送手帕或汗巾。这两种典型信物还代表了当时青年的两大主流追求:学文化、爱劳动。

3.六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婚恋观——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

时_代特征:

根据MZD的到广阔天地去的指导思想,上山下乡运动给整个一代青年以及他们的下一代留下的痛苦和创伤。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爱情或婚姻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留下的后遗症甚至投射到了几代人身上。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文革”期传唱的语录革命歌,青年们恋爱结婚也只能唱这些。由于文革的影响,人性被扭曲,政治信仰和阶级立场代替了男女爱情,到了文革后期,个人情感与资产阶级情调完全划上了等号,爱情本身也成了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代名词。男女之间只有两种关系:阶级感情或阶级斗争,家庭是革命家庭,夫妻是革命夫妻。

婚恋观的关键词:阶级感情——《孽债》、《渴望》

当时男女恋爱的基础一定是阶级同志,家庭成分都要清白。当时有句顺口溜“只要成分好,别的不计较”。因为“黑五类”、“狗崽子”,不仅影响自己,而且下一代招工、上学、工作都受影响,所以,工人、军人为女孩择偶的首选对象。家庭成分不好是大多数光棍之所以是光棍的主要原因——嫁个地主后代,你的下一代甚至几代人可能都抬不起头来。

年代信物:毛_主席徽章、语录

领袖像章和语录不但是最时髦最普遍的政治礼物,也是恋人之间常见的赠物,一起谈论政治信仰是男女恋爱的话题。

4.八十年代的婚恋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时_代特征:

各种政治意识和思想潮流的激烈冲突是八十年代初最显著的特点,而各种婚姻爱情观念的并存和兼容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明显特征。

自从文革之后,中国人到这个时候才敢堂堂正正把“谈恋爱”这三个字在公开场合说出

来。而恩格斯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成了被引用最多的伟人语录。换句话说,中国人传统从一而终的婚恋观念从这个时期开始了根本性的动摇。同时,男女选择“对象”的条件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即开始从“阶级性”转变为“实用性”。女方要求男方要“五大员”,即身份是“党员”;身材要像“运动员”;相貌要像“演员”;工资每月要“50元”;工作是汽车“驾驶员”。它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女青年在择偶标准上的务实精神。

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人的所有意识和观念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物质条件成为这个年代人们婚恋中公开考虑的因素。找对象之前先打听对方收入、负担、家庭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丢人的。

婚恋观的关键词:实用爱情——《渴望》

1980 年公布了新中国的第二部《婚姻法》,这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件大事。逐渐地,夫妻的感情成为婚恋的一个重要因素。男女交往大部分还是通过自己的愿意,但如果两人好上,顶多也就是看看电影,最亲密的方式不过就是牵牵手,不敢再有其它想法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使得男女间的爱情也受到了经济的冲击,物质条件成为找对象的一个标准。

择偶标准:36条腿和三转一响

当时女性要求未来的新家必须有足够的家具,家具的“腿”必须有36条。至于具体品种好像各地都不一样,有些地方把立在墙角的三脚架也算在内。三转一响指的是彩礼标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5.九十年代的婚恋观——将爱情进行到底

时_代特征:

不同于60年代人有太多浓重的命运阴影,不同于80年代人被太多生活方向混搅得焦灼不安,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一种存在于历史夹缝中的人群,如同一块夹心饼干里面最中间的那一层。因此,他们的爱情单纯专一又脆弱。一方面,他们向往纯洁高尚的爱情,电视里面在校园里骑着单车,载着恋人的经典镜头就是九十年代恋人间的约会活动,直到70后步入社会也还会不时想起那段单纯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为父母意见、社会的压力而放弃爱情。

总的来说,70年代人对待婚姻百味杂陈,他们骨子里有些传统与守旧,但追求个性的解放却越来越成为其对情感生活的向往。有一点我们值得庆幸,整个70年代的人绝大部分都是自由恋爱进入婚姻。

婚恋观的关键词:自由的爱情——《将爱情进行到底》

70后是第一代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自由恋爱的一代,也因为这种挣脱束缚的自由,带来了因“感情不合”而分手的离婚潮。

7.现代恋爱观:

现代的爱情再提恋爱自由简直就是老土了,这个时_代的男女恋爱自由度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不可以想象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自由和开放,也让80、90后的男女在婚恋观上出现了明显的区别。拿女孩子看,80后女孩可以做未婚妈妈后再结婚,90后女孩说我愿意做未婚妈妈不一定结婚!

80后的婚恋观——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

时_代特征:

爱情和婚姻到了80后这一辈,已经变得简单得多。八十后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父母再犟也犟不过任性的子女,哪里还敢给太大压力。

物质渐丰的年代,80后的人从小肯定很少有人吃不上饭,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谈恋爱的年龄正好是世纪交替的年代,“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成了很多人的爱情观念。没有人认为你时常挂在嘴边的老婆或老公真的是你已经办了法律手续的合法配偶,他们都知道那大概只是目前与你一起生活的伴侣;没有人再好奇地向你打听你新交的朋友的岁数,因为他们知道再悬殊估计也超不过杨振宁爷爷和翁帆妹妹;假如你越轨犯科或红杏出墙,不用担心你的另一半会寻死觅活跟你没完没了,大家都明白这个年代谁离开谁都活得挺好;假如你还没有结婚先有了孩子,不用担心旁人歧视和鄙夷的目光,相反,他们大多数肯定是佩服和赞赏——你太酷了„„不知道这是不是21世纪的爱情与婚姻最主要的特征,但这的确是我们生活的现状。

同样因为敢做敢为,他们只要相爱,会不顾及父母的阻碍而走到一起,爱的轰轰烈烈。因此,80后会为了爱而结婚,也会为了爱的不存在而离婚。80后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两个人会相爱一辈子,但心底又渴望和幻想能有一个人爱自己一辈子。这就是为什么80后看到《甜蜜蜜》那种专一单纯的爱情向往的原因。

婚恋观的关键词——爱情至上

80后他们大部分正处于奋斗的阶段,他们正雄心勃勃,他们充满了朝气,不畏艰难。他们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却又会因为某些不成熟的因素,错过一次又一次的爱情,又或着因为不成熟而收获爱情,于是变成慢慢成熟起来!所以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未来二,三年,他们会更好!

年代新现象:网络恋情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就开始上网聊天的人如果没有过网恋的经历,基本属于特别珍稀、特别奇怪的人类,如果不是特别迟钝,就是特别坚定。

性观念开放

床上的那点事可以用各种方式公开:性_爱日记、性_爱视频、性_爱音频、裸体照„„现在没有不敢公开的,只有没想到公开的。

90后的恋爱观——合则在一起,不合则散

时_代特征:

90后是最多元的一群,他们有的充满了理想与抱负,在年青的时候,便为自己的人生定义下了目标,有的则成天混在电脑上游戏,这类也可称之为跨掉的一代!

在物质满足下,爱情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对于90后也许有些早,但身边有很多90后的孩子已经恋爱了。他们的爱属于情窦初开,但却一点也不单纯。90后往往生理上还没成熟心理上已经成熟。他们小小的年纪已经不把爱看得就是男女之间异性相吸那么简单了,他们甚至能够把性和爱区分开来,*和爱情划分得头头是道。于是,早晨是情侣,晚上是陌路。早晨相识,晚上同居,这种现象不新鲜。

恋爱观的关键词:速食爱情

90后谈爱情有点为时过早,但是爱情却是他们生活中从未缺少过的元素,学校里常常可以见到穿着校服抱在一起的学生男女,因为他们还年轻,对于爱情理解不深刻,看似一个荒唐的理由,也会成为他们分手的理由。

数据:

1.对于“婚前应禁止性行为”的看法:

32%的人表示赞同,这部分人以60后和70后居多,也有相当一部分90后的女性选择了该项;

23%的人表示反对,其中80后居多,几乎没有60后选择该项;

“说不清”的人所占比例最高,为45%,其中多为80后和90后女性。

从60后和大部分70后对婚前性行为的反对,到80后和90后说不清的态度,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西方思想的影响,“婚前应保持性纯洁”的观念正在逐渐减弱。

2.对于“你对夫妻关系满意吗”这一问题中

29%的人表示满意,23%的人表示比较满意,这两部分人中,以60后为主,还有一部分为70后;

7%的人表示不满意,主要以80后为主;

41%的无法明确回答,这部分人以90后和80后为主,多数尚未进入婚姻状态,或刚刚步入婚姻。

看似缺乏自由恋爱经历的60后,婚姻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保持着较大的和谐和稳定,这对现代社会的恋爱婚姻来说,不得不引人深思。

3.对“感觉合不来就离婚”的看法上:

40%的人持谨慎的赞成态度,认为应该本着宽容和相互忍让的态度,实在过不下去才会选择离婚;

27%的人则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离婚不仅会影响到夫妻两人的生活,还会影响到子女、父母以及社会的和谐;

33% 的人表示对此说不清楚,这部分人多是因为缺乏婚姻经验。80后作为当前结婚的主力,已给人留下“闪婚”、“闪离”的草率印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80后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轻率,对婚姻同样持有谨慎的态度。选择结婚的人,都想着要与对方白头偕老、相濡以沫地过完一辈子,离婚对任何一方,都是一种感情和心灵的巨大伤害。

第二篇: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

浅析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

【摘要】随着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接踵而来,国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突出表现在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离婚及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择偶标准,婚恋观,性观念,离婚,婚外恋

对甜美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们永恒的主题。“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因此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也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接踵而来,国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代青年婚恋观正随着社会变迁而悄悄的变化,逐渐演变为今天青年在婚恋关系中主体意识、个性心理得到增强,但恋爱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功利心理、忽视道德规范行为也在增长。所谓婚恋观的变化坦率的讲是反应了社会的现状,无论是文革的时候嫁工人农民,还是后来嫁大学生,还是知青嫁军人劳动模范,还是现在嫁大款,或者金融人士,都是反应了某种社会的现状。这些现象已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因此,在当前如何引导青年个体形成婚恋观,构建良好的恋爱婚姻意识形态,己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

(1)择偶标准呈现多元化,日趋功利化

择偶是恋爱到婚姻的必经之路,也是建立幸福家庭的重要环节。择偶标准是理想配偶的选择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择偶标准的选定受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方风俗习惯等方

面的影响。青年依然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是婚恋的重要因素。但现实择偶标准更加功利化、世俗化,更加注重婚恋中的经济因素。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与百度网络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青年网民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愿意嫁给富二代的女生最多,占59.2%,其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婚姻就是一种投资,是经济行为的一部分。但婚姻这种投资行为并不会只得到收益,还要付出机会成本,所以不适宜投机。从快乐经济学角度讲,金钱和爱情都只是一种快乐资源,而不是快乐本身,调节要适度,配置要合理,只有这样,在婚姻中快乐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快乐。

(2)择偶中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择偶范围扩大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这句话在华夏大地上流传了千百年,这也一直是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掀起过一股自由恋爱的风潮,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也仅仅是一股文化思潮和一种思想观念的兴起,并未从根本上引起青年择偶方式的变化。建国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年的择偶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年逐步摆脱传统婚姻的束缚,在择偶中其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趋势日渐加大,人们的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大,再加上物质条件的进一步丰富,从而使得青年人在择偶时择偶网络从亲缘演化为业缘,选择机会增大。

(3)择偶中爱情已占主要位置,经济地位的重要性逐渐上升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的择偶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越来越体现在他的经济地位上,于是在青年的择偶标准中孰重孰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历、职业、个人能力、住房、个人收人等经济状况因素和爱情因素在青年择偶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青年在择偶时更加偏重于注重自身的感受;再加上经济的不断发展,便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精神世界,因而使得爱情因素在青年婚恋时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也使得经济地位在择偶时更加凸显其重要的作用。

(4)性观念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

性观念是人们对性的一种看法、评价和态度,是人的价值观的又一具体表现。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性一直是扮演着一个丑恶、低贱的角色,人们可以说是“谈性色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性的看法也在渐渐地变化着。那种认为恋爱、结婚、性行为三者关系不能颠倒的旧式婚恋观念,在当今的青少年心目中已经越来越淡,不再对他们的行为起主导作用,即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性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

未婚同居是指在我国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也没有被我国法律明确的禁止,未婚男女不以夫妻名义公开或秘密地共同生活的一种两性关系。这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正呈一种蔓延趋势,正严重冲击着现有的婚姻制度,并对婚姻家庭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之,不管怎样的婚姻观念,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共同作用的产物,且不论对错,我们都应该在判断之前尝试改变抑或引导。

(5)离婚与婚外恋逐渐增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至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的离婚数量是逐年攀升。恋爱低龄化,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增多,未婚同居及婚外性行为„„使得爱情、生育与婚姻由原先的统一转变为日趋分离。

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夫妻双方更强调情感的融洽、生活的幸福,更讲求家庭人际关系的平等。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他们多数选择离婚而不愿意继续凑合下去。

二、当代婚恋观呈现的特点

(1)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多元化

在社会转型期前,青年择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恋爱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网恋等。

(2)性观念较为开放

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满足性需求是人们结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个强烈的内在动因。因而对性价值的评价观念,是婚姻家庭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社

会对性的看法是性行为的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忽视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个时期的青年对于性的看法与以前不同。

(3)对婚姻的期望高

未婚青年对未来的婚姻普遍呈乐观心态。据有关调查反映,93%的青年人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99%的青年人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

(4)恋爱过程公开化

这个在转型期的大学生中比较突出,虽然大学生们大都能认识到谈恋爱的弊端,但当爱情到来时,年轻人特有的激情还是令他们沉浸在这种甜蜜的尝试中不能自拔。于是,校园内处处能看到一对对相依相偎的恋人。不得不承认这种“学院派爱情”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室里、图书馆里、校园长凳上、树丛中、夜晚校园建筑物的角落里,无不有学子恋人的身影。如今的大学生们己不再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那般竭力隐藏自己的恋情,而是大胆、大方地将自己的恋情公开在校园众人的视野中。

(5)社会压力加剧下出现的多种婚姻形态

当代青年对婚姻既抱有浪漫的想象,也有实用主义的态度。当代青年认为,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最重要的事是满足情感上,心理上的寄托与需要,从而享受人生的幸福。他们愿意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感情需要来选择婚姻生活,于是社会上衍生出多种婚姻形态。

(6)恋爱目的非婚化

这个也是在转型期的大学生中比较突出,尽管校园恋情越来越火爆,大有如火如茶之势,但是各种调查结果显示,婚姻,这个一般情况下恋爱的终点站,却并不是如今大学生恋爱的唯一目的。

不论怎样,婚外恋对婚姻都存在着极大的危害,应当加以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迁,这是合乎规律的必然趋势。但是,人们往往不能去理性地思考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因此对于这些新的观念和思潮,我们应当慎重地思考和研究,而不能去一味盲从,鼓动这种风潮愈演愈烈。

婚姻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期待从婚姻中满足爱人与被爱的心理需要,以及期待因此达到更多的成熟与自我成长。

其实做一对快乐的夫妻,说起来似乎并不困难,实际上却不简单。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婚姻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更是对家庭及彼此的一种承诺和责任。所以要缔造真正快乐、幸福的婚姻,彼此需要付出和奉献很多,相互尊重,相互爱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我国90年代婚姻家庭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2004;清华大学;牛玉屏

《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2006;黑龙江大学;王歌雅

《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2008;吉林大学;闫玉 《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2005;武汉大学;焦燕

《文化冲突与化解:中西方跨文化婚姻研究》——2008;华北电力大学,姬程斌 《情与理的交锋》——2007;首都师范大学;陈志坚

《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2008;西南政法大学;康娜 《社会转型对中国城市婚姻观念的影响》——2004;吉林大学;安起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2005;广西师范大学;曾婷 《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2002;吉林农业大学;杨柳 《尴尬的婚姻自由》——2006;苏州大学;谢燕红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2002;首都师范大学;黄东

《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2008;华东师范大学;吴彪

第三篇:婚恋观(推荐)

大学生婚恋观的状况分析及对策

执笔:董刚强、陈理想 材料:杨郁、周晓彤、周翔宇

概念的界定

婚恋观的界定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恋爱观的界定

所谓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中的桃花源蜜语,不是轻弹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爱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马克思和燕妮的崇高爱情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才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现状分析

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年级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近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恋爱的价值取向比较单纯。58.0%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23.8%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建立家庭”。这说明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受社会功利性恋爱动机的影响较少,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3.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

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4.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20.8%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5.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92.91%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着。1.教育者观念落后。

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

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

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

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

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

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第四篇:近代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12人力2班李兰122501032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摘要: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对于婚恋观发展变迁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离婚率,恐婚族。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多元化,离婚率增加,恐婚人数增多。

择偶标准的变化。

中国封建时代男女婚嫁讲究“门当户对”,新中国建立后,人们选择配偶则讲究政治条件。50年代,姑娘心目中最佳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军人更是一块金字招牌;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不花枝招展,勤劳贤惠,不拖丈夫后腿。文革时期,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份,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70、80年代之交,随着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的兴起,学历和知识层次成了人们谈婚论嫁的最重要条件。90年代至今,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人品好,有事业心,有能力,会生活。比如各种年轻人“裸婚”、“蜗居”追求真爱。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傍大款”“嫁老外”成为时尚,帅小伙愿娶老富婆,靓妹要嫁富老翁。男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相貌、职业、文化程度、爱好;女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职业、文化程度、相貌、爱好。男性要求女性的“人品”主要指善良、温柔贤慧、稳重大方、通情达理、能理家;女性要求男性的“人品”则是作风正派、正直善良、有主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

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时多时少地受到社会传统、世俗、自身的心理、视野范围的限制,谈情说爱对多数男女来说还是羞羞答答、遮遮掩

掩的事。改革开放终于使情感倍受压抑的中国人能够直抒胸意地追求所爱。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男女择偶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青年们纷纷利用各种媒体、机构来传递求爱信息,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择偶的范围。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二十一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今社会流行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节目,各种婚恋网站的兴起都是很好的体现。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姻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者也不少,有人只是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有人将其作为捞取钱财的手段,也有些登徒子把它作为渔色猎艳的场所。

男女婚恋年龄的变化。

恋爱低龄化与城乡结婚年龄的反差。“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朝拥有”,这是近几年青少年中的流行语。过去令人十分担忧的中学生“早恋”,现在越来越呈普遍化趋势,与恋爱低龄化趋势相反,城市青年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与都市晚婚相反,在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早婚现象仍异常严重。

老年再婚悄然兴起。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老年再婚问题非但不敢讲,就连想都不敢想。八九十年代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老年婚姻文化在我国城乡悄然兴起,一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老年人婚姻介绍所,使一些老年人克服各种阻力,重新建立了新的家庭,社会对老年再婚也越来越理解,然而,有的老年人再婚不久,却又不得不痛苦地走向离婚之路。

年龄差距不再是问题。没有了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年龄差距已经不再成为男女婚恋的问题。随着自由恋爱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大叔与萝莉、姐弟恋等现象出现并被大家所接受。年龄差距由三两岁变成二十多岁。

离婚率持续升高。中国封建礼教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男”,“从一而终”,在这种封建礼教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即讲求婚姻稳定,离婚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因此,离婚率一直很低。195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后,使众多深受封建婚姻制度之害的当事人纷纷摆脱痛苦婚姻的桎梏,离婚人数遽然上升,1953年全国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总离婚率比1950年增长了几十倍,此后,我国年离婚数一直稳定在十几万对至三十几万对之间,婚姻家庭处于超稳定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1980年为0.7‰,到1991年上升为1.91‰。先结婚后恋爱,先恋爱再结婚,过不下去就离婚。离婚成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

与过去离婚相比,目前我国离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离婚形式趋于温和,那种打打闹闹你死我活的离婚所占比例大为降低,协议离婚、文明离婚的人增多,离婚后能正确地评价和对待原配偶的增多,离婚后实行独身的人增多;二是从离婚状态方面看有几多: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多,其中又以知识妇女为多;大城市中夫妻离婚的人数比中小城市多,中小城市又比农村多,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离婚的人更多;老年离婚者增多,最大的有80多岁的老年夫妇;早婚离婚者增多;演艺界离婚率颇高;个体户、承包户因发财而离婚的人增多;外出人员离婚的增多。社会对离婚现象的理解在提高,认为离婚并非不光彩的人增多,社会的认同使得离婚对女性的歧视不复存在。

恐婚现象出现。

过去到达适婚年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就组织成为一个家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更加自由。现代社会中,30岁还不结婚的人已时常可见,选择单身生活方式的人也在增加。恐婚现象在一线城市很普遍,逐渐向二线城市蔓延。越来越多的剩女剩男,不婚主义者,“担心失去自由,没钱养家、没房子、对幸福悲观”。究其原因是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个人选择机会的增多、结婚成本的上升以及逃避家庭责任,害怕婚后当“房奴”、“车奴”、追求个人享受,恐惧婚姻会使自己失去自由,不愿进入“围城”受婚姻的约束、一心追求事业,女子好高骛远、受到到父母父母影响等等。

综上所述,婚恋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忠实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每一种婚恋观都无一例外地留下时代的烙印。我们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第五篇:浅谈军人婚恋观

健康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能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军人亦是如此。有位心理学家分析说:人们在建立家庭前之所以能保持艰苦持续的奋斗,最大的内部潜在动力来源于对能获得理想伴侣的渴望。在现代社会里,年轻人的这种渴望感甚至超过了物质需求。军人作为有血有肉的血肉之躯,也是有理想、有追求,对幸福的婚姻怀有美好憧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比错误的恋爱和不幸的婚姻更能损毁军人,把他们弄得心绪烦乱,意志颓唐的东西了。一个无时不感到爱情和家庭生活痛苦的军人怎么能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地投入工作、学习和战斗中去呢!为了每个未婚的军人能获得并保持纯洁的爱情,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已婚的能巩固幸福美满的家庭,下面探讨一下军人在婚恋方面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爱情 这个问题,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同一时代,世界观不同的人,回答也各不相同。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有志之士把爱情建立在共同革命理想的追求之上,甚至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过《刑场上的婚礼》的人,无不为陈铁军、周文雍悲壮的爱情所感动。现代社会里,由于受外来文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偏移,理想信念动摇,爱情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有向利益化、庸俗化发展的趋势。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有人讲,爱情是男女间的友谊,再深一点说爱情是友谊、美貌和性三者的结合。生物论者更荒唐地把爱情等同于性,说什么爱情只不过是异性之间寻求配偶的渴望。以上说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更不是军人所崇尚的爱情。正确地讲,爱情应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之上,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于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感情。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它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过去搞恋爱婚姻观教育,是回避物质基础这个字眼的,尤其认为军人不应过分强调物质基础。但客观公正地讲,军人也生活在社会之中,爱情和婚姻不能建立在海市蜃楼里,并且大部分同志都来自农村,面临着家属就业、赡养老人、住房等压力,完全不考虑物质基础是不现实的。比较物质基础而言,爱情更重要的是要以男女双方共同的生活理想作为基础。没有共同生活理想的男女之间,决不会萌发爱情。有了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才能在心灵上互相吸引。异性的吸引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只有心灵的吸引才是人类所独具的美妙纯洁的感情。现代社会中,军人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可为什么还有许多女孩愿把爱情的绣球抛给军人呢?很大原因源自于影视作品中军人高大形象的宣传和现实生活中军人奉献牺牲精神的表现,源自于对军人的理解。八十年代不是有一句流行语叫“理解万岁”吗,理解就意味着有共同的生活理想。我们生活在大城市,感觉不出军人有多苦,但绝大部分军人,尤其是野战部队,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嫁给军人也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2、互爱性。爱情,它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相撞击之后迸发出来的美丽的生命之花。爱情,是相互爱慕,单相思不是爱情。一方利用各种手段利诱、胁迫、强制对方就范,更不是爱情。爱情以互爱为其基本特征,不允许有半点勉强、凑合。

3、专一性和持久性。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和持久的。它不允许一个同时和几个异性发生和保持这种感情,更不允许这种感情随意转移,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真挚、纯洁的爱情体现了人们高尚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它给人们带来美满、甜蜜、幸福的生活,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每一个军人,都应追求这种高尚纯真的爱情。

二、恋爱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道德 爱情萌芽于感性阶段。所谓感性阶段就是两人最初的几次接触,对对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感觉和印象。它还只是对对方外表的、片面的认识,由它引发的感情是很浅薄的。这个时候,离爱情的建立还很远很远。对“一见钟情”这个问题存在两种看法。反对者认为这实在是拿自己的幸福作赌注,在非常严肃的问题上开玩笑。夸张地说在一分钟内获得的爱情,一秒钟内就可以失去。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爱情的悲剧就是以开始时的轻率拉开序幕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坏的第一印象使双方疏远,好的第一印象使双方接近,提供了发展为爱情的可能性。感性阶段继续向前发展,达

到理性阶段,才产生了爱情。所谓理性就是理智的受社会化控制的感情。在理性阶段,人们对自己和对方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达到了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同时,经过冷静的反复思考,相互以适当的方式向对方表白爱情,如果对方接受了,就开始了共同培育爱情。

下载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婚恋观变迁的流程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军人婚恋观浅谈

    军人婚恋观浅谈 健康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能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军人亦是如此。有位心理学家分析说:人们在建立家庭前之所以能保持艰苦持续的奋斗,最大的内部潜在动力来源......

    浅论大学生婚恋观

    浅论大学生婚恋观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渐趋普遍,恋爱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社会管理学院 社会工作091班 小组成员:苟博文(08)刘永斌(15)目录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01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02 三、分析......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定稿)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1. 基本倾向分析 女生恋爱态度 1614121086420人数接受不接受无意见 男生恋爱态度 20151050接受不接受无意见人数 2. 对大学结婚认可程度 女生对大学......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 一、调查方案 1、调查背景:大学生作为一个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期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的集体。在生活中,追求更多的感情、享受着亲情、友情和爱情。而在......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关于安徽大学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段,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日趋成熟,使得他们或多或少产生了谈恋爱的冲动。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以......

    婚恋观的演讲稿

    给教导员写的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演讲稿 一、目的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这次课,主要是和大家探讨一下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 二十年前,校园里谈恋爱的现象还很鲜见,当时大学......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

    大 学 生 的 婚 恋 观 婚恋,你了解多少? ——论大学生婚恋观 摘要: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睡衣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