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陆昊同志十六大以来重要论述
学习资 料
团省委办公室编 2009年8月 当代青年的时代特点。
当代青年富有理想,拥护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当代青年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勇于面对压力,勇于参与竞争,努力追求事业成功;当代青年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当代青年面对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意识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当代青年顺应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陆昊团十六大报告
思考和研究工作方法的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深入研究基本理论,主要是党建、团建理论,还要注重青年工作理论,抓住本质和关键环节。二是要认真总结团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要有历史感和国际眼光。三是要把握现实突出问题,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只有把理论想通、想透,拥有历史感、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对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才能真正部署好未来的工作。
——摘自陆昊团十六届一中全会讲话 关于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
团的基层组织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越是团的领导机关,越要高度重视基层建设。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处于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
——摘自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当前共青团事业面临的三个挑战。
一是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转变,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要是通过执政行为来实现的。党、团有特殊而紧密的关系,但团还没有完全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二是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出现重大事件时会有极端化表达。在这种背景下,共青团作为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如何真正地吸引凝聚青年,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过去传统的空间聚集方式、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摘自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应对挑战的两条原则。
第一,要紧紧围绕每一类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功能找到工作切入点。第二,要根据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而实现对青年的吸引凝聚。
——摘自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9条原则。
1.坚持党建带团建,注意借助党政工作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并力争使基层团建与党建紧密结合。党组织从制度安排、干部配备、工作指导三个方面的带动,对于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至关重要。团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一是要充分依靠党组织的力量,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二是要紧跟党建步伐,努力在有党组织并且有团员青年的地方建立团组织。三是要努力使团建与党建在工作空间和工作内容上紧密结合。
2.紧紧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找准基层团的工作的切入点。
3.根据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一是打破原有的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来建设团组织的条条框框,青年聚集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二是积极探索联合建团、区域建团、依托建团、流动建团等各种有效的团建模式。三是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来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4.把团的有影响力的工作和活动与团的建设结合起来,善于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组织建设成果。5.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的新变化,找到推动团建的有效途径。
6.把发现和培养青年能人作为基层团建的前提性战略任务,选拔各领域的青年能人到团的岗位。注重在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企业青年技术和管理骨干、学生骨干、社区青年工作者中发现和培养能人。
7.把党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既关注青年成长发展中的“大事”,又关注青年工作生活中的“小事”。
8.坚持团的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对好的工作项目要连续抓、持久抓。9.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力,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摘自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农村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6个方面。
一是努力探索团建与党建更为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二是以农村青年不甘于现状、渴望有新的发展为根本动力,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工作。三是根据农村青年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大胆探索统筹城乡的团建模式。四是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联建模式。五是大胆探索在协会、专业组织上建团。六是要特别做好青年能人的工作。
——摘自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企业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5个方面。
一是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为前提,找准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的结合点。二是把解决青年职工思想问题放在首位,善于把党团组织的政治主张转化为青年职工易于接受的工作理念。三是面向普通青年,努力帮助青年职工解决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成长发展中的“小事”。五是企业团干部配备要专兼结合。
——摘自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高校团组织建设和工作7个方面。
一是切实把高校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摆在基础性战略地位。二是围绕高校育人的目标体系,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三是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来探索新的组织建设模式。四是抓好青年学生思想工作的结合点。五是抓住刚进校园、将要毕业这两个重要时段开展工作。六是注重增强第二课堂的专业性。七是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团的工作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自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社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5个方面。
一是把握好社区的根本任务和功能。二是争取党建带动。三是探索社区内团组织的联建。四是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工作机制,探索社区团的工作。五是关注政府部分青少年社会事务的转移。
——摘自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社区的五个特性。
便利性、安全性、娱乐性、健康性、互助性。
——摘自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实现“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目标的两个重要过程。
一是团的工作和活动本身要富有意义,有实效,能够积极、有深度地影响青年。二是即使工作 和活动本身很好,还要让更多的青年知道,从而影响更多的青年。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现代传媒发展的3个趋势。
一是大众传媒分众化。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二是单一媒体复合化。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强势兴起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纷纷主动与新媒体结合,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产生了很多复合型媒体。三是媒体经营集团化,跨领域、跨地域甚至是跨行业。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媒体体系的3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直接面向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强调权威性、思想性、实用性,真正成为推动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第二个层级是面向团组织和广大青年的,强调思想性与时尚性、娱乐性的结合,以更好地吸引、凝聚和影响青年。第三个层级就是面向青年的,强调时尚性、娱乐性、趣味性、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年,以扩大共青团对青年的影响力。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办好团属媒体的5条措施。
一是坚持本质意义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把青年“看不看”而不是“订不订”作为衡量团属媒体水平的根本标准。二是营销和产品同等重要。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团属传媒要重视吸引两类人,第一是熟悉团的工作、对团有感情的人,第二是熟悉行业经营规律、有行业专业水平的人。四是坚持严格管理。五是各级团组织要大力支持团属媒体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高校育人目标的5个层级。
一是必需的专业知识。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比较全面的素质。四是良好的品德。五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首先是学术精神,第二是学习能力,第三是比较全面的素质,第四是品德,第五是信念。这些目标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我们始终要把信念问题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是高校这个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
——摘自陆昊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3项核心内容。
一是要引导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二是要引导学 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三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摘自陆昊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3种方式方法。
一是要注意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二是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要注意思想引领的前提是首先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团组织赢得学生的信任要抓住工作的两个重要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刚进校园的时候。另一个时段就是毕业前。
——摘自陆昊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的4项要求。
一是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自己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学习,具备学习意识、学术精神和学习能力。三是熟悉社会生活,特别是与本专业、本校相关的延伸的社会生活。四是能够贴近青年学生,保持高校团干部的本色。
——摘自陆昊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凝聚的5条途径。
一是靠先进思想,二是靠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三是靠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足,四是靠对青年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的培养,五是靠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和对青年的感情。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两个重点。
一是要始终把坚定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作为教育引导青年的根本任务。二是要积极改进和创新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分类别、分群体寻找思想教育的关键点。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团中央团干部作风建设的4项措施。
一是开展成长观教育。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的本领,充分认识“学习出干部、实践出干部、忧患出干部、吃苦出干部、考验出干部”,经得住政治的考验、事业的考验、名利的考验、生活的考验。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三是要求下基层蹲点工作的干部特别注重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加强与青年的联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四是建立学习制度。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组织青年的涵义、关键和途径。
组织青年的两层涵义:一是把青年组织动员起来,二是组织动员青年作贡献;一个关键:要把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紧密结合;三项重点: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变革和青年的变化,不断探索和推进基层团建创新,不断将工作活动和建设结合起来,不断让基层活跃起来。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权益工作的“三个结合”和一个制度性安排。
坚持“三个结合”,就是要注重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与引导青年的有序政治参与结合起来,把关注个案与关注普遍性的权益问题结合起来,把代表和反映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结合起来。建立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制度性安排,使共青团与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制度化的沟通与协调,努力在各级“两会”上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党中央书记对团干部的要求。
即“在共青团这个大学校里打下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根底”。这是对团干部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的最新要求。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善于研究和把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和主要矛盾,把工作激情、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结合起来;吃苦耐劳,就是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少应酬、多干事,正确运用工作选择权;勇挑重担,就是要求我们敢于迎着困难上,在遇到问题、挑战和矛盾不回避、不退让的过程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上级要求和部署要避免的两种倾向。
一是避免一般化、表面化的学习理解,只满足于看过文件、学会新词;二是避免生搬硬套、寻章摘句,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文件说多少就做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会,不是简单的看一遍、读一遍,而是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了解重要表述和分析过程,同时还要结合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善于把上级的文件读短、读深、读实;同时,还要善于把上级宏观性、全局性的战略举措与本战线、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长期工作积累结合起来,在把握核心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找具体的切入点,把大的工作原则变成具体可行的推进措施。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组织功能、组织活力的两个根本标志。
一是与青年的关系,二是在青年中真正的影响力。进一步说,一是与广大青年的关系,二是在广大青年中真正的影响力。这在判断组织功能和组织活力的过程中,认识上最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把青年、极少数青年、少数青年和广大青年混为一谈。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组织青年与组织青年作贡献的关系。
青年在社会生活中贡献力量,与共青团把青年组织起来发挥作用、贡献力量之间,有联系,但不完全一致,不能简单把青年发挥作用都等同于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发挥作用。同时,共青团只组织少数青年作贡献与组织广大青年作贡献也不一样,其中也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如果“量”达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简单地认为青年的贡献是在共青团的组织下作出的。在组织青年方面,目前的挑战和主要矛盾不是怎么作贡献的问题,而是怎么组织的问题,只要能够把青年广泛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我们就能够带领青年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的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结合的4个方面。
一个政党、政治组织和民众之间,动员方式主要有三种:国家动员方式、社会化动员方式和组织化动员方式。社会化动员方式与组织化动员方式的结合,一是团的工作、活动与组织建设的结合,二是团的组织网络覆盖与团在青年中影响力的结合,三是把青年组织起来和组织起来作贡献的结合,四是履行好四项职能的结合。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识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6个角度。
从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与党的事业有着本质联系的角度,从团的组织功能和组织活力根本标志的角度,从四项职能实现前提和“两个全体青年”目标任务的角度,从真正广泛有效地把广大青年组织动员起来作贡献的实现前提的角度,从两种动员方式相结合、克服组织化动员薄弱问题的角度,从团与广大青年最普遍联系的路径、载体、渠道和边界关系的角度,我们当前必须把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增强基层工作活力作为工作突破口。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6个角度。
从共青团履行服务青年职能的普遍性角度考虑,从就业问题是我国青年的一个长期性战略课题 的角度考虑,从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结合点考虑,从全团所具备的社会化动员能力的角度考虑,从全团已经具有很好的工作探索和工作积累角度考虑,从共青团工作融入市场经济主战场的合理适度切入点的角度考虑,共青团当前必须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臶不动摇。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的6条具体路径。
一是要注重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方法。二是要善于把农村青年内在的、客观的沟通方式作为组织载体。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一级团的委员会建设。四是要切实把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结合起来。五是要注重发挥青年能人的作用。六是要注意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3项任务。
虽然我们不是牵头部门,但是要善于借助力量,做好几项工作。第一,要给大学生村官创造沟通交流的条件。不仅要有网上交流,更要有现实交流。第二,要借助他们推广知识、技能和文化。第三,要和当地的党组织合作,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必要的培训。这个任务主要由乡镇团委来承担。
——摘自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当前全团必须统一和深化认识的6个重要问题。
一是要在党的事业大局中把握好团的组织功能和组织活力的根本标志。二是要履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项职能,当前最重要的是组织青年。三是要把握好组织青年与组织青年作贡献的关系。四是要善于把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结合起来。五是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活动作为工作突破口。六是要进一步深化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认识。
——摘自陆昊在全国城市战线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企业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9条原则。
一是要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为前提,找准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的结合点。二是结合企业特点,大力开展思想性活动、技能性活动,开展好文体娱乐活动。三是企业团的组织制度设计和专兼职干部配备要有利于企业团委掌握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同时又能够善于动员、借助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四是要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的新变化,在高度集中的产业链条上寻找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五是根据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企业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六是要把解决青年职工思想问题放在首位,善于把党 团组织的政治主张转化为青年职工易于接受的工作理念。七是要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成长发展中的“小事”。八是要面向普通青年,努力帮助青年职工解决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九是把团的有影响力的工作和活动与团的建设结合起来,善于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组织建设成果。
——摘自陆昊在全国城市战线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企业共青团的工作的3项重点。
首要的是思想工作。在国有企业,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竞争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客户需求的观念,帮助广大青年适应市场机制、适应严格的管理。在民营企业,要重点解决适应家族式管理的问题,着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合资企业,要特别了解母公司的文化跟所在地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企业青年提高适应能力。其次是技能性的工作。可以从市场推广、市场开发、保障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等多方面入手,选准切入点,广泛开展培训、竞赛、技能鉴定等活动。三是娱乐活动。但要注意不能靠娱乐性活动替代思想性、技能性工作,特别要注意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开展好娱乐性活动。
——摘自陆昊在全国城市战线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社区共青团工作的6条原则。
一是要争取党建带动。二是要把握好社区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注意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功能开展工作。三是要探索社区内团组织的联建。要围绕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载体,主动去建立团组织。四是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工作机制,探索社区团的工作。五是要依托各类青年社团建立团的组织。六是要关注政府部分青少年社会事务的转移。
——摘自陆昊在全国城市战线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机关事业单位中共青团工作的两条原则。
一是要把握每一个机关事业单位的根本任务和功能,着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中青年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工作制度设计,面向广大青年开展工作。注重制度上的创新,针对不少机关存在着“青年多、团员少”的现象,探索和推进建立青年工作领导小组、青年工作部、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读书会等新的青年组织形式。
——摘自陆昊在全国城市战线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志愿者工作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志愿服务行政化倾向和被“志愿化”的倾向。另外,还要防止志愿服务的泛化,以及不切实际提过高的工作要求。——摘自陆昊在2009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少先队工作根本任务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这是最基本的层面,与国民教育有共同之处,与队章的规定也是一致的。第二个层次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这两个层次的根本任务又可以分解为素质、精神、思想这三个层面。
——摘自陆昊在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少年儿童认知、意识、信念、情感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强调,潜意识的形成越早越好,灌输可以从3到5岁开始。二是青春期前的灌输比较容易接受,但到了青春期以后,价值分析的方法比灌输会更有效。三是国外开展的道德训练课程值得借鉴。灌输有四种可能性:一是意识的持续强化;二是意识的持续淡化;三是形成逆反;四是根本没有灌输进去。产生哪种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情感接受规律。
——摘自陆昊在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实现少先队工作根本任务的6个载体。
一是要认真研究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感情的有效方式。二是要认真研究培养少年儿童有爱心、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的有效载体。三是少先队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又要主题鲜明。四是要高度重视少年儿童新的生活方式和受影响的载体。五是要在加强阵地建设上采取新举措。六是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少先队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时尚性结合好。
——摘自陆昊在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青联的三项基本任务。
一是坚持青联组织的思想旗臶。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臶,团结、教育各族各界青年,鼓励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三是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有效服务。
——摘自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青联工作的五条基本方法和原则。
一是既要善于强化感情纽带,又要善于以此为基础建立理性认同。二是既要善于加强个人友好,又要善于使之固化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三是既要善于支持和联络委员,又要善于通过委员的作用扩大青联组织对于广大青年的影响力。四是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又要坚持活动的主题鲜明。五是既要营造组织内部平等、和谐、友好、宽松的环境,又要强调青联组织整体的影响力和必要的纪律约束。
——摘自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个认识问题。
一是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有带动作用,又要看到一定就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对成功创业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努力找到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实质性需要与共青团有所作为之间的结合点,注意把握共青团发挥社会化动员优势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与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之间的区别。三是要充分尊重市场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与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保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普遍性和持久性。
——摘自陆昊在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4项原则
一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发挥市场配臵资源作用,充分挖掘新型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关系对青年就业的内生性需求,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机制,建立起共青团与各类市场主体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方面的稳固联系与合作关系。二是要着眼广大普通青年,把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年就业创业、使尽可能多的青年受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三是要善于借助政府力量,抓住不同领域青年就业创业的关键环节,研究有关部门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合作。四是要充分发挥全团总体的网络优势,统筹城市和乡村、输出地和流入地、学校和企业及城市社区,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多发挥协调、支持、服务的作用,各地各行业团组织相互之间要建立健全促进区域间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合作机制,形成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合力。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团干部大局意识的两项内容。
一是要处理好与党政工作大局结合的问题,二是要处理好全团工作整体性的问题。要从党政工作大局出发谋划和推进工作,对于全团性的重点工作,要目标一致、互相支持、共同推进。
——摘自陆昊在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战斗力、凝聚力维系的3项内容。团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维系,始终不能离开有逻辑顺序的三条:一靠信念,也就是认识;二靠规则,也就是纪律;三靠感情,也就是友谊。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当前要更加突出认识和纪律。
——摘自陆昊在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6方面问题。
一是部分团的领导机关的同志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基层工作的认识还不完全到位,仍然把它当做一个阶段性工作,或者仅仅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二是部分同志认识到基层组织建设非常重要,但是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信心不够,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三是有的同志认识很到位,也不想后退,但工作还是局限于培养点上的典型经验,没有以更大的力度进行推广,没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这些经验。四是客观上还存在着支持基层工作力度不够的情况,基层开展工作的条件、资源有限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五是还没有完全将基层认可的好的工作支持方式转变为制度安排,形成长效机制。六是县一级特别是县以下的乡镇一级团组织,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时候还不能真正把基层团的工作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很重要,基层的同志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善于把工作、活动和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摘自陆昊在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暨全团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对于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4个认识。
一是抓基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力度,有韧劲。二是抓基层需要对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深刻把握,并对团的组织行为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三是创新之后还要善于挖掘经验,总结规律。四是抓基层既要靠制度保障,又要靠干部的创造活力。
——摘自陆昊在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暨全团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基层团建试点工作的3个要求。
一是在传统的战线领域要试新招,特别要注意总结新的重要的工作原则。二是在统筹城乡、青年自组织、两新组织、网络团建等新兴领域要敢于直面新情况新形势对团的建设带来的新挑战,敢于碰本质问题、碰难点问题。试验没有对错之说,也不是说一定要成功。三是试点工作一定要与总书记讲的团的四项基本职能结合起来,不能脱离。
——摘自陆昊在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暨全团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团的岗位上能锻炼6种能力。
一是讲政治的能力。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的训练归根结底要靠跟群众的接触,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与普通青年沟通交流,用正确的政治主张影响他们。三是社会动员的能力。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不能简单地通过行政化手段,而是要通过社会动员能力。在党的工作格局里,就是需要行政部门、群众组织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四是组织协调的能力。哪些事情需要和政府部门沟通,哪些事情需要和分管领导沟通,练的就是协调各方、推动工作的本领。五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在团的岗位上可以培养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社会思潮的思考能力,培养深刻的社会观察能力。六是介入经济工作能力。
——摘自陆昊在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暨全团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需注重把握的4类方法。
一是注重分类引导。应紧扣不同青年群体在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三者统一问题上的思想意识关键点,善于把党主张的“大道理”转化为各个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小道理”。二是注重分层教育。三是注重引导青年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四是注重突出时代特色。
——摘自陆昊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当前共青团引导青年工作面临着的两大挑战。
首先,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双重作用下,引导青年工作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多样。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国内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进一步凸显,各种社会思潮日益活跃。在这一大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任务更加繁重。还要看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不断,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不时出现,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来。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环境必然对青年产生重要影响,也使共青团引导青年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本质性挑战,都会在引导青年工作中得到体现。——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引导青年工作的10条重要原则
一是要充分体现党对青年思想意识的核心要求。二是要符合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三是要把握不同青年群体的差异。四是要紧扣青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五是要把引导青年和尊重青年结合起来。六是要突出时代特色。七是要把组织化引导和社会化引导结合起来。八是要注重引导青年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九是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十是要把握不同层级团组 织在引导青年工作中的不同侧重,基层团组织在引导青年时特别要善于创造活动载体。团的领导机关要在抓方向、搞研究、出思路等方面多下功夫。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引导青年工作的3项时代性要求。
恩格斯说“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一要善于用青年喜欢的话语体系来创新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二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创新引导的手段和途径。三要善于把时尚元素注入到引导工作中来。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分类引导青年的4类任务
主要针对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四类青年群体。对于大学生,引导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三是要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对于企业青年,要着重引导他们把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目标结合起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弘扬职业文明。对于进城务工青年,要着重引导他们学习党的政策,正确看待我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增强自信心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文明观念和创业精神。对于农村青年,要着重引导他们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和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增强科技致富意识,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3项任务。
一是要进一步掌握各类青年群体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思想症结,把他们的思想状况摸清摸透。二是要围绕四类青年群体思想意识的关键点,运用各类青年群体习惯的语言和逻辑,作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答,争取形成一个思想性、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强的分类引导大纲,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指导。三是要根据试点单位的实际情况,从方法、形式、途径、载体等方面大力创新引导青年工作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不同层级青少年思想引导的不同侧重。
对于少年儿童,着重灌输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引导他们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和审美意识。对于中学生,培养他们对党、社会主义更加清晰的认识,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将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进程的意识。对大学生,引导他们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高度统一,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思想引导上的一体化衔接的要求。
在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不同阶段,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固然要有不同侧重,但是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贯穿始终。要按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要求,使共青团、少先队在不同层级的引导目标和内容既体现层次上的差异性,又体现灵魂上的连贯性、一致性。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的3个主要渠道。
一个是理论学习,一个是社会观察,一个是亲身参与实践。——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青少年社会化的3项任务。
一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首先是意识层面,即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包括审美意识;其次是价值层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引导青年学习社会规范和必要的社会化技能。通过角色扮演、社会体验、成长辅导、技能培训、素质拓展等社会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熟悉和掌握社会规范,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他人交往协调能力和就业发展能力。三是发展青少年的个性爱好。
——摘自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的8个重要原则
一要注重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与引导青年的有序政治参与结合起来。二要把关注个案与关注普遍性的权益问题结合起来。三要把代表和反映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结合起来。四要探索建立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制度性安排。五要把握好三个工作节奏。深入准确的调查研究;建设性地提出适度、合理的工作建议和意见;把握时机、区分问题,有选择性地公开做组织呼吁。六要关注弱势群体中具有普遍性的权益问题。七要善于运用社会化动员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维权的整体队伍。八要高度重视对普遍性权益问题、涉及大规模青少年群体利益的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摘自陆昊在2009年共青团权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篇:XXX认真学习陆昊同志讲话
XX镇认真学习陆昊同志讲话
按照县团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1月29日上午XX镇团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在镇机关会议室就陆昊同志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进行了学习,镇团委全体人员认真听取了讲话内容。会上,镇团委书记XXX对陆昊同志的讲话进行了传达,与会同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照讲话精神,结合本镇组织建设和工作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学习、讨论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陆昊书记的讲话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站位高,思想性和指导性强,对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状况的判断准确,谈到团的基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时一针见血,谈到解决未问题的方法时能切中要害,真正反映了基层团组织的心声,说进了每个基层同志的心坎里,使人豁然开朗。讲话使广大团干部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广大团干从事团工作的热情。在谈到非公企业团建中所遇到的问题时,陆书记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家所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实例告诉大家一些解决困境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坚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上,就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紧密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全面活跃共青团各项工作;二是重心下移,扩大范围,共青团工作要深入广大普通青年;三是要认清时代发展对青年人思想造成的冲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力争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有青年人活动就在哪里建组织,使团建步伐紧跟党的步伐,紧跟时代步伐,紧跟青年人的步伐;四是要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坚持在工作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
学习讨论会最后,镇团委书记XXX就进一步学习贯彻陆昊同志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抓好工作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陆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击中了我们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要害,也指明了镇团委今后努力的方向,切实把陆书记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他强调抓好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阶层工作是镇团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认清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持之以恒,调动资源,拿出韧劲和耐心做好这项工作,切实起到桥头堡的作用,不断加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推动全团的基层建设和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共青团中央书记陆昊同志讲话
陆昊同志在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0 年 3 月 18 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 我们召开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 分析研究企业共青团工作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推动企业团的组织建设、活跃企业团的工作。下面,我主要与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经济组织, 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领域。长期以来, 企业共青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广泛开展了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青年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创效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品牌工作, 为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要看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以及共青团组织自身遇到了一些重要挑战, 企业共青团工作总体上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我们感到, 企业共青团工作当前面临的突出挑战, 从表面上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公企业团建工作与非公企业快速发展的现状相比严重滞后。据国家统计局 2008年底的数据, 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有47.2万家。据中央组织部的数据, 从业人员 100 人以上以及 50 到 99 人, 并且年营业额超过 500 万元的非公企业有18.4万家, 其中已经建立党组织的有 17.5万家。据全团今年1月份的初步统计, 已经建立团组织的非公企业只有7.8万家左右。二是一些国有企业团组织活力不够, 尽管有组织存在, 但是工作开展得不够充分, 不能紧扣企业的生产经营, 对企业青年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进一步讲, 我们要认真思考, 共青团是一个思想性、政治性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 两者之间在功能实现上如何相互融合。从企业的角度讲, 只有明确团组织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才能从内心里认同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团建并开展工作;从团组织的角度来看, 只有找到自身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合适切入点, 才能真正覆盖和影响数量庞大的企业青年。尽管近年来企业共青团组织和团干部付出了艰苦努力, 在“点”上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是在“面”上还需要我们切实找准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的根本功能相融合的有效路径。从本质上看,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最重要挑战, 也是企业团建工作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质特征
企业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组织形态, 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30 年来, 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目前已经有几位经济学家由此或与之相关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 人们对企业本质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化。下面, 我先介绍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 这不是为了和大家探讨学术问题, 而是因为了解主流经济学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的本质和一系列重要特征, 从而更好地把握企业开展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逻辑和基本前提。
第一, 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概述。
现代企业理论起源于 1776 年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提出的 “分工创造效率”的重要论述。他认为, 分工的细化导致工种比较多, 需要组织来协调, 因此产生企业, 而企业的规模决定于市场的规模。
第二个重要人物是马克思。他对于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关系的分析非常经典和深刻。二是在某些方面完全继承了亚当·斯密对企业理论的观点。他认为, 分工和协作是资本主义历史和逻辑的起点;企业的产生取决于协作关系, 企业的规模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条件。
新古典学说认为, 企业是一个生产单位, 它把土地、劳动、资本等各种要素的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 是在既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函数。它还假定企业作为生产函数,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企业行为是所有企业成员和不同企业之间共同博弈的结果, 企业成员的目标函数不是利润最大化, 而是个人效用最大化。
现代企业理论关心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界定;二是什么是企业的所有权和委托权的最优安排, 企业内部谁应是委托人, 谁应是代理人;三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如何安排, 委托人如何监督代理人。
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 一是交易成本理论,关心的是企业和市场的结构关系;二是委托代理理论, 关心的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也有学者认为还有第三个分支, 就是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第二, 几种重要的现代企业理论学说。
一是团队生产理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在 1972年《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的文章中认为, 企业本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产品由若干个团队协同生产, 成员之间互相影响生产效率, 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结果, 每个成员的贡献不可能精确进行分解和观测, 因此无法按每个人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从而产生偷懒问题, 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为避免出现偷懒问题, 需要有人专门监督。为了使监督有效, 需要给监督者积极性, 即给监督者剩余索取权。这也是股权激励思想的根源。
二是委托代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解释委托人(股东/管理者)如何通过设计一项有意义的合约达到控制代理人(管理者/工人)的目的。它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 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第二, 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三个问题, 即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
三是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对企业家理论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奈特教授, 1921 年他在有名的著作——《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把不确定性和风险做了适当划分, 并说明了企业家获得利润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 利润是对那些完全不能预计和不能估算的风险的回报。这类风险被奈特定义为不确定性。因为有不确定性和风险, 就产生了一个特殊阶层, 他们按合约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 而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样使得敢于或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承担风险, 并得到相应的回报, 而不敢冒风险的人只能得到固定的工资。因此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的产生。第二位贡献比较大的是熊彼特教授, 他认为企业家是所有创新当中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家的作用是“创造性破坏”。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产品、新的原料、新的市场和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四是企业的管理者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和分析了 3 个著名的管理者行为模型。一是 1959 年鲍莫尔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模型。他认为, 企业是管理者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 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二是 1963—1964 年马力斯的增长率最大化模型。他认为, 企业是管理者在最小股票价值的约束条件下, 不是谋求企业规模, 而是谋求企业规模增长率的最大化。三是 1963 年威廉姆森模型。他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 谋求效用函数(包括雇佣职员、获取报酬)的最大化。
从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可以看出,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9个方面。第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存在着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基本企业制度。公司制度产生于16、17 世纪之交, 而现代公司的产生只有 100 多年的历史。第二, 企业的根本任务在于创造财富, 提供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第三, 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靠的是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相互不可替代的要素组合。第四, 企业中存在着一系列重要的合约关系, 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五, 企业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的问题。第六, 企业采取的是团队生产的组合方式。第七,在企业内部存在科层关系, 上下级之间是计划、命令和服从的纵向关系。第八,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提倡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严格管理意识。第九, 企业需要建立一些与其他社会组织名称相同但内容不同的重要的机制, 比如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决策和执行机制、用人机制。
三、切实把握企业共青团的主要任务, 努力探索共青团组织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根本功能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
基于对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挑战的判断, 结合共青团的根本属性和任务要求, 我们要切实把握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 一是要在企业特别是企业的青年员工中传播党和团的重要思想主张;二是要以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前提, 找准共青团组织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根本功能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具体来讲, 要把握好 6 个方面的结合点。.辅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性资源,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0 年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 经济增长率高于总投入增长就是源于人力资本的形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间因素联系起来, 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伴随人力资本的各种创新, 才会有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效率迅速增长, 无论是国家经济增长还是企业发展, 其产出总是大于投入的物质资源,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效率。
据有关研究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 30.3% , 其中, 直接贡献率为 26.4% , 间接贡献率为 3.89%;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大体为70% 以上, 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 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这一新形势下,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 使企业员工适应产业发展对技术变革的新要求, 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迫切。
青年是企业员工的主体, 青年员工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当前和未来竞争力的强弱。长期以来, 企业共青团组织始终注重加强对企业青年员工的培训, 开展了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技能大赛、导师带徒等丰富有效的活动。可以说, 辅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一直是共青团组织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最重要、最成功的工作切入点和贡献所在。因此, 企业共青团要更加积极地辅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强化对青年员工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努力做到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互相补充、特色鲜明、务实有效。具体来讲, 一方面要在企业青年中不断深化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青年岗位能手等培训项目, 着力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 努力为企业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和复合型青年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完善具有共青团特色、体现共青团优势的培训体系,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制定培训计划, 加强与劳动部门、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 提高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规范性。.辅助企业增强内在凝聚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是企业提高效率、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莱宾斯坦的 X 效率理论, 企业的产量与效率不仅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要素量, 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性与工人的努力程度。新古典模型认为, 企业是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的生产函数, 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改变经理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或是改变激励机制, 就可以得到劳动生产率的显著变化。这充分说明企业内在的凝聚力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极端重要意义。同时, 根据团队生产理论, 由于现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个成员的贡献不可能精确进行分解和观测, 从而产生偷懒问题, 因此仅靠管理者的监督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近年来, 企业文化普遍受到重视, 实质上也是以此来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从而降低监督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这两种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充分应用和体现。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 美国已有包括宾州在内的 29 个州修改公司法, 要求公司经理既要对股东负责, 又要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这一变革突破了股东是 “所
有者” , 经理以及员工等必须并且仅仅为股东的利润最大化服务的私有制逻辑, 充分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凝聚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共青团作为以吸引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为重要职能的组织, 能够在增强企业内在凝聚力特别是青年员工凝聚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开展娱乐性活动, 帮助青年员工放松身心, 缓解压力, 精神愉悦地投入工作。二是开展关注员工生活小事的服务性工作, 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的企业氛围, 使小服务产生大作用。比如, 在广东的一个私营企业, 公司老板每年给员工家里写一封信, 公司还设有一个减压室供员工发泄情绪, 这些具体工作都由团委来做, 从管理者角度和辅助体系角度都实现了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三是开展思想性工作, 引导青年员工理解岗位的重要性, 珍惜工作岗位;理解企业的管理目标, 支持严格管理;理解企业阶段性遇到的重大问题, 共同克服困难。无论是娱乐性、服务性, 还是思想性工作, 归根结底是要在当前社会高速变革、不少人心态较为浮躁的情况下, 解决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问题。.帮助企业青年员工理解和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正确思想意识。通过对近现代以来经济发展史的回顾性研究, 经济学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就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比如,马克斯·韦伯对古罗马帝国和 14—16 世纪意大利的研究发现, 当时并不缺乏经济发展的全部要素条件和市场条件, 但由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 导致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比如,美国加州大学萨克森尼安教授对美国硅谷和 128 号公路地区的比较研究告诉我们, 硅谷和 128 号公路地区在 70 年代都是美国电子工业的中心, 而且 128 号公路附近的波士顿地区有哈佛、麻省理工等许多名牌大学, 人才较多, 离市场中心也比硅谷近, 但由于两地的文化差异, 导致高技术产业先从硅谷发展起来。比如, 我研究改革开放前期中国温州人和马克思·韦伯分析的促进美国早期经济发展的新教徒精神现象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是温州人敢冒险, 一句外语都不会, 在全球范围内开饭馆, 而且还挣钱;二是肯吃苦, 百万富翁啃着馒头和别人谈判;三是已经积累的财富不主要用于消费, 而用于再生产, 这种精神和意识成就了温州人的事业。再比如, 1992 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变化, 市场条件也没有变化, 但南方谈话之后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跃升, 这显然是意识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企业来讲, 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正确思想意识的支撑, 主要包括四种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这是最重要的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最先反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方学者罗森堡和小伯泽尔在 《西方致富之路》中对东方和西方社会 15 世纪之后的变化所做的原因分析跟主流学者不一样。大家都知道 15 世纪之前的中国是很强的,为什么之后不行了呢? 主流学者认为, 中国是封建社会比较长, 而西方进步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和产权带来的变化。而他们研究认为, 由于中国社会创新意识的落后, 使得 15 世纪之后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这样的退步, 而西方社会却在发展。可见创新意识是何等的重要。对于企业发展来讲, 创新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熊彼特用 “创造性破坏”的创新概念对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处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 最先感受和体验创新技术成果, 也最具有参与创新的条件和机会, 因此, 要实现企业发展, 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二是风险意识。奈特的风险理论认为, 如果没有不确定性就可以不要企业家, 也就没有企业存在的必要。这是因为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 各种不确定性使企业发展时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 比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等。因此, 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帮助企业青年员工增强风险意识, 理解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 正确理解企业为克服困难和不确定性所作出的各种经营决策,支持和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坚定信心、克服风险带来的挑战, 甚至理解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出现的决策失误。
三是竞争意识。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世界社会整体财富创造历史进程中发现, 市场机制产生几百年创造的财富大概占到有史以来财富总量的 90% 以上。这一高比例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之外, 很重要的是与竞争这一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有关。竞争的鲜明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 产品好坏由别人评价, 根本上是由消费者决定, 所有企业的产品和劳务最终的评价权力不在自己;第二, 在高度充分的竞争体系当中, 好一点的企业产品就会供不应求, 差一点的就卖不出去, 在每一个收入层级里都会竞争性地选择那些“更好一点”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新的产业组织理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结论, 就是很多行业当中只有位居最前列的几个企业和厂商才能保持持久的盈利能力, 这也说明竞争的残酷性和具备竞争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因此, 企业团组织要给青年员工反复灌输竞争意识, 引导他们理解企业为了应对竞争有可能采取的阶段性极端方式。
四是效率意识。效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竞争力水平。萨缪尔森把经济学中的效率等同于“利润最大化”来加以强调。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认为, 企业的效率与劳动者态度、性格和习惯等密切相关。因此, 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必须把提高员工的效率意识作为重要任务。
总之, 我们要看到, 培养企业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共青团作为思想性、政治性组织,在企业中开展思想工作不能抽象, 要在传播党团重要主张的同时, 主动结合实际参与传播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意识。我们还要认识到, 尽管企业的其他部门也在努力培养员工的这些意识, 但是正确的思想意识传播, 不怕重复,而且从多个角度来宣传更有利于受众接受。.帮助青年员工理解和支持企业的严格管理, 辅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决策和决策执行机制。企业是分工协作极其严密的组织体系, 其生产流程是高强度的组织化过程。因此, 为保证企业的有序运转, 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 把分工协作的具体内容, 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合约形式予以规定, 并在员工的生产性活动中予以体现。问题在于,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组织内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的情况, 企业员工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自觉接受企业的管理。对于如何引导企业员工认同并接受管理、管理的具体路径是什么等问题, 经济学家提出的激励约束以及决策和决策执行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激励约束理论认为, 对于员工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不能忽视或否认人的价值, 因为企业中有一些岗位是不宜监督的, 有一些岗位是比较好监督的, 可监督的要多强调约束, 同时也要激励;不宜监督的岗位要多强调激励, 同时也要约束。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引导青年员工充分认识企业组织体系的运行机理, 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意义, 树立起奖惩严明的企业管理意识, 自觉服从和遵守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自觉落实执行企业的各项决策, 按照企业要求努力争做一流, 保证企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有效协作, 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第四篇:《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发行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发行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5年03月16日15:3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各地发行。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收入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至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这段时间的重要文献,共69篇,约60万字。其中,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发出的文件及制定的法律、条例等共26篇;中央领导人的报告、讲话等共43篇。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献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此书的开卷篇是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书中收录的重要文献,集中反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阶段,为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所形成的新思路,采取的新举措。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以丰富的现实文献,真实记录了全体党员、全国各族人民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开拓前进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积累的新鲜经验。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分为上、中、下三册,中册和下册也将陆续分别编辑出版。
第五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法治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坚持科学立法: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立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如何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个问题鲜明地摆在了新一届党中央的面前。习近平同志的回答是:“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呢?
首先,要使法律能够满足群众的期待,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八大一年多来,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每一部法律的出台或修订与自己生活的联系。2013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用“恼人的购物少了”直观评价这部法律的实施效果。“旅游法的立法主旨就是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一语道出了立旅游之法的目的所在。其实,不仅是旅游法的出台,二十年来首次大规模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对“网购一族”予以“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法律保护,新出台的“特种设备安全法”将电梯和大型娱乐设施都纳入其中,修改后的“商标法”在申请方式上确立了电子申请的法律地位,等等。在过去一年里,无论是新制定的法律还是修改后的法律,都明显更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客观实际需要。而这,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高立法质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各方面意见都能在立法进程中得到充分表达,全国人大积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在旅游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等立法过程中,就邀请专家、官员、普通市民、行业从业人员、人大代表等参与立法前评估讨论,确保社会每一个阶层都有声音,每一种声音都能得到立法机关的重视。2013年,国务院法制办还先后就《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征求意见稿)》《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等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民意,使立法过程成为统一认识、平衡利益、形成合力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法律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为谁立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立法的性质、方向和效果。2013年10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今后五年的立法规划,在已明确的68件立法项目中,修改食品安全法、行政复议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社会救助法等社会公众所关注和热议的法律皆名列其中。每一部法律的修订或出台,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高度关注和衷心拥护,根本在于立法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是立法工作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和追求。
其次,要注重发挥立法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在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历史新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关系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更关系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和持久。
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一年多来,围绕“转变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国务院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减少四个正部级机构,取消下放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如何通过简政放权真正达到转变职能的目的,法制保障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指出: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要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既要重视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固定转变政府职能已经取得的成果,引导和推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视通过修改或废止不合适的现行法律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扫除障碍。很显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或废止是关键,能否充分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直接关系改革的根本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后,如何有步骤有秩序有重点地推进改革,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凡属重大的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对我国实行40多年的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决定》的公布并不意味着政策的落地,还必须由立法机构作出相应法律法规方面的调整。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同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同时要求各地市及时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或作出规定。这说明,重大的改革举措,只有得到法律授权,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具备充分的法律依据,改革政策的推动执行才能更稳妥、更有效。先立后破,有序进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不仅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加大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改革自觉,更体现了党中央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引领改革、推动改革、保障改革,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高度统一的改革新思路。
坚持严格执法:既要依法执政,也要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也就形同虚设。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这就为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根本方向和路径遵循。
首先,关于推进依法执政。
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开宗明义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为什么要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十八大以来,从2013年5月两部党内重要法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到2013年8月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集中清理、决定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文件,再到2013年11月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2013年12月公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一年多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大事不断,而且件件都是“党史上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依章管党、依规治党的坚定意志,也有力展示了我们党推进执政党建设、加强依法执政的铿锵步伐。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因此,依章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为什么要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对我们国家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习近平同志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充分肯定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捍卫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宪法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习近平同志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不仅阐明了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至上地位和重要作用,也阐明了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高度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所谓法治思维,就是一种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强调要对宪法和法律存有敬畏之心,要依法按权限和程序办事,始终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侵权须赔偿。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全党全社会的期待。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三个善于”的改革着力点: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我们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不仅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也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高度统一。
其次,关于推进依法行政。
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坚持依法执政,更要注重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落实,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重点强调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问题。从整合执法主体到减少执法层级,从理顺执法体制到完善执法程序,既有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积极回应,也有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新办法。大刀阔斧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无疑为推进依法行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受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长期影响,加上监督制度机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一些公职人员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现象依然不容乐观。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排除”、“坚决防止”、“坚决惩治”,“三个坚决”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坚持推进严格执法的强大决心。据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出了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一系列相关体制机制的稳步推进、改革和完善,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坚定意志,也为法治中国建设矗立起最坚强有力的柱石。
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宣示,传达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和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之间内在必然逻辑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把握,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选择上的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坚持公正司法,首先要坚持司法为民,司法工作者要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针对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在2014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政法战线的同志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掷地有声的“四个决不允许”,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切和期待,也强调了司法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法律绝不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要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点。如果群众有了司法需求,需要打官司,一没有钱去打,二没有律师可以求助,公正司法从何而来?鉴此,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需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法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这就为新时期坚持司法为民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公正司法,要求司法工作者必须坚守职业良知,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坚守法治的定力。“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没有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海南省东方市天安乡派出所原所长吴春忠不徇私情,亲手将涉嫌违法犯罪的多年好友抓捕归案,并告诉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人情大不过法律。公安机关如果不能秉公执法,还怎么取信于民?”他对前来为亲戚说情的领导干部说:“我要是放过他,就是说假话、办假案。你身为领导,怎么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新疆石河子检察院张飚、高晨等检察官历经五年多努力,推动一起杀人冤案平反昭雪,引起良好社会反响。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典型和榜样,构筑起整个政法战线的中流砥柱,也构筑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
公开透明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习近平同志指出,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十八大一年多来,一系列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大案要案、热点案件,或微博直播庭审、或公开审判、或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这些案件的审判引起了人们对司法审判的关注和兴趣,透过一个个生动案例,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司法从未有过的开放透明力度。其实,在2013年,中国司法公开已经超越了庭审公开,正朝着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领域公开迈进。201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明确建立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以公开促公信,倒逼法院公正司法。这是对2013年全国法院一系列推动司法公开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成为司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起点。
实现公正司法,归根结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就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根据习近平同志这一思想,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为实现公正司法规划“路线图”。紧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司法制度改革作出三方面的具体部署:第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第二,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第三,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一系列改革部署,向司法陋习大胆开刀,步伐之大,令人振奋。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坚持全民守法:“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
所谓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建设全民守法的社会,具体着力点何在?
首先要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增强全体人民对法律的信任感。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靠上访、信访,要靠找门路、托关系,甚至要采取聚众闹事等极端行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既要引导人们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也要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人们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2013年,一系列冤假错案被陆续平反。3月,服刑近10年的张辉、张高平叔侄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再审宣告无罪;4月,羁押12年的李怀亮被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宣告无罪;8月,背负“杀妻”之名入狱17年的于英生被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告无罪。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司法史。他们用超过十年的人生,为中国法治进步作出了注脚。张高平出狱后,表达了这样的心迹:我这十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正是这些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坚持和信仰,汇聚成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人民群众通过法治方式和法治途径,正义得到伸张,冤案得以昭雪,切实体会到各方面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不仅营造了知法、懂法、守法、靠法无上荣光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尊严。
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能否带头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对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也不要去干预依法自己不能干预的事情,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懂这个规矩,就不是合格的干部。如果领导干部都不遵守法律,怎么叫群众遵守法律?他还指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底蕴的国度,我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十分丰富。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社会治理方式。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党也一贯强调,既要坚持依法治国,还要注重以德治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得到了完整体现。这说明,坚持“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根本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更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王香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