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三
市场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国创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十
年回眸·重大战略)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三
“东方新神话”;
“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唯一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
在世界眼里,“2002—2012”这一看似普通的历史单元,已成为新中国历史上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什么让中国巨大的发展潜能喷薄而出、财富像泉水般涌流?是什么让社会主义生命力凸现,重新激活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全新想象?
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个认识已成为共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
昨天,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提供着良好的“体制环境”。
体制环境更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愈益坚实,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现着亘古未有的结合
只有回首过去,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
轻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里程碑,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那清晰的“三大步”: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打开。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一步步加深,改革沿着市场取向一步步推进。
20年前,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改革从此奠定了更明确的方向。
10年前,党的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年风云际会,十年风雨兼程。今天,中国的“体制环境”逐步走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正愈益坚实。
市场主体更富活力——过去,国有企业被比作低效、愚笨的“大恐龙”;现在,大多数国企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成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分明是腾跃太空的“中国龙”。
“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形似‟,还做到了„神似‟,”十八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说,“如今,建行的董事们在讨论一些议案时会争得面红耳赤,表决时有人投弃权票和反对票。由于董事会不能干预具体经营,我担任董事长8个多月来,没批过一分钱贷款,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市场体系更加发达——过去,连一盒火柴的价格都要国家制定;现在,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过去,人们不知股票为何物,首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公司为推销股票,不得不宣布,买他们的股票5年后可以“还本”,每年有5.4%的“利息”;现在,中国股市市值已跃居世界第三,股指的涨落牵动着亿万百姓的神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向我们走来。
宏观调控体系更趋成熟——过去,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经济;现在,财税、金融等间接调控工具登台亮相,熨平经济波动,助力又好又快。
收入分配和社保体系更为健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从过去的家庭保障和单位保障,跨越到今天的社会保障,百姓的“安全网”越编越结实。
最令人瞩目的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相互的化学反应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这两个“不等式”中,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非相互排斥的磁铁南北极;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从这两个“等式”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像磁铁相吸般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两种优势的叠加、融合,将释放出惊人的制度能量。
这十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正实现着亘古未有的结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正携手向前。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不要宏观调控,而是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每一次危机,都是对制度优势的考验。当国际金融危机黑云压城、世界经济一片肃杀时,中国经济在“看得见的手”的有力托举下,不仅率先回升,而且逆势攀升,四年间人均GDP翻了一番。外媒感叹:“„新版中华经济体制‟展现了它强大的应对能力,中国似乎生活在另一个星球,置身于西方国家遭受的全球危机之外。”
市场经济是人类的精巧发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中国的卓越创造。这一体制将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实现效率提高、财富增进和公平正义。
“中国这些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有人这样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的奇迹。
我们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这十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全球排名推进四位,已跃居世界第二。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走浩瀚太空……“中国实力”耀眼迸发。
我们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这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整个法国的人口数量,中国人民过上了宽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从“沉闷僵化”走向“充满活力”。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市场意识苏醒、发展机会增多……中国社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动力
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
“体制环境”的完善程度,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10年的探索实践,再次验证了“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新的体制机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推进一步”的真理!
国企健体、民企松绑——改革让微观主体“活力四射”。
国企改革中的每一次决断取舍,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削骨蚀肌”。断腕之痛愈深,奋起之势愈强。这十年,中央企业从196家调整重组为117家,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壮大至28万亿元。“减”的是数量,“增”的却是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非公经济36条”、“新非公经济36条”、“新非公经济36条实施细则”,“重复”的是条数,“变化”的却是“玻璃门”、“弹簧门”的逐渐打破。“英雄不问出处,创业不问体制”,千万家非公企业正以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汇聚成新时期的“清明上河图”。
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十年前,三一面临着诱人的市场机遇,但就是缺少资金、“没米下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三一申请上市。“民营企业上市,那不是天方夜谭吗?”面对怀疑,梁稳根也做好了吃闭门羹的准备。没想到一路绿灯,只花了一年多就登陆股市,筹资9.6亿元,三一的混凝土机械销售额一下增长了30倍。“当上市铜锣敲响时,我深深感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民企和国企是平等的!”
要素价格市场化、市场范围扩大化——改革令市场体系“血脉畅通”。
居民阶梯电价方案实施、成品油价格调价周期缩短、天然气价改试点启动……市场化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轮廓渐次清晰。
城乡统筹、户籍改革,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知识产权市场从小到大,“技术”在流通中体现价值……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范围日益扩大。
少管制、多服务、重监督、强调控——改革给政府与市场“划清边界”。
这十年,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6986项,占原有总数的68.2%。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提高收入、完善保障——改革为收入分配和社保体系“补上短板”。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开放与改革密不可分。开放也是改革,是对传统自我封闭体制的改革。
多哈会议一声槌响,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入世意味着接轨成熟的市场经济。从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野更广、标准更高、压力更大、动力更足,成果也更丰。
“在入世形成的强大的竞争倒逼机制下,国有银行背水一战、实施股改,中小银行也纷纷变革自强,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十年前,中资银行还担心„狼来了‟;十年后,外资银行惊叹将„与龙共舞‟!”十八大代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董事长杨明生回忆起这场硬仗时依然心潮澎湃。
坚持改革不动摇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家外国报纸曾这样提醒来华公民:“买东西要看找回的是不是假币,坐出租车要警惕司机绕路。但迄今为止,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是其中之一。” 的确,我们为市场取向改革带来的“中国奇迹”感到振奋,但也与一些“成长的烦恼”不期而遇。收入差距扩大、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诚信缺失、贪污腐败……面对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人将其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这些问题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
其实,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是告别普遍贫穷、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烦心事”。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做大发展“蛋糕”,我们能缩小差距、扭转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有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在一段时间内,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但重要的是,这样的局面已现“拐点”,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领域改革正风生水起。
还有些问题,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不是无序经济;是法制经济,不是腐败经济。腐败,往往是体制转轨时期的权力寻租。遏制腐败,要靠深化改革,靠政府职能转变。
种种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出了偏差。相反,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产物,也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决。
今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完善“体制环境”的任务依然繁重。
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十八大代表叶又升认为,当今中国,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极为迫切;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但制约其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商品市场较为成熟,但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影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还存在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而我们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有短短8年。处于“深水区”、“胶着期”的市场化改革,越往前推,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就越大。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又一次吹响了进军号。
改革开放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篇:解放人才 发展人才——十六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述评
解放人才
发展人才
——十六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述评
万顷波涛、沙软潮平、树木葱郁……夏日的北戴河凉爽宜人,让人陶醉。
8月4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巨晓林、王钦峰、赵正义等62位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带着家人来到北戴河休假。
从2001年开始,优秀人才赴北戴河休假活动,让各行各业的英才备感鼓舞。这一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组织的重要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央心系人才的殷殷之情。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一支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探索了一条条人才工作的创新路径,奏响了一曲曲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在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6年3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
——2008年,中央制定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简称‚千人计划‛)。
——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 工作会议。同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
——2011年3月,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人才特区启动。
……
全世界都看到,过去十年,是我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的十年,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坚实迈进的十年,是解放思想、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的十年。
十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比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指导方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理念等。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人才观的思想理论体系。
2011年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先后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新思想新理念研讨会,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引起广泛关注。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以用为本……这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源泉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2012年3月,中南大学决定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给予100万元奖励。一石击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全国热议。对此,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表示,这么做,只不过是想发出一个信号,学校惟才是举,而不是惟学历和资历。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甘肃武威,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通过公选成为副县级干部的新闻,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指出:‚武威工业薄弱、资源贫乏,未来的发展只能依靠人才。书记一任,如果能为这座城市留下几个能干事的人才,远比留下10亿元‘家底’更有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在实践中不断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窠臼,树立‚敢为事业用人才‛的胆识、气魄,想方设法为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全面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全社会重视支持青年人才工作的氛围日渐浓厚,青年人才成长创业的环境逐步改善,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党的十七大以来,针对我国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不断加强对重大政策研究制定工作的指导,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突破性的人才政策。目前,国家人才发展规划10项重大人才政策中72个政策点,有43个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36个部委计划制定配套政策323项,也已出台了168项。在中央层面的政策带动下,各地也立足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如南京市出台‚科技创业9条‛,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重大人才工程对推动我国人才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支撑和引领 作用。2011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督促各牵头部门制订印发实施方案,建立协调机制,全面启动了国家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千人计划‛已分7批引进226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是祖国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平台和机会,让我们做成了在国外难以做到的事。‛响应‚千人计划‛召唤,回国创业的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说,自己‚做老百姓吃得起的抗癌药‛的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千人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引进12万海外高层次人才,建成各级各类留创园150多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入园留学人员超过2万名。
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6.6%,江苏等省的人才贡献率已经超过30%。
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人才观的深入人心,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实推进,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崭新天地,指日可待。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罗 旭)
第三篇: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思考
对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马雅伦
2007年08月09日10: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提 要]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是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最新指导思想;其最具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容至少有八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题;贯穿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活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其名称应当冠之为“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的名称,有抽象和具体之分与广义和狭义之别。
[关键词] 十六大以来 重大战略思想
基本问题
思考
思考之一、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地位问题。
笔者认为,一事物在整个事物中的地位,是由该事物在整个事物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一事物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该事物在整个事物中就处于最高和最核心的地位。理论的地位也不例外。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指导十六大以来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各方面建设实践中起了决定性方向性的先导作用,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已经和正在努力把人与物、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的运行发展往和谐的良好状态调整。在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积累和逐渐暴露出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和正在逐步化解。十六大以来的成功建设实践证明,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是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最新指导思想。把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正式确立为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最新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和宪法,是建设实践的新呼唤、是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
思考之二、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其最具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2006年8月15日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客观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就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要成果。今后,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笔者认为,要搞清楚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最具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容,必须以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这一段讲话精神为依据。以此为依据,笔者认为,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其最具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容至少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
3、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的和谐的观念形态文化;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六)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八)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完善社会管理。
思考之三、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其主题层面的内容是什么?
笔者认为,党的指导思想,就其主题层面的内容而言,一般是指的社会理论,包括党欲创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反映该社会经济政治的观念形态文化。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其主题层面的内容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在社会理论层面最具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容;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在其主题层面的内容;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华彩乐章;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最新的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理论、建设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之和谐的观念形态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之于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就如同科学社会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之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胡锦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社会整体运行发展状态后,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考虑,对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造性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究竟应该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整体运行关系调控在什么样的状态?怎样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整体运行关系调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状态?”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和体制变革面临的新的首要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指导思想这种最高层面的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创新社会理论,特别是要创新人类社会赖以维持运行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等规则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对人类社会赖以维持良性运行的制度体制机制等规则理论的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着眼于对维持人类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性制度规则理论的发展创新,以期让绝大多数劳动者能够在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体制机制等规则下,心情舒畅的愉快劳动,幸福快乐的生活,自由全面的发展。毛泽东和邓小平深谙马克思主义这个精义,遂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胡锦涛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创新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创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思想这种最高层面的理论创新,如果在作为主题层面的社会理论,特别是社会制度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其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涵就会略逊一筹。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党的社会理论的重大创新,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理所当然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在主题层面的内容,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中处于主题性地位。
思考之
四、贯穿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活的灵魂和精髓是什么?
笔者认为,贯穿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活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思考之五、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的冠名问题。
笔者认为,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其名称应当称为“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在灵魂和精髓层面的内容,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时代主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的内涵,集中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学发展观率先从方法论的最高层面创造性的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和体制变革面临的一系列关键而又重大的新的基本问题,诸如“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究竟应该谋求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状态?”等等。对这一新的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回答很明确,即“新的历史起点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谋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谋求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可见,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是指的广义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只指狭义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调整人与物、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工业与农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等诸多重大关系的运行状态来谈发展问题的,所以,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首先直接涉及调整和改革国内各群体之间获取经济等各种利益的体制机制等规则,通过规则的调整和改革,使各群体同甘共苦、共建共享。所以,科学发展观完全可以涵盖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所有内容,应当把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冠名为科学发展观。制度体制等规则是社会制度理论范畴的内容,社会制度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之社会理论关键而又核心的内容。科学发展观从方法论的灵魂和精髓层面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以及大爱情怀,使其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的具体名称,当之无愧!
思考之
六、党的指导思想的名称,有无抽象和具体之分与广义和狭义之别?
笔者认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名称,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广义和狭义之别。抽象或广义的名称,应当统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或狭义的名称,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抽象或广义的名称,比较适用于研究;具体或狭义的名称,则比较适用于直接指导实践。就是说,用于研究的指导思想的名称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于直接指导实践的指导思想的名称,则必须是具体的。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直接指导实践的具体指导思想,具有阶段性和与独创性或集成创新的特点;用于研究用的指导思想,则具有超阶段性和概括性特点。具体的直接指导实践的指导思想,在方法论层面蕴涵和反映着抽象的指导思想,抽象的指导思想则在形式和内容各个方面涵盖着具体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统一的,在方法论上一脉相承,在具体内容上又有各自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容。
笔者认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形状,犹如一串彩珠。总名称总范畴总概念,可以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子名称子范畴子概念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连接贯通这串彩珠的金丝线,就是作为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等。子名称子范畴子概念,首先表明了党的新的指导思想的内容和名称形成发展的具体性和阶段性;同时表明历届领导集体和核心在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的理论贡献。学习研究和表述中究竟是使用具体的子名称子范畴子概念呢,还是使用抽象的总名称总范畴总概念呢,要视具体研究对象及其涉及的相关问题而定。
理论的功能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尽管其结构框架设计独特,文字表述美妙动人,也只能供酒足饭饱又有闲情逸致的人把玩,是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理论。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具体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多,表述越来越来长而担心。作为实践先导的具体指导思想,只要能解决国强民富问题、能解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腾飞问题、能解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则长长一串,颗颗璀璨,多多益善。
(责任编辑:赵晶)
第四篇: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上升至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跃上世界舞台,“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世界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9.8%,大多数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光环的背后亦有隐忧: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知名产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已是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如何重塑优势、再创辉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答案就是,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中国创造”的核心需求是人才,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需求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为这一目标不懈努力,孜孜以求。
由量变到质变,应势而动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加大,在这一新形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转变发展方式,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
回望新世纪之初,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潜在危机,其中,人才紧缺的矛盾尤为突出。
2004年,全国城镇近2.6亿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且技术等级偏低,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其中的4%。许多行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技工荒。
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而当时,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低谷期。
由于高校扩招引发连锁反应,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从1999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历史性滑坡,招生数连续3年下降,由520多万人降到398万人。在这紧要关头,连续3次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让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门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2005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一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这三次会议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也为教育部提出的连续3年“扩招百万”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是一幅中等职业教育节节攀高的振兴景象: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恢复性增长到566万人;2005年、2006年连续扩招100万人,近750万人的招生数和1800多万人的在校生数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在此基础上再扩招50万人,达到800万人,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大体相当的战略性目标。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也成倍增长,学校数从2001年的628所增加到2011年的1276所,招生32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自然规律显示,量变往往引发质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蒸蒸日上,其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作用和意义与日俱增,中高职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已成大势所趋。
作为国家急需的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1年10月,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随着《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陆续印发,中高职科学定位、有效衔接、办出特色、协调发展逐渐成为现实。
56个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始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有序开展,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大专题研究已然上马,诸多举措为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理论支撑、实践案例、国际经验和政策建议。
国人瞩目、备受期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由内聚到外联,优势互补支撑产业发展
纵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到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每一阶段都有着明确的发展主题,并对人力资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多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素质不高、发展粗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
一产方面,农业现代化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低等问题突出;二产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高,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缺少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三产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较弱。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优化升级战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部署,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大批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则是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10年之间,职业教育步步为营,把正确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在数控加工、汽车修理等多个领域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充分依靠行业企业的优势发展职业教育。
从电子商务业、物流业、动漫业到智能化楼宇,从传统服务业到休闲娱乐服务业,从商业性服务业到工业性服务业,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为新兴产业提供人力支撑。
“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订单培养”,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实现形式,让职业教育逐步从内聚走向外联,多方借力、合作共赢。
目前,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已形成教育与产业定期对话协商机制,汇聚行业、企业等多领域人员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2011年,产教对话活动覆盖了1500多家企业、1600多所学校、80多个研究机构,促成校企签约300多份,合作资金达7亿元。
在全国各地,面向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业等十大产业以及区域特色产业的职教集团已达500多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1万多家企业、近600个科研机构和30%以上的中职校、80%以上的高职校。
产教联手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也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变革带来新气象。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开发、技能比赛,紧贴产业动态、服务产业发展的气息无处不在。
2011年,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开始实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初步建立,中职85个新增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和43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审核工作全面开展。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涉及18个专业大类、96个比赛项目,由行业主导设计和企业参与实施的赛项达到95%以上。
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门类,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随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产教结合办学体制的建立健全,不仅令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受益匪浅,更为产业体系建设和优化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由有业到乐业,适应需求增强人才供给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日益加快,中国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仍然较大,就业总量压力不小,但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渐明显。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职业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切实成为城乡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强大助推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债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等,支持了近1500所职业院校的基础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超过140亿元。2011年,该专项资金投入更是高达104亿元,远高于“十一五”期间年均投入水平。紧扣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实施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大幅度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为了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党和国家还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和免学费政策。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国家助学金135.9亿元,资助了906万名中职学生;投入免学费资金79亿元,覆盖了395万名中职学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我国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让群众真正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成为必然之选。
2006年以来,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5000万名毕业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人才输出的针对性、适用度和吻合度,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与各级各类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就业率有口皆碑。统计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4%。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让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城镇生活和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带知识转变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兑现了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
10年来,职业教育攻坚克难,屡创辉煌;面向未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职业教育责任在肩,使命崇高。(本报记者 刘琴)
第五篇: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系列述评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系列述评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6日 10:1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本网综合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有所教,民心所向。
10年来,作为民生之根本,中国教育一路前行,既伴随着“大国办大教育”的挑战与胸怀,也伴随着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瞩目与期望。
改革开放积累起雄厚的物质基础。终于,10年之间,“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带着温度,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详细]
寿命延长 共享健康生活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二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感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人活七十,堪称“高寿”。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可谓“人生七十不稀奇”。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详细]
农业免税,田野劲吹反哺风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回望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增产”、“增收”、“跨越”成为“三农”关键词。十年间,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农民收入也同步“八连快”,“三农”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三农’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形成了日益完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框架体系,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详细]
就业优先,让劳动者各得其所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四
惠民生先要促就业。
13亿人口、近10亿劳动力,就业在中国谈何容易!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就业,党和国家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
10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达到1.1亿,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开始新生活。
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3%以下,稳定的就业带来稳定的生活。
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稳就业、增岗位,人们感受温暖,实现价值,走向富裕。[详细]
基本医保:编织全球最大全民保障网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五
病有所医,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10年来,我国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城乡居民看病告别“自费时代”。
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是世界公认的民生难题,也是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仅用10年时间,就实现了全民基本医保,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速度”。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详细]
住房保障,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六
住房是什么?于小家,住房是家,是依靠,更是希望。于国家,住房是安居之本,是民生之要,更是社会和谐之根基。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显的时期。[详细]
文化惠民 照亮百姓生活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七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十年来,在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惠民建设热潮席卷中国。数以十万计的书屋、文化站点、电影放映队出现在广袤的国土上,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把偏远地区和祖国的心脏连接起来。
中国文化的血液在加速流动,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他们在这里取得知识的火种,点亮人生的梦想。文化惠民,在这里改变中国。[详细]
保护生态,为了百姓健康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八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让百姓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山青,解决人们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详细]
城镇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九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向前延伸,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这10年城市“长”大了,城镇增多了,大量农民变成居民。
这,缘于一个巨大的跨越——中国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1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10年快速城镇化,“乡村中国”成长为“城市中国”,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详细]
十年,中国人的幸福“网事”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十
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追赶者”,那么,在被称为人类“第三次浪潮”的信息化过程中,中国和世界第一次站上同一条起跑线,信息化推进速度之快让世人惊叹。
这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的10年,同时也是信息化加速推进、互联网日益普及的10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幸福网事”,成为中国人这10年的共同记忆。[详细]
网站编辑:岳扬
【打印】 【纠错】 【求是论坛】 【网站声明】
分享:
相关文章
《我们家这十年》:展现中国民生的黄金期
四部委负责人就民生问题答记者问
新华网:民生永远是最大的主题
中国的改革仍须将民生改善作为动力与目标
重实效惠民生 各地扎实工作迎盛会
民生专题片《变迁》“基层”筑史诗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山西日报:改善民生是重点
网友评论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