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进展(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6:1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07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进展(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07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进展(范文模版)》。

第一篇:0707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进展(范文模版)

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2007年07月04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着力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来,党的建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扎实、成效显著,集中体现在以下十二件大事上。――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全党7000多万名党员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重点问题,以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主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集中教育活动结束后,及时制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文件,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认真总结我们党长期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内涵、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抓住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抓住了进一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决定》提出的各项要求,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有了新提高。

――出版《江泽民文选》,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党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广大党员干部更深入地学习领会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4年初,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个工程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各课题组积极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了在哲学社会科学界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促进了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共识,整合了理论研究资源,创新了理论研究机制。工程的实施,在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了基础作用和带动作用。

――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全党大规模培训干部。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集体学习制度,至今已学习41次,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党的学习,为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了榜样。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制定《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江泽民文选》等专题研讨班,参加学习研讨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达800余人次。54万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轮训。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开始承担培训任务。几年来,全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方法不断改进,成效非常明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精神,十六大之后,进一步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在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方面迈出坚实步伐。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一系列法规性文件的出台,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为提高选任干部的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通过《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 1

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地方党委换届中,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在人才工作方面,成立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

――采取新举措发展党内民主,有效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党组织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等,逐步得到落实。2004年9月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增强,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参与。按照中央的要求,一些党组织在实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特别是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央拨专款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在全国稳步推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实践,大胆探索,在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得到扩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各地努力探索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教育机制,创造、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如:实施“双带”工程,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开展“三培养”活动,努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党组织负责人;办好各类基层党校,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党员责任岗”活动,使无职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等。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建立健全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机制和自我纯洁的机制。

――颁布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的力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逐步扩大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范围,切实精简会议、文件和新闻报道等都收到了明显成效。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促进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减少行政审批权力,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相适应;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预防腐败的监督关口前移。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预防和遏制了腐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称赞。

――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巡视制度。2003年12月,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明确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巡视、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等监督制度。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巡视制度。巡视制度的建立,不仅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内监督,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依法执政,而且把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提升了党内监督的水平和效果。

――提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八个方面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提出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这些重要思想和要求,抓住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正越来越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从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宝贵启示,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第一,坚持和完善党建工作新格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党建工作的新格局,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这个新格局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坚持这个新格局,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党的建设大局,正确处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二,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又以新的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实践证明,按照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推进党的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在执政中体现科学、民主、法治,是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努力探索执政规律获得的深刻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依法执政是途径。把“三个执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来,体现了先进的中国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政治优势和鲜明特点。全面坚持“三个执政”,必将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进而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良好执政,确保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第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各项制度,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并贯彻到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之中,使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对于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建立长效机制,使党的行为和各种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践证明,有一套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同时有一套保证制度实施的纪律,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先进性。

第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二篇:中共十六大以来道德建设状况

中共十六大以来道德建设状况

2012年11月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强力推进,道德建设楷模辈出,群星璀璨,作为正能量,高尚道德已经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

拨动人们心弦的美好颂歌

2011年10月,当“小悦悦”这个名字出现时,中国人的神经如同被电击一般,愤怒、耻辱、焦躁、困惑、叹息,人们不停发问:我们的道德担当究竟怎么了?如此逼问尽管令人痛苦,但在丑陋现象引起公愤的同时,不难发现,聚焦这些现象,鞭挞这些现象,正表明了社会对高尚道德的热切期待,对民族优秀传统的重新认同。每次社会不良现象的大讨论都是对公民伦理道德的一次考验,而考验的结果让人欣慰——呼唤良知的声音在讨论中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发掘,每年每月,有多少英雄模范,有多少平凡好人,正在神州大地不断出现。今年5、6月,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彭伟平、周玉兰、张文华,他们的事迹如同一曲曲最美的颂歌,在亿万人的耳畔回荡;而7月,周江疆、邓锦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又传遍大江南北。无论何等身份,不管经历怎样的不同,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当代中国的道德精髓,让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最美”追求。

“最美妈妈”、“最美爷爷”、“最美奶奶”、“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美司机”,这一个个“最美”来自民间,传播于网络,最后汇聚成全国上下的主旋律。从“最美”被亿万人传颂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是大众心底的共鸣,是人们积蓄已久的精神呼唤。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国家的精神文明、公民的道德修养,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追求高尚道德,是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发展必然,是经济快速增长后的时代需要,是新世纪对中国的急切召唤。

在汽车行驶中,司机吴斌被一块迎面飞来的数斤重的铁片砸中。生命中最艰难的1分16秒里,他强忍疼痛将大客车缓缓减速、停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开启车门,疏散旅客。在为吴师傅送行的那天,杭州城沉浸在悲痛之中,“一座城送别一个人”,人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司机而落泪。

大灾大难是道德的试金石

这十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的十年,但在大灾大难面前,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当非典肆虐,白衣天使舍生忘死冲在最前;当汶川和玉树遭遇地震,全国各地人人奉献爱心;当舟曲爆发泥石流,运送捐献物资的车辆一眼望不到边;当今年北京出现特大暴雨,素不相识的男女开着私家车,打着双闪灯奔向机场,去接那些无法回家的旅客……

大灾大难正是检验公民道德的试金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十年以来,我国道德建设成就显著,有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十年间,志愿者队伍在中国大地迅速崛起,如今已经遍及全国各个行业。他们活跃在各大国际盛会,奋战在每次救援的最前列,而在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关键时刻也离不开他们的身影,北京如今9个人中就有一位注册志愿者,各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热情、有礼、周到、微笑,是中国志愿者的写照。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在一个个国际盛会中,中国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志愿服务赢得了世界。《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北京的热情和友好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一批又一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在创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持续,这一项项影响深远的举措,让精神文明的火炬照亮基层,照亮社区,照亮了每一个群体的心灵。

仅仅十年,无论是遵法守规意识的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改善,无论是敬业精神的广泛认同,还是文明礼仪的大面积推广,无论是“谢谢、对不起、不好意思”使用率的迅速提高,还是道德底线的突破被坚决遏制,这些都让人感到,中国的道德建设积蓄着强大力量。

今天,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8.3%。在国内事件和国际事件中,中国网民的讨论激情空前高涨,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道德的规范化,每次讨论都可以呈现出理性的光芒,盲从、宣泄、简单化逐渐让位,为中国人的自信自强带来了厚实的文明基础。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一直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指引着社会前行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2007年以来,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道德建设的热情。在三届评选活动中,全国累计有2.87亿人次参与评选投票,共推荐候选人11.28万名,其中90%以上是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学生和军人。主办部门通过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而且开通报纸、网络、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方便了群众的推荐、投票和监督,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度。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让一批批品行高尚的普通中国人变得格外耀眼,各省市地区的道德模范也在推选中被不断传播,还有效促使各地各行业不断推举本地本单位的道德建设优秀人物。由著名艺术家演说道德模范的基层巡演和“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现场交流活动,让道德追求更具活力,使道德模范可亲、可信、可学。仅2010年,共有300多个城市(区)和行业系统举办了11600多场巡讲,2400多位各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参加,听众超过840万人,录制播出的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在全国各地的电台、网络展播,形成热播效应,感染了千万群众。而坚持多年的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论坛,使公民的义务、公民的责任,深入人心。

从全国到各地的道德模范评选,生动地展现出平凡生活中的善行义举。每次这样的评选,都会赢得各界群众和网民的激情回应、热情传播;在评选的同时,一大批民间选出的“最美”典型也交相呼应,对那些民间发现推举的模范人物,各级党政部门总是迅速表彰,热情激励。产生“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的杭州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多年来一直是全市社会发展的亮点。通过“杭州十大平民英雄”的评选,通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公民爱心日”等活动,推动了全市公民道德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需要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更需要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治理网络内容、整顿校园环境到加强少儿文艺创作、推动全社会的更多关怀,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扬善必须惩恶。对无良企业、腐败官员、各类败德现象的惩罚、谴责、制约,如果缺乏相应的机制、法规与环境,模范的作用就会降低,正风正气就难以长久。十年来,反腐败坚决有力,打击侵权、造假、欺诈持续不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格外强劲,相关的司法体制和法规建设也在日趋完善,而社会舆论更是对败德现象高度警觉。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还制定出一套逐渐完善的奖励英模、保护好人的政策,善行义举受嘉奖正在成为社会常态,好人有好报已经是大众的共识。

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当代雷锋”郭明义,和雷锋一样都是普通人,过的是平凡的生活。人们热爱他,拥戴他,千万粉丝关注他,因为他普通,因为他平凡,可亲又可学。翻开中国版图,雷锋传人已经遍布各地,雷锋小组、雷锋志愿者、雷锋服务公司、雷锋团,由老百姓、普通党员组成的一支支队伍,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行动。

道德建设最需要畅行在大众之中,最需要体现在凡人小事里,即便是出手救人,也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反应。十年,中国的道德模范已经变得平民化,中国的善行义举已经日益大众化,中国对高尚品格的传播和颂扬已经从媒体延伸到千千万万双网民之手。这种转变,标志着道德的自觉。

十年来,中国道德建设不再是宣传“高大全”,而是积累于平凡的生活里、普通人的脚步中,质朴真诚的言行内,显示于各行各业。身在百业中的老百姓,生活于各个地方的普通人,人生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他们的道德水平,不在于惊天动地,也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日常生活里能否自然而然地显现出起码的公民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关注的话题,标志着道德建设的走向和特点,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是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五大类别,真切表达出今天的道德更需要什么。

十年,道德的力量正被亿万人认同;十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就显著而具成效!道德建设支撑社会进步

时代进步离不开道德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高尚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大以来,道德建设在强力推进。十年来,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中华民族有着崇德向善的悠久传统,对高尚道德的强烈呼唤始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近年来,每当道德问题呈现在人们眼前时,网民的激烈讨论、舆论的热情关注、社会的积极呼应,真切反映出道德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量。

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优质的经济,没有道德的追求就不会有先进的文化,而缺少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社会就会沉沦,民族也不可能进步,这是全社会的坚定共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遵守道德规范既是觉悟、也是义务,只有人人修身自律,才可能积小善而成大德,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第三篇: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新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新经验

李秋芳

高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深入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规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治理腐败和不正之风,获得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经验。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主张,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全党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各级纪律检监察机关努力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定保障者,科学判断形势,主动服务发展,深入研究和解决妨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从利益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等市场经济规则中,探寻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积极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错误行为,支持和保护党员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为发展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环境,使人民群众日益感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的实惠和利益。

二、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维护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方向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必须依靠政治纪律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政治纪律在党的纪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党的“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高度重视政治纪律建设,坚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来,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各级纪委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认真监督检查党的决议和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坚决查处各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等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保证了中央的政令畅通。

由于把维护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全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

一是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密切关注各种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中国的图谋,坚决抵制公开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危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

二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反腐败工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行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互动,使党风廉政建设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

三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败工作,始终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尤其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是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坚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部工作只有顺应民意、为民谋利、合乎民心,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执政为民在细节,不因小节失大体;群众利益无小事,勿因善小而不为。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六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最重要的经验。

群众利益的充分满足,有赖于对公众民意的充分尊重。我党秉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与构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推动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保证公共利益的亲民化,把公权监督、行政问责、公众参与、民主评议,努力体现到同人民群众发生联系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当中。

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督促各部门纠建并举、综合治理,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明令禁止劳民伤财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治理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克服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探索损害公共利益的辞职、辞退、免职、降职、降薪等制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誉。可以说,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成效的认可程度,更直观地来源于对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成效。

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科学体系

腐败,说到底是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能否认,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腐败易发高发现象。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能不能解决和怎样解决腐败问题,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就必须加强教育,帮助党员干部正确处理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必须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漏洞;必须加强监督,使权力运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必须坚持在保持惩处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战略高度,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城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颁布实施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教育、制度、监督三者相互依存、有效结合、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惩防腐败的综合实践中。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按照中央的要求,全党通过教育与制度的结合,扩大了反腐倡廉的党内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制度与监督的联结,增强了纪检监察和民主监督的刚性作用;通过监督与教育的呼应,增强了预防腐败的强大效力。其标志是:

第一,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积极促进了党员干部和公民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素质。在反腐倡廉教育中,党员干部继承我国廉政文化优良传统,兼蓄人类廉政文明成果,学习和规范从政行为,努力形成诚信廉洁的文化心理,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成为对公开、公正、公平、诚信、廉洁等道德规范的普及教育过程。

第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着力在腐败易发高发地带构建“拦截大坝”。以减少行政审批权力和规范党政机关的权力运行为目标,限定政府自由裁量权,促使政府转变职能,持续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政管理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要素市场和政府采购等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主体诚信交往、阳光交易,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过程互动互促,相得益彰。

第三,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使预防腐败的关口加快前移。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的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根据阳光透明的原则,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逐步扩大,党务公开开始启动。坚持政府职能转变与优化资源配置相协调,规范市场准入与抑止无序竞争相结合,提高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效能,为广大群众提供着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合法市场主体提供着“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的市场交易环境。

第四,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既保持了惩处腐败的高压态势,又注重从源头上综合治理,努力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面对一些地区和领域腐败高发、易发态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惩处腐败和纠正不正之风的力度,彰显了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开展警示教育,出台一系列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主动优化监督结构等,都增强了预防工作的作用力。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公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成果,在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实践中,扩大了反腐败的社会效果。

五、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遏制权力腐败的监督机制

民主与腐败是一对天敌。腐败是民主缺失的政治表现,民主是清除腐败的政治条件。与西方“三权分立、新闻自由、司法独立、竞争性民主为主”的反腐败模式不同,中国完全可以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防治腐败,是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又一条基本经验。

民主政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对于反腐败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为重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决定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实现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行政监察、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体现出强化监督的整体效能。这样的民主政治就成为有效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有效防线。

贯彻中央的要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系列党内法规相继颁布,党务公开稳步推进,健全党内民主的具体制度逐步推开。如: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度、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等。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述职”,在接受民主监督上做出示范。在实施党内民主监督中,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为监督重点对象,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环节,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领域实施监督,通过科学配置权力,健全权力运行程序,完善了民主监督的具体措施,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等一系列民主监督制度得以建立。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代表的协商民主取得很大发展。人民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针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履行职责的情况,积极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在反垄断行业“福利腐败”、反商业贿赂、反文教卫生领域不正之风中,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和调研信息,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发现和惩处腐败的重要依据。

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监督施政行为的关键渠道。十六大以来,我党增大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政策的透明度,使公共权力的运行更加贴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目标。坚持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基层民主,改革和完善办事公开、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制度,运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使权力运行置于严格的民主监督之下,形成有利于遏制腐败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孤立腐败分子,逐步走出了一条“民主治腐”的新路子。

六、坚持不断扩大社会廉政文化的内化力量,巩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不可否认,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获得方式多样化、利益分配差异显性化,社会上出现了“心理失衡、道德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向”问题,消极落后文化泛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部分党员干部和社会成员中严重缺失,在公共资源配置、公权自由裁量、社会收入分配等诸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权力寻租”腐败现象,影响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反腐败是一场特殊的政治斗争,也是先进廉政文化与没落腐败文化之间的“文化较量”。两种文化心理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价值观。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起到的是催生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先进文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便可以内化积淀成强大的扬廉弃腐的文化力量。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遵守贯彻落实党章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促进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同时,明确公民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面向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这些举措,都有效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党全社会努力营造的廉政文化,来自社会共识,源自道德底线,发自内心深处。这种崇廉鄙腐的廉政文化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着内生持久的联系,它是教育的灵魂,制度的根基,监督的升华。廉政文化所展示出的内在力量,逐步挤压着腐败空间,冲击着社会“潜规则”,理所当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当好捍卫人民利益、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忠诚卫士

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建设具有整体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保持党的先进性与保持党的纯洁性密不可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能力,直接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面貌。纪律检查工作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先进性建设,开展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活动,在实践中着重提高了六种纪律检查工作能力:

一是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种风浪的考验,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定政治立场,牢记历史使命,提高了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治、思想、作风、纪律上积极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提高了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的能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高了保障群众利益的能力。

四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

五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着力建设一个风清政朴的社会舆论环境;以法律制度遏制腐败,把防治腐败的要求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扩大监督的整体效能;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腐败的发生规律,依纪依法查办案件,从总体上提高了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业务能力。

六是执行纪律公正无私、刚直不阿,行为操守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自觉抵御各种诱惑,提高了秉公执纪、严格自律的能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过程,是纪检机关不断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的过程。党的先进性建设,给纪检监察机关夯实了思想和工作基础,注入了强大动力。纪检机关加强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塑造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八、坚持统筹利用国内反腐败体系和国际反腐败合作机制两种资源,努力塑造清廉政党和清廉国家的良好形象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状况无论怎样,都不可避免地得到国际社会这样或那样的评价,而这些舆论无疑影响着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冷静观察和科学判断国际反腐败形势的发展变化,统筹利用我国反腐败体系和国际反腐败合作机制两种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惩治预防腐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主动开展国际反腐败合作、交流和研究,为我国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益服务。

第一,坚持以我为主、对我有利的原则,主动参与构建国际反腐败规则的制定过程。把握执法合作、司法协助、人员遣返、涉案资金返还等国际反腐败合作机遇,我们取得了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的反腐败合作话事权、外宣主动权,提高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对话参与能力、处理反腐败国际事务的沟通能力、与国际反腐败公约相衔接的法律制度建设能力,优化了反腐败的国际环境。

第二,积极开展对世界各国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掌握国际反腐败的理论动态和前沿信息,善于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反腐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剔除其中与我国情、党情、民情不适应的部分,将有益的成果及时吸收到我国反腐败法律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体系中,丰富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适度开展了反腐败对外交流,建立和扩大了反腐败合作交流渠道。我国积极参加和承办重要的国际反腐败会议,乘势扩大反腐败工作的对外宣传,扭转了不少外国政界和专业人士对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偏见,塑造了我国努力建设清廉政党、清廉政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的良好形象。

纵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历程,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反腐倡廉新经验,是需要倍加珍视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一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反腐败科学体系正在构建之中,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日益感受到我党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实际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腐败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治理,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政治环境一定能够呈现在世人面前。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7-1-5 13:10:23

第四篇: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

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热情讴歌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位于江西省瑞金沙洲坝的水井,映照出一段深情而真切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生理想的一缕阳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描绘了美丽的生活蓝图,那就是“小康”。邓小平判断我们工作得失的“三个标准”的话语,无不透露出关注民生的深刻意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国企改革,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大批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一度困难的人群,生活出现希望的阳光。情牵人民群众,致力脱贫扶困。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消除贫困计划出台。全国人民在奔向小康的大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把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早已纳入中国领航者的视野和心胸。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篇历史性文献中,“民生”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开启了一个“民生工程”建设的新时代。“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谆谆嘱咐,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情系民生的博大胸怀。

目录---纪录片-情系民生(共8集)

情系民生_01_宗旨新篇

情系民生_02_民生之本

情系民生_03_千秋基业

情系民生_04_健康福祉

情系民生_05_人间晚晴

情系民生_06_广厦万千

情系民生_07_碧水蓝天

情系民生_08_精神家园

1广东湛江特呈岛,胡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岛视察工作,渔民告诉胡书记当时渔民存在的问题,胡总书记当即下令解决当地渔民的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关心的体现。党又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更加说明党的关怀。在汶川大地震时,国家对灾民的大爱,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国家投入四万亿来解决民生问题。中国正向着更加宏伟的蓝图前进。2在五四青年节五十周年的日子,胡锦涛主席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面对大学生就业,主席特地嘱咐学校领导人加强对家庭困难同学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而创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就业问题摆在前面,鼓励就业。(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是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途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CCTV-10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6讲述了政府对民众住房的重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注重了市场化改革和发挥政府公共职能,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并重,建立和完善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多层次城镇住房供给体系

7建设生态文明,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鲜明体现。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也必然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关注人民的生命质量,就是为人民创造优质的生存家园,就是满足人民对天人和谐理想的幸福憧憬。(8“和谐文化”的理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它意味我们情系民生,还必然地包含精神生活的深切关怀。中国人将用和谐文化建设的辉煌告诉世界,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迎来包括文化在内的伟大民族复兴。我们的人民也必然会在伟大的文化复兴中得到更丰厚的精神滋养,得到精神人格的历史性大升华

第五篇: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

张宁(作者单位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 2012-10-24 16:23:18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科学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的实践要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年来的理论创新持续周期长,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都很突出。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步形成期,时间范围大约从2003年4月到2004年5月。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提供了一条完整而清晰的思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五个统筹”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实践要求又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初步形成。随后,胡锦涛同志又初步系统阐述了这些基本概念的科学内涵,将其付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不仅使新理论有了较完备的形态,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科学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的实践要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年来的理论创新持续周期长,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都很突出。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丰富成熟期,时间范围大致从2004年5月后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给全党审视过去、规划未来以新的理论支点,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闸门。这期间,结合宏观调控实践、制定“十一五”规划,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的一系列其他新问题,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和宽广领域蓬勃发展。从纵向说,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地位作用、本质要求、重要着力点和根本动力;从宽度说,绝大多数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出精辟阐释,是这一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阶段是深入发展期,时间范围大致从十七大后到当前。十七大后,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党中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这一时期理论创新继续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将此前的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比较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全党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体制上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推动科学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二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展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这是十七大后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的最新重要成果。三是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在各方面深化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比如: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要求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三中全会形成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六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系列新要求。2012年初,党中央又提出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第二个阶段是丰富成熟期,时间范围大致从2004年5月后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给全党审视过去、规划未来以新的理论支点,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闸门。这期间,结合宏观调控实践、制定“十一五”规划,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的一系列其他新问题,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和宽广领域蓬勃发展。从纵向说,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地位作用、本质要求、重要着力点和根本动力;从宽度说,绝大多数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出精辟阐释,是这一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年来的理论创新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其一,以实践为基础推进创新。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依据对基本国情及其具体实际的准确判断,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的,也在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受实践反复检验,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扎根于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理论生机盎然、创新喷薄而出的内在源泉。

其二,在继承发展中实现创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开始后不久就提出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理论依据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继承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和许多重大观点,有些直接依据或来自这些思想,有些则是在解决前人已经提出但还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创新中还特别注重阐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藏的深邃智慧和高远价值,通过对经典作家和基本原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揭示了有关创新观点所体现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吸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成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

其三,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问题,首先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实现理论突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我们党推进一切发展的核心理念,进而以此为核心和灵魂,推进各领域的创新,相继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问世。围绕发展问题上核心理念的创新推动各方面的理论创新,成为这一过程的鲜明特色和重要途径。十年来的理论创新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其四,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始终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同步。在这期间,全党进行了以先进性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及时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理论在与实践结合中获得不断丰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表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只有与党的建设创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创新主体,巩固创新成果,推动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完善发展。

下载0707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进展(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07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进展(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工作成就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工作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隋笑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本站推荐)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后,湖北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西部文化强省战略,编制了我省第一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

    共青团十六大以来大事记

    二〇〇八年 6月10日—14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申小提  2012-10-31 19:22:54 来源:求是理论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依法治国......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上升至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

    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评述之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评述之二》读后感 面对机遇,要敢抓。机遇总是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只有果断行动,乘势而上,才能在长远发展中赢得主动。 这十年,我们认清形势,敢为人先,不......

    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举报工作的基本经验[推荐]

    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举报工作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县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