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的龙川(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6: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六大以来的龙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六大以来的龙川》。

第一篇:十六大以来的龙川

“四化”并举谱新篇,客家古邑换新颜

------记十六大以来的龙川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弹指一挥间,时光已走过10个年头。10年可以成长一代人,10年也可以筑牢一条路。10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带领90万龙川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坚持“四化”并举,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福祉,促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向着构建“人文、富裕、和谐、秀美”龙川的目标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加快工业化进程,构建工业经济新格局。

龙川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龙川坚持把工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高举“工业立县”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努力走一条低污染、好效益的发展道路。

“河源崛起的希望和难点在县域,县域崛起的基础和支撑在园区,园区崛起的成效和关键在企业”,这是市委书记何忠友在多个场合所强调的一句话。2008年11月26日,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被省政府正式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后,龙川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政策和区位优势,全力加快产业转移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是龙川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一个新型工业园区,它位于河梅高速公路龙川出口、205国道旁,截至目前,该园区已经投入资金2亿多元,完成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征地拆迁,平整了3023平方公里的土地,贯通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宝通大道,新建了景旺大道,同时完善了相应的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设施和园区绿化带建设,建设了110千伏变电站,保姆式的服务解决了园区发展的后顾之忧。投入使用的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讯设备及其相关产业,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兼顾现代物流和现代制造业,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配套齐全的产业带,目前已有景旺电子、景旺LED金属基板、美捷新型螺丝制造、利冠铝型材制造、宗德电子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园区。

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是龙川工业园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为了提升龙川产业转移园的提升能力,龙川加大了园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强园区的服务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和规范招商引资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龙川逐渐成为商家投资的首选热土。目前全县工业园区控制规划总面积达54.9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5.79平方公里,入园项目达45个,宝龙工业园区、枫深工业园区、宝塘工业园区、新城工业园区、梅村工业园区和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组成了一个沿205国道、河梅高速、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分布的工业走廊。

2011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14.1亿元,工业增加值达50.6亿元,比2002年增长?;园区实现税收8565.6万元,园区经济已经成为龙川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市党代会把“宜居城乡”建设列为市的“四大战略”,龙川也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龙川城乡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龙川县呈长条形,东江穿县城而过,自然禀赋得天独厚。龙川充分利用东江这一资源,做好“东江两岸”文章,完善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把县城打造成为东江上游明珠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龙川投入1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出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2007年,投资5700万元的县城文化体育公园建成,龙川成为河源5个县当中唯一一个拥有夜景的城市;先后改造、新建了老城和新城自来水厂,完成了县城排污、污水处理、主干街道等一大批民生工程项目,萧殷公园、解放广场等一大批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建成使用,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目前,龙川已经完成了《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修编工作,确立了“东江两岸搞商住,工业项目进园区,以东江佗城至四都段为中轴,两岸各控制3—10公里土地,打造大县城、东江上游明珠城市”的发展思路。规划控制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设用地规模约为48平方公里,县城总人口将达到50万人,县城的建设也辐射带动小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0年来,205国道县城和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过境段改造顺利完成;东江大桥扩建工程、黄石大桥依期建成通车;高标准完成了省道227线龙母至上坪段的改造;完成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1080公里,通自然村公路水泥硬底化794公里。一批东江梯级水电站相继建成,总装机容量达26.83万千瓦,1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全县供用电质量显著提高。

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是被誉为人类“母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10年间,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除了做好农业的常态化建设之外,龙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惠农政策,发挥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0年来,龙川共建有优质稻基地15万亩、蔬菜水果基地9.6万亩、水果基地19万亩、大豆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0.62万亩。创办水稻高产基地29个,面积达到5.8186万亩,2010年被评为“全省粮油糖高产创建先进单位”。

2009年9月,龙川县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龙川以此为契机,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20万亩,新造优质高产油茶林25万亩,全县计划发展种植油茶总面积达45万亩。目前,龙川全县24个镇中,有23个镇种植油茶,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产茶油5000多吨。龙川要求每镇每年新增种植油茶面积1万亩以上,并先后于2009年、2011年获得“全国油茶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荣誉称号。油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1.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6元,可以说,这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10年。

旅游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龙川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东最早立县的4个古邑之一,拥有丰富、珍贵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批复认定龙川县为“中央苏区县”,也是这一年,龙川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龙川以此为契机,实施“旅游旺县”战略,做好古邑文化游,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第三产业高速发展。

近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佗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升级改造首期工程,并围绕佗城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充分挖掘现有人文资源,打造旅游精品,融入闽粤赣三地“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对接中央苏区县关于旅游扶持政策项目,修缮好萧殷故居等革命遗(旧)址及名人故居,发展古邑文化游、红色文化旅游。在擦亮“古邑”和“红色”品牌的同时,龙川相继开发出休闲康体游、自然风光游和农业生态游,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竞争力日益增强。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龙川首条旅游专用大道——珠霍公路,重点抓好霍山旅游风景区的规划控制和升级改造,建设佗城温泉国际度假区。完善七峰山旅游度假山庄、鹿湖禅寺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自然风光游品位。加快和完善塔西温泉山庄、通衢旺茂知青村和车田万有山旅游度假山庄的开发,打响休闲康体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做活农业生态游。从单一观光游向休闲、度假、娱乐游转变,将龙川打造成“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红色旅游经典”、“休闲度假福地”。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15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9亿元,比2002年增长?旅游展业已经成为龙川县的重要产业之一。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10年来,龙川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

2006年以来,龙川严格按照省、市要求,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工作,到2010年,全县共有60万人次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有11.9万人次享受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子女生活补助,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8%,不让一人因贫辍学。

为了让教育有更好的软硬件水平,龙川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0年教育经费占全县GDP的比重占到6.15%,充分显现了龙川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尽管如此,龙川还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8亿多元,用于全县12所高中阶段学校的新建、扩建校舍和配置教学资源,创办老隆中学、新城初级中学和龙川一小,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中小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2010年提前一年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2010年龙川县开始启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县财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安排1.5亿元资金投入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中,2011年6个镇实现了“创强”目标。经过不懈努力,龙川历年高考上线人数、上线率和入围重点本科、本科、专科人数均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河源教育看龙川,龙川教育是河源的一面旗帜。

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质的飞跃。

10年间,龙川理解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和建设,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使龙川的卫生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1年以来,龙川通过财政拨款、发动爱心人士捐赠以及自筹资金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加大医疗卫生投入,逐步完善,“三院一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建设。2006到2010年间,先后投资4500万余元建设了面积为1.87万平方米的县人民医院住院中心大楼,改造了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和传染病科,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为6600平方米的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建设;投资730万元完成了建筑面积为4658平方米的县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大楼以及门诊大楼的建设,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了24所薄弱镇卫生院的改造名平均每间卫生院新建工作用房700多平方米;并投入1700多万元,分批对麻布岗,岩镇等10所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彻底解决了10所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不足的问题,全县313间村级卫生站完成达标化建设没实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目标

据统计,到2011年,龙川县医疗卫生固定投入达到1.51亿元,全县拥有床位数1988张,这对龙川打造医疗服务新环境,推动龙川卫生事业的新发展提到了巨大的作用,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龙川现有近100万人口,数量居全市各县区首位,而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管理面临着较大压力,这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川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注重社会和谐,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信访包案责任制。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开展了“扫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禁赌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开展“三打两建”运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积极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生产月”、“百日整治”专项行动,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深入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县域产品综合竞争力为重点的综合管理及打假扶优工作,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10年来,龙川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8亿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5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7亿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48.3%;完成总税收4.74亿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42.5%。

在新一轮大发展中,龙川县定会继续推进“四化”并举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把龙川打造成“河源新兴生态工业基地、客家古邑旅游休闲名城、广东省教育强县、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十年,一个富裕、人文、和谐、幸福的龙川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篇: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重大意义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更加”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5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越来越”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6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三个“关系”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8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八大突出问题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三个“准确把握”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50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以”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19时4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以四个“以”论述了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长期目标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4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阶段性目标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10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〇二〇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五个“坚持”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4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三)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项重大举措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5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13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

(二)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三)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四)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第三篇:共青团十六大以来大事记

二〇〇八年

6月10日—14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李长春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题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的祝词。陆昊代表团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修改并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团中央委员会。1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南海怀仁堂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发表重要讲话。在团十六届一中全会上,陆昊当选为书记处第一书记。

7月1日 共青团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工作动员大会在北京举行。

7月2日 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全团选派百名优秀干部支援地震灾区基层团组织工作动员会。3日,101名选派干部分赴四川、陕西、甘肃的59个受灾县(市)挂任团委副书记,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援灾区基层团组织工作。

7月17日 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书记处以“从党团关系和青年运动的发展看新时期共青团工作”为题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至2013年4月底,共进行集体学习28次。

8月5日 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全团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重要要求,以最大的决心支持和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切实增强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8月6日 北京2008奥林匹克青年营在北京举行开营仪式。

9月16日 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全团要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努力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办好团属媒体,切实增强团组织在广大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10月7日 团中央直属机关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10月8日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11月6日 团中央召开常委会议,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讨论通过了《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决议》。

12月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

12月18日—24日 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各界青年代表组成的第二批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近1000人访华。20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闭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代表团主要成员并出席闭幕式。

12月19日 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举行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座谈会。

12月23日—24日 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

二〇〇九年

2月25日 团中央直属机关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

2月26日 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与25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就建立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交流机制、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等进行了交流。

3月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界委员,参加联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3月17日 团中央召开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全团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做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等工作。

4月3日 团中央下发《团的领导干部学习大纲》。

5月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同广大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希望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5月4日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5月14日 纪念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5月15日 团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通知》。

6月1日 按照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的统一部署,全国31个省(区、市)约7600万名少先队员举行“歌唱祖国庆六一”全国统一主题队日活动。

6月22日 团中央下发通知,决定自2009年6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团、队建设试点工作。

6月30日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成立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会见了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23家原始基金发起人代表,并为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

7月27日—29日 团省(区、市)委向团中央进行年中工作述职。13个省(区、市)团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团中央书记处汇报工作,其他各省(区、市)团委以书面形式进行了述职。8月4日,召开各省(区、市)团委年中述职总结电视电话会议。

8月17日—19日 团中央以电视电话会议的方式,在全团大规模集中培训县级团委书记。

9月25日 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常委(扩大)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的决议》。

10月13日 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11月2日 团中央、商务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援非青年志愿者赴博茨瓦纳服务队送行座谈会。12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将赴非洲开展为期1年的志愿服务,标志着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中国政府对非8项承诺中“3年内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有关工作圆满完成。

11月19日 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希望工程20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会议并讲话。

12月7日 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意见》。

12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

二〇一〇年

1月7日—9日 共青团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会总结了2009年全团主要工作思考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对2010年的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1月15日 团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严格管理团的专职干部的几项规定》。

2月24日 “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在北京举行,团中央与21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3月18日 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以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前提,找准共青团组织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根本功能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

4月8日 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重点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护、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和爱心捐赠五项工作。5月4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

4月15日 共青团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5月26日 团中央直属机关召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

5月29日—30日 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作会议总结。

5月3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中国科技馆新馆,同出席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全体小代表和部分中外少年儿童一起参加“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出席少代会的小代表、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表示节日的祝贺,向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年儿童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预祝第六次少代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分别参加活动。

6月1日—2日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

6月22日—24日 部分团省(区、市)委向团中央进行年中工作述职。其他团省(区、市)委以书面形式进行述职。

7月12日 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会议。11月19日,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

8月24日—26日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

8月25日—29日 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在广西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分别致电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胡德越会见中越两国青年代表并致辞。

8月31日 党群共建创先争优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会议并讲话。

9月26日 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出席会议并讲话。

10月11日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10月29日 以“青年·城市·未来”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年高峰论坛举行。

11月11日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从全国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选派2793名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一年。

12月9日 团中央、全国学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大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75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并讲话。

二〇一一年

1月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

1月12日—14日 共青团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作贡献的决定》。

2月23日 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中方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启动“中欧青年交流年”官方网站并发表讲话。

2月24日 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2011年“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团中央与19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3月11日 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采取“编制内与编制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选配团干部,使乡镇、街道团组织人员配置和工作内容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要求,切实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

3月21日 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的通知》。

4月25日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在北京召开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同日,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4月25日 中国青年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5月4日 共青团中央联合全国1400余家网络媒体启动 “党在我心中——全国青少年千网联动学党史”活动。

5月31日 全国各地少先队组织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队日活动。

6月28日 由团中央特殊团费援建的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开放仪式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举行。

7月1日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在北京召开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座谈会。7月2日,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组织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通知》。

7月12日 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两岸青年朋友,与大家共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共同展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

7月28日—29日 团中央举办全国新任职县级团委书记电视电话培训。2610名新任职县级团委书记、部分新任职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班子成员参加培训。

10月24日 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常委扩大会,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决议》。

11月4日 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少年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11月22日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11月23日至2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会议。

12月18日—25日 第十二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在越南举行。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常务书记黎鸿英在河内共同会见参加第十二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的两国青年代表。

12月2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

二〇一二年

1月9日 团中央主办、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的共青团面向广大团干部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共青团移动频道”正式开通。

1月10日—11日 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2月10日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党组决定,2012年继续从全国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选派2500名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

2月23日 团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通过学习宣传雷锋精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选树宣传先进典型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

2月27日 团中央在北京举行2012年“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新生代农民工代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题进行交流。

3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界委员联组会。

4月19日—22日 团中央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成果交流展览会。1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参观展览。20日,团中央召开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成果交流展览会工作交流会议。

5月4日 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纪念大会,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纪念大会。

5月4日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共同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心中的歌儿唱给党》2012年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与首都高校学生代表一起观看演出,并与大学生演员和代表亲切交谈。

5月4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在团中央机关举行。

5月31日—6月1日 各地少先队组织集中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学先锋,找榜样,争四好”全国统一主题队日活动。

8月20日 共青团中央、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从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支持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制度性措施,切实加强对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的财力保障;要求省级财政部门要督导所辖市(地)特别是各县(区、市)在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同级共青团工作经费,努力为基层团组织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经费支持。

9月12日 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发表声明,对日本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10月9日 团中央召开全国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各级团组织要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抓住青年在镇区聚集的新特点,运用青年社会化聚集的方式和载体,大力推进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团委“桥头堡”作用。

10月13日—14日 2012年全国省级团委办公室主任会议在四川成都市召开,研究部署各省级团委联合省级财政部门出台地方性文件、落实中青联发[2012]20号文件精神的有关工作。

11月21日 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全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研究和部署,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狠抓团的自身建设,团结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决议》。

12月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

12月31日 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少先队总辅导员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2月31日 经过3个月的积极推动,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团委实现了联合省级财政部门下发文件,对落实中青联发[2012]20号文件精神、支持本省(区、市)团的基层工作经费作出规定。绝大多数省份的文件明确了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财政支持标准。这一制度性安排,在帮助解决基层共青团工作缺乏稳定经费保障的难题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二〇一三年

1月15日—16日 共青团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用党的十八大精神动员广大青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1月18日 共青团中央印发《共青团中央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实施办法》。

2月25日 2013年“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在北京举行。团中央与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3月19日 团中央召开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中央决定:秦宜智同志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不再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职务,另有任用。

4月15日 共青团中央印发《“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决定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5月3日 全国各地团组织广泛开展“五四”主题团日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五四期间全国各地团组织共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100余万场,吸引超过4000万人次团员青年参与。

5月4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团中央主办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问候。习近平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座谈会前,习近平亲切会见了参加座谈会的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并合影留念。

5月6日 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的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把组织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干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5月1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中印青年代表,勉励两国青年人做中印友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5月2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少年宫,同来京参加交流体验活动的全国56个民族、革命老区、灾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少年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以及首都城乡少年儿童代表1600多人,一起参加“快乐童年 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以一个“大朋友”的名义,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第四篇: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小组成员:朱恒超 李若辰 夏玮 尹冠乔 蔡立新 王珏 张士尧

徐子豪 张翔飞 任亚坤 赵恒毅

一.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有所教,民心所向。

10年之间,“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带着温度,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

10年来,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5000多亿元。从教育投入总量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2年的548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万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幅约17%。2012年,4%的目标终于顺利实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规范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中国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对于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来说,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对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贡献!

国际社会评价: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全民教育的进步十分明显,发展指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124个国家中排第四十三位,在扫除文盲、缩小教育性别差距、减少贫困等方面为全球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寿命延长 共享健康生活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感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人活七十,堪称“高寿”。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可谓“人生七十不稀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从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10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多1岁左右。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多1岁左右。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

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2011年,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国家启动实施10大类4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此外,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1169万名和146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分别免费进行了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温度计”。2011年,农村住院分娩率从2008年的92.3%提高到98.1%,接近99.56%的城市住院分娩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改善。3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79亿元,补助农村孕产妇2726.6万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5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处于发展中国家最好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13.93‰,比2000年的28.38‰下降14.4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5个千分点。而1990—2000年10年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4.5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5个千分点。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不仅继续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加快。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全国婚检率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11年的41.0%,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达181家。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511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62.9%。

10年间,一个覆盖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已经形成。全国28个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10年来,我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截至2010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9.1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4.9%。6.8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1.7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

2011年底,全国累计命名150个国家卫生城市、32个国家卫生区和456个国家卫生镇。

到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5.3万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6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8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1.65人,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国际上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不超过50%,而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专家郭惠琴的团队通过个体化综合治疗,使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达到90%,远远领先于国际水平。三.农业免税 田野劲吹反哺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业成为了突出亮点:粮食在“八连增”高平台上继续增产,夏粮总产量达到2599亿斤,比上年增产71亿斤,增长2.8%。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快于城镇居民。

宏观经济专家表示,“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农业农村经济的好形势,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管理好通胀预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中央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加速补齐“三农”这块短板。

攻坚从减轻农民负担开始。2000年,国务院率先在安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减负不易,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更难。中国能否摆脱历史上税制改革循环往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黄宗羲定律”?为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初步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33631个乡镇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改革,占乡镇总数的98%。

以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截至2011年底,有27个省份对1080个县实行了财政直接管理,2.93万个乡镇实现了“乡财县管”。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市场化运行的轨道;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规范了农民出资出劳,调动了农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通过构筑长效机制,一系列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大大缓解,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良种补贴、农机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相继实施,农业补贴从2002年的一项扩充到2006年的四项,补贴资金规模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安

排7631亿元。

农民收入“八连快”。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充满活力,随着国家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和最低收购价等保护农业生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更是延续了强劲增长势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4%,超过了GDP增幅。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的可喜现象,农民吃穿住用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小康之路正越走越宽广。四.民生先要促就业

13亿人口、近10亿劳动力,就业在中国谈何容易!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就业,党和国家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

10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达到1.1亿,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开始新生活。

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3%以下,稳定的就业带来稳定的生活。

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就业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就业被称作民生之本,因为其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生活的改善,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人生的尊严、价值的实现,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

定和发展。

千方百计促就业,过去10年成为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10年,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稳定就业,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

人社部统计显示,2002—2012年,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亿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到2011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了27%。在此期间,我国还解决了国有企业3000多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

国家全面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让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城市顺利就业;一视同仁,农民工也能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惠。到2011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人,比2003年底增加1.39亿人,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加,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就业结构日趋优化。人们记忆中“一半劳动力务农”的状况悄然改变。2011年所有就业人员中,一、二、三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4.8%∶29.5%∶35.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这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显示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持续性。

过去10年里,中国就业曾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剧烈冲击。形势最严峻的2008年末,大量中小企业关门、1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岗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2009年,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高校毕业生当年底就业

率达到87.4%,集中解决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全年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达1.45亿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

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来临。“政府帮扶+市场调节+个人努力”,2003年至2011年,我国实现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发挥了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让许多国家面临失业难题,中国却是“风景这边独好”,201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就业仍创同期新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国际劳工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为是“现代就业理念、世界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最好结合”。五.基本医保 编织全球最大全民保障网

10年来,我国逐渐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6%,城乡居民看病告别“自费时代”。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35%。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大幅增加,群众看病负担相对减轻,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显著改善。

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共遴选出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各省平均增补210种。基层医疗机构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药价虚高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门诊费、住院费相应降低。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10年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在城市,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我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弱不禁风”到“强筋健骨”,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我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手抓,加快医师队伍培养。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末,全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32人;到2011年末,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上升到1.85人。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全国2000多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如北京市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的有效形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卫生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医改的目标和总体战略是值得效仿的,中国在为全民提供平价且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六.住房保障,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住建设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1年间,我国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超过2300万套,基本建成1200万套

以上,新增发放租赁补贴超过400万户,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265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实物住房保障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11%。总共有近1亿人通过不同形式的保障房解决了住房困难。

大规模兴建保障房----2007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保障房建设补助资金由72亿元大幅增加至1713亿元,年均增长121%。同时,对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补助力度也逐步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每年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也由26.2亿元增加至1618.2亿元,年均增长180%。

继2011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万套的目标顺利实现,2012年全国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700多万套,加上之前开工需继续建设的项目,在建规模将达到1700万套左右。

完善保障房分配管理制度----公平分配是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生命线”。为各地均规范了对住房、收入、财产等有关信息的审核,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建立了“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核以及在社区和新闻媒体“两级公示”制度。统一摇号、公开配租、电视直播、全程公证的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保障房分配中,方便群众的监督。通过政府的补贴,降低保障对象所交的物业费。不少社区把物业服务的岗位留给了社区居民,不仅使保障对象实现了安居,还帮助一部分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服务,如社区医院看病很方便,社区组织的招聘会也实实在在地帮大家找到了工

作,各种文化活动、公益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住房保障体系与保民生促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于城镇化,解决好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住房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到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保障房数量增加的同时,品种也不断丰富。尤其是去年起,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房,并把公租房作为保障房的主要品种。这种租金比市场便宜且可以稳定租住的保障房,降低甚至取消了收入和户籍门槛,从制度上解决了“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实现了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全覆盖。在保障房建设实践过程中,我国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正从“零敲碎打”走向成熟完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正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

七.文化惠民 照亮百姓生活

全国84%的行政村拥有农家书屋,83%的乡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00%的行政村开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近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省级美术馆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

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3月至10月,全国各级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人次514.45万,比2010年全年429.8万人次增长19.7%,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3.28亿增长30%。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公共文化机构,尽情享受文化的魅力。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成倍放大。

有外国观察家认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写进了全会的《决定》,为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2.42亿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得到了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凸显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理念的进步。从“一五”到2001年,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共计610.42亿元。而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国家投入的文化事业费达1454.99亿元,年均增长20%。5年相当于前50年两倍有余。文化事业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基层、用于农村,并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通过文化事业费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了文化民生,促进了文化权益均等化。2011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08.59亿元,占全国的2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2011年,县及县以下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187.12亿元,占4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八.保护生态,为了百姓健康

10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2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

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七大水系741个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29.1%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2011年,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9.0%;十大水系的469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61.0%。

根据1996年国家环保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报告,83.31%的地表水源和27.71%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近十年来,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治理与保护力度空前。2011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8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结果表明,环保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7.3亿吨,服务人口1.63亿人,达标水量为206.0亿吨,占90.6%。

“十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1%;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亿元,比2005年增长94.8%。

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正在改变。中央财政自2008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促治”政策,推动农村污染整治提速。截至2011年底,共安排80亿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地方投资97亿元,涉及1.63万个村庄,受益人口4234万人。2012年中央财政又安排55亿元资金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截至2011年底,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000多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34%,受益人口达1.5亿人。目前全国每年沼气生产量达到15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年替代化石能源25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多万吨。九.城镇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1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此,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10年来,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界限不断淡化。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这10年,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大步跨越——

交通更顺畅。我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10年间,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串起了座座城镇,物畅其流,人畅其流。

出行更便捷。10年间,高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百姓生活半径不断拓展,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住房更宽敞。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构成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加速建设,朝着“住有所居”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这10年,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空调、冰箱、电脑等稀罕家什变身“日用电器”;农村消费潜能释放,城乡之间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局面。

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城镇化不仅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这10年,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迈向均等化: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面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张张社会保障网更加坚实细密,让百姓生活更安稳。

这10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持续

增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总量达到1.1亿,城镇就业人员占的比重从2002年末的34.3%提高到2011年末的47.0%。到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突破2.5亿。

10年城镇化历程,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城市时代,一个更加现代、宜居的城乡体系正在成为现实。十.中国人的幸福“网事”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同时,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首次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今天的中关村聚集了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2011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达1.9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

信息时代,技术先行。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过去10年,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下一代互联网的大规模研发和建设阶段,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试验网所用的中小容量IPv6路由器技术、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2012年6月,全国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1343.2万公里,已建成辐射全国的通信光缆网络;移动电话用户数由2002年的2.06亿增加至2012年的10亿,手机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拥有量从2002年3800万台增加至2011年的3亿台,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也在过去10年增加了10倍,计算机向农村普及的趋势十分明显;我国的网民数量在2008年跃居世界第一,网民上网方式已从最初以拨号上网为主,发展到以宽带和手机上网为主,中国成为世界互联网使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过去10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

2011年,我国5亿网民中,约有4.15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沟通,4.07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2.44亿人使用社交网站进行信息交流,1.94亿人使用网络购物,4002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

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

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 511.9 亿元,超过报纸广告的规模;网络游戏市场规模468.5亿元,同比增长34.4%。

截至2012年6月,我国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府机构及领导干部微博已达45021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为25866家,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目前,已经建成的政府门户网站超过5万个,75个中央和国家

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100%。

第五篇: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三

市场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国创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十

年回眸·重大战略)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三

“东方新神话”;

“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唯一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

在世界眼里,“2002—2012”这一看似普通的历史单元,已成为新中国历史上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什么让中国巨大的发展潜能喷薄而出、财富像泉水般涌流?是什么让社会主义生命力凸现,重新激活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全新想象?

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个认识已成为共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

昨天,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提供着良好的“体制环境”。

体制环境更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愈益坚实,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现着亘古未有的结合

只有回首过去,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

轻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里程碑,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那清晰的“三大步”: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打开。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一步步加深,改革沿着市场取向一步步推进。

20年前,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改革从此奠定了更明确的方向。

10年前,党的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年风云际会,十年风雨兼程。今天,中国的“体制环境”逐步走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正愈益坚实。

市场主体更富活力——过去,国有企业被比作低效、愚笨的“大恐龙”;现在,大多数国企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成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分明是腾跃太空的“中国龙”。

“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形似‟,还做到了„神似‟,”十八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说,“如今,建行的董事们在讨论一些议案时会争得面红耳赤,表决时有人投弃权票和反对票。由于董事会不能干预具体经营,我担任董事长8个多月来,没批过一分钱贷款,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市场体系更加发达——过去,连一盒火柴的价格都要国家制定;现在,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过去,人们不知股票为何物,首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公司为推销股票,不得不宣布,买他们的股票5年后可以“还本”,每年有5.4%的“利息”;现在,中国股市市值已跃居世界第三,股指的涨落牵动着亿万百姓的神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向我们走来。

宏观调控体系更趋成熟——过去,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经济;现在,财税、金融等间接调控工具登台亮相,熨平经济波动,助力又好又快。

收入分配和社保体系更为健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从过去的家庭保障和单位保障,跨越到今天的社会保障,百姓的“安全网”越编越结实。

最令人瞩目的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相互的化学反应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这两个“不等式”中,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非相互排斥的磁铁南北极;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从这两个“等式”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像磁铁相吸般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两种优势的叠加、融合,将释放出惊人的制度能量。

这十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正实现着亘古未有的结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正携手向前。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不要宏观调控,而是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每一次危机,都是对制度优势的考验。当国际金融危机黑云压城、世界经济一片肃杀时,中国经济在“看得见的手”的有力托举下,不仅率先回升,而且逆势攀升,四年间人均GDP翻了一番。外媒感叹:“„新版中华经济体制‟展现了它强大的应对能力,中国似乎生活在另一个星球,置身于西方国家遭受的全球危机之外。”

市场经济是人类的精巧发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中国的卓越创造。这一体制将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实现效率提高、财富增进和公平正义。

“中国这些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有人这样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的奇迹。

我们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这十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全球排名推进四位,已跃居世界第二。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走浩瀚太空……“中国实力”耀眼迸发。

我们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这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整个法国的人口数量,中国人民过上了宽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从“沉闷僵化”走向“充满活力”。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市场意识苏醒、发展机会增多……中国社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动力

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

“体制环境”的完善程度,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10年的探索实践,再次验证了“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新的体制机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推进一步”的真理!

国企健体、民企松绑——改革让微观主体“活力四射”。

国企改革中的每一次决断取舍,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削骨蚀肌”。断腕之痛愈深,奋起之势愈强。这十年,中央企业从196家调整重组为117家,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壮大至28万亿元。“减”的是数量,“增”的却是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非公经济36条”、“新非公经济36条”、“新非公经济36条实施细则”,“重复”的是条数,“变化”的却是“玻璃门”、“弹簧门”的逐渐打破。“英雄不问出处,创业不问体制”,千万家非公企业正以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汇聚成新时期的“清明上河图”。

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十年前,三一面临着诱人的市场机遇,但就是缺少资金、“没米下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三一申请上市。“民营企业上市,那不是天方夜谭吗?”面对怀疑,梁稳根也做好了吃闭门羹的准备。没想到一路绿灯,只花了一年多就登陆股市,筹资9.6亿元,三一的混凝土机械销售额一下增长了30倍。“当上市铜锣敲响时,我深深感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民企和国企是平等的!”

要素价格市场化、市场范围扩大化——改革令市场体系“血脉畅通”。

居民阶梯电价方案实施、成品油价格调价周期缩短、天然气价改试点启动……市场化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轮廓渐次清晰。

城乡统筹、户籍改革,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知识产权市场从小到大,“技术”在流通中体现价值……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范围日益扩大。

少管制、多服务、重监督、强调控——改革给政府与市场“划清边界”。

这十年,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6986项,占原有总数的68.2%。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提高收入、完善保障——改革为收入分配和社保体系“补上短板”。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开放与改革密不可分。开放也是改革,是对传统自我封闭体制的改革。

多哈会议一声槌响,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入世意味着接轨成熟的市场经济。从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野更广、标准更高、压力更大、动力更足,成果也更丰。

“在入世形成的强大的竞争倒逼机制下,国有银行背水一战、实施股改,中小银行也纷纷变革自强,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十年前,中资银行还担心„狼来了‟;十年后,外资银行惊叹将„与龙共舞‟!”十八大代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董事长杨明生回忆起这场硬仗时依然心潮澎湃。

坚持改革不动摇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家外国报纸曾这样提醒来华公民:“买东西要看找回的是不是假币,坐出租车要警惕司机绕路。但迄今为止,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是其中之一。” 的确,我们为市场取向改革带来的“中国奇迹”感到振奋,但也与一些“成长的烦恼”不期而遇。收入差距扩大、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诚信缺失、贪污腐败……面对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人将其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这些问题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

其实,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是告别普遍贫穷、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烦心事”。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做大发展“蛋糕”,我们能缩小差距、扭转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有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在一段时间内,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但重要的是,这样的局面已现“拐点”,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领域改革正风生水起。

还有些问题,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不是无序经济;是法制经济,不是腐败经济。腐败,往往是体制转轨时期的权力寻租。遏制腐败,要靠深化改革,靠政府职能转变。

种种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出了偏差。相反,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产物,也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决。

今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完善“体制环境”的任务依然繁重。

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十八大代表叶又升认为,当今中国,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极为迫切;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但制约其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商品市场较为成熟,但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影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还存在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而我们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有短短8年。处于“深水区”、“胶着期”的市场化改革,越往前推,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就越大。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又一次吹响了进军号。

改革开放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下载十六大以来的龙川(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六大以来的龙川(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局十六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做法

    审计局十六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审计厅、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文明单位创建......

    0707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进展(范文模版)

    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2007年07月04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我们党自......

    十六大以来身边的变化

    十六大以来身边的变化 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积极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全省经济保持了......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发行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发行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5年03月16日15:3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十六大以来党建治国理念创新

    十六大以来党建治国理念创新 科学发展观 精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解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

    十六大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在国际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低位。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工业整......

    十六大以来我市工业发展回顾

    十六大以来漯河工业发展回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工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思考

    对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马雅伦 2007年08月09日10: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提 要]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是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