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关心职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努力提高员工“幸福感”
物资分公司 陈月明
2011年6月,本人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在网上学习《职工心理健康管理》这门课。透过学习,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辅导技巧等有了初步认识。
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是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日益加大,一些职工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心理紧张、痛苦压抑、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由此导致的效率下降、士气低落、事故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凸显并呈蔓延趋势。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更关注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更有些企业长期忽视员工心理问题,造成员工心理负担过重,致使员工走上极端,最终酿成悲剧的个案也不时地见于报端。现在人们再提起某企业发生员工连续自杀事件,仍然让人心有余悸。因此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疏导员工负面情绪,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已经成为加强企业科学发展的必要课题。在现今建设幸福广东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员工hold住幸福呢?下面,就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此进行探讨。
一、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需求物质利益诉求。简单地说,是指员工的物质利益要求或希望,泛指员工从企业得到的一切“好处”,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货币的或非货币的所有形式的个人收益,集中体现为薪酬。从分配的角度看,它是企业对员工劳动的报酬。从员工角度讲,获取物质利益是企业员工从企业获得满足的过程,员工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薪酬,而且是一种满足(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作为人的尊严的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人的情感的满足等)。因此,分公司透过逐渐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增加企业员工的“幸福感”。
1、修订工资分配方案。工资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2011年一线职工人均月收入3608元,同比增加8%。
2、向职工送温暖。一是向职工派发油米等节日慰问品(约1100元/人/年);二是向新入职职工补发御寒冬衣,让职工温暖过冬;三是及时关心慰问有困难的职工和生病住院的职工等。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积极开展“责任良心伴我行”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为载体,让更多职工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更广泛弘扬“更加负责任、更加有良心”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营造积极向上。
三、重视员工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产生亲密和依恋之情,从而满足了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也会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如果职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解,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为帮助职工搞好人际关系,分公司除组织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外,还经常组织职工开展登山、中秋游园、羽毛球等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缓解职工工作压力,拉近职工之间的距离,大力营造和谐的员工关系。
四、关注员工的个人问题。员工个人在诸如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就业、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虽然是职工的个人问题,却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加油站这些安全岗位的员工如因个人原因产生的心理波动较大时,必须要及时疏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分公司领导经常深入一线与大龄未婚青年和家庭负担较重的职工谈心,关心和了解他们生活上、工作上所需,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视职工如亲人般的“大家庭式”的方式来关怀职工,努力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员工对工会都有一定的深厚感情和信任感,把工会当成家。作为员工的“贴心人”和“坚强后盾”,工会不仅要维护好员工的物质权益,也要关心员工精神权益;不仅要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也要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更要把关心职工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作为工会科学维权的新特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掘员工内心的精神力量。
总之,人本管理体现员工的多方面需求,在整个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以员工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为根本,在物质、个人价值、企业价值等方面综合满足员工的需求,只有遵循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从职工的心理特点出发,重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职工的心理安全和健康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使企业又好又快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中学生抑郁情绪调适与训练案例分析
含山一中
任立兵
案例陈述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长陶晓蕊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班级工作没有从前那么主动了,几次单元测验成绩都比以前差。几位科任老师也不约而同地跟我反映,她上课总是闷闷不乐,忧郁寡欢,好像有无限烦恼似的,不仅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老师叫她,她也心不在焉,好像有什么心事。
在耐心的询问、周密调查之后,我找到了两条令她情绪不佳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学习方面的原因。在七年级上期末考试之前,她给自己定了要考进班级前3名,年级前10名的目标,结果她只名列第8名,年级22名。为此她还哭了一场。后来,提到学习,她的心情就非常不好。另一个原因是人际关系上的原因。升入初中后,为了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纪律状况不佳的同学尽快进步,我班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我安排她帮助同桌的男生。那个男生经常向她请教,有时还去她家里请教,耽误了她不少学习时间。最令她烦恼的是,纪律班长几次批评她违反自习课纪律,起不到班干部的模范作用。同学们也嘲笑她没有帮助同学,倒让别人给“帮助”了。就这样,她觉得左右为难,有口难辩,烦得很,对同桌、同学,自己都不满。就这样,她整天悲观失望,缺乏活力,还经常头痛、头晕、失眠,没有食欲,体力衰退,尤其是情绪比较忧郁。
分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快乐,然而人生中总会有逆境,显示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和矛盾,面临这种境遇,人的心理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悲哀和抑郁。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体验过悲哀的感觉,它虽然是人感到不快乐,但其中却蕴含着积极的因素。而抑郁则不同,它只会是人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状态,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动迟缓,甚至丧失信心,从而把人彻底击垮。
看到班级这位原本处处优秀的班长此时的表现,我可真是心急如焚啊。怎么办?我首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跟一些有经验老教师交流,上网查阅资料,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后来,我又进一步了解到有关抑郁情绪的相关知识。
抑郁一直被心理学家认为是精神病学中的“普通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失调症。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对中卫的一切事物失去兴趣,总是过分自责,遇事总往坏处想,一点细小的过失也会带来无穷的烦恼。在大多数人身上,抑郁像其他情绪一样,只是偶尔、短暂地出现,难题解决了,抑郁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如果悲伤、忧虑的情绪长期存在,就容易导致抑郁症,对人的危害是极大的。
抑郁情绪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几大的影响。抑郁的孩子因常感到忧郁哀伤,不会主动交朋友,甚至别人主动接近时他也会逃避。由于在别的孩子眼中这种拒绝的信号,以致于处处被排斥或忽视,而使得其养成孤独、怯懦的性格。抑郁对青少年的另一个影响就是课业。它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减弱记忆力,干扰解决为题的能力,并降低思维效率,从而使学生难以完成学习活动。
真是太好了,这些症状不正是在她身上最鲜明的表露吗。那么,怎么样去医治这位深得我信任的班长呢?于是我深入,寻找医治手段。
方法
那么,怎么样才能远离抑郁,保持乐观呢?
远离抑郁,首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所忧虑的事儿。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候感到情绪异常烦躁,但还说不出为什么。事实上,这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剖析一下忧虑的根源,这对减轻忧虑会大有裨益的。
美国学者卡耐基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四步消除忧虑法”,即当你产生忧虑时,应该从一下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1、我忧虑的是什么?
2、现实状况下,我能怎么办?
3、我决定怎么办?
4、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做?
其实,这四步就是告诉我们在忧虑时应注意冷静地进行心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找出原因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调节和解决。
其次,还应该加强个性锻炼,培养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生活好比以免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积极的结果来自于积极的心态,只有保持乐观心态对待生活的人,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失意和烦恼,不为抑郁所困。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
1、宣泄法
学会奖自己的忧伤、痛苦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要敢于把自己不愉快的心事向知心朋友、老师、家里人倾诉,或采取其他迂回的方式,从宣泄中得到解脱。2
同时,向别人倾吐心中的烦恼,可以让别人了解你,并帮助你消除抑郁。
2、学会自我调节
须知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事实上,万事都随你心愿是不可能的。不要过高奢望,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才能走出抑郁的困扰。同时遇到不愉快的事,应多从积极的方面着想,保持开朗的心情
3、相信自己
古语云:“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有许多同学由于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越怕越不敢尝试,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整天闷闷不乐,自怨自艾。事实上,只要你勇敢去面对,你就会发现你的忧虑、烦恼的事实际上比预想的要简单得多、容易得多。
4、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维持良好情绪的良药。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可以消除心理紧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克服忧愁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她交心,帮助她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心理原因,重新帮助她确定学习目标,目的是给她减轻心理压力。结合学校大家访活动,每周上她家里一次,跟她奶奶(因为她是个留守学生)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对父母的情结给予安慰、鼓励找到自信。同时鼓励她参加文体活动,多跟同学们在活动中交流,在笑声里建立信任和友谊。就这样,我的这位班长陶晓蕊一点点地回归到她的轨道。
第三篇: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认证与实操案例论文个
人分析报告
姓
名:身份证号:学
号:培训中心:奥鹏教育考试日期:完成时间:阅卷教师:阅卷教师:阅卷教师:论文成绩:
杨 琴
***326 as201305626180 2013年
2013年8月2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个人分析报告
姓名:杨 琴
时间:2013年8月2日
摘要: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榜样作用。李侣侣同学的攻击性行为是受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和父亲的错误引导。使他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王”,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攻击性行为、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人际问题、学习问题 家校配合 共同辅导
一、学生基本情况
李侣侣,男,11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二、主要问题
1、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戏弄人。
2、学习习惯差,上课时爱说话,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三、分析与诊断 原因分析:
该生从小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父母离异,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爷爷奶奶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辅导策略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家长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五、个案辅导成果
一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李侣侣同学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李侣侣的转变可真大啊!”
参考文献:(1)《心理健康辅导员基础理论》(2)《心理健康辅导员个体辅导》
第四篇: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5
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了解留守学生基本情况
小勇16岁,现在就读初中二年级
二、案例分析:
小勇读初二时,我就开始担任他的班主任,开始我接任这个班时,过去的班主任就对我说,这孩子特调皮可要多加注意看着点,我说,没问题,孩子毕竟是受教育阶段,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他,他一定会成才的。开学不到两个星期,就接二连三的有人反应小何打人,做坏事、不做作业等等。这下我感觉到头都快要气炸了。于是我静下心来想这该怎么办呢?我就用电话与他的家人联系,细细一打听。小何的爸、妈长年在外打工,他一直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自小勇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时,两位老人对孙子是百依百顺,十分疼爱,只要能满足他的金钱需求就行了,从未对他有任何要求。这时我才得知小勇是一个留守儿童,于是我就主动的找他谈心,从生活上学习上去帮助他,有一次,他没做作业,他说:没本子,于是我就主动掏出1元钱让他去买本子,当他把作业做起后,我就对同学们说,小勇这次没做作业是因为他没本子,以后同学们要多关心、帮助小勇,因为他的爸爸、妈妈不在家,他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能做到吗?同学们个个异口同声的回答:能!这时小勇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并站起来说: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从此以后,小勇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反思: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和临时的监护人在一起,缺乏沟通、教育。我想,只要我们做班主任的用心去呵护他们,教育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能享受到那份胜过父母爱的师生情。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并且经常主持学校的晚会。由于能力出众,A同学很快就被老师任命为学生会干部,就在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暗自高兴时,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室友却开始慢慢疏远和孤立他。
A同学说。以前有他电话时,室友还会比较热情地帮他转一下,但是后来,明明他在宿舍,室友却说他不在,然后就擅自把电话给挂了。刚进大学时,室友们每次都结伴一起去食堂吃饭,可是后来。其他三个室友就把他冷落在一旁了,前两天,他上完晚自习回宿舍。大老远便听见室友们在聊天。可是他刚进门,所有的谈话立刻就终止了。他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同学缘由。想不到对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道:“你是名人,我们哪能和你聊天啊。”气得他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现在,室友们几乎不和他说话,无视他的存在,有时候,A同学主动和他们搭话,他们也总是说些酸溜溜的话来刺激他。为此,他十分痛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室友处好关系。
分析:
A同学追求上进的态度是好的,他对生活有乐观积极态度。在校期间他把自己的特长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
但是A同学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暗自高兴”的时候,很有可能忽略了在自己进步的这个过程中,舍友可能产生的孤单、失落感,以及生活中舍友情感的变化,或许他的舍友在同一竞争领域上失败了,而A同学在不经意中表现出的自豪让舍友产生了反感。可能在自我发展中由于熬夜等原因,对集体生活的舍友产生了生活规律上的影响。他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心自己室友的校园生活,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也没有腾出时间和室友交流一下彼此的心事,更没有大家一起出去的时间,导致寝室关系逐步恶化。由于有了挺好的名声,所以招到了同房的嫉妒,这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林海的问题,只不过他处在的社会是一个“仇视优秀之人,见不得人好”的变态社会。但面对室友的排挤,A同学所去做的就太少了。除了主动去找室友讲话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努力。适当请吃饭、喝水、唱K都是可选择的。要很好的化解那些有刺的话的攻击,用自己的慷慨来重新得到朋友,并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真要到了无法承受时就直接申请换房,这也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A同学的室友存在一些自卑的心里,他们觉得跟A同学一个宿舍,光环都被他给夺去了,反倒自己成了他的陪衬。他们在对A同学有所意见的时候,不但没有态度平和的交流,而且进行了排外行为,这对宿舍其他成员构成了一种病态的团结,并且面对A同学试图重新融入的行为时,他们采取了冷暴力的方法,这不利于案件中所有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