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11、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
12、土面蒸发需要哪些条件?又包括哪三个过程?
13、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上的差异?
14、简述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日变化规律?
15、简述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16、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
17、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8、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有那几个方面?
19、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20、土壤粘结力的本性及影响粘结性因素如何?
21、我国土壤退化是如何分类的?
22、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如何?
23、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是如何选择的?
24、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25、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
1、试述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2、试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和生态环境上作用及其条件途径?
3、试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其改良途径?
4、试述团粒结构形成的机制?
5、试述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作用及其改良途径?
6、试述华北农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状况?
7、试述酸性土成因?
8、试述碱性土成因?
9、试述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关系?
10、试述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第二篇: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母质:就是岩石分化后成为一种颗粒细小的并含有一定养分的疏松的质体。
4、矿物:是天然的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5、岩浆岩:地壳内的岩浆喷出地面或浸入地壳中,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6、沉积岩:指岩浆岩或已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它们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胶结、干燥而重新形成的岩石。
7、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及化学气体等作用,发生质变而形成新的岩石。
8、水化作用:指水进到矿物组织里,使矿物体积增大并使岩石成为易于崩解的疏松状态。
9、水解作用:矿物在碳酸的作用下,氢离子进入矿物的晶格和组分之间,从而使矿物分解破坏。也称为碳酸化作用。
10、氧化作用:大气中的氧可使矿物发生氧化作用,使含铁、硫的矿物分解成可溶性的化合物,成为生物可以利用的养分。
1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一系列分解作用,转变成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的过程。
12、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简单的化合物,而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简单的化合物又重新缩合成大分子稳定的化合物,这一化合物称之为腐殖质,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13、阳离子代换力:一种阳离子将另一种阳离子从胶体微粒上代换下来的能力。
14、阳离子代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数表示即cmol(+)/kg。
15、盐基饱和度:指代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代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16、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这种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称为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用Eh表示。单位为伏或毫伏。
17、总碱度:土壤溶液中含有的氢氧根离子所引起的碱性。
18、碱化度(ESP):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19、土壤缓冲容量:土壤pH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加入土壤中的酸或碱的数量。也就是说使单位土壤改变一个单位pH所需要的酸或碱量,是土壤酸碱缓冲能力强弱的指标。20、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重量百分率的组合。
21、土壤结构:指土粒胶结成大小不
一、形状不同的团聚体。
322、土壤比重:土壤固相部分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4℃)之比。克/厘米。
23、土壤容重:单位体积没有被破坏的自然结构的土壤的干土重与同体积水重(4℃)之比克/厘米。
24、土壤孔隙度:指在一定体积的土壤内,孔隙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25、最大分子持水量:当膜状水达到最大量时,水分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
26、萎蔫系数:当作物表现出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2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含水量时,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数。
28、土壤有效水=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
29、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数。
30、全持水量:当重力水达到饱和时,即土壤所有孔隙都为水所占据,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全持水量。
31、土水势:单位数量的土壤水,在同样的温度、同样的大气压与一定高度的纯自由水去比较,有一自由能的变化差值,这一个变化值叫土水势。同时,规定纯自由水的水势为零。
32、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在恒温条件下,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33、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的热量。J/(g.℃)
34、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通过的热量焦耳数。2J/(cm.s.℃)。
35、土壤的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平方厘米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
36、土壤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37、土壤自净: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3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受损害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9、酸性沉降:广义地包括所有pH低于5.6的雨、雾、雪、露、霜、尘埃等物质。
40、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二、填空
1、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
2、世界上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的最早记载是我国夏代《尚书》的禹贡篇。
3、主要的成土矿物:氧化物类、原生硅酸盐、次生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含铁化合物。
4、岩石根据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种: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6、土壤母质的种类:残积母质、冲积母质、洪积母质、坡积母质、湖积母质、海积母质、风积母质、冰积母质和重积母质。
7、五大成土因素有: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
8、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一般有最基本的3个发生层组成: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9、传统的方法是将土壤腐殖质划分为: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3个组分。
10、土壤胶体的构造分为三部分: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而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总称为双电层。补偿离子层按其被决定电位离子层吸附力的强弱和活动情况又可分为非活性层和扩散层,这两层是逐渐过渡的。
11、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无机胶体、土壤有机胶体和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12、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有机械吸收性能、化学吸收性能、物理吸收性能、物理化学吸收性能和生物吸收性能。
13、通常把300mv作为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分界线,Eh>300mv时,土壤呈氧化状态,Eh<300mv时,土壤呈还原状态;Eh过高或过低都对植物生长不利。当Eh>750mv时,土壤中好气条件太强,有机质分解过旺,易造成养分的大量损失,一些微量元素会产生沉淀,植物不能吸收,表现出营养缺乏。Eh<350mv时,反硝化作用产生,但这时对植物的危害不
2+大;Eh<200mv时,土壤溶液中Fe浓度高,会使水稻秧苗中毒,当Eh<0mv后,某些土壤可能会出现H2S,对作物产生毒害。因此,Eh过高过低均对植物营养不利。
14、土壤酸度类型:活性酸和潜性酸,潜性酸可用交换性酸或水解性酸来表示。
15、土壤结构依据土壤团聚体的几何形状及大小可分为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和团粒结构等五种类型。
16、土壤孔隙的类型: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17、土壤水是存在于土粒的表面和土粒间的孔隙中,它是由土粒和水界面的吸附力和毛管力保持着。
18、根据土壤水分所受的力作用把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重力水三类。
19、土壤水的表示方法: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和土壤水贮量。20、土水势主要包括四个分势: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
21、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对流和扩散, 扩散在土壤空气交换中占主导地位。
22、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和光能无机营养型。
23、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有好氧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厌氧性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兼厌氧性微生物兼性呼吸。
24、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水分及其有效性、pH、氧气和Eh值、生物因素和土壤管理措施。
25、通常将土壤磷划分为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两大类。
26、土壤中无机态磷种类较多,成分较复杂,大致可分为3种形态,即水溶态、吸附态和矿物态。
27、土壤中的硫可分为无机态硫和有机态硫两类。
28、土壤中无机态硫包括:难溶态硫、水溶性硫和吸附态硫。
29、土壤钾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按植物营养有效性可分为无效钾、缓效性钾和速效性钾。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常分为六级: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和矿物态等。
31、一般认为土壤养分向根表面移动通过3种途径,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3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七级分类单元。
3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根据土壤性态概括程度的大小,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
34、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共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
35、土壤自净作用主要有3种类型:物理自净作用、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作用、生物化学净化作用。
36、固体废物对农业环境特别是城市近郊土壤具有更大的潜在威胁。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四类。
37、从土壤污染本身的特点看,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38、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39、197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壤退化》一书中,将土壤退化分为十大类:即侵蚀、盐碱、有机废料、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农药、放射性、重金属、肥料和洗涤剂。此外,后来又补充了旱涝障碍,土壤养分亏缺和耕地非农业占用三类。
40、我国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以及不包括上列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6类。
41、根据土壤沙化区域差异和发生发展特点,我国沙漠化土壤(地)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
42、土壤流失的主要类型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
43、土壤盐渍化类型:现代盐渍化、残余盐渍化、潜在盐渍化。
44、土壤质量参数指标的选择应符合如下条件:代表性、灵敏性、通用性和经济性。
三、选择
四、判断对错
1、矿物的硬度一般用摩氏硬度表示,它分为十个等级。摩氏硬度仅仅表示硬度的一种等级,它只表示硬度的相对大小,不表示其绝对值的高低。
2、所有的沉积岩都具有层理构造。
3、高价离子代换力大,低价离子代换力小。
4、同价离子,其原子序数大,则代换力大。
5、离子半径大,水化度则小,而代换力较大。
6、运动速度大,则代换力较大。
7、吸湿水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无效水,膜状水对植物而言,是部分有效水,毛管水植物可全部吸收,重力水土壤中多余的水分。
8、联合固氮不同于共生固氮,因为它不形成根瘤这种特殊形态结构;也不同于自生固氮,因为它有较大的寄主专一性。
五、简答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2、母质与岩石的基本区别有哪些?
(1)分散性的发展:岩石风化后的细小颗粒,有的进入了胶体的范围,胶体的形成是母质分散性发展的具体表现,由于胶体的产生,使母质具有了对盐离子类的吸收性能,尽管这种吸收性能很微小,但它与岩石有本质的区别。
(2)透水性、蓄水性的发展:大块岩石没有透水性、蓄水性,而土壤母质具备了透水性、蓄水性,还具有吸附物质的性能。
(3)营养性能的发展:大块岩石含有许多养分,但不能释放出来,而其风化后形成土壤母质,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就多了,这些养分都是在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中释放出来的,但这些养分还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因为母质中不含氮,且磷、硫也很少,而较多的养分有钙、镁、铁、钾等,但它们不能很好的保存,易淋失。
3、为什么说是生物创造了土壤肥力?(1)生物有创造养分的能力;(2)植物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3)主物具有集中养分的能力;(4)植物具有保蓄养料的能力。
4、简述胡敏酸的性质。
(1)具有吸水性和持水保水性;(2)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3)具有代换吸收性能;(4)具有缓冲性能;(5)其本身不溶于水,但于一价离子形成的盐溶于水,与二、三价离子形成的盐不溶于水。
5、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土壤的通气状况;(2)土壤的水、热状况;(3)土壤的pH值;(4)有机质本身的组成成分。
6、简述阳离子代换吸收作用的特点。(1)阳离子交换是一种可逆反应;(2)阳离子交换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3)阳离子交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7、土壤溶液有哪些作用?
(1)土壤溶液是养分的转化剂;(2)土壤溶液是养分的运输载体;(3)土壤溶液是养分消耗过程的调节剂。
8、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1)土壤过酸过碱可产生有害离子;(2)过酸过碱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度;(3)过酸过碱影响微生物的活动;(4)过酸过碱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5)过酸过碱影响植物的生长。
9、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有哪些?
(1)土壤酸碱度;(2)土壤有机质;(3)土壤淹水。
10、简述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源性,其输入途径除地质异常外,主要是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化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偶尔还有原子武器散落的放射性微粒等。
六、论述
1、试述成土过程的实质是怎样的?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的统一是成土过程的实质
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结在一起。(1)地质大循环:
岩浆岩
原岩 沉积岩—风化作用—可溶性物质—流水搬运—江海中—沉积—水陆变迁—原岩
变质岩 难溶性物质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料元素不积累。
由于这一循环过程是由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周转时间极长,作用范围极广,所以称其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2)生物小循环
可溶性物质——微生物、绿色植物吸收——合成有机体——微生物分解——可溶性物质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元素的积累,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
这一循环是由生物引起的,进行的范围较小,时间较短,所以称为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
(3)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二者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矛盾:地质大循环是养分淋失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是养分积累的过程
其方向是矛盾的
统一: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土壤形成过程就是这两个对立过程之间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物小循环,即生物因素在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说,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的统一是成土过程的实质。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什么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氮、磷、硫、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通过土壤有机质的逐步矿化,这些养分可直接通过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以一定的速率不断的释放出来,供作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之需。
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化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啡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有机质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能改变砂土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和黏土的坚韧大块结构,使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以及根系的生长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由于土壤空隙结构得到改善,导致水的入渗速率加快,从而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腐殖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亲水基团,能改善土壤有效持水量,使得更多的水能为作物所利用。腐殖质对土壤的热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腐殖质是一种深色的物质,深色土壤吸热快,在同样日照条件下,其土温相对较高。
化学性质:腐殖质因带有正、负两种电荷,故可吸附阴、阳离子;其所带典型以负电荷为主,吸附的离子主要是阳离子,这些离子一旦被吸附后,就可以避免随水流失,而且能随时被根系附近氢离子或其它阳离子交换出来,供作物吸收,仍不失其有效性。在砂性土壤上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其腐殖质含量后,不仅增多了土壤中养料含量,改善了砂土的物理性质,还能提高其保肥能力。在酸性土壤中,有机质通过与单体铝的复合,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从而减轻铝的毒害。有机质还能降低磷的固定而增加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有机质也能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腐殖酸是一种含有许多酸性功能团的弱酸,所以在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
生物性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它就不会有土壤中的所有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含有机质多的土壤,肥力平稳而持久,不易产生作物猛发或脱肥现象。蚯蚓通过影响土壤的物理和生物性质而影响对植物养分的供给。蚯蚓通过掘洞、消化有机质、排泄粪便等直接改变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土壤有机质通过刺激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还能增加土壤酶的活性,从而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此外,腐殖酸被证明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它能加速种子发芽,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作物生长。对土壤微生物而言,腐殖酸也是一种促进其生长发育的生理活性物质。
但必须指出的是,有机质在分解时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植物生长或甚至有毒害的中间产物,特别是在嫌气条件下,这种情况更易发生。例如一些脂肪酸的积累,达到一定浓度会对植物有毒害作用。
3、不同土壤质地的生产特性是怎样的? 无论怎样的土壤质地分类,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粗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砂质土:
(1)水:有一个松散的土壤固相骨架,砂粒很多而粘粒很少,粒间孔隙大,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内部排水快,但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烈,水汽由大孔隙扩散至土表而丢失。抗旱力弱。因此,在利用管理上要注意选择种植耐旱品种,保证水源供应,及时进行小定额灌溉,要防止漏水漏肥,采用土表覆盖以减少土表水分蒸发。
(2)肥:养分少,保肥性弱。施用速效肥料往往肥效猛而不稳长,前劲大而后劲不足。所以,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施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
(3)热: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快,夜间散热而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这对块根、块茎作物的生长有利。
(4)气:通气性好,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迅速分解并释放出养分,使农作物早发,但有机质累积难而其含量常较低。
(5)耕作性:土体虽然松散,但有时在泡水耕耙后易结板闭结。粘质土:
(1)水:此类土壤的细粒含量高而粗粒含量极少,常呈紧实粘结的固相骨架。粒间孔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很狭小,有大量非活性孔阻止毛管水移动,雨水和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
(2)肥:含矿质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3)热:蓄水多,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较小。
(4)气:孔细而往往为水占据,通气不畅,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与粘粒结合紧密而难以分解,容易积累。
(5)耕作性:耕性差,干时硬结,湿时泥泞,对肥料的反应呆滞。这类土壤要增施有机肥,注意排水,选择在适宜含水量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结构性和耕性。壤质土:
它兼有砂质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作物种类多。
4、试述团粒结构的形成条件?
团粒在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胶结物质和外力作用。只有在外力作用下,通过胶结物质将分散的矿物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团粒。胶结物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和有机物质的胶结作用 外力作用:
(1)凝聚作用:是指土壤胶体相互凝聚在一起的作用。(1)正负胶体相遇;(2)负电胶体遇到高价阳离子。
(2)干湿交替:土粒干时收缩,湿时膨胀,在收缩、膨胀时,由于土壤各部分吸水膨胀,干燥收缩的速度不同,使土粒之间产生挤压,最后使土粒崩裂。
另外,当水分进入毛管中,管中的空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空气冲破毛管,这也可使土块崩裂。
(3)冻融交替:土壤孔隙中的水结冰时,体积增大,因而对土体产生压力,使它崩碎。冬灌就是这个目的。
(4)生物作用:根系的穿插分割作用;蚯蚓和其他小动物的作用。(5)耕作作用:合理的耕作与施肥可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5、、团粒结构的培育措施有哪些?(1)增施有机肥:
有机物料除能提供作物多种养分元素外,其分解产物多糖等及重新合成的腐殖质是土壤颗粒的良好团聚剂,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一般说,有机物料用量大的效果较好,秸杆直接回田比沤制后施入田内的,其效果较好;水田施用有机物料还要注意排水条件。(2)实行合理轮作:作物本身的根系活动和合理的耕作管理制度,对土壤结构性可以起到很好的影响。如:多年生牧草每年供给土壤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它胶结物质比一年生作物就要多些,一年生作物的耕作比较频繁,土壤有机物质的消耗快,不利于团粒的保持。
(3)合理的耕作、水分管理及施用石灰或石膏:在适耕含水量时进行耕作,避免烂耕烂耙破坏土壤结构。水田地区,采用水旱轮作,减少土壤的淹水时间,能明显改善水稻土结构状况,促进作物增产。另外,酸性土施用石灰,碱土施用石膏,均有改良土壤结构性的效果。
(4)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是改善和稳定土壤结构的制剂。按其原料的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自然有机制剂和无机制剂三类。
(5)盐碱土电流改良:电流改良盐碱土和促进盐渍性低洼地排水有明显效果。
6、如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A)合理灌排,调控土壤水分
(1)地面灌溉:畦灌、沟灌、淹灌、漫灌
(2)地下灌溉:是利用埋设在农田地面以下的渗水管道过水,通过土壤毛细管作用,湿润作物根系活动层内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3)喷灌: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洒落到土地上的一种灌水方法。
(4)滴灌: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经过滤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均匀地滴入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任何一种方法和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必须因地制宜地选用。
(B)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包括改造地表条件、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培养地力两方面内容。
(C)精耕细作,加强农田管理:通过耕、耙、压、耱等措施,可创造一个松紧适度、润湿细碎、上虚下实、土肥混匀的耕层构造,妥善地解决通气透水和蓄水保墒的矛盾,协调土壤的水、气、热状况。(D)其他措施:(1)地面覆盖技术(2)采用阳畦、温室、风障等进行育苗(3)蒸发抑制剂等新技术的应用
7、试述土壤温度的年日变化?
(1)年变化:土壤温度随太阳高度角的改变温度也在改变,即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土壤表层温度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可能,心土的温度变化是相当平缓的。土壤温度的全年变化是在晚秋-冬天-早春,表土层温度低于心土层,故热流是由土壤深处向地表运动;而在晚春-夏天-早秋,则表土层温度高于心土层,故热流是由地表向土壤深处运动。同时土壤的深度越深,其温度变化幅度越小。
(2)日变化:表层土壤早上随着太阳辐射的加强,土壤温度开始上升,太阳辐射到下午2时左右达到最高温度,但由于土温的滞后现象,通常要在下午2时以后或更迟的时间才达到最高温度。在晚间,土表温度常比亚表层或心土层低,则热运动朝向地表方向。总之整个土体的热运动总有向土体温度一致的方向运动。
8、如何提高保护土壤资源的认识
首先从土壤污染本身的特点看,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次从土壤污染的原因看,土壤污染与造成土壤退化的其它类型不同。再从土壤污染与其它环境要素污染的关系看,在地球自然系统中,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是一种自然过程的结果,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
9、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1)、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2)、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测与评价系统;(3)、发展清洁生产。
10、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A、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①通过农田的水分调控,调节水田土壤Eh值来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毒性。②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改良剂。③客土、换土法。④生物修复。B、有机物(农药)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①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减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②调控土壤pH和Eh,加速农药的降解。
11、土壤沙化的主要防治途径有哪些?(1)营造防沙林带;(2)实施生态工程;(3)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4)合理开发水资源;(5)控制农垦;(6)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12、防治土壤流失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1)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2)防治兼顾、标本兼治:对于土壤流失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搞好土壤流失防治。①无明显流失区在利用中应加强保护。②轻度和中度流失区在保护中利用。③在土壤流失严重地区应先保护后利用。总之,防治土壤流失,应从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理。
13、如何防治土壤盐渍化?
(1)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实施合理的灌溉制度②采用节水防盐的灌溉技术③减少输配水系统的渗漏损失④处理好蓄水与排水及引灌与井灌的关系(2)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3)精耕细作。
第三篇:土壤学简答题
1、请分析土壤中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2、请用土壤中不同组分的热性质来解释干土升温快但导热慢,而湿土升温慢但导热快。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说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可以反映土壤肥力?
5、土壤活性酸和潜性酸怎么来测定?
6、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性?
7、土壤中氮磷钾存在的主要形态及其有效性如何?
8、请分析城市绿地土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①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把烘干土放在常温、常压的大气之中,土壤的重量逐渐增加,直到与当时空气湿度达到平衡为止,并且随着空气湿度的高低变化而相应地作增减变动。
②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土粒饱吸了吸湿水之后,还有剩余的吸收力,虽然这种力量已不能够吸着动能较高的水汽分子,但是仍足以吸引一部分液态水,在土粒周围的吸湿水层外围形成薄的水膜。
③毛管水,毛管水就是指借助于毛管力(势),吸持和保存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又分为悬着水和支持毛管水。悬着水是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支持毛管水是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也叫毛管上升水。
④重力水,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时,土壤的剩余引力基本上已经饱和,多余的水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称为重力水。
⑤地下水,土壤或母质中有不透水层存在时,向下渗漏的重力水会在其上的土壤孔隙中聚积起来,形成一定厚度的水分饱和层,其中的水可以流动,称为地下水。
2.土壤的热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性、土壤导温性。土壤中水的热容量最大,空气的热熔量最小。
导热性:土壤吸收一定热量后,一部分用于它本身升温,一部分传送给其邻近土层。土壤具有将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的性能,称为导热性。
导热率: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λ)表示,即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是J/(cm2·s·℃)。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多少和含水量的多少。
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就小;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因而湿土比干土导热快,升温就慢。反之则相反。
3.阳离子的交换能力主要决定于阳离子被胶粒吸附的力量(或称阳离子与胶体的结合强度),它实质上是阳离子与胶体之间的静电能。
①电荷数的影响。根据库伦定律,带三价电荷的阳离子的交换能力大于二价的,二价的又大于一价的。
②离子的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的离子,其交换能力的大小是依其离子半径及离子的水
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的。
③离子浓度和数量因子。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交换能力很弱的离子如果浓度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交换吸着力很强而浓度又较少的离子。4.土壤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的保持养分数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保肥力高低;交换量大,也就是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反之则弱。所以,土壤交换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力的指标。一般地,小于10 cmol/kg,保肥力弱;10~20 cmol/kg,中等;大于20 cmol/kg,强。
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土壤盐基饱和度越大,养分有效性越高,因此盐基饱和度是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5.活性酸是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决定土壤溶液中H+浓度,通常用pH值
表示,即pH=-lg[H+]。
潜在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这些离子只有当它们从胶体上解离或被其它阳离子所交换而转移到溶液中以后才显示酸性。根据测定潜在酸度时选用的浸涤剂不同,分别用代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来表示。①交换性酸(常用1mol/L KCl提取)[cmol(+)·kg-1] 用中性盐溶液浸提而测得的酸量只是土壤潜性酸量的大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交换性酸在进行调节土壤酸度估算石灰用量时有重要参考价值。
②水解性酸(用pH8.2 NaOAc溶液提取)[cmol(+)· kg-1]
用碱滴定溶液中醋酸的总量即是水解酸的量。土壤水解酸反应生成难电离的Al(OH)3和CH3COOH,所以反应向右进行彻底,即土壤胶体中吸附的H+和Al3+能较完全被交换出来。水解性酸度也可作为酸性土壤改良时计算石灰需要量的参考数据。6.①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土壤胶体吸附有H+、K+、Ca2+、Mg2+、Al3+等多种阳离子。由于这些阳离子有交换性能,故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能对加进土壤的H+(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而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能对加进土壤的OH-(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
②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系统。土壤中的碳酸、硅酸、胡敏酸等离解度很小的弱酸及其盐类,构成缓冲系统,也可缓冲酸和碱的变化。
③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土壤中存有两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胡敏酸、无机磷酸等。如氨基酸,它的氨基可以中和酸,羧基可以中和碱,因此对酸碱都具有缓冲能力。
④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也能对碱起缓冲作用。在极强酸性土壤中(pH<4),铝以正三价离子状态存在,每个Al3+周围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加入碱类时,6个水分子中即有一二个解离出H+来中和OH-。这时带有OH-的铝离子很不稳定,与另一个相同的铝离子结合,在结合中,两个OH-被两个铝离子所共用,并且代替了两个水分子的地位,结果这两个铝离子失去两个正电荷。
7.土壤中的大部分氮素来源于生物固氮。土壤中的氮素以两类形态存在: 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大部分的土壤氮以有机态存在。
①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指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为铵态氮过程。②有机氮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的铵或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指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分子态氨和氮氧化物)的过程。两种类型:微生物反硝化和化学反硝化。
④铵的吸附与固定铵的吸附是指土壤液相中的铵被土壤颗粒表面所吸附的过程,铵的解吸是指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铵(土壤交换性铵)自土壤固相表面进入液相的过程。
土壤中的磷有无机态水溶态磷、吸附态磷、矿物态磷、闭蓄态磷。有机态磷有磷肌醇磷酸、盐核、酸磷脂。
植物缺磷抑制体内细胞分裂,使生长缓慢,缺磷体内植物蛋白质合成减慢,有氨基酸积累,同时营养器官内含有大量糖类,有利于叶内合成花青素,使叶子呈紫色、深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植株表现矮化现象,结实率下降。
土壤中的钾的形态有速效钾、缓效钾、无效钾。钾所谓作用加速CO2同化、碳水化合物合成、调节细胞渗透压(细胞膜透性降低)、酶活性、增加抗性(抗病虫、抗旱、抗寒)-“抗逆元素”、果品的品质(含糖量和Vc的含量)-“品质元素”、缺素症状:从下部老叶开始。
8.城市绿地土壤存在自然土壤层次紊乱、土体中外来侵入体多而且分布深、市政管道等设施多、土壤物理性状差、土壤中缺少有机物、土壤ph值偏高。
改良城市绿化土壤的措施有换土,保持土壤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植物残落物归还土壤、熟化土层,改进排水设施。
第四篇:土壤学复习资料
1.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2.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残体、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合成和分解的各种有机物质。
3.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变化(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4.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重量(kg)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厘摩尔数),简称CEC,单位是cmol(+)/kg。
5.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6.土水势:等于标准大气压下,等温条件,单位数量的纯自由水转变成土壤水时所做的功或其自由能的降低值(即所消耗的自由能)。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g/cm3)。
8.盐基饱和度: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9.土壤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大致与经度或纬度平行呈现出分布的规律性。
10.土壤结构:自然界中,土粒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
1.原生矿物:指由地壳深处的岩浆直接冷凝和结晶而形成的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等。2.同晶置换: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氧化还原电位(Eh):由于溶液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而产生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用Eh表示,单位为毫伏(mV)。
4.吸湿水:是土壤颗粒从大气(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水汽分子。5.凋萎系数:指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6.土壤胶体:土壤中呈胶体状态存在的物质。是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由粒径1-1000nm(毫微米)之间的微粒所组成。
7.土壤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体积(水分、空气之和的总体积)占整个土体体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
8.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9.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10.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有哪些?
答:(1)秸秆还田;
(2)种植绿肥或实行绿肥、牧草与作物轮作;
(3)施用有机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沼气肥,还有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泥炭等;
(4)少耕、免耕技术,出现化学除草技术;
(5)种稻。
2.土壤中哪部分水是有效的?速效水和迟效水如何划分?
答:在土壤所保持的水分中,吸湿水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吸附力远远大于作物根的吸水力,所以是无效水;水膜外层的膜状水根系能够吸收,所以部分膜状水是有效水;毛管水也是有效水,但重力水由于不在土壤中存留,对作物而言是无效水。
一般以毛管断裂含水量来划分速效水和迟效水。从凋萎系数到毛管断裂含水量,这部分毛管水多处断裂呈不连续状态,水分运动缓慢,水量少,难于满足植物的需要,为迟效水;从毛管断裂含水量到田间持水量,这部分毛管水运动迅速,可以满足植物的需要,为速效水。
3.简述土壤缓冲作用产生的原因。答:
(1)土壤中的弱酸及其盐类,构成一个缓冲系。例如:碳酸盐体系,硅酸盐体系等(2)土壤胶体作用
土壤胶体吸附盐基离子对酸有缓冲作用,吸附致酸离子对碱具有缓冲作用。(3)铝缓冲作用:在pH<5.0酸性土壤中,Al3+对碱具有缓冲能力。(4)、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中有腐殖酸及其它一些低分子有机酸,含有羧基、酚羟基、氨基等,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4.土壤孔隙分为几级,各级孔隙有何特性? 答:(1)非活性孔度:水受到吸力15~16ba以上,不能被植物吸收;
(2)毛管孔度:水受到吸力15~0.1ba,水受到一定吸力保持在土壤中,且可被植物吸收。
(3)非毛管孔度:也称通气孔度,0.1~0ba,通常被土壤空气占据,为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及水分入渗的通道。
5.发育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具有哪些层次,每一层次形成的原因和其所具有的特点? 答: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一般有最基本的3个发生层。
(1)淋溶层(A):处于土体最上部,故又称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聚或分解的转化过程。在较湿润的地区,该层内发生着物质的淋溶,故称为淋溶层。
(2)淀积层(B):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
(3)母质层(C):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
1.简述土壤水分的来源和去向。
答:土壤水的来源有大气降水和灌溉水,若地下水位接近地表面,则地下水亦是土壤水来源之一。
土壤水的去向有三个:一是被植物吸收利用;二是地表蒸发进入大气;三是过量水分渗入地下水位。
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电荷的多少。根据库仑定律,离子的电荷价越高,受胶体电性的吸持力也就越大,交换能力也就越大,也就是三价阳离子交换能力大于二价的,二价的又大于一价的。
(2)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化半径。同价的离子,离子半径越大,其水化半径趋于减小,则交换能力愈强。其原因是,同价离子半径增大,则单位表面积的电荷量(即电荷密度减小),电场强度减弱,故对极性水分子的吸引力小,离子外围的水膜薄,水化半径减小,因而同负电胶体的距离较近,相互吸引力较大,而且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3)离子浓度。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在一定的范围内,溶液浓度增大时,也可将交换能力大的离子交换出来。
3.什么是土壤导热率?分析其影响因素? 答:土壤导热率是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影响因素有:
(1)水分多,导热率大,(2)土壤紧实,土壤通气孔隙少,固液相比例大,导热率大。容重大,导热率大。4.简述土壤空气在组成上与大气有什么不同? 答:(1)CO2是大气5-20倍;O2浓度低于大气。
(2)土壤空气水汽饱和度高,除表层,一般大于99%,空气中只有雨天可达这么高。(3)含有还原性气体,尤其在嫌气条件下 产生CH4 H2 H2S等。
5.土壤有哪些基本的成土过程?
答:有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盐化过程,碱化过程,潜育 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富铝化过程,灰化过程,熟化过程等。
详述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1)母质: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极为明显。如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易风化,并富含钾素;而石英则不易风化,经常呈砂粒残留在土壤中。2)生物:植物着生于母质后,就开始了土壤的形成作用。植物和其死体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不断的改善着土壤的肥力状况。其中主要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及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时 还合成稳定的腐殖质物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有机质,另一方面也改造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形成各种土壤结构。由于生物作用的结果,使土壤的肥力状况不断的得到发展。3)气候: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十分复杂。它直接影响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4)地形: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地形能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不同坡度和方位的斜坡,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南坡最多,土温高;北坡则相反,土温低。在不同方位的坡向上,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植物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因而在某些地区,土壤类型在不同的坡向上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5)时间: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加深。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而加深。
详述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答:
1、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含有氮、磷、钾等作物和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土壤中的氮素95%以上是有机态的,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随着有机质的矿质化,其中的养分都成为矿质盐类(铵盐、硫酸盐、磷酸盐等),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和微生物利用。
2、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能吸持大量水分。土壤中的粘粒吸水力一般为50-60%,而腐殖质可高达400-600%。腐殖质带有正负两种电荷,故可吸附阴、阳两种离子;因其所带电性以负电荷为主,所以它吸附的主要是阳离子,其中作为养料的主要有K+、NH4+、Ca2+、Mg2+等等。
3、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以胶膜形式包被在矿质土粒的外表。由于它是一种胶体,粘着力比砂粒强,施于砂土后能增加砂土的粘性,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可以调节调节土壤养分、水分、空气之间的矛盾,创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它松软、絮状、多孔,而粘结力又不如粘粒强,所以粘粒被它包被后,易形成散碎的团粒,使土壤变得比较松软而不再结成硬块。
4、其他方面的作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
一: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盐基离子分为 :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致酸离子有 ;铝离子、氢离子。
2、土壤空隙分为: 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3、五大成土因素: 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4、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水层厚度、先对含水量。
5、水分类型分为: 毛管水、重力水、吸附水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
16.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
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20.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 水、肥、气 和 热。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 太阳辐射能、生物热 和 地热 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 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 等。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 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 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其中,Al3+ 为致酸离子,NH4+ 和Ca2+ 为盐基离子。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养分元素。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 答:(1)土壤中粗细不同的土粒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
(2)粗细不同的土粒在自然中并非以单粒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团聚成大小不同的土团,只有反复研磨才能使>1mm和>0.25mm的土团分散开,使组成它们的土粒最后进入分析样品中,最后得到的土样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答:(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答:(1)交换酸测定时用1M KCl浸提,用标准NaOH滴定,只测定出了活性酸和K+ 交换出的H+ 和Al3+ ;
(2)测定水解酸时,用CH3COO-浸提,故测定出了羟基化表面解离的H+,也测出了因Na+ 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 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 答:单位厚度土层达田间持水量需水量=(0.3-0.1)×1.2=0.24(g/cm3)土层厚度h=30/0.24=125(mm)。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质地;(2)无机胶体类型;(3)土壤酸碱度;(4)有机质含量;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答:(1)磷的特性:磷在土壤中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有机态磷所占比例很小,且有机态磷中速效性的水溶态和可水解态磷也很少。
①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Fe-P、Al-P和O-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②碱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Ca-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③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H2PO3-,因而磷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最高。(2)磷肥特性:
可溶性化学磷肥—主要是Ca(H2PO4)2,施入土壤后,很快转变为不溶性磷而失去有效性。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答:(1)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作物根系生长;(2)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
(3)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4)土壤空气能增强作物抗病性。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1)生物在土壤结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生物在土壤养分积累、分解、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植被类型的演变会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4)微生物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答:(1)养分较完全;(2)促进养分有效化;(3)高土壤保肥性;(4)提高土壤缓冲性;
(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答:(1)砂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⑤耕性 松散易耕。(2)粘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答:我国大陆土壤以北纬33°为界,形成“南酸北碱”的局面; 原因:(1)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量盐基离子遭受淋失,从而使土壤逐渐酸化;
(2)北方由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因而土壤下部盐基离子随地下水上升,水分蒸发后便积聚于表土,土壤便逐渐盐碱化。
第五篇: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剖面、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质化作用、腐殖质作用、土壤质地、土壤容重、比重、土壤粒级、钙化过程、粘化过程、盐化过程、土壤总孔度、土壤孔性、土壤呼吸、田间持水量、委蔫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相对含水量、土壤水吸力、土体构型、土壤结构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风化作用、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土壤发生层、盐基饱和度、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总碱度、碱化度、缓冲容量、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诊断层、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土壤地带性、土壤纬度地带性
二、问答:
1.阐述风化作用类型及各自影响因素?
2.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 3.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5.为什么在秸杆还田和沤制时需加适量氮肥或人畜粪尿? 6.简述土壤机械组成包括哪些内容? 7土壤孔隙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 8.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不良结构体及良好结构体的表现如何? 9.改良不良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有哪些? 10.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如何根据土壤不同质地选种作物?举例说明。
11.不良土壤质地如何进行改良?
12.调节土壤温度、空气常用的措施有哪些?简述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的道理?影响土壤导热性的因素有哪些?导热性好的土壤其昼夜温差大或小的原因?
13.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4.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5.土壤氮有哪些形态?它们的有效性如何.土壤中的磷有哪些形态?有效性如何?土壤磷固定机制?如何提高磷的有效性
17.如何判断土壤供肥性? 18.良好土壤的肥力特征是什么?
19.土壤耕作的作用有哪些?土壤耕作方法有哪些? 20.对比棕壤与褐土得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与土壤属性
21.我国主要纬度地带性土壤类型有哪些?各自分布及形成的气候、植被条件?
22..土壤中氢、氢氧根离子的来源?影响土壤酸碱的因素? 23..我国土壤退化的分类
24.土壤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5.农业土壤、自然土壤典型土体构型 26.如何挖掘、观察土壤剖面?
三、计算题:
27.从田间耕层(0-20cm)取原状土100cm3,称重为150克,烘干后称重为130克,该土壤比重为2.65,田间持水量为30%,求:(1)1.土壤容重。
(2).土壤重量含水量。
(3.)土壤相对含水量。(4).土壤三相物质容积比。
(5).若使此土壤每亩耕层含水量提高到田间持水量,需灌水多少立方米?28.某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0g.kg-1,年矿化率为3%,一年后有机质含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