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公务员伦理人格塑造的途径选择
我国公务员伦理人格塑造的途径选择
摘要
从伦理学意义上讲,公务员精神就是一个公务员的伦理人格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公务员伦理人格的内涵,列举了当前我国公务员伦理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原因,最后提出了塑造我国公务员伦理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公务员
伦理人格
途径
方法
在全国实施公务员法的工作会议上,曾庆红同志指出:公务员精神,就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曾庆红同志对公务员精神含义的这一科学概括,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对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公务员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的概括;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广大公务员的高度的严格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讲,公务员精神,就是一个伦理问题,一个行政伦理的问题,更是一个公务员的伦理人格的问题。正确认识我国公务员伦理人格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塑造我国公务员伦理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将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公务员伦理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个古老的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和说明。《高级现代汉语大词典》指出:人格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人之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1]《现代汉语辞海》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一词进行了诠释。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从法学意义上而言,人格是指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人的主体的资格;从伦理学意义来说,人格就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2]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码资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个体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倾向,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反映。
本文讲的人格是哲学或者说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也就是伦理人格。哲学意义上的人格,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主体,或者说是具有感觉、情感和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也就是伦理人格或者说道德人格,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和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尊严等等。公务员的伦理人格和那种良莠不齐的“自然人格”不同,它是经过后天的修炼而形成的,是自然人格的升华和“扬弃”,是一种健康的人格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伦理人格,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和道德实践能力强弱。
由于公务员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行政伦理人格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对公务员伦理人格或者说行政伦理人格的把握,是重塑公务员伦理人格的前提和基础。公务员的伦理人格,或者说公务员的行政伦理人格,是国家公务人员与其他部门其它职业者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务员的尊严、品格、品质及其所理解与实现的行政价值的总和,它体现在行政意识、行政资格、行政规格、行政品格、行政风格等方面。公务员伦理人格是公务员道德意识和升华,和公务员他律和自律精神的统一,是在他律基础上的自律化。
二、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人格的现状
由于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长期的封建家长君主专制,使得我们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缺乏,表现在吏治方面,更为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大为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党中央领导人,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实行改革开放,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和方式、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一个就是重要方面就是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信仰滑坡的问题。作为人民勤务员的公务员,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的浪潮的冲击下,伦理道德滑坡的现象也很严重,其伦理人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这对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伦理建设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伦理意识的缺乏。现实中,我们的一些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领导,缺乏廉政意识。行政主体权力意识、官本位意识、特权意识非常浓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任意或者故意侵害人民群众权利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和事件屡见不鲜。不少行政人员不注意更新行政管理知识,他们行政理念落后,行政管理方式陈旧,重物轻人,服务意识淡薄,行政不作为或者不积极作为。同时,在行政的过程中,缺乏民主观念和民主程序,不是依法行政,一把手拍板说了算。使得下面的行政人员只看上级的脸色行政,惟上级的指示是听。在行政的过程中,诚信意识的缺乏,使得行政人员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威信,严重影响了公务员整体或者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其次,行政权力市场化,腐败行为严重。不少人在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处理情感和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以钱为标准,“行贿有理”、“受贿有理”、“反腐败影响改革开放”等等有悖于中国人民为人道德标准的东西,充斥社会。拜金主义被一些人解释为当代新潮。贪污、投机倒把、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有一些竟然戴上光彩的桂冠。阵阵资本主义腐朽污浊之流,夹杂着封建主义残渣,腐蚀着我们的公务员。对于腐败行为,吴锦良在《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精神重塑》一文中指出:所谓“腐败行为是指政府官员利用公职滥用谋取私利的行为。”行政权力的市场化,使得卖官鬻爵,寻租现象不断产生,行政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导致腐败行为,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一些公务员在处理公务的时候,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首是瞻。否则,“门难进,口难开,脸难看,事难办”。这种极端官僚主义的作风,是造成中国干群矛盾日益加深的重要原因,人们大众视公务员为洪水猛兽,恨之入骨。政府和人们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隔膜越来越深。
再次,行政伦理意识与行政践行的剥离。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我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我们做事情,要看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传统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下利益的驱使,我国的公务员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出现了严重的伦理道德滑坡现象。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在党校学习中,名为去党校学习,实质上一些行政官员互相拉关系,套近乎,请客吃饭,建立关系网。嘴上满口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说得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违背自己的初衷,违背自己的良心,更损害党、国家和政府的形象。行政伦理意识和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处理形成了严重的剥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培养公务员精神,加强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探索我国的公务员伦理人格塑造的方法十分必要。
三、我国公务员伦理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公务员,或者说国家行政人员的伦理人格渗透在国家治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行政体制、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监督和行政效率的等方面。公务员的伦理人格对于行政管理的廉洁、诚信、民主和高效起着重要作用。行政主体的伦理人格,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政府的信誉,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认同。我们要获得民心,凝聚民力,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认真从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两个方面探索塑造公务员伦理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加强对公务员,特别是高级公务员的内部控制,使公务员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健康的伦理人格和正确行政伦理观。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和各级党校,用来培训行政官员。这些党校的设立,培训了大量的党员行政人员,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到党校培训的行政人员一般都是党员干部和高级干部或者说高级公务员,而对于那些普通的公务员来说,则很少有这种学习的机会。这些普通公务员的素质如何,也极大影响着党、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在我国行政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伦理是行政建设的灵魂。在我们的各级党校,我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开设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等这些作为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必备的核心课程。对于各类各级公务员来说,塑造他们良好的伦理人格也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公务员伦理思想理论知识和伦理意识,特别是行政伦理思想理论和行政伦理意识的宣传、灌输和学习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让公务员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行政主体。我们党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始终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党领导全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就是为了通过实现最低纲领达到实现最高纲领,经过新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最终到达共产主义。越是改革开放,邓小平越是强调要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全党,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即席讲话中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3]因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首先应该具备共产主义信念,都有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明确目标。因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在他入党的那天起就做出了要为共产主义事业风斗终身,甚至献出生命的庄严宣誓。
对于如何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要集中精力,聚精会神,把我们的经济搞好,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有极大的提高。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但仅仅这样还很不够,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要使共产党员真正成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忠诚战士。中国共产党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些党员对自己的身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降低了,不那么讲党性原则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淡薄了。因此,在党内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十分必要。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4]如今,我们要走出世界社会主义低潮,复兴和发展社会主义,同样需要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作为治理国家的公务员,要在全国人民面前起着带头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他才能时时刻刻心里想着人民,才能胸怀国家和民族,才能大公无私,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兢兢业业地工作,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在录用国家公务员的时候,必须将是否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个首要的考核标准。因为,我们要的首先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念、能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忠诚战士,而不是光有才能和能力的自私自利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和人民的蛀虫。
其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伦理知识,特别是行政伦理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责任意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光有共产主义信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外的其它必备的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伦理知识。行政伦理是一种自律,而将行政伦理建设的主流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无疑是将行政伦理理解为一种他律,陷入“制度高于一切”的理论和实践误区。李春成发表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的2000年第3期的《制度,裁员权与德性》一文中指出:“我们将诉诸良心,道德视为一种无赖和靠不住的选择,因为我们只相信理性,只相信形式化的制度,还因为我们对人的道德良知有着深刻的怀疑甚至恐惧。”[5] 其实,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然而,制度、法律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法律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执行效果,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必须以人的守法意识为前提。日本学者川岛武宜说:“法不是只靠国家来维持的,没有使法成为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的秩序维持活动,这是不可能的。大凡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法律主体的个人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善法制模式的建议实质上是提出这样一种理想,那就是把法律转化成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是把法律规范转化成人的内在价值和行为准则的构想,“而法律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化,它就已经不再是法律,它就已经是作为道德价值而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了,是一种来源于法律和由法律转化而来的道德规范。”[7]由此可见,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应服从道德评判和伦理价值导向,人们之所以选择法律作为主要的社会控制手段,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普遍有效的理性规则,去内在地表达、传递、推行能被社会认同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要求。也正因为如此,法律规范发展成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规范才是可能的。法律对于行政管理而言,只是限制权力的手段,其原因乃是由于行政人员缺少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因此,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我们一方面要为行政人员建立起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人员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树立奉公、守法、忠诚、负责的精神,淡化功利意识,使之成为社会公民的良好典范。我们切不可只注重由行政伦理失范问题出发,再到伦理制度化法制化的解决方式,而忽视行政人员责任和德性的行政伦理建设途径。公务员要成为有责任意识的行政主体,不是横空而来的,而是要经过系列的相关领域的理论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第二,加强对公务员的外部控制,从外部控制培养公务员的伦理人格。特里稬?库珀把外部控制形式归结为“法律(即所谓的伦理立法)和道德规范。”[8]如果将库珀的这两种形式再进一步展开,外部控制的形式有以下几个层面:伦理立法、道德规范要求、立法监督、相关的运行环境建设。从实现“两课”教师的外部控制途径来说,主要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实行伦理立法和道德规范设置,以及创造一种良好的伦理立法和道德规范运行的环境。
首先,在全社会采取各种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共产主义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公务员具有一个良好的行政外部环境。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绝大多数是先接受了和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最高奋斗目标,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广大公务员中间,必需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尺”的政治理论学习的教育和学习。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中央必须组织专家、学者挖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编订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多样的报刊文章杂志和书籍,深入社区、农村宣传、教育,真正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精髓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在人们群众中再度生根开花。有了这样的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风尚和氛围,一方面可以从中选拔一批又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健康伦理人格的合格公务员;另一面,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风尚,对已有的公务员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和监督,使其尚“善”。对于广大公务员而言,各级各类党校和行政学院必须改革现有的学科建设,修订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党校和行政学院必须增设伦理学原理、中西方伦理学经典著作选读、中西方伦理思想史、行政伦理学等课程。同时,各高校也应将一些伦理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在西方有的存在近两百年的历史,有大量专家、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在中国,我们在这方面却刚刚开始,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公务员伦理人格的培养,光有自身的修养学习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他律来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加以约束和激励。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治民主建设。当今世界,不论是对民主政治持何种态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民主化是今世界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民主政治体制代替极权政治体制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等职权。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积极推进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港、澳、台胞和侨务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是完善我们的法律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全面推进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提高依法治国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逐步把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努力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都要自觉依法行政、从严治政,通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行政考核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和执法活动。积极推行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公务员要带头学法、知法、守法,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继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和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监督制约机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情况看,现行的监督机制并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腐败问题是当今社会一大顽疾,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有权力就要有监督,无法想象没有监督的权力和失去监督的权力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对权力的限制越少,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纵观现代法治潮流,其内涵是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其一切活动均应置于法律框架之中,放于法律有效监督之下。目前体制及其实际现状下,我国还有待加强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利于更好的发挥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实施根源监督,即加强和完善权力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监督权威,应继续完善人大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发挥其质询、弹劾、审查、撤销等监督形式的作用。加强行政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为社会各界的监督创造条件。同时,还应设立听证程序,听证制度体现的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权力与权利的平等性,体现政府的一切行为,在本质上都应是一种受制约的,须为公众认可的行为。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吸取他国有益经验建立和完善自己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听证程序。最后,还应建立司法审查监督制度,将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是我国司法审查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我国应由人民法院作为专门机关对行政行为行使审判监督权,可设想在最高院下设相对独立的行政法院。由其来统一行使司法权,行政诉讼中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同时,对存在争议的行政行为产生的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并在司法判决中对不具合法性的规范性文件宣布无效;利益相关人可直接以政府行政行为作诉讼标的,对有异议的规范性文件提起司法审查,法院则依法否定不具合法性的规范性文件的效力。这对保护公民权利和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将起到积极作用。
结论:对于两种控制,人们在具体运行中各有侧重,费雷德里克更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芬纳则主张外部控制的重要性。其实,这两种控制任何一种在现实中都存在着弊端。外部控制的弊端首先是表现在对公共行政人员行为的限制,要求他们简单地运用法律、规则、程序,服从上级,消极应付,行政人员只是代理人,这样,“个人就不再将自己视为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而是要将自己视为一种实现他人愿望的工具。”[9]这时,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和良知屈从于服从命令。其次,法律制度的一般性和行政事务的丰富多彩性也产生冲突,也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再次,法律的刚性和人的柔性也会产生矛盾。法律制度的刚性对人的柔性会产生挫伤。如果没有公共行政人员的内部支持,法律制度通常也难以执行。对于内部控制的弊端,库珀认为: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很难就公共行政人员应该采取哪一种价值观的问题达成共识。对强调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观点最常见的观点之一是: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是相对的。„„
内部控制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如果行政人员个体将他的价值观运用于进行具体问题的决策时,我们不能保证他不会以满足自我利益的方式行事„„
在对抗性的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10]
虽然两种控制都各有弊端,但都对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约束或者限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扬长避短,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外部控制—他律—向内部控制—自律—转换的过程中,“一个根本的条件就是信仰,只有获得信仰的支持,这一转化才能实现。”[11]因此,要培养公务员伦理人格,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首先要公务员培养成为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卫士。
注释:
[1] 王同亿:《高级现代汉语大词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97-1398页。[2] 刘振铎:《现代汉语辞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78页。[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5] 李春成:《制度,裁员权与德性》,《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6] 转引自曹淑芹:《制度主义、责任意识与伦理自主——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逆向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1期。[7] 张康之等著:《公共管理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71页。[8] [美]特里稬?库珀.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9] Stanley Milgram: Obedience to Author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74, P.134.[10] [美]特里稬?库珀.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9页。[11] 任建东:《道德信仰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第二篇:幸福人格塑造
幸福人格塑造二拥有正能量
一.总体目标:
通过团体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快乐、留住快乐,升华到创造幸福,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行动去调节和保持快乐的情绪,提高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团体活动对象及规模
10-13儿童(小学生)及父母,20人左右
三.活动时间
90分钟
四.活动方案设计
第一阶段:暖身活动——体验快乐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送给大家一个见面礼,你们猜会是什么呢?
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灿烂的笑容,银铃般的笑声,还有无比快乐的心情!来,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把手舞起来,把脚动起来,让整个身体扭起来吧!(学生一边唱健康歌,一边做健康操,体验快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音乐做健康操,快乐吗?
师: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情绪体验,能让人身心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有积极的影响,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就是“快乐的我”。
人来到世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追逐着快乐,躲避着烦恼。但是快乐和烦恼却象是一对孪生姊妹时刻追随着人们。她们不管你是贫穷或富有,稍不注意她们就变换了面孔。快乐和烦恼常常伴随我们每个人,而如果总是想着不顺心的事情,那么就会困扰自身的心境,视万物为忧愁,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发现愉悦的东西,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寻找身边的快乐,保持良好的情绪。
第二阶段:快乐的我1.传快乐球游戏——说快乐
引言:古人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们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让一份快乐变成几十份快乐吗?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传起快乐球,注意音乐一停,球在谁的手上就请谁在这个盒子里抽出一张纸条,按照上面的要求说说自己的快乐,让别人也和你一起快乐。(出示课件:快乐球传快乐)
(1)把你最喜欢玩的游戏说给大家听。
(2)把你做的最有趣的梦说给大家听。
(3)说说你在公园里游玩中遇到的高兴的事。
(4)说一件你认为最好笑、最有意思的事给大家听。
(5)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笑话。
教师总结:对了,刚才大家享受到了很多快乐的事情,我们在优美的环境里会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快乐,别人表扬自己的时候会快乐。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可是生活中不会总是阳光明媚,不会总是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时候,你们愿意来说说自己有哪些不快乐或者烦恼的事情吗?
(6)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不快乐的事。
2.故事小屋
过渡:不快乐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当你被人误解委屈时你会不快乐;当你失败时你会不快乐;当你处理不好和别人的关系时你会不快乐……如果我们能够把不快乐变成快乐,那该多好呀。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主要情节:
“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草帽,小女儿卖雨伞。她们都很孝顺,照说老太太应该很快乐,可是,她却天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原来雨天的时候她愁大女儿的草帽卖不出去,晴天的时候她又愁小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于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总是不快乐。一位邻居看到了,告诉她一个好方法,她就天天眉开眼笑了。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1)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小结:原来啊,此后每逢天晴,她就想老大的生意肯定好得很,每逢下雨,她就想老二的伞肯定卖的俏。这么一想,心情就舒畅了。
(2)老太太是怎么改变自己的心情,赶走烦恼的呢?
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学生很容易知道,老太太是换了一种想法,所以才会快乐的。
教师总结:懂得快乐与烦恼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做到掌握方法克服烦恼情绪,才能够让快乐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你曾用过什么好方法赶走了自己的烦恼呢。能不能和大家说说?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评选出“快乐天使”。
(板书:倾诉、合理发泄、转移……)
教师小结:你们真是聪明,不但能发现自己身边的快乐而且能把原本的不快乐变成快乐。我们的快乐小博士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快乐小秘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A当你不高兴时,可以深深呼几口气,马上就会觉得心情轻松多了。(试着做一做)B看看漫画和小笑话,说不定你会哈哈大笑起来。(看一幅漫画)C听听欢快的音乐,唱唱欢快的歌,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心情。(听《健康歌》)
3.快乐小天使在行动。
引言:是啊!烦恼、不开心的事,你有,他有,我也有。刚听了大家说了那么多赶走不开心的好方法,我才知道赶走烦恼和不开心是那么简单。现在老师请你们这些快乐小天使们行动起来,帮帮他们,有信心吗?
(1)每个小组选其中一种情况思考讨论:我们怎样帮助这个同学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难以克服的消极情绪?请你把保持快乐的“妙方”告诉大家。
(2)要求: ①每组一位主持人,一位记录员,记在一张树叶状的纸片上。
②每组讨论一个情境,看哪一组提供的方法又多又好。
(3)课件出示情境。(播放音乐《小小少年》)
①自己学习进步了,考试也取得了比平时优异的成绩,可同学们还是不相信,说是偷看同桌的……
②前段期间数学成绩不理想,今天又考砸了,老师要求回家请家长签字。
③父母答应一起吃肯德基或去旅游,结果他们没有兑现。
④和同学发生争执,别人占上风,被同学当成笑柄。
⑤有时事情自已认为是对的,却被老师、同学误解。
⑥课堂上老师提问,没答出,被同学们嘲笑。
(4)展示学生“妙方”。(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5)小结:真是非常感谢大家。同学们给这些有情绪困惑的同学带来一帖帖好心情的“妙方”,也让我们老师受益非浅。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为自己鼓掌。
4.种棵快乐树
引言:今天这节课老师真快乐,分享了你们的快乐故事,学到了你们提供的这么多保持快乐的秘方,还有看到你们现在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在活动中,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的方法,那么我们一起来种颗快乐树吧!
步骤:把刚刚在树叶状的小纸片贴在快乐树(一张树干状的纸,并贴在黑板上)上面。总结:生活中到处都有快乐,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就能永远享受快乐。快乐是可以学习,可以选择和创造的。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的秘诀,那么我们以后就要用这些秘诀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哦!快乐让人年轻,快乐让人充满活力,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点开心,多一点快乐吧!
第二阶段:插上乐观的翅膀飞翔(35分钟)
目的积极思维游戏为解决情感上的难题而设计,处理焦虑、悲观、愤怒以及不自信等。通过了解个人的内心独白以及对事件作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使自己学会作出更合理好的反应。材料:
游戏板,一个骰子,棋子,“问题情景卡”若干
步骤:
游戏准备:把“问题情景卡”洗好后摆到与游戏板图标相符的位置上,如图7-8所示,文字朝下。每位队员选一棋子放到起点上。
规则:
(1)每个学生分发一枚棋子。活动板上有若干格子,每个格子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以此表示活动中参与者前进的顺序。并且活动板上的格子中无规律的分布着“回答问题”的字样,以此表示参与者到达此格子回答问题。
(2)每个参与者轮流投骰子,按各自所投点数大小决定棋子的移动进度,先到终点为胜。
(3)在每轮活动中,参与者投骰子后,按投掷所得数字前移相应的格子数目。
(4)当参与者的棋子落到写有“回答问题”的格子时,参与者要在主持人事前准备好的“问题情景卡”中抽出一张交给主持人,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5)主持人以参与者的答案“是否属于积极思维”作为判断标准,以此决定本次参与者的棋子前进或后退,及相应的格子数。
(6)回答如果不属于积极思维则取消下一次投掷骰子的机会。
活动分享:刚刚在活动中有何感受?
教师总结:学会乐观思维的方法
(1)自我心理暗示法:每天清晨起身照镜子,不断重复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比如“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我一定能行”等。
(2)寻找积极事物法。回顾过去一星期,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突出,有何优点,然后给自己一些小奖励。
(3)倾诉法:找一个合适的对象,说说自己开心的事以及烦恼。或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消极情绪写下来。
(4)乐在其中法:常常给自己创造快乐,和同学说笑,在YouTube上看搞笑视频,或者创作笑话等。
(5)生理控制法:每天做30分钟有氧运动,身体好,精神好,人自然就乐观啦。
(6)自我催眠:找一个舒服的角落,用五官感受四周的一切,记住其中一种最深刻的感觉。每晚睡前反复练习,重温最深刻的感受,幻想四周,慢慢幻想直到你置身于那个舒服的角落的感觉出现。多做这个练习,可以控制自己心灵舒服的角落。在最紧张的时候,只需要回想这个最深刻的感觉,就能让自己放松、快乐。
第四阶段:诗歌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第五阶段:回家问问父母保持快乐的方法!
第三篇:专题三磨练意志,塑造人格
磨练意志,塑造人格
前言
针对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中小学生队伍中存在的怕困难、怕挫折等意志脆弱的问题,我区确立了以磨炼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工作思路,对学生全面实施道德和行为意志的磨炼。为了避免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德育目标大、内容空泛、形式划
一、可操作性差、缺乏连贯性、评价不相应等弊端,我区实施磨炼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确立个人小目标,实行磨炼教育自我管理,使我区德育工作形成主动的、经常性有效运转的机制。
一、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和日常行为开展磨炼教育
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主要交往范围是老师和同学,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开展磨炼教育必须正视实施教育的这种客观基础,学生意志的培养和磨炼需要在日常的思想道德、学习、生活中努力完成和巩固提高。脱离了日常生活,就是脱离学生实际。单纯依靠纪念日、节假日搞几次活动,是达不到持续稳定的教育效果的。所以,我区开展磨炼教育坚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思想道德、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生活能力、体魄锻炼等五个方面开展教育,使学生每时每日都处于自我规范和集体教育之中,使磨炼教育经常化,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1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化爱国主义知识的灌输、爱国情感的培养和爱国行为的磨炼。
2刻苦、认真、耐心、细致、求效率、守纪律的学习作风,使其热爱学习,勇于创造,勤奋进取。
3学生自觉约束规范自己在校内外的行为习惯。
活、生存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对生活充满信心,肯于吃苦,做事永不服输,在困难及意外情况下,有自我保护及救助他人的能力,有耐挫和抗挫巧,增强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鼓励学生以集体和自我教育为主进行磨炼
任何一项教育,受教育者都不应该是静止、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应在主动参与的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磨炼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磨炼塑造和转化工作,由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还要善于运用集体的教育力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提高磨炼的自觉性、主动性,扩大教育效果。
意见,确定本月的磨炼目标。使磨炼教育由外在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个体需要。
2培养自我奋发的健康心理。我们将学生完成目标的周期确定为一个月,所以定为每月初制订目标,月末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学校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主要以自我评估、小组互评为主,班主任和家长参与意见为附,全面评价学生磨炼情况。学生当月的目标完成了,再确定更高、更难一些的目标,逐步提高,达到高标准要求,也保持了磨炼教育的日常性和连续性。
3体的监督下,组织调解好自己的行为,按照自己确定的小目标,自觉要求自己。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这种监督是最直接、最经常的,使学生生活在随时保持自我克制弱点的氛围,逐渐形成自觉行为,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意志。
己的受教育过程。手中有本,心里有底,从累计中看成绩,看问题。手册作为镜子,作为航标,激发学生自我转化意识、超越意识。
三、确立总体目标指导下的个人磨炼小目标
磨炼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共性的需要,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出发,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提出要求,切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我们在确定磨炼目标时,体现了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层次的需要。要求在总体目标指导下,确定个人阶段性小目标;同时,通过小目标的逐步完成,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力不同,对各种困难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时,学生的成长总是有一定过程的。因此,对学生磨炼目标的要求必须分层次确定,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
我们把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学习、生活、体魄等方面的磨炼教育内容,从各年龄段的学生实际出发,分解为小学低、中、高年段和初中年段四个层次,分类设计教育方案,分层确立目标,实施教育,使确立的目标和实践目标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提高过程。如:我们确定的学习磨炼目标,对小学低年级的要求只是培养锻炼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而对高年级则要求培养科学意识、勤奋精神、创造能力,并且有承受挫折的顽强学习毅力。生活磨炼目标对小学低、中年段只要求生活自理,对高年段和初中生则要锻炼为社会服务能力和救助他人能力等。
努力就能完成的小目标,容易使人建立信心和勇气,而且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符合个性发展规律。完成了这个目标,再确定下一个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效果,得到成功的体会,逐步提高自觉性。所以,我们要求学校在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共性特点确立不同的训练项目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个人小目标。目标小,看得见,够得着,容易获得成功和自信。学生每月确定2-3个方面的小目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实施,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磨炼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意志。如,有的学生根据学校提出的生活磨炼总体要求,要求自己做到不乱花零钱,不坐公车上下学,不进电子游戏厅等;有的学生写作业时喜欢磨磨蹭蹭,在确定学习磨炼目标时,就针对这一弱点,提出“集中精力写作业,提高效率”的小目标。
总之,确定小目标能够使学生查找自身的薄弱点,确定努力的方向,逐渐克服缺点,完善自己。
四、学校、家庭、社会配合创设磨炼教育情境
学生集体和自我教育是实施磨炼教育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对学生自我磨炼教育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然发展。磨炼意志必须在理解行为意义的条件下进行,在创设氛围和强化训练中巩固。要使学生理解磨炼教育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联系,明确其深远意义。磨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有学校教育、家庭指导、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来保证,使磨炼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要求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班、团、队会专题教育,校内外活动,加深学生对磨炼自身品德意志迫切性的认识;再有,通过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磨砺故事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磨炼的情感;同时,学校创设情境强化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也是磨炼教育的有效手段。如组织文体活动中的各种竞技和耐力比赛,学习中的“定时作业”、“比一比谁的精力集中”、“注意力比赛”等活动,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磨炼题材。寒暑假和重大纪念日是集中进行意志和耐力磨炼的好时机,学校可以搞摹拟长征;搞雪地行军、野炊等艰苦环境中生存能力训练;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组织远足登山等活动。
依靠家庭,使磨炼教育向校外延伸。学生每月磨炼目标的确定,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实施目标的过程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和监督;月末评估,家长也要签署意见。还可以建立家庭联盟,将学生与家长按住址组织起来,建立假日磨炼小队,由家长轮流任辅导员,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各种磨炼活动。
依托社会,创设磨炼教育的大环境。这几年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对中小学生的诱惑给教育带来很大干扰。为了控制学生进入“两厅一室”,我们协调文化、工商、街道等部门,严禁以上场所接纳中小学生;我区11个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青少年活动站,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驻区各部队利用寒暑假开办少年军校、警校、航校,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
五、建立激励机制,使磨炼教育自我管理经常持久地开展下去
中小学生有朝气,上进心和进取意识较强,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局面。但是,如果没有一种动力机制,他们的积极性不容易持久。所以,我们要求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表扬、评比、升级、奖励等手段,激发学生自觉磨炼,向更高目标迈进;通过各种层次的表彰奖励,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能影响他们的道德认识,具体示范行为做法,而且推动他们下决心去效仿和超越。
激励的间隔时间不能过长,过长容易作用力减弱;又不能过于频繁,频繁容易使人厌倦而失去激励的效力。所以,我们建立一种周期合理的激励机制:月评估是一种经常性的激励,学生在一个月的磨炼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效果,并获得良好的评价,使他们得到愉快的体验;学校每学期评选磨炼教育先进集体和标兵,作为阶段性评估和奖励;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磨炼教育成果汇报,并且表彰百名“磨炼小标兵”、“优秀辅导教师”、“优秀家庭辅导员”。通过这种长短期结合,多层次而有序的激励机制,对我区中小学磨炼教育小目标自我管理,产生了较好的驱动作用,使这项教育得到长期发展。
第四篇: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健康人格不仅制约他们成才成长的瓶颈,而且给高校甚至是社会带来一定的隐患。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当代贫困大学生人格的现状入手,提出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途径;方法
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康的基础,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等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表现,是人在社会化活动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变,贫困大学生成为高校中一支特殊的人群,其人格问题更加复杂、多变、更独特。人格健康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群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中表现出的消极倾向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承受一定的压力的同时,而且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与消极人格有直接关系。
(一)自卑抑郁,造成贫困大学生消极人格特性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突出的消极人格特性。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造成贫困大学生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来受家庭经济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来源于农村,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见识短、学习基础差、兴趣爱好少、且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于城市,这些差异在无形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学习与生活中压力与无助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抑郁,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成就感的追求、极度渴望摆脱贫困的心理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面对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冲击着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与敏感的神经。来自生活、校园、社会的种种挫折与伤害致使他们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表现得更加的消极抑郁。
(二)焦虑敏感,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情绪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是由于失败和内疚使个体体验到的一种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情绪现状。产生焦虑是多方原因的体现。
1.内心压力大
贫困大学生所用的费用都是父母通过省吃俭用或是辛勤劳动所挣得“血汗钱”,面对着父母殷勤的期盼与自己所处现状,深感自己对父母与亲人之恩难以报答,造成内心焦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心压力。
2.为温饱而担忧
贫困大学生在紧张的为学业努力的同时却还同时再为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而担忧,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负担。还在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经济独立的能力与能够应付生活琐事、合理处理学习时间与挣取生活费的实力,造成身心内忧外患的焦虑心理。
3.学习成绩欠佳
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很重视学习成绩,以考取优异成绩将此作为回报辛勤劳动的父母的一种回报,也是摆脱自卑的一种方法,对成功的一种追求。所以,成绩一旦不佳,就会导致对自我的否定、产生自责。
4.对未来的迷茫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竞争与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势必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因素。对于未来的确定性,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三)心理闭锁,引起贫困大学生内向表现
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孤僻,存在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他们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嫌弃自己的贫穷、见识少、爱好少,于是相对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各种群体活动、人际交往,不主动与人进行交流,做事独来独往,与周围人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就会走进自我封闭的误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能够脱离群体和社会独自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着被人理解、想要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的强烈愿望,但是这与自身问题产生冲突;他们有着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但是又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与怜悯。这就造成不少贫困大学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进行自我封闭。
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而出现的消极心理、心理问题,使得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迷茫、个性贫乏枯萎、交往退缩等。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会使得贫困生相关问题的解决更有力度、更到位、更有效。
二、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路径选择
健康的人格是身心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他不仅有利于个人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也相应的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文化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贫困大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人、教育、环境相互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和谐、互相体谅、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1.确立艰苦奋斗正确的消费舆论导向
大学生消费观是由校园氛围、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大学生的消费观还在成型时期,尚未成熟,周围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当前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需要进行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在大学应倡导的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营造一种崇尚简朴的氛围。以追求卓越、积极向上、拼学习、比创新的一种学风相对减弱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学校可以适当的选拔贫困优异学生代表,作为榜样,进行表彰,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相应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这样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技能的施展,也相应扩大人际交流范围提高交流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情感的宣泄与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加生活情趣、能力得到锻炼进行相应的脑力活动。
3.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与人交流的自主意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应的提高社交能力。在进行团体活动中,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可以进行相互彼此的了解、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培养与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增强了社会的适应能力。
4.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贫困大学生面临经济与学习的双重压力,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比其他同学都要大得多。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复杂。针对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心理,需要高校建立一套长效、健全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健康心理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长久有效的追踪等手段。
(二)制度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保障
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贫困,而好的政策、制度能够为贫困大学生拥有一个“刚性”的保障,一方面可以利用强有力的手段可以获得高校与政府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鼓动和吸引社会的参与。
1.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优化
现在国家设有相关的对贫困生资助的“奖、贷、助、补、减、免”和“绿色通道”一系列资助贫困生政策,相比较而言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国家要设立专项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区别于其他奖学金的设立,突出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奖励,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金的支持与相应学习动力的鼓励。得到政府和国家关怀的同时,让自己拥有自助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刻苦摆脱经济的困扰。
2.完善勤工助学工作的相关政策
高校加强勤工助学的稳定性与长效性,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自助途径,培养贫困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主劳动的获得可以增加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独立意识以达到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3.开辟贫困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
在进行公招考试或是国有企业招聘时进行相关费用的减免,像报名费、体检费等。社会上可以形成对贫苦大学生就业意识,在政策上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拥有这些保障,贫困大学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特长,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4.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
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全方位发展的有效措施。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贷款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给予保障,在相关制度建立的同时应考虑到地方的发展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三)自我教育: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基础
自我教育之最精华、最基本的性质是维护和发展自我,是主动、定向改造自己的过程。下面从客观的自我认识、正向的自我体检、合理的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客观的自我认识
贫困大学生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不足,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给自己定位。部分贫困生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而长期则导致自信心失衡进行自我否定。因而需要从多方面自己了解、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正向的自我体检
正向的自我体检是指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与优点都要接纳自己、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在生活中通过学习不断的优化自己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贫困生在生活与学习中一般都会表现比来自富裕家庭更加的刻苦、努力、独立与成熟等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比别的学生提早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加快成熟的条件。
3.合理的自我控制
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与目标进行合理的自我控制。在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目标定制,分阶段性小步骤的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则会挫伤信心,产生自卑与焦虑;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激励的作用,前进动力不足,很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需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不断的增强自尊与自信。
高校贫困生已经引起国家、社会及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国家政策上已建立相关的资金资助,但是还是会存在相关的不完善,然而人们在进行经济资助,心理关怀的同时,更应该主义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当代贫困大学生被贫困这一问题所困扰,有的能够经受考验,人格成熟,但是却出现了萎缩、畸形,这正是我们所要担忧的问题。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我们看到的将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群体,而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自信、有所作为、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第五篇: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读书育人的楷模。一个教师怎样才算得上师德高尚,人之模范?正已,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
师德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是什么丰功伟绩,最主要的还是饱含教育的激情,用最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用最炽热的心爱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完成教育育人的任务。
我们如果把教育当做事业来做,把教学工作当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那么再累的工作也会觉 得充实,有意义的教学工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工作的确很辛苦,但是苦中有甜,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会使我感到自己也很年轻,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也会同样感到无比的快乐。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多激励、多鼓励他们,因为一句话可能 改变人的一生.我们无意间说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 热情,使他们产生不懈追求的动力,甚至会成就他们辉煌的人生。有些人的成功源于爱着一件事而且坚持去做,师爱是一个眼神,我们的眼神多点温馨、温度、微笑。班级内、关爱学生但不能使学生边缘化。小习惯成就大人生,一个行为坚持 21 天就能形成习惯,我们应该帮助问题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概述为一句话就是“把简单的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师爱还表现在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师爱还可以是谎言、圈套。总之、在学生、儿女身上无小事,因为小事是大事的根。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书育人。老师要做“木匠”(木尽其才)和“医生”(预防诊断)。做木匠中的“能工巧匠”,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在“能工巧匠”的眼中,每位学生都是“可雕、可塑、可造之材”;老师要做医生,像“保健医生”一样会预防,像“中医”一样会诊疗、治本。是呀,教育需要激情,只有热爱它,你才会全身心奉献给它,在教育中的个体(学生)才会感受到你的爱、你的真诚,这样的教育才能成功!
言传身教对于每位教师并不陌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 做好,教师的言行是对学生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穷尽的。教育不等于读书,读书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教师不仅仅是要用脑工作,更要用心工作,教师不只是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一个能融入社会的人。
师德是人梯,给一个又一个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鲜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一趟又一趟地搭送着求知者达到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火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教师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感受到职业光荣的同时,应该更加地珍惜它,恪守师德,努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