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5篇

时间:2019-05-14 06: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

1840——1842 鸦片战争 政治:

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1839年6月,虎门销烟)背景:

1.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2.清朝政治腐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

4.在中英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1840年6月 鸦片战争开始 琦善赴广东议和

议和时,英国于1841年占香港岛 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牺牲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协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英国获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其他原因: 1.国市场不断扩大 2.交通工具发展 3.重农抑商观念的改变 表现:

1.“纺”与“织”的分离 2.“织”与“耕”的分离 3.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中国产品日趋商品化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积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奠定基础 消极: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背景: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2.西方资本主义崛起3.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失败

1839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禁烟期间,设立译馆,译出《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进步性: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的,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起重要的启迪作用

局限性:停留在技术层面,未认识到落后的根源 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 184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51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定都天京,正式对抗清廷

太平军西征北伐,北伐军最终失败,西征军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石达开增援,在鄱阳湖打败湘军,进军江西,随后取得清朝的半壁江山,进入全盛时期。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原则:

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土地分配)按人口、年龄平分土地

2.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产品分配)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社会理想: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四有二无)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民起义最高峰标志,革命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天国悲剧

原因: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性质: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856秋,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后来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出走,被清军杀害。

为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并且让洪仁轩总理朝政

1858陈玉成和李秀成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并在 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太平天国局势展示稳定。

1859,洪仁轩颁布《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内容:

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开设新式学堂

1860,陈玉成和李秀成攻破清军驻扎江南的大营

李秀成东征,在进攻上海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退回苏州。

湘军攻陷安庆,随后,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1864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私性、狭隘性(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力量过于强大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教训:由于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政治:

战争再燃的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 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扩大权益的要求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清政府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3.赔偿巨额白银

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0,清政府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给英国 4.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美俄两国乘机打劫,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人民起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经济: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清政府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主张和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出“自强”旗号,创建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由于财力不足,19世纪70年代又打出“求富”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选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积极性: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②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

③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④加速了封建经济的瓦解

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局限性:

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

背景:鸦片战争后,收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代表: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特点:

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基础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发昌机器厂被英商的耶松船厂吞并

19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报》(19世纪30年代创办)、《万国公报》(19世纪60年代创办)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历程。19世纪70年代,外国修筑淞沪铁路

19世纪70年代,台湾假设中国第一台有线电报线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办报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思想: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意义: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强大,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1894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借机挑起战争

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袭击清军,8月清政府迎战 黄海大战中,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

1895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邓世昌)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及影响 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允许外国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刘福永、姜绍祖、徐骧)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创办《时务报》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思想:

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出现,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他们主张:

1.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2.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但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他这样做的原因: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能力有限2.减少改革阻力 意义: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的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他的思想和卢梭相似,可见外国的启蒙运动对中国有一定影响)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思想的影响: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后,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1900年6月英法美日俄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

廊坊狙击战中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紫禁城内,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并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而且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观:自身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其力量过于强大

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1.赔偿4.5亿两白银,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台的炮台

4.准许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影响:

1.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负担,中国税收收到控制

2.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华的大本营 3.惩办义和团,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901,新政 1905,预备立宪 经济:

20世纪初,上海设立无线电报局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西县红杜鹃学校唐俊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以下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10课内容,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我国教材中的近代史,有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第一条就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所以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内容: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爆发背景和林则徐虎门销烟。

(2)掌握《南京条约》内容以及其附件对于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战争背景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2)通过补充香港被侵占和回归的史料,让学生知道我国现在的强大和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三、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兵多将广,而且又是主场作战,又有人民的抗英,为何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而且后面是只要是一打必败,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

四、下面进入 学生学情分析。根据我们红杜鹃学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大多学生在初中时的历史知识掌握不太牢固,同时高一的孩子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基本不具有全局史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将近代中国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去整体分析理解,通过补充历史过程史实和引导分析讲解,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点。

五、接下来是关于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引导讨论法,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图标图片等史料去分析掌握和理解本段历史。

六、最后教学过程部分。

首先是导入新课:

这一部分我将采用问题导入: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为什么是1997年7月1日0点?引导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香港被割让的开端,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部分,一、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对比。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前言及第一目虎门销烟,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的形势对比,引导学生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综合国力等方面得出认识。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另通过PPT展示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前中英贸易额的对比,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现在也在禁毒,而且力度非常大,如果有人走私毒品到我国,然后被我国没收,会不会引起战争?禁烟是清朝的国事内政啊,一个国家政府会不会公然为“保护鸦片走私”而进行战争?这时就应该让学生讨论探究,“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从而师生共同分析出得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首先通过展示和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个鸦片战争的情况。然后引导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及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通过口诀“五亿港元”来帮助学生记忆条约内容。

同时讲述南京条约时,要学生思考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分析完南京条约,再分析书中《历史纵横》部门提到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租赁房屋居留权等条款的具体意思和对中国的影响,在讲到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时,要先向学生清楚阐述一个概念: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分析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逻辑上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课堂上希望能够补充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但是这些史实过程的补充表述不好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是清政府或林则徐导致的战争,如何能够在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去补充讲述这些史料,在这个方面还是有些困惑的。

以上就是关于《鸦片战争》第一课时的说课,谢谢大家!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以下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原因,掌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到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以及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

能够说清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这一伟大的英雄事迹。其次是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2)、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2)、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了解了教学三维目标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我以此为本节课难点的依据是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具体情况,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说教法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引导讨论法,而学法主要是采用观察学习法,最主要的是利用图表法和展示图片,力图再现历史,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本段历史。

下面进入第四部分教学过程部分。

首先是导入。这一部分我将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然后指出:“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授课部分,一、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对比。

二、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目虎门销烟,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的形势对比,引导学生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综合国力等方面得出认识。

在讲授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显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鸦片走私,林则徐上书禁烟和让学生阅读课后的学习延伸,这样也许有同学就会有疑问,英国为什么发动对华战争?一个国家会不会公然为“保护鸦片走私”而进行战争?或者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这时就应该让学生讨论探究,“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从而师生共同分析出得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鸦片战争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虽然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首先通过展示和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个鸦片战争的情况。结果是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要提醒学生实记《南京条约》的内容

接下来我也会给学生看一段关于中英军事力量的材料

由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中国战败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和因根本原因在

同时讲述南京条约时,要学生思考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分析完南京条约,要求学生根据条约内容以及自己的认识谈谈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听完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在讲到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时,要向学生清楚阐述两个概念,第一是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是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战火再燃

通过展示一则关于可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的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让学生 “结合材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战争过程:教师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讲解战争过程。结合圆明园残迹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使学生认识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3、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显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4、影响:显示从鸦片战争英国割占香港岛,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割占九龙司,俄国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由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十一口通商;以及总理衙门和洋枪队建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接着我会用2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用三块敲门砖的说法把鸦片战争前后串联起来,同时完成两次鸦片战争对比的简表,以及用两道选择题,作为本堂课的检测

最后我还会显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近代被割占和1997年香港回归的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从而引出结束语: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作为学生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到这里我的授课就已经结束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能根据课标的要求, 利用大量的图片和地图资料力图可以再现历史。同时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陶冶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但是由于本人教师经验不足,本课的教授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设计有待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② 理解本单元包括这课沿着两条线索展开:既是西方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问题进行探究,学会运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和价值观:深刻认识西方列强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对中国带来的殖民主义灾难,并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民族精神。

1997年7月1日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同学们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吗?对,就是中国政府收回了香港的主权,从此香港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怀抱,但是同学们知道香港问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吗?它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件被哪个国家所侵占的呢,今天,鸦片战争这一课将回答这一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翻开170多年前那段沧桑的历史。

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50页,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鸦片战争

说到战争,肯定要有交战的双方,同学们能告诉我鸦片战争是哪两个国家之间爆发的战争吗?对,中国和英国。然而,我们都知道的是,中英两国是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洲的东部,一个在欧洲的西部。19世纪上半期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我们分别从国际和国内这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是什么?

国际背景:英国此时怎么样呀?英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原料和市场。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机器生产出来了更多的商品,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而英国的市场比较狭小,原料也不足,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抢占别国市场,掠夺其他国家的原料。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原料和市场。而这时的中国的社会状况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

首先从经济上来说,中国是什么经济?对,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土地是吧,小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在清朝统治时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谁的手中呀?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中,所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土地高度集中的结果,必然导致什么矛盾比较尖锐?阶级矛盾比较尖锐。这是从经济上来说的。

从政治上来说,清朝的统治怎么样?政治腐败,战前的中国,已经处于清朝末年,政治非常腐败:贪污成风——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另外,军备废弛,当西方国家用长枪大炮作战时,清朝的军队装备还处在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船还是木制的帆船,少数船上装有一两门明朝时候发明的“红衣大炮”,发射时效果和扔铅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

政治腐败,军备废弛,但是清朝统治者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落后了呢? 没有,此时的清政府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虚骄自大、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

外交: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同学们看一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想要市场和原料,而中国地大人多,市场大,自然成为英国的目标,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但是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两者会不会产生矛盾呀,会,所以战争的爆发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强烈需要原料和市场。

好,弄清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接下来我们还要知道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对,虎门销烟,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3.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我们都知道,虎门硝烟的领导人是谁?林则徐。林则徐为什么要领导禁烟运动?因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要知道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请看这几个问题。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但是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什么叫出超?就是出口的比进口的多。所以英国的大量白银流入了中国。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向中国走私鸦片。)(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材料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造成兵弱银荒,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

过渡:面对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的道光帝采取什么了行动? 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过渡:虎门硝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

不是,禁烟运动只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 3

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市场和原料,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2、经过

战争的过程不是我们所要了解的重点,我们只需要简单的了解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840年战争开始——琦善同英军谈判为第一阶段,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扩大战争——1842年8月战争结束为第二阶段。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结果

中国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我们来看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 条约主要有四个内容,我们分别来看,第一,割香港岛给英国,简称为割地,这损害了中国的什么主权。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第二,赔款2100万银元,简称为赔款:这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第三,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哪五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 开口通商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第四个内容,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协定关税:这使中国开始丧失什么权?关税自主权。这一条款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西方国家的经济掠夺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除了《南京条约》之外,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这里面有几个名词大家注意一下,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就是外国公民在中国犯了罪,中国的法律不能制裁,只能由他们国家的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破坏了中国的什么主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国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半封建: 国家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 破坏,既存在资本主义,又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国际:英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原料和市场

2、国内:经济:自然经济,土地高度集中

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3、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五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本课知识点多,建议按侵略、条约及危害、抗争三方面进行小专题展开教学;

2、依托新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引入学习建议、学生活动、自我测评、知识链接、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活动记录等内容。

3、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对话、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的展示、探究和激发。

4、把握好课文正文与栏目文字及图片的关系,图文配合,相得益彰。“以诗证史”,有助于使学生在抱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刻的联想和思考。引录的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总之,务必将教材各类材料都利用得恰到好处。

5、运用多媒体展示,加强声、像、文、图的刺激,提高感知率,强化图片的信息处理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综合(地理、哲学、经济学),提高读图识图能力,体现“大文科”教学观;

7、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遗产保护、国防教育)。

8、注意与初中知识衔接,引导学生在精学课文的基础上,进入独立思考的更高层次,进行学术思维方面的初步引导和训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虎门销烟

两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3、运用(能力目标):⑴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⑵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⑶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⑷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过程与方法】研读

学生合作探究

阐释史料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启发式谈话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中西方兴衰趋势的鲜明对照,了解国情和球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3)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4)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惟利是图本质。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5)联系香港的割失和回归,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牢记民族的灾难和屈辱,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认识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由于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是中国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本课头绪多,史事纷繁,主要内容(见教学结构)。【学生分析】学生虽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但其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思维能力还有限,本课重在创设新情境,深入浅出引导、点拨,注重理论分析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的建议:加强学法指导,诱导先学后教,利用“第二教材”和“中学历史”等网站主动学习,布置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课前归纳了学生的主要疑难。激励学生积极阅读、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给中国带来危害的探究与解析。培养学生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学法上指点。

【教学难点聚焦】

1、梳理诸多头绪(列强、清王朝、太平天国)即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交错关系;清政府对这次战争所持的复杂态度;

2、地名(广州、大沽、天津、北京、汉口等)。

3、战争的必然性及中国战败原因。

五、教具:课本、地图册、第二教材、cAI和投影图片、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鸦片战争(1)

原因---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2)

经过;

(3)结果---中国战败原因、条约及危害、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1)

起因;(2)经过;(3)条约及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1)政局、权力结构的变化(2)经济结构的变化(3)阶级结构的变化

(4)思想文化、教育的变化,重在分析清朝政局的变动。

2、教学流程 流

程 教

动 学生活动 操作 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教师点评)设计意图 探

(读教材、同桌讨论、分组探究)效果及学法指导 导

电脑平台展示《虎门销烟》、播放视频《晚清悲歌》 该图再现了什么画面?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称之为商业战争对吗?

以问设疑,以疑起趣,因趣探究,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新课。

根据课前查找资料回答问题。

激活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虎门销烟”

教学过程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展示战争形势图,同时布置学生研读教53-54页

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布置学生研读教54-55页,同桌讨论问题

展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曲线图

播放视频 《圆明园》

分析毒品的危害及禁烟的正义性

鸦片战争爆发是偶然的吗?

读图:鸦片战争可分为几个阶段?英军主要侵犯哪些地方?

此曲线图反映了1845-1851年英国对华贸易呈何趋势?

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为此英国提出什么要求?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谁能介绍圆明园

中国缘何屡次战败?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西方资本积累在中国的继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高读取图片信息和材料处理和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图片和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

各小组概括战争爆发原因

讲述战争经过读图识记英军侵犯的主要地点

课堂探究议一议:

圆明园方案并表决,是重建还是保留原貌或其他的方案,请各自说明理由

从政治、经济、科技、制度等角度或从内因、外因分析中国战败原因。

引导学生如何读取图片信息:注意图片上的文字、人物神态衣装、背景等

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从主观、客观,内因、外因,国内、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

条约及危害 |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 展示; 相关图片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列表比较各条约内容,剖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展示地图,指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概况

1、英、法、美、俄各从中国夺取了哪些特权?

2、列强怎样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中国又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英国侵占香港三步曲(条约及割地)?

4、近代两次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强国,古老文明的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5、“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应如何吸取“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宏观上把握事件的相互关系:战争是手段,签约是目的,列强发动战争是为了签约获得侵略权益。

分清历史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比较能力的培养,分析条约,列强不断扩大的侵略权益及对中国危害步步加深。

激发学生爱国、向上的情感。

同桌讨论比较:各条约内容及危害,注意条约新增加的侵略权益。

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找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条款。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保护世界遗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

区分历史现象与本质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说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中国人民悲壮的抗争 展示图片

讲述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抗争的典型事例。

展示“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

播放视频《三元里抗英》

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奋起反抗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说明了什么?

如何理解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

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为国捐躯第一人是谁? 三元里抗英有什么重要意义?

富于反抗精神的中国爱国军民和妥协投降的清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理解近代中国的怪圈:洋(列强)怕民(中国人民),民怕官(清政府),官怕洋。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课文中找出反侵略的事例

讲述虎门销烟。

联系现实讨论:毒品危害大,为何今天还不能禁绝?

讨论:我们用什么行动来学习先人伟绩报效祖国? 学会对比分析:

中国爱国军民的抗御侵略的情形,同清廷动摇不定、最终妥协投降以及琦善、奕山之流投降派典型人物的丑恶行径予以揭示。知识拓展

观察图片,分析理解教材中所引“谣谚”诗歌 材料信息如何提炼并运用所获信息解决历史问题? 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解题指导: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小结

展示本课知识点(见教学结构)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知识构架,培养历史思维。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完整的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权力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想领域的变化

文化教育的变化

总理衙门的设置、总税务司的设置、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

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出现,民族工业兴起

西学东渐

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动态图示小结:

七、教学后记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中国近代发展的三条线索均可在本课找到源头,鸦片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和创伤的身心,让人心碎。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的镜头、侧面或片段: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一个民族,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是在沉没中死亡。“血与火”的往事时刻警示我们永远引以为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八、课外巩固与提高

1、自我检测:选择题5道(第20张,在此略)

2、下面请同学们把本课学习中仍存在的重点和疑点归纳出来。(通过学习,要求独立完成,以突出重点,让教师了解学生反馈的问题)对本节内容重要知识要点的: 收获 知识学习

收获 能力培养

收获 情感交流

存疑

奇思妙想

3、拓展与思考:课外上“鸦片战争纪念馆网”,以你所掌握的史实说明中国能否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取胜?

答: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盲目排外,闭关自守,不了解世界大势,没有及时发奋图强。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皇帝反复无常,内部纷争,战和不定,官员昏庸无能。腐朽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军事力量、虚弱的经济实力是当时中国的致命弱点。总之,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

4、知识链接与思考:

材料一:XX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访华时做客清华大学,在与清华学子交流时,一个同学问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请问首相先生,您如何向您的孩子解释大英博物馆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文物?”时,布莱尔尴尬的笑着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材料二:据新华社(XX年5月)报道,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牛首、虎首、猴首3件圆明园文物终于重归故里。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公开露面是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无数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保利集团的易先生说:“这两件国宝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保利集团此举完全是出于爱国情结”。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其中多数是在国力羸弱、战乱纷纷的年代里被偷盗抢劫出去的。

读了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何感想?就你的认识写一篇小论文。(文体不限,言之有理即可)

5、课外活动建议:利用班会课,全班同学举行一次模拟的列强新闻发布会,学生分别代表英法美俄、记者、时事评论员,揭露罪恶,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请参考): 强盗的自白——列强新闻发布会:

【记者】:为什么英军在洗劫之后又要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呢? 【英国内阁发言人】:焚毁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清政府虐待我方被俘人员。当时清政府扣押了我方派去的谈判代表巴夏礼一行39人,押送至圆明园,后来生还的只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

【时事评论员】:这只是英国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当时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不是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吗?英国焚毁圆明园的动机肯定不只是为了报复。

【时事评论员】:英法侵略者是为了销毁洗劫圆明园的罪行而放火毁园的。【评论员】:英法联军在洗劫圆明园后,并未刻意掩盖,反而在公开炫耀。如英军将所掠财物公开拍卖。法国公使葛罗公开说“联军占有行宫之举,乃其分内所有之事,两军交战,克其地而享有之,亦战时公法所许也”。法国还在枫丹白露专设中国馆,公开收藏展览从圆明园中劫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因此,洗劫和焚毁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评论员】:我注意到英国公使额尔金曾说:“(火烧圆明园)此举将使……中国皇帝将因此减其骄傲之心也”。联想到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将英法长期视作蛮夷,因此英国要通过火烧代表中国最高权力的圆明园来惩罚中国人的傲慢自大,恢复欧洲被伤害的“尊严”。【评论员】:我认为英法是为了摧毁清政府的反抗意志,迫使清政府迅速就范,答应英法的一切要求而焚毁圆明园的。额尔金曾说:“毁坏圆明园行宫,与勒索一宗款项……二举联合起来,似为完成各条件之唯一方法”,“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笔记之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6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2、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笔记

    第1课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发展:距今七八千年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产生活方式:经常迁徙生主要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农业工具......

    试题: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后作业(五)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扑不能复......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引发了生产技术的重大......

    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

    主要综述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 (1)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