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4 06:5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毕业论文》。

第一篇:历史毕业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课导入语

殷仁桃,兴华小学

内容提要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新课导入的设计,非常注重设计的情境,力求导入自然、合理、艺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得教与学协调和谐发展。成功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本文结合初中历史课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参阅各种教学资料,分析了导入语的重要性、存在问题、注意事项,并重点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疑问难题、时事热点、多媒体以及课堂活动等新课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重要性;趣味性;主要方法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lesson

inducts the language

Yin Rentao,Xinghua primary school

Abstract:The new class “inducts” is an art, is also a science.The new class inducts the design,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situation which designs, makes every effort to induct the nature, reasonably, art, conforms to the student to know that the rule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ause to teach with study the coordinated accord development.The success inducts the language to be able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 interest, can obtain the teaching the good results.The success inducts the language to be able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 interest, can obtain the teaching the good results.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 and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feature, refers to each kind of teaching material, analyzed inducted the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the existence question,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has discussed the skill which and the method with emphasi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he historical story, the question difficult problem, the current event hot spot, multimedia as well as the classroom activity and so on new class inducted.Key words:Importance;interesting;the main method

前言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借以改变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为课程实施预留较大空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开始的前奏,它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导入语就是一堂课的序幕, 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一个好的的导入语不仅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切入新旧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下面笔者就从课堂导入语的阐释、问题和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谈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一、何为课堂导入语

导入语即新课的开场白,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进入新课内容所运用的语言,是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桥梁。

导入语的关键是个“导”字,它起着引起、引导、诱导、前导的作用,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入”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引导得当,将对整个学习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教师“导”于前,学生“入”于后,“导”服务于“入”。“导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先入为主,选择精当的导入语,为全课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这一点对处于青春期、思想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初中生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的导入语,是敲响动人心弦的第一锤。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语,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奇的迫切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中,为上好新课打下基础。所以导入语设计是中学历史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语妙趣横生、睿智怡情、赏心悦目,是教师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艺术创造,对于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二、现在历史课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忽略新课的导入

关于课堂教学的革新,一直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引发学术界的热议。而巧妙的新课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良好开端和基石,然而,如何去导入新课,却在现实教学中成为最容易忽略的环节,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新课导入的必要,“导”与“不导”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了一个好的导入语去花太多的时间不值得,还不如去多做几套练习题来的实在。实际上,这是一个教学的错误认识。新课导入有其他任何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趣味性、诱导性的欠缺

初中是学生正式将历史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学习的开始,因此,教师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诱导对其今后的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然而,许多教师的老生常谈或居于形式化流程而“敷衍”或从头到尾的一个语调在一开始就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三)脱离教材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不乏许多“有个性”的历史教师,有自己独特的学识和见解,在课堂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课堂上漫无目的的发表“己见”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更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基本知识的传输,课本是根本,因此导入语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

一堂好的历史学课应该就像一部精彩的戏-----流畅,完美无缺,时间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做到恰到好处。教师的“侃侃而谈”往往能吊起学生探索新知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一堂课仅仅40分钟,因此课堂结构的时间把握至关重要。新课导入固然关键,但导入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堂导入,因为如果导入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为宜。

三、历史新课的导入方法

(一)故事引起兴趣

中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恰巧大量饶有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就是历史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讲一些其中的精彩故事情节,描绘一下这个故事的曲折奥妙之处,定能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情趣。

典型的,在讲“隋的统一”之前,教师可以由一个“一衣带水”的历史成语故事开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我们知道当时的中国被长江化为两半,以北是北周,以南是陈国。北周相国杨坚废静帝称皇帝,建隋。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益壮大。但相比下,陈国后主呢,却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对老百姓横征暴敛。面对江北虎视眈眈的隋朝,陈后主显得毫无惧色,因为他觉得自己手里有一张王牌,那就是长江。浩浩长江可说是个天险,易守难攻,他坚信隋军打不过来。可他低估了隋文帝的雄心和谋略。隋文帝早有攻打陈国的心了,他对仆射高颖叹道:„我身为百姓父母,却眼睁睁地看着江南的百姓受苦,我哪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就不去拯救他们呢?‟。„一衣带水‟的故事由此产生,那么隋文帝杨坚是怎样克服长江之隔的困难灭陈统一全国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索其中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从一开始就深得学生喜爱,避免了历史教学陷入以串讲为特征的“满堂灌”泥淖,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弦。

(二)疑问设置悬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个精巧疑问的设置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释疑解惑的心理,造成他们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心情,激发他们去探幽寻微。根据教

材的具体内容提出疑惑、设置悬念,这样的导入语有很强的思维冲力,能够击中学生兴奋点,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带着好奇和紧迫的心情去学习新教材。

例如在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发难:“大顺皇帝李自成为何而亡?究竟殉难于何地?出家?自杀?他杀?虽有李自成殉于九宫山一说法,但湖北省境内有两个九宫山又是为何?”一连串的发问使学生处于紧张、被迫的心理状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寻根探源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也打开学生思路。

(三)时事调动热情

历史本身离我们很遥远,当时的社会心理和局势学生很难体会,而时事为打开历史的陌生之门提供了一把利索的钥匙。许多历史问题至今存在,对今天仍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借助和依托时事热点,探本求源,梳理发展脉络,分析彼此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也加深了对时事热点的认识。另外,通过比较时事与历史事件的异同点激发和带领学生的探讨,同样不失为培养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当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去年发生的“中国圆明园兽首被拍卖事件” 就是一个可以联系历史的典型。在开课前教师可以概述事件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引出兽首流失国外原因的阐述,“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的新课便由此开始,水到渠成。

(四)多媒体激发好奇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必须”,它不仅节省了教师的笔述时间,更是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除疑难困惑,可谓“一举多得”。历史图片、历史纪录片、历史录音以及历史影片等的直观展示一方面使看不到、摸不到的历史形象,通过学生的直接感受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兴奋的心情学习新课.如讲“五四运动”时可用PPT出示一幅漫画:破骷髅脑头中含有山东青岛企图往下吞,而中国国民却用绳索套住山东青岛有力往外拉,不让它吞下肚去。这幅漫画生动地揭示了日本人强占青岛和中国人民为领土完整而进行不屈斗争的历史事实。从这幅漫画引入“五四运动”这个历史事件比较新奇,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利用多媒体可播放动画,许多历史故事用动画展现,非常适合初中生的胃口。如《金字塔》、《文字的演变》、《隋唐长安城》、《上海的租界》、《地雷战》、《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都是不绕弯子,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导入方法,往往能扣人心弦,抛砖引玉。

(五)活动提升温度

初中生积极好动,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活动内容,也可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主题活动,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的活动形式,这不仅引出新课内容,且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展露自己的才华,建立自信心、进取心,提高理解和交际能力。情景表演、讨论、演讲、游戏等活动形式都能提升课堂温度。

例如在讲孔子思想主张之前,可以让学生课余收集资料,开课之时以“孔子讲学”的形式请学生上台“传以弟子”,孔子“为仁以政”、“因材施教”、“思学并济”等思想从学生的口中讲出更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记忆。

导入语的设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方法也没有固定模式,它因人、因时、因地、因材而变,教师应该视情况而定,做到出奇制胜。导入语的艺术魅力也是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优秀的历史教师决不会使每堂课的导入语都千篇一律,因为历史课在总体上都是向学生传输历史背景、原因、经过、影响,历史人物和场面等,如果没有变化和创新学生必定厌烦。所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既有启发性和知识性,又符合逻辑的导入方法。少而精的几分钟导言,既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然而这并非是信手拈来,故弄玄虚,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共同摘取历史知识的花朵,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如果这一步引导得当,将对整个学习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俄国教学家乌申斯基曾形象地把注意比作人们的心灵之门。作为一个好的历史教师, 应当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逻辑,精心设计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情信辞巧,新奇有效的导入语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并善于捕捉课堂上教学的流动信息,不断修正和完善。避免一成不变地运用单一的课堂控制方法,从而减弱课堂情趣性,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索然无味。

结语

总之,教师要始终把自己与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在教学中处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也是平等的参与者,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学生甚至也可以自主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师做到良性互动,教学相长。

历史新课导入语是教师引导作用的集中体现,也是带动学生心理互动的重要形式,把握课前几分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兴奋点,让所有学生都充满期待,尽量使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整堂历史课便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参考文献:

[1] 蒋宗尧.中小学教学实用基本功.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55-69 [2] 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0 [3] 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3

第二篇:历史毕业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历史毕业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历史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历史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相比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对自己几年中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而且也是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训练。人们常常说,当你写完毕业论文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在对问题的理解,文字的使用和文章的总体把握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这种进步就表明你的综合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仅仅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提升自己素质的一种综合的训练。大凡受过从本科到博士学业的人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本科的论文训练可以使我们有了驾驭1万字文章的能力,硕士是3万字的能力,博士则为20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要仅仅单纯地理解为是历史学专业里面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人在任何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以及我们必须要写好毕业论文。

那么,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怎样能够写出一篇好的毕业论文。下面,我想就历史学毕业论文的问题谈一些想法。

毕业论文的有关安排

论文的字数在5000字以上,正文前须有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说明论文的中心论题、基本观点和结论等);

论文誊清时一律用计算机打印在4复印纸上,并使用统一印制的毕业论文封面(封

面统一发放)。

时间安排:

确定指导教师名单后一周内,学员主动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月 日前基本通过论文写作大纲;

月 日前基本通过论文写作大纲;

时间交论文初稿;

月日前将定稿论文交指导教师,过时不再受理。

一、论文选题

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开始,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者少走弯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论文的成功率。

选题的产生并不是靠拍脑袋可以拍出来的,它有一个实际的形成过程。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勤学多问,注意培养疑古精神,增强问题意识,才能在最后的论文写作时候选好选准自己的课题。任何研究都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学的研究尤其如此。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积累知识并不等于说是要死记硬背大量的历史名词、事件过程等等,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泥潭之中。读书要有目的性,即围绕一定的知识点、兴奋点去读书,有目的有选择地积累知识。这就首先要学会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战后冷战历史感兴趣,就可以在平时读书中多留意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多问勤思,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逐渐形成对某一课题的强烈兴趣,对之产生一种追根寻底的冲动,这样才能会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投身于喜爱的课题研究之中,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

如发生在80多年前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运动之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方面,而对大批勤工俭学生是如何在法国学习、工作、受教育的情况却语焉不详。“20年代勤工俭学学生在法国受教育实况”一文的作者一直比较关注这一课题,在有机会接触到法方有关档案后,即全力收集有关史料,对1919-1920年赴法的勤工俭学生的人数、在法学校分布情况、生活状况、教育程度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而揭示了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内容。

历史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在论文的写作中贵在创新。因此,选题不仅是自己的平时兴趣,更重要的是,选题要新颖,要有创新意识,选择新领域,选取新视角,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如目前,阅读史、性别史、身体史、环境史等研究领域正在成为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如果从性别史的角度来看有些问题,其结论则大为不同,如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一旦我们引进性别史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则发现在工业革命中女性的地位则比以前有所下降。这样就促使了人们重新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再如澳大利亚有位历史学家从环境史的角度写了《大象的退却:中国环境史》一书,作者考察了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如何将在当地生存的大象驱赶出去,森林如何被毁灭,环境怎样遭到了破坏。这样的视角就比较新颖,会得出一些饶有意义的结论。

通常来说,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是使论文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论文的选题。当然,在思考论文的选题时,我们还需要要注意这样几点。

1、选题切忌空泛无物,避免大而无当的论题;

2、选题不宜过于琐细,或者钻牛角尖类的题目;

3、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选择适中的论题,4、在确定选题时还要考虑到资料的丰薄度,如果没有资料的支持,再好的选题也无法进行实际的写作。

二、搜集史料

在论文的选题确定了之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则是如何搜集材料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搜集史料、消化史料的过程。因此,史料搜集丰厚或单薄,在某种意义上往往能够决定论文的成败。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要留心搜集史料,学会做个“有心人”。

一般来讲,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留心搜集有关课题的资料,整理出专题目录。如对“皖南事变”一案,传统的研究论著很多,还有很多的回忆录等,但这并不表明这一课题就没有再深入研究的必要。在深入关注这一课题的同时,可以先着手将已经出版的有关史料、论著整理出目录,以备自己写作时参阅,要特别留心查找尚未整理出版的有关史料,尤其是档案史料,这些材料对考证史实、全面认识该案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有时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二是,要注意有关史学动态,随时纪录。一般来说,史学杂志、学报、报刊目录索引等都是了解有关史学研究信息的便捷途径,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要经常翻检有关的报刊杂志,以便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的研究动向。如对太平天国、义和团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重新论述,不仅观点新颖,所运用的史料也有所突破。对此,不妨把书找来看一看,他们究竟是采用了什么新材料,同时将此记录在案,以便作为自己将来写作的参考。

前面所说的史料的收集更多的是指平时的资料积累,现在,我们要重点关注确定选题之后的收集资料,具体来说,主要有这样的几个步骤。

1、基本资料,收集整理有关论文选题的第一手史料,掌握基本史料情况,2、收集国内外研究性论述资料,浏览相关论著,了解研究进展情况;

3、将收集的史料和材料进行整理,注明出处,做到胸有成竹。

当选题确定以后,就可以在自己过去初步工作的基础上,做全面搜集资料的工作。主要分为三步,首先,是基本情况的搜集:浏览相关论著,了解该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其实当确定一个选题时,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已经对该选题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或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兴趣,对此已经有所关注,因此,确定选题以后,应在原有对该选题认识的基础上,扩大有关信息的搜索范围,要对自己选题的有关情况做胸有成竹,知道在这个课题上,以往的学术界都做了哪些工作,研究到了什么层次,有哪些基本的观点,所运用的基本史料是哪些,只有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做到胸有成竹,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在这一工作层面上,我们也将这项工作当成为是学术史的综述和评论。其次,要掌握基本史料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史料。因为仅了解有关研究动态是不够的,还要十分熟悉该课题的基本史料情况,如对“皖南事变”,要了解目前究竟有哪些史料已经整理出版,还有哪些史料尚未出版,未出版的这部分史料在哪里可以查阅得到。基本情况摸清楚以后,就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搜集有关史料,或抄录,或复印,或制作卡片等等,集中起来作为自己撰写论文的基本材料。第三,围绕自己的论文主题搜集有关论著资料,编制有关史料目录。为了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准,这就要求尽可能地要搜集论文所涉列到的问题的全部资料,如当我们在写休谟思想研究中,我们会涉及到他的“公民社会”的概念,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搜集对这一内容研究的资料,无论在自己的论文中是否采用,但作为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必须要这样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扩大浏览的范围。当然,这种搜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各种论著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同时,也要留意使用了什么新的材料。一旦发现那些自己以前未曾收录或遗漏的史料,要及时抄录,并按图索骥,编制有关目录,以备查考之用。

三、撰写文稿

如果说前面的阶段都是思考和准备过程的话,那么,论文的撰写则是进入到了核心的关键阶段。在论文的写作中,有这样的一些步骤:

首先,确定主题,理清思路,安排文章结构。当选题和材料确定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合理地组织材料,统筹安排文章的结构。论文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递进式:递进式的论文,是在分析与叙述的过程中,使各层意思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逐渐突出所阐述的中心观点。连贯式:论文的论述按事件的先后次序展开,由始至终,易于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总分式:这种论文有总论,有分述,总论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前面,作为全文的提要,也可以作为总结性文字放在文章的最后面。文章内的其他内容则分段论述有关主题的某一方面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的结构应服务于内容,作者可以根据自己论述的需要,选择一种结构形式,也可以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一般而言,在历史论文的写作中,总分式结构的运用相对较多一些,这里就选取总分式结构作为示例。拟写论文的第一步是总括大意,概述有关论题的相关研究情况,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的意义或作用,提出自己要在本文中阐述的基本观点,为下面的分段论述做一个铺垫。因此,在历史论文的开头,一般是一段总述式的文字。论文的主体部分是接下来的分段式论述。论文的分段可多可少,可长可短,这主要是根据作者需要论述的内容和掌握材料的多寡决定的。

其次,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论述的方法有多种,如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反证法等。无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历史论文的写作中,归纳法运用的比较普遍一些,归纳法通常是列举一些个别事例,归纳它们的共同属性,综合它们的共同本质,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方式。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求论据必须充分且具有典型性,能够涵盖结论所涉及的范围而少有例外,例外的情况一多,归纳法的应用就会受到影响。在历史论文的写作中,通常还会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将历史事件的叙述与作者分析评论结合在一起,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这种方法,曾被称之为“论从史出”。究竟是选择“论从史出”还是所谓的“史从论出”,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现在的历史论文,更多的是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有关材料,经过了一定的思考,形成了一定的观点,再运用相关材料,将其诉诸于文字,以一种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就是历史论文的写作。这与过去带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论从史出”或“史从论出”的争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第三,文字要简洁流畅。在论文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记住,思想或者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是要靠文字来表达出来的,因此,一定要注意文字的运用。通常人们都认为历史论文都是枯燥乏味的,其实,这是对历史学论文的误解,这不应该是历史论文的专利。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还有丰富多彩的记忆,这种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我们手上就一定要表达得枯燥乏味,甚至是可怖可憎呢?这里关键有个如何运用写作语言的问题。在写作论文时的语言运用是一个长期练习的结果,既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用,也没有固定的范本可模仿。关键在于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运用史料,将史料与你所要阐释的观点的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篇论文。因此在进行叙述时,最基本的文字要求就是简洁流畅,而无须使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史学不等于文学,写作历史论文是凭史实说话,而不是搞文学创作,因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词藻修饰,给历史以真实质朴的原貌。同时,语言还应准确凝练,特别是标题,一定要通过自己语言的运用,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如前面所提到的“大象的退却”一书,这个书名就非常凝练,当然也非常吸引人。

第四,论文要遵循学术规范。在历史论文的写作中有些必须要遵守的学术规范,这虽然是形式问题,但他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素养。如我们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引用史料,因此就有一个如何引用史料的问题。引用史料的原则首先应使用第一手史料,如《史记》等史书、档案、各类史料汇编、笔记日记、口述史料等,其次是后人编著的有关资料,如人物传纪、大事年表等;再次是有关论题的著作、文章等资料。作为论述的论据,在论文中引用的史料应该是语意完整,能说明事实,或有助于说明主题的文字。引文要准确、精练,宜精不宜粗,宜短不宜长,以能说明问题为限,除非特别必要,切忌大段摘录无关宏旨的史料。引用史料要注明出处,包括作者、书名、篇名、版本、页次等都是引文注释的基本要素。如直接引用史书中的一段文字,则要在引文注释中注明各种要素。若是转引自他书,则在注明“转引自„„”后将有关引文要素一一标明。

除引用史料时所必须的引文注释之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有一类注释也是时常运用的,即对文中不容易被读者了解或需要补充说明的部分的注释。此类的注释对象,主要有文字注释和内容注释两类。文字注释是对论文中所涉及的有关文字概念的注释,如某一概念是文中所要表达的重要概念,作者需要在文中界定其涵义,若放到正文中讨论,因篇幅所限,可能会影响到文章的整体结构,这时就可以利用注释的形式加以阐释或说明。内容注释是对读者不易了解的事件内容的注释,可能是有关事件的情况说明,或对涉及的相关人物等的补充,也可以是对相关的人名、地名、职官、地理等的解释说明。

如何进行注释,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大家可以找一些杂志的要求来看,即可根据他们的具体要求来进行。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遵循学术规范实际上是防止抄袭。也就是说,我们在引用别人的文章、史料或者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样做,不仅是形成学术规范,更重要的也是培养学术道德。

四、修改定稿

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并不等于完成了全部的工作,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首先要认真地反复通读文稿,并检点自己的资料库,看看是否有论述不充分的地方,所运用的史料是否显得单薄,或是遗漏了什么重要的史料。也可请其他人帮助自己检查。这样反复的检查之后,就可以发现大量在写作过程中忽略的问题,以及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而这些都是需要在修改稿件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修改文稿的第一步是检查文章的思路是否贯通。在论文的写作中,我们有时会因种种原因未能将自己的思想一以贯之,当论文写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我们再拿出来阅读就能够发现其中的断裂,这时就需要按照自己已经确定的文思重新改写,从而使自己的文思流畅

顺达。

第二步是增补材料。根据自己的检查,有的放矢地搜集论文需要补充的材料,为未能充分展开论述的部分增加论据,充实论文的论述内容。

第三步是调整文章结构。一般而言,文章结构是在第一次确定主题,动笔撰写时就已经确定下来的,除非特别需要,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动文章结构,因为调整的不好,小则影响文意的贯通,大则可能会伤筋动骨。这里讲的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对文章各部分内容份量的平衡调整,以免出现各章节内容的忽大忽小,畸重畸轻,文章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使论述达到总体的平衡。

第四步是修改文字。初稿就象未经打磨的玉石,玉质内敛,而表面却粗糙不平,需要精心打磨修练,才能使之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刚刚写就的初稿,无论是总体结构平衡,还是材料的引用,以及文字的表述等,多少都带有仓促粗糙的痕迹,这就需要我们在论文初稿写成之后,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对文章进行修改。对文章字句的修改,古人谓之“推敲”。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反复地推敲修改。文字修改包括对文章概念用词是否准确,文句表述是否流畅、语言的简练与否,人物称谓是否正确,简略语运用是否恰当,乃至字词是否出现打印错误等等。好的文章是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推敲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的逻辑性更强,才能把文章修改的越来越好。

文章经过反复多次的推敲修改,补充必要的材料,充实有关的论述,再对全部文章的文字风格进行审核之后,就可以把它作为定稿了。这样一篇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凝聚了大量智慧和心血的作品,无疑是能够得到认可的。

选题参考

严复怎样看待袁世凯称帝

印度的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传播

美国文化价值观和对外政策浅谈西汉对丝绸之路及西域的管理

宋代浙江山区的开发

清代杨州盐业的生盛衰与鸦片输入

略论传统本位观对孙中山的影响

历史教学中影视信息的开发与应用

历史教学中如何坚持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浅谈夏完淳的自学成就

试述我国古建筑中的吉祥观念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

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合作学习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新概念

略述上海人服饰的演变

近代上海买办的形成与当今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美学在唐朝文化中的体现

近代上海儿童节的变迁佛塔的中国化

第三篇: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222

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古代史方向

1.战国时代的变法与社会

2.战国秦汉时代的士人与社会

3.战国秦汉时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

4.战国秦汉时代社会与经济

5.战国秦汉时代学术与文化

6.秦汉时代法律与社会

7.秦汉时代的民族问题

8.秦汉时代的人物研究

9.论战国变法与人才流动的关系

10.先秦郡县制的形成探析

11.秦汉时期农民战争的特点、历史作用

12.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3.唐太宗“华夷如一”思想根源

14.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影响

15.北宋手工业生产水平

16.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7.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明清之际主流意识领域的批判思潮

19.十七世纪中国学术史领域的成就及其特征

20.先秦人性论特征及其对中古思想的影响

21.荀子在先秦诸子中论社会、论天道的卓越贡献

22.先秦天人关系述略

23.从《魏书·释老志》看佛道二教的关系

24.《通志·总序》与郑樵的治史

25.黄宗羲与《明儒学案》

26.《馗书·清儒》的学术史价值

27.论东晋的士族与皇权

28.中国古代史货币的盗铸问题

29.论唐宗时期市民文化的形成30.从“官户”“客户”含义的转变看唐宋时期的社会转型

31.唐宋时期村落社会的形成与乡村政治的变迁

32.全真道与金元之际的三教融合33.论金元之际的北方“世侯”

34.论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

35.元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探析

36.金元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37.试论中国古代家庭的教育职能(以唐或宋为中心)

38.我国古代家庭经济生活的特点(以唐或宋为中心)

39.我国古代妇女的家庭地位(以唐宋为中,心,以婚、育、经济活动为主)

40.唐宋文化重心南移原因分析

41.宋代纸币

42.对宋代租的新认识(突破剥削被剥削的思想)

43.试论先秦时期的“士”

44.先秦诸子研究(具体研究对象自定)

45.春秋霸政研究(具体国度自定)

46.试论春秋时期的“弭兵”

47.金文所见西周世族政治

48.春秋家庭研究

世界史方向

49.冷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研究。

50.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51.冷战后恐怖主义研究

52.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与世界体系研究

53.冷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其影响

5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分期研究

55.苏联解体的体制与文化因素

56.联合国的体制、危机与改革研究

57.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研究

58.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研究

59.如何看待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60.酋邦与专制政治

61.古希腊教育体制探析

62.古罗马婚姻家族制度的变迁

63.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成因辩析

64.论宗教在上古埃及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65.古代西亚文化的起源及其对欧洲古代文化的影响

66.古代印度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7.古希腊神话历史功能探析

68.略论古希腊“氏主政治”

69.亚历山大帝国历史地位探析

70.古希腊雅典妇女与民主政治

71.古罗马共和国军政制度评介’

72.古罗马共和国元老院及其作用

73.古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转型原因之探究

74.浅议古代罗马法

75.古希腊与古罗马教育思想之比较

76.美国国内志愿者状况分析

77.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个案分析

78.美国对外文化政策

79.基金会与美国对外文化交流

80.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扩张

81.政治传统与美国对外政策

82.文化帝国广义问题

83.依附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84.日本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85.日本战后政治的发展轨迹

86.日本在野党的历史地位

87.日本右翼研究

88.英国工业化的代价

89.德、日近代社会立法比较

90.美国两党制的基础

91.法国大革命过程的曲折反复

92.法国大革命人物评价

93.《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94.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其动力

95.俄罗斯民主化的过程及其前景

96.当代恐怖主义及其根源研究

97。中国经济崛起的世界意义(国际政治意义)

98。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

99.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100.世界主要大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成因分析

101.美国冷战史研究、传统学派(正统学派)修正学派

102.后修正学派新冷战史研究

103.冷战起源研究

104.冷战的结束及影响

105.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106.后冷战时期恐怖主义与美国外交

107.中美贸易与美对华贸易政策

108.中国与东南邻国的争端及关系

109.朝鲜统一问题

110.国际恐怖主义

111.地区霸权主义

112.冷战后的东欧各国

113.拉美的经济发展模式

114.美国与联合国

115.印度的对外政策

116.印度的民族冲突及其难民问题

117.西欧封建王权问题

l18.十字军东征问题

119.中世纪基督教问题如神学史观、经院哲学、修道院内的生活等

120.近代初期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

12l。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等等

12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问题

123.工业革命前期的英国与同时期中国的比较研究、124.英国工业革命研究(包括其动力、条件影响等)

125.二十世纪上半叶,自由党逐步退出两党轮政行列,工党取代其地位的原因及过程,包括自由主义思想的变迁等思想转变的研究

126.不同国家在近现代对本国落后地区的开发过程

127.“福利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

128.冷战后欧美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29.欧盟东扩对西欧及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130.早期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动力

131.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

132.1991年海湾战争对战争模式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

133.二战后国际体系与国际危机研究、134.大国与中东的国际关系研究

135.浅论汤因比的文明史观

137.从《伊本·白图泰游记》看阿拉伯人对开拓东西海上交通的贡献 138.希罗多德《历史》与司马迁《史记》之比较研究

139.亚历山大远征与东西方文明融合140.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起因及特点

141.从《圣经》看犹太人的早期历史

142.释迦牟尼之新传略,143.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方向

144.“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与中国政局的演变

145.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风俗改革

147.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队企业

148.论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49.试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50.论1975年的全面整顿

151.试论刘少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52.试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153.抗战前中共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54.抗战前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155.鸦片战争与“开眼看世界思潮”

156.《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研究

157.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58.维新运动性质评价

159.论南京临时政府

160.晚清军制改革述论

161.李鸿章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研究

162.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思想研究

163.论洋务派的经济活动及其评价

164.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思想变化

165.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状况及其影响研究 166.林则徐的反侵略斗争研究

167.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168.一·二八抗战后蒋介石对日战略思想探析

169.全民族抗战中国民政府对日议和活动的再认识 170.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军敌后抗日游击战场述评 171.试论张闻天在红军长征中的贡献

172.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救亡主张 173.试论全国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备战 174.论民主党派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抗日活动

175.试论宋美龄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

176.论解放战争时期民盟与中共的合作

177.建国后毛泽东与刘少奇对资本主义认识之比较 178.“文化大革命”起因探析

17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与实践研究

180.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

18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182.陈独秀思想研究

183.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184.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

185.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比较研究

186.国民党败退台湾原因分析

187.三大改造述评

188.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

189.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190.李大钊教育思想简论

191.日本冀东走私述评

192.局部抗战述论

193.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

194.试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195.民盟与抗战时期民主宪政运动

196.国民党大陆统治失败政治原因探析

197.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198.抗战前中国社会研究:

19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政体特征研究

200.关于19世纪2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再认识 201.五四前新文化运动起因的再探索

202.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形成及其特点 203.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

204.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体制的建立

历史教学法方向

205.历史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6.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7.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208.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209.多媒体历史教学研究

210.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研究

211.历史教材研究

212.素质教育研究

213.历史教学创新研究

214.创新思维研究

215.中国历史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216.初中历史新课标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217.历史求异思维能力

218.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第四篇:2008级历史专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肇庆学院历史系2008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根据《肇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程》(2006年制定)的要求,为了确保历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计划。

一、毕业论文选题1、2011年9月为毕业论文选题阶段。毕业论文选题分两类:指定选题和自由选题。指定选题由专业教师提供;自由选题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确定。

2、确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9月28日前完成)。

3、学院学术委员会对论文选题进行审核,通过后确定论文题目(9月30日前完成)。

二、毕业论文写作

2011年10月—2011年4月中旬为毕业论文写作阶段。该阶段包括以下工作: 1、2011年10-11月,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拟定毕业论文写作大纲;填写《毕业论文工作手册》。

2、2011年12月—2012年1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3、2011年2月,根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修改初稿,完成论文二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4、2010年3月,根据二稿修改意见再进行修改,完成论文三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5、2010年4月1日—12日,根据三稿修改意见继续完善,完成论文定稿。

三、毕业论文评阅与答辩

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1、4月13日前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

2、4月13日前学生提交毕业论文定稿,申请答辩,同时将论文分送评阅教师进行评阅;论文评阅工作须在4月18日前完成。

3、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评阅情况对学生的答辩申请和论文进行审核,确定获准答辩的学生名单,并进行答辩分组。

4、4月21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旅游学院历史系

2011-9-13

第五篇: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条件及价值,进而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并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选题研究现状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三、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基本思路

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2、论文框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写作: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所判例的演变过程和存在原因;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部分总结我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第四部分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传统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3、主要研究方式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介绍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而后理性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深入阐述其地位与作用,在前文基础上,归纳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现实意义。

4、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研究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总结出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比较分析法。

将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例与律进行比较,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例与普通法系中的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清晰展示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特征。

四、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的发展历程

从奴隶社会的法制入手,并从封建社会各朝代中撷取代表性法律形式,梳理出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演变情况,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从立法技术、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的地位与作用

(一)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主要从例与制定法的关系入手,分析判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变化情况。

(二)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分析例在中国古代法律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

(一)以例破律

从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现象入手分析判例的法律效力。

(二)判例集汇编

从《折狱龟鉴》、《棠阴比事》、《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判例集汇编入手,分析统治者对判例效力的认识。

四、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混合法”的法律发展趋势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当代中国引入判例法的历史基础和可能性。

(二)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结合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的弊端,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下载历史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法与历史学院毕业论文管理办法(最终定稿)

    政法与历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本科生科学思维、学术规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对本......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三稿)历史毕业论文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 1618-1648年发生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

    当代中国革新成功启动的历史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当代中国革新成功启动的历史因素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与革新开放的顺利开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党在人......

    毕业论文

    运用电教媒体 享受多彩课堂 【摘要】:充分发挥电教多媒体集计算机、录像、动画、图片、音响等功能与一身 ,它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小学......

    毕业论文

    浅析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姓名:尹鑫雪 班级:06电商(2)班 专业:电子商务 指导老师:王兰兰 论文大纲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 二、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一)......

    毕业论文

    论民主立法原则 民法典,尤其是博大精深,卷帙浩繁的民法典,是现代商品经济与法律文明和谐结合的精美产物。同时,民法典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文明的演进又起着极其伟大且难以......

    毕业论文

    单位代码 10642 密 级 公 开 学 号 200609013081 学士学位论文 浅谈中华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 论文作者: 张越 指导教师: 陈陟熹(讲师) 学科专业: 音乐学 提交论文日期:2011 年 4......

    毕业论文

    基于最小一范数的稀疏表示音乐流派与乐器分类算法研究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特征向量集 2.1传统音质特征 频谱中心(spectral centroid) 频谱中心又称为频谱一阶距,频谱中心的值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