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共5篇]

时间:2019-05-14 06:5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第一篇: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老师好,我只是一名临床带教老师,不敢妄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过通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网络浏览,对“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们先谈人才,后说创新,再论培养。

所谓人才,先必学识广博。从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这就有一个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尤其是要突出教会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问题。

再则能力卓然。能力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对于创新人才,首先是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并且会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条件,当然,这还不够,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新思想,有创造性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才会出现创造性的成果,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一句话,要培养有能力的人。

三则素质全面。创新需要创造性工作,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具备艰苦顽强的工作作风、有时还要富有灵感和灵活性、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在构成创新人才的要素中,还有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较高素质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而素质不高的人必然影响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影响其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何谓创新?创新是时代的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掌握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培养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上述创新人才,标准不可谓不高,然则如何培养?必是教学相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首先是宏观要求: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主体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主体性发挥的必然。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教学。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需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就是要给学校尤其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给学校自主权,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合的教育机制。

4.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目前教育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人培养成依附人的人、现实的守成者;一类是把人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的人、历史的创造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从培养依附人格转变为培养独立人格,从培养现实的守成者转变为培养历史的创造者。

具体到微观的落实,打铁还需本身硬,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素质有以下要求:

1.教师要有爱生敬业的职业道德。

2.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

3.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识结构。

4.教师要有特殊的能力素质,包括:以整体观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筛选、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如此,创新型人才可待矣。

第二篇:试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融合论文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其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由于科研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市级供电公司管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课程,讨论了在课程中引入科研项目的意义和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创新;科研与教学融合;综合能力;课程;软件工程

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来担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其中,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互相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科研和教学融合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通常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无论是软件理论的教学还是语言编程的教学,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把学生当成受教育者,是教师授课、灌输的对象。经过大学四年教育,学生的大脑中被灌满了无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这对学生踏上社会,寻找一份属于本专业的工作不能说无助,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毕业后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面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现实实际中自觉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面对发展的未来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不足。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使最有希望成为国家创新生力军的大学生,其创新能力缺乏。为了改变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不足现状,有必要进行教学过程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教学过程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把科研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科创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发现的学习,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解惑,在解惑中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使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善于进行探索、调查、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课程引入科研项目的原则

“软件工程”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规律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平时的科研和技术开发中选择一些合适的实际项目,引入到“软件工程”课程中,把软件项目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单纯地学习软件工程原理,而是通过对引入的科研项目的了解,加深了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完整理解,进而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掌握软件开发的规律,促进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科研项目引入软件工程课程来说,要使整个课程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引入,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作用,关键是要找一个其规模适中、技术深度、广度都比较恰当的软件项目,并以这个项目为蓝本,制作相关课件。根据以上原则,在众多项目案例中,选择“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作为整个“软件工程”课程的课程案例。

实际科研项目毕竟是根据实际需求去定制生产的,而不是为了某门课程的教学去专门编制的,实际项目和课程教学有很大区别,单纯的实际科研项目离课程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将实际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的和要求对实际科研项目进行改造、进行再开发。再开发的重点是如何使科研项目适合课程教学需要,难点是如何处理好课程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在科研中遵守教学规律、在教学中遵循科研的规律。在对实际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的再开发时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时遵循学生能力成长规律

对科研项目再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将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能力和知识、技能之间是互相配合的关系。当学生通过初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就能获得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更高级的知识和获取更高级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对科研项目进行再开发时,遵循能力发展的螺旋式增长的规律,将“软件项目可行性分析”作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能力节点,“需求分析—设计”作为的第二个能力节点,“开发平台选择—编程实现—测试—部署实施”作为第三个能力节点,将实际项目改造成不同难度的课程案例。

2、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遵循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尽管课程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但通过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可以分为知识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让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应该从各方面全面训练,如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仅仅受到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得不到其他能力的训练,那他的能力训练是有缺陷的,而这些能力缺陷会使他在今后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所以,在进行实际科研项目再开发时,对软件开发中涉及的能力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问题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程序开发平台选择和编程能力、软件测试能力等。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将项目相关的内容开发成一系列课堂案例,如: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案例——调度人员值班日志,涉及到管理员权限的设计、调度员权限的设计(值班调度员能查看所有当班调度员录入的记录,但只能修改本人录入的记录,下班后所有的前一班录入的记录不能修改,但能查看)、值班班长权限设计等一些列权限设计,这比一些前序课程只讲普通程序中的管理员权限设计要复杂得多,对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帮助。

3、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不能破坏科研项目的真实性

现实开发软件时往往在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需要开发人员有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力:当软件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正确的方法在一大堆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问题,并确定问题的原因。这样敏锐判断问题的能力一般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讲课、学生听听课、下课后做做题是很难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软件不能是“没问题”的最终版本软件,而是把实际开发软件过程中的一系列版本都收集起来,将版本中的问题按照课程的重点进行归纳,是需求分析的问题、还是概要设计的问题、还是详细设计的问题、还是编程阶段的问题,把版本中主要的问题保留,次要的问题作为一种烟幕、假象问题也保留,然后把一些很不重要的小问题修改好。按照教学规律把原先的一系列开发版本组成新的教学版本系列,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一开始时,学生判断出的问题大部分属于输入、输出和完善算法等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能够把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由于判断问题能力还不够,看问题比较表面和片面,有时看不到一些简单的现象后面隐藏着重大的问题,如对用户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存在偏差,对整个系统算法设计有隐患从而导致了整个系统出现了缺陷等。通过不断地给学生演示一些实际的“错误”,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判断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了提高。

4、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要达到从教学到科研的有机过渡、逐步融合的目的把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科研项目案例的学习和研究,学会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成果逐步融入到实践中去。一般来说,当把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分析归纳,描述成比较典型的习题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惯性,教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个书本上、课堂上的习题,供学生解题练习之用。但是在现实科研和生产中是没有一个“老师”来归纳问题的。所以在对科研项目应用于课堂的再开发过程中,要从提供单个案例开始逐步过渡到提供项目的一个模块、一个子系统,直到最后把整个系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做习题逐步过渡到找存在的问题。

5、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实际科研项目开发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有些现象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上隐含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修改很多地方,整个修改工作量十分巨大。这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要判断问题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从中选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来。为此在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时,利用专门编制的课件,提供辅助窗口并列出解决问题方法列表和相应的结果显示,供学生挑选。例如,为了比较用数组或者链表处理数据,对插入、删除、查找有何影响时,在课件设计时首先分别用数组和链表的方法将程序编好,在辅助窗口中设置两个按钮(“数组”和“链表”)。当学生选择“数组”按钮,执行数组程序,并显示运行结果和执行效率;当学生选择“链表”按钮,执行链表程序,并显示运行结果和执行效率。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归纳自己学到的知识,列出并挑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获取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学规律、尊重科研规律是科研和教学融合的重要准则;合适的案例、合适的课程、精心的设计、合理的开发是科研与教学融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科研、教学融合的成功保证。

第三篇:这些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在企业综合管理中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

这些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在企业综合管理中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不断强化基础管理,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子,为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推进创新创效打下基础。

在实施企业综合管理过程中,各单位重视“三纪”管理,推进目标成本管理,开展以班组、车间和厂部专业管理为内容的“三级”创优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氟化公司围绕“安全、发展、效益”三大主题,开展以产品、工艺、装置能力和运行柔性为主要内容的柔性生产组织管理,推行“三主动”思想,即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企业实现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公用公司积极推行本单位“重点工作”“研究课题”和新版“综合管理手册”,层层分解各项目标成本管理指标,推进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确保安全供电、供水和通讯畅通以及污水厂达标排放。热电厂运行车间培养全员“一点不差,一次不错”的安全理念、晋巨公司空分车间推行员工绩效浮动考核等有特色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促进了车间的规范管理和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据公司企管科人员介绍,2007企业综合管理亮点多、成效明显,但在部分单位仍存有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管理台账不规范、现场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公司将继续推进企业综合管理考评活动,重点是开展单位之间和单位内部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管理对标,寻找差距和问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重视和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抓好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和创新,引导和鼓励各单位、各车间开展制度和管理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加强精细管理,实践增效创收,围绕“两创”主题,把精细管理的理念贯穿到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之中,控制好产品质量和成本。

第四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朱德贵 戴光泽 戈满寿 杨川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当今交叉学科领域最广、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面对这种快速的知识、技术进步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形势,如何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学实验资源,做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是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同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经历了由铁道部到教育部归属转变、金属材料工程二级学科专业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的转变、高校本科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剧增所带来的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精英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蜕变后,也同样面临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我们在经过反复思考和调研后,进行了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尝试。本文主要就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探讨和交流,以期共同做好新形势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

1.历史沿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迁

我校于1998年就进行了大类招生的改革,当时改革的目的是“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实现通用性人才的培养,以克服原有专门人才培养导致专业技能突出、口径窄的缺点。大类招生改革促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将原有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焊接、铸造、压力加工及部分非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都统一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高校由于原有专业背景的差别及学科资源构成不同,虽然合并后都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也将原有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焊接专业合并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发展了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材料成型与控制的教学内容,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迈进了一步。此次改革力度极大,专业课学时减少达到50%以上,基础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改革也暴露出较大的问题:一是强化了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及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却弱化了专业基础;二是由于学时的限制,使得原有的实践环节被消弱,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反映出实践动手能力的明显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2001年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强化基础必须包含专业基础,而且要求为宽专业口径的培养打好基础;对于材料大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保证材料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此次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材料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随着大规模扩招,造成学生规模迅速扩大,而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真正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004 年12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要求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贯彻这一要求,紧紧抓住教学改革这个核心,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在教学基本条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成果,以期达到素质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2.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

2.1 培养目标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相应的功能材料领域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材料制备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是结合目前学校的研究教学型定位和当前人才需求的特点而制定的。

2.2 培养方案的特点

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掌握材料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通过各种实际工程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材料加工工艺设计,提高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方面的基本能力。

2.3 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1)参加并获得全部16个实践教学学分。

(2)通过全部必修课程学习,获得125~134个学分。

(3)限选课程获得至少31个学分,包括经管类、文史类、专业外语类、自然科学类各2个以上学分,学科基础6学分,专业课程方向14个学分。

(4)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学分可计入限选学分,同时要求选修课2~11学分。

(5)总学分达到183个。

学生必须满足上述五条要求,才能毕业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4 教学定位

夯实基础,突出个性,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大类专业招生以后的第三次教学改革,主要是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在进一步细化落实第二次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探索、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初步建立起适合西南交通大学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其中,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

3.1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

(1)调动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一帮二严三带头”和“党员旗帜工程”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促进学风班风建设。

(2)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利用现有的“郫县爱心感化教育学校”、“安靖镇敬老院”和“两校区交通车站服务点”三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和三民公司、包钢等五个“学生实习基地”,教育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关爱群众、学好本领。

(3)学院党员干部带头,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献爱心,每年筹资16万多元学院专项奖学金,奖励本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4)定期举办“爱国爱校爱人民,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的教授专家成才之路系列报告会,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求职礼仪、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大学生社会学实用知识;名师深入学生群体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5)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23”工程实验室等众多大型实验设备和各类大型科研项目、各类成果所提供的科研平台,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等工作,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培训成效显著,学院本科生的就业率几年来平均保持在95%以上。

上述活动和措施就是让学生能紧贴社会,与社会共建人才培养教育基地,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锻炼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并能使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化、生动化,以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实践在育人功能上的独特功效。

3.2 初步建立创新性人才实践培养体系,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

(1)建立起了多层次、模块化、能力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科学研究,个性化培养等环节。环节彼此之间双向互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上述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实验和实习实训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必修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工程训练和个性化培养,则是在素质教育和通才培养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和突出人才的个性特点,并结合材料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而为学生增加开设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拓宽专业实践环节,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相关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不同材料研发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则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不但从实践角度提高能力,而且从科学研究的整个环节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毕业论文要求严格做到一人一题,并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密切结合教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进行,使学生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真枪实弹地进行科学研究。

(2)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自主开发先进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教学

实验室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手段和条件的改善与提高,及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自制的微机群控系统极大地改善了热处理与控制的教学条件。材料制备技术和粉末冶金技术实验教学的开展,主要引进了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如粉末的沉淀及共沉淀制备技术、等静压成型、热等静压烧结等。“十五”期间获得各类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3)大力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学校“323实验室建设”工程,投入近300万元更新基础教学设备;所有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工程实践、个性化实验室对全部学生开放。向本科生开放所有实验室,开展个性化实验、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工程实践项目、科学研究项目。

4.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1)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实验中心已建成为四川省首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基地,以各专业实验室和省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工程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丰富,形成了工程实践、SRTP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个性化实验多模块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受益面逐渐加大。在2006学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学生开出的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达到70个,其中工程实践45项,参与学生人数220人,约占当年可参与人数的70%。

“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获2005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毕业论文成绩突出,2003届优秀毕业论文(论文成绩85分以上,下同)校内教师评价平均分是86.5分,校外专家平均评分88.7分,校外专家普遍认为西南交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高。2007届优秀毕业论文校内教师评价平均分是88.1分,全国教指委专家平均评分89.6分,教指委专家普遍认为西南交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高,符合培养计划的要求。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已经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有效支撑,以毕业论文为主要内容,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达到20余篇,其中2006届尹明同学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材料化学》2007年第19期上,该刊物当年的影响因子达到4.818。

(3)素质教育成绩突出,毕业生就业率高

学院的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历年来在学校的评比中名列前茅,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率接近100%,材料02-4班获得2005全国先进班集体。

毕业生就业良好,连续四年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超过95%,有健全的毕业生质量跟踪检查体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反馈良好,一些单位专为我院本科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5.结论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制度的改革方向,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秀做法,西南交通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改革刚刚起步,关于创新人才体系的建立将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学院继续学习全国各高校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我们的改革:

加大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在教学人才引进与培养、基本教学条件提高与完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上积极工作,为创新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运行平台。

充分利用学院科研人才优势,加强科研成果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大力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进一步完善育人环境,采取多种手段和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们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五篇:ac-treuc浅论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xiexiebang推荐)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浅论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

陈惠凤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是近几年来新兴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在今天的教学设计中得以广泛发展,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旨在讨论基于此理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希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所启发。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学习情境 英语教学

一 导言:关于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工作者谈论最多的话题。近些年来,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论的重要概念,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范畴,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人们发现研究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

二 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现实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占着重要的地位。相当多的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习以为常。认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把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建立在教师的单向授课上。教师对教学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因此往往固守一种教学模式,结果把教学模式公式化,单一化,以致抹杀了教学的个性,反映不出教学的本质规律。这种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以至于许多教师不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都采取这种单一的模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上应有的主体地位,又无法顾及学生在学习上的体验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压力下,教师在教学中惟恐知识点,解题法有所缺漏,就尽量多讲一点内容,多用一点资料,学生就必须多做一些习题。这样,讲授法就演变为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基础练习和技能训练就演变为题海战。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不以新的教学模式改造教学过程,许多改革措施就会流于形式,也就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应重视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推进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三 创新型教学模式

所谓创新型教学模式是指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理念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功能的重新组合。即教学不能固守单一模式,教学往往是对具有不同功能倾向的多种模式的组合变通。其组合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含义。笔者以为,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和最好的。既不能机械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也不能脱离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盲目地从事教学。任何一种课堂教学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个性模式),在群体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社会模式),高效率地掌握习得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信息加工模式),以及掌握各种必要的技能(行为控制模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性的。一种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一个能力较强的教师一般应在一个专题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模式重新创造性地融合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3.1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今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现代学习理论,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含义是: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而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互动对象。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传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生动活泼的与学生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相符合的过程。教师所追求的不是仅仅让自己吃透教材讲述明白,而是要帮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进行建构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之能够获得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因素:即学生(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任务和外围因素——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识规律,而且它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3.2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功能和目标

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功能,适用的情境和条件。创新型教学模式要求从教学实际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物质条件等因素,对教学模式择其善而从之。随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创新型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尝试练习即亲身体验的重要性,让学生有一个积极介入学习的机会,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中去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指导,媒体为知识工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重点、难点、疑点的自由讨论,进行自我测评,补充、强化实践环节。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当然,在模式的运用上,强调灵活变通,源于模式而超越模式。

四 创新型教学模式中学习情境的设计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进行的。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而要培养创新思维取决于教育,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景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方法,提高能力。那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现代化学习环境。这样学习情境的设计就尤为重要,这里主要谈一下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情境的几个方面:

4.1 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包括创设客观性情境和创设智力情境。创设客观性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的迅速构建。

4.2 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五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笔者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多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小结如下:

5.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同时受到激励,鼓舞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罗杰斯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5.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

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教学上基本沿用的是语法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英语学习一般以扩大词汇量和掌握语法项目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语言的呈现方式上往往都是以长度不等的课文为主,教学检验的方法也多是采用些比较机械和被动的手段来评价学生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背诵。

其实我们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特点,利用教法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好比一个主持人一样,有责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翁。还要设计多个教学步骤,利用游戏、比赛、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来不失时机地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听、说、讨论、争辩等方式互相交流,问题的设计与讨论求新、求异,思维形式以发散为主,从而创造出宜于独特见解萌生的情境。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以进一步提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英语演讲比赛,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英语角、英语活动小组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形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布置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灵活多样的课外作业和其他课余活动,考虑学生差异,创造因素,在作业完成的方式上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设置一定数量的灵活作业,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

5.3在书面表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书面表达作为英语知识的综合作用,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驾驭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通过训练培养创造能力,是其本身就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更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当然训练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教给一定的技巧,比如如何审题与构思;如何组织段落与篇章布局;如何遣词造句,使用标点符号;如何修改等技巧,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统一性、连贯性,适当运用指代、重复和过渡词语、过渡段。笔者以为,在书面表达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书面表达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文章才能创出新意来。例如,要写看图作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起到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观察要做到细致、有序、突出重点,运用多感官以及边观察边联想。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的东西,通过内化以后,便会产生自己要说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除了正常的课堂书面表达辅导训练形式之外,应对学生辅之于一些有效的形式。如笔者常常采用的形式是课前5分钟演讲或描述:在每一次课即将结束时先出一个或是议论或可描述的题目,要求两个以上的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展开联想,然后到第二天课前上讲台对全班进行演讲或描述。两个学生描述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小结。由此达到思维的多样和广阔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演讲或描述中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参与评判的学生也体现了主体参与的精神,也从中得到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的积累,有创造性的文章也就由此产生。

5.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可以突破教学时空,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创新型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无论对哪个教学环节,都要注重实效,切实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观察,实验,发现,讨论,点拨,交流和反馈等环节真正落实下来,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使创新型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时代,每前进一步,都需要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穿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们当代英语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大胆地去探索和研究,为培养建设祖国的创新人才尽自己最大的所能。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2

[2] 谢幼如 新型教学设计的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

[3] 王华俊思维方法与心理素养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4]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

[5] 李如密 关于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4期

[6] 徐继存 王传金 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 克山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

[7] 邱才训 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设计 广州教学研究 1996年第10期

[8].邱才训 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策略 教育导刊 2001年第2,3期

下载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