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丰顺中学张增有
关于在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丰顺中学张增有
内容题要:
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备受政治教师的关注,纷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实施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政治教学 研究性学习思维定势 启发诱导 思维发展 反思与感悟
目前,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政治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着一些困惑,在举国上下对研究性学习高唱赞歌的同时,有些教师则大声疾呼:“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实施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突破思维定势,明确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然性
在《南方日报》曾有过这样的一则报道,记者问:开展研究性学习会不会影响正常的中学教学?华师附中的回答是:不会,相反会促进。但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认定传统的、以掌握课本知识为全部的教学是正常的;而将开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种种做法视为“非正常”的,充其量是“正常”教学的一种补充,它不是必需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你又能期望它走多远?
事实上,尽管“研究性学习”确实有点“想说爱你不容易”,却和传统教学一样正常。只不过,它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体验(直接体验)、重全体参与,希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研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本质是创新。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知识,学会高效学习,而
且必须更多的考虑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在现代社会这也是一种基础知识),如何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合作和团结精神等迁移至今后的学习中去,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所欠缺的,而这却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所追求的要旨。
其二、研究性学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要求“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求索。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知让不知的学生知,是一种知识接受的被动过程,再加上评价的方法以考试为主,主要以衡量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知识量多少为标准,就更强化了这种被动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弥补了这一缺陷。
其三、研究性学习是政治学科特点的客观要求。政治学科的内容多与现代社会实际及学生的个人实际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供选择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此外,政治课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也决定了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因为,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在确立研究专题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获得知识角度看,研究性学习通过探究获得的直接经验也使知识更易内化为信念,从而提高觉悟。
总之,目前情况下,政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如果两者恰当互补,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更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应突破思维定势,积极认真地在政治学科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内容的选择(1)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政治课基本概念原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某个政治概念原理时,教师可以作一些铺垫,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重走“创建”这个概念原理之路。如在学习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具体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剖析,让学生来阐释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2)利用时政热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时政内容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针对时政中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探索,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对重大事件完整正确认识。如目前巴以冲突越演越烈,阿拉法特被囚。可就此展开专题研究“聚焦巴以冲突”:组织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等搜集巴以历史文化,巴以冲突由来、现状,其他各国的态度及原因等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展开“巴以冲突谁是谁非”辩论赛或撰写政治小论文等。
政治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接近学生实际,因此有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由此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步入纳税人行列的人越来越多,而长期的无捐无税,使人们的纳税意识十分淡薄,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重。究竟谁应该纳税?应该如何纳税?可以就“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开展研究性学习。
(3)与政治学科有关的多学科综合问题
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21世纪所需人才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知识面要宽,知识面过窄,就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人的个性发展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探索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与此同时,我们确实也应看到政治学科本身就与其它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内容的确定也应注重与政治学科有关的多学科综合问题。如可以选择“客家土特产”、“叶剑英与梅州旅游业”等,而这些研究学习将会涉及到政治地理历史等有关问题。
确定内容时应注意三点:①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学科教学内容。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支撑研究性学习的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一个没有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解决不了这样复杂的课题。②注重时代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多进行一些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准相适应的研究课题,尽量避免成人化和功利化。③注重从学生本身出发,多挖掘一些学生“自我”领域——比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珍惜生命”等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
2、开展的策略
乘全国上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春风,我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了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其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研究性学习是这样展开的。
第一阶段:布置与准备阶段。创设情景:今天,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偷税漏税现象却比较严重(放映厦门特大走私案片断);提出问题:公民应不应该依法纳税?应该怎样依法纳税?怎样才能让公民依法纳税?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第一步拟定研究方案。首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定调查计划。①上网或去阅览室等收集依法纳税和偷税漏税等正反两方面案例;美国等其他国家纳税征税情况;党和国家有关税收方面的有关政策(如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等)。②走访当地税务部门、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了解纳税征税情况。③了解税款的流向和用途。其次,学生通过讨论以自愿为原则进行优化和组合。第二步,资料查询与收集阶段。学生依方案分头行动,并进行材料的整理分析。第三步,资料汇总与共享阶段。组织讨论,确定代表与全班进行交流,整合思想,求同存异。第四步,成果表达与展示阶段。①在校内组织一次依法纳税宣传活动;②围绕“依法纳税”撰写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教师予以评审。目前,研究性学习正在探索之中,此案例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次实践探索,但结合这次实践以及近年来有关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我认为在三个环节上,应予以重视。
(1)“教师指导”,着重启发诱导
火把理论:学生头脑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每个人都有潜能,问题在于什么时候这种潜能被开发出来,这与教师的关系很大”。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当然,这里的指导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诱导。如对于课题的提出方式,教师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对所探究的课题的兴趣,使之想学、乐学、善学。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创设的情景激起了学生的心理冲突,激发了学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探索动机,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可以在学习中,设置疑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中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设置这样的问题:农村为什么要展开税费改革?中国加入WTO后,降低了关税,这会不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总之,在研究性学习中政治教师应是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时刻准备去点燃学生的头脑。
(2)“学生探究”,注重思维发展
开门理论: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从而促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根据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漏洞不失时机加以点拨,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奋进的创造性状态之中,主动的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眼看、动耳听、动笔写,独立的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归纳等,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从而让学生不但在实践而且逐步在思维方面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3)“师生共探”,学会反思与感悟孔子:学而不思则罔。
通过上两个环节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基本上已经明了,但在学生当中肯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惑,因此,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如撰写心得体会、研究日记等,让他们学会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使他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行为反映中获得反馈的信息,以掌握学生的课题探究发展的程度,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行动,从而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3、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对学生的探究方向与方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2)注重全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研究性学习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同时要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作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得以提高。
(3)注重过程与方法指导相结合。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过程;与此同时,要使学生成功探索,还需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所有的政治教师一起来努力,相信研究性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将分外娇娆。
参考文献:
1、《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张华
2、《火把·钢琴·大观园》刘华
3、《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吴永熙 张德启
4、《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王平
5、《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磊落
6、《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谌业锋
第二篇: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都丰乐中学:吴正谦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课题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强调以学为主,教师只是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时间的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矛盾的冲突、指导学生困难的解决等,而具体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本文就在课题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学 过程方法 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缘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应该成为学习研究的途径,使学生在这个学习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体验未知知识的探求过程。所以,再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师责无旁贷的。然遗憾的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目的,重点并没有落到实处,并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一方面要使课题研究的时间向课前课后适当地延伸;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课题”的学习,下面就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谈点个人体会。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确定课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非常重要。课题选得怎样,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有无价值,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该环节是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教学内容进行“稀释还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隐含在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挖掘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探索价值的话题。确定话题必须符合
1.目的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课题的选择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目的就是如何建立“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理想模型“,如何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如何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科学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索真理的活动。课题应考虑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或一些物理知识,使学生有一个探索的基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3.创新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4.可行性:研究性学习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即学生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是否有必要的实验设备、资料、时间(如探索时间、讨论时间、实验或收集资料时间)、研究地点等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体现探索未知知识的方法。课题内容可为:①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论是什么?②联系实际,你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论是否正确?能举例说明吗?③怎样设计实验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④实验过程中,同一物体以相同速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受力情况,运动情况)?⑤运动情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⑥如果平面是光滑无磨擦的,运动将会怎样?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二、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自主探索
要想顺利地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前把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同时要提供清楚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1.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收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学会查阅资料才能走进科学研究的大门。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图书、期刊、报纸、科普读物、教科书、手册、词(辞)典、百科全书等,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因特网、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从中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2.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整理加工
从事课题研究仅仅会查阅资料还不够,还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处理信息,它包含整理和加工两项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剔除假材料,去掉过时重复的材料。写批语,就是在所摘录资料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见解、解释和质疑,对重点、难点、精彩之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划上的各种标记,最后汇总成所查找的资料。
3.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
进行实验是课题自主探索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让学生随时都能动手实验是本环节顺利完成的保证。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要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必须让学生有选择器材的自由,摆放的器材应多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实验方案的要求,在管理上可以有课任教师和实验员轮流进行管理,这样也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须的帮助。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因为小实验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的,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课题积极展开讨论
在进行了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探讨的内容和方式为:(1)汇报,汇报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说明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可采取典型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自由发言是典型发言的补充,目的是发现有创意的观点和方法。(2)自由讨论,展开学生之间对课题研究学习的相互讨论,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对课题的探索学习效果也不同,有的已自我领悟,有的一知半解,存在许多疑问。为了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同桌和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说出各自研究的心得或疑惑,目的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3)点拨:教师针对学生汇报和讨论中的实质性问题,作恰到好处的精练的讲解,帮助学生疏理知识,使其脉络明显化,条理化。注重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对物理思想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挖掘,扩展性的探讨物理规律的应用。对有创意的发言和讨论,要倍加赞赏和鼓励。
在讨论这个环节,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最高权威者。
四、课题知识的应用和反思
课题知识的应用实际上也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同样也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它的目的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首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可以选用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一些密切相关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思考和训练,力求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透视。其次要结合课题的研究学习,进行妥协性的思维训练。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课题研究时,由于课本上并没有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要求学生推导:(1)“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公式);(2)“自由落体运动”中位移跟时间的关系;(3)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关系,(4)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关系。又如进行课题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的运动的教学时,可结合电视机的显像管,电脑的显示器中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实际问题进行训练。
最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要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检验,从实验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要从知识的角度反思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领悟所学知识要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领悟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过程中的物理方法。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目前阶段各校的教学形式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在不断的更新,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入了许多探究问题的实验和方法,最后的结论都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在教科书的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教科书已经给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学生不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这个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固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比如初二物理教材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猜想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物体重力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留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刚刚的事件中,我们已经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此过程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以供学生选用),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比如刚才提到的,有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有关,而这一实验又不便直接验证,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来反驳,我们假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是正确的,那么必然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等于零,物体的运动将不再需要动力装置来克服阻力,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也可采取这样的分析方法来反驳,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是正确的,那么反过来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也应该是正确的,试想,当我们推一重物很费力时,是不是只要将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缩小就可以实现省力的目的呢?显然这样的设想是荒谬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采用这种反证法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益处。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物理现象)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有关,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另外一种做法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比喻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有几位同学在讲解电阻随导体横截面的增大而减小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将电荷通过导体比作千军万马过桥,若桥越宽则军队越容易过桥,阻碍越小,那么电荷通过导体时导体横截面积增大,电荷通过时受到的阻碍也会越小,电阻越小。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2)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课题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强调以学为主,教师只是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时间的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矛盾的冲突、指导学生困难的解决等,而具体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有着很多的优点,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性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绝对不能以此来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使它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教学成果才将更加丰硕。总之,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效果是明显的。只有学生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时,才能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在小班物理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小班物理教学中的探索
市六中 彭厚保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学习,而小班化教育以互动性、协作性和个性化为特点,因此,在小班化物理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期课改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而且还带来了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系列改变。
一、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1.重新安排学生的座位布局
在小班化物理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座位布局进行重新设计,以小组为单元,学生呈“凹”型排列。学生们不再是多年一贯的成行成列的“秧田式”,而是由四、六个学生一组,把课桌围成圆形或方形,教师可按学生的程度差异,分组而坐。这样既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情感近了,信息交流更加畅通,还节省了互动的时间,构成了多向互动网络。因此,这种新的座位布局更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对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便于小组交流和讨论的竞争氛围,对实验的观察和操作能互帮互学,有利于自主研究,提高效率,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调整传统的师生关系
因为座位布局的变化,上课时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和演说家”,教师可以是时站、时坐,更多的时候是“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可以像教师一样,就在自己的座位边,用不同方式和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课堂上不限制学生说话,而是鼓励学生讲话,学生可以“下位子”。这样,师生之间转变了过去的单向传输关系,使小班化教育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让学生享受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
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小班教学的教室美化设计因有更多的空间而得到尽可能的发挥,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为教学环境的美也是教学美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课堂中色彩明亮、布置合理、装饰艺术化,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和积极的情趣,从而减少问题的行为。
二、建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组活动能提高观察实验的可见度,大大增加实验动手的次数,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的教学方式。
1.师生共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布鲁纳有一句名言:“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小组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研究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者学生自己收集,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研究,也可以师生共同研究,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应当具备新奇性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比如我在设计“探究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一课中设计了导入问题:“这一烧杯的牛奶怎样鉴别它是否掺水?”;在设计“串并联电路的设计和应用”一课中设问“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电路的连接方式是怎样的?”、“你能设计与安装智力竞赛抢答器的电路吗?”等问题,这些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上面 的研究性课设计都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使学生的最初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从而更有助于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重新探索,并努力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学中的常见形式。如在设计“透镜的应用”教学中,我以二期课改和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理念指导研究性学习,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利用报刊杂志、书籍、计算机和网络等,通过实验、画光路图等方式进行研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团结协作,既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欲,都有机会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经过讨论,在本组内达成对问题的共识,然后在全班进行演讲、评价,从而形成全体同学的共识,得到结论和总结研究的方法。
在小组研究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设备,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方法介绍,提倡以各种方式实现设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
小组研究活动始于“问题”,虽然问题解决是小组探究的核心过程,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三、开展积极的良性互动活动
1.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互动氛围
物理小班教学需要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的支撑。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缺乏必要的民主氛围,学生之间也是竞争多、合作少、其创造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压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一是实行教学民主,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还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在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从传统的班级授课中单纯的旁听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学习活动中相互协作的伙伴,因此既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2.激励多样化教学活动
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都是逻辑思维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不少是由具有直觉思维激发出来的灵感,是在热烈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因此,在小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实施活动教学,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智力活动多样化:视、听、谈、思、议、练。使教学进程能够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流程,结合学生的发现思路,实现耳、眼、口、手、脑的协调,形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反馈、调控的适时交叉、穿插渗透的“立体式”课堂教学结构,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⑴留给学生“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谈、主动说、主动做;⑵教给学生“动”的方法,欲使学生会谈、会议、会操作,只有授之以法,才能促之以动;⑶要善于在学生 “动”的过程中灵活点拨、启发、指导,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⑷有计划地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创造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不满足于解决物理问题的常规思考方法,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物理现象、做好物理实验寻求不同思路。
3.提供更多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物理小班教育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谈、思、议、做等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活动所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已不可能“独占”,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引导班中的每一位学生讨论并根据问题情境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班化教育的最大收益者是学生,因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再不被压抑和泯灭。据国外小班研究统计,小班化教育的学生,上学后突出的表现是会社会交往、爱展示自己、有创见、心里明白,“说得出来”。而且,学生每天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少厌学情绪。因此,小班化教育对师生、生生互动发展的充分性、平等性,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4.尝试角色扮演
在全渠道型交往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多向度交往,教师不处于核心地位,„„但师生关系亲密,课堂气分活跃,以这种交往模式的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微笑、活动、鼓励、幽默”。教师运用各种策略方式和途径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是“导演”,也可以是“演员”。
例如:在一堂初二的“串并联电路设计与应用”课上,学生以小班形式分成了6组,围坐在一起,我用12分钟的时间复习与引入研究电路的课题,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讨论设计电路的应用课题,有十几位学生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将自主设计的电路图进行实物投影并交流自选的课题和电路设计的原理,各组的另一组员到讲台上领取一定数量的电池、导线、小灯泡、电铃、电动机、电键等实验器材,随后进行实验组装。老师再用8分钟的时间归纳点评,实施了半开放型的师生角色互换。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先完成的学生会热心地帮助不大会做的学生;共同的问题,大家会讨论解决。同时,学生们通过实践,同学之间会相互比较优劣,难易程度,和实验的成败,师生间会自主问答。这堂课,小组讨论和师生问答都不拘于形式,每个学生都没有被忽视,每个学生都在研究活动中动手动脑。
有一位学生说道:当电铃响时,小黄灯亮了,电动机转动的时候有一种成就感,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快乐,这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出来的作品,它包含了我的情感,它证明了我的实力。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也就在于此。学生们对这些自主性的研究活动更是欣喜若狂,都不由自主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用实践来检验充当“小设计师”、“小科学家”的真正成功与失败。由于角色的互换,学生们都能亲身体验科学道路的艰辛。
同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明白了一个题目,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实践表明,有些学生的讲解思路非常巧妙,甚至超过了老师。而有的学生有些思维惰性,那么,他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就无处藏身了,必须思考,并且要精心组织语言,以便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忙于“授之鱼”,而是以一个“渔者”身份在各种课堂中和学生共“渔”。因此,小班化更能体现物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正真成为“演员和导演”的关系,而不是“演员和观众”的关系。
四、追求精品教育 1.突出小班化特色
小班化教育不是单纯的对国外小班教育的模仿,而是在生源下降之机,实行精品教育,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实验室。这是传统“粗放型”的大班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因为精品教育的特点是互动性、小批量、高规格、个性化,也就是说教室设施个性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师生协作经常化、学生发展多样化、人人协作、个个成材。因此在小班化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个追求学生发展特色的精品教育。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物理教学主要以增加实验量和减少课外作业量,从小班教育的教法和学法的改变,来提高课内的学习效果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在课堂内实施小组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充分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作用,给予组内互帮互学的活动时间,为他们创造交流、发言的机会。把教学班分成几个层面,针对不同层面学生,设计不同方案要求,让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被关心和发展的机会。教师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分组学习、讨论中及时掌握新知。小班使课堂练习和课堂实验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作业的面批也能使学生错的作业得到及时的纠正,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得既活又轻松,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学习的方法的积累,减少知识的积累,是小班教育的优势。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内不足课外补”的现象较为普遍(或者用增加课时的办法解决)。这种做法带来的往往是负担重、效益低的恶性循环,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物理教学的小班化,必须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小班化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及时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在于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改变了“课内不足课外补”的现象。小班化教育利于教师给每一组甚至每一位学生施展自己的机会,增加学生思维的活动量,把学生自身的精神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的传播过程转化为一个教师指导下小班学生互动的科学发现过程,使学生在45分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结合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五、小班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实施物理小班化研究性学习,刚开始师生都有些不适应,主要是与学生以往或其它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一致,学生一贯的思维惰性难以在短时间改变,教师的教学进度有时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相信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思想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3、不追求短期效应是教师的重要心态。
4、坚持不懈是师生共同的品质。
5、教学民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制度。
实践证明,物理实施了小班化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小班化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也不是对教师的降低要求,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了解学生、课堂控制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种投入是教师把常规的教育模式代之以高智能的劳动,也是教学效果发生飞跃的基本保证。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
[文章作者]刘东张敏
[文章来源]武进区庙桥小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
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
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以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着眼点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制作、表达与交流等探寻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在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所作、所感、所悟。
一、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一)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及其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承受者。教师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限制、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主动地从自然、从社会、从生活、从教材各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中,它强调“研究和创造”的成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行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积极地去寻找、获取各种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开拓创新。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性及主体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具体运用的定义及其效果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是指把学习的对象当作研究的对象来对待,自己动脑研究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规律,接受掌握事实性知识,探索、发现原理性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些全新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功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创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体验中进一步创新。
二、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掌握的知识水平来看,已经具有形成和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已有显著的发展。能与同学之间发生争论,阐述假设的可能性和条件。我们知道,对事物进行怀疑,对问题能进行有假设的思考及判断,是一切科学性研究,科学方法的起点和重要部分,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心理依据。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增强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能独立通过实验、上网等手段获取知识,也能独立从社会、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能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可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及其效果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
研究性学习是以主体性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就无法去研究,更谈不上创造。研究性学习当然无从谈起。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对自己重新定位,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老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专家,教材的知识也不是千真万确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在别的地方可能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对老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并通过主动学习,培养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包括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和活动空间的不固定性和无限性。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1、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教材上的问题,并且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模型演示,往往不是十分直观,加上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因此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操作。如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可以通过如下的过程来学习:取一盒同样长度的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一平面内把它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不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能够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然后,再拿出四根牙签,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再拿出五根、六根牙签等等,重复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活动教学最好的方法是演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传统教学课堂过于模式化,导致“教”游离于“学”,“学”游离于“用”。现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以及概念、原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2、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空间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并且应更多地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到渠道,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便于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应对传统的课堂学习空间做出调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整。我们知道传统的学习形式基本上是“封闭式”,课堂空间是“秧田型”,学生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学生之间的联系较松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多为师生活动,且启动者几乎均为老师,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很少,甚至没有,更不用说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学习了。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要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研究的空间,提倡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独立自主地从事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从讲解、练习的旧路中走出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把研究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交流动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开放型的,小组合作是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式。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有分工。小组的组合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和学习情况的需要,按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征、操作能力等由教师帮助混合编组,以便在教学中随时可进行研讨,安排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在活动中起到组织、安排、研讨、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小组研讨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集体引导-创设问题情景-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由组长组织,可运用交流式、演示式、辩论式、诊断式或补充式等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有利于小组群体合作学习,课堂空间构成一般采用“U”型组合,小组成员占据三个方位,留余一面作为“共有空间”,便于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随时加入,一起讨论,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扩大了老师关注学生对象的群体性,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老师在关注我,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组合学习,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在一个个的挑战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研究性学习提倡把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使书本知识重新被“激活”,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货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知识最能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高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创造问题的情景,多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针对问题,编制一幅生活画面,采用多媒体以卡通形式展现在屏幕上。有5个小木匠都想将一块不规则的木料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小木匠甲:先画了两组对边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乙:画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丙:画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丁:画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小木匠戊:就使用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吧。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想一想,他们都能做出平行四边形吗?通过思考、分组讨论、研究后,学生很快完成了。通过这种形式教学,实践证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能,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创造离不开研究,研究是为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为手段,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坚持问题性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介,是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要指导学生经常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注意捕捉各种各种信息,收集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大胆怀疑,敢于质疑。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叛性。因为只有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人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人才会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出问题。其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地创造性品质。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现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组合的课件,以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种逼真的情景,快捷地提供了足够的感性素材。尤其是对那些观察不到,语言无法描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参加学习。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类似之处。如研究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后,再学习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老师直接引入课题:“我们的课桌面、课本面、和黑板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四边形——矩形。你想知道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叫矩形吗?矩形有怎样的性质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马上高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通过测量角、对角线、边长,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然后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补充、纠正,最后统一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 学生对概念、性质的形成理解得比较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永福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李淑文编:《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李佐锋主编:《数学建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4][苏]B.A.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5] 青岛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编:《解读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内部资料,2001年7月,[6]田江东 矫永芳:《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平度教育》,2003年2月
[7]吴启友:《实施成功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改革论坛》,2003年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