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探论文
2000年,研究性学习被一次提出,至今已有16年时间,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对基层体育教师来说也并不陌生,有决大多数体育教师曾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研宄性学习模式,但因研宄性学习尚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导,导致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还不够成熟,下面该文就围绕研宄性学习进行一些相关的探讨。
1研宄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研宄性学习,其实就是基层教师为达成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以学生作为教学学活动主体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活动不断探索,继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说直白一点就是将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策划、执行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起到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研宄性学习模式,除可有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之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均可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研宄性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与开展优势
2.1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研宄性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面我们在研宄性学习的概念中提到过,研宄性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探宄性学习过程,顾名思义,研宄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动性。近几年来,笔者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要求,将研宄性学习作为体育教学主流模式之一,并发现,通过开展研宄性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研宄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展开调查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相较其他教学方法与模式来说,研宄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更多主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当然,通过研宄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为其在将来更好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研宄性学习模式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及学校、所有科目均采用传统填压式教学,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被动,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自2001年,研宄性学习概念被提出以来,基层教师通过将这一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发现,研宄性学习其实是一个学生围绕既定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还可以通过之前的自主学习与探索,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2.3研宄性学习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研宄性学习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之处除自主探索与学习之外,也非常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众所周知,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会存在较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此时,同学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就显的尤为重要,交流与沟通是打破这一认识局限最为有效的方法,也可使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由于研宄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研宄性学习除可很好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之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得到显著的提高。
3研宄性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3.1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研宄性学习的思想
第二节提到过,研宄性学习较之其他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相对来说都更具优势,然而,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组织学生进行研宄性学习而不显刻意则成了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开展研宄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宄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尽快完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转变,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特点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的热情,并最终完成发现问题、交流探讨、得出结论这一研宄性学习的完整步骤。以侧向滑步推铅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力学知识与铅球运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分析铅球的受力原理,并通过交流与探讨,最终得出如何使铅球被投掷得更远的小窍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3.2体育教学中研宄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立
通过与该校及周边地区中学体育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曾使用过研宄性学习模式,其中部分教师认为,研宄性学习的重点在于过一学习过程与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附加收获,不得不说这样的认识是太过片面的。或许有的教师会说,笔者在选择研宄性学习内容上很随意,但学生通过研宄性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变强了,课堂氛围也比之前好了,觉得研宄性学习的具体内容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不得不说,虽然通过研宄性学习这一过程,学生某几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若研宄性学习内容选择科学、合理,那么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会取得更加可喜的进步。通过笔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以下几条体育教师在选择研宄性学习内容时应遵循的原则:(1)选择研宄性学习内容时范围不宜过大。如论篮球运动,这类范围较大的研宄内容在研宄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也相对较多,且较为复杂,若要将其一一解决,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不符合当前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以及体育教学活动时长现状,而选择这类研宄课题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意义与收获。(2)拓宽研宄性学习内容的选择面,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因学习内容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研宄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3)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研宄性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如准备研宄性学习所需要的教学工作、相关资料并做好教学设计,提出研宄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
3.3在开展研宄性学习时的注意事项
在开展研宄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确保学习过程的公平公正性,通过与多名基层体育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部分体育教师在开展研宄性学习时将重心完全放在优等生身上,认为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能力完成整个研宄性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分层分组法,把同一水平的学生划分为同一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真实水平选择研宄性学习的内容,或不同水平的学生搭配分组,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完成研宄性学习,共同进步。(2)不盲目使用研宄性学习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研宄性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对教学内容加以甄别,科学、合理地选择是否使用研宄性学习模式,从而更好地利用研宄性学习的优势并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最终实现其的多元化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健.研宄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实验研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5-128.[2]贡建伟,曹曦东.研宄性学习策略引入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实验研宄[J].体育与科学,2007(4):82-85.[3]王菲.研宄性学习在高等师范院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4]严志平.探宄性学习:双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建构一一从张金垒老师戏陀螺探宄案例引发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4):35-36.
第二篇: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问题为思维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动机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德育、心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全面拓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体育素养,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
第三篇: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前言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互动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又往往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看,这是怱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它使体育课堂教学要么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抗战和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要么使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混乱,气氛过于活跃,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厌学,使得本应深受学生垚爱的体育课变的枯燥无味。就因为这样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更全面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从而遵循教学规律,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实模式。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
一、浅谈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
(一)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由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又往往是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它使体育课堂教学要么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要么使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混乱,气氛过于活跃,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使得本应该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人们从这种“以教为中心”中看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和被动性无止境地延伸,又从“以学为中心”中看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冷漠和学生主动性的放任自流。教学中的两个极端,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从而遵循教学规律,努力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1、理论依据基本依据:“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根本依据:“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练(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
2、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的自主学练和独立
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厂由于该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基本原则,所以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3)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发展;(4)其教学程序和方法是问题情境、自主研究、自主学练、交流反馈、启发导学、强化训练、迁移应用;
(5)其教学要素包括语言、场地器材、价值、人际关系;(6)评价方式是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1]。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课型教学结构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遵循的程序。
1、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激发动机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建学习情境,整理学练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练内容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阶梯性。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例如:在初中双手胸前投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假如我们改变双手胸前传球的出手角度,传球的弧度,并且瞄准一个标志会是怎样的呢?此问题的展出,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尝试性学练或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提出疑问这是自主探究性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该模式的核心。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俘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可以真正使教师从“演员”、“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导演”、“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找出规律,而不是给真理、给规律,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举措。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学练目标和上一环节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新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主动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此时体脑并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发能力,提高素质。仍以双手胸前投篮为例,把在高弧度传球的基础上,瞄准篮圈的动作展示出来,那么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技术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提出,假如出手角度小,弧度低,单凭手臂用力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从而再提炼出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技术要领。此时,学生也就弄清了类似的传球、投篮课四肢协调用力,正确把握球的出手角度、飞行路线等问题。显然,这比有些教师照课本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3、反馈交流,启发导学,解疑释难这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人际互动的重要环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小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人际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际互动是通过影响课堂气氛,课堂中的交流、反馈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自学练的情况,采取的方法有提问、示范、讨论、点拨导学、检测、信息反馈等多维互动的方式[2]。这样能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讲解示范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使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例如,在技巧的综合课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了单个动作后,再让学生进行组合动作的练习,再根据不同方式的组合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创编出多种组合的动作
范例。这样做,既摸清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情况,又用新创编的动作组合训练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主学练的能力。
4、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应用这是强调该模式的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练目标,设计一些能兼顾到全体学生学情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在学练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功效。例如,在障碍跑教学过程中,学完了单个跨越障碍的方法后,让每个学练小组利用单个障碍组合,看全班—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排列,然后再全班进行学练实践,哪些组合最合理。
(四)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把握。总的要求注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身心为基础,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具体实施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练要求,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2、该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综合应用。所以,适应于各种课型。
3、实践时对该模式的教学程序可作灵活调整。可略去某个程序;可合并相关程序;可调换程序的顺序;可在某堂课中某个或几个程序重复出现。
(五)教学建议
1、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好渗透学法的准备,使教法和学法同步进行。
2、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和以学定教的思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教学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做到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法的指导;学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教法的实现,使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
4、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讲解技术动作时,要注意提醒学法,启发学生科学观察和积极思考。该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是有效实施该模式的重要条件。
二、自主探究学习在体育课中的探究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1、在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前提,以主动地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建立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的健康教学理念。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看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养成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动手观察中探究,学会自主学习。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
特体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而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缺少不得这种气氛。要获得这种氛围的手段之一,便是在形式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教师打破传统的整队编组,应让学生自由组合,兴趣组合,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由感”,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自主性得以发挥。同时,老师可提供了许多器材,让学生自己去熟悉、研究,并应用,这样可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并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空间,以缩短师生间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群体空间,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3、在思维上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在思维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新课适当导入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练习的方法。这样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区别动作的利弊。最后教师给学生组织一个研究探讨的空间,让学生讨论每组的动作,及出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目标下那个动作最佳?此时,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天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形成“思想风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模式不仅要在形式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还应在思维上给予他们自由想象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度转化为一个自主探究者。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前的策划者,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级而上。因此教师在思维上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理解,这样就变“吸收—存储—再现”为“探究—鼓励—创新”。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
1、引导发现感悟,注重尝试性。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人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课中,做完一个动作后,多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阐述内心真切的感受。正因为重视了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才会产生标新立异,具有时代气息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尝试、自悟、自问、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
2、鼓励参与合作,追求探究性。⑴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
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⑵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力,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出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动作;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⑶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安排练习次序,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纠正小组同学的错误,正确示范动作)、“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练习时能否相互提醒、做动作时能否相互帮助)等,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做到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⑷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更多的在课外搞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3、激活变通思维,培养独创性。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练习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注 释注释[1],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第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注释[2],王建军,《体育教学》第19页参考文献
1、张武升著的《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张涵主编:《美学大观》,河南人民出版社
3、张武升著:《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方东树:《昭味詹言》
5、《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6、张建祥的《浅谈体育课的兴趣》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
7、《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后 记体育教学需要从社会生活需求中寻找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体育教师在保障师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自主探究学习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运用。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的目标
定位,需要在评价中予以体现,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②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③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④重视方法和技能;⑤重视交流与合作;⑥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教师的引导指点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不断的发展。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主动的输入必要的有序的与探究目标直接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运用,就能对探究的目标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感到经过自己探究获取知识的愉快,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次论文写作过程中特别感谢导师教授的指导,同时也感谢微机室主任王继勇等同仁的大力协助。
回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阐述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1、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在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心里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大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的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6、增强学生的能力。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7、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8、形成学生的心象。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那能够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习独立的、主动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善于社交等性格。
第五篇:中学体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
中学体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的设计与实践。对于中学生来说,体育研究性学习项目与课题的选择不一定都是高、新、尖的现代科技题材,而应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来确定。项目和课题应从简单平常而又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自由发挥的问题入手,着力于“重过程”、“重体验”、“重再发现”,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到知识、找到乐趣、找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教学思想。基于这一理念,我们从贴近中学生生活的一些简单平常的事物中,设计并实践了一些如《长跑锻炼为什么会增进健康》、《研究投掷铅球》等课题,拓展了教材,达到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以课题《研究投掷铅球》的设计与实验过程为例做简单介绍。
一、课题:《研究投掷铅球》
二、场地:学校操场投掷区
三、器材:3kg、4kg、5kg铅球若干,卷尺等。
四、参加人员:高中一年级二班的全体学生,分成十个活动小组。体育、物理等老师组成课题指导小组,分到各学生活动小组参与实践。
五、活动实践过程
1提出课题与目标任务。
2体育老师和学生代表分别采用原地和滑步两种方法投掷铅球,全体学生观摩、思考。
3分学生活动小组实地投掷,每生须投三种型号的铅球,并测量记录各自的投掷情况。
4针对课题,分小组讨论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自由发问争辩,也可自问自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
5学生干部汇集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指导老师再适当增补几个典型问题,整理归纳后再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酝酿讨论。
6师生一起讨论研究典型问题。讨论采用多种方式,一般有:
A 自问自答式。小组代表提出问题,自己又回答论述该问题。
B 挑战式。甲小组提问,请其他小组回答论证。
C 自由式。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答辩。
讨论过程,学生唱主角,老师只作适当的引导。
7师生一起评选“提出问题的最佳奖”、“答辩问题最优奖”的小组或个人。
8对于难度较大,或现有知识尚未涉及的问题,留下让有余力和钻劲的学生完成。
在活动过程中,不少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思考,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现也摘录几点:
A 同一个人,用同一种方法投掷,为什么3kg的铅球比5kg 的铅球投得远?是否物体越轻,投得越远?
B 同一铅球,同一个人为何用滑步比原地投掷要远些?
C 铅球出手速率一定时,怎样的投射角(出手角度)才最远?
D 运动员的投掷成绩,与场地和天气有何关系?
在问题的答辩过程,由于学生们亲身经历体验,熟悉所研究的问题,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对问题研究较深刻,还提出了不少创造性的见解与论述。
上述课题项目与案例,虽然没有像研究《城镇居民健身锻炼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那样宏大,涉及知识那样广泛,也没有像《体育课中的心理拓展训练》研究那样显得“先进”、“前卫”。但是,我们觉得,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常事物为载体,确立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项目,踏踏实实去观察、分析研究,以小见“大”,以“常”见“异”,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创造就在手中”,这就真实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