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摘要:强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分析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如何选择,模式如何确定,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以及由此获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题材模式案例成效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总是讲、练、讲、练,学生总是听、做。听、做,学生感到厌倦,情绪低。如果我们的化学课教学利用一定课时来改变这种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效果非同一般。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在3+X 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中对学生有两点要求:(1)能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从这两点要求可知,3+X 高考只停留在“将课本知识学习好”的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处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以现实生活为情境,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内容上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和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点以及课题的可实践性来确定课题内容,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选择:(1)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的研究等);(2)对自然的探秘(对矿物元素与人体健康研究等);(3)对社会的思索(如环境、资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等);(4)对单科知识研究(如气体的制备实验归类等);(5)对综合知识的探究(如评价一个方案的优劣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多姿多彩,不同学科活动方式不同。
研究性学习案例
3.1 选定课题。如在硬水及其软化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存在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硬水软化处理问题。因此,在教学时一改以往常规,让学生自己研究学习这部分内容,又顺应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水污染的这一热点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体验,研究了“麻江县饮用水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的研究课题。
3.2 制定计划。这个研究课题计划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1)饮用水与人体健康;(2)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3)麻江饮用水的水源分布及水质分析;(4)麻江饮用水的污染及改善措施。
3.2 实际调研。将有兴趣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方面的探究。第一组到监测局查找饮用水的国家标准,在互联网和图书室查找饮用水中无机物和有机物与人体健康联系的有关资料;第二组在互联网上查饮用水消毒资料和县自来水公司实地考查水质净化和消毒技术等;第三组在同学间互访饮用水情况,再到水电局查找相关资料,并抽样分析;第四组根据前面的资料信息和互联网上查询国内外饮用水的污染现状及解决措施,从而提出麻江饮用水的污染和改善措施。经探究可知麻江饮用水分四类:(1)地下泉水;(2)河流溪水;(3)田间渗透水;(4)生活区渗透水。这四类水源除第一类无污染外,第二类因河床乱开采河沙或发展养殖业或乱倒垃圾等杂物造成河水变浑浊水质下降,第三、四类也有不同程度的用心
爱心
专心 1 污染。
3.4 得出结论。从收集资料分析可知:(1)水中溶解有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及水分子团簇结构等,其中水中的各种成分含量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饮用水的水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2)帮助同学们理解掌握硬水及其软化的学习内容,了解到教材介绍硬水的软化法是简单的,目的是改善水的水质。(3)麻江县饮用水污染不太严重,但有扩大势态。(4)饮用水除县城有消毒措施外,其它地域的饮用水没有消毒措施。改善饮用水资源的措施:(1)建议取缔三、四类饮用水源,多采用一、二类水源;(2)全县饮用水都应采取严格的消毒和净化措施;(3)对清水江、江水桥河的资源开发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严加控制,以保证水质质量。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尝试,获得以下成效:
4.1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多渠道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4.2 使学生树立了整体的、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4 使学生接触了生活,培养了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选择可实践的一些课题查时进行研究学习,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蒋武
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正的人才是专业能力与法制素质二者同时兼备,这样的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有效的贡献。高中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育 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是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法制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进人类社会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生代教师,我们要抓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节中的四要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践化学学科知识的探索过程和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相关的药疗食疗知识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社会生产生
活密切相关,化学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意愿,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1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1法制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来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但安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尤其是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若不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因此我老师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渗透到我们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懂法、知法的公民。
1.2化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剧毒等物质很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而化学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涉及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环节中如能正确地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1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物质,如:酒精、氢气、氯酸钾、硝酸钾、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存放和取用,知之甚少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违法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遗憾终生。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和取用易燃、易爆及强腐蚀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灾意识和灭火能力以及在火灾或有毒坏境中学会怎样自救。2.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教学中,在讲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时,通过介绍“毒大米”“毒瓜子”等相关知识,并简单介绍误食后的相关症状;如猪肉中的“瘦肉精”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
死亡;讲述污染食盐中的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漂白剂——二氧化硫;食品中的防腐剂——甲醛;粉丝、白糖中的“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等超标使用造成的食品化学污染。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50年代中期在日本因食用遭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大米,受害者首先是肾脏受损脱钙,既而出现骨软化、骨萎缩,甚至弯曲变形、骨折,重病者全身骨头疼痛难忍。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事形成与那些违法谋取利益的奸商做斗争的意识。
2.3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在讲到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加磷洗衣粉、重金属等相关学科知识时,列举相关的的污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如:每次做实验后,会产生很多的废物、废水、废渣,如果乱排放不仅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学习重金属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知识,如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的废水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具有战略眼光、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上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恒.化学教育,2003,(12).[2] 夏适怡.从学科渗透走向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2003 [3] 邬香吉 谈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化学中的渗透.吴江松陵高级中学.2013.[4] 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7.
第三篇: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
无数的事实表明,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功,除了人员的素质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外,选题正确与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题选得好,方向对头,可以捷足先登,后来居上,突破一点,带动全盘;而选题失当,方向有误,则可能心余力拙,久攻不克,或者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虚掷光阴,劳而无获。孟子说“学贵慎始”,兵家言“慎重初战”,都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是:确定课题 → 设计研究方案 → 做开题报告 → 探索研究 → 报告研究结果 → 讨论研究结果。
一、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能否选择一个适当的课题,对于研究能否开展影响很大,对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教师要做一系列的启发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些课题的示例。
1、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进行专题研究
比如,① 化学与环境保护。可细分为: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汽车尾气及固体悬浮物、工业“三废处理”、环境监测技术等。② 化学阿新能源、新材料。可细分为:化学电源、新能源、纳米技术、海洋技术、硅酸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③ 化学与生活。可细分为:水与生命、生物体中的重要有机物、健康与安全(毒品、烟草、兴奋剂对人体的危害),药物合成等。
2、对前沿知识的“拓展性研究”
如讲了碳的同素异形体后,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讲了胶体一节后,可让学生了解什么叫纳米,什么叫纳米技术,纳米材料有哪些特点等;讲了氧族元素,可以介绍科学家新近发现的O4分子,可让学生根据O4分子的结构特点,预测O4
5+的氧化性强弱、稳定性等;又比如,学习了氧族元素后,可以介绍N盐粒炸弹、C8(NO2)8猛
5+烈炸药等。又比如对C60、N等物质,我们可以根据数学、物理等知识确定它们的结构,并
根据结构,预测它们的性质,这样的学习也属于创新学习。
3、对化学实验的深层次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对教材上一带而过的实验,进行深入地研究。比如铜与浓硫酸加热能反应,而稀硫酸则不能,那么,多大浓度的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跟铜反应呢?在实验中又如何避免SO2的污染呢?
除上述外,还可以对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进行专题研究,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特别强调的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潮州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注意把利用文献资料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活”资料结合起来,多选具有特色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更有现实意义。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刚做化学研究性课题时,学生可能把握不住方向,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可能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指点。步骤如下:
1、研究开始时,注重方法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参考书尚少,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的含义,要让学生熟悉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查阅法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要让学生根据课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钥匙。
2、研究过程中,注重鼓励和督促检查并举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挫折后,学生容易气馁,使探究活动不能持久。这时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如我校化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设计了下列表格:① 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表;② 研究性活动小组活动计划表;③ 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学生呈报表;④ 设计方案评审表;⑤ 研究性活动小组活动报告表;⑥ 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师上课登记表;⑦ 研究性活动成绩评定表。教师、学生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写好研究日记,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每周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学生相互督促、检查,为将来评定成绩提供依据、积累资料。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和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研究结尾时,注重表达和交流
在结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要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同时还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研究的思路、过程及取得的成绩和体会。要召开不同形式的辩论会、研讨会,可以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一个充分交流、研讨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评价及内容
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的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等。
2、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所研究课题的价值、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实物模型、多媒体软件等。要注意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发表评论
第四篇: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余再春
(梅州市梅州中学 广东梅州 514011)
摘要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探索,主要包括探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策略,本人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课程安排,在教学过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探索而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自主探究 总结评价 提高能力 1 研究性学习简述
1.1 “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研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思维方法就不可能具有“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而这三个特性恰恰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所以教学上,教师设计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经过充分想象,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所获得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心理基础。1.2 学习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是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这是布鲁纳的一句名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侧重指导学生如何做,有几种具体的解题套路,即已演化成了根深蒂固的一套“学答”习惯,学生已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会了做套路题,用迁移、套用相关知识的方式完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闭题。学生不愿意作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不看课外读物,不了解生活、生产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面对知识社会的挑战,在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观点、科学方法,要从纯学科、封闭式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创建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自行开展分析、综合、判断、尝试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不断得到强化,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评价能力获得平衡和谐的发展,而以上诸要素恰恰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2 新课标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2.1 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我以《盐类的水解》实验探究课为例,阐述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具体做法:
2.1.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
在“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索某个化学问题,提供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材料。问题可以从学科知识中引发,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设计。教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阐述,可以是实验,也可以是图例或实际情景。我一开始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 学生回答:“显中性。” 我让学生动手做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感到惊奇,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观察感知能力,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
2.1.2提出假设(研究方向)。
借助于观察、实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我再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惊讶的发现盐溶液有些显中性,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组织他们讨论思考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什么,提出研究方向。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出发,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可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2.1.3 组织研究(制定计划)。
根据研究方向,设计探究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由于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不同的缘故。那么盐溶液有些显中性,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讨论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四种溶液中究竟有哪些离子,并引导学生理解任何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本质原因,组织学生通过离子的角度去探究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加强学
+
— 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2.1.4 收集和整理信息。
教师可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生把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当学生明白了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也是由于溶液中H和OH— 浓度相对大小不同的缘故后,我就根据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引导学生探究水解的原理,并且收集四个讨论小组形成的结果加以统计、点评,其中三个讨论小组得出了基本正确的结论,都提到盐中的离子影响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使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不同。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1.5 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检验猜想或假设,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的概念,以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是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在评价了各个讨论小组形成的结果后,我引导学生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推出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
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整理,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分组合成整体,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技能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得到深化。我在学生理解了“盐类水解”概念及其本质后,还通过练习加以检验,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接着组织分组讨论,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推导出水解规律,通过统计发现有两个讨论小组概括出“强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水解规律,达到了预期效果。趁热打铁,还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及时迁移到高考试题中的离子共存问题,概括出“单水解不影响离子大量共存,而双水解影响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同时归纳出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即一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二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三看是否发生双水解。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2 研究性学习在课外教学的实施方法。
+
—
+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经常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师生“教、学、做三合一”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我在2007到2008学开设了《梅江河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测定》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到梅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并取得公司化验室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对梅江河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水的溶解氧量(DO)的数据测量,然后学生自发地完成课题报告,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他们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预防甲亢病》研究性课题中。有的学生马上想起“加碘食盐”来。我接着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一时学生回答不出了,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我追问道。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问题。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着,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
设想
实验
现象
加入适量氯水
a.(I-)NaCl溶液------------→ CCl4 层无紫红色出现
加CCl4溶液、振荡
结论:食盐中无I-
设想
实验
现象
加CCl4溶液,振荡
b.(IO3-)NaCl溶液------------→ CCl4层有紫红色出现
加少量KI溶液,滴入适量稀H2SO4
结论:食盐中有IO3-
(说明:①假设a中若存在I-,Cl2+2I-=2Cl-+I2,用CCl4萃取I2,该层为紫红色。
②假设b中若存在IO3,IO3+5I+6H=3I2+3H2O,用CCl4萃取I2,该层为紫红色。)此时,会有一个小代表很兴奋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外加有理有据的分析与实验演示。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气派。这一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讲,绝不亚于化学家的新发现,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此时我再给以适当地点评与鼓励,然后告诉学生们碘单质不能直接食用,而碘化钾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也不被采用,所以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学生们从发
---+现问题,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3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能否建设和实施好研究性学习,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真正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总之,自主研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研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研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丁学军等.化学研究性学习形成性研究,《化学教学》,2000
3.《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谢柄杰,北京,中学教育出版社,2003
二00七年十二月
第五篇:教学中怎样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范文
教学中怎样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在课题研究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全体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在试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摸索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结论,渗透了研究性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题学习与数学探究过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及经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全面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不断渗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但是探究内容必须切合实际。我认为教材中设置的“讨论”、“阅读”“小结”等,它们具有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联系紧密,利于课内外结合等特点,都是很好的探究性素材。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切人点,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科教学的三项目标,即“知识技能”、“智力形成”、“态度培养”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探究中得到有机统一,能够在教学中激活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活动包括试验探究、规律研究、课题性探究等几种主要形式:
【1】实验探究是依据试验具有的启迪学生思维作用,对试验作出的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试验中自觉深人地思考从实验现象出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得出结论。一般步骤是:依据教学目标,提出探究目标——指导学生试验、观察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概括出结论。
【2】规律性探究是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将要探究的规律性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和素材,但不是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般步骤是:设疑——探究——归纳、整理,概括出结论。
【3】课题性探究是指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些“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亲身独立调查、实践和探究,完成和感受研究的乐趣。
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上一定要充分,其次是课堂组织环节要有序,再次是过程评价要多角度、多层面,要到位。重点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这一课题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课前先准备一些彩色卡纸、剪刀,利用多媒体制作一张表格,以备试验用;
2、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要求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展示自己小组的试验操作过程;
4、鼓励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不同的操作方法,让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
5、定量计算,要求按小组序号分别以不同数值进行正确快速的计算;
6、各个小组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分别填写在已设计好的表格内;
7、根据试验和计算引导学生解答本节课的问题。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全体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有定性探究到定量探究,在试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摸索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渗透了研究性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