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试论化学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试论化学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论文摘要: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实践,结论是教学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几年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理念已不再陌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只有要求与管理。这样的教学关系,教师明显是教学的核心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极大地束缚了教学的发展空间,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导致学生学习范围狭窄,学习方法死板、机械。在化学学科上的表现就是学生偏重于会解题,不能灵活变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动手实践能力极差,思维僵化,缺乏创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化学的学习,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这样的过程是动态的交流过程.更是典型的“教学相长”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师生是平等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会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自己的个性,体会到化学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辅助工具,许多重要的规律和知识点,在实验的直观显示下,简单清晰,容易接受,还能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教材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直接制约着学生兴趣的深化和主动创造能力的发挥.它就是实验只是对已知结果的重复性验证.数量少,覆盖面小,没有学生参与实验内容的设置.有些实验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创新性和对未知的探究性。知道结果限定路线的探险还会让人有激情吗?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开始换位思考,从14—15岁学生的心理出发.并和他们经常交流,添加了很多相关的实验。一方面增加他们实验的机会,特别是学生很有兴趣但实验教材没有的,加强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多做实验。增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思考。很多时候我提前安排实验内容,让学生考虑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相近相似的,也可以放到课堂或实验室中来进行的实验(限制有危险的实验)。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是最能激发他们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心的办法。比如在做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时,我让学生做浓盐酸和石灰石、稀硫酸和石灰石、稀硝酸和碳酸钠粉末等的附加实验,从而得出:酸和碳酸盐可以反应生成气体,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符合结论的物质或现象。最后很多学生提出食醋和纯碱也可以发生相同的现象.我让他们在班上做这个试验,并自己讲解整个过程.效果非常好,学生都积极参加。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点.关键是找到它。
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的各种能力,在进行实验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细微的变化现象,及时总结观察的结果.若认识不足,就及时改进。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加强学生实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练习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更难能可贵。如:常有一些骗子在英雄山文化市场用钢片冒充银圆,我就此设置了一个题目,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鉴别真假白银。以下是学生设计的一个方案:
实验目的:鉴别钢片和白银。
原理:铁(钢的主要成分)遇酸冒泡溶解变黑,而白银遇酸不反应。
所需仪器:烧杯,浓盐酸。
所需药品:假银圆,银片。
用心爱心专心 1
实验步骤:略。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设计出方案进行实验,做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能力。
在知识的教学上我非常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采用了分组制.分层制等多种教学形式,根据不同学情、班级采用不同的方式.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新授课时,让学生先预习,了解基本的情况。上课时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本课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其简单说出重点所在,相互补充,最后我总结他们的得失,并逐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得失,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综合能力。在复习阶段。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习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法。在考试复习阶段,让每个学生能出一些简单的考试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相互点评,能够共同提高。创造力是人类向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源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化学必须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我在化学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办法:1.联系实际,开发创新。例如:我市佳宝牛奶在全国打出了品牌,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大量的牛粪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堆放在农田里.造成农田无法耕种;有的不经处理直接排进小溪、小河,随后流人大河中,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我便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处理牛粪,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修建沼气池.将牛粪作为制作沼气的原料;牛粪中有很多纤维.可用作养鱼的饲料;将牛粪晒干作燃料等。这样既避免了污染.又实现了有效合理利用,一举两得。通过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2.打破成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具体的可以给学生提一些能启发其想象力的问题,如在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氯化钠.除了考虑化学性质区分,还可以考虑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等。这样可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培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与人格形成的过程。无德有才的学生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才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化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对学生的道德与人格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人格升华.也获得道德理念的熏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水华、赤潮等水污染,方便袋等白色污染,红心鸭蛋、面粉加增白剂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培养学生的良心和道德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还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表现是不同的.是各具特色的。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周详、有效的教学方案,改进和创造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我通过初步实践,在中考中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绩,更坚定了对新课程改革的决心。我相信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以前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沧县中学:武侠
内容摘要: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设疑法、竞争法、开展课外活动法等等。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011年12月15日
第三篇: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和化学科学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更多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论文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有效教学的意蕴。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指:
1.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牛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1.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1.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1.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2.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2.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状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问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2.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
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
3.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①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沦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⑧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3.4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要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什么?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理念,当然课程评价的改革也不例外。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评价目标由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将化学教学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变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树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优质教育的服务理念。②评价内容由单纯重视知识的学习评价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转变。改变以往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单一评价;强调与课程目标吻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③评价方式由单纯重视纸笔测试向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提出了与新课程相应的3种评价方式,即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由于纸笔测试仍然是高中化学新课程评价的有效形式,但在评价功能和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强调过程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综合;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收集档案的内容;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④评价主体由学生的被动参与评价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转变。高中化学新课程评价,特别要强调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建立开放宽松、师生互动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挥元认知的调控作用,优化学习过程。
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和要求都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进行,具体形式由各实验省自主制定。例如,有的省将举办全省统一的基于模块的学分认定考试;有的省将采用学业水平考试,并将折合成一定的分值进入高考总分;还有的省准许学生分参加相应的必修学分认定考试。
高考系统也将进行系列改革,例如,教育部将根据高中课程标准制定新的考试大纲,将兼顾高校招生需求和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求,明确不同类别考生应该达到的高校招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纸笔考试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共同基础和自主选择。实验省拥有了更大的高考自主权,各省也将制定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考试模式和具体考试说明。
在各类纸笔考试的命题改革中,也将遵循以下基本理念:继续坚持以能力为本的命题原则,特别关注学生接受、加工、处理信息的学习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倡将对双基的考查融入实际情景中,使用多样化的习题形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整体联系的认识;关注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解水平;重视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运用。另外,不提倡出偏、怪题目和没有价值的难题,不宜出过于追求知识细节的题目,杜绝编造毫无真实依据的虚假题目。
第四篇:化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庄浪四中
李昌安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所学的教学理论,综合处理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是实施课程的最基本的方案,是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计划,是教师结合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研究提供的高度浓缩的学习资源,是教学方法与认知规律高度统一的结晶。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更要讲究策略性。
教学设计的策略性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删减和加工处理,以尽量合理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务必讲究教学策略,才能更有效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否则,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话。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要体现出鲜明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有:
1.“架桥”引入新知的策略。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如在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之前 应巩固基本反应类型和酸碱盐氧化物知识,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学习中,在讲“盖斯定律”之前,可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类推“化学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一结论。学习化学平衡建立和移动与过程或途径无关,只与条件有关前复习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一结论。
2.教学内容的情景化策略。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和跟化学有关的问题、故事、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景,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学情景的创设,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构思,教师切不可脱离实际,滥用乱用影像资料,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如涉及到碳酸钠制取的教学内容时可适当的介绍“侯氏制碱法”,但不宜过多过深。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策略。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生活离不开 化学,化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化学物质不仅是化学教育的素材,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设计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现实社会的联系,重视STSE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科学进步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做出的贡献,感悟到学好化学对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如,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重大问题,都需要化学的参与。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 4.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种以“问题”为特征呈现教材的方式,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能否从教材中提取出激起学生认知冲突,追求事物本源欲望的有价值的问题。当然教师如能抓住教学过程中生发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更有帮助。如“物质的量”一节课,以提出的“18毫升水的质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问题情境,为整个一堂课的主线,带入学生进入一个既有问题困惑,又有成功快乐的美好学习情境。所以说,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对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提高、情意提升,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5.教学内容的直观化策略。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复杂的抽象的问题,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模型,引导他们联想和类比,运用抽象思维把握各种模型的本质属性。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方式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性理解。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原理从“特例”到 “一般”,由点到面,从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归纳出制取气体的一般装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积极地创新,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所产生的压力,大理石与盐酸分离和接触,引导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使他们接触和分开的方法,都能使化学反应随时发生与停止,这样学生会设计出许多有创意的装置,6.教学内容的活动化策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是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而应是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习知识。为了落实新课程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学,通过回忆、联想、观察、讨论、合作、探究、练习、总结等活动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的锻炼和情感的培育。
7.教学探究结论的开放性策略。设置进行探究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探究的结果不一定唯一。探究要让学生都能有所体会,有所研究,有所提高,就是要让差一点的学生走得进去,要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要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探个清楚明白。
8.设问和训练层次性策略。设问是为学生更好的思维来设计的,要体现知识的由难到易的思想,学生是有差异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熟能力,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使各个层面的学生的思维在本节课都有所发展,问题设置可从多方面考虑,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课堂训练要从难度和量上有层次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训练中都有收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做好铺垫。
9.科学思维方法的策略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如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让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如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原理从“特例”到“一般”,由点到面,从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归纳出制取气体的一般装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鼓励学生跳出定势积极地创新,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所产生的压力,大理石与盐酸分离和接触,引导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使他们接触和分开的方法,都能使化学反应随时发生与停止,这样学生会设计出许多有创意的装置,在各个层面上设计出多样化的装置。
前面强调教学设计要讲究策略性,但是,在同一个教学方案中,并不是策略运用的越多越好,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讲究多种教学策略的优化,尽可能地选择单位时间内学生乐于接受,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的策略。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化学课堂结构协调策略
新课程化学课堂结构协调策略
摘要:从新课程标准的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3方面讨论新课程化学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与协调策略,目的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存在着3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只有当3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由于这3种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教学时,3种结构很容易出现脱节和失调现象,会给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不利影响。现就高中化学新课标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及协调策略作一粗浅的分析。
1化学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
造成3种结构失调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类。
1.1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把握不准
新课标化学教材虽然有3个不同的版本(即人教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但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综合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而编排的,基础理论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知识及研究和学习化学学科的基本方法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都采用穿插式或镶嵌式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打破章节顺序,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角度和化学学科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做到这一点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难以把握新课标教材内容潜在的心理意义,不能挖掘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不好教材内容的潜在心理意义,就无法给学生呈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结构;挖掘不出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原有的化学知识开展融过程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其次,是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构成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若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很难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不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配制溶液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有的老师却按旧教材的要求,将重点放在了溶液配制的步骤、仪器的使用甚至误差的分析上。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课标的要求。
再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目标“应试化”、知识教学“考点化”现象,结果会肢解有关化学知识、模糊了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更谈不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使化学教学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解题化学”,有失去化学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实践性的危险。
1.2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缺乏深入研究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目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对教材知识能力结构的加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而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简单地看作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求过程。其实,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用心
爱心
专心
他们完全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即通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式去学习。因此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无论是章节体系还是具体的知识点,都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甚了解,无法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教科书在编写时,虽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该年龄段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顺序,但并不能顾及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施教班级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出能为学生顺利接受的教学顺序。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碳的多样性”的教学,因初中教材不同版本对碳的知识介绍的程度不同,所以必须先了解学生初中所用教材版本,以及教材中对碳的介绍,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该节的教学。
1.3对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
所谓教学结构,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所设计的比较固定的简约化的组合方式及运作流程,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途径和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常可见到以下几种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一是机械地照搬教科书中化学知识的编排顺序,照本宣科,等于是在照教科书向学生硬灌知识。二是没有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抄现成的教案。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学结构很难起到协调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教师也只是成了知识的转述者,没有成为学生认知结构构建的有力促进者。三是不顾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与规律而硬性设计教学结构,只是按照旧教材的教学目标去设计,结果造成教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了互不联系的两张皮。可以说,许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新课标课堂教学却按旧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甚至提出“一步到位”的高考水平教学目标,实际上化学教学是很难做到“一步到位”的。
2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协调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3种结构形态均有各自的规律(即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要做到“三序合一”,把3种结构整合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关键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为教学结构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决定了3种结构的协调程度。我们认为,要设计和实施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
在新课标教材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特别要注意研究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要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以下内容: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②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同时,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认知同化学习。
2.2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如在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2进行“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的教学时,我们用下列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1)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铁片、镁条分别放入盛有同浓度、同体积盐酸的试管1、2、3中,可观察到1中无气体生成,2中能产生气体,3中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为什么?(2)为什么食品在冬季的保存
用心
爱心
专心
时间要比夏季长?(3)硫分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4)为什么蜂窝煤比块状的煤容易引燃,而且燃烧旺些?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一般而言,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拓宽原有认知结构或概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而提出的问题。
2.3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以下两种整合方式:一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包摄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二是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要根据化学知识的结构和化学教材的知识编排特点,抓住知识的中心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网络。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对第3、4章来说,第1章是方法平台,第2章是观念和理论平台,在第2章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以便应用到后续教材的学习。再如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无论是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还是硫的转化,各节内容都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和“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因此,就可让学生按此思路学习本章各节内容,并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思路。
2.4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做到这一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便是一个首要问题。优化的教学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提炼原有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心向;实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技法和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水平、科学精神等都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如针对学生和教师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我校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问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选取与本课时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3个过程学习各探究点。
问题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与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要随着教学诸要素的变化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而不断地调整、充实和更新。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各种反馈信息,一旦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协调,就应及时调整自
用心
爱心
专心
己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协调3种结构的关系。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往往是产生这种不协调的根源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实际学情,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灵活设计合适的知识梯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化解疑点,实现“三序合一”。
总之,成功的教学,应该体现为通过教师设计和实施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最有效地协调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关系,最有效地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用心
爱心 专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