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和谐社区建设
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和谐社区建设
一、和谐社区的概念
和谐社区建设是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社区服务。第二,社区环境,第三,社区文化。第四,社区稳定(就是安全问题)。第五,居民自治。第六,党的领导。
二、建设目标
建设和谐社区具体目标:民主法治健全、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活环境良好、邻里互助友爱。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
建设和谐社区属于战略性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着力抓好。我们建设和谐社区选择的基本途径是:
1、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建设和谐社区,关键是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动员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把居民群众凝聚于基层社区组织内。
2、动员辖区单位共建社区。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社区精神,调动社区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3、实行机关部门包联社区。组织市、区两级机关部门包联社区,一个部门包联一个社区。其任务是指导帮助社区加强内部基础性工作。
4、开展“特色社区”建设活动。配合和谐社区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和绿色社区活动,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主题。同时,继续开展文化、卫生、科技和法律“四进社区”活动。
5、强化社区党组织建设。健全的社区组织是推进和谐社区的组织保证。要把大批在职党员、外来劳动者党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和流动失业人员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实现加强党员管理和发挥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模范作用的双重目的。
6、加大政府行政推力。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定期研究,作为一把手工作来抓。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城区政府和部门工作目标和责任,实行目标、督促、考核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和谐社区建设达到标准。
第二篇: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社区居民自治
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居民自治
此部分备考需关注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含义及要素,意义及基本原则,此外,基本形式也需要关注,如居民会议制度、居民公约、居民委员会工作制度等概念便需了解。【知识储备】
★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要素:
1.自治区域:活动范围;2.自治组织:物质依托或组织基础;3.自治事权:自治的关键所在。★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
(1)自治组织本身不是政权机关,也不是政权机关的派出机构或辅助机构,不向国家承担财务责任,主要行使自治职能。
(2)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而是由自治组织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并对全体居民负责。
(3)自治的对象是全体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4)自治的范围限于基层的社会生活,以人民群众生活的社区为自治单位,如村庄、街巷、里弄等。
(5)自治的目的是使该居住区内的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办理好本居住区中的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原则:
1.群众自治原则
群众自治原则,就是由居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共同办理好本居住区的各项事务。
2.直接民主原则
直接民主原则,直接民主是相对间接民主而言的。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区居民直接选举产生或者由居民代表直接选举产生。这种居民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成员的方式就是直接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高形式。
3.由民做主原则
由民做主原则,就是关系全体居民利益和本居住区工作中的大事,必须由全体居民、户代表或者居民小组推选的代表共同讨论决定。居民会议由本居住区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或户代表或居民小组推选的代表组成。居民委员会是居民会议的执行机构,对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议是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权力机构。居民会议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范围内,代表本社区居民行使自治权力。
居民会议制度的特征体现在:权威性;广泛性;直接性。
★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和主持,会议议题由居委会组织。参会代表必须超过社区居民代表的半数,所做的决议或议定需经到会代表的半数以上同意方有效。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策。
★民主选举是实施居民自治的前提。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是居民自治的核心。
★居民公约是指城市居民根据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就某一问题或某些方面,经居民会议讨论制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实施的行为规范,是居民实行自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①不违法原则;②符合本社区实际的原则;③公开民主协商原则。
【例题·单选】关于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基本要素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自治的对象需限定为某一阶层或者某一行业的成员,规定了自治对象之间的界限
B.居民在自治过程中必须扮演自治主体的角色,这强调了居民身份的单一性 C.居民自治权由宪法赋予,与自治功能的发挥和自治事业的发展没有关联 D.居民实行自治,必须有一定的自治组织形式来实现,否则无法落实自治权 【答案】D。解析:基层群众自治的对象是全体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A项错误。居民在自治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一方面是自
治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是自治的客体,即居民既是组成自治组织的成员,又是自治组织服务的对象,B项错误。居民自治事权的广泛或大小,与自治功能的发挥、自治事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联,C项错误。实行自治,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载体,否则村(居)民的自治权将无法通过固定的组织形式去落实、去执行,D项正确,应选。故本题答案选D。
第三篇:2014年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专业知识-和谐社区建设四大品牌
专业知识有限,对于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来说,是一个致命伤,中公
教育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了弥补广大考生的这一短板,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社
区工作者考试专业知识:和谐社区建设的四大品牌,希望能为参加社区工作者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全国首创了“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一倾斜四延伸”全覆盖救助、社区
失业预警干预和“零遗漏、全方位”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四大服务品牌。
1、“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通过建立助老助残服务站、设立助老助残社区
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缓解“4050”人员就业压力,同时满足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实现“一岗解两难”。向辖区重点服务对象困难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免
费服务,低偿、有偿服务覆盖全区6万余名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低收入群体。
2、“一倾斜四延伸”全覆盖救助。“一倾斜四延伸”即实现救助对象向老、幼、病人群倾斜,救助范围向农村群众延伸、向边缘困难家庭延伸、向外来务工人员
延伸、向突发事件领域延伸,实现救助对象城乡全覆盖。受益人群从城镇低保困
难家庭,扩大到农村低保困难家庭;从城镇边缘困难家庭,扩大到农村失地农民;
从企事业单位下岗职工,扩大到在职困难职工;从辖区居民,扩大到外来务工人
员。救助范围从现金援助扩大到就业援助、医疗援助、住房援助、助学援助、司
法援助等。
3、社区失业预警干预。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创“社区
失业预警干预”机制。将社区内所有劳动年龄段内人员,按照就业稳定性划分为
ABCD四类,并建立数据库;用“红、黄、绿”三色对就业状况进行监测评级,重点
对失业人员和边缘失业人员进行监控和预警,及时全面掌握社区就业状况,为促
进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数据。
4、“零遗漏、全方位”居家养老。以养老保障、医疗健康、生活照料、文体
娱乐、权益维护和志愿服务等“六网”为基础,将辖区6万老年人全部纳入居家养
老服务综合体,提供爱心食堂、日托、康复、医疗等四大项服务。向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重残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依托最先进的3G技术,为80
岁以上困难老人、重残老人免费安装“全球眼”实时看护系统,探索建立“零遗漏、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
第四篇: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社区志愿者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社区志愿者
社区实务和社区工作基础知识是社区工作者考试的必考点。而专业知识有限,对于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来说,是一个致命伤,陕西人事考试网为了弥补广大考生的这一短板,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社区基础知识大纲:社区志愿者,希望能为参加社区工作者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是指以社区为范围,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二、人员构成原先是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些年轻人,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从事者从年轻人扩大到多个年龄段,可以是少年、中年等;二是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来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帮助老弱病残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而现在志愿者从单纯的奉献阶段发展到了可利用有偿服务获取收益来支持无偿服务的阶段.三、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并制定了有关章程和管理办法。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志愿者组织逐渐完善了组织制度、活动章程,开始有了例会,逐步走向正规。
四、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据了解,世界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均参与率在10%,发达国家在30%到40%,而我国的城市人口参与率只有3%。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共建一支宏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自治组织也要发挥作用,支持和关心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发展和壮大。
五、社区志愿者申请
想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同志可以在任意时间到任意的社区居委会进行申请,没有条件,只要有志愿服务的热情即可(但出于志愿服务的便利考虑,建议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居委会申请)。
申请程序很简单,只需要携带两张一寸照片,填写一张“社区志愿者注册申请表”(此表社区会给你)即可,上面包括志愿者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事的志愿服务项目等等。如果你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报名的社区办事快的话,当时就能给你进行网上注册,并发放给你“中国社区志愿者证”(此证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颁发)上面有你的编号以及个人信息以及志愿服务记录等。
文章来源:陕西人事考试网(http://sa.offcn.com)
第五篇:加强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
加强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
加强和创新社区和社会管理服务,是为了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我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发展基层民主,发挥城市社区网络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平台,积极搭建适应社区工作的组织载体和网络,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和“便于组织管理、便于参加活动、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全社区的工作组织网络,努力探寻适应社区工作特点的活动方式;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组织体系,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要目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让社区居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探索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安定的新途
径、新方法。社区要通过召开社区各界人士工作座谈会的形式,认真听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从而使城市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和谐社会是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的。作为社会组成基本细胞的家庭,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邻里关系,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因此,只有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平安社区”、“友爱邻里”要从社区抓起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保持社区和谐是实现“平安社区”和“友爱邻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那么,怎样实现社区的和谐呢?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强组织建设。建设好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社区公益服务站及志愿者队伍,形成覆盖面广和凝聚力强的社区志愿组织网络。二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五老”、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和作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克服以前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长期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要加强慈善组织建设。目前,社区服务项目主要是面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邻里关系,所以要不拘形式,采用多样性的方式来组织慈善活动,必要时可以和有关部门工作相结合开展。四要加强机制建设。通过社区评奖及开展
活动等方式,建立一整套的机制,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加以整合,提高社区服务和指导能力。只有社区多提供平台,为社区群众、邻里之间沟通联系提供媒介,才能使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社区和谐。
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
邻里关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几何时,国人以亲密的邻里关系、互帮互助的和睦社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对有些国家冷漠的社区人际关系总有一些优越感。但是,近十几年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多元化、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自私、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降低。因此,现代都市的邻里之间普遍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距离和警惕,“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心理普遍存在,邻里关系日益冷漠。邻里关系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邻里之间一些小矛盾的升级,导致了社会治安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社会友爱精神的逐步淡化,影响了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生活满足感、幸福感。这种状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倡的新型现代文明人际关系极不协调。
冷漠的邻里关系使得老人和独生子女的精神生活更为缺失,他们很需要丰富的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可是,现代都市里冷漠的邻里关系导致最为便捷的一种交往形式丢失了。
在以独生子女为社会关系中心链的社会关系下,冷漠的邻里关系对孩子们在公共利益观、社会和谐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和程度。所以,发扬社会新风,建设和谐邻里关系十分必要,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人文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呢?
“邻居节”使邻里关系走向和谐
举办“邻居节”,让邻里走到一起来。我们山城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睦邻活动,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到“邻居节”活动中,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社区生活氛围。通过开展“邻居节亲情茶话会”、发放“邻里亲情联系卡”、“空巢老人关爱活动”、“传讲社区动人故事”、“多助一”及“党群结对”扶贫助困活动,切实促进了邻里相识、相认、相知、相助,形成了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邻里走出小家庭,融入社会的大家庭。我们山城社区以构建和谐社区、创建省级文明社区标兵为目标,加强荣辱观教育,深化相识、相知、相助,团结、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拉近邻里的距离,促进邻里情感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百姓的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为打造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的邻里之间
重新建立诚信友爱的关系找到了具体有效的载体。
通过“邻居节”这一载体,提倡乐于助人——当邻居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提倡文明礼貌——邻居见面使用文明用语,热情寒暄,减少隔阂;提倡主动谦让——发生邻里矛盾时敢于反省,将心比心,化解矛盾;倡导提高防范意识——发现邻居家门口有异响或陌生人在门外徘徊时,主动询问,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提倡主动当“二传手”——邻居不在家时,代为传言或保管物品;提倡保持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在公共走廊乱堆杂物妨碍交通等等。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定要倍加重视社会的基本细胞——邻里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要以社区为阵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脉搏,引领广大社区群众和家庭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人人讲美德、家家创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广泛宣传关于社区管理服务的政策措施和社区管理服务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