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文化引领,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之路
实施文化引领,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之路 金川集团董事长杨志强
总经理王永前
安全生产事关广大职工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事关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企业第一位的职责和政治任务。近几年来,金川集团大力实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事故总量大幅度减少,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去年,金川集团喜获“中国工业大奖”,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迈上了历史性的新台阶。新的形势下,公司将按照“资源与资本同抓、传统与新兴并举、科技与项目带动、党建与机制创新、民生与社区和谐”的总体思路,按照“基业长青、他业繁茂”的要求,扎根金川,展翅高飞,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集团。当我们满怀信心,着力建设幸福美好新金川的时候,时刻把安全工作作为公司天字号大事,摆在第一位来抓。在成功构建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的基础上,扎实、深入地抓好金川“五阶段”的深度推进工作,真正实现文化引领,着力打造平安金川。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创新、丰富、完善金川安全文化管控模式,使金川模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安全文化管控模式,为我公司基业长青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文化支撑。
构建金川模式
引领安全发展
金川集团是一个采、选、冶、化、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并存的大企业集团,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公司安全生产的风险是很高的。作为对员工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对企业健康发展高度负责任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切实找到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全球相关安全生产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标杆企业的深入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必须构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管控模式,依靠安全文化的引领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构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管控模式,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吸收安全业绩卓越的全球知名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还必须结合公司实际,深入研究挖掘多年来公司所积淀的安全文化底蕴,优化安全文化要素,整合安全文化资源,创新安全文化管控模式。经过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公司构建了具有金川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以此引领公司安全发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金川模式,是承载金川安全文化、实现零伤害和长周期安全生产的一套比较科学、卓越的梯进式安全文化管控模式,体现了安全文化管控的科学化与系统化、精细化与集约化、体系化与机制化、流程化与模式化的管控思想,是金川安全管理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共由13个“五阶段”组成,具有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显著特征,涵盖各专业、各领域、各层级,涉及生产、管理、经营各环节、各方面,体现了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金川模式”建立的根本目的,是要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实现零伤害目标。“金川模式”中,安全理念文化是核心,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固化于制、外化于行。要通过安全宣誓、安全承诺、理念诵读、塑培教育等有效手段,使金川“十二大”安全理念让每一位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得到彻底净化和升华,使金川的安全愿景、使命、目标和承诺真正“内化于心”,成为引领员工自律和行为养成的思想精髓。安全文化墙、安全文化长廊、岗位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手册等要成为广泛宣传金川安全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安全理念落地生根;安全制度文化是“金川模式”的基础和保障,要遵循“科学性与先进性、配套性与可操作性、定量化与简单化、流程化与模式化”的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原则,从复杂到简单、从简单到量化,从量化到流程化,从流程化到模式化,实现从制度到制度化再到制度文化的根本转变,并根植于每一项管理、生产环节,消除安全管理低效运作瓶颈,打通安全管理高效运作流程,使金川“五阶段”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和对生命的尊重;良好的安全行为养成是金川集团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行为养成难在以一贯之,贵在始终如一。要始终把握住这一规律,沿着从粗放松散、强制被动、依赖引领、自我管控到行为养成“五阶段”安全行为发展轨迹,形成具有金川特色的“五阶段”员工安全行为养成模式。从层级领导“四必做”、层级领导研究“四安全”、层级领导现场带班、岗前五项安全准入、工作前风险思考、任务危害分析、手指口述本质安全操作确认、岗位挂牌走动巡检等方面入手,着眼于生产现场每一人、每一天,每一事,每一处,培养员工的安全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使每一员工都能够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安全人”;关于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金川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镍、铜、钴及铂族金属采选冶工艺、技术和装备,全国最大的机械化、现代化坑采矿山,干净、明亮、整洁的作业现场,宽敞的厂区道路,与之相适应,必须建立全方位的人机隔离、安全防护和安全标志。通过 “五阶段”物质安全文化八要素的系统建设,真正实现金川物质安全文化从物态高安全风险阶段到“人、机、环”科学匹配化建设阶段质的飞跃。
“金川模式”中,五大专业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和金川安全文化四大延伸工程建设,以及安全生产先进管理法和操作法的推广实施,为金川特色安全文化建设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还要进一步通过生产组织、设备运行、工艺系统、工程项目和员工塑培“五阶段”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以及大力推动矿山等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人、机、环”科学匹配化、零伤害和关键要害岗位安全管控等“五阶段”延伸工程建设,真正实现各专业领域、各生产环节、各重点部位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为实现零伤害目标和长周期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几年来,公司在系统构建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用“金川模式”引领公司安全发展,我们既欣喜地看到,在实现金川本质化安全的进程中,“金川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实现金川的本质化安全,我们任重而道远。
增强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助推安全发展
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开展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要求,公司大力实施安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零伤害”活动,全面开展安全管理科学化与系统化、精细化与集约化、体系化与机制化、流程化与模式化“八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安全与发展的协调统一。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确保实施效果,必须切实增强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助推安全发展,着力将“金川模式”打造成为引领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知名品牌。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执行能力。坚定不移地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为天”的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五阶段”梯进式安全管控模式建设为安全工作主线,全面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执行能力,以执行能力的不断提升保证安全管控水平的全面提升,争当创建“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排头兵。
二是增强大局意识,提升自控能力。金川集团目前拥有数万名员工,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大金川”的生产经营运行格局已经形成。保障每一位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是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是金川公司的大局。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增强自控能力,公司的安全管控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这种自控,是对分散在全球各地每一名金川员工的基本要求,必须以厂矿、车间、班组和各级员工的自制自控为核心,把服从管理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的“我要安全”,从而提升到“我会安全”、“我能安全” 的工作境界,确保零伤害目标的实现。
三是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立,整体股改上市工作全面推进,成为公众关注的上市公司已经为期不远,上市之后将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安全工作的风险也会随之而增大,即便一个细微的不安全事件都可能影响到公司发展。只有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才能集中力量防治风险。因此,我们要以“无隐患、零违章,实现零伤害”为核心,深化零伤害理论模型研究,加大“人、机、环”科学匹配化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关键要害岗位安全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受控状态。
四是增强忧患意识,提升防范能力。金川集团作为高危行业并存的大企业集团,事故隐患防不胜防,我们必须时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全力提升安全防范能力。针对“金川模式”深度磨合和改进提升的新要求,清醒认识“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的阶段性特征,有力推动十三个“五阶段”整体向更高层级迈进,尽快进入文化管控阶段,树立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集团安全管控的新形象。
推进“金川模式”落地生根
着力打造平安金川
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经过落地生根变成实实在在的安全绩效。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作为安全文化的“金川模式”,需要经历一个从理论—实践—总结—升华—再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践主体正是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扎实有效的实践也正是“金川模式”落地生根的过程。金川安全文化的全面实施,要以“五阶段”四层次安全文化创建模块为主导,以五大专业化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和四大提升工程建设为配套,全方位推进,全面提升管控水平,实现用安全文化引领安全发展,确保零伤害目标的顺利实现,着力打造平安金川、和谐金川。
“文化引领”——不仅要具体落实在安全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安全文化落地生根的过程中,还应起到提升素质、凝聚力量、促进管理,塑造形象的引领作用。既要统筹抓好安全文化的传播和落地,更要把具有金川特色的安全文化融入公司转型跨越、跨国经营、建设百年金川的全过程,渗透到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的各环节。坚定不移地贯彻并践行金川安全理念,形成全员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一致的价值取向,为打造“金川模式”营造“目标同向、上下同欲、行动同步、责任共担”的氛围。
“顶层设计”——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立足全局,用系统的视角、科学的方法,在充分分析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金川模式”深度推进的实施方案。坚持从顶层入手,制定措施,细化目标,建立机制,落实责任。要对十三个“五阶段”模块进行逐项分析,拟定出每一个模块建设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明确责任,督促各层级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形成上下统一、任务明确、监督到位、扎实有效的金川安全文化建设格局。
“过程控制”—— 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贯彻落实中要关注每一个可能导致“瓶颈”的环节,强化过程管控。经验和教训警示我们,所有安全事故、事件或隐患,都是因为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管控不到位所导致的。因此,要充分遵循“五阶段三角形”事故控制原理,切实做到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建设,确保金川安全文化落地生根。
“综合治理”——着力于基层、基础、基本功,加强金川安全文化基础建设,夯实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根基。公司生产经营区域广,工艺流程长,管理幅度和管理难度较大,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安全。要通过 “五阶段”生产组织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五阶段”工艺系统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五阶段”设备运行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五阶段”项目建设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五阶段”本质安全人塑培、“五阶段”人机环科学匹配化建设、“五阶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五阶段”零伤害理论模型建设和“五阶段”危险岗位安全管控等九大配套模块建设,以厂矿、分子公司为主体,以职能部门为依托,以车间、班组为重点,将“金川模式”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基层组织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杜绝层层衰减,确保执行不变调、落实不走样,扎扎实实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真正做到固本强基,落地生根。
“创新驱动”——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确保金川安全文化始终坚持旺盛生命力的基本前提。要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开拓新思路,落实新举措,推动新发展。根据党和国家关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出的新要求,在“金川模式”建设中,要按照“公司引领、基层自控、员工自律”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重点针对生产作业现场和三层次员工行为管控,积极探索和优化安全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更好地落实各级组织、各层级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管控水平。
安全工作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建设百年金川的征程中,竭尽全力打造平安金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金川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本”首先应该体现在保证人的生命安全。金川公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集团,必须以杜邦、必和必拓等世界一流安全生产企业为标杆,以具有金川特色的安全文化为引领,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挺进世界500强、实现基业长青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第二篇:实施文化引领,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心得体会
学习董事长、总经理署名文章《实施文化引领,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和讨论董事长、总经理署名文章《实施文化引领,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给了我深刻的体会。
首先,董事长和总经理站的起点很高,他们站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集团的角度,以构建和谐金川、平安金川的使命感来打造金川企业文化。其次,文章思路鲜明,目的明确,充分表达了领导人实施文化引领,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的决心和希望。
作为一名车间级管理者,我们首先要领回公司领导人要实施文化引领,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的观念和理念,更要肩负起向车间各层级人员传达责任,充分发挥好我们对领导人观念、理念的传播载体作用和继承发扬作用。
从近几年来党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和谐发展”,到今天公司领导人提出的“文化引领,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再到这两年国家通过网络媒体倡导的对《弟子规》、《三字经》等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学习,都充分体现了进行文化引领在企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文化形成的久了,就会成为一种名族信仰,就会内化于心,固化于行。今天公司领导人倡导的“实施文化引领,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也加深了我对信教徒们的理解,理解了他们三步一磕头,虔诚的拿着贡品去朝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佛,佛在他们心中他们心中已经形 成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文化引领的作用是巨大的。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通过实施文化引领,走出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的呢。
首先,我们企业文化的技术文化、设备文化、道德文化等各种文化要借鉴公司在四层次五阶段企业安全文化中取得丰硕成果的经验,创建出企业技术文化、设备文化、道德文化等各种文化的模块,再按照各大模块的各个阶段,形成公司集安全、生产、技术、装备、道德等各类文化与一体的企业文化,最终靠企业综合文化的引领,实现公司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其次,安全发展是根本。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安全生产,才有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团结、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安定。只有把安全意识牢牢铭记于心,携手共筑坚不可摧的安全长城,才能在企业发展历程中书写我们的历史,与企业共同成长,创造崭新而美好的明天。作为车间的管理人员,要从自我做起,要从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做好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到管理人员领导车间安全的责任,以通过创造车间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来改变职工的观念。只有实现车间的生产组织本质化安全、工艺系统本质化安全、设备运行本质化安全、员工行为本质化安全,员工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安全的工作、舒心的工作,员工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车间的发展战略上来了。
再次,科学发展是主题。一个人不要求进步就会落在别人的 后面自惭形秽,一个集体不发展就会脱节与社会,一个企业不发展就会失去竞争机会。金川的铜生产面临着亏损的局面,成品车间作为同生产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最终用户,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进一步寻找差距,并通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有效手段,提高阴极铜包装质量和包装发运效率,推动公司阴极铜包装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车间的科学发展。
第三篇:安全产业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
安全产业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
2011-10-10 第04版:市场经济 作者:黄晓东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723
所谓安全产业,是指安全的产业化,即是从产业形态上进行安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的过程。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况来说,安全产业尚属于破题开拓期的新生事物;但就中国社会发展态势来说,安全产业又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引导未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认真研究探索安全产业的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战略判断和策略选择,对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安全产业、走科学发展之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安全产业的历史担当
产业的发育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上的。在当代中国,安全产业地位的凸显是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发展安全产业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积极回应。
一是以重化工为主要特点的工业化与快速城市化相交织,安全生产形势空前严峻。当下中国社会的工业化是以发展重化工为主要特点,重化工是工业化的强劲动力,但也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甚至恶性爆发的温床,污染问题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更是重化工产业难以回避的代价。而且,由于重化工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局限性,我国相当多的重化工产业客观上集中于人群 聚居区和水资源供给的要害地区,化工“围城”是普遍现象。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害,甚至还会带来重大的生态灾难,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的危害将会持续数百年。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则是以大城市扩张为主要特征,大量的产业、人口、经济政治活动以高密度的状态集中于大城市中,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像北京的人口密度已经是纽约的1.7倍。城市化的发展需要相关生活设施的配套,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城镇输配系统管道以及城市加油站在大幅度增长,城市灾害事故放大、耦合、衍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均在增加。
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化扩张期的发展状态,加之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等因素交织,使得中国安全生产形势空前严峻,事故已经从理论中的“易发”变为了现实中的“多发”、“频发”乃至恶性爆发。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十五”以来,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2.5%,各类事故死亡总量每年以超过6%的速度在增长,接近GDP增速的2/3。
二是以人为本新理念与社会文明新进步相促进,安全生产期待更加强烈。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重化工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同步进行。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化工产业短时期内不仅不可能被替代甚至还要大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安全生产问题客观上依然多发;从发展理念来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和社会文明的新进 步,使得社会民众对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安全生产有了更高期待。一方面是因重化工发展带来的各种生产安全问题频发,另一方面是社会民众对安全生产问题的高度敏感化,加之现代社会又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的无障碍便捷流动也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安全生产问题。这诸种因素相叠加,很小的安全生产问题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安全发展呼唤产业支撑,科学发展要有战略支点。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现实并不因我们的愿望而改变,面对管而不减、禁而不止的生产事故,必须意识到,监管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多的是从生产者的意识和行为,从生产制度、生产过程等环节进行监管,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频次,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的问题。只要是人总会犯错误的,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如果不从产业的层面统筹考虑,通过安全产业的配套在其生产过程内部实现产业安全生产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产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那么,安全生产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更进一步看,发展安全产业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支点。把科学发展体现在发展的实践中,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要求、大战略。但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产业,没有反映科学发展属性的产业,科学发展也会成为空话一句。
安全产业的战略定位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们必须对安全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 的定位有准确界定。既要阐明其产业运行模式,讲清楚安全产业是如何保障产业运行安全的;又要对其产业绩效进行科学分析,解决采用安全产业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还要对其发展空间做出前瞻性判断,为安全产业发展勾勒出未来发展路线图。
根除安全生产隐患
安全产业实现的安全是一种“本质安全”。所谓“本质安全”,是指通过为现有产业配套服务的同时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生产运行模式,进而从生产方式、生产源头把安全生产事故彻底消除。
通过安全产业实现本质安全和通过监管实现安全生产,这两种方式保障的安全完全不在同一层次上。就其运行模式和运行机理来说,两者也完全不同。安全产业是从生产全过程彻底根除安全生产隐患,让不安全问题没有发生的可能和条件。安全产业不是说不让生产过程不发生失误,而是说即使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操作失误,也产生不了生产事故。
以油气爆炸和油品渗漏为例,传统的汽油运输过程中极易因电火花而引发爆炸,导致事故发生,城市加油站燃油渗漏常常导致土壤被污染。采用阻隔防爆技术改造的加油站,即使遭受枪击、雷击、明火都不会发生爆炸,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成品油等相关危险化学品储运容器和装置的本质安全。安全产业的这种“本质安全”特性,成为了高等级安全要求的最佳保障和有效手段。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加油站皆是采用了这种技术改造的加油站。更进一步讲,安全产业的“本质安全”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保障经济运行在任何状况下的本质安全。这一点过去讲得不多,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类风险(自然风险和恐怖风险等等)的加大,这一功能的价值将越来越凸显。比如前两年汶川、玉树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震区常规的输油管道和加油站皆严重受损不能使用,但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保持震区经济正常运行都需要能源的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运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橇装式加油装置便显示了它的“全天候”功能,有力地保障了救灾工作的进行和震区经济的不中止。
提升企业全面绩效
在常规的安全生产模式下,企业经常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固然安全投入越多生产安全性就越大,舍不得进行安全投入,事故就不可避免。但问题是,企业经营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如果因为过度的安全投入而使得企业正常收益下降,甚至入不敷出,这样的投入就没有意义了。
当我们从安全产业的层面再来面对这一问题时,便会发现这并不是无解的悖论。好的安全产业不是企业的包袱,不是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是对企业既有绩效的全面提升。安全产业对经济发展有两大效益功能:一是“减损功能”。既帮助企业杜绝安全事故,避免经济损失,又帮助企业降低既有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消耗。避免的损失、节约的成本当然相当于间接创造的价值。二是“增益功能”。通过对安全产业的运用,不仅可以发掘、创造出企业 潜在的、在原有产业水平下不可能获得的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从而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还以阻隔防爆安全产业为例,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橇装式加油站占地面积只是传统加油站的1/5,在目前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节约出来的土地资源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再者,燃油储运过程中的油气挥发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油气挥发不仅污染环境也浪费资源,我国加油站的油气挥发率在6‰左右,由此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数十亿元,而采用阻隔防爆加油装置的油罐比普通油罐的油气挥发浓度减少了43%,这又是很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升级绝不仅仅是让旧的产业消失,让新的产业取而代之。这固然是产业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绝对不是全部,甚至也不能是重点。尤其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局限,劳动人口的庞大,使得相当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轻言放弃。如何既保持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续与发展,又从根本上杜绝安全生产的问题,这就是安全产业的使命所在。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里讲的安全产业主要是指为现有产业安全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产业,是一种狭义的安全产业。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大力发展这种狭义的安全产业来化 解现有产业生产的不安全问题。但是,发展狭义的安全产业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把狭义的安全产业与现有产业相结合,让现有产业具备本质安全的属性,从而实现现有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让不安全的产业变成安全产业,让污染的产业实现清洁发展,让高消耗的产业做到绿色发展。
安全产业的策略选择
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安全产业的本质属性奠定了安全产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但是安全产业战略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安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安全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刚刚起步的产业,正确的策略选择对于其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技术创新始终是动力
一部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技术的突破是产业发展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技大突破都带动了产业的大发展。安全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出于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必然要对我国引进技术进行各种限制。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尽快形成具有中国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我国安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技术创新才有产业发展,有技术创新才有企业兴盛,这是中国安全产业发展的金科玉律。
政策支持仍然是关键
政府在政策上对安全产业与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制定产业标准。没有产业标准就不可能有产业的发展。各种资质不
一、良莠不齐的企业各行其是会败坏产业声誉。尤其是安全产业,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将会产生更大的不安全,造成更大的损失。积极依靠政府和推动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把标杆企业的生产标准上升为产业标准,是实现安全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安全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企业之所以有积极性花巨资、下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就在于技术的专利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回报。如果技术创新的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一项新技术面世后可以被无偿使用,企业就不会有积极性去从事技术创新了。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仅靠企业自身是很难做到的,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行政力量去查处打击。政府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科学的安全观是基础
尽管安全生产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社会对安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只有在发生安全生产问题后才会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会亡羊补牢。但是在平时未雨绸缪通过发展安全产业来实现本质安全,他们又有些舍不得。这种看似悖谬的现象表明,在全社会确立起适应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安全理念,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安全产业的 共识是很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内涵在扩展。现代社会的安全不仅仅指传统安全,像防止爆炸、坍塌等直接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能看得见的问题,更包括现代安全,像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引发各种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这种相对隐性的问题,甚至还应该包括后现代安全,像高碳产业模式引发的环境安全等。
社会安全内涵的变化要求社会在产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都要相应转变观念,把一些过去可能没意识到或者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如要在产业规划中加入安全产业规划。未来中国的发展,只要进行产业发展布局,要上新的产业,就应该把安全产业作为必要的前置条件。不能因为安全产业客观存在显性成本能省则省,而应该在综合评估安全产业的隐性收益后算大账。
因此,我们要确立一种科学的安全产业观,这就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安全产业固然是以产业形态运行,但它又具有“事业”的性质,更何况“安全”本来就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最基本的一种公共服务。产业的责任归企业,事业的责任归政府。政府应该把发展安全产业的成本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这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篇: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
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刘国华
当今的中学校长总是被赋予多样化的角色形象,诸如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策划者等等。而十几年校长工作的历练,令我深深意识到校长的主要角色应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校的变革,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变革的动因: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变革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校长自觉引领的结果。校长是集决策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于一身,更应当是一位富有创新、改革精神的引领者,校长只有以引领者的形象出现时,才能以一往无前的创新胆识带动和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让甘泉外国语中学这所老完中顺应时代呼唤,实现新的跨越,动力在于解放思想,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在对甘泉的办学历史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变革进行了以下战略思考:
思考一:变革要有独特性。要在具有一般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把学校办成富有个性特征办学风貌的学校,主要表现在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独特的办学策略,独特的发展道路。
思考二:变革要有预见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世界变成“地球村”,国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不断加快,包括日语在内的小语种人才将会日益受到青睐。
思考三:变革要有时效性。要及时跟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呼唤外语人才的快速培养,数以千计的日方企业、中日合资落户沪上,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升温,这是我们发展日语教育的良好时机。
思考四:变革要有校本性。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完中,并无明显的综合优势。只有创建特色品牌,以特色求发展,才能使学校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特色品牌将使学校成为永远的赢家。
因此,我们确立“探索教育国际化,走‘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之路”的发展战略。
学校变革是在校长引领下不断推进的过程,要求校长善于以战略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国内外的办学环境,挖掘学校的办学资源,预测和把握学校变革的趋势,抓住不同时期学校变革的特点、关键、重点和发展项目,以坚定的执行力予以推进,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变革的关键:特色发展的内涵定位 本研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学实习研究项目的资助。项目名称: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060
2世界级战略大师迈克·波特曾经说过:“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只有两种战略:一是差异化,二是成本领先。”他把企业发展定位一个指向“特色”,另一个指向“效益”,这对于学校发展定位有重要参考价值。校长作为学校的掌门人,在学校发展定位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学校外部办学环境和学校内部办学资源的调研思考,我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作如下描述:
1.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特色不是供人欣赏的风景,特色“物化”直接表现在育人的规格和素养上。我们提出培养“有教养、有个性、有竞争力、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这是对从日语教育开始的办学特色的最好概括。
2.管理效能定位:办学理念先进、管理高效、队伍精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学校;探索出一条关注母语和民族文化的有甘泉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
3.发展路径定位:以日语教育为抓手,以外国学生部作为新的生长点,以双外语教学为载体,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要内容,以迈向教育国际化为追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日语及其他小语种后备人才,逐步把甘泉办成“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学校。
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是基于以下思考:
特色发展是“日语见长”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特色学校的特色不可能是外界赋予的,只能是由它的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在条件决定的。我们学校有34年的日语办学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日语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雄厚的日语教师资源,以及韩、法、德、俄语种的师资条件。
特色发展是避免学校之间同质竞争的唯一选择。确定“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特色学校建设的定位既顺应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学生及其家长对多语学习的愿望。上海市普通中学中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设的,只有我们学校,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无疑是一种战略选择。
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日语,发展多语,办好外国学生部,这有利于扬我所长、展我所优。我们追求的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难以模仿”且能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
特色发展是树立良好而独特学校公众形象的最好渠道。良好而独特的公众形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特色学校比一般学校更容易为社会所识别,能使学校拥有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三、变革的保障:特色发展的支持系统
1.课程建设:根基
特色系于课程。战略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治校方略的支撑,离不开项目载体的设计和落实。特色定位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来承载和表现,课程特色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根基。我们采取“充实——改造——渗透——统整”的方法,对基础型课程进行优化;建设“日语见长,多语发展”外语品牌课程;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发展具有“重构活动,打造能力”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完善双外语教育的三种模式:(1)主修日语,辅修其它语种;(2)主修英语,辅修其它语种;(3)日语、英语双主修。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形成外语(听力、口语)、双语、对外汉语、国际教育(JA课程、EPT课程、IB课程等)、艺体、民族文化、科技(“2049”课程等)、综合实践、社交礼仪、演讲与辩论等课程系列。
2.教师队伍:原色
特色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的原色。为此我们依托“青蓝工作室”制订并组织实施“529工程”,即培养5名领军人才,20名骨干教师,90名教有特长的教师,提高甘泉教师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拔10名以上教师出国专业进修、交流与学习,并且保证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开设“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论坛”,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文化;成立“对外汉语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外汉语的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多语种外教,现在学校的外教数量已经增加到8名。
3.学生活动: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和活力,并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上。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开展中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性的体验,还组织学生参加“AFS”(国际交流学生派遣)项目,组织学生修学旅行;广泛开展将棋、空手道、跆拳道、茶道等社团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社团参与外事接待活动,促进体现国际理解的学生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承办中学生国际比赛,开展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学生互访活动,扩展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国际沟通、理解、合作的能力。
4.制度创新:平台
在一片“强化管理”声中,制度似乎变成了一种强制、外控的手段,不利于创设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以为制度创新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和谐统一,我们的探索在于:⑴构建“规范+情感+权变”的管理模式,设计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效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流程”。⑵采用人文精神促科学精神,淡化垂直领导,强化横向沟通的管理策略,以感化促转化。⑶改革管理机构设置,将现有中层机构整合,成立课程教学部、人力资源部、事业发展部、学生工作部、外国学生部和后勤保障部。⑷完善中层干部“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选拔任用机制,继续推行“主任助理制”、“任期责任制”、“述职报告制”。⑸建设学习研究型团队,改革会议制度,定期举行以“创新——让工作充满活力”为主题的教育、管理创新论坛。⑹借鉴企业管理理念与机制,采用项目招标制和项目管理制,推进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
5.文化积淀:灵魂
校长引领学校变革,是一种学校文化重建,绝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某一点的变革,而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变革。不断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为此,我校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价值观,重点是营造奋发有为、舒心愉快、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和谐发展积淀为学校的价值追求,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的学校观念文化;在制度建设上维护人的尊严,体现生命的价值,以生命生成的观点重建学校制度文化,使学校成为生命的寓所,工作学习的乐园,放飞理想的天地;重建富有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环境文化,使环境凸现民族文化,彰显学校个性,体现多元特色,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和育人功能;建设学习型团队,力求通过“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推进,使学校成为开发群体智力、激发集体智慧、彼此理解支持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十年磨一剑”,我们用六年的时间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改革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激流勇进的毅力、敢为人先的魄力,继续引领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变革,“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光来;不做不动脑筋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努力将我校建设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品牌学校。
第五篇:农村小学校长如何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农村小学校长如何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内容摘要]:学校不仅有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义务,而且还有培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然而,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普遍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造成教师发展的旁落与教师自我的迷失。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对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对于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学校因素、群体因素、个人因素等。引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跟进:
1、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强化教师教学成就感;
2、建章立制,规划目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3、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 键 词]:专业发展、策略、引领、培训、合作 [正 文]: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场所,教师是传递文化的媒介,学校不仅有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义务,而且还有培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既应当强调“生本”,更要重视“师本”。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然而,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普遍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教师的发展往往被视为已经完成的时态,造成教师发展的旁落与教师自我的迷失。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的重要保证。李岚清副总理曾说过:“一位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批好教师;一批好教师,就能带出一批好学生,办出一所好学校。”校长只有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努力为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才能做到“教师要爬多高的楼,校长就要为教师搭多高的梯。”正确认识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对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对于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特别是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结构的更新、丰富和完善。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学校因素、群体因素、个人因素等。
1、环境因素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近几年小学教育失衡,城市农村小学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一是学校设施,在校舍和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方面城里小学优于农村小学这是不争的实事,我们农村小学对于城市的学校是望而兴叹。二是学校师资,城里小学教师的质量比农村小学高,编制数也比农村小学多。城里老师的待遇高于农村,受尊重的程度好于农村,城里老师占有的教育资源比农村的优越,城里老师的成长和进步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快。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年龄老化,缺乏专业性教师,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农村的孩子也是孩子,也需要好的教育,但现实是政府不可能把农村的每一处小学都建设成“实验小学”。2、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但是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制定教师培养的目标规划,也没有教师培养的明确要求,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校极少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条件支撑。
3、群体因素
群体组织对于教师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很明显的。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机制,直接影响了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农村小学,正如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要建立优质的学校教育,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校长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把“短板”逐步变成“长板”,从而使整个学校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更大值。
4、个体因素
教师自己缺乏自觉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应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态度不积极,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与动力不足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成长需求是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之所在,也是他的学习内驱力之发源地。唤醒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转变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行走方式,重要的是要创建一种机制,用机制促进教师自身转变。
二、引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跟进
1、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强化教师教学成就感
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时向教师传递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使教师产生来自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校长要搭建平台,引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学论文,把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成败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积极推荐优秀文章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对教师的成果进行宣传展示,无疑是他们扩大影响的“快车道”,是提高工作热情的“助推器”。让教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内驱力,增加每位教师的成功机会。俗话说:“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对于教师取得的成绩,校长不妨“小题大做”,大张旗鼓地宣传展示,因为教师看重的往往不是物质奖励,他们更看重精神鼓励,“名声在外”和“声名远播”会让他们顿觉“风光无限”。
2、建章立制,规划目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长期发展,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规划,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建指导小组把脉问诊,帮助青年教师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来制订自己专业发展三年计划,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充氧”“加油”。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要求教师每天看网、写博,与名师进行交流,与专家进行对话。每学期免费为老师购买几本书,如朱永新的《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等等。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做好学习笔记,随时写下心得体会,定期进行沙龙研讨,只有培养教师广泛阅读的良好品质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吸纳千家之精华,“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
3、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拓展教师专业知识。为了让教师有亲历和名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学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走出去”听名师的课,感受名师的教学魅力。但多数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校外培训因时间、经济等问题学校不可能把所有教师都送出去学习,而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教学实践中的困境切实需要解决。面对客观现实,要求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完成三个一:一篇学情报告、一节汇报展示课、一份教学反思,这就使更多的教师共同分享了外出培训的收获,使一人的外出学习惠及更多的人,提高培训效益。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定期举办学校公开研讨课、教学研讨会,积极承办学区、市等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创造公开教学、公开研讨、公开辩论的机会。搭建平台,优课展示、定课研究、同课异构,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发校内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合作、探究、交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二是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课题是教育实践和教育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之间就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可以不断地发展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个体的教学的行为,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的问题,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进行研究,自觉地加入到学习和研究的行业,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三是专家引领,激发教师职业追求。首先是借力,即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进行专业引领。聘请省、市级专业研究人员来校讲座、作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诊断等,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质,加快专业发展。通过专家引领,“我上先行课,你在后边学”。把专家引领和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出本学校的名师。其次是充电,即派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接受新观念、新方法。再者是压担子,即给青年教师开学习菜单、任务工作单,指导练五功,以学促练、以教促练、以训促练、以研促练、以赛促练,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四是同伴合作,修炼教师业务素质。把骨干教师培养、名师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推行青年教师培养结对子制度,把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才。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案例教学分析、同伴观摩课研讨、章节说课讨论、同课异构等方式,积极倡导“合作教研”、“自主教研”、“开放教研”,教师之间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互相学习,彼此支持,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五是自我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积极倡导每人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每两周写一篇教学反思,在教师会上交流、点评,然后将优秀作品推荐到教育报刊上发表。叙事研究让教师在讲与写自己的故事中审视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品味着自己教育教学的成败,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并在逐步改进中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校长带动,制度强化,让叙事研究、教学反思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捷径。
近几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必须要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从实际出发,实施有效的策略跟进。我们相信,给教师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给教师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