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法治及其本土化有感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读后感”
从我们的惨痛的近代史来看,民族危亡之时,仁人志士高呼“变法”,演变到后来,千万人为革命牺牲流血。但是善良的动机并不一定有好的社会效果。
正如法国大革命中,律师出身的革命先驱创立了完善的《人权宣言》,但是革命的形势却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无数革命同志都被清洗,社会动荡不安,罗兰夫人不禁高呼“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手而行”。
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法律这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陷入了某种玩弄“辩证法”的误区,“但仔细推敲起来却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由于其割断了法律和市场经济的内在、固有的联系,而过分强调法律对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塑造作用...”(P4)
我们的前辈希望变法--“强制性的法律变迁”以图强,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我们可以发现,法律的主要功能也许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互相交往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法律从来都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P7)
其实不只是成文法可以给我们这种预期---在某种程度上,成文法的制订(比如干预经济的成文法)即使经历了精密的计算,对市场进行了合理的预估,但是还是会有许多意外因素(比如利益集团的阻挠游说令法令的执行大打折扣)---很多时候,反而是普通法更加行之有效,因为它“是长期经过实践检验、不断改进并为人们接受的行为规范”
“哈耶克曾经指出,在一个传统和惯例使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可预期的社会中,强制力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转引自P10 注释22)
只依靠强制力实施的法律“即使理论上再公正,也肯定会失败”(p10),我以为,按法经济学的进路,这是要提高“交易成本”的。
苏力先生建议,立法活动固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也需考察他们的制度背后相关的软要素---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宗教和管理等等。而且最好借鉴传统的资源--并非皓首穷经地埋首故纸堆,要重视研究我国传统的商业习惯、民间习惯等。
我们的法律研究往往先验地将法律一元化,认为从上之下只有国家的制订法,民间法等是封建残余,迟早会消灭。而苏力认为”每个社会在法律上都是多元的,而不论其有无殖民地的历史
“各个地区自发形成的民间法本身就属于“地方性知识”,在民间解决纠纷时往往更具实效性,“法律人类学家指出,在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组成该社会所必要的次群体(subgroups),如家庭、宗族、社区、和政治联盟这样一些社会单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每一次群体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或„类法律‟,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尽管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法律,但由于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制度的影响,它们却常常模仿或分享了国家的机构形式和符号形式;在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民间法的一些做法也会影响国家制订法之间的结构形式和运作方式。”(p51)
法律与社会并非传统认为的相互分离的实体,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模式,“一些人在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的批判中,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法律文化。他们以西方现代化国家法为模式和标准,否认昔日中国有法。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只要加强立法和严格执行制订法,同时进行普法启蒙教育,就可以建立现代的法制。因此他们看不到中国社会中实际运作的规范的巨大力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统一的法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二篇:“教学资源本土化”教学实践有感
“教学资源本土化”教学实践有感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和新课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教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我认为,抓好听课评课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阳春三月,我校的听评课活动拉开了序幕,教师们踊跃参加,各显身手,课改成效显著,我的收获也很多,现就我校欧阳雪琴的一节七年级思品课,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
听了欧阳老师的《七嘴八舌说变化》思品课后,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高效课堂应以丰富的切合社会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为基础,欧阳老师的课程资源正是回归白河本土生活去挖掘的来的,她能在较广的生活范围中开发、筛选并利用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只有贴近生活去选择教学素材,学生才会感到教学内容亲切,熟悉,学生才对老师的教学感兴趣,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体验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快乐。欧阳老师对本土教学资源精心筛选并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才使她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使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教学的基本理念上看
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内容包括: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土教材资源多样性,趣味性;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欧阳老师能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重视创新精神的挖掘、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欧阳老师在教学“社会生活新变化”时,不是直接的“告诉”,而是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白河本土资源运用到教学课件中去,通过白河社会生活中餐桌上、服装上、新旧居所上、用品、交通的变化,和学生一起探究“有哪些新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在轻松愉快中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达到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实现了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
二、从教学情景的创设上看
在导入新课中,欧阳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播放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引出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在教师有效的掌控之下。这点欧阳老师做得好,她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两个问题:
1、陕北民歌歌词 “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问题现在能解决吗?有何办法?学生列举出“打电话、发信息、发电子邮件或直接开车过去”等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新课导入很成功,为随后的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带动着学生思维层层深入。
2、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诗词《次北固山下》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反应通讯不畅的诗词吗?学生知道很多,积极踊跃的回答,如学生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学生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学生C: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等等。这些 诗词在教学中的引用准确反应了新旧时代在用品方面的变化,师生研讨交流时,欧阳老师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和疑惑,而自己的作用在于点拨和诱导,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提问这方面,欧阳老师做到了“有的放矢”,既有形又有神,既有主体又有主导。
三、从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看
所教内容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生活中合理选取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达到教育价值。在教学“随着老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出现社会新时尚”时,欧阳老师所选的资源是白河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如:健身、假日旅游、摄影、上网交易、终身学习,我爱发明等,用本土的人、本土的景作为课程资源来牵引学生思绪的弦,我认为要比教材上的原材料更好。教材上只是出示一张“舞剑舞扇晨练”和一张“三叔上网忙销售”的图片,让学生列举自认为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和社会新时尚。这些话题远远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环境,无法与学生的日常见闻对接交流,难以让学生凭借想象予以准确深刻的理解,这种无奈的想他人的生活,会让学生失去自我和话语权,会弱化学习兴趣和内驱力。而欧阳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本校教师周末在白河前坡赏桃花摄影;本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弹古筝、学跳舞蹈;中老年人在白河体育场跳广场舞、舞剑、打太极拳的照片等等,来介绍“社会新时尚”。课程 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课堂能打开学生探究世界的窗口,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 景、提供生活化的互动交流和探究,缩短学生与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并促进学生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使教学成为学生的主观所需,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活的体会也更加深刻。本土课程资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新时尚,符合本学科的特点,适时联系时政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面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作了铺垫,使学生懂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好,还会变得更好,得力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强民富,有国才有家。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看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欧阳老师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讨论式、谈话式并用,使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课堂具有开放性,但收放有度,并能合理运用反馈、评价机制,鼓励表扬学生,欧阳老师会用及时客观并充满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结构合理,环节紧凑有序,欧阳教师教态温和自然,语言流畅。
总的来说,多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能让教师对新课程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她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相信有欧阳 老师这样年轻有为的学科领头人,引领时尚,会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思品课理应时时事事联系生活、观照生活、浸润生活。应认真进行“培根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将文本内容与生活进行比照分析、把握当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走街串巷的社会调查、亲身参加社会实践、身体力行参与劳动等生活现场中获得真感受和真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耳闻目睹的比较分析,回味思考现实生活的真理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大胆辩论中甄别真假、明晰事理、获取真知。
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会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充满希望,有心就有希望,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会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有梦想就一定能成真!2014、4、20
第三篇:人力资源本土化浅析
人力资源本土化浅析
人力资源简单的讲就是把人的能力当作资源来看待和管理。人的本质上是人的能力,能力的载体是人,因而能力的发挥受人性和个性的强烈影响,而人性和个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巨大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是人性学-社会学。能力转化为资源是因为需求,企业对能力的需求,人有出卖能力以求生存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人和企业的需求,把人的能力当做资源来看待和管理,研究能力与需求的关系,能力与能力的关系,能力与人性-个性的关系,人性-个性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总之,研究人与企业。人与人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就是关系学。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需求,满足需求。企业的需求、社会背景的需求、行业领域的需求、个性化需求。
人与企业的需求有三种。职位的需求(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态度、经验)团队需求(人格、性格)员工需求(人性-个性 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模型
研究需求(工作分析、胜任力模型,薪酬、职业生涯规划)
满足需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
维系权益(绩效与激励、劳动关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最棘手的问题:西学东渐,解决途径尊重本土社会背景,掌握行业领域规律,研究和满足个性化需求。
中国本土社会背景,包含着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经济的冲突。
行业领域规律,体现出商业模式。行业惯例的演变。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决定着这个企业发展和这个人未来的轨迹。
本土化:研究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中国人的人力资源。解决:规律化研究行业、领域和角色群。个性化研究这个企业和这个人
国人的人力资源由于等级社会与商业社会并存人的能力是半奴才化半资源化。国企的人力资源本质上研究人情世故
国企的需求:特权 团队 岗位
国人的需求 :自我 人性 养老平等
国企人力资源的最棘手的问题:权力切割,利益分配
解决途径:组织设计: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分配机制:按时、按劳、按级、按绩
第四篇:社工理论本土化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摘要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无论是工作手法还是在工作理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至今我国还没有形成与我们的国情、文化习俗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对我国社会工作初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西方价值观、文化习俗的不同在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一些案例来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文化习俗的冲突,以及我们应如何促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关键词 社会工作理论 本土化 传统文化
一、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矛盾,国内一些学者也正在逐步加大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作为当今中国社会工作的代表人物,王思斌1对社会工理论的本土化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外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引入,而没有对外来社会工作与中国文化习俗相适应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他非常重视,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何雪松2也认为拥有强劲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摆脱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束缚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我国社会社会工作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他认为,进行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一方面要对外来的理论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李迎生3认为,社会工作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他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对提高我国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他认为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与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习俗相适应的,并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
徐选国、侯慧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J].社会工作 2014年第4期
徐选国、侯慧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J].社会工作 2014年第4期 3 李迎生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J].社会科学 2008年第5期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冲突
某天,一名叫大芳的案主向女社会工作者进行咨询,她说自己的老公近些年来一直有外遇,最让人可恨的是她老公有时候当着自己的面也好不避讳。她说自己无法忍受丈夫的这种行为,但同时他也不愿意离婚,因为她感到这会让她更加痛苦。就这样,在一天天的精神折磨下,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甚至摘除了部分的身体器官。机构的这狗听完她的讲述以后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他们决定开个内部讨论会,会议上一些女社会工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让她找到自信,鼓励她敢于面对困难。还有的认为,应该鼓励 她直接离婚,不应该将自己的一生浪费在这样的男人身上。而机构的一些男社工认为则认为不应该随便鼓励案主离婚,甚至不要主动提及这些。最后女社工决定运用社会工作自决的原则,给大芳分析清楚,让她自己来做出决定。大芳听后愉快的走了,然而极昼后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大芳回家后就离婚了,然而几天后就自杀了。
从国际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些标准来看,该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该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仔细听取了案主大芳的诉说,并在内部进行了仔细的讨论。最后社会工作者坚持了案主自决的原则,仔细给大芳说明了几种方案,让大芳自己做决定。根据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这些并没有错,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酿成了悲剧呢?原因是社会工作者虽然坚持了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但是并没有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他们忘记了或者没有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一个传统女性的影响力。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对女性尤其是一些传统女性来说,离婚会让她们感觉到很难堪,并且有时候会让她们失去生活的信心,案例中的大芳跟老公离婚后虽然以后不用再遭受老公的欺骗,但是她却迎来了更大的痛苦。离婚对传统的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来说,生活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同时她还得遭受离婚后的精神折磨。所里大芳在离婚后不久就自杀了。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极度主张的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以及无差别的基督教伦理之爱,重视社会公民自己的观念等文化根基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人文情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更好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是当务之急。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
1、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作为社会实务社会工作者,你需要有能力处理各种复杂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你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其独特的先进性,但是先进不一定就代表适用,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更加适应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知道,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与我国现实情况相适应的能力,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
2、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我国的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们仍然很大部分上是运用的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这些理论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不完全相适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途径
(一)批判的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
从前面大芳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的文化习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因为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比较早,相对应的其社会工作理论也会比较成熟的,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同为社会工作,虽然地区之间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许多理论之间是相通的,例如以受助者的利益为首要原则,维护社会正义等守则,还有接案,预估,接案等一些工作手法。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社工理论这帆方面还很不成熟,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批判的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合理的社会工作理论,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同时在一定方面也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二)注重本土经验的总结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在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对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我们在实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也会走一些弯路,但是我们在这过程中也会总结出许多的本土经验,从而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其实,本土经验的总结是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因为只有在实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最符合我国的价值观,才最与我国的文化习俗相适应。只有不断总结本土经验,才能不断完善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对于本土经验总结的途径,王思斌在其编著的社会工作导论4中曾指出社会工作本土化大致可分为两条途径,其一就是通过实践直接检验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外来社会工作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不适应的地方以及适应的可能性。另外的一种方式是,首先在理性层面上对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进行检验,不仅对社会工作的知识、技能技巧和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相关领域进行梳理,在这二者的对比的过程中发现那些中西方在相互适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恰当地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三)注重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来完成的,所以必须对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许多的社会工作者,也出现了一批社会工作教育者。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培养的学生实务能力不足,理论又太过于西方化,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进程。所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务实习、师资力量等方面必须重新作出安排,注重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实现既有国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课程,也应该有介绍中国本土性社会、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课程。我国的台湾地区,很早的时候就招募了54名原住的居民培养成山地社会工作者专门为社会工作服务,至今台湾原住民社会工作课程较为完善和科学。
(四)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合理定准政府的位置
王思斌 熊跃根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82 赵女士是某自愿戒毒中心的行政主任,该中心对有药物滥用问题的个人提供咨询与支持性服务。多年来该中心的经费是靠着与政府所签订的契约、保险公司以及案主的自付额。最近政府滥用部门通知她,下政府的经费将削减25%。这是由于经济不景气的原因,而大部分政府方案也会受到影响。
赵女士召集了工作人员并告诉大家这个不好的消息。赵女士知道她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再服务如此多的案主。去年该中心服务案主人数约有200人。平常机构并没有因服务饱和而让案主等待服务的情形,如果有的话,等待的人数也不会太多。赵女士预估由于经费遭到削减,服务案主数目会减少至125人。她表示因为机构无法再维持原来的服务规模,大家要一起决定如何努力继续为那些案主提供服务。
案例中的机构之所以会遇到这些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机构对政府的依赖过大,以至于当政府决定削减经费的时候,对该机构的服务和日常运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机构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服务基本上都是依靠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计划来统一实行的。虽然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工作的服务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态度,仍然没有放开。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发展与政府是分不开的,首先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包括政策上的支持等。在资金上,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以使社会工作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政策上,政府出台一些利于社工发展的法律法规,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增加其社会认可度。另外政府要合理的定位,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多,一定要给社会工作充足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五)最根本的是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上文中的一篇案例提到过,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帮助案主大芳认真的分析了她的情况,并根据案主自决的原则让大芳自己做出选择。这本来是没有错误的,为什么最后却酿成了悲剧呢?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社会工作者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习俗。正如何雪松所强调的“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脉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是那些深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下的思想模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表明,任何忽视本土传统文化及血脉精神的社会工作都会因为失去生根的土壤而毫无生气。对中国来说也一样,我们在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想结合。
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相当于失去了其内在的灵魂,广大中国民众就会缺少一种对该理论的认同感。只有不断吸收凝聚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给社会工作理论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更“正宗”,也才能促进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不断发展。
因为社会转型等原因,使我国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加大了我国对社会工作的需要。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的发展,以及中西方固有的文化差别,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根本无法完全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完成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五、参考文献
[1] 黄耀明.落地生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基础理论建构 [J].社会工作 2013 [2] 王思斌,熊跃根.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82 [3] 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J].社会科学 2008 [4] 刘美琳.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及现实路径研究 [J] 才智 2015 [5] 徐选国,侯慧.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J].社会工作 2015 [6] 唐咏.关系和嵌入性之外: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的路径选择 [J].深圳大学学报 2009 [7] 社会个案工作实务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第五篇:会计本土化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会计七班的齐悦。今天很荣幸能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会计本土化的理论。在阐述会计本土化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那就是会计特色。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会计特色。(层面,内涵,环境—给出定义-哲学上探讨客观性与普遍性)了解了会计特色,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会计本土化,它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历史,背景。
(1)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伦关系,强调礼让尊卑,长幼有序,强调集体利益,形成先社会价值再个人价值的取向.
这种社会文化观念反映在会计方面,则体现为:I在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人员普遍认同由国家立法制窑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由政府对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不很强调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2在会计方法上.偏好乐观的估计。会计事项的处理t往往对收人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而对有关损失的处理则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以求账面利润水平的提高。3.由于政府集中会计管理权力,所以民间会计专业团体组织的权力很小.影响力也极其有限
(2)政治环境
改革与建立中国会计体系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以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家政治制窿的稳定和政府形象的完好
(3)法律环境
中国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因此它具有大陆法系的特征:包括会 计管理活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均处于国家详尽完备的法
1律管制之下.这种法律环境下的会计本±化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公平竞争缺乏。中国的法律在如何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还存在缺陷,如会计准则尽管在立意上以公平竞争为目的.但实际效果则不然,它对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而对非上市公司缺乏约束力。又如《税法》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有著显的不对等性:有的企业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有的企业则不允许;有的企业能 享受税收优惠.有的企业则不能享受,等等.
2会计职能受限。中国的《会计法》,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法规比较强调政府的宏观控制意图,而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技术方面考虑不多,这严重地限制了会计工作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了会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职能作用.
(4)经济环境
经济制度-公有制-必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兼顾社会利益.
经济模式-(转型时期),中国当前的经济模式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混合经济模式,这样使得现行会计体系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法人具有双重性,既是国家所有权代表,又是企业所有权代表,这决定了企业的双重目标,他要既为企业服务还要为国家服务,并遵循企业微观利益服从于国家宏观利益的原则,这也就决定了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发达
场经济环境为基础制定的,而我国作
为经济转型国家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
会计本土化的表现
(一)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不同
对于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来说,虽然由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的。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目前以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二)在运用公允价值上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购并越来越普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由于存在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操纵企业资产与利润的普遍问题,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对公允价值的计价原则采取了排斥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对控制我国会计信息失真
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对公允价值一概否定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却不合拍,同时也加大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四)运用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上存在很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在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市场,从法律传统看,几乎没有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现实中,会计准则中某些需要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往往成为某些企业滥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由于会计执业人员水平的局限、对会计信息作用的轻视以及利益的驱动,我国会计工作中会计政策运用的随意性、不准确性甚至滥用现象较为普遍,使我国的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失实的会计信息自然谈不上国际可比性。因此,在中国引入并成功地使用职业判断是一项与制定会计准则同样重要的事情。
(五)会计准则的功能上存在差异
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债权人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具有制度型会计准则的特点。
未来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反应中国人特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会计理论体系。
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保留各国在制度上的会计特色,摒弃在核算方法上与国际惯例差异较大的计量标准。比如公允价值计量的扩大与市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加强我国管理会计队伍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只要国家和特定利益集团不消失,会计学本土化特色就很难消失。中国应该实现会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统一那就是:会计技术方参照国际先进成熟的会计方法,以加强会计国际协调,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这样操作有利于中国会计适应改革开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同时。会计原则的制定和会计准则体系的确立则应强调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这样才有利于中国会计发掘、利用中华传统的会计文化,并在当前特定的政治、法律与经济环境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好,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