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上)
陈建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经室副主任、副教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最近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平均在50%以上,中国跟全球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这大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位置的影响。但同时也导致外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些潜在的冲击,比如说安全层面。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在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融合全球经济以后,我们自身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提升,但同时也受到了外部的一些威胁、一些挑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安全的问题。
当然,安全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内容,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那个内容,第一个方面,讲讲经济安全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也就是最近这几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说中国经济快速提升,其实也提升了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背后也对我们中国经济安全过程的重要的支撑。我们讲第一部分,就是对安全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同时,也看看我们整个经济的实力对安全的支撑。第二部分,讲一讲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最后,再谈一谈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就未来促进中国经济的那个安全性的提升,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做?
一、经济安全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基础
(一)经济安全内涵
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最近几年来,虽然我们对安全认识在提升,但是并没有对安全,界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应该说,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不知道安全,什么叫安全,那就非常模糊。说我们这边首先要来看,就什么是安全,尤其什么是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部分,它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简单来说,经济安全就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这里边最突出的就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力,就我们应对风险,它这种能力。
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很多方面。它的表现是一国政府能够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立本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在国际市场的冲击和竞争,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些是广义上的经济安全的这么一个整个概念的延伸,或者说从我们刚才看到经济安全是一种状态跟能力这么一个大的内涵的背景底下,进一步往外延伸。具体一点看,就是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所以我们说经济安全的内涵是非常广,或者说它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针对我们国家来说,其实我们国家所说的经济安全又有它特定的安全,这就要回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这个安全的一个整体的阐述。
2014年4月15号,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从这个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把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并列。我们刚才看到,就广义的经济安全通常把资源安全跟科技安全也纳入其中,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我们看到了,它把这两个安全跟经济安全并列了,也就是经济安全就不再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了。所以根据我们刚才对经济安全广义概念的分析,其实我们国家所说的经济安全,就主要是指除了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以外的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并粮食安全四个方面,所以我们这里面所说的经济安全主要就是体现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叫金融安全、什么叫产业安全?应该说我们刚才看了一个经济安全总的定义,我们进一步可以推延得出,金融安全也是跟经济安全有相似的概念,比如说金融安全是指一国维护金融发展和金融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维护产业发展和产业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贸易安全就是指一国维护贸易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粮食安全是一国维护粮食发展和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就是这个安全其实它是一种状态跟能力。所以我们在这里边应该说对各个安全都可以应用这么一套法则、这么一套规律,进一步往外延伸。所以理解安全其实也不难。当然,我们要进一步说到底什么是金融安全、什么是产业安全,进一步细分的时候,那可能就需要做专门的、深入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从概念上讲,应该说我们刚才说的它们本质就是一种状态和能力。
《国家安全法》对经济安全它的地位做了很重要的阐述,《国家安全法》第三条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可以看出,从《国家安全法》的角度说,我们国家将经济安全作为基础支撑,所以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当中,起着基础性的地位,因此,经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经济安全,其它安全就难以保障。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说经济如果实力很差,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就很难有势力去搞军事、搞核武器、搞文化等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所以经济安全是其它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说明经济安全非常重要。当然,我们刚才说了,经济安全,它还包括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法》在这一些方面也给予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相关的阐述或者相关的这么一个界定。
比如说在金融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20条规定,国家要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22条规定,我们要建立起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资源安全。说明粮食安全在我们整个国家安全当中也是非常重要。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国家安全法》还对其它,我们刚才说了,产业、贸易等等这一些方面的安全做了一些重要的阐述。
比如说《国家安全法》第19条规定,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预防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机制,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它重大经济利益的安全。所以我们从刚才可以看到,就是我们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包括其它方面的经济安全上升到法律层面,未来我们推进相关的改革、提升经济安全具有了一个法律的保障,有了一个法律的支撑。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经济安全到底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它在整个经济安全当中处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地位,它的内涵是非常广泛,包括金融安全、贸易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所以这一些让我们进一步联系的,就我们国家当中的经济安全是什么样的。
(二)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在接下来,我们就要看,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们经济社会取得的较快发展,其实为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那我们就要看一看,中国在经济安全的支撑方面到底有哪一些方面的积累或者哪一方面的优势。第一个方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体量快速上升,使得中国我们的整个的经济发展水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平大幅地上升,也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不断地上升。我们从整个历史里看,可以看到,最近三十多年来了,中国主要是通过三次的改革开放助推了中国经济三次较快发展。1980年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第一次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第一次较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平南巡,此后我们看出,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开始承接发达国家、其它经济体转移过来的一些加工产业,所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第二次较快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一直到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的高水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次的开放都助推了中国经济三次较快的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全球当中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个经济总量相比几十年前有了大幅的增长。
中国在全球当中的地位也快速地上升。这背后就形成了对我们国家安全对重要的支撑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对全球的影响也在加大,中国对经济对全球影响的加大,客观上提升了我们过程应对安全应对风险的能力,或者说影响全球的能力。1980年到199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名义贡献3.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到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达到了48.3%,美国由32%下降到22.5%,中国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所以现在全球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说,全球经济看什么,原来说是看美国,现在说是看中国。说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在上升。中国的经济如果不好,其它国家可能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所以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更加希望中国经济更加平稳、更加健康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应该在全球当中就是我们的安全的保障能力在上升,因为我们经济不好,别人也担心。所以这样的话,比如说我们原来所说的,外部对中国经济的这种负面的这种影响或负面的冲击,人为的因素可能会下降,因为很多国家不希望中国的经济出现问题,出现了问题,他们也难以独善其身。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中国对全球的影响提升也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同时,我们看到,最近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能力在快速地上升,因为我们说,一个经济体里面很重要的这个经济安全以外,这个经济安全里面是金融安全,很多国家动把金融作为非常重要的金融安全的组成部分。那从金融的角度看,我们国家安全的水平也出现了上升的态势。比如说,2016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世界前十大银行”,按预计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当中,中国占据了四家,就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名列其中,更为重要的的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列居到前五位,也就世界前五大银行当中,中国占了四家,这说明中国整个金融规模在快速地扩张,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虽然说我们说金融的创新、金融的这个盈利能力我们可能还有待提升,但是我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看到,就世界前五大银行里面,中国占了四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对金融方面的一些较快的发展。这背后其实形成了金融安全的一个支撑。这是另外一个方面。
金融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我们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高位。原来我们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跟很多其它的贫穷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缺乏资金,没有外汇储备,没有外汇储备,一个是你很难这个通过引进外部的设备、通过这个购买别人的先进技术来这个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也很难使得本国的这个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就很难在全球进行布局。但是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上升,到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曾经达到了将近四万亿美元,最近一两年我们看到,外汇储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高于3万亿美元,我们是全球用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对外的支付能力大幅地提升。外汇储备的高位运行,直接地一个影响就是我们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快速地提升。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就知道,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说我们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甚至爆发了危机?这背后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外汇储备很少,所以通过索罗斯这么一个资本进行跨境的大规模运作,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在短短时间里面就消耗完了,所以最后,只能以危机出现。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这无形当中为我们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尤其是汇率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障。所以,国际支付能力的大幅提升,客观上增强了我们全球的或者说我们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其实也推动或者说也为我们国家参与全球的布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一些,都有助于提升经济安全。
除了这以外,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其实在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当中的话语权也大幅提升了。比如说,2010年以来推行的国际货币基础组织的份额改革,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由原来的第六位提升到现在的第三位,就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全球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里面机构里面我们是第三大投票权这个大国,仅次于美国跟日本。大家都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全球的金融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然后,防范全球的金融等等方面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国家在这里边地位的提升或者说我们国家份额的提升,其实背后意味着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当中的话语权在上升,我们话语权在上升,其实我们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能力也就有机会同步不断上升,这样就会保障我们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我们国家参与全球事务。所以这个这几个方面都突出了,就金融安全,我们也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经持续地、快速地上升,制造业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了,我们的工业、制造业产值达到了全球最高的水平。是,我们现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全球第一,制造业第一大国,原来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化国家,现在我们已经是进入了或者完成了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的中后期。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这个工业体系怎么样,已经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产业这个水平、产业的实力、产业链的这么一个延伸,应该说都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客观上中国为什么说现在对全球影响能这么大?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通过制造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怎么样,承接了全球重要的产业分工。所以使得中国跟外部上,外部也依赖中国,所以中国经济从现在来看,就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国,这对我们中国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不像有些国家说是经济空心化,我们现在至少从现在来看,我们仍然是一个实力经济主导的这么一个经济体,所以我们整个的产业安全应该是不断提升,不断提升。
从贸易安全来看,我们的能力也在不断上升。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全球第一位,我们已经成为货物贸易最大的国家,而且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加工贸易的份额在不断下降,一般保证在不断地上升,说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在不断地增强,我们的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贸易的总量在不断地增长,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国际经贸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
伴随着贸易的快速上升,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达到65%,现在仍然有40%左右,也就说通过这个开放、改革,中国承接全球产业分工,贸易不断地上升,中国的GDP有一半左右跟外部有关系,那也就是说中国怎么样,影响全球的能力在不断地上升。就刚才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发展看中国,但从我们现在这个数据来看,就是通过贸易、通过我们承接全球产业分工,我们对全球的影响进一步地增强。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到,就产业、金融、贸易的安全在不断提升。
粮食的安全,其实也取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巨大成就,那就是去年
我们国家粮食实现了12连增,产量达到了1.2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我们的粮食非常充裕。原来有一句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我们的温饱的支撑,有了粮食,一个国家就远离饥饿。所以,粮食在整个经济安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粮食在最近13年里面持续地增长,解决了我们国家这个粮食原来相对出现不足或者说粮食风险上升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粮食持续地上升,粮食的总量不断地增长,客观上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所以,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应该说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安全里面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这几个方面在最近几年都有了这个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这些安全方面的能力建设仍然不断地推进,我们的实力扔在不断地增强。所以这个也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整个经济安全的水平在上升,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提升,这是我们看到的非常重要的现象或者非常积极的现象。
二、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非常客观地、理性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尤其是我们刚才说的,就中国跟外部联系很紧以后,我们会影响到其它国家,但是同时,外边也会影响中国,在这么一个全球化的背景底下,中国的经济安全,应该说有一些已经突破了传统安全的范畴,进入了或者说出现了新的挑战。结合现在来看,我想主要有四个层面方面的挑战跟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第二个方面,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挑战突出;第三个方面,国际经贸不平衡与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第四个,是粮食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突出。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从经济安全里边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探讨,虽然说我们这几个方面的安全能力都提升,但是仍然有不足的地方,仍然有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
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安全它面临的挑战也很突出,最重要的是金融的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为什么我把金融这个问题,应该说就是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我认为金融是经济安全当中的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内容。为什么我就把它放在第一点?那就是因为它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因为货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我们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明确了金融在经济当中的核心地位。曾经有两位伟人也对金融做了很高的这个评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世界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说明金融、货币不仅会影响这个经济的发展,还会危机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存亡。所以很多国家都把金融安全放在重中之重,把提升金融的这么一个水平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经验或者一个教训,我们要格外注意、格外关注。就是俄罗斯,俄罗斯是世界上军事强国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反对。因为俄罗斯,我们看到,虽然苏联解体了,但最近几年俄罗斯在全球的军事方面依然它表现出实力很强,我们看到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这个地缘政治的这么一个转变过程当中,他们的军事也发挥了重要的力量,吞并了克里米亚。所有这些事件都表明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强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是从前年到现在,欧美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采取了比如说冻结及主要官员在海外的资产,通过这种这一些做法,俄罗斯的卢布前两年出现了大幅的贬值,经济出现了衰退。为什么俄罗斯受到制裁以后经济会这么难受?那就是因为它没有掌控全球的金融话语权,俄罗斯的金融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所以从这一点讲,就是俄罗斯它是一个军事强国,但不能称上一个真正金融体„真正的强国,因为它没有掌控金融话语权,它的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是比较差的,金融的建设有待加强。
从我们国家来看,应该说,我们刚才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金融也有内在的重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哪儿?那就是我们现在抗风险的能力不高,受制于人。怎么来看我们金融现在具体的问题?最主要的我认为就表现在我们这个现在看到的这个图上面,这个图的横轴是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量,纵轴是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这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图,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个图里面是右上角,其它国家在下面,说明中国是全球货币最多的国家。我们的货币是美国的两倍,但是我们的GDP仅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二。所以,从这里边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常识性的一个判断就是,中国发一块钱创造的GDP比美国发五毛钱创造的GDP还少,那也就说,中国的货币金融的效力非常低,这个反应了我们金融体系就是大,但是,不强,很弱,效力很低。当然有些人问,就是说这个到底有什么问题没有?货币多会有什么问题?我们的货币是美国的两倍多。
这么多的货币怎么样到社会去?现在来看,有70%左右是通过贷款进入社会,还有10%左右是通过债券、票记等等这一些方式进入社会,但是大家知道,债券跟这个贷款都属于债务,也就说我们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怎么样,银行是企业的债权人,企业必须还本付息。说我们现在可以看出,就是我们这么多钱发出来,然后,大部分是通过贷款跟债券进入社会的,也就说有80%甚至到90%形成的社会的债务,这就说明我们的债务很高。债务高,有什么问题?我们做了一个测算,中国现在社会的债务每年的利息除以GDP大于7%,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才6%多,而全社会的利息就是债务的利息除以GDP都大于7%,说明每年的GDP增量都不够还利息的。在这么一种情况底下,企业有利润吗?企业有回报吗?没有利润、没有回报,我们的企业就不愿意投资,经济的增长就会放缓。所以我们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我们企业这个负担太重的问题,那就债务的包袱非常大,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经济会很困难。
所以我们今年以来一直在力推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杠杆,就咱们把债务建起来,就债务很高,说明你杠杆率很高嘛,那现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债务给建起来,叫去杠杆、降低杠杆率。理论上讲,这个杠杆率有很多指标,但最重要有一个指标就是债务除以GDP,如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果债务除以GDP的比例很高,说明用很多的债务做了一个相对少的GDP,那也就这个社会的杠杆率就太高了。如果债务很少,就债务除以GDP很低的话,那说明用很少的债务做出了较多的GDP,那说明我们的杠杆率就比较低。所以全社会的杠杆,就是杠杆率怎么看,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债务除以GDP,用多少债创造出多少GDP,或者说GDP的一块钱用了多少债务来完成,来创建。所以,我们说要降低杠杆率,其实就是可以理解为降低债务除以GDP。
怎么样降低,怎么样降低这个杠杆率?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分子缩小,把债务缩小,那债务除以GDP就降下来了。这个所以这个很简单,但是怎么把分子缩小,把债务缩下来?其实应该说这里边有很多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么两种方法,第一种,让企业把债务还上,企业把债务还上,整个社会的债务就降下来了。你让他把贷款还上,但这样行吗?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企业很困难,你让他把债还上,他这个企业可能就破产。所以现在,中央跟地方都是一直跟金融机构在说,不能对企业进行抽贷,要继续给企业贷款。所以说,你要让企业把债务还上行吗?不行。所以通过这么一个手段降低杠杆率就比较困难。
那怎么办?那今年以来,又有不少的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叫债转股,银行贷给企业的这个资金变成企业的债务,银行是企业的债权人,那现在有人建议把企业这个债权卖掉,卖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把这个债权变成企业的股权,第三方机构变成企业的股东,企业原来的贷款就不要再还本付息了,因为它已经变成股权融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确实是可以降低债务,但是现在问题是,这个你要实施债转股就把债权变成股权,会引起道德风险,就到底你要对哪一些企业进行债转股,哪一些不对它债转股?因为理论上讲,有困难的企业他们可能很多都希望债转股,但是这些企业里边有很多可能是有退出市场,因为它经营不善或者它竞争力不行,未来肯定要退出市场,如果这些企业是要退出市场,但是你现在通过债转股把它救起来了,那过几年它还是要倒闭的,那如果过几年又倒毙的话,那现在的债权变成股权,谁把这个债把它买走,谁可能会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所以现在我们也非常明确了,政府也明确了,债转股要坚持市场化,政府不担保、不兜底。那如果从市场化角度,大家想一想,愿意实行债转股的这些企业,可能是业绩不好的,这样,市场上很多人就不会帮他债转股。市场上希望当企业债转股,可能看到的是那些好企业,那好企业它不一定希望把自己的债务债权变成股权。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通过债转股来降低杠杆率是比较困难。那怎么办?这样的话,杠杆率就降不下来,降不下来,怎么办?
今年以来又有不少的学者又提出了新的方式,去杠杆叫什么,做大分母去杠杆。我们看到刚才说,可以把分子缩小去杠杆,但这不行了,现在怎么办?把分母做大去杠杆。怎么把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分母做大?把GDP做大。那就是再大规模地给企业贷款,那么企业增加投资拉动GDP,只要大规模地贷款,拉动了这么一个GDP的上升速度快于债务的上升速度的话,整个杠杆率就会降下来。我们称它为加杠杆去杠杆。
加杠杆去杠杆,就把分母做大,把杠杆率降下来,加杠杆去杠杆。我们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这么一个办法叫加杠杆去杠杆,那就在大规模的贷款。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我们国家全社会的新增信贷达到了4.6万亿人民币。4.6万亿是什么概念?我们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出来,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出台了4万亿,4万亿期间我们全社会的新增信贷最高是在2009年的一季度4.58万亿,那今年一季度发放的新增信贷高于2008年4万亿期间最高的新增信贷的水平,说明我们这一次加的杠杆是比较大的,放的贷款是比较多的,目标就是要把GDP做大,就是要通过做大分母提杠杆,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经济的增速都是6.7%,比去年6.9%还低,那也就是说GDP没有做大,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看到出台的4万亿以后中国的GDP的季度增速快速地从6.5%上升到10%,所以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放的这么多的贷款,GDP没有起来?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1块钱的货币投入可以创造出8毛钱的GDP,但是现在?货币已经非常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货币的效力下降到1块钱的货币投入只创造出4毛钱的GDP。所以,我们说这次放了这么多钱,为什么经济没起来?货币的效力在下降。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来我们通过加杠杆要去杠杆、要降低金融风险、提升全社会的盈利能力。
但是现在来看,加了杠杆以后GDP没有做大,但是把分子债务给做大了,所以加了杠杆以后怎么样,去杠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出现了加杠杆的问题。这是我们金融体系也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个,就是我们加了杠杆以后,这么多的钱去哪里了?那认真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进入了基础设施进入了房地产,基础设施、房地产拉动的是钢筋、水泥,钢材是要去产能的。但是我们通过这么一个大规模的这么一个资金的拉动以后,钢铁的价格就开始出现了回升,我们的测算发现,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或者到4月份,我们的螺纹钢的期货价格暴涨了70%,钢铁价格的快速地上升,促进很多企业钢铁企业原来没有利润,现在怎么样,开始这个随着价格的上升利润开始增大,所以原来有些企业要退出市场,由于价格的上升,确实出现了退出放缓的问题,也就是去产能,虽然我们今年以来力推,但是去产能面临着新的挑战。怎么样在这些要去产能的行业,比如说钢铁,它们价格上升的背景底下,才能够稳固推动产能的这么一个缩减或者怎么去产能的问题。所以现在应该说已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问题。最近我们还看到,煤炭的价格在上升,这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地关注,到底怎么样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在煤炭价格上升的背景底下,还能把去产能落实到实处。但是从现在发布的数据来看,我们钢铁跟煤炭的去产能的进度基本上还是符合预期的,但是我们也有个担心,未来会不会有新的企业,比如说伴随着钢铁、煤炭价格的高位的上升以后,会不会有些企业又增加产能,这个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去评估。所以我们刚才看到,由于金融的加杠杆出现了这些问题。
出现的第三个问题,因为加了杠杆以后,使得房地产出现了分化。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钱进入市场以后,有很大一块流入房地产,使得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持续较快地上升。但是,一、二线城市房价的上升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原来要在三、四线城市去产能的、去库存的这些资金怎么样,他就跑到一、二线城市炒房。所以,现在加杠杆以后,我们的房地产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一、二线城市的价格的进一步地飙升加大了外界对房地产泡沫性风险的担忧,三、四线城市缺乏资金,又加大了崩盘的风险。所以,房地产的分化到底怎么办?怎么看?未来怎么办?那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房地产跟汇率之间可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房价的大幅地飙升,最后会不会导致汇率崩盘?因为你房价快速上升以后,我们这个整个制造业成本就会上升,我们整个竞争力就会下滑,如果房价持续地上升,后面过程对我们的工业提升利润的侵蚀。未来,我们说,工人需要更多的工资,不然他没办法买房,那你更多的工资以后,企业利润就缩窄,同时,企业它这个所付的房地产的资金就会上升,这一会压缩企业的利润。我们刚才说,现在企业的利润是比较低的,所以如果按照现在这么一种情况底下发展下去,我们未来汇率的贬值压力是很大的,不然我们的制造业可能会有麻烦。所以这就是我们业界所说的,叫保资产还是保汇率?到底是要保房价还是要保汇率?如果说我们硬把汇率扛着,那房地产可能就不能保,因为你房价必须往上升,我们汇率可能就保不住。
那怎么办?现在来看,我们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所以可能能够保障房地产,就是保障我们的汇率的稳定,同时房地产也能得到稳定。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房价上升,最后如果传达到制造业,制造业怎么办?制造业能撑多久?所以现在的问题在这儿。就是房价不能再快速地往上升了,所以我们最近出台了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我认为是应该说对于促进房地产的这么一个平稳发展是有好处。当然我们怎么样来调控这个度,这个现在来看也很难说,但至少得出一个结果,就是可能未来房地产要继续地上升、价格继续在上涨空间在缩窄,空间在缩窄,我们国内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才可能就要转向,最近说要转向股市,但是股市,现在来看可能还有待观察,如果股市没起来,房地产价格不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资金可能会更多地流出海外,进行全球配置,而且未来流出海外的资金可能还在不断地较快地增长。
比如说我们简单测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货币供应量的发展速度来看,2020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绝对量会将近40万亿美元,这美国GDP的将近两倍,如果按照10%的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来看,那我们未来可能会有几万亿海外投资的需求,就说明我们的资本流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如果很大,怎么办?我们外汇储备可能会慢慢地消耗,那么外汇储备未来没有3万亿,只剩下3000亿了,怎么办?5000亿了,怎么办?那背后就反应了我们的金融风险就会上升,我们汇率可能就会面临着波动的问题。所以现在来看,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的我们刚才看到的整个这个经济杠杆率太高,附载的风险在上升,同时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里面汇率的风险在上升。
上升以后,资本跨境流出的风险就进一步地加剧,这里边有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看我们这个图的蓝线,蓝线是中国大陆从香港的进口月度增速,可以看到,今年5月份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的月度增速达到了243%,翻了两倍多,为什么这么高?是为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所以很多人到香港去买奶粉吗?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我们资本要流出,但是我们要那个加强资本管制,但资本要流出怎么办?就通过虚假贸易流出去的。从这个指标可以反应的,就是通过今年以来,我们看到金融加杠杆以后我们出现资本流出压力在增大的问题。所以从这些信息可以暴露出一个问题,就中国是一个金融大国,但是金融实力确实有待提升,我们最近看到,杠杆率太高,债务风险在上升,汇率的风险在上升,同时,金融跨境流动资本流动风险在上升。所以这些都体现的我们金融安全存在着新的挑战,那就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大而不强,我们金融防风险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我们说金融风险怎么防范,在未来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是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二篇: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 社会安全 政治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经济安全
大家知道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客观上,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安全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外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也出现了新的挑战。未来中国要进一步由当前的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经济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安全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说我们今天讨论这么一个问题非常重要,经济安全已经上升到我们的国家的重大的战略之一。
我们今天主要从三个来讲讲经济安全的问题:第一个方面,讲讲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主要是结合当前的理论界对于经济安全的阐述,讲一讲经济安全内在的含义,同时结合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中国当前防范经济风险,同时,我们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为经济安全做了哪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撑。第二个部分结合最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新的安全的挑战以及问题。最后再谈一谈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几个战略选择。
一、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安全的内涵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一)经济安全的内涵
什么是经济安全?从理论上看,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理,但是通常来说,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维护国民经济发展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简单来说,经济安全是一种状态,同时又是防范,或者说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一种能力。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非常复杂,表现为一国政府能够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立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这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面的经济安全所涵概的一系列的内容。
当然对我们国家来说,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经济安全或者整个国家安全,做了非常深入的战略的部署。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其特定的意义、特定的含义。2014年4月15日,习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里面提出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道路,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我们国家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十一种安全,那就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从这些可以看出,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是并列的。从广义上讲,经济安全还包括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但是我们国家把科技安全跟资源安全单独列出来了,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就主要是指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与粮食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看就是这四种安全的内涵是什么?与经济安全一样,我们通过经济安全广义上的内涵来定义四种安全的内涵。金融安全是指一国维护金融发展和金融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是一国维护产业发展和产业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贸易安全是指一国维护贸易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粮食安全 是指一国维护粮食发展和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所以,总的来说,四种安全跟经济安全也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状态跟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保持各个方面能够健康发展,同时各个方面的实力能够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能力。这个是经济安全里面的一些内涵。我们国家在经济安全方面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部署,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法第三条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句话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那就是经济安全是所有其他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跟作用,所以经济安全非常重要,这跟我们原来学过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么一个判断一脉相承。所以国家安全首先要看经济要安全,从这里面突出了经济安全在全局地位当中的核心地位。
在经济安全里的几个部分金融安全等方面,我们国家也做了非常明确的一些战略部署。比如说在金融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这是我们国家在金融安全方面的一些重大战略方面的部署,其实也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要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的供给和质量安全。在其他经济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在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和预防、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的安全。
我们刚才讲的是国家在国家安全法里面或者说在战略层面,对经济安全各个层面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安全是其他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突出了经济安全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刚才明确的是经济安全的一个内涵。
(二)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我们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经济安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大幅提升我们经济安全的水平。
1.经济较快发展
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体经济的体量在快速提升。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较快的发展。第一次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开启了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波较快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小平南巡,上海浦东新区设立,内地很多城市开始对外开放,中国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很多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不断地释放比较优势。中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二轮较快增长的巨大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对外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从加入WTO以后,2001年一直到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达到了10%。通过三次对外开放,中国融入了全球,释放了比较优势,中国的经济快速的提升,整个经济体量、经济规模不断膨胀,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跃居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我们的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所有这些为中国经济安全奠定了最基本或者最基础性的基础,因为经济快速的发展,就快速提升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
2.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上升
除了我们自身的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自身经济安全水平以外,同时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增大或者促进提升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当中的地位,这也预示着我们对全球的影响在增强,我们的主动性在增强,客观上也提升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经过安全水平。比如说从1980年到199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量贡献是3.7%,2008年到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达到了48.3%。同期,美国由32%下降到22.5%。2015年中国依然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超过了25%,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国家。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快速上升。
所以我们现在跟其他国家在讨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态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原来我们讨论全球经济的时候,基本上就会说全球经济看美国,但现在,我们讨论全球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多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国在全球中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全球经济很多国家都开始认为要看中国。这是我们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提升,一个是我们自己经济实力、经济整体水平的快速上升,第二个是我们对全球的影响在增强,增大了我们的主动性,同时从经济安全里面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来看,我们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或者说我们这几块安全的水平,也大幅地提升。
3.金融规模较快增长
比如说,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银行的核心资产跟规模等方面的排名可以显示,2015年世界十大银行中,中国占据了四家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这充分说明我们金融机构的规模、体量较快的提升。另外我们的核心资本、资本充足力等指标也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这些都显示了我们金融实力可能在提升。
中国在金融方面还有个非常重要、值得提出的,那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外汇储备到2014年上半年曾经接近4万亿美元,最近一两年出现的外汇储备下降。但是当前,截止到2016年3月份,我们的外汇储备仍然达到3.2万亿美元,是全球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我们的金融风险或者金融的汇率、金融的波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我们看到,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很多国家因为缺乏外汇储备而使得汇率极其波动,货币的风险很高,但我们国家现在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我们货币的稳定、汇率避免大规模的无序波动、资本大规模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或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所以金融整体水平也在上升,金融安全的能力在上升。
4.国际金融话语权上升
中国在全球金融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话语权也出现了提升。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多年派了领导到世界银行担任副行长,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副总裁。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治理结构的改革,将中国的投票权由原来的3.6%上升到6.1%。中国已经 成为在IMF里面投票权全球第三的国家,预示着中国在全球国际金融体系当中话语权上升的一个事实。
5.产业体系较快发展
我们的产业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大幅提升,近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产业体系产业能力、产业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也预示着我们产业安全水平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支撑。
6.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当前中国的出口全球第一,进口全球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最大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跟别人的合作在不断的深化。现在我们很多人到国外去,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非常偏僻、非常偏远的国家,你到他的超市里面去、到他的商店里面去,非常容易地就可以发现,这些商店里边可能都会有中国生产的产品。那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商品竞争力在全球不断增强,我们的贸易、经贸合作在不断地加深。这客观上就使得全球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中国与全球逐步形成一个共同体,这也为我们国家的贸易安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
7.粮食12连增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贸易、产业、金融等安全以外,粮食的安全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那就是2015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实现了12连增,连续12年增产,产量现在已经达到了1.2万亿斤,突破了历史记录,非常高。粮食的大规模生产,粮食产业的持续上升,客观上为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缓解粮食的挑战,提升粮食安全,有重大、积极的作用。我们刚才讲的主要是经济安全的内涵,跟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支撑中国经济安全水平提升的经济实质性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非常客观的看到,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也暴露出经济安全方面的一些挑战,一些问题。
二、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看的是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跟问题。我想主要有四方面的挑战跟问题。第一个方面那就是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第二,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挑战突出。第三,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第四,粮食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突出,主要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
第一个方面叫金融风险较大与金融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我想在经济安全层面,它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这从刚才的经济内涵方面可以看出来,也非常复杂。但是就其核心内容来说,现在来看,现代的国家,金融安全逐步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所以,很多世界强国都 将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放在重中之重的内容,或者把它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曾经有两个伟人对金融、货币、资本做了很高的论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这体现了金融不仅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金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存亡。所以,金融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
俄罗斯在前年将克里米亚吞并,欧美大国十分不满,但欧美没有跟俄罗斯出现正面的军事战争,而是采取冻结俄罗斯及俄罗斯主要官员海外资产等方法,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经济已经出现了持续的衰退。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俄罗斯去年出兵叙利亚,搞了阅兵式,有很多新鲜的武器展示出来,这其实在展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是对于欧美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的经济却显得比较脆弱,为什么?那就是俄罗斯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仅仅是一个军事强国,没有掌控全球的金融话语权。所以我们看到它在欧美的制裁面前,经济显得比较脆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或者说一个能够掌控经济安全的国家,必然需要有较强的金融实力。我们国家要成为未来经济强国,要能够大幅提升,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说,金融发展或者金融体系、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但是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来看,我们的金融其实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的金融安全水平还有待于大幅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图,这个图的横轴是一个国家的或者经济体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量,纵轴是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货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最高的,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当前是美国的两倍,但是我们的经济总体仅仅是美国的2/3。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货币金融的效率很低,我们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可能还没有美国花5毛钱所创造的GDP多,所以我们金融效率比较低。而且,我们有这么多货币,还滋生新的问题,这么多的货币怎么到实体经济去?主要是通过债券融资,通过信贷,这些占据7、80%的左右的份额,转到实体经济。我们知道通过债券、通过信贷,就会形成企业微观主体的负债。我们的货币很多,就意味着企业微观主体的债务很高,债务很高就意味着杠杆力很高。这个问题是比较重的。当一个企业债务很高以后,它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必须用于还本付息,这样一个企业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回报,没有利润,这个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动力,没有投资的意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整个社会融资或者说杠杆力比较高,这是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近期以来我们把去杠杆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但现在来看,短期来说去杠杆是比较困难的,怎么去杠杆呢?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的杠杆力是由债务除以GDP。所以要去杠杆第一个方法就是让企业把债务还清,或者让企业把债务还上一部分,这样,可以把分子变小。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很困难,你现在让它把债务还上,那它可能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更大的压力。所以,如果让企业把钱还上,它可能会使得经济出现大幅下滑的问题,因此这一条不行。有没有另外降低债务的方法呢?
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在债转股。现在我们看到银行通过贷款给企业,银行是债权人,企业是债务人,所以企业要还本付息,但企业杠杆很高怎么办?把银行变为企业的股东,原来的债权变成股权,这样企业就不再需要为银行还本付息。确实如果这样做的话,可以使得 5 企业包袱或者债务的问题得到缓解。但是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会出现道德风险,那就是银行不知道它要救谁,不知道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因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很多企业可能会说自己的经营非常困难,希望债转股。银行怎么样能够真正理清哪些企业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特别是有些企业产能过剩,或者说它的行业没有竞争力,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是需要退出市场的。所以当前的经营困难可能是正常的、也就是它未来必须退出市场,市场的压力使得他出现困难,而不仅仅是债务的问题。所以如果这些企业接受了债转股,银行的介入的也很难使得这些企业能够起死回生。债转股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企业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债转股虽然在理论上挺好,但在现实中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通过债转股大规模的降杠杆,可能也有困难。
去杠杆怎么办?现在来看有第三条路,那就是通过做大分母,做大GDP来降低杠杆。怎么做大GDP来降低杠杆?现在的企业不是债务很高吗?没关系,我们再进一步给它贷款,企业获得新增贷款以后,它就会增加投资,增大GDP,由此来降低杠杆率。但是,这种方法管用的前提是通过企业的加杠杆以后,企业债务的上升速度比GDP的上升速度慢,如果更快,分数就会上升,杠杆力就会上升。
现实来看,这个是很困难的。比如说2016年一季度,中国的货币信贷是4.6万亿人民币,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水平,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V型回升,没有出现快速回升。一季度的季度GDP的增速下降到6.7%,这说明分母没有快速做大,分母的增速没有超过分子的增速,所以,通过加杠杆、去杠杆是比较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那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货币的边际贡献在下降,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可能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可能是8毛钱,现在花一块钱所创造的GDP仅仅是4毛钱。
所以我们看到,进一步的加杠杆来提升经济的代价非常大,可能杠杆力没有下降,反而助推杠杆力的上升。所以去杠杆的问题因为加杠杆更加突出。同时,因为你加了杠杆以后,有一些需要退出市场,尤其去产能行业的企业获得了信贷,所以有一些企业又开始活过来,开始生产,使得去产能的难度加大,同时通过加杠杆以后,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较快的上升问题,这使得本来库存就很少的一、二线城市在大量的增加库存。所以,加杠杆以后,我们看到去库存没去,它可能在加库存。所以综合来看,加杠杆引发了国内经济金融风险上升。
同时也引发了汇率或者货币汇率波动加剧的风险,也就是说,汇率的风险在上升,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国际金融风险叫汇率风险,也是我们经济安全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内容。现在来看,通过加杠杆,汇率风险也在持续的波动,尤其是按照现在相对来说,货币没有以前那么紧,货币比较宽松的背景下,我们的货币可能会有加大流出海外的诉求,由此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会出现较大贬值压力的问题。按照现在货币增长速度来测算,2020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可就会达到20万亿美元,如果我们考虑10%左右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话,那可能未来4、5年,我们对外的资金转出去的需求或者全球配置的需求,就可能有2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那也就是未来可能有10几万亿的人民币要求要换美元,这样可能就会使得我们的汇率出现贬值压力较大问题,汇率的风险会上升。如果大家都预计到会有这么一种情况,现在就有很多资本可能希望流出,这样金融系统性风险可能会加大,我们的金融风险可能会加大。6 比如资本流出2万亿,外汇储备就要消耗1万多亿,甚至2万亿,这样对我们外汇储备防风险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这是第二个挑战,就是我们的汇率风险。
第三个挑战就是资本跨境大规模流动的问题。就现在资金要流出海外,但是我们资本还没完全放开,资本帐户还不是完全可兑换。所以我们现在有个好处就是,虽然国内的金融市场在波动,但是资本大幅流出的问题短期不会出现。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通过虚假贸易、通过其他渠道来使得资本流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那也就是我们可能需要更加关注金融安全里面,怎么来防范资本的跨境大规模流动的问题。比如说2016年4月份,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的月度增速上升到200%以上,翻了两倍,这什么原因?这不是因为我们国内经济很强,我们的经济还往下走,下行的压力还比较大,为什么从香港那边进口的月度增速会增了200%?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虚假贸易,让资本流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所以金融风险、金融安全问题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比较大的挑战。
(二)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链不完善的挑战突出
第二块是产业安全方面,产业大而不强与产业链不完善的挑战很突出。
我们刚才也说了,工商银行全球第一大银行,其实其他的产业也很大,比如说世界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里,前10大公司里面,我们具有3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的前10强。说明我们企业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同时我们的制造业全球第一,也突出了我们在全球中的地位。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能够在全球很有竞争力,这些企业能够在短短时间快速地提升,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成本,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低。所以我们对加工等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现在来看我们的人口结构在变化,传统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同时我们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增强。
在2016年,彭博刚刚发布的彭博创新指数当中,中国的创新排名仅仅排在全球的第21名,这跟我们世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同时创新的环境也有待增强。现在我们说讲创新,创新靠什么?靠企业、靠高校科研院所。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创新氛围还有待形成,尤其是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的力度。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百度跟其他企业合作,做了一些虚假的广告。这也是创新,但是创新有好的创新,有坏的创新。所以,在一个制度不健全和创新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可能我们的企业会出现一些坏的创新。所以我们的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同时产业链亟待转型升级。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有很多都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比如我们的看到的计算机的芯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很多都掌握在国外。到去年年底,window生产的window7,市场份额高达43.95%,window8.1的市场份额是12.63%,苹果的mac系统占了全球的10.85%,window xp占据了7.9%。所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核心技术还是依赖国外,那这里面就亟待提升,不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的经济安全会受到影响。
进一步看我们的产业控制力,控制在别人手里。怎么能控制我们?我们的产业能不能由我们国家主导?现在来看,有一些产业,可能还比较困难,比如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这三家企业,外资都占据了主要的股份,这三家企业都有外资来控 股,这也暴露出另外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经济安全里面,虽然我们产业很大,但是我们的控制力却是受制于人或者是被外资控制。
总的这些来看,中国现在产业优势正在减弱,原来低成本劳动力的现象出现了改变,所以未来我们的产品可能要比较贵,低价格已经成为历史。未来我们的产品可能从价格的角度、成本的角度,没办法跟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比,这样就使得我们国家跟这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竞争力减弱。但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的操作、芯片,这些核心技术,仍然是由发达国家管控,发达国家主导,所以,我们在技术方面跟发达国家可能也没办法竞争,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结果,就我们的产业两边都没有竞争力,就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以我们的产业安全当前也亟待提升。
(三)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
第三个挑战,那就是国际经贸不平衡及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突出。虽然我们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但是从结构上看,我们并不平衡。
1.内外需不平衡
第一个不平衡就是内外需的不平衡。这次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挫,世界很多国家经济低迷,我们国家不仅经济低迷,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那是因为国际市场出现了萎缩,国内市场也出现了调整。但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有没有出现产能过剩?没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相对美国来说,我们的开放的内外需是不太平衡,内需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由此来促进我们国家良性发展,那就是更加平衡。
2.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不平衡
第二个方面就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的不平衡。我们国家跟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外汇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企业就会出现外汇不足而没有办法引进别人的先进技术,没有办法跟别人合作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国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前几年外资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国家的对外投资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外资占GDP的比重出现了上升,但是从总的存量来看,外面国家对我们国家的投资远远高于我们国家对外的投资,这就会出现不平衡的问题,就会出现麻烦,待会儿我会讲到这个麻烦在哪。跟美国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对外投资跟海外对美国的投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方面。
3.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
第三个方面不平衡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虽然我们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是我们货物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仅仅是美国的一半左右。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最核心的原因在哪?就是我们的金融、保险业发展太慢,生产服务业发展比较慢,同时我们还缺乏相关服务业的人才。所以,未来经贸结构不平衡会不会出现一些风险的问题?会不会影响贸易安全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4.经贸话语权不高 我们在全球层面,经贸话语权并不高。就拿最近欧盟一个事情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欧盟议会最近在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我们国家不是市场经济第一位的国家。所以,现在来看,我们的经贸话语权不高的问题很突出。我们跟别人签订WTO的时候,提过要让别人在15年以后,也就今年12月份自动地接受中国市场地位?但是现在来看,欧盟好象不愿意,美国可能也不愿意,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在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没有把这个规则写得很好,所以现在出现麻烦,就体现了中国话语权不高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国家跟外部持续合作、深化合作,我们国家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还有其他一些投融资等方面的管理,但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大规模的援助欧洲、援助非洲等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到非洲去采访,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会问他们,中国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做了很多事,帮他们盖房子、修铁路、修公路、修学校等,非洲这边老百姓怎么看呢?有些调研显示,非洲这些国家认为中国不是跟他们进行合作共赢的合作,而是因为中国有较大产能过剩的压力、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非洲这些国家是帮助中国消耗产能。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做了很多好事,反而受到了负面的评价。这背后显示一个问题,我们经贸话语权、经贸规则的制定能力仍然比较弱。当时签订WTO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很好的来推动、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思路的产能合作的新规则,所以我们未来要加快构建。如果没有这个,那我们的经济安全会受到影响。
同时,现在在全球层面,不仅中国在搞“一带一路”,美国也搞TPP、TTIP,东盟十国在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俄罗斯在力推欧亚经济联盟,所有这些都希望能够推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但是这些倡议或者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是互相交叉的,那也就是,未来这些倡议会互相影响,不是促进了一体化的提升,可能会出现全球治理体系的混乱,也就是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碎片化的风险。我们国家到底怎样能够将合作共赢新的全球治理思想贯彻其中,使得我们所倡导的新的全球治理理念能够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竞争力?就需要我们经贸规则的制定能力、经贸话语权等不断提升,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难以在全球层面大幅提升话语权。同时我们就难以很好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所以这些方面突出了现在国家在整个经贸方面的安全出现了一定的挑战。
(四)粮食的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了粮食安全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粮食的结构性短缺与转基因等技术引发的挑战
我们刚才说粮食已经实现12连增,但这是不是已经很安全呢?这里面需要厘清两个事实,第一个就是粮食产量增长不等于实现粮食安全,因为粮食产量的增长只代表国内粮食的短期供应能力,并不等于粮食安全的实现。粮食安全还取决于粮食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及需求增长和结构变化。第二个是粮食过剩并不代表粮食安全。因为粮食虽然总体过剩,但是可能结构性存在短缺,比如说现在国内粮食比较多,大米等生产量比较大,但是我们有很多还依靠进口,对我们国家来看,粮食安全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挑战。
1.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
第一个方面就是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天花板的效应。伴随这几年持续的发展,我们的人工成本在上升,农业投入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上升,这使得国内大米的价格会高于国外,如果我们的价格持续高于国外,又使得国内的老百姓、农民,尤其是种地的农民能够有收入的话,那我们的价格就要高于国外,如果我们比国外高很多,就会使得国外的稻米、粮食大规模进口,会引发国内粮食安全新的挑战、新的问题。
2.国内的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
第二个方面是国内的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面临地板效应。刚才我们说成本很高,生产粮食成本很高,能不能通过农业补贴来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我们通过农业补贴以后,使得粮食的价格降下来,缩小国内粮食价格跟国外粮食价格的价差,来平衡国外粮食大规模进到国内市场的问题,引发国内没法卖出去的问题,能不能平衡?现在来看这个空间越来越小。因为我们加入WTO以后,WTO规定,我们国家直接在成本上面的补贴不能超过8.5%,但目前已经接近或者超过这个水平。所以未来农业进一步的补贴空间越来越小。
3.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我们粮食持续的产量上升,其实背后还跟我们的粮食生产所进行的一些化学方面的技术创新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直接带来的可能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说,1978年,我们国家每年使用的化肥的总量是800万吨,到2013年,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5900万吨,农药使用量达到了180万吨。这些就会进入土壤、地下水,使得我们生态系统出现破坏。所以未来如果我们注重生态环境的话,可能粮食的产量就不能这么高了,因为我们不能采取另外一些新的技术创新手段。
4.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减少
第四个挑战就是我们的农业的劳动力在持续减少。现在看到三十多年的发展,很多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面临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未来生产农业的基础或者农业发展的能力资本要素就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5.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因素的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也引发了我们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我们国家,包括全球,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逐步凸显。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粮食生产未来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
6.转基因商品是否有负面影响的问题依然不确定
当然对于粮食而言,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广泛的争论。那就是近几年来我们加快进行转基因商品的粮食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产量,有助于解决我们粮食不足的问题,但是转基因到底对人有没有危害?有没有影响?现在从科学上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结论。有些影响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逐步爆发。如果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话,那显然粮食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范畴,它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健康。所以从这一系列的挑战来看,粮食安全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虽然说粮食实现12连增,但是并不能说我们的粮食安全已经没问题。即便我们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大幅提升,产业方面承接全球产业分工,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金融规模不断的增长,同时贸易 10 水平在持续深化,粮食生产在大幅提升,但这些都没有预示我们国家就没有经济安全的问题。而是伴随我们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也逐步爆发或者突出出来。所以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安全、提升中国经济安全?
三、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
我想谈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怎么样促进中国经济安全?促进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什么?
(一)经济安全总体战略
总的来看,按照我们国家安全法总的部署,将经济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同时,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和贸易安全等方面,我们要按照国际安全法的部署来进行稳步推进,实现我们的目标,结合现在形势来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1.构建防风险的经济安全监控体系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构建防风险的经济安全监控体系。从整个经济安全总的层面上看,我们要加快构建风险防控体系。这是任何一个强国都在做的事情,虽然安全是一个状态跟能力,但还得防患于未然,因为现在全球的发展非常快,全球的形势在急剧变化。怎么来防风险?就是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安全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构组织体系,明确金融、产业、贸易、粮食等各领域在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涵盖更安全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保证我们国家在应对国际威胁时,实时作出预警及反应。这个是我们说要防风险,要有监控的能力。
2.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夯实整个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将我们的经济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才是我们经济安全的根本,那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夯实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持续、较快的发展。
3.构建促进经济安全的开放体系
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在开放环境中,经济能够提升经济安全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法律法规,通过法制层面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我们国家在全球的制度性话语权,真正构建促进经济安全的开放体系。这个是制度层面。所以通过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安全。
(二)促进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着力实施战略调整,推动经济安全的四个层面的发展,那就是金融安全我们要进行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来提升金融安全。
1.构建完善的保险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构建完善的保险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我们的金融风险在加大,金融的波动也在加大,金融发展的问题也在突出。比方说去年以来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的风险,股市暴涨暴跌,汇率市场大幅波动,其实从全球来看,金融改革的过程和经济波动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问题的突出。所以我们国家要做的不是完全消除金融风险,这是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构建一个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体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克强总理非常明确地说,今年有一个非常大的重点就是要完善金融市场保险体系。这个非常重要,一旦金融出问题了,保险机构通过保险来为我们的金融风险买单。在此基础上,如果说保险真的有问题了,政府再介入,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2.提高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降低货币兑换风险
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降低货币兑换风险。近年来随着我们货币大规模的发行,包括国内稳增长的推出,出现了汇率波动的问题,最近人民币出现贬值的问题,资本出现大幅流出的预期。那这怎么办?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3.2万亿的外汇储备,客观上为跨境的金融风险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但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3.2万亿的外汇储备要用的时候随时要能用,也就是要保障外汇储备有足够的流动性。
3.创新国际金融改革思维,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
最后要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当中的金融话语权。到底能不能提升我们的金融安全水平,还在于我们在全球中金融话语权的高低。我们在世界上IMF机构的话语权在逐步提升,去年人民币也加入了SDR货币篮子,成立了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国家在区域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在不断提升。但是现在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虽然在逐步提升话语权,但我们在全球金融话语权里面仍然是比较低的、比较弱的。比如说在全球货币体系里面,外汇储备份额中,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四大货币占据了93%,人民币仍然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世界银行历任总裁都是美国人,IMF的历任总裁都是欧洲人,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国际金融机构的问题,就是我们全球金融话语权的问题仍然局限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的话语权根本不高。
中国怎么提升金融话语权?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寻找增量。增量在哪里?最重要的就在互联网金融。我们国家这几年持续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多的手机用户、最多的计算机用户,这为我们现在推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当然我们现在最近也看到P2P等互联网金融问题持续的暴露、持续的爆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互联网金融有问题而限制它发展,而恰恰要加快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规则体系。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制定,那我们国家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最多的手机用户,客观上能够使得我们互联网金融的规则有望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规则。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增量方面,来提升我们在全球的增量的话语权。这是我们在金融安全方面可以重点推进这些战略方面的调整。
(三)在产业安全方面推动创新
第二个在产业安全方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要推动创新,促进我们产业延链建链补链,真正提升我们整个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这样能够提升我们国家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要提升我们整个国家的产业安全,怎么样来促进创新呢?我想有三个机制。1.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一个就是要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我们已经将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未来会加大创新的改革,营造一个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但是我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创新体制机制环境的构建要注重的是让市场能够发挥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创新。因为在现实当中政府其实是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从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创新是小概率事件,并非是政府所能主导。所以未来我们要创新,仍然是要尊重市场,让市场主体能有创新的机会、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激励,这才是最核心的。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要抓紧推进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让很多创新主体能够真正有时间、有精力集中于创新,而不是集中于其他一些事务。第二个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的创新意念,为那些真正有创新的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2.构建国外创新成果的引进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快构建国外创新成果的引进机制。中国经济体这么快的发展,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持续的、不断的向人家学习,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未来我们仍然要注重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因为发达国家仍然站在产业技术创新的最前沿。2015年,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指出,未来5年,我们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千亿美元。这为我们技术引进创造了非常好的空间,未来我们可以加大跟别人谈判的力度,通过对外投资获得他们先进的技术,进一步转到国内,致使我们转型升级。
3.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然,创新最核心的还是靠人,所以创新的第三个机制就是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劳动生产力最高的国家,都是人力资本最高的国家,所以我们未来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能力资本的大幅提升。
(四)在贸易安全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在贸易安全方面,我认为就是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提升我们在全球贸易规则方面的制定权,提升我们在贸易方面的话语权。当前美国在搞TPP、TTIP,对我们构成了很大的未来潜在压力,我们怎么样能够在美国力推下一代全球经贸规则调整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实施的一系列战略。
1.高标准的自贸园区战略
第一个战略就是我们实施自贸园区战略,推出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园区,为探索我们在全球新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很好的实验,通过这些自贸园区的发展,可以为我们国家未来提升经贸话语权、参与制定规则,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开放理念的全球治理性规则。
2.“一带一路”:构建合作共赢开放新体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对外释放、对外推广,能够形成具有中国开放理念的“一带一路”区域或者全球经贸性规则。当然现在来看,“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战略。2015年9月22日,习主席访美的时候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省州长论坛时发表讲话,提出“一带一路”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说明“一带一路”包括美国等世界各国都能参与。未来我们通过自贸园区、通过自贸区所探索出来的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在“一带一路”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里面,释放具有中国理念的全球治理的新思维,稳步推进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合作,我们所构建的这么一套新的规则理念,未来是希望成为全球的治理体系,或者说,未来我们希望借此来参与、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一带一路”已经跟TPP、TTIP一样,它着眼的是全球,着眼的是未来几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贸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我们要提升贸易安全,要提升经贸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在自贸园区,还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那也就是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提升话语权,由此来提升我们经贸安全的问题。
(五)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选择
最后一个方面我想就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经济安全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没有安全可言。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实现了粮食的12连增,客观上,我们的粮食总量是比较充裕的,那未来怎么办?未来要构建能够促进我们当前粮食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我们粮食12连增,未来还能不能增加、未来还能保证现在的水平?那这就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调整。
比如说,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真正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而不是单纯通过补贴、通过价格等方面的管控来促进粮食的发展,这不能持续。当然,世界各国对粮食的补贴、对粮食的特殊政策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要大幅地减少对这方面政策的依赖,因为这方面的空间会愈来愈窄。当然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粮食的发展还有新的动力,那就是未来在农村、在乡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改革。现在我们看到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大规模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些其实都有助于推动农业或者粮食保持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还得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这些,整个粮食安全有望达到比较好的保障。
我们这堂课主要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主要讲的是经济安全的内涵,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安全的一系列宏观、微观等各方面的重要基础。但是,伴随着开放进一步推进,我们国家跟外部深度对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经济安全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当然,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的战略调整应该说是有精准性、针对性,只要我们不断的深化改革,切实地提升我们的经济实力,同时构建防范经济风险的各种制度,我们的经济安全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
谢谢大家。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国土安全 主讲人:孙现朴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各位学员,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学习《国土安全》这次课程。我们现在知道国土安全这个概念是越来越热,那么国土安全是什么呢?我们就先来说国土。
国土是一个国家所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物理空间。可以说国土安全是国家实现发展的根本条件,关乎一个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土安全一般是指国家的领土安全。我们这次课主要围绕着以下四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首先,对国土安全的概念进行一个解析,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总体现状,进行一个研判。第三部分,主要去剖析一下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一部分,针对中国的国土安全提出基本性的思路。
一、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
首先,进入本次课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何为“国土”?
讨论国土安全的概念时,先看一下国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地理空间上国家需要有一片土地去归它所统辖,对于国家而言,如果没有一片土地归它所统辖的话,那么它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何为“国土安全”?
对于国家来说,国土是国家主权赖以实施和体现的物理存在空间,也是一个主权国家人民进行繁衍生息劳作的物质基础。
(三)国土的构成
国土由四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是领陆,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其主权管辖之下的全部陆地和岛屿的总和;第二部分是领水,指的是在一个国家主权统辖范围之下的全部水域的集合;第三部分是领空,是指在领陆和领水上面存在的空气空间;第四部分是底土,指的是在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全部底土,包含很多的资源。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的概念也逐渐的在向外拓展,它的外延现在也包括了在国际法上所规定的海上专属经济区。所以在看国际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许多国家围绕着海上 15 专属经济区发生了一系列的争执等。这是国土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它的外延也在不断的向前扩展。
(四)何为“国土安全”?
分析了国土的概念之后,国土安全指的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样的基本意涵呢?国土安全既有广义的概念,又有一个狭义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国土安全指的就是国家的国土不受到外部国家的威胁和侵犯,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处于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国土之上的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国土不受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变化的严重影响。
在狭义上国土安全是指这个国家的国土不遭受到来自外国的威胁和侵犯。应当来说了,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国土安全的国家,世界各国面临国土安全的境况并不是十分相同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面临的国土安全现状是什么样子呢?这也就为我们界定我国的国土安全概念有了一个背景,从我国国土安全面临的这种现状来看,我们的国土安全概念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五)从我国国土安全的现状来看,国土安全概念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国土不受外国的威胁和侵犯。第二是我国的国土不被分裂。第三是国土之上的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重大的破坏。
国土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所辖的国土不受其他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在现代国际法确立之后,国土主权是国家最根本的权利,这是明确规定的,而且是指一个国家在它的国际社会当中存在的基础。一国有权决定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针,它可以在国土统辖范围之内采取立法、司法以及行政措施,任何其他国家不能以任何目的、任何理由对其进行干涉、对其进行侵犯。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我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规则,而现在国际法体系提出之后又明确地确立各国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要保护一个国家对所辖国土的主权。任何国家有威胁其他国家的国土主权,都是违背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都是违背联合国经济的。
国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保证国土的完整不被分裂。长期以来,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土完整以及国土安全的重大威胁,分裂势力的重要目的就是脱离所属的主权国家,从而谋求独立地位,领土诉求也是分裂主义区别于一般民族冲突的重要特征。
在冷战之后,苏东地区一些国家,从一国分裂为许多国家,比如说,南斯拉夫,分裂为了塞尔维亚、波黑等等几个国家,包括我们在观察现在的国际形势,看加拿大的魁北克人、英国的苏格兰人,都在要求这种分裂主义运动,要求成立一个自己的独立国家,希望自己的这个族群所居住的土地随独立出来,所以说保护国土的完整性不被分裂是国土安全相当重要的一个特征。
国土安全还包括对国土之上重要的、关键性基础设施的防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安全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延,现在已经开始要包括到关键性重要基础设施不遭受到外来的攻击和威 胁。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保证关键性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安全不受破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我们看“9•11”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了客机,然后撞向了美国纽约的世贸大楼——双子塔楼,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现在已经迫在眉睫,提上了各国政府的重要日程。
(六)国土安全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的地位
国土安全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知道习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这个概念,从战略决策高度去认识新的国际形势,去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而在这个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国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我们所说的国土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国土安全与政治安全有着怎样的一个联系呢?国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国土或者国土遭受到严重的威胁,那么它的政治安全就面临重大的威胁。在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国家往往以威胁他国国土安全的方式去威胁他国的政治安全。比如在冷战时期,美苏等国常常会以威胁他国国土安全的方式来威胁他国的政治安全。美国在冷战时期,古巴当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古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当时就担心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美洲得以蔓延,不断的拓展。因此当时就发动入侵战争——“猪湾事件”,想通过去侵犯古巴国土安全的方式去推翻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权。所以,国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
其次,国土安全与经济安全也是有联系的。国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有利保障,国土是国家经济财富的物质基础,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而且只有国土安全得到保证,国家的经济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人民才可以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下去谋发展,而且国际资本也才能更放心地对其进行投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国际资本能往那投资吗?资本是逐利的,今天投下去,可能明天就由于战火毁于一旦,资本就不能盈利,它为什么要往那投资呢?
只有国土安全,一国的经济部门也才能与他国进行深入的合作。只有国土安全之后,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上的战略对话与深入合作。如果这个国家处于战乱之中,那么这个国家的部门有精力去跟其他国家进行深入的合作吗?有精力去制定这种长期的战略规划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土安全与军事安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国土安全是军事安全的根本基础,国土是国家军事力量存在的基础,为国家的军事力量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空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国土安全做保证,那么它的军事训练就难以正常化有规模的进行。
我们看到一些小国,它怎么进行军事训练呢?只能去租借其他国家的地方。显然这种训练是不持续的,很难进行长期规划。而且一个国家只有有效地掌控国土之上的战略要地或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国家才能对军事力量进行战略性的部署。只有确保国土安全,军队才能在域外执行军事任务,才能更放心地与他国进行合作,去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
(七)国土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联系
那么,我们看了国土安全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联系后,国土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联系是什么呢?从关系上来看,国土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当中,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国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国土不被威胁、不被侵犯、不被分裂,国家才能在一种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谋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国土安全就是国家的生存空间问题。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当中,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
从安全观念的分属上来看,国土安全到底是处于传统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呢?我们说它在这个安全观念当中,处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这种交叉区域。一般上认为国土安全就是指这个国家的国土不受威胁或侵犯,毫无疑问属于传统安全的范围。但是我们看到冷战之后,由于恐怖分子或自然灾害所造成关键性基础设施的毁坏,使得国土安全慢慢地也展现出了非传统安全的一些特点。所以从安全观念上来说,国土安全处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交叉区域。
二、中国国土安全的总体现状研判
下面进行本次课的第二部分内容,看一看中国国土安全的总体现状是什么呢?对之有一个研判。
(一)中国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后,6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是中国与周边大国构筑了良好的双边关系,我国严重的、直接的外部威胁基本得到了消除。第二是中国与多数周边国家划定了边际,边际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第三是香港、澳门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重回祖国的怀抱。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周边国家在军事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这是我们的消极因素。
但是总体上来看,冷战之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直接的、严重的外部威胁基本上得到了消除,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有利的态势。
(二)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成就
具体分析一下,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一些成就。首先是中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整体上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严重、直接的外部威胁基本消除。
冷战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国土安全一度受到了外部大国的直接威胁。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当时反共极其严重,对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一种封锁、抵制的措施,而且在观念上,还发动了朝鲜战争,并对朝鲜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进而在陆上直接的威胁中国的国土安全。为了保卫我们新生的国家,我们提出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面临着直接的外部威胁,这是在东北部。
而且美国当时还不止如此,美国还派遣了它的海军第七舰队深入台湾海峡、封锁台湾海峡,阻止我国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些都是对我国的直接威胁,在50年代。
到60年代,我国的直接威胁仍然没有消除,我们面临的地缘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上不光是美国,还面临着来自美国和苏联两个霸权国的直接威胁。进入60年代之后,随着中苏两国的论战开始,中苏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在这些过程当中,苏联为了给中国施加压力,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使得我国的北部边界面临着直接的威胁,给我国造成了直接的战略压力。而且苏联不但自己对我国施加压力,还联合了越南、印度等国对我国施加战略包围。当时处于战略包围之中,我国提出了一个国家政策理念“两个拳头打人”。
这一时期面临的安全形势最为严峻,国土安全时刻处于外国的军事威胁之中,无论是在东面还是在西面,都面临着直接的威胁。而且当时我国在与苏联的地缘博弈当中,中苏双方在边界地区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事情。比方说我们所熟知的“珍宝岛事件”,这都是我国最直接的威胁。
进入80年代9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解体,美苏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终结。我国也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经济建设,发现我国面临的直接安全威胁得以消除。苏联解体之后,北部边界的安全威胁直接消除。
随着进入改革开放,我国提出了“睦邻 安邻 富邻”一系列的政策,与周边国家逐渐地改善关系,与东北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与南亚国家的关系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在这个时期,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开始向缓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与周边主要大国的关系几乎都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尽管中美关系还时有摩擦,在南海争端上、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人说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但两国的战略高层都认识到,双方的合作是根本,整体上双方都希望双边关系处于一个稳定发展之中。
总书记上台之后,与奥巴马总统共同的提出了中美双方要积极地构筑新型大国关系。而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不冲突、不对抗,我们要谋求合作共赢。
苏联解体之后,我们还积极地发展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在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一度靠向了西方,希望西方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援助,帮助它渡过难关。两三年之后,俄罗斯发现西方国家提出的援助等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西方国家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所以俄罗斯又重新发现亚洲,重新执行它的双头鹰外交。至此之后,中俄关系慢慢地就进入稳步发展的态势之中,不仅在叶利钦时期、在普京时期,都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中俄两国都是金砖国家合作成员,双方还共同发起了中俄印三边外长会晤机制。可以说中俄两国的关系,无论是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在文化上,都得到了一系列的深入发展。
那么,再看东北亚。中日关系在经历震荡之后,慢慢地也在找到了一些平衡点,逐渐地在回归平稳的状态,双方都希望积极的发展两国的经贸合作,推进两国的经济关系。西南方面进入冷战之后,我国不断地加强与印度的双边关系。冷战之后,中印双方都在不断地去重复亚洲足够大,足够容纳中国和印度的同时崛起。冷战之后,历届的印度政府整体上采取的都是对华友好的一种状态,中印两国在政治上发展很快,在经济上发展就更快了。尤其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印两国的经贸额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双边层面上中印两个新兴大国承担自己的责任,推进了在次区域层面的合作,成立了孟中印缅四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两国更深入的合作,通过孟中印缅经济合作去发展两国的欠发达地区。
其次是中国与大多数邻国划定了边际,陆上边际安全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位于亚洲东部疆域极其辽阔的大国,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到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和侵略,国土被割占、利益被掠夺,而中国的许多邻国也沦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比方说在南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中南半岛是属于法国的殖民地等。
这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后所继承的边界“有名无实”,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急需去展开在边界上的工作。中国当时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谈判原则,与邻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边界谈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绝大多数的周边邻国在陆上边界的勘界工作得到了完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在1960年时与缅甸首先签订了边界条约,两国的边界得到了确认,是极具象征性意义的。至此之后,中国相当于来说就有了一个模板,逐渐的去其他的国家展开边界谈判。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勘定的第一波高潮。分别与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签署了边界协定,妥善解决了与这些国家的边界问题,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边界划界工作迎来了第二个高潮。苏联解体之后,原来长达7千多公里的中苏边界,分为了中国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的边界,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中国与上述四国的边界问题最终得到了顺利解决。
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签署边界协定之后,中国的边界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国际法保护。这就使得一些域外国家很难再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介入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事务之中。一些国家希望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去设置一些障碍,去延缓中国的和平发展,进而在我国的外围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第三个层面我国取得的成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不平等条约,香港被割占出去了,当时我们无力收复。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个明显的间隔点,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倍受宰割命运的终点,同时又是国家重新追求统一、维护国土安全的新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明确表示中国政府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建国之后,新中国有三大外交政策,有一条就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把这些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重新梳理,在新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外交谈判,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去谈香港问题、谈澳门问题。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英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的接触,到20世纪80年代时,迎来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条件日趋成熟,考虑到香港以及澳门的历史现状,中国政府提出了创建性的思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制定了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最终通过和平谈判,中国与英国、与葡萄牙分别签署了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和澳门重回了祖国的怀抱。
(三)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刚才主要谈到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取得的巨大的成就,那么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着哪些的主要问题呢?
首先,我国的周边国家近年来加大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力度。冷战之后,亚洲的经济发展相当的迅速,一些国家开始加强军备建设。可以说冷战之后,亚洲成为了世界军备竞赛的一个重点区域,亚洲国家在军事领域的投入不断的增加。
东北亚的国家为了追求与经济地位相称的军事地位、政治地位,冷战之后,日本加速发展了军事力量,在军事领域的投资不断的增大。
东南亚国家在冷战之后,为了取得与邻国在解决争端问题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开始在军事领域投入巨资,购买军事设备。
南亚的两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敌对。冷战时期,印度与巴基斯坦曾经发生过三次战争,印巴冲突是南亚地缘政治最明显的特征。冷战之后,为了掌握在地区的战略主导权,两国在军事领域的比拼是愈演愈烈,两国不但在常规力量方面投入了巨资,两国还在核力量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1998年,印度进行了首次公开的核实验,一下子进行了5次核试爆。印度进行了核试爆之后,巴基斯坦随即就进行了报复。巴基斯坦马上进行6次核试验进行予以还击,这就使得我国周边的态势更加严峻,我国的周边又增加了两个核国家。第二个方面是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冷战之后,中美两国共同的对手——苏联解体了。失去了共同对手之后,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开始不断的增长起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亚洲地区实力的快速增长、崛起,美国越来越担心,在亚洲的主导权慢慢地要转移到中国,所以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接触+遏制”的政策,“遏制”的成分在逐渐的增多。美国现在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的一些潜在问题。尤其是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让他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马上飞到了东南亚,说美国要重返亚洲。
所以奥巴马政府马上结束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把美国的主要精力转入到了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反叛。而且美国的战略部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美国除了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这些传统的盟国之外,还不断的加大了与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比方说印度、越南、印尼的这种伙伴关系,希望在亚太地区编织一种网状安全体系,去平衡中国快速崛起的影响力。
所以,美印关系这几年发展相当快,美国总统奥巴马经常访问印度,而且美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进展尤其迅速,美印两国前几个月签署了后勤协议,双方之间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运用对方的军事基地,这些就是深层次合作的表现。美国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编织一种网状安全体系,去平衡中国快速崛起。
此外美国还没有放弃手中的台湾牌,希望通过插手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美国加强在亚太的战略部署,增加了我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增大了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三个方面是周边国家的恐怖主义威胁对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有一定的挑战。恐怖主义和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极为泛滥,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是在阿富汗,阿富汗属于南亚地区,属于我国的周边区域。一直以来基地组织在阿巴地区从事的恐怖袭击事件,尽管知道阿富汗或者说巴基斯坦政府近年来不断地采取各种的反恐行动,美国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去反恐,但是反恐势力至今没有被完全消灭,依然在从事一些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而且我国的周边区域,像南亚、中亚,不光有基地组织,在中东兴风作浪的伊斯兰国也在把它的势力慢慢的扩展到南亚地区,要在南亚地区建立一个分支机构,要建立一个呼罗珊省。
整个在南亚区域,呈现出一种“两魔凌舞”的恐怖安全格局,那显然是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是不利的。
南亚、中亚地区与我国的西部省份相邻,恐怖分子往往利用边界人迹罕至的自然地理条件渗透至我国境内,然后威胁我国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基础设施安全。如果恐怖势力渗透不加以遏制,今后必将成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重要的威胁。
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三部分内容,分析一下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着哪些机遇,有哪些挑战。
(一)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国土安全涉及到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总和,综合国力的强与弱,与一个国家维护国土安全的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力极其强盛,那么国土安全毫无疑问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衰微,那么国土安全很有可能会面临危机。
追溯历史,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综合国力一直是雄居世界的前列。但是进入近代之后,随着中国国力日益衰减,列强开始对我国步步紧逼,通过长枪大炮,打开了我国的门户,迫使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迫使我国割地赔款,我们的国土安全无从得到保障。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尽管当时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但是中国的国家实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尽管一战的时候是战胜国,但是没有享受到战胜国的权利,可以说当时还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国有了自主的力量,尤其是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到了大发展的时期,经过3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综合国力又完成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综合国力的首要表现是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总量仅仅是位居世界的第十位,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属于低收入国家。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在2012年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们在步步紧追美国的步伐,而且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来说,我国现在已从低收入国家到了中等收入国家。
与之相同步的是什么呢?我国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增强,在军事力量建设和国防科技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现在已经研制出了多种领先的武器装备,比如说在导弹方面、在隐性飞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
总而言之,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维护国土安全的抓手,能够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这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土安全的支持。
国际地位提高也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维护国土安全一方面是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让自己变得强大,同时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从外部寻求更多国家必要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的得到提高。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全面的参与国际多边机制。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力所限,经济所决定参与国际多边机构以政治类为主,以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主要代表的政治机构。但在198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始由一个政治型的社会主义大国向经济型的社会主义大国演变,开始全面的参与当前的国际体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就更明显了,2001年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最终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也全面的标志着我国融入了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
除了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多边机制之外,还积极地开展创建一些新的国际多边机制。我国参与创建了20国集团,都知道20国集团现在成为了决定国际经济秩序最重要的一个多边机制,里面涵概的国家是最有发言权的国家。而且我们都知道,今年的G20峰会就要在中国召开了。
其次,还参与创建了维护地区和平的上海合作组织,去打击“三股势力”。不但如此,我国还与其他新兴大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创建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我国希望通过上述创立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去塑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第三个方面是中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得到了明显提升。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中国的份额得以明显的上升,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认可,也是对于国际经济力量的现实反映。
2015年1月,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选举了新一届的委员会成员,在20名委员当中,中国有2人入选,这2人分别代表亚洲和大洋洲的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
这一系列的事件充分的表明,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多边机制的议程讨论及决策,也表明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不断的提升。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全面的融入了当前的国际体系,这为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当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威胁时,既能够利用多边机制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其他国家在道义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我国在维护国土安全的时候更加的自信。为什么呢?国际地位的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国际行为越来越符合国际规范,越来越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当我国的国土安全遭受威胁时,可以更为自信的运用当前的国际准则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挑战
前面讲的是中国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机遇,下面说一下维护国土安全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分裂主义势力抬头,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增大。近年来,中国国内的这些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频频抬头,他们试图破坏国土的完整性,这对于维护国土安全所造成的威胁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在解放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发生内战,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可以说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的阻挠,封住台湾海峡,迄今可以说解决台湾问题依然是我国的重要问题,两岸依然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两岸这种状态还远未结束,为了祖国的统一,我国的中央政府提出了只有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就有共同合作的前提。
在1991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商谈中也曾经达成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都希望这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满的解决。但是在李登辉主政台湾之后,台独分裂势力开始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民进党上台之后,台独势力加快发展。在2002年的时候,陈水扁抛出了“一边一国论”,标志着民进党当局把台独公开化了,企图从根本上将台湾从中国的版图当中分裂出去。
那么除了台独问题,还有疆独。自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一直没有停息,尤其是进入到冷战之后愈演愈烈,为什么呢?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解体,中亚民主主义逐渐的抬头。而中亚与我国的新疆地区相邻,受到中亚分裂势力的影响,疆独势力在冷战之中发展很快,一些狂热的疆独分子开始编织了所谓的一些理论——东突理论等。妄图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来,而且疆独分子到后来演变为以暴力恐怖的方式、手段去谋求独立地位。一些极端分子甚至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手段达到分裂、分离的目的。
在和平解放西藏之前,西藏上层的分裂集团就图谋把西藏从中国的版图当中分离出去。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南亚的时候,鼓动西藏分裂势力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来,当时西藏上层分裂集团也有这种企图。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依然没有放弃独立的图谋,在独立图谋达不到的情况下1959年策动了武装叛乱。结果叛乱失败,西藏上层的分裂势力开始流亡海外,并且当时在印度还组织了流亡政府,在印度的达兰萨拉建立了分支 机构。这就使得藏独问题,几十年来的活动一直并没有停息,一直在以南亚的某个国家做基地,然后开始进行这种武装独立图谋,现在也成为了我国维护领土完整的一个重要威胁。在短期之内,这个台独、疆独、藏独分裂势力还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仍将是我国维护国土安全的重大威胁。从地缘安全的角度来看,台湾、新疆、西藏都地处我国的边疆区域,一旦独立目标实现之后,那么很可能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引起这种连锁反应,这将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的国土安全。
我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什么呢?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存在的海洋国土纠纷愈演愈烈,对我国国土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以往可能说我国是一个大陆上的强国,往往忽视我国的海洋国土,但是现在海洋安全问题,逐渐提上了国家安全的议程。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海洋国土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国的海域内的许多岛屿、岛礁被周边国家侵占,这个在东海方向明显的表现就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在70年代的时候,我国先发展其他领域的友好关系,相信以后会有好的方式去解决钓鱼岛问题。但是后来日本违背了友好合作的原则,然后挑起事端,在钓鱼岛问题上逐渐的升级,慢慢的就有可能演变为东海危机的一种事态。
在南海方向,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我国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到部分东南亚国家,像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枉顾历史事实,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侵占我国的南沙岛礁。
第二个方面就是周边国家在与我国的海洋划界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析,除了岛屿、岛礁争端之外,在海洋划界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的就是海上经济作业区。我国与部分国家至今尚未达成海域的划界协定,双方所主张的海洋边界出入较大。比方说在东海方向,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纠纷既包括200海里的海上专属经济作业区的划分,也包含着历史遗漏下来的东海大陆架的划界纠纷。而在南海问题上就更为复杂了,海洋划界涉及到的六国七方。第三方面就是我国的海洋资源已经开始遭到相关国家的掠夺。常说南海岛屿被侵占、资源被掠夺,说的就是我国的海洋资源被掠夺。由于我国与相关国家存在海洋争端,而且这些争端国大多数都是一些小国,所以在与我国解决海洋争端的过程当中,底气不足。一些东南亚国家就认为一个国家中国容易去折断,如果几个东南亚国家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几个筷子捏到一块中国就不容易折断,所以部分东南亚国家开始联合在一起与中国抗衡。而且部分域外大国居心叵测,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矛盾,联合其部分小国去开发争议地区的海上资源。
第三个层面就是尽管我国与周边国家达成了陆上边界协议,但是仍有陆上边界尚未划定,而且争议双方存在的分歧也非常大。
建国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与大部分的国家签署了边界协议,但是中国与印度和不丹的边界还没有划定,尤其是中印边界纠纷,涉及的领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的陆上领土主权问题中最为突出。中印边界问题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之间在这三段争议地区怎么达成一个友好的协议,至今尚未有定论。而且在1962年的时候,中印双方为这个 边界问题曾经发生武装冲突,严重地影响了中印两国的关系,使两国的关系陷入到了一个冰点。
冷战之后,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都在不断的强调,要以务实合作的态度去解决边界问题。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使得中印双方在边界地区经常发生摩擦事件。比方说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区发生了“帐篷对峙事件”,印度当时国内的媒体对此给予了渲染,说中国入侵论等等,毫无疑问对于双边关系是有影响的。而由于边界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于我国陆上安全也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威胁。
第四个层面就是重要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趋增大。
重要基础设施是附属在国土上的人类劳动成果,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形成的一种劳动结晶,是依附在国土上的重要附属物,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基础设施涵概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威胁,有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突发公共事件等。
近年来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已经制造了多起的针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事件。比如200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2014年,在云南的昆明火车站暴恐分子袭击了交通枢纽,导致昆明火车站一度陷入了瘫痪状态,无法正常运行。如果这些事情得不到及时遏制的话,那么今后的电力、能源、交流运输等基础设施,极有可能成为暴恐分子的攻击目标,这显然会成为国土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此外,随着网络等新技术的运用,部分犯罪分子还开始运用网络等新技术发动大规模的破坏活动。此类犯罪活动尽管刚刚开始,但由于技术手段极快,往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2014年的时候,铁路系统网络平台曾经发生了泄密事件,这就致使多达几十万的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黑客盗取,而那些犯罪分子往往还会利用网络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破坏活动。如果这种犯罪活动得不到及时制止的话,那么他们的行动毫无疑问会进一步的升级,最后严重危及到我们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
其次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对于重要基础设施所造成的危害,损失也是我们不能低估的。比如在2006年的时候受到西太平洋海域地震的影响,多条海底的光缆断裂,造成了中国大陆向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方向的通信中断,互联网无法正常的登录,造成了国内的部分外盘交易陷入了瘫痪,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经济合作交易。
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还造成了数个中等城市,以及上百个城镇的基础设施完全陷入到了瘫痪状态,电力、交通、能源等几乎全部中断。所以,自然灾害对于重要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失,我们也是不容低估的。
四、中国的国土安全提出基本性的思路
下面,讨论一下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有哪些基本思路,有怎样好的做法和建议?
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征途上,我国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向统一着手。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国内,继续增强我国的国家实力,继续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同时还要建立统一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完备的应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合作,在谈判的过程当中,通过和平的手段去解决争端。
第一条是要增强国家实力,特别是要发展我国的军事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是一种任人宰割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一个间隔点,摆脱了其他国家奴役、掠夺的处境。摆脱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力的提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实力的增强,我国才能够在建国之后维护国土安全的行动中取得胜利。
比如在朝鲜战争当中取得了胜利,比如在中印边界冲突当中取得了胜利,我国有效地遏制了印度对于我国边界地区的蚕食等。归根到底是我国实力的增强,有效地去保护了我国的国土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从历史的经验得出,增强国家实力是有效维护国土安全的首要法则。
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国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军事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当中,我国要重视提升军事实力及文化软实力。现在很多国家都在重视自己的软实力,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提到日程上来,软实力它并不软。
在维护国土安全方面,尤为要重视发展军事力量,提高我国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背景下,需要审慎的看待武力的作用,维护国土安全的基本权益也需要强烈手段。第二条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睦邻友好政策对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睦邻的政策,才与其他国家达成了边界协定。睦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睦邻友好政策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周边环境,使得我国能够专注于发展国内经济,去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拥有更多的资源或手段去维护国土安全。同时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睦邻友好政策,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友好状态,不容易被域外大国见缝插针,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然后对我国采取一些敌对的政策,进而威胁中国的国土安全。
我国采取“睦邻 安邻 富邻”等一系列的政策,还提出“亲、城、惠、容”这些周边外交工作的新理念之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就会降下来,这就防止了其他国家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其次,睦邻政策能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去解决陆疆、海疆纠纷,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氛围。通过实施睦邻政策,中国会向其他国家去传递一种和平解决争端的良好愿望,周边国家也能看到我国解决边界纠纷、海域争端等问题的一种诚意。表明了中国尽管在亚洲地区是一个大国,比东南亚国家块头大很多,但是中国并不会走霸权主义国家的老路,不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还会用这种友好协商、和平的方式,去解决边界问题。
第三条就是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所强调的国土安全表现出了一种浓厚的传统安全色彩,主要指的就是要保证国家的领土不会分割,国家权益不被 27 侵犯,这种认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国家的国土安全维护机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土完整以及不被侵犯,没有对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安全这一重要内容进行统筹的考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形式之下,我国的国土安全所指示的范围正在扩大,一系列的重大基础设施破坏行为的背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背景。因此在国土安全维护机制方面,需要去考量维护国土安全的三个方面因素,并且还要对我国各领域资源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
第四条是要加强应急能力机制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解决国土安全的突发事件已经形成了一些宏观的战略框架,但在具体层面,尚存在完善的空间,特别是在新形势、新背景之下,国家在处理涉及国土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应该提高对于应急能力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应急机制的建设。
首先是要建立完备的国土安全防控体系,去及时地掌握威胁国土安全的新情况、新情报,而这些也是处置国土安全突发事件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提前准备应对不同类型威胁国土安全的事件措施,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处置方案。
第二个是要建立一个应急机制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系统能够对于整个国土安全的应急机制进行检验,提高国土安全各参与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个是要建立应急机制的指挥体系,国土安全突发事件往往是牵涉到各部门,牵涉的面比较广,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个是要建立国土安全的应急公关机制,国土安全涉及的突发事件一般会涉及到国家安全,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当中,国内外的媒体往往会进行那种铺天盖地的报道。而在报道当中,有一些是进行了准确的报道,但有一些是不良报道,而且有一些国家是带着有色眼镜进行主观上不实的报道,这就使得在突发事件出来之后,我国的政府要尽量去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提供正能量,对一些不实的报道进行辟谣,让民众了解事件的过程,增强对政府的信心。
第五条是要加强对外合作和谈判。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在通过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争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现在经常说的是什么?国际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国无战争的社会,大国与大国之间已经打不起战争,因为战争的成本或者说代价太大,往往是两败俱伤,还有可能使得地球毁灭。所以大国之间已经没有战争了,小国之间的战争还存在,但是它的烈度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所以,现在国际社会采取暴力手段去解决争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且规则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对外合作与谈判成为了解决争端与矛盾的主流方式。而历史证明,对外合作和谈判在中国维护国土安全的进程中,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第一波解决边界问题的高潮当中,我们当时的原则是什么?互谅互让、平等协商,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了边界的问题。
在苏联解体之后,我国与中亚部分新独立的国家也是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方式达成了边界协定。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在未来维护国土安全的进程当中,还是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谈判和合作。
第六条就是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的国土安全能力。在国土安全的方面,法律手段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抓手,依法治国,维护国土安全也要依法行事,为保证国土安全不受威胁,我国已经颁布的《国家安全法》,清晰地阐述了中国国土安全面临的哪些任务?为我国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一个法律基础。
为了国土安全,国土完整不被分裂,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已经及时地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为我国打击分裂势力实施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考虑到当前世界恐怖主义泛滥,以及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我国还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制定《反恐怖主义法》,这样既能够震慑恐怖分子,又能为我国反恐提供更强的执法依据。而在我国解决海洋国土争端的过程当中,还要应用好《国际海洋法》,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积极地去维护我国自身的权利及及权益。
此外,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地去制定国土安全的基本法律,为国土安全体制的运行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使得我国的国土安全体系更加的完备。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社会安全
一提到国家安全,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隐蔽战线的一些斗争。近年来,关于这方面体裁的小说或者说是电影、电视都非常受到了群众的热捧。但实际上国家安全是一个非常宽泛、非常综合的观念,不仅仅是涉足于情报的获取,不仅仅是隐蔽战线的斗争,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实际上,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国家政府机关的事情,国家安全也不仅仅涉及到军事、政治这方面,国家安全实际上更多的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都非常息息相关,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来了一个综合性的国家安全概念和思路,这是对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和新的实践。2014年,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提出来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怎么构成的?我简单地跟大家概括一下。总体安全观由五大要素组成,总书记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他说以人民的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大家可以看,这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概念,不光只是涉及到了传统军事安全的领域,我们如果说要维护国家安全的话,我们的根本目的、指向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宗旨到底是什么?这里提出来是说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在总体安全观概念下,政治安全是一个根本。当然,我们今天仍然在说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中心。因为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要为我们整个国家保驾护航,为我们整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样,经济发展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安全工作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总体安全观的概念之下,经济安全是一个基础。同时,在总体安全观里面,他还特别强调军事、文化、社会这些领域,它为我们的总体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
同时,安全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安全也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安全实际上是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以另外一个国家的不安全为代价,那样子的话,实际上,大家都不会得到安全。所以为了根本的安全,世界的和平,国际安全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它是依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往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和平。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还特别强调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所以我们会看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我们把它总结一下,涉及到这五大因素。在这里面非常新颖的一点是,特别提到以人民为宗旨,还特别提到社会安全为保障。社会安全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安全的论述里面。
总体的国家安全观除了这五大要素之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它还要处理好五对关系,这五对关系是,既要重视外部的安全,也就是对外的,整个中国在国际社会,在整个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的地位和稳定、和平的环境,同时又要重视内部的安全和内部的社会的和谐的发展。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的安全。国土安全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的领土主权完整,包括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的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这都涉及到国土安全,这方面的安全也都是我们基本上来说都比较熟知的。我们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特别强调,还要重视国民的安全。也就是说,安全不光是领土主权的问题,它其实是要关注到每一个人、每一位 30 群众、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和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宗旨是一致的,我们党的宗旨从成立之初就已经设定下来,就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的宗旨又进一步明确,要为人民服务。十八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也是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总书记也经常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所以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里面,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有体现的,具体就是强调要既重视传统上认为的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
既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就是大家都非常了解的军事、外交领域。非传统安全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涌现出来的,比如说大家也都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近年来的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流失所造成的一些后果,包括前两天媒体也都报道了塞卡病毒在中国也出现了,这种重大的传染性疾病都属于非传统安全。还有就是一直以来中央也非常重视的,其实也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像环境的变化问题,极端天气所引起的灾害。这都属于非传统安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会联系得更加紧密。
第四对就是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都非常了解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实际上来说,发展和安全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可能离开安全去促发展,同时如果没有了发展我们也肯定得不到非常切实、有效的安全方面的保障。所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们还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问题,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第五对关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我们要既要重视自身的这种安全,又要重视共同的安全。也就是说,当然,作为一个国家,它首先要保证本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保证本国国民的人身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天经地义的。同时,我们习总也提出来了,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增长的动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福利,让整个世界能够共享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一个更加具有广阔性、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安全观念。我们不仅仅只是重视一个国家的安全,我们还要重视共同的安全,只有大家都安全了,单个国家才能真正的安全。我们很难想象,只有一个国家安全,它的周边国家不安全,这个国家还能够安全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简单的把它概括下来的话就是五大要素,五大要素里面非常突出的就是社会安全。在五对关系里面,特别重视国民安全、重视非传统安全,这些都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总体安全观里面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人。
我们今天跟大家探讨的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如何去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总体安全观的视野下,社会安全实际上处在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安全涉及到每一个人,社会安全和我们整个党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非常切合的,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奋发有为,带领整个国家实现重大发展的最终追求,也是非常切合的。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中国的社会安全已经成为党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作领域。
今天我们这个话题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社会。我们要探讨的包含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一下当我们谈到社会安全的时候,到底是在指什么?社会安全的 31 本质、社会安全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第二点要谈一谈为什么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又是什么?这是我们第二点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第三点就是要评估一下当前中国社会安全的形势到底是怎么样?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我们如何去看待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状况。第四点就是当前维护社会安全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同时我们又有哪些挑战。最后一点,就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要维护社会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更好的开展社会安全工作需要哪一些战略思路?今天主要和大家主要探讨这五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安全的内涵和本质
我们谈及国家安全,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先入为主的概念,大家首先会把它与政治、军事、或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斗争联系起来。社会领域,一般所说的社会问题,我们会把它归纳为内部的问题,或者说这是我们人民内部的矛盾,把它单独起来,好像这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处理的,好像国家安全普遍会觉得是一个对外的领域。养成这么一种观念,跟我们国家1949年以来走过的历史、我们的国情有很大关系。我们国家1949年建立以来,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的开始,东西方阵营的对峙,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严重挤压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其实都是有一种特别政治化的倾向。在当时,我们国家每个人的个体生活,社会组织的作用其实是非常小的,泛政治化严重的挤压了个人的空间,整个社会组织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在当时,我们很少谈或者几乎没有认为这是社会问题,我们当时把很多问题都泛政治化。所以社会问题也基本上不被考虑、不会被关注、更不会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
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来冷战结束,个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慢慢的实现了一种去政治化,从以前高度泛政治化的状态里面解脱了出来。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与人之间往来的频繁,很多人要走出国门,1978年之前,出一趟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能只是一些公务才有机会出一趟国,个人出国可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很遥远的梦。现在来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也都打开,越来越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国内地区之间的人也开始相互流动、跨地区的流动。所以社会问题其实变得越来越突出,社会问题就和安全其实逐渐的密不可分,联系起来。所以,在当今我们谈论国家安全实际上是避不开社会安全的,社会安全其实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7月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我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中第三条特别强调,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列入到了法律,国家安全工作应当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的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安全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非常明确的把社会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且还特别的认为是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保障,把社会安全已经提到了一个非常高、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家安全工作的保障,没有了这个,我们国家安全是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的。这是国家安全领域在理念思路观念上的转变。这充分说明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八大以来,已经开始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去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领域存在的难题。这成为了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一个非常鲜明的执政风格,它是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导向的,32 社会显然是跟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社会就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每个人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安全法里面,特别把社会安全写了进去。
对于社会安全,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虽然我们都说社会安全,但是中国的社会安全和国外的社会安全还是有一些区分的,即使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到底什么是社会安全?中国的学者和外国的学者还是有一些分歧的,大家的看法还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把社会安全翻译成英文,叫social security。这个词在英文里面主要讲的是养老、医疗、失业,指的是以这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当西方人在谈社会安全的时候,更多是要规避市场经济给每个人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去谈论社会安全。比如说,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有成功者,还有很多被市场竞争淘汰或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无法从市场竞争中为自己获取到足够的生活、生存的保障,无法为家庭提供生活和生存的保障,这个时候,国家要有相关的保障,所以西方是从这个角度来去谈论社会安全的。当西方人谈到社会安全的时候,更多的还有一个方面是公共安全,比如说刑事犯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以及恐怖活动等。在西方社会谈论社会安全,一般会被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指的是相对于市场的社会保障的体系、制度,另外就是公共安全。
但是,在中国谈论社会安全的时候,除了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这两层意思之外,我们都会把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联系起来。比如社会稳定,维稳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汇,甚至是一谈到社会安全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维稳、社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类似于这样的一些概念和提法。所以中外关于社会安全的理解是有些不一样的。
我们今天要探讨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要理解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不能要泛泛而谈,首先要有一个观察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看中国的社会安全。其实观察中国的社会安全,我们要从国家,或者说是政府、市场、社会,这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来全面的把握社会安全。
我们既要分析西方人所强调的,市场与社会所产生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工作,都要参与市场,我们现在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我们必定要有市场竞争,有竞争就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市场会给大家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给大家带来风险。所以在这方面,社会和市场的互动关系里会产生一个社会保障问题。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会产生社会稳定问题。比如老百姓或者说哪一个群体,对于某一项政策不满,对某一项政策有他特殊的利益需求,也就是社会层面跟政府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对国家、市场、社会都有影响的公共安全问题,像中国,我们在媒体上都会看到,会爆发一些关于食品安全问题,这些实际上会影响到各个层面,它能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到市场秩序,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包括一些公共安全问题,比如火灾、自然灾害,这些公共安全问题对这三个方面都是有影响的。理解中国社会的安全问题,大致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既要关注社会的保障问题,我们还要关注公共安全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稳定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今天观察中国社会安全三个主要的视角。如果从国家、市场、社会的互动关系来重新分析、审视社会安全,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秩序。我们要把社会安全的工作做好,什么才叫做好?最重要是的就是我们能够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良好的秩序。我们之所以说这个社会安全、那个社会不安全,其本质也在于一个社会能否提供一套非常有序的一系列安排,它能够通过一 33 些大家都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大家都非常认同的一种共识的行为规范,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一种制度,能够有效地辨识出这些是对的、这些是错的,这些是善的、这些是恶的,能够有效的辨识出对与错、善与恶。同时它还能够防范这种冲突和矛盾。所以社会安全最根本的就在于有秩序,能够化解社会矛盾,能够化解社会风险。
我们在媒体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其他国家,比如说像现在谈论的都比较多的是欧洲的难民问题,我们每天在新闻中都能够看到很多来自于叙利亚、其他中东欧国家的一些难民,通过海上、通过陆路,涌向欧洲避难,给欧洲国家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像德国,总共才8千万人口。但是在2015仅仅一年,它就接收到了将近1百万来自于中东欧地区的难民。为什么难民会从中东欧涌向欧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从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因为叙利亚的整个社会是没有秩序的,或者说在内战、各个方面的冲击之下,整个社会已经无法有秩序的运行了,这个社会无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秩序。在那里,它的社会是不安全的,在一个不安全的社会,当然人们是无法生存的。我们今天谈到社会安全,我们说这个社会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在于能否提供一个有效的秩序。
我们的国家安全法将国家安全定义为是“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的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我们保持这种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是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同样,我们遵循这种一个定义,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是一种安全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
社会安全实际上也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社会要处于一种和谐的、稳定的和健康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是有秩序。第二,社会能够有一种识别、管理和消除各类风险和威胁的能力。这种健康稳定的状态,其实不是平白而故的就来的,其实是建立在一整套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价值观念有效运行的基础之上。所以社会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社会是有序的,能够保障人们的安全。
一个社会自身是否有序,处于这个社会的人的安全是否有保障,这是我们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安全的一个核心标准。社会运行越是出现有序的状态,社会也就越安全。这种社会的有序,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通过一些行政性的指令就可以建立的,它实际上是政府、民众、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相互的磨合、相互的调整,在逐渐的积累中形成的。我们今天谈中国的社会安全,本质是希望能够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有序的互动,这样我们就说中国的社会是安全的。
我们对社会安全的认识也是经过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之前在刚开始讲的时候也都谈到了,以前我们谈及国家安全的时候很少谈及社会安全。慢慢的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社会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当时中共中央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的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要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单独的提了出来。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首次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列为了一节来进行阐述。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2012年,十八大报告里面,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之一。2014年,总书记主持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全面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这个阐述里面,社会安全非常明确地成为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安全我们是经历了由之前的忽视、漠视到逐渐认识到,由之前对于社会安全认识的单一逐渐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对它的理解、内涵、外延认识得更加深刻的过程。
要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之前提到的五大关系里面有一个关系就是既要重要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但是我们也经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社会安全实际上是内部安全的一个核心,因为保障社会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切身的利益,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内在要求,关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我们对内要求发展、要求变革、求稳定,关键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这个也是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执政理念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二、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我们讲为什么说要维护社会安全,它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首先来说,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到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它的秩序性,如果说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我们无论是求发展,无论对外要维护领土主权完整,都将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战争中,我们也经常说战略的纵深很重要,我们要有一个大后方。实际上维持国家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安全实际是整体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个大后方。没有这个基础,大的根据地安全状态的保持,我们很难去维持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二)社会安全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安全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国家虽然说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规模很大,我们的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那世界上只有我们和美国,我们的经济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实际上又是很少的,我们还有大量落后的地区,还有没有脱贫的人群,我们的发展还是不均衡、不平等、有差异的,地区差异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要继续促进经济发展,让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必须要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我们如何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支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改革事业、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才能够顺利的推进。
(三)社会安全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三个是社会安全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社会安全和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经常出现公共安全的事故,比如说食品安全、重大的医疗事故,重大的自然灾害
无法有效的应对,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不信任感。所以维护好社会安全实际上是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这是一个常识,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的社会中,大家才会感觉到满意和幸福。
三、当前中国社会安全形势评估 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又是怎么样的?
总体而言,我们国家当前的社会安全形势还是比较稳定的,各类风险还处于可控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增长,平均增长速度在9.7%、9.8%左右,这在整个世界经济史上都是一个奇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长时间持续的一种增长,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的改观都是巨大的。也正是这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人类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巨大转型,我们也处在一个社会矛盾的冲突的多发期,各种能够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和影响社会秩序的风险都会不断积累,虽然我们当前整体比较稳定,风险可控,但是,在社会安全领域面临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当前中国社会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如果简单做一个分类,在社会安全领域,我们面临三个方面的风险: 1.各种刑事犯罪
第一类风险是各类的刑事犯罪。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刑事犯罪还是居高不下。仅仅是1978到2008这30年,全国法院一审刑事案件从14.7万增加到76.8万,年均增长是8.59。每万人口的一审刑事案件从1.53上升到了5.78,也是持续的增长。
2.各种具有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
第二类风险是各种具有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近年来,大家从媒体的报道,甚至是切身的经历,我们会出现很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的质量以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重大生态灾难,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广泛的社会信心损失。公共安全方面的事故,经历了经济快速的增长,这两年,公共安全事故也进入了多发期。
3.各种深嵌在转型期社会结构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第三类风险是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关于地,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一块地属于谁、生产的粮食要归谁、怎么去生产是一种做法。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的土地制度有了变化。随着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的权益跟以前又不一样,附加在土地上的价值在增加,土地增值所带来的利益该如何去分配,跟以前的土地制度安排之间的冲突又如何去调解。这都是新时期所面临的很严峻的一些挑战。类似于因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所引起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财富分配的变化,信访、群体性事件都和这个有关。所以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所造成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是我们所要面临的第三类风险。
第一类的公共安全层面上的风险,实际上是每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有的,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会有的,这些是可以通过增强警力,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基础手段可以进行遏制。但是,后两类风险是今天中国社会真正所面临的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的根源,是我们在巨大的转型期,不同的阶层追逐自己的利益,但是又没有合理的渠道去反映他们的诉求,没有规范的规则来规范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所以引发了社会利益的失衡,这是我们国家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最根本性的风险和挑战。
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除了我们通常都比较熟悉的维稳之外,还要从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来构建新的社会安全体系。首先需要做的是要加强制度性的建设,我们说要建设法制国家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因为在巨大的转型中,很多的法律规范是缺失的,有一些人、有一些机构可以利用制度规范的缺失,来为自己谋取一些不正当的利益,留下了很多的空间。比如有一些事情,只能某一些群体、某一些人能来做,其他人就不能够从中分享利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下一步要以法制手段来很好的去调整利益的分配格局。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潜规则,现在我们要用正式和具有统一法律约束力的明规则来消除各类潜规则的运行空间,如果潜规则都没有了,我们都在同样的明规则下来进行工作,整个社会就会慢慢的恢复到有序的状态,社会安全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总体安全观特别强调国民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内在的民本、人本理念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社会安全是要干什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要去保障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的安全,无论任何形势的社会不稳定,只要危及到了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安全,这就应该是一个社会安全事件。所以社会安全实际上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不仅仅只是政府层面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决策层的问题,实际上它渗透在整个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二)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安全问题
如果从上面给出来的分析框架来看中国的社会的话,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十个方面。
第一,暴力恐怖事件。恐怖主义是当前的危害国家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三股势力,三股势力在云南、新疆造成了多起恐怖事件,它不仅仅危害了国家的政治安全,它是想颠覆我们的政治制度,同时对于整体来说,对于社会安全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它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权利和财产的安全。
第二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有时候还会因为语言冲突、肢体冲突、打砸行为造成人身的伤害、财产的损失。群体性事件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负面影响。所以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建立利益的调整规则,建立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协调利益冲突的方式、方法、法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黄赌毒的泛滥。这个从媒体报道中也会看到很多。第四是上访的问题。第五是强征强拆,这也是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第六是医患纠纷。第七点是冤假错案。第八点是贫富的悬殊。贫富的悬殊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明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的不满、有很多的怨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贫富的悬殊,不公正的差异在拉大。第九是城乡的黑恶势力、黑社会。第十是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欺压。中央很明确,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问题的
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用总体安全观重新去看待审视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中国的社会安全问题大概就突出表现在这十个方面。
我们刚才也谈到了中国社会安全面临的这几种风险,三类风险,十大问题,这都是实事求是的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但是这个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安全形势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当前无论是国内和国外都流行着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矛盾可能是进入到了一个临界点,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很有可能会爆发革命性的社会运动,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是崩溃。也就是中国崩溃论。这个显然是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进行过于悲观的评估,但实际上当前中国社会的安全形势上总体上来说是稳定的,爆发革命性的社会运动,出现以颠覆现政权为目的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不存在。
为什么?首先,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国家。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我们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在分享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第二,我们在有些地区存在着一些民族问题,在一些民族地区出现一种极端的宗教、势力的狂热活动、极端的行为、暴恐事件,但是民族团结仍然是主流,这些暴恐活动、极端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整体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发展的局面。
第三个,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整个世界经济都陷入了衰退,包括美国在内,原来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出问题,它的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并且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这么大的一个麻烦,并且本身内部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小布什时期,他的一些对外政策也是非常不得人心。以前很多的社会精英群体,言必称美国,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并且都向社会去宣扬这种观点,但事实胜于雄辩,近年来的发展,我们也会看到,美国也有美国的问题,美国的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制度,我们自己要走的道路其实是更有信心。如果简单的宣扬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观念,它的市场越来越小。不会简单的把美国的政治制度当成一种理想状态,认为我们就要朝它那个方向去走,这个观念越来越没有市场。
第四,虽然勿庸置疑,我们有群体性事件,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多了,有可能会出现革命,或者对中国的政治体制造成一种颠覆性的冲击。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严重,群体性的事件对中国政治的稳定有着巨大的正面作用。因为中国的社会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型,很多的法律规范是不到位的。一些正常的利益诉求、合理的利益调整、公正的利益分配确确实实是没有做到位。通过群体性的事件的爆发,实际是另外一种方式,当然略有极端,群众跟政府的互动。很多以群体性事件的方式爆发出来,更加有利于社会去识别,我们意识到原来这些都存在着问题,它会给整个社会提醒,会给决策层、政府有一个很好的提醒,让它把一些制度更加的完善。群体性事件从另外一方面缓解了整个社会矛盾积压,比最后以火山爆发式的不可阻挡的方式爆发出来要好得多,等于有一个压力释放的宣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群体性事件爆发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也有它正面的意义。最后,整个中国的政治体制经过了这么多年来的探索,我们正在形成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我们的制度正在探索,也在逐步建立民主制度,并且已经逐渐成熟。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有人大、有政协,各司其职,领导人的执政时间有年限的限制。整体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已经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我们的制度有 38 很多的优点,我们的制度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有自己合理独特有效的方面。所以当前中国的社会安全形势虽然严峻,但总体来说还是处在一个可控的状态。
四、当前维护社会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当前维护社会安全我们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机遇当然是中国的经济仍然还在快速地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然在提高,满意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政府的施政方式、能力也在逐渐的改善,法律在不断地完善,这都是说我们新时期维护社会安全所面临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得看到,我们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
(一)暴力恐怖活动多发
比如暴力恐怖活动确实是在发生,大家通过媒体或者是其他渠道了解到,很多恐怖行为确实是令人发指的,这是我们重点打击的对象。因为恐怖活动直接降低了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暴力恐怖活动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特别是国内和国外的爆恐势力还出现了联动,更加增加了我们对暴恐活动的打击难度。
(二)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第二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水平的日新月异,我们会出现很多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每天会收到很多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风险。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一方面去享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另外一方面它的一些负面作用也会出现,对于社会治安问题会造成威胁。
(三)社会矛盾聚积
第三是社会矛盾聚积。我们之前也谈到,转型期利益格局在调整,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非常完善的利益机制,正在完成之中,社会矛盾还是有的,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网络公共安全问题凸显
第四是网络公共安全问题凸显,现在我们会看到几乎是人人都有一部手机,以前在地铁上在公交上,可能大家都是拿着报纸看,拿着书看,现在大家越来越多的是人手一部电脑,可以上网。网络的虚拟社会让每个人越来越离不开,我们每个人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数字空间之中,并且这个数字空间是联通全世界的,与此同时带来很多新的网络世界的公共安全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
21世纪我们的社会安全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扩散让社会、社交、数字、数字媒体开始崛起,很多大量的信息,都能够被自由便利地使用,这根本性地改变了社会安全问题的应对方式。打个简单的比方,以前出现某种社会安全问题,对于信息的封锁可能会很简单,但是现在越来越难,甚至是根本就做不到了。以前只有少数掌握信息的人才能够对社会安全问题做出应对,大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从报纸和电视报道中获取一些信息,今天普通的大众正在成为社会安全问题的主动参与者,因 39 为每个人随手拍,能够每天时时刻刻创造出来众多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并且还可以迅速地去处理海量的信息,这个都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去应对社会安全提出来新的挑战。
网络与社会安全是越来越密不可分,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于信息技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可以传播信息,一些信息跨国的传播实际上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及时通讯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对社会稳定已经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影响。近期报纸电视所关注的几起公共事件,都是在根本地改变我们应对社会安全的形式。像马航事件,马航失联之后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卫星影像数据公司叫数字地球公司,它当时用自己的一个平台,动员了世界各国的使用者,用它所提供的图片来搜寻。网络不仅能够提供信息的搜集、信息的处理能力,它有超级的社会动员能力。马航的航班失联之后,美国的数据提供商——美国数字地球公司就运用它所掌握的卫星图片、卫星信息,发布到它的平台上,动员了全世界各地的人民,科技志愿者来搜索,根据它所提供的图片来定位,它这个平台总共在全球动员了800万人,800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奥地利这个国家也就800万人,所以说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网络平台就可以动员一个国家去搜寻马航的这270名乘客的相关线索,可见超级动员能力。
这种动员能力如果被运用于人道主义救助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它要运用到威胁其他国家安全的这些项目上,就会对另外一个国家产生威胁。同样是这家公司,它除了用于人道主义的信息发布之外,它还会把一些国家的军事设施发布到这个平台上,利用它的卫星技术,动员世界各国的人民去查询、去定位,这个无疑会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这等于是动员了大量的、各个国家的人口去从事一些间谍行为。
所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是为社会安全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看到大数据的发展其实也是为社会安全体系的建立也是提供了机遇。我们的政府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去维护社会安全,它增强了社会安全工作的能力。大数据其实是有利于社会安全工作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我们可以把社会秩序运行中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这其实是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样大数据还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维护社会安全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历年处理公共安全事故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方哪些时段,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可以提前预警来避免事故再次地发生,也就是它对于提供一些前瞻性的预防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改善网络舆情工作,提前介入,有效化解舆情,通过对网络痕迹的搜索处理,我们可以降低社会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这都是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它给社会安全工作造成了一些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五、维护社会安全的战略思路
最后一部分跟大家探讨一下在新时期维护社会安全的战略思路。国家安全法第19条对于如何地处理社会安全问题有了非常精辟的归纳、论述和规定。国家要健全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积极地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公共卫生等突发性事件,要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做好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方向。
(一)以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要做好社会安全,第一就是要以社会制度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很多的社会不满情绪、社会的矛盾和利益的调整,是因为人民群众会感到,这样是不公正、不公平的。无论古今中外,有违公平和正义的现象都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公平和正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关键钥匙,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求要逐步建立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让发展的成果要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习总也特别指出,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改革也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所以要让群众们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要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全,第一要做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讲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竞争,讲究的是效率,市场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带来繁荣,但是市场实际上给参与者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有些人会说,这是你的能力问题,为什么人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挣到很多财富,你就为什么不能?大家都在这里竞争,还是你的个人能力有问题。不能完全这样理解,市场竞争的成败不仅跟个人能力有关,也跟个人的背景、个人的机遇、受教育的水平有关,它不单纯是一个能力的问题。除去个人能力之间的差异,我们的家庭因素、地区差别的因素、教育的因素,包括运气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甚至是绝对性地影响到我们在市场中的竞争。
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弗兰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说过一句话,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三个要素是天赋、努力、出身,它说最不重要的就是前两者。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每个人在市场上竞争,不能只看能力,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竞争。市场会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风险,有一些人可能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可能会面临着市场风险让他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如果放任市场的力量,大家都去竞争,输赢都是看自己,这样将会导致社会对市场的激烈的反弹。学世界史,我们得有一张介绍西方工业化时期风起云涌甚至是非常激烈的工人运动,西方国家也是从中受到启示,有教训的总结,所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来调和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鼓励大家都去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如果你这次失败了,暂时退出,在社会保障里面会给你一定的帮助,让你能够积蓄力量,更好地去参与下一次竞争,如果你因为先天的因素,无法去参与社会市场竞争,社会保障体系也会给你一个体面的生活。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的化解市场竞争失败所带来的风险,能够让更多的人以合作而不是以对抗的态度来看待社会,以融入并非孤立的态度来和社会共处。很多社会安全问题、很多公共事物问题,它的肇事者看待社会非常极端、看待社会是非常对抗的,甚至大多数人可能是处于社会边缘,所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好地调和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三)强化公共安全响应机制
第三就是要强化公共安全的响应机制。公共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自然灾害、食品安全无处不在,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些长效机制来预防解决公共安全事务。
(四)全力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第四点要全力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网络时代会出现非法网络攻击、非法获取泄漏倒卖国家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信息,并且还会非常严重,危机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状态,总书记也讲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必须要让网络空间的治理法治化,这样才能有效地去维护我们的社会安全。
通过这四点我们大致能够理出我们应对社会安全的思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政治安全
主要给各位介绍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导言部分,谈一谈国家总体安全观,与中国政治安全它的内容以及主要对于中国来说政治安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
第一个方面的大问题我们想谈一下,当前中国政治安全的现状、评估。第二个方面我们想谈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在政治安全层面面临着哪些重大的机遇?接下来,在这个机遇面前,在当下这样的一种安全形势多样化,安全挑战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国的政治安全又存在着哪些主要的挑战?最后一个方面?我们想就这些机遇和挑战,中国如何把握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来谈一下,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政治安全。谈到安全这个概念,对于国家来说它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因为作为民族国家来说,寻求和保障国家安全是它的主要目的。对于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来说,维护国家安全是最基本的一个政府功能,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国家安全?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安全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威胁,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那么除了这种状态之外,它还是一种能力,就是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安全状态的能力。具体到中国,我们想首先分析一下,中国对于国家安全的一个界定。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在这部法律当中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安全,主要的内容包括,要维护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危险,没有危险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程序,以及保持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所以从中国的国家安全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上述重大利益处于一种没有危险没有威胁的状态,以及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的能力。
大家都只很清楚在当前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面临的机遇是非常多元化的,与此同时面对的挑战,尤其是在安全层面面对的挑战也是非常地复杂,多元,正是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面,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书记首先在这次会议上面就对当前这样的一种国际安全背景做了一种很灵验的概括,他强调当前我们国家的安全,不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延上面来说,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影响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安全挑战影响因素的背景下面,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安全观。在这次会议上面,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国家的安全体系,要涵盖11种安全,比如说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等。同时,这11种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当中的地位是不一样,总书记强调,就是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我想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在诸多的安全类别当中,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政治安全,用了一个词叫“根本”!换句话说如果政治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的话,整个国家安全体系,这样的一个大厦,就有可能变得不是那么稳定,根基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动摇的状态。
从总书记这样的讲话当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党对于政治安全高度重视。接下来我们就想谈一谈什么是政治安全?什么又是中国的政治安全?关于政治安全的这个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从广义的这个角度来看。它可以泛指,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一种安全状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面,国家的一些重要利益,比如说国家 43 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等等方面的国家利益,是处于一种自主免收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状态,它也是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国家的这些利益没有受到威胁,是一种安全的状态。第二各方面,解决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去维护这样的一种安全的状态。这是从广义的角度里谈这个政治安全。
如果从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元素就更加地具体。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方面是政权的安全,第二点是主权安全,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类别的国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这四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又不太一样。对于中国来说,这四个方面的要素的内容是非常地明确具体的,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更具体的阐述。
中国的政治安全首先是政权的安全,更具体一点解决要保障人民民主,中国的这样的一种国家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这个性质不变,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这个对于中国来说是政权安全最核心的一个内容。第二个方面是主权安全,相对于中国来说,主权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主权独立,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国家,首先是主权要是独立,如果主权不能实现独立的话,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主的国家。二是领土完整,这是一个国家主权安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第三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一个内涵,国家的统一,那么从国家基本制度安全这个角度来说的话,解决要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巩固和不断地发展。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性的地位。这是我们具体的谈了一下中国的政治安全它有哪几种表现的形式,或者说它的主要的内容具体的内容是哪些?这是我们讲的导言部分的内容。
当前中国政治安全的现状评估
(一)政治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那么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什么是政治安全什么是中国的政治安全,包括哪些主要的内容,明确了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我们第一个主题,中国的当前政治安全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我们当然也是从这四个要素进行评估,首先一个方面呢,我们要来谈一下政治安全有哪些主要的影响要素,比较概括地来讲地话这个影响要素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内部的因素,就是从国内的这个层面来考察有哪些因素是影响政治安全?第二个就是外部因素,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它是在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当中,那在这个外部联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当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首先谈一下内部的因素。
第一个方面,从政权安全的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比如说执政党的性质、执政党的宗旨,以及执政党在质证的过程当中,他自身建设的一个状况,在治理国家的过程当中,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在抓住机遇的过程当中表现如何,这是一个判断指标。第二个方面,就是从中国特色的这样的一种基本制度,这个制度有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不是能够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的事情,就是执政党对于这样的种国家基本制度是一种什么因的态度?也就是执政党的拥护也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老百姓支持不支,人民群众支持不支,社会大众支持不支持?所以这几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或者是判断的指标。
那么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它是否能够在现实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当中仍然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还能不能够作为当下以及今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理论先导,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最后是维护国家统一,从内部因素来说,维护国家统一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国家反分裂活动。在处置国家反分裂行为过程当中处置能力怎么样?从内部来说,主要可以说,从这四个角度,就是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样的一些基本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活动这几个层面来考察。从外部因素,第一个方面就是在维护政权稳定方面,能力怎么样?现在有些从国际上面来说,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推动所谓的政权更迭或者是颠覆某一国家的政权,这实际上在国际政治现实上它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从2000年以后,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一些国家,在中东地区,在中亚地区,推动了一大批国家,使政权发生了更迭,所以说政权的稳定性从外部因素上来说,能否应对这个政权更迭的挑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主权领土完整这个方面,就是能否应对外敌的入侵,这是维护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一个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抵御外敌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外国的势力影响下面,能否维护国家免造分裂,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国家的分裂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内部因素,同时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反分裂的这个角度来说,它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个内部因素的一个体现,同时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就使这个安全问题就复杂化了,不仅仅是某一个层面,某一个领域,某一种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符合影响的结果。
所以在应对挑战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手段,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应当多元化,也应当与时俱进,这就是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政治安全的总体情况
这是我们讲判断政治安全影响引路两个方面,内外两个因素,主要表现方式。联系到当前中国的这种政治安全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何。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政治安全的总体的情况,从政权安全的这个角度来说,首先我们通过执政党的这个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非常鲜明,党章当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两个先锋队,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党的这样的一种方向引领,党的这样的一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党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党的这样的一种性质和宗旨,使得党在人群众当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个党的群众基础是非常雄厚的,基础是稳固的,稳定的。再一个方面来说,从治国理政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党从革命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革命党现在,已经非常成功地转化为执政党了,说党的身份革命党的身份向执政党的身份实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转变。
这种治国理政的能力,我想无论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非常真切地体会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这样的一种执政能力,对于中国在过去所取得的这样的一种令人注目的这样的一种发展的成就,都是给予非常高度肯定的。所以无论是从党的性质,还是从党的群众基础,还是从我们的党的执政能力上来说,这个政治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政治安全就没有挑战?这一点我们需要有吹捧的认识,就是我们当前虽然这个政治安全,从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确确实实的挑战,比如说从我们党内部来说存在着腐败,这个腐败的风险,存在着脱离群众的风险。所以,我们这是跟大家做的一个关于政治安全的一个简要的分析,就是有这些稳定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大的不容忽视的一些风险和挑战,之后还会进一步地来强调具体地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二个方面从主权安全这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外地入侵的这个风险现在基本上已经微乎其微了,是处于最低点。现在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或者是有这样的一种意愿,想对中国发动侵略和战争,而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其实是非常不理智的一种举措。所以外敌入侵的这个风险,是降到最低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现实,这个现实是什么?就是从国家到目前为止,没有实现完全统一。我们在80年代确定的三大历史性任务当中,其中有一项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这个历史性任务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国家反分裂的形式依然非常严峻。简单地概括一下从主权安全这个角度来说,是存量是有保障的,就是说我们国家面临外部入侵的这个风险,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是有这个能力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增量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现在从国家统一的这个角度来看,从反分裂形式这个角度来看,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这是主权安全,从国家基本制度安全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有几点是积极因素。比方说,我们国家的这个基本制度这个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这个体系首先体现在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当中明确地规定了我们国家的这个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们国家的这种制度的类型,国家的性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第二个方面,中国现在所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为什么要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能够顺应其实时代发展潮流的道路,这个路走对了,很关键,否则南辕北辙。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这个制度体系的构建,尤其是中国的法律体系,保障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这个制度这个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两个要素是国家基本制度安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国家基本制度安全,一些挑战性的因素也非常地明显,从外部来说,国际社会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希望通过对中国施加影响,希望中国能够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西化,外部面临西化的这种挑战,同时内部,就是从我们国家内部来说,有一部分人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自我矮化,坚持制度自信这一条,做得不够好。作为从外部来西化内部来说是矮化,这是一种挑战。
最后一个方面,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意识形态,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它是一个科学的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这样的一套思想体系,他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这一条,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我们大家都知道,19世纪的时候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到现在已经21
世纪了,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与时代特征,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是不断发展的。对于中国来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体现,比方说邓小平,比方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方说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些新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这个时代性,也使得这项理论体系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他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并不是静止的,他是在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成熟,自我完善,是这样的一个理论体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保障这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这个因素不可或缺,是执政党支持,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指导性的意义。举两个例子,比如说2013年的时候,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面就讲了一段话,他说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面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这样的一种突出的指导性的地位做了非常高度的概括。
在今年的时候,前不久在5月份的时候总书记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也是强调,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那么通过总书记的这样的一些重要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执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当中这样的一种指导性的地位,主流的地位是基于高度的支持,并且是在大量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性、它的时代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大力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当中保持指导地位的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但是同样它也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来自于外部,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一个斗争的场域。但是它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无论是从政权还是从执政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群众基础等各个方面来看,还是从主权安全还是从国家的基本制度安全,以及马克思主义这个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地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为基本的结论,就是中国当前的政治安全是有保障的,基础是稳固的。这一点没有疑问,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安全类别,政权安全还是主权安全也好,还是国家基本制度安全,都面临着非常现实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和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是政治安全有保障,挑战风险要重视。这是对当前中国这个政治安全基本现状做出的一个总体性的一个评估。
二、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重大机遇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在当前形势下面,中国政治安全有哪些重大的机遇?总书记在2012年,就是“十八大”刚召开之后,11月29日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就有过一段讲话,他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跟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地方我们要看到,总书记在这个讲话当中特别强调了,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阶段,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信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保证我们政治安全最核心的机遇。
(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经济发展
具体的来说,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中国的综合的国家力量国家实力得到的上升。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第一个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大家可以看到我这上面有一幅图,在2014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个报告,它说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标准来核算GDP在2014年的时候,中国和美国这个位置就要发生变化了,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就是从GDP总量以购买力平价作为一个核算标准。2014年中美位置就发生转换了。原先的一些研究机构评估整体的趋势,中国在GDP上面超越美国是时间问题,但是没有想到时间会提前得这么靠前。
二是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表现,也是硬实力的一种展现,就是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地提速。有很多的体现,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的这个军费开支,近些年大幅度地提升。当然国际社会也是有很多的担忧,中国现在也没有非常面临非常明确的安全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有意愿想跟中国打仗,为什么中国的军费开支还是以这么大的一个比重在增加?在过去5年,中国连续5年,这个军事预算是两位数的增长。西方世界,包括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感到很担心,你到底想干什么?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考虑到,美国它的军事预算是后面6个国家军事预算的综合还要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想要成为一个大国,所谓大国有很多判断指标,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你的军事能力,军事力量怎么样?军事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钱,也就是军费,所以军费增加,也是中国现代化军事现代化提速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体现。除此意外我们还可以从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个角度来判断。国际一些研究报告就显示,中国的这样的一种全球竞争力水平,已经进入到30名以内,就是所有的国家100多个国家进行比较的时候,中国进入了前30名,有一些同志可能认为,还有很大差距。确实是这样,前30多位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比较优势,与同类国家相比,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这样的一种竞争力水平是最高的。比方说在精装国家当中,你比如像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这些国家,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前30名的。当然,中国的这样的一个竞争力水平并不是很稳定,有的时期可能会高一点。比如说在2013年发布的报告当中,也是同一个机构发布的报告当中,就表明中国的这个竞争力水平是排名第21位,到2014年有所下降,下降到23位。今年2016年刚刚发布的一个报告当中显示中国的这个竞争力水平下降到25位,但是在去年也就是2015年中国竞争力水平排名第22位,不是很稳定。这说明了中国在全球竞争力的层面上来说,还是有差距,与这些发达国家,与发达的经济体比较还是有差距。但是,我们在同类的发展阶段国家相比较我们是做得最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创新能力,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驱动来带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从创新这个指数上来看,我们依据一个研究报告,就是世界经济知识产权组织,以及美国的康莱欧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个全球创新指数的报告中显示,在2014年2015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都是29位,位次没有变化,但是2015年中国这个创新指数的得分也要比2014年要高,2014年的时候是46.57,到2015年的时候就上升到47.47,将近上升了1个百分点,上升了一个点。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创新能力,与一个国家的总体的经济实力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度的。
大家可以看这样的一幅图,这幅图上面排名前10的国家或者是地区。如果从收入水平上面来看它都属于高收入这个层次的,换句话说都属于发达的经济体,我有中国,不管说中国的这个体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发展的阶段上面来说,中国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48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差距,但同时有巨大的潜力。除了这样的几个要素,经济的发展,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包括竞争力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点目前现在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决定国际议程能力的增强。这一方面很大的,国际社会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样的一个倡议。中国所推进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事实上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尤其是对于美国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冲击,他们没想到中国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这样的一件事情做好。所以当时美国看中国在推进这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的时候,它们不是很看好,并且从中作梗,让它的一些小伙伴,像英国,像德国,像澳大利亚不要加入进来,让中国自己搞,看能不能搞得成,结果英国首先倒梗,首先加入是欧洲第一个加入宣布参加亚投行建设的国家,在英国的带领下一大批西方国家都加入到亚投行来,所以这个时候美国就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了。所以,美国的一位财长,前任财长萨默斯就说,他说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外我还想不到有哪件事情能够与以下两件事情相提并论。第一个是中国力求建立一个重要的新机构,也就是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二个事件就是从英国开始美国未能说服几十个传统盟友不要参与该机构。第一个是中国能够这个事情美国没想到,中国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机构,能够设定国际的议程,能够制定某种程度上制定国际的规则。
第二方面它更没有想到的问题就是,想不到英国,所谓的英美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没想到英国人首先倒梗,所以美国人感到很受挫折。很多美国人认为,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挫败,比如说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批评美国政府,批评奥巴马说你这件事情你干得不好。
所以现在一开始美国是不看好中国的亚投行,并且从中阻挠,现在美国发现,它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开始也是在积极地跟中国沟通,关于亚投行运作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们讲中国的这个设置国际议程的能力增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并且在未来,这样的一种或者是规则制定这样的一种竞争会在大国之间体现得更加明确。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与责任的担当
第二个方面从我们党的自身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具体的例子我们也不展开,我们通过一个细节来反映我们党的这样的一种执政能力,自身的建设水平。
现在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非常愿意和我们国家进行的一项交流是什么?就是怎么样就是治国理政,这种经验交流,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些执政党非常愿意和中国进行磋商,进行交流。在2013年9月份,我们战略研究院,就是党校的战略研究院举行的一次会议,叫“中非治国理解政与发展经验国际研讨会”。参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就是非洲国家的一些非常知名的一些学者,他们很认同一点是什么?就是非常佩服,佩服共产党能够在这么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些国家执政党也是在找,也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一开始是引荐西方的所谓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发现这个条路走不通,走不好,甚至走得更糟,他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人没有亦步亦趋。中国共产党吸收了西方的经验,但是又没有完全陷入西方唯西方经验论,而是自己找到了一条道路。
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这个治国理政这个发展道路它们很想吸收一些经验,这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自身的建设水平,是在得到了一个很大的跃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使命感。那么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当选为党的总书记的时候他有一段讲话,就职的讲话,他特别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就是要实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责任、有了这样的一种担当,有了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才促使中国共产党以时不我待的这样的一种紧迫感,来发展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这样的一种不断地跃上一个台阶。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和责任担当这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要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是通过在历史的不断的求索当中走出来的。原来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原来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道路,什么样的制度适合中国,都是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失败的经验教训当中,走出来的,是摸着石头探索出来的。我们都很清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整个国际社会这个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苏联解体了,东欧剧变了。一些西方的学者就开始鼓吹,社会主义崩溃了,宣扬了一些历史终结论,这地方我们要谈一下美国的一位学者,是一位日裔的一位美国学者,福山。福山当时在90年代初的时候他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他在这本书当中他就强调,西方的这样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方式。所以叫历史的终结,所以再没有一种比资本主义这样的一种自由民主的制度更好的制度了。历史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最高形式。
在若干年以后,他发现资本主义这样的自由民主制度,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困境,发展的困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道路,适合中国发展中国国情的一条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2014年这个福山又写了一本书叫《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他在这本书当中就把他此前的一个观点进行了一个修正,不再那么乐观,不再认为西方的这种自由民主的制度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他发现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认为他认为在这本书中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强有力的政府,说政府的这样的一种治理能力,必须要非常地过硬;第二个是法治;第三个他强调的是民主问责。这是福山从这个历史经验当中修正了原来的这样的一种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弘扬和发展
第四个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在中国当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弘扬和发展。一个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在研究机构当中成立了,并且这个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其他的地区都进一步地得到了发展。比方说中国每年举行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讨活动,比方说最典型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其他国外的很多学者,一些机构,也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那么从国内的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一种指导地
第三篇: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形势不仅呼唤新的改革观、发展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总书记审时度势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适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安全观将会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构筑更为坚固的安全屏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性特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以往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与深化,所涉及的时空领域比历史任何时期都宽广,而提出此观念的背景因素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复杂。纵观最近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既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又顺应了民意诉求,对于统筹中国发展,应对国内外安全挑战十分重要。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演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声势浩大,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的同时,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浪潮。美国调整“重返亚太”,触发亚太国家关系的再调整;美欧日力推四大经贸新协议试图摆脱WTO另搞一套,目的是抑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展,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贸格局。
虽然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局势的基本态势。
中国的周边热点持续发酵,不稳定因素增加。“朝核危机”使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半岛形势牵动各方神经;中国在钓鱼岛受到日本的挑衅,并引发钓鱼岛危机,美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有利于日本甚至“介入”的立场,以“防卫”钓鱼岛及遏制中国;在南海,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领土上的纷争日趋激烈,美日印相继插手南海问题图谋使争端国际化、复杂化。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比较严峻。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官员腐败、法治欠彰、分配不公等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当前,这些问题和矛盾进入敏感期、突发期、多发期,在很多地方都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再加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分子以及邪教势力趁机煽动闹事,尤其是新疆恐怖主义分子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维护政治安全的压力相当大。
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复杂影响。
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发酵,使中国国内外面临的安全问题相较以往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及敏感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须以全新的理念认识国家安全,以全局的视角定位国家安全,以整体的思路规划国家安全。于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体性思维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一般来说,小国、弱国总是把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作为首要的基本的目标,而大国、强国则往往追求更大、更多的安全利益。冷战结束以来,随着诸如环保问题、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一些新的安全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国家安全理论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关学者和理论家们在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安全观,其中最早出现的有“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三种,后来人们又开始用“非传统安全观”来概括这些不同的安全观。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从某些方面认识国家安全或国际安全而形成的不同安全观,而不是全方位的安全观。例如,在日本兴起的“综合安全观”,主要是强调利用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之外的经济力量、技术创新来保障它的安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后和平宪法限制了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军事力量发展。因此,这种综合安全观便有了明显的局限性。
与此不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安全理念的局限性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其缺陷而汲取其优点的新型非传统安全观,是把现实中存在的国家安全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整体安全观。它把分散的国家安全认识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安全新观念。
习近平首次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过去提出的“综合安全观”的升级,在集纳国民、政治、经济、军事等安全问题的同时还特别突出国际安全问题,统筹了国内外两个安全大局,协调了中央、地方、外交、军事乃至宣传方面的力量。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它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总体安全体系中,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的安全,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联,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国家安全的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
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提五要素,即以国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把国民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国民安全在整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性、目的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看,这在事实上确定了一种以国民安全为宗旨、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民本国家安全观”。由于只有国民安全才是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那么无论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还是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相对于国民安全来说,都不具有宗旨性和目的性地位,都不过是实现国民安全这一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的不同措施和不同手段。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政治安全是根本。政治安全一般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安全,包括国家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并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在不断增多,国家处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国家政治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保持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和政治稳定,一切安全问题都是空谈,相反,也只有在政治安全良好的状态下,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把政治安全确定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内向性。
经济安全是基础。冷战结束以来,国家安全的内容更为丰富,重点也发生明显变化。当今时代的国家安全已不局限于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信息、生态、能源等多方面的安全。而经济安全不仅是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它的基础与核心,没有经济安全,便没有政治、科技、军事、社会等的安全。我国经济安全目前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潜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如我国对西方发达市场体系形成不对称依赖,不断加深了我国自然资源、市场、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庞大国际热钱无序流动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跨国并购和金融风险等不断挑战我国的经济安全。我国经济安全问题的增加并不表示我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削弱,相反正是因为我国经济的逐步强大,才产生了许多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中逐步解决。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多边共赢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都将是一个处于上升轨迹中的国家。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摩擦和争议不断出现,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冲击是出现摩擦的原因之一。这一冲击既有物质层面,也有心理层面。从物质层面说,中国崛起首先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的实力发生重大变化,与实力对比变化相伴而来的是国家间相对地位的变化,比如中日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快速上升,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主导国的地位正逐渐被中国取代。另外,面对中国的崛起,某些大国作为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对中国的防范意识加强,并通过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和矛盾加大中国的安全风险。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中越南海争端等都可以看到大国的影子。这就导致我们在国际关系层面上遇到的很多挑战,一方面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包括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了,但是老百姓感觉到的却是中国似乎面临安全困境,尽管我们一再表明自己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但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利益相关者,种种论调不绝于耳。更重要的是这导致一些周边国家试图推动区域内大国或引进区域外大国来平衡力量或制衡中国。如果不调整外交政策,我国就容易被孤立,因此需要给一些国家安全保证,以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恐惧。
总书记指出,中国要:“既重视中国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总书记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很强的国际包容性,强调命运共同、和谐共处。命运共同体,既是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的关系,也是成员国在安全问题上互相谅解、相互提供支持,在发展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所有国家的安全水平的关系。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安全的本质就是国家安全必须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建立和谐世界是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必要保障。
从功能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谋求互利共赢的共同安全。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它有助于把相关国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在面临经济危机、外部安全压力、全球或地区层面的共同威胁与挑战等问题时,能够提供更可靠和更有效的相互支持。在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扶持和帮助,在平时也能在国际层面相互提供物质和道义的支持,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作用。通过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把我们长期执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政策推向更高水平。
从目标上看,命运共同体与本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高度契合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积极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本身说明了中国试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说明了中国对地区与国际事务所采取的建设性态度。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取得成效,意味着中国与周边国家要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推进。
从途径和手段上看,中国国家总体安全观强调以合作促安全,首先通过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建设比较深入和完善的经济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逐渐建设安全共同体,然后才是包含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成熟的周边命运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不会自动导致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安全共同体的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十分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多次质的提升过程,这需要相关各国政府共同努力推进。
第四篇: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军事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中国的军事安全问题
摘要:2014年4月15日,国家主席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其中,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现实状况提出了注重军事安全问题,军事安全是作为传统国家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领域聚焦的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现今国家的发展中不容忽视,本文就中国面临的军事安全环境浅谈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军事安全问题及解读国家应对的策略。关键字:总体国家安全 军事安全
引言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战略、开展国家安全工作、完善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有助于为构建国家安全战略,完善国家安全机制,强化家安全法治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符合当今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判断了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既包括了传统的国家安全也包含了非传统的国家安全内容,其科学内涵可概括为主要从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五个方面,其中军事安全作是国家安全强有力的保障。
1.传统与非传统国家安全领域下的军事安全
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安全是保障国家不受外部军事入侵和战争威胁的能力和状况。自国家形成之日起,军事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和关注焦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在相当长时期内,一谈起国家安全,首先是军事问题,其次是外交问题。担任过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助理的小约瑟夫·奈曾说,忽视武力的作用和安全的重要,就如同忽视氧气。在正常情况下,氧气大量存在,我们丝毫不加注意。但是一旦情况改变,我们得不到氧气时,我们找不到任何其他替代物。这形象地说明了军事安全的作用。军事安全的意义远远超出军事领域本身,它覆盖到整个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军事为它们提供安全保障。
中国历朝历代的兴亡乃至世界上诸多国家的斗争无不表明,一个国家如果居安忘战、马放南山,就难以避免战争的灾祸。回顾近代百年历史,全世界几乎所有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
[2]
[1]都侵略过我国,使中华民族惨遭杀戮、备受欺凌,饱尝了“亡国奴不如丧家犬”的苦难。这与当时腐败的旧政府安于享乐,军备废弛而至国防力量薄弱,军事安全无从谈起关系重大,经不起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打击。近代的中国历史深刻告诫国人,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为人民战斗的军队,国家任何领域的安全都没有保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就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是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迅速发展到201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到了世界第二,但中国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挑战也日愈加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密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边界矛盾冲突加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美国重返亚太在军事上围堵中国,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领海、岛屿存在争端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安全的威胁和地区军事挑战;同时国际上恐怖主义泛滥,国际暴力活动猎厥;西方大国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2.中国当今面临的军事安全问题
2.1国家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幅员广大有着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同时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是世界上邻国最多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在当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下,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多发,矛盾错综复杂,一些威胁我国和平安宁的不确定因素逐步凸显,中国维护和平稳定的难度不断增大,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海争端严重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在东海问题上,中日存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崎争端,自2012年日本"购岛"事件来,中日关系一度处于紧张的状态。中日钓鱼岛问题致使中日随时有擦枪走火的可能性,给我国国家安全构成极大风险。在南海问题上,越南为代表的国家采取种种手段挑畔中国领土主权,一方面加强对我南沙群岛的非法占有,另一方面加强对我南沙海域油气能源的开采,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在西南部,长期存在着中印边界的争端,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危险。同时,2011年美国在夏威夷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新亮点,美国政府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美国战略东移,重返亚太搅局南海,也加剧了南海地区的不稳定行。
在东南亚,热点问题持续发酵,越南斥巨资大肆向俄罗斯购买猎豹级护卫舰、基洛级
[4]
[3]潜艇以及T-90坦克的扩军举动妄图保持非法占有中国的岛屿,以武力抗衡中国;泰国自2013年以来陷入动荡,反对党迫使英拉政府跨台,并多次发起反政府等示威游行活动,至今仍未能恢复稳定,同时在缅甸北部爆发的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武装的斗争破坏了该地区的稳定,同时对于我国边境地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在南亚,巴基斯坦安全形势一度恶化,宗教冲突加剧,恐怖袭击多发,部落武装活动频繁,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处于南亚地区的阿富汗也不安宁,"基地"组织活动猎厥,内部势力之间矛盾重重,给该国国家安全带来严峻的考验。巴基斯坦、阿富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邻国,其安全形势直接关系着我国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从中亚局势来看,总体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该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该地区经济不发达,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宗教纷争、资源争夺等矛盾,使中亚地区的局势十分不确定。一旦出现剧烈冲突和动荡,就会给我国的西部边疆带来不稳定。在北边,俄罗斯处于不断发展的势头,总体实力不断强大,暗中与美国进行着综合国力的较量。这种经济上的较量潜在地触发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竞争。一旦两个国家引起军事冲突,将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重大的灾难。
而在东北亚,朝鲜半岛危机不断,朝鲜核试验不断,2016年3月更是宣布成功试爆第一枚氢弹,为朝鲜核问题的和平解决雪上加霜;加之朝韩之间不断爆发的冲突,从新安号事件到延坪岛炮击,更使紧张的局势剑拔驾张;同时,2016年7月8日,美韩两国防务部门联合发表声明,决定在驻韩美军基地部署“萨德”系统反导弹系统,一时间在韩国本土和国际社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将严重侵犯中俄的战略安全利益,此举遭到中俄朝的强烈抗议同时其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萨德”反导系统的何去何从深刻地影响着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朝鲜半岛的局势密切关系着中国国家安全。周边国家散布关于中国的不利的舆论也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和平与安全。日本方面,日本自卫队在2016年3月在日本最西端的与那国岛正式设立一座“沿岸监视部队”基地,标志着日本强化“西南诸岛”军事力量的新步骤。它位于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南大约150公里。这支“沿岸监视部队”人数大约160人,配备雷达,旨在24小时监控船只和航空器的活动,主要目标直指中国,日本政府缺乏与中国的对话努力,采取偏重军事的策略,只能加剧地区局势紧张。同时3月日本执政联盟控制的国会众、参两院不顾在野党和日本民众强烈反对,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同年9月30日,日本政府正式公布新安保法,新安保法的核心是放弃“专守防卫”,解禁集体自卫权,在最大解释空间下,实质上使日本获得了主动参战和海外联合作战的选项。新安保法的颁布实质上已经架空了和平宪法对日本的限制,而这距离其终极目标修订《日本国宪法》又近了一步。日本在和平之路渐走渐远,给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徒添阴云。
[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一些国家在国际上散布着一些污蔑中国的舆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等等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为我国的安全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各国加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但全球化过程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经济实力雄厚的它们通过制定一些不公平的国际经济规则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和控制,从而使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南北矛盾更加尖锐,甚至引发国际冲突、恐怖主义等。除此之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也可能诱发毒品走私、痘疫传播、跨国犯罪等社会矛盾,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潜在地孕育着国际的冲突与动荡。总之,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些来自周边国家的诸多挑战,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适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国家安全。
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长期的 美国从地理位置上讲与我远隔万里,但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却近在眼前,美国的干预和影响渗透到了我国周边的大多数地区,中美关系时有变化,总是处在不断的摩擦和碰撞之中,中美之间的对抗将是长期的,美国对我国安全将构成长期、严重的威胁。美国对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处处制造事端,甚至鼓动、唆使我周边国家与我对抗,从而给我国周边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2国际的威胁:恐怖主义
9·11事件后,国际反恐力度加大,给国际恐怖力量以沉重的打击。然而,2013年来,国际恐怖活动又有所抬头,给世界的和平带来严重的威胁。2014年ISIS恐怖组织异军崛起,横扫伊拉克和叙利亚,犯下种种不可饶恕的暴行;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连环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97人死亡。但就2016年圣诞节前夕,德国首都柏林恐怖分子驾驶卡车冲入柏林圣诞夜市的人群中,造成至少12人死亡,48人受伤;同一天,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遭恐怖分子枪杀;瑞士苏黎世一个伊斯兰中心发生枪击事件,至少三人受伤。可见国际恐怖主义泛滥,反恐压力巨大。
而中国周边地区也深受恐怖主义的威胁,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很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这些恐怖势为不断向中国境内蔓延,与中国新疆的"东突"分裂势力勾结起来,通过宗教极端主义凝聚恐怖团伙,W暴力恐怖袭击为手段,企图制造民族分裂,对中国国家统一与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暴力恐怖袭击一般具有预谋性、突发性,作案手段残忍,所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14年发生在中国昆明的3•1暴力袭击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同
[6]年7月28日凌晨,新疆莎车县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一伙暴徒持刀斧袭击艾力西湖镇政府、派出所,打砸焚烧车辆砍杀无辜群众,案件造成无辜群众37人死亡13人受伤。总之,恐怖主义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给以严厉的打击。
3.应对策略
近代的中国历史深刻告诫国人,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为人民战斗的军队,国家任何领域的安全都没有保障。虽然冷战结束以来世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但战争的风险从未消除,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最后防线。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战略、开展国家安全工作、完善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支持下,为保证中国军事安全,使之成为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后盾,当前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军事变革,中国军队如何在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中顺应现代战争发展要求,如何有力保障国家安全成为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军委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目标,为军队在新时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3.1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2013年3月11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高度总结了我党建设军队和治理军队的成功经验,积极适应了国际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是着眼于有效破解军队发展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面临的主要难题而提出的战略目标。这是党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战略要求,是实现国家安全的坚强保证,是中国梦在军事领域的现实体现。当今世界虽然非传统安全问题持续引发世界关注,但军事安全是传统安全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发挥着保卫国家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虽然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军事安全的关注,但军事安全从未走出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关注核心,尤其在面对反恐、自然灾害救援、海上护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军队仍然是执行多样化任务的有力保障。在新时期,军队的建设方向是能够遂行多样任务,核心目标仍然是能打仗和打胜仗。一个国家如果忽视军事安全就等于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所以,党在新形势下
[8]的强军目标是保障我国军事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指导思想。
3.2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深化军队改革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加快了推行军事改革。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二十多年,但世界大国谋求自身军事力量优势的国际竞争却没有减弱,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亚洲国家首当其冲。亚洲国家大力加速本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提升自身装备水准2012 年,亚洲国家军费开支总额数百年来首次超越欧洲。军队为战争而生,而能否打赢战争是衡量军队优劣的重要标准。面对军事领域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习近平指出,当前是世界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能打胜仗作为强军目标的核心要素,是人民军队发展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核心。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把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习近平关于军队改革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谋划。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与军队稳定的关系,掌握好改革节奏,控制好改革风险,有力有序推进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3统筹国防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5 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民融合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国防工业发展模式。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军民融合的成功范例。与传统的军民双轨体制相比,军民融合有一石二鸟之效果,可以释放庞大的发展红利,传统体制难以实现。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约资源红利。军民两大体系拥有众多的重叠领域,二者的互动互通将产生互利共赢、降低成本的效果。不仅可以将最先进的资源技术在军民两个领域相互转换利用,还可以节约国防经费开支、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民用机场按军事要求改造后兼顾军用,将节省数十亿元的国防建设投入。二是规模经济红利。军民融合发展将促使军民尖端技术和优质资源互通互补,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利用范围,一份投入可在军民两个领域实现产出,产生规模经济的良好效益。例如北斗导航系统最初是为军用开发使用,北斗在民用领域的投入使用将改变我国民用导航依赖GPS的现状,可为金融、交通、电力、渔政等民用领域规模化应用,每年制造上千亿元的产值。三是技术创新红利。两大系统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双向扩散,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组合不是单纯的物理混合,而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够产生新的技术进步。为此,习近平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地方与军队同心协力发展军民融合,努力构建要素全面、领域多样、效益良好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军队的发展建设要融入国家经济发展体系,遵循国防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的要求[9]。
4.总结
从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对印战争、越南反击战到西沙海战,中国军队为维护和保障共和国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将是未来我国和平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军事安全对中国的重要强行不言而喻,在新形势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符合中国当前的发展现实,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对外部日益严峻的安全环境,其对军事安全方面的阐释和要求为中国未来国防的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必将能使我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实现国家安全的坚强保证,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牢安全基础。
参考文献
[1] [2]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4 月16日 [3]中共中央宣传部: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0、123.[5]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传统国家安全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10-15 [6]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民心基础与理论溯源[J].人民论坛,2014(6)上:25.[7]柳建平:《安全、人的安全和国家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2:15-19
[8]王亚宁。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维护中国边境安全的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9):131-134 [9]刘丁瑜.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36-39
第五篇: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4年4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用71字总结“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提到非传统安全时,习近平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教授熊文钊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11种”安全等概念,都是第一次系统地被提出。其中透露出的信号是:统揽和协调将成为国安委的运作特点。
习近平在会上指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要遵循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的原则,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部署狠抓落实。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里的安全包括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五个大方面。
解读“总体国家安全观” 打造国家安全“命运共同体”
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4月9日,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文,解读国安委的由来和使命。文章指出,国安委成立,使我国拥有了应对国内外综合安全和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顶层运作机制,能够把对外的国家安全和对内的国家安全的各种力量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安全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有效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机统一,预示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安全战略思路的清晰化、科学化。
“国安委的成立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国内的安全,更多的是着眼于大国的周边,旨在打开一条新的通道。”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尧认为,国安委成立后,在对外战略中,特别是在安全领域,中国可能显得更为积极主动,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安全产品,树立一个负责任的新型大国形象。“设立这么一个常设机构后,未来中国提供国际公共安全产品的效率和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反应速度也会加快。”他还指出,国安委成立后,中国有可能在周边地区设立一个地区国际安全体制,对控制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非常有益。“在内政方面,国安委也更加符合一个政府高效运转的需要。”马尧说。
国安委与网信小组职能交叉
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马尧称,在当下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单靠外交部或者军队都无能为力,多样的安全威胁必须用多样的手段应对;而多样的手段需要一个领导机制从中进行统筹协调,提高效率、明确责任,“复杂的安全形势逼着我们不得不采用国家安全委员会这种形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国安委的职能不是具体的办事机构,而是在应对国家安全威胁方面,做顶层的战略设计和统筹指挥。“国安委解决任何问题,绝不会从单方面来考虑问题,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教授熊文钊指出,“11种安全”中包含了“信息安全”,在这方面,国安委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有所交叉。他认为,两个小组都由习近平任组长,但各自侧重不同,“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内涵,涉及别的领域,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等信息传播渠道的管理,还有个人隐私信息和商业利益等。国安委可能更多负责涉及对外、国际环境的信息安全问题。”
推动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础工程。这一宏大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尤其需要坚强的国家意志强力推进。”《学习时报》上述文章指出,从现实看,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被赋予统筹两大建设、推进融合发展的职能,军民融合中各自为政、管理分散、职能重叠的问题十分突出,重大问题都是一事一议一定,一些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军民融合重大事项缺乏有力协调和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了总体制度设计。落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国家最高安全层面上统筹协调。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实际上确立了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顶层机构,有益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有益于消除军地分割、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