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济法分析(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济法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济法分析》。

第一篇: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济法分析

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济法分析

[摘要] 我国当前移动电信资费呈现“语音费用-数据资费”的二元构成结构,并且当前这种二元结构的资费构成存在着两对内在矛盾,即通讯费用定价与“距离-时间死亡”现象之间的矛盾、流量需求的爆炸增长与网络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电信资费定价中存在的这两对矛盾,反映到经济法层面,就涉及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两对矛盾和两个问题,亟待我们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从反行政垄断、完善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费制度和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对策。

[关键词]移动电信资费;二元结构;供需矛盾;“距离-时间死亡”现象;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经济法

一、我国当前电信资费的主要构成及其存在的矛盾

(一)我国电信资费的二元结构

近年来,电信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4G技术全面推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电信资费的构成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2016年中期财报来看,三大电信运营商利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在诸多支撑增长的因素中,移动数据流量业务表现强劲,各运营商手机上网流量平均增长133.9%,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都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而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语音业务占通信服务收入比则大幅下降。中国移动的财报更显示,其移动数据流量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的增长,在贡献度上首次超过了语音业务、固网宽带等传统业务一跃而成为其第一大收入来源,具体如下表1 表格是根据三大电信运营商2016年度中期财报相关数据整理而成。1.我国移动电信资费结构——从一元到二元

通过对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2016年上半年度财报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移动电信资费呈现出从过去单一的语音通讯费用为主到如今的语音与数据流量并重的二元结构的变化趋势。在中国移动的通信服务收入中,移动数据业务和移动语音业务分别占到了43.30%和42.70%,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这两项业务上的收入比也分别达到了3:1和2:1的比例,移动电信定价的“语音费用-数据资费”二元格局基本奠定。表1:三大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表

通信服务收入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移动语音业务收入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变化幅度移动语音业务收入变化幅度中国移动 3254亿元 1408.9亿元 1389.4亿元 +39.7%-15.24% 中国电信 1552亿元 729.4亿元 201.8亿元 +42%-10.41% 中国联通 1219亿元 650.9亿元 327.9亿元 +28%-22.54% 2.通讯资费自身的二元结构 移动电信资费结构呈现二元结构,而作为其中一元的语音通讯资费作为传统电信资费的主要构成,本身在定价机制上也有其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二个二元”:(1)资费构成二元,即由月租费和通话费用两部分组成,而月租费自产生伊始便是为了补偿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基站建设、市场营销、人员人工、设备购买、后期维护等成本。(2)资费依据二元,即同时依据通话时间和通讯距离(市话和长途)来确定资费金额。

(二)新技术下移动电信资费面临的主要矛盾 1.“距离-时间死亡”现象

过去的移动电信传输主要依靠电缆、微波等,传输距离和容量有限,而光缆通信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局面,传输距离和容量实现了飞跃,甚至出现了电信资源的严重过剩。波分复用、多路调制技术使得一路光纤上可以同时传输200万个双向对话路,并且导致“距离死亡”,使得长途和本地的成本差几乎为零。在现代电信技术下,移动通讯的传输容量达到了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步,距离和时间等过去影响电信成本的因素不再重要,从理论上讲,移动通讯的传输成本已经趋向为零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在1998年的数据显示,每分路分钟的光缆传输成本不到人民币0.0008元。,并由此产生了所谓“距离-时间死亡”的现象。2.流量供需矛盾

在4G技术下,移动数据流量需求出现爆炸性增长,仅中国移动一家的数据就显示,其4G用户达到了5亿,仅2016年上半年度4G流量使用就同比上升了133.9%。与此相对的是我国4G网络建设仍然滞后的现实,我国移动网络速度平均值仅有3.7Mbps,低于全球平均的5.1 Mbps,在全球仅排91位。较低的网速意味我国在移动网络建设上仍然需要大量投入,而移动数据网络的建设成本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也是不争的事实,相较于过剩的移动通讯传输容量,移动数据流量在目前看来,仍然是稀缺资源,这也是我国当前手机流量价格相较于国民收入水平偏高的原因数据显示,我国流量费用平均为100元/GB,而美国的费用折合人民币为60元/GB,日本为40元/GB,英国为50元/GB。

(三)电信资费主要矛盾的经济法分析 当前移动电信存在“距离-时间死亡”、数据流量需求爆炸的问题,与此相对存在着两对矛盾:其一,移动通讯成本下降与通讯费用居高不下的矛盾;其二,移动数据流量供给不足与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两个矛盾,反应出当前我国移动电信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即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并存,具体如下: 1.市场失灵

作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和为了增进社会福利,移动电信业的垄断是具有合理性的,在经济效率上讲甚至是必须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距离-时间死亡”现象引起通讯成本的急剧下降,从理论上讲,移动通讯的传输成本已经趋向于零,已经无需行政垄断传统经济学大多认为电信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在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并不是十分健全的经济体中,这种自然垄断又往往兼具行政垄断,比如在改革之前,我国电信行业便是依据国家权力维持着的行政垄断。来保证相关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移动电信资费中通讯费用仍然维持着传统的“二个二元”结构,即由月租费和通话费构成,由通讯时间和通讯距离决定。月租费用是为了补偿运营成本,而运营成本中的传输成本已近乎为零,如今高额的月租费便有巨大的下降空间;“距离-时间”已经死亡,所谓的长途漫游费用便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消费者之所以仍在支付的高额月租费和漫游费只能说明我国当前移动电信市场的自然垄断已经发生了变异,市场的价格机制已经无法发挥其作用,企业通过垄断地位来维持虚高价格的行为已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2.政府失灵

詹姆斯·布坎南曾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在移动电信资费的定价机制上表现为政府在试图矫正市场失灵时,大力推行电信行业的市场化以克服行政垄断的弊端,但导致“国家之手”的干预不到位,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对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在4G时代,流量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资源,无论我们怎样给数据流量定性,它都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流量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从这一角度来看,数据流量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呈现出些许公共产品的特征,而这一特征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如果不顾流量的公共性,不仅会造成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分配和占有的不公,扩大信息鸿沟,甚至可能出现运营商通过对流量资源的垄断,借以危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国家在这一准公共产品的供应上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对于我国而言,问题却更为复杂,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却是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的高企,这就使得平衡电信运营商利润和社会公众利益成为定价机制重点。政府必须在保障流量这一公共产品的供应与网络建设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克服市场垄断,推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又要兼顾公共利益,而不能走完全市场化、政府不作为的道路。我国移动电信资费现行定价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当前电信资费定价机制

我国现行规制移动电信资费价格的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以下简称《电信条例》)。根据我国《价格法》的规定,电信资费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具体而言,基础电信业务资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场调节价;增值电信业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或政府指导价;市场竞争充分的电信业务,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法》确定了我国对电信资费实施分类管理的制度,分类管理目录由国务院信息产业部门经征求国务院价格主管意见制定并公布施行。2014年2月15日,国务院取消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基础电信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此后,国务院对原来的《电信条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电信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 “电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统筹考虑生产经营成本、电信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电信业务资费标准。”此外,按照修订前的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服务中,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变相改变资费标准,需要改变相关资费标准时,必须通过报批流程来实现。而这次《电信条例》修改有关条款后,明确了今后电信市场的资费完全由电信运营商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自行确定,资费调整不再需要报批。这样便正式确立了我国移动电信资费实行市场定价的原则。经由《价格法》到《电信条例》的修改,我国移动电信资费完全实行市场定价,政府在取消电信业务资费审批后,将重点放在价格监管上。对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价格监督,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的要求,提供准确、完备的业务成本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

(二)我国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

(1)隐形的行政垄断依然存在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仍然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着潜在的影响。过去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竞争直接的、公开的干预或限制,这便是反垄断法意义上的行政垄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基本确立的今天,表面上电信市场已经脱离了政府权力的直接管制,由行政垄断开始走向了市场竞争,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电信市场行政垄断依然存在,而且脱离了法律上对行政垄断的定义而更具隐蔽性。从性质上来讲,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带有企业和国家双重属性,其监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是国家部门,这就不可避免得出现了国家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尴尬局面。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离,但只是由原来的直接利益关系变成了现在的间接利益关系,二者仍然具有利益共生性。对于这一点,我国有关部门也早已有所考虑,不过受到当时反垄断法上结构主义的影响,监管者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为了促进电信行业市场化,我国将原本在不同电信业务上“占山为王”的电信运营商放到统一的电信市场上进行同质化竞争。这原本是为了通过三个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来推进市场化改革,不过却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在做简单的“凑数”,强制增加相关市场上的经营者数量,具体做法也只是“粗暴”的分拆和业务重组。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分拆后的所谓的自主经营的企业,也仍然是享有行政权力保护的垄断寡头,他们的主管人员仍然需要接受主管们的业务考核,如同将一只手抓住的行政权力由两只手抓一样,表面的竞争无法掩盖实质上的垄断,更何况在相关市场上,潜在的经营者难以自主进入。在修改后的《电信条例》确认放开电信市场定价后,许多媒体和专家都曾推测会出现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不过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派“和谐”的景象,这从侧面便足以说明在运营商之间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底线,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经营的业绩和利润,维持较高的资费水平符合各运营商的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距离-时间死亡”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支付高额的月租费和漫游费的原因。(2)电信资费成本核算不透明

移动电信资费的确定,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核算,成本是价格的基础,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我国《电信条例》就规定“电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统筹考虑生产经营成本、电信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电信业务资费标准。”但从实际操作上看,移动电信成本的核算方法却没有具体详尽的规定,市场上能够对此进行核算的第三方机构也是寥寥无几。在市场主体定价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政策合规性、市场份额、投资回报率等,甚至一些非经济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目前的价格监管体制下是纯粹的内部信息,并不会向社会和消费者披露相应的数据和资料。在这种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运营商可以擅自更改和操纵成本核算数据以谋取自身不正当利益。真正落实《电信条例》规定的以成本为基础的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才能使移动电信资费价格真正反映科技进步对成本的作用,将电信科技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消费者。2.从政府失灵的角度分析(1)数据流量建设投入不足

上文已经提到过,数据流量在信息时代其性质更接近于一种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数据流量供应的增加有赖于市场价格机制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它独特的公共性,客观上又要求政府在调控数据流量资费的过程中要采取与通讯资费完全不同的手段,不仅应考虑利用价格杠杆扩大数据流量供应的经济性价值,还应考虑其保护公民信息权利的社会性价值,但在现实中政府要在二者之中找到平衡却是十分困难的。而在此问题上,我国相关部门对移动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却产生了缺位。依据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我国将移动电信行业整体交由运营商自主经营,当然也包括了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这一投入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即使是具有垄断地位的电信运营商也不例外。以中国移动为例,2015年资本开支中,新建4G网路和基站投资为722亿元,而中国移动2015年年报显示其当年利润也仅为1086.55亿元人民币数据源于中国移动2015年年报。中国最大的移动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尚且需要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其余两家实力不及中国移动的运营商为了保证市场地位,也不得不加大其投入。加之我国巨大的流量需求,起步较晚的移动电信技术,4G网络技术自主研发的巨大投入,这些都增加了建设成本。这些所有的投入最终都需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无疑这是抬高我国数据流量价格的最大原因,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是回到问题的原点,面对在信息时代日益重要数据流量资源,我们究竟应该更加重视经济价值,还是其社会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国政府显然更倾向于社会价值,否则便不能解释为什么会要求电信运营商要在全国各地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要覆盖4G网络的行为。根据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的发展规划,电信运营商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在继续加大4G网路建设的同时,又要在农村固网宽带维持高额建设投资和在贫困地区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其资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显示,这些投资几乎全部由三大运营商出资,政府只给予很少的补贴,比如在农村固网宽带上,2015年国家只对电信运营商补贴4亿元人民币。如何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最实际、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以中国联通为例,其在2014年就已负债达3168亿元,而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仅为69.9亿元,根本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但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中国联通又必须在2015下半年依托自有资金完成76.3万个4G基站的建设。电信资费问题在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具有关键与瓶颈作用,因此政府进行价格管制的首要目标应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当电信运营商提供公共产品存在巨大资金困难而不得不提高移动电信资费价格时,政府应当在数据流量建设上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可完全让位于市场,更不能只注重制定规划而无视经济规律。(2)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上文已经提到过我国监管机构与电信运营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与典型行业的隐形垄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着眼不同而已。在我国历次政府部门的调整中,我国的移动电信监管部门是由过去政企合一的邮电部、邮电管理局整合成如今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过去那些在政企合一模式下的部门监管人员,许多在政企分离的改革中被调到现在的电信运营商中任职,所以如今监管部门中的管理人员与现在的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联系不可谓不紧密,甚至出现了经济学上讲的“管制俘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在1971年发表的《经济管制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管制是为满足产业对管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管制机构最终会却被其所管制的产业所控制。

。不难理解的是,一般能够从政府管制中获利的人,不仅仅包括消费者,还有作为被管制者的电信运营商以及国家管制机构本身。政府既是电信运营商的监管者,更重要的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电信运营商的所有者,市场经济改革虽然造成了表面上的政企分离,但双方之间或明或暗的联系依然盘根错节。因此,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在法律上是值得质疑的,他们在法律的执行力上也肯定是存在瑕疵的。(3)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供给缺位

虽然《反垄断法》实施已逾8年,但是对于规制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确是收效甚微,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电信资费定价的基本法律《电信法》也是历经数十年而始终难产。电信业经多次重组整合,始终没有一部系统的法律能对其加以规制,《价格法》太过笼统,缺乏针对性。这样一来,在移动电信资费定价上效力最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只有《电信条例》,但其内容又多是原则性的规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在实践中有关部门的执法活动大多依靠各类部门规章和“红头文件”。法律规范效力低、稳定性差、相互之间又缺少协调,矛盾之处颇多,可以说,目前为止,对移动电信资费的法律规制是缺位的。立法的滞后不仅致使法律无法对电信运营商的定价行为做出很好的规制,而且对政府的行为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这是造成移动电信资费定价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存的重要原因。

三、经济法视野下的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完善

(一)国外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

我国《电信条例》明确规定移动电信资费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理念,虽然在我国并未得以真正落实,但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却早已有所实践,其中不乏成功经验可以借鉴。1.美国:从垄断到竞争

自1934年美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通讯法》起,美国在电信资费监管上便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对于电信资费的监管经历了垄断和竞争两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美国对电信业的垄断寡头实施了严格的资费管制,法律为企业规定了合理报酬率和价格上限。后来随着竞争市场的建立,其资费管制也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的自由定价。在市场定价的条件下,美国电信运营商的资费大多是以通话时间、通话距离为标准的,这种资费模式是建立主要是受限于落后的电信技术,其在民法上的法理是用户对电信设施的租赁物权基础。但技术的进步和“距离-时间消失”,租赁物权的学说逐渐被许可使用权制度所取代,即用户以支付使用许可费用为对价获得电信网络使用权,在使用期限内可以任意使用电信网络资源,这便是现在美国普遍采用的“包月制”定价方式,美国的电信运营商,诸如AT&T和Verizon都采用了这种包月制的资费收取方式例如AT&T公司推出的Call Vantage、Call Vantage Small Office Plan。在这种定价机制下,美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往往只需要缴纳固定额度的费用,就可以享受任意通讯的服务,而不论通话时长和通讯距离如何。在市场定价机制下,美国于1996年修改了《电信法》,取消了资费限制,各电信运营商可以在向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备案后自行决定和调整移动电信资费,同时为了监管电信运营商的价格,FCC有权对电信市场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进行管制。1998年,美国又通过了《电信改革法案》,进一步明确了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向社会服务者转型的改革方向,其主要职能转变为监管电信价格、保护竞争和保护消费者。为了保证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监管效能,早在1934年的《通讯法》中就规定FCC 拥有独立于联邦政府地位,直接对国会负责,法律赋予其在电信监管上的最高权威,对其决定的争议只能通过向联邦法院提出诉讼解决,同时各州也成立有公共服务委员会(PUC)协助联邦通信委员会共同实施管理。德国:电信行业市场化改革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德国社会普遍认为电信作为自然垄断的行业,应由国家组织经营才能够平等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因而其电信行业同我国一样都处于国家垄断之下,然而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使得德国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国家垄断1990年,德国曾有过一个研究,该研究表明依照如果美国的完全市场化模式,德国电信业产值本可以占到其国内生产总产值7%以上,但由于国家垄断大大阻碍了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导致实际上这一数字实际上只有3%。,从而开启了电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德国的改革措施分成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作为法治国家,德国的改革是从立法开始的。德国于1994年8月30日修订《基本法》第87F条,该条第二款规定电信行业“由德国联邦邮政的承继事业和其他私人业者提供”。该款表明“德国联邦邮政的承继事业”和其他私人业者具有同等的市场地位,相互之间平等竞争,这便为电信业的市场化奠定了宪法基础。作为《基本法》第87F条的配套措施,德国于此后颁布了《邮电电信新秩序法》,将原先的行政机关联邦邮电署拆分成三个市场主体,即德国电信股份公司、德国邮政股份公司和德国邮政银行股份公司。(2)第二阶段:德国正式制定并颁布了《电信法》,该法正式废除了电信行业几大国有公司的独占地位,允许并鼓励私人企业进入电信业。作为电信行业的基本法,德国《电信法》首次系统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电信业法律框架,其具体制度,则其要点有四:一是实行普遍的市场准入制度,所有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只需要事先在德国联邦网络管制局进行书面登记即可,均有权要求发给执照;二是强制接入义务,即原先的市场垄断者有义务将其电信基础设施向其他市场主体开放;三是资费监管,为了防止电信运营商滥用市场定价权,德国建立完整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对原先的垄断企业进行事前监管(定价许可),对其他运营商进行事后监管(定价方案确定后的两个月内向联邦网络局备案并公示);四是普遍服务,根据德国《电信法》第78条,所谓普遍服务义务指所有电信运营商应该提供“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该服务需满足一定品质,可供所有消费者使用而无论其住所地或经营地在何处,其对价为可负担之程度,其因具有人民基本生存照顾之任务性质而应被强制履行”。3.其他国家和地区

英国对电信行业也采取了市场定价加价格监管的模式,历经几次改革,在法律层面加大事后监管力度。2003年修订的英国《通信法》明确规定政府的监管职责,确保电信资费定价与成本相适应,并由英国电信管理局(OFTEL)负责这一方案的执行。我国香港地区也在很早之前就采用了包月制的资费定价方式,并且为了突出电信资费的社会公共性,还特意区分了住宅电话和商业电话,为穷人能够享受电信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而提供低收入套餐。澳大利亚在促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及时对居民需求做出回应的移动电信资费监管目标下,其独立监管机构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CCCC)强制要求电信运营商的定价与其成本相适应,并为低收入者提供低收入套餐。

(二)国外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验启示

通过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论是美国的破除垄断,保障市场竞争,还是德国完善的市场监管,可以发现他们大多呈现以下的特征:以反垄断为前提,以改革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费制度为内容,以独立、严格的监管体系为保障,构建起一个完整高效的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从这些实践中获得以下启示:一是继续推进电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明晰市场准入条件。市场准入条件是一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健康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秩序的建立。二是构建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费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赋予用户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资格,以按月收费的方式来适应“距离-时间消失”现象,真正让电信技术的进步惠及更多的消费者。三是建立独立的电信业监管机构。宽进严管,是许多发达国家市场监管的立法倾向,而独立的电信监管机构则是“严管”的基础和前提,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一个法治国家都拥有独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构,这既是电信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电信市场发展的保障。下文将根据这三条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我国通讯费用定价机制的改革措施。

(三)改革我国通讯费用定价机制 1.明晰市场准入条件,引入社会资本

移动数据流量资费定价中最大的问题是供需矛盾、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供给是必由之路。当然,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电信基础设施投入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市场自身的力量来建设移动数据网络。显然,问题的症结仍然在“垄断”二字。如果我们能够明确移动电信市场的准入条件,破除人为设置的障碍,让有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市场,这将极大增加移动数据网络建设的资金来源。然而,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以电信业务分类为前提,以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制度,过于严格的准入制度阻碍了民间资本的进入,必须加以改变: 变革电信分类制度。我国一直沿用着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分类,并且需要依据不同分类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但是技术的进步导致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之间的界限逐渐消除,许多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也已经融合,如视频通话。因此,传统的基础与增值业务的分类模式已经丧失了存在基础,我们应该取消现行的分类制度,除了需要特别保护的业务和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其他业务应当完全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人,促进市场竞争,宽进严管。(2)改革许可制度。目前我国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制度十分严格,《电信条例》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都对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的市场准入设置了诸多严格的条件,包括注册资本、人员、场地、信誉等,《电信条例》第10条甚至规定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中国有股权不少于51%,这便明确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参考德国的普遍准入制度,我国也应该放开相关的规定,在市场准入环节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对于民营企业进入电信行业只需要在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对于需要特别保护的业务和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则应在条件成熟前逐步放宽准入条件,简化行政程序。2.通讯资费应当确立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费制度 西方国家对于通讯费用,大多采取赋予消费者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资格,按月收取使用许可费的方式来收取费用,用户可以在缴纳了使用许可费后,用户只要支付了相应的使用许可费用,便获得了电信网络使用权,可以不限通讯距离和实践的限制任意使用电信网络资源。这种电信网络许可权制度,符合“距离-时间死亡”的特征,为消费者剥离了通话距离、时长与资费之间的关联,能够有效地将电信技术进步转化为社会福利。不过考虑到我国电信市场的特殊性,具体措施可以有所不同:

(1)差异化监管途径。与西方发展许久的完全开放市场不同,我国的电信市场目前尚未形成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电话资费模式无法依赖市场实现转型,必须依赖政府的强制推进。考虑到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国应当在将来出台的《电信法》中,以差异化的立法方式明确规定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费制度的差异化监管措施,对于原来就拥有垄断地位的国有电信运营商应更加突出其社会公益性,采取合理报酬率的定价机制,规定企业的利润率,并且限制其价格上限,控制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费数额(包月费),但是企业也可以在上限范围内自由调整。许可费数额虽然属于经济学问题,但在具体制度层面可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的规定,召集电信管理机构、电信运营商和公众通过听证等法定程序,依据电信行业成本进行定价。而对于将来可能出现民营企业,基于鼓励交易的出发点,应采取事后监管的措施,监管机构只对其滥用市场定价权的行为进行监管。

(2)接入义务。电信网络使用许可费制度的核心是在于消费者使用电信网络的资格而非对电信设施的占用或者租赁,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有相关设施给予用户使用,运营商自身必须有一定的电信设施的使用权,这样就有必要在运营商之间规制接入关系,使得各运营商可以利用竞争对手的网络资源展开业务竞争,这对于我国破除电信行业的垄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营商之间的接入义务同时也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合理对价原则,接入义务并非无偿的义务,权利人必须给予义务人相应的对价,同时义务人的出价也必须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二是非歧视原则,义务人应在同等条件下向所有权利人提供同等的接接入条件;三是信息透明原则,为了保证权利人可以顺利使用电信设施和网络,义务人应当就该设施网络的必要参数数据信息做出必要的说明。3.建立独立的电信业监管机构

坚持移动电信资费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就必须保证电信行业拥有一个独立健全的监管机构。若要保证电信行业的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就必须真正做到政企分离,从人员到职能上彻底切断。既然国家行政机关可能会因为与国有企业存在利益上的关联关系,那么成立一个类似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独立机构就成了承担监管职责的不二之选。但是考虑到我国与美国市场经济成熟程度与政治制度建构上的差异,现阶段的电信监管制度构建应当充分我国的现状并着眼于长远:

(1)提高电信监管机构的层级,建立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独立监管机关。在具体的机构组织上,应在《电信法》中明确规定,包括其权责、组织机构及运行方式,同时为了其监管的有效性,赋予其适当准立法、执法权的综合性职权以及人事和财务上的相对的自主权。为了保障公众参与,应当公开其职权以及职权运行程序,重大事项可以实行听证会,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监督其权力运行。同时应当完善相关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保障电信运营商的合法权利以及消费者利益。

(2)平台化监管。如今电信技术迅速发展,移动电信行业与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为了应对当前以及在未来仍会继续推进的电信网络融合化、平台化趋势,移动电信监管机构也需要突破的固有的有形的业务边界,而应该秉持一种开放的网络监管化思路,这就是平台化的管理。构建一个信息时代的统一的电信监管平台,各个管理部门交流彼此的信息,互相配合,对于发生于或利用了移动电信网络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平台联动管理。参考文献:

[1]高仰止.电信资费改革探究[J].中国新通信,2007,(12):12-14.[2]张耀寰.通信技术演进中的市场模式变革[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3]阚凯力.对电信业的思考与挑战[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4]林致远.电信资费由何而定——垄断还是技术进步?[J]载《北京观察》,2001,(7):34-35.[5][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6]刘凤元.全球电信资费管制的经验和借鉴[J].载《中国物价》,2008,(3):26-27.[7]彭云飞,马超群.中国电信资费管制问题与方法研究[N].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6(7).[8]高洁.我国电信资费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9]龚蕾.电信行业的政府监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0]曾剑秋,陈婧俐.从英国《通信法》谈中国电信资费改革[J].载《当代通信》,2006,(12):15-17.[11]娄耀雄.电信法学研究[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harges Pricing Mechanisms in an Economic Law Perspective Pan Zheng(Economic Law School,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Law,Chongqing 401120)Abstract:Current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harges of China tend to be a binary structure of “phonetic cost-data charges”, which have two pairs of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that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costs and “ Distance-Time ” death phenomenon and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xplosive demand of cell phone data and the shortage supply of network service.These two contradictions involves the problems of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from an Economic Law perspective.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resulting problems, we need to against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mprove the system of license fee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increase public products, with combin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practical experience.Key words:mobile telecom charges;binary structure;“distance-time ” death phenomenon;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market failure;government failure;economic law

第二篇:电信的移动分析

3G牌照发放日程越来越近,借助3G牌照的契机,中国电信行业也面临一次大的洗牌重组,在移动代替固化的黑暗中挣扎的电信,迫切期望着这黑暗之后的黎明,那么,电信拿到移动牌照之后,有何优势与劣势?它会采取怎样的市场策略呢?

一、电信市场环境分析

当今电信市场,从电信分离出去的移动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一口气吞下了中国移动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而中国联通作为一个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挑战者,根本无法与中国移动相抗衡,只是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争夺着蛋糕最后的一些小块。2006年中国移动占据了移动市场的68%份额,巨大利润来源的高端客户被其牢牢的留在网内。其他的运营商尤其是电信心痒难熬,苦于国家管制政策的约束,有力使不出来,眼睁睁的看着市场的蛋糕被移动一口口蚕食,最后只能打打政策的擦边球,拿出一个落后的技术伪装成无绳电话的模样出来偷吃着市场上无数的蛋糕碎末,但是比联通更加先天不足的它生存艰难,难以担当起抢占市场现金牛的角色。

移动寡头优势明显,市场越来越回到过去,移动长大了也霸气了,其他运营商在其挤压下勉强喘息着。国家坐不住了,利用3G牌照的发放的契机,准备祭起重组的大旗,市场上流言四起,固话运营商仿佛看到的黎明前的第一线曙光。

在这个即将硝烟四起的市场上,谁将是最后的得益者,政策的天平会偏向谁?也许股票市场上的涨涨跌跌更能反应出政策的利好倾向。

在国外3G上马受制于庞大的建网成本,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中国电信在期待什么?也许她需要的只是一张可以明目张胆进行全业务经营的牌照。

二、SWOT分析

S(优势)分析

1、庞大的企业品牌资源,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签约客户达到百万之巨;

2、强大丰富的信息资源;

3、良好的政企关系资源;

4、完备的大、商、公、客和社区渠道资源大量的客户及其服务资源;

5、固话、PHS、宽带,CP/SP、终端等产业链合作资源;

6、长期积累的运营管控经验;

W(劣势)分析

1、移动联通能力日益完善,电信的比较优势日益趋弱;

2、电信缺少移动通讯运营的经验和管理技术人才;

3、在通讯行业后进入市场的运营商往往由于用户群和互联互通的限制,难以开展业务;

4、由于没有移动网络,电信只能自己建设网络或者购买其他运营商的网络,费用负担大,而且难以保证网络质量;

O(机会)分析

1、移动业务新增用户空间较大,以低端县域农村为主;

2、移动市场的客户流失率为30%,转网市场空间高于新增市场,并且以中端为主;

3、移动市场半数以上的用户使用一个以上的号码,PHS用户中双枪用户比例也达到35-45%,移动通讯总消费值高;

4、移动市场中端用户规模大,对业务的捆绑接受程度高; 5、1000万高ARPU值的PHS用户提供进入移动市场的机会,PHS大部分是年轻用户和学生用户,成长价值高;

T(威胁)分析

1、中国移动会进一步释放双向收费和漫游费。在其他运营商不断下调资费的情况下,电信作为后进入者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

2、移动等运营商会采取非正当打击手段对电信业务发展进行限制,使电信的网络和政策得不到用户的理解;

3、移动和联通开始涉足宽带领域,不久会形成无线和有线上网相结合的宽带组合拳,对电信的既有市场进行侵蚀,危及电信的后方阵营;

三、市场策略分析

我们都知道现在移动占据的利润来源的高端用户,联通出现这么多年,一直都陷于低端客户的争夺中,就连技术领先的CDMA都陷入了低端的泥潭,那么对于移动固若金汤的市场,电信该何去何从?

我们先来分析联通争夺高端市场失败的原因,第一,联通的网络质量不到位,覆盖没做好,导致高端客户对联通的定位不认同;第二,移动对联通的垄断挤压,采取一些非正当的竞争手段,比如提高移动用户网间信息的费用、人为降低联通用户拨打移动用户的接通率等等,打击联通用户,使用户感知差从而离网。

这些情况迟早是要降临到电信的头上来的,所以电信在发展移动网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打好第一战,在开始就把网络覆盖做到位,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运营商在用户心中的定位。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地方移动联通都没信号,联通用户怪联通网络不好,移动用户怪地方偏僻的原因。其实在一些地区,联通的网络覆盖和移动的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因为历史的问题,联通在用户的心目中还是信号差的形象。

2、面对移动利用其庞大的用户群对电信的排挤,电信应该出台信息补贴政策,使网内用户发移动用户能够和网内互发同价,对移动提高其用户费用等非正当竞争行为,应该争取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打击垄断行为。

3、不使用简单价格手段,避免陷入低价格泥潭,降低市场利率

4、平衡增量和存量市场,防止出现相互蚕食的现象。

5、打造新型的价值链,让经销商有利可图,使套机有利得风险。

第一、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

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市场一般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层次。移动分别采用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来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市场。根据电信的具体特点和既有优势,我们可以把市场分为高端商务客户群、中端家庭客户群和低端年轻客户群。

高端商务客户群,从行业应用和企业应用切入,完善产品线的不足。利用商务领航和号码百事通的既有客户和资源,打造品牌形象。提供解决商务移动通讯需要的商务手机,这个是电信需要争夺的高利润来源。

中端家庭客户群,利用原有的固话、宽带和一号双机和我的E家品牌形象,采用多产品捆绑加使用信息(如社区信息、天气和旅游信息、购物优惠信息等)的形式,主攻家庭客户,打造解决生活移动通讯需要的生活手机。中端家庭客户群是电信的主攻市场,也是现金流主要来源。

低端年轻客户群,通过使用娱乐信息和时尚信息,个性化细分市场来争夺客户,打造适合年轻人的时尚娱乐手机。可以在这个群体上拓展新业务以赢得未来的3G用户基础。在夺取其他运营商现有中高端艰难的条件下,这个群体是电信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这个群体是未来的中高端市场。

第二、转化策略

(1)把现有小灵通用户尽量都转化为自己的移动用户,高值小灵通用户可以让用户直接买手机使用电信业务;低端小灵通用户则采用买低端手机送话费的方式转移,电信对所有用户提供免费换卡业务。在进入初期利用原有用户群来打开市场,有利于分摊建网成本和获得较大的现金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使用“小灵通”这一低端的名称,以免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使用户一开始就形成电信的移动业务都是低端人群使用的印象,定位一旦在用户的心智中形成,很难改变。

(2)采用一号双机的形式,和固定电话捆绑,把现有的固话用户转化为自己的一号双机用户。这和小灵通一号双机不同就是这个可以在农村广泛使用,对于低端农村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和移动手机捆绑,没有了小灵通网络差、不时尚的缺点,很多固话用户和原来一号双机用户都会喜欢上这种业务。电信市场上主要收入来源是移动业务,那么和固化绑定既满足了用户需要一个固定的号码和座机的需求,也满足了用户外出时大量的话务需求,这对于保住存量用户是一大功劳,对占领移动市场也是一大奇招,就是中国移动不具有这样的优势。现在中国的移动用户达到六亿,用国际算法计算,中国到8亿用户就算是饱和了,那么剩下的用户在哪里呢?那就是广大的城镇和农村,一个固定电话一个移动电话只有一份月租,电信可以圈到剩下的增量用户,甚至会出现固话拆机用户重新装机的现象。

第三、组合促销策略

融合固话、宽带、增值业务、号码百事通等产品,形成原有产品和移动产品的组合套餐,利用原有业务的客户粘性,吸引新的用户加入。

(1)把移动业务与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业务组合形成套餐,使用户在套餐中得到更高值的服务但是享受更优惠的价格。用户可以用电信的移动网络来使用电信所有的信息服务。

打造解决商务通讯信息需要的工作手机。

(2)可以把固定电话、宽带和移动手机组合,打造解决家庭通讯需要的组合套餐。通过提供更高的宽带速率,在价格上做出优惠,吸引用户加入电信的移动业务群,从而抢占原有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从用户角度来看,原有业务花费变少了,移动手机的花费并没有增加,总的花费就变少了,用户得到了实惠;从电信角度看,原有产品得到的收入减少了,但是却在移动业务上赚回来了,总的收入增加了。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电信分食的是原有运营商的份额。

(3)融合电信的网络、带宽和增值业务的优势,利用3G的契机把电信的移动手机做成上网速度最快、下载最迅速、看视频流媒体最顺畅的手机。另外还可以把无线上网业务和手机业务联合,利用手机卡的复制卡就可以在电脑上无线上网。打造解决年轻人时尚生活的娱乐手机。

第四、组合价格策略。

要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把竞争引导到综合服务价值上来,提供组合价格优惠方案,从而提高总体价值收入。如提供单向收费、对高价值移动客户可以提供更大的固话优惠、对使用宽带上网的用户提供无限上网优惠等等。组合优惠在优惠客户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分食其他运营商的份额,是电信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第五、分销策略

1、除继续沿用自有和合作渠道为主,代办渠道为辅的渠道策略之外,电信应该借鉴移动的经验,增加品牌的展示店、品牌旗舰店和客户的体验店,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客户认知。

2、对高端客户建立VIP绿色通道,并建立高端客户经理制,对高端客户进行个性化的分级服务。

3、建立更有竞争力的直销渠道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直销的个性化服务优势。

4、完善电子渠道的建设,实现客户网上缴费、业务办理的无障碍化,最大程度方便客户的使用。

5、对所有渠道进行整合,根据地区进行规划,合理布局。这样既方便了客户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减少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每个渠道的利润,提高了渠道的积极性。

6、增加商场、超市等便利性渠道,最大限度的借助其他企业渠道的覆盖优势

在现今的市场形势下,电信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契机,老牌的品牌既给了他雄厚的无形资产,也让她背上了所有的骂名。激发活力,树立新的品牌形象,对原有子品牌进行调整,形成品牌的梯次结构,是她未来担负的重担。移动现在最担心谁,除了电信不作第二人想。因为如果电信进入了移动业务区域,带来的将是移动资费的大幅下降,那么移动一不小心将会步电信固话的后尘——主营业务下滑,经营困难。也许到那时才是真正竞争时代的到来,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篇:广东省电信资费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8-01 【生效日期】2002-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电信资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建立健康、公平、有序的电信市场价格环境,维护国家利益,保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通管局)负责广东省的电信资费管理工作。

第三条第三条 电信资费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

基础电信业务资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者市场调节价;增值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市场竞争充分的电信业务,电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四条第四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指本省,下同)可向省通管局提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电信资费调整建议或调整方案,并可自主制定下列资费:

(一)自主制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以外的电信资费;

(二)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确定电信资费;

(三)自主制定为期一年的新型增值电信业务试行资费;

上述电信资费实行备案制度。未经备案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实施。

第五条第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及时、准确、真实地上报电信资费监测所需各项数据。经营者申请调整政府定价、指导价时,应向省通管局报送成本、业务量、收入等资料。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根据省通管局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资费情况。省通管局或者省通管局委托的科研单位、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电信业务成本调查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给予必要的配合,提供便利条件。

第六条第六条 本办法第四条所列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自主制定的电信业务的资费,电信业务经营者须在制定或调整前10个工作日,报省通管局备案。

由集团公司统一向信息产业部上报执行的电信资费,本省分公司、子公司若执行的,应提前10个工作日向省通管局备案,并报送下列材料:

(一)集团公司确定的电信资费标准;

(二)信息产业部的同意备案的文件;

(三)将在本省实施的方案。

电信业务经营者开展促销活动时,其资费优惠方案应提前5个工作日向省通管局备案。促销期全年累计不得超过60日。

第七条第七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上报电信资费备案方案时应当填写《电信业务经营者调整电信资费备案书》(详见附件),同时应当提供:

(一)电信业务描述;

(二)资费调整项目说明

(三)需进一步说明情况的相关资料。

第八条第八条 对违反定价规定、公平竞争原则及其他相关规定的电信资费方案,省通管局不予备案,电信业务经营者应修改资费方案后再向省通管局重新备案。

备案后的电信业务资费方案,省通管局可在电信业务经营者对外公布后再行公布。

第九条第九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首次发行IC卡、IP卡、上网卡、储值卡、充值卡和其他各类预付款记帐式电信卡应提前20个工作日报省通管局备案,备案应当标明计费单元、资费标准、收费方法、服务项目等内容。

电信业务经营者每年三月将本电信卡的发行计划及上电信卡实际发行量报省管局备案。

电信业务经营者发行的电信卡数量,应与其提供服务的能力相一致,电信卡发行总量不得超过其网络承载能力。

第十条第十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将电信服务价格通过通告、公示栏、价目表、资费手册、互联网查询、语音报播、多媒体终端查询等方式告之用户,做到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价示醒目。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营业场所或业务代办场所的醒目位置标示用户经常使用的电信服务价格;应当在办理电信业务的营业场所或代办场所放置与该业务相关的电信服务价目表。

遇有电信资费变动,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及时公告。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保留变动记录,以备查证。

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在明码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电信资费的各项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相互串通,订立价格联盟,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二)对其经营的不同业务进行不合理的交叉补贴;

(三)在提供相同的电信服务时,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电信用户或者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四)擅自散布涨价或者降价信息,或在广告中影射、攻击竞争对手,扰乱电信业务市场秩序;

(五)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电信业务或者服务项目擅自设立收费标准;

(六)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提供电信业务或者服务,搞不正当竞争;

(七)擅自改变计费方式,直接或者变相改变国家规定的资费标准;

(八)擅自将不同电信业务捆绑销售,以规避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

(九)电信卡的销售价严重违反价格规定的。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加强对代理商的监督和管理,规范代理商的销售和宣传活动。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对代理商的电信业务代理行为负责。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电信用户、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现电信业务经营者违反有关资费规定的行为,可向省通管局举报,省通管局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省通管局负责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资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省通管局依法对电信业务经营者进行资费检查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如实提供与执行资费政策有关的企业的帐簿、单据、凭证、文件和省通管局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省通管局的工作人员不得将取得的资料或者了解的情况用于依法进行电信监管以外的任何其他目的,不得泄露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商业秘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九条备案规定、第十条和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通管局责令其限期改正,严重的予以通报。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三)、(四)、(五)、(七)、(八)、(九)项规定的,由省通管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六)项规定的,由省通管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处罚。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通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2年8月1日起执行。

附件:电信业务经营者调整电信资费备案书(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成品油定价机制

成品油定价机制,即成品油定价的过程方式、法则方案。成品油定价机制在经历多次改革后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个机制实现了与国际油价实行有条件的联动,此举有助于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并逐步跟国际油价接轨。概述: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由中国国务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简称发改委)牵头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而最高零售价格,将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同时,新方案提出,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政府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降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2008年底进行的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目的在于理顺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关系,形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定价机制。根据新的价格形成办法,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以使成品油价格能够更真实、更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公平竞争。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后,价格其实是有降有涨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机关要逐步完善有关机制和管理办法,市场主体也要逐步适应价格上下波动的经常性情况。”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本次成品油调价前20天,布伦特、迪拜、米纳斯三种原油价格平均价比前期调价基准价大约提高了5%以上。所以,这次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已经超过了20天,发展改革委经过观察和研究,决定上调油价。

据了解,在此机制下,成品油经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最高批发价格或最高供应价格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或由供销双方协商确定具体价格。对于一些加油站进行的降价促销,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企业可以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国家是支持合法的市场竞争的。历史因素:

油价接轨的3个阶段

成品油定价机制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引人瞩目的油价波动

成品油定价机制

与以上3个阶段相应,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番引人瞩目的波动。1998年出台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而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那时国际石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片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未作明显调整。直到1999年4月,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也常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更是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这轮涨势期间,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一调。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幅不定期调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价格两次调低,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又经历了几次涨价。到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后半年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呼声。在国际油价的推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别是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汽、柴油零售中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进一步加热了国内市场。3月1日国家收回了提价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价格(受SARS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经短暂的沉寂后,又逐渐加热。12月6日国家最终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才有所释放,市场价格顺势升高。成品油定价机制问题

1.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2.机械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3.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政府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4.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价,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降价,成品油不降,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成品油定价机制方案:

于2008年11月20日前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座谈听证会,就完善正研究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适当降低成品油价格,实施燃油税费改革等问题,听取地方政府和价格、财政、交通部门的意见。

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述座谈会还就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撤销政府还贷二级以下公路收费站点问题,听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这次座谈会还约请税务总局、中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部门参加。成品油加个机制拟定: 背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拟定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同时,新方案提出,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政府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降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

新方案提出把2006年确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规定的“当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高于5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提高到80美元。

这一改革方案的推出目前有两种时间表可供选择:一是年底前,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和燃油税费改革一起启动,最早启动时间为12月1日;二是年底前先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降低成品油价格,于明年1月1日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即开征燃油消费税。具体如何“拍板”,正在等待国务院高层和相关部门的最后决策。

改零售基准价为最高价

成品油定价机制

早在2006年,国家就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调整,并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零售基准价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并允许企业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8%确定具体零售价格。

这一方案的出台意政府指导价,味着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再“盯住”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而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再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和合理利润确定价格。但此方案一直未见官方公开表述。

最新调整的方案,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

这一政策思路意味着,未来成品油经营企业将获得一定的定价自主权,同时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将加快,次数将增多。

实质上,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实践中,一直面临着尴尬局面。因为成品油供应体系存在着两个主体,一是民营企业,二是中石油、中石化。后者在政府价格管控下,不能随意调整价格,而前者在供求变化和后者价格管控中,获取了利润空间。

“现在民营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当大。”石化专家、北京异构石油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薇对记者分析,目前国内成品油价偏高的情况下,民营加油站一吨能赚2000元左右。

如目前从国外进口的原油约50美元/桶,而国内成品油是按照90美元/桶的价格出售,折合成人民币大概6000多元/吨,而地方炼油厂出厂的成品油价格4000多元/吨。按照目前规定零售价格上下只能浮动8%,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最多只能降价8%。而民营加油站可以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渠道降价,从中赚得丰厚利润。

“采用最高限价的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一种选择。”上述专家称,实行最高限价,意味着加油站售油,只要不超过最高限价,多低的价格国家不管。

对此,调整方案也给出了相应信息,即提出,成品油经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最高批发价格或最高供应价格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或由供销双方协商确定具体价格。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流通环节费用变化等情况适当调整流通环节差价水平。

“只要不突破最高限价,市场稳定,民众没有意见就可以了,企业出售油价低多少不用政府操心的。” 陈薇称,如果有了最高限价,加油站的利润空间将得到有效限制,不会有更大的暴利收益。调控区间调整

成品油定价机制

据悉,除了调整零售价格标准,成品油价格机制仍遵循2006年石油价格改革方案,即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机制。

虽然这种间接接轨的机制不变,但据了解,政策层面未来可能在调控区间上进行适当调整。

按目前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看,价格部门核算出的零售基准价会被折合成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低硫轻质原油的一种,是美国石油工业的基准原油,已成为世界各地原油产品的重要定价基准之一)价格,当这个折合价格介于18-50美元每桶之间时,国内成品油价将与国际油价同步调整;但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国内成品油价将分别按照另外一套方法进行不等比例的调整。

具体核算是,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平均原油价格+成本+适当的利润率(按200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为5%左右),来确定成品油价格。其中,18~50美元之间按照上述公式计算,50美元以上开始扣减加工环节利润,每上涨1美元扣减1%的利润率,到55美元减为零,55~65美元为零利润。

据悉,调整中的方案还提出,拟将50美元这个临界点调高到80美元。

成品油价格调整涉及面广,利益调整复杂,为此,相关配套措施也是调整方案的重要部分。

据悉,如果按上述机制调整,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相关行业价格联动、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以及石油涨价收入财政调节等四个配套机制都将发挥“配合”作用。仍是局部性调整

尽管从上述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中,看出了更多的市场灵活性,但该调整思路仍属于局部性调整,市场化改革方向还是长期目标。

“中国成品油形成机制改革走的是渐进性道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牛犁对记者分析,虽然能源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按照市场规律,与国际接轨,但改革路径仍是循序渐进式的。

和牛犁持相同观点的专家认为,在现有管理体制和市场条件下,不能完全放开能源价格包括成品油价格。

“一方面,国家没有石油储备;另一方面,税收比例太小。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调控价格。”陈薇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开,可能会失控。

除此之外,在现有石油管理的垄断体制下,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将可能出现垄断企业联手抬价。这也是学者们担心的问题。

因此,能源价格改革尤其是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最重要的前提是,培育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条件,有足够的市场主体,才能产生合理的竞争价格。

“在没有放开市场主体管制情况下,只调整零售价格基准,是否会导致挤压现有民营企业竞争空间?”上述业内人士分析,在目前价格机制下,民营经营企业还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如果中石化和中石油企业能够在“最高零售价”下自主选择降价空间,势必会对民营销售企业产生竞争压力。成品油定价机制特点:

2008年8月13-14日,发改委价格司将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届时除发改委的高层领导和业内专家外还有一些知情人士,发改委很大可能是既不彻底放手,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管得过多,而是适当调整,有紧有松。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授韩学功认为,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 油价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国内成品油价格仅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透明之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等。韩学功认为,理想中的石油定价机制应该是:将滞后价格变为适时价格,建立与国际市场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要有利于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性。

根据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由原先的上下浮动改为最高零售价格制。成品油定价方式:

“三桶油”自动调整

所谓自动对应调整,是指一旦达到新机制中的调价条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无需等待发改委调价通知,即可对应新机制规定价格自行宣布调价,这将是新机制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在国际油价处于一定区间内,当国内油价满足下调条件时,三大石油公司要在第一时间下调油价,而当国内油价满足上调条件时,三大石油公司则可根据各地区汽、柴油供应情况,选择不上调油价或在最高上调区间内适度上调。

“媒体早先所说的下放定价权并不准确,因为在一定区间内,上调或下调的幅度是由机制决定的,三大石油公司获得的仅仅是公布权或适度调整权,而当国际原油价格在区间之外时,为减缓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发改委仍将保留最终调价权。”该人士解释。

据了解,在新机制中,汽、柴油批发价仍采取最高零售价扣除合理成本的做法执行。三大石油公司也将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公布各省最高零售限价,这与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做法类似。

“由于担心过多承受油价上涨的舆论压力,石油公司方面并不希望由其对外公布调价结果,而是希望由发改委指定的中介机构公布,但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另一知情人士透露。

10月上旬,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行调整。

利得财富记者从上述人士处证实,已经上报的新机制中,已经明确将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增加WTI作为新的挂靠油种,但最终参考的原油变化率仍可能是三地,这意味着或将剔除某地参考油种。而对于移动变化率幅度如何调整,该人士未作明确答复。

“缩短至10天的是调价周期,计价周期仍按22个工作日计算,调价期与计价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该人士举例,“例如11月1日调整油价后,如果11月10日调价条件满足,就可以再次进行调价,但调价的计价基础仍是上22个工作日(即10月中旬到11月10日)的三地移动平均价格”。

除此之外,该人士还透露,由于发改委不再下发调价通知,因此今后成品油定价公式也将趋于透明。现行定价机制虽然规定了“22天+4%”的调价条件,但是对于达成条件需要参照的具体参数及计算公式,发改委并未对外公布,各机构只是按照自己推导的公式进行模拟测算,计算结果并不十分准确。

“今后,相关细节可能会更透明。例如,具体挂靠油种以及汇率调整周期等,都有可能公布出来。”该人士表示。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有关人士处获悉,在已经上报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中,除已经明确的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以及调整挂靠油种外,另一项重要改变是:当国际油价在一定区间时,发改委将不再就每次调价下发通知,而是由三大石油公司按照新机制,自动对应调整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新机制照此出台,将有利于理顺长期以来国际、国内油价脱钩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荒。同时,新机制对于缓解石油公司炼油板块的亏损压力,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趋势下,与国际油价接轨更深的新机制,或使国内油价上调频率加快。

向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

以往,曾多次出现过调价窗口已经开启,但考虑到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改委并未及时下发调价通知的情况。

安迅思息旺能源首席分析师、易贸资讯副总裁钟健认为,采用对应自动调整方式,意味着国内油价调控将从“机制+通知”的半行政式手段,向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进化。这是今年7月份发改委在让渡航空煤油调价权之后,继而部分出让汽、柴油调价权的适时之举。新机制有利于理顺长期以来国际、国内油价的脱钩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荒出现,这是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

但钟健同时担忧,新机制实行后,由于缩短了调价间隔以及采取自动对应调整,届时国际油价的震荡将更直接地传导至国内,这对消费者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他认为,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中应防止一个误区,即唯国际油价至上。由于国际油价中包含了大量地缘政治、美国货币政策、金融炒作等非成本因素,因此像照镜子一样跟踪国际油价并不明智。

“如果能将国内供求关系设置成一定的参数置入新机制,将更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还可减少油荒的出现。”钟健说。

不过,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炜瀚看来,只要“原油+成本”的基本定价框架不被打破,仅在调价周期、调价频率、调价方式和挂靠油种上做文章,对于消除短缺与高价、解决当前中国成品油市场的矛盾,都是隔靴搔痒。

他认为,现行定价框架中的“成本”是指油企的炼油成本。不难察觉,“原油+成本”就是一个典型的厂商角度表述,其本质是保护垄断利益,而非公众利益。

有利提升石油公司估值

针对此次调整,业内人士认为,在A股市场中,从该政策中获益最大的将是中国石油(601857)与中国石化(600028)这两家公司。两大公司炼油板块长期亏损,主要原因即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及时。

当下A股市场大多数上市公司估值高于海外,但几大石油公司估值则恰恰相反。民族证券成品油分析师齐求实说,目前海外市场纯勘探类公司估值在15倍左右,信托网公司估值在13倍左右,化工类公司估值水平更高。但截至11月3日,中国石油估值在12-13倍之间,中国石化估值在8-9倍之间。这两家同时拥有勘探、炼油、化工与销售业务板块的公司之所以估值低于海外,主要原因即是受炼油板块长期亏损拖累。

他分析,如果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赋予两公司及时调价而无需上报的权利,将极大缓解两公司炼油板块的亏损压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估值。

目前,国内通胀拐点已现,主管物价与体制改革的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中国改革论坛上表示,今后两月CPI有望控制在5%以内。众多经济学家更是预测,明年通胀形势将大为缓解。而且,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发改委体改司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综合判断,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在年底前出台的可能性极大。

第五篇:国际石油定价机制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

1.什么是国际石油定价机制?

国际石油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体系。以三大期货市场与五大现货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

升贴水,主要出现在国际贸易中,反应的是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在期货市场上的升贴水,在某一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内,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称为期货升水;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称为期货贴水。

在三大期货市场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50%以上。其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定价。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使用的原油价格就是这一价格。

那我们再具体说一下,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是如何制定石油价格的

国际原油市场定价,都是以世界各主要产油区的标准油为基准。比如在纽约期交所,其原油期货就是以美国西得克萨斯出产的“中间基原油(WTI)”为基准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往美国的原油,在计价时都以轻质低硫的WTI作为基准油。

因为美国这个超级原油买家的实力,加上纽约期交所本身的影响力,以WTI为基准油的原油期货交易,就成为全球商品期货品种中成交量的龙头。通常来看,该原油期货合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很高的价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场

上的三大基准价格之一,公众和媒体平时谈到油价突破多少美元时,主要就是指这一价格。

然而,世界原油三分之二以上的交易量,却不是以WTI、而是以同样轻质低硫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为基准油作价。1988年6月23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包括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也门等国家和地区,均以此为基准,由于这一期货合约满足了石油工业的需求,被认为是“高度灵活的规避风险及进行交易的工具”,也跻身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三大基准。

伦敦因此成为三大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中心之一。布伦特原油期货及现货市场所构成的布伦特原油定价体系,最多时竟涵盖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80%,即使在纽约原油价格日益重要的今天,全球仍有约65%的原油交易量,是以北海布伦特原油为基准油作价。

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原油)=7.33桶(原油),也就是一桶大约为136公斤多一点。尽管吨和桶之间有固定的换算关系,但由于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体积单位,而原油的密度变化范围又比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中,如果按不同的单位计算,会有不同的结果.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下的油价,国际油价的变化情况

国际原油定价机制为全世界的石油价格制定了基本的价格,不同的国家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可以据此来调整石油价格,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逐渐加大,石油价格正在逐步上升。国际的油价这从7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在上涨的 1970年,沙特出口原油官方价格为每桶1.8美元。

1974年,受第四次中东战争影响,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美元。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国际油价突破20美元。

1980年,受伊朗与伊拉克战争影响,油价首次突破30美元,1990年9月至10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的紧张局势促使油价突破40美元。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夜,国际油价维持在37美元相对低位。2004年9月,由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紧张局势拖累,国际油价突破50美元。2005年6月,油价突破60美元。

2005年8月,飓风“卡特里娜”袭击墨西哥湾,对这一地区原油供应和炼油厂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国际油价一举突破70美元。

2007年油价突破80美元,甚至来突破90美元,一直在90几震荡,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有库存,有天气等等。

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盘中价格突破100美元。

因此长期以来,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石油产量、石油需求以及为控制石油而进行的政治争夺因素。

看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国际的油价一直是上升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油价上升?

(1)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的全面复苏导致石油需求旺盛。过去这么多年来世界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部分当中,亚洲占去约一半。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石油需求量减少大约60万桶/日,这导致全球石油需求量几乎没有增长。1999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亚洲经济的复苏对石油市场构成强劲支撑。1999年亚洲石油需求量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尽管油价高涨,今年亚洲需求仍在强劲增长。

(2)减产使过剩库存消失

库存是西方国家对付油价波动的重要手段。那么库存可以说是石油市场的晴雨表。减产使过剩库存消失,这将使市场失去应付供应紊乱或需求骤增的调节能

力,并增加了油价飞涨的机会。

(3)剩余产能吃紧

增加供应量不仅受到欧佩克价格政策的限制,而且富余产能不足也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4)船运市场紧张

除开采和炼油能力吃紧外,船运能力也是市场供应方面的一个制约因素。船运能力紧张不但拖延了原油从产地到达消费地的时间,还增加了原油加工成本。中东运到远东的运费涨幅甚至更大。

此外,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肆炒作对油价的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多数欧盟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燃油税政策抬高了石油价格;欧佩克成员国没能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正确、及时和充分的反应,也是油价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

总结,国际原油定价机制为全世界的石油价格制定了基本的价格,但石油的状况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等都会影响到石油的价格

下载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济法分析(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移动电信资费定价机制的经济法分析(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信资费的法律规制(精选5篇)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电信资费的法律规制 陈晓航 摘 要:较之从前,我国的电信法律规制有了很大发展,但和......

    4G资费联通电信较优惠

    4G资费联通电信较优惠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鼓励电信企业流量转赠不清零,宽带提速40%。这已经是总理在两个月内第三次关注网络提速降费。5......

    电信联通承诺降低宽带资费

    电信联通两巨头涉嫌反垄断案”自11月9日曝光以来又有重大进展。电信、联通昨日在官方网站同时发出声明,称已向发改委提交要求“中止”反垄断调查的申请,并承认企业在互连互通......

    郴州电信光纤宽带资费详解

    郴州电信光纤宽带资费详解单宽带系列: 4M光纤宽带900元/年,光猫自费购买(200元/个),光纤下载速度400KB/S,AD下载速度大概300KB/S左右。 8M光纤宽带1320元/年,光猫自费购买(200元/个),......

    中南大学2018电信资费明白单

    电信资费明白单 一、老用户分类 1.201708以前在学校办的套餐为19的电信卡 套餐包含:500M省内流量、30min通话、10条短信、50G数字中南 2.201708以前在学校办的套餐为39的电信......

    电信移动辞职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很抱歉在此时递上了我的辞职信!转眼间我在在移动的工作时间近一年了,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栽培,让我在移动工作的这一年里迅速成长,在工作和生活上收获很大,完......

    移动电信感言

    面试的流程大概是这样子的:先小组面试,再个人面试移动:群面:最后考官会要求你选出认为对小组贡献最大和最小的人,还有给自己的表现打分小组面试的题目是“关于腐败产生的原因”没......

    移动联通电信

    段运营公司号段运营公司号段运营公司 130联通1452联通182移动 131联通147移动183移动 132联通150移动186联通3G 133电信CDMA151移动187移动 1340-1348移动152移动188移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