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绪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粗放型经济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工人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企业不能一味地只追求高额的利润,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如何克服本学科内的种种问题及弊端让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摘要: 社会责任会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后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是一个颇受政府和社会公众欢迎、具有发展潜力的会计学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在现实的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提出了当前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对策 第一章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述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㈠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是1968年美国戴维·林若维斯发表在美国《会计师》杂志中的《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接着,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一次将履行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企业会计报表一项重要目标。1974年美国出版了奥斯特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专著。社会责任会计目前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各国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戴维F·林诺维斯认为:它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i认为:它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从这几种观点发展脉络来看,社会责任会计的使用范围从公共部门扩展到整个社会,是步步递进的,其目的从单纯的整理、衡量和分析发展到指导企业防止和处理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层面上来,把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监督企业收益的形成和分配过程,由此促使收益的分配更为合理。
3.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讲究社会收益。所谓社会收益是指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原社会效益减去社会成本以后的净额。社会责任会计在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披露其社会效益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
4.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从社会责任会计角度来看,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可行,仅仅看其经济效益的流入流出是不够的,同时应考察该项目对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特征
1.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以企业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为和不应为的责任为中心开展的会计活动。
2.社会责任会计主要运用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以反映和控制。
3.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从而指导和控制企业在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以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协调进行。
三
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⒈ 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中某些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严重,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生态平衡的失调、森林植被的破坏、淡水资源的减少、土地沙化的严重、公众健康的恶化等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长期下去,被污染的环境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近些年,社会大众普遍开始觉醒,政府也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最终会为社会不容,被公众鄙视。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⒉ 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当前推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有利于使企业避免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自身社会责任等弊端外,还有助于企业经营者及广大职工树立社会责任观念,转变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通过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信息,帮助企业选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会计实践中,企业反映社会责任情况时,只反映社会贡献,而不愿揭示或完全揭示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而且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以经济指标为主,很少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从而导致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二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㈠ 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由于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会计认识不够,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在很多领域还是空白,在这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㈡ 会计信息失真
社会责任会计其自身的特点导致其产生一些传统会计难以突破的瓶颈。由于计量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企业要么不对某些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予以计量,要么常常伴有主观的臆 测,虚增和虚减社会效益和成本,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㈢ 社会责任会计仍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会计学界受传统会计影响,很少将会计学与社会学、经济学、计量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联系结合起来,对社会责任会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其次,研究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学者较少,三是我国会计界研究往往避重就轻,存在着对前沿性、重大性会计问题研究不够的弊端。社会责任会计内容非常广泛,计量复杂,涉及许多学科,研究难度大,导致许多学者不愿意研究此类问题。另外,与一些传统会计相比,社会责任会计还存在一些尚未突破的理论难题,如计量问题,所以说社会责任会计仍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三
社会责任会计制度不完善
社会责任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还很滞后 1.社会责任会计法制不健全
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无论是在社会责任意识强、道德风尚高的国家和地区,还是在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社会道德风尚差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应有的义务都是必要的。在一些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阶段,加强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律制度还有很多空缺。
2.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越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任对他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这些相关利益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就会形成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良好企业外部环境。如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投资商对不愿承担或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会采取收回投资,或再投资的决策,相反,对履行社会责任非常好的企业进行大力支持,帮助其渡过经营难关。
二
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㈠ 吸收并借鉴会计界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务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应吸收、借鉴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㈡ 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加强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通过加强立法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从法律上规定企业应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义务,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使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有法可依。
三
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制度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社会责任的履行属于企业为社会义务,由于企业有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一面,当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经济利益相冲突,企业可能拒绝履行和不完全履行这一社会责任,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可能不愿分析和披露其行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的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强制力量即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国家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规定使之法律化,并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进行奖励以鼓励其发展,对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罚。因此,同一般性会计工作一样,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以保障社会责任会计的有效实施和管理。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对各行业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近一步加以明确规定,促使企业调整生产经营行为,以良好的形象进入市场,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㈠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一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计量和分析的能力,加快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步伐。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把社会责任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责任信息,对这6家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是“理论上急需,实务中空白”。刘长翠、孔晓婷2006年10月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题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一文选取了2002~2004年度沪市20%的A股上市公司,共计171家,查找这些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其具体结果如下:
表4—1
沪市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资料的限制和样本选取的随机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的研究人员,对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有关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方面,差异较大。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现状的认识, 仍然可以从已有的资料当中,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会计实务当中开始逐渐出现了有关社会责任问题的信息披露。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正是刚刚兴起,方兴未艾。
⒉ 在国际上还相对落后
以中石油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例,2007年2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高调发布了《2006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信心十足的表现。相对而言,其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在全国应属一流。那么它在国际上又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据国际金融报报道,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11月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则是对这些世界级的财富领先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一次综合考量。排名显示,排名第63和64位的中石油及国家电网公司,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这是该杂志连续第二年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杂志以2007年财富500强的前50家企业为评估对象,同时还包括了另外14家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主要位于能源、电子、汽车、金融、公用事业等领域。此次评估由英国Account Ability和CSR Network两家咨询公司共同进行。评估指标包括股东责任、管理制度、公司战略、管理执行情况、公开披露以及是否聘用外部独立审计等6个方面。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披露。”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随意性强,披露什么,不披露什么,披露的详尽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好恶。管理当局在决定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对公司有利的信息则多说,对公司不利的 信息则少说,甚至不说。
三、改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的点建议 ㈠ 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在我国要大力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制。国家作为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控制者,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规定使之法律化,并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进行奖励以鼓励其发展,对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罚。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对各行业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近一步加以明确规定,促使企业调整生产经营行为,以良好的形象进入市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㈡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和核算体系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和核算制度。据此,首先,应创立一套相应的法规,对企业应当揭示的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做出有关规定,逐渐使企业自觉地守法、遵法,自觉向社会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其次在报告的具体形式上,则先通过在表外以附注形式披露,后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形式编制独立的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表来披露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㈢ 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看,还不完全具备具备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理论和实务技能。因而,利用财政部门的会计后续教育职能,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与培训,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他们备运用新工具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计量和分析的能力,加快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步伐。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把社会责任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培养造就一批能掌握应用社会责任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复合人才;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制度成功经验作为直观教材,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实际应用及操作能力;在重视会计电算化在财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同时,应加快开发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从目前辅助记账向参与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Chemical Market Reporter Group.Accounting for lost time[J].Chemical Market ReporterP.10.2004.7 [14]The Heinz School,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15213.Operations Research.On data reliability assessment i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P.207-208.2003.6
第二篇: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智能化传输,为会计信息化提供给了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研究和探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有效地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发展 对策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促进单位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会计信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会计信息资源,从各种渠道搜集和生成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是应用会计信息,在会计工作中,利用信息促进单位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据以建立满足单位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
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和渐进性。普遍性是指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的所有领域,如会计管理领域、会计继续教育、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集成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将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和会计组织进行重新整合,支持“数据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系统集成,财务信息与经营生产信息间的集成,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信息集成,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集成,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增强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动态性是指会计信息的采集是动态的,随时变化的,会计信息的处理也是实时性的。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时代背景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化及其相关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长远规划,持续推进,并于2006年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全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促进会计事业发展,财政部于2009年4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即“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使我国会计信息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会计的职能包括核算、监督、管理、控制等,而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会计应用的职能。由于采取人工会计模拟系统,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用孤立的计算机处理业务,与传统手工操作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会计的职能仅限于核算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管理决策功能更是少见,从而影响了系统应有职能的发挥。
(二)“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
所谓“信息孤岛”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依据会计科目体系,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采集、汇总、加工、储存和报告而来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的状态。基于传统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满足了财务会计部门信息的需求,既没有建立与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联系,又没有采取有效获取外部信息资源的途径,使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由于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极大限制其参与其他业务活动。
(三)信息安全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安全问题成为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中数据的安全受到的威胁主要有: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如磁盘)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用户非法读取、执行、修改、删除、扩充和迁移各种数据、索引、模式、子模式和程序;使用、维护人员的错误或疏忽;利用计算机舞弊和犯罪;计算机病毒侵入等,从而使数据遭到破坏、篡改或泄露,给会计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麻烦。
(四)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的会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处理问题的方式,熟悉基本的软件就行,严重限制了会计人员技能培养的多样化。
四、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软件,有效发挥会计职能
目前,会计的职能以核算为主,控制、管理、决策等职能使用甚少,软件使用方面也以核算型软件为基础。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不断完善管理型会计软件和决策支持型会计软件,将职能的重心由核算向管理、决策转变。管理型会计软件是将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相结合,辅助管理者的预测、分析和决策,其主要特点是集核算功能与常规管理功能于一体。
(二)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会计信息化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系统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在各项业务有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共享,使会计信息系统变得更加开放,要求会计信息在空间上必须拓展其范围,在时间上更具实时性。会计工作要摆脱狭小范围的限制全程参与经济活动并全面反映各业务部门的资金运动,使会计数据的获取从单纯由会计部门完成延伸到各个相关部门及异地机构,实现会计与业务的一体化处理。
(三)运用先进手段,提高信息安全工作
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保证是安全工作,要提高会计信息安全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信息风险的有效途径,通过单位内部对软硬件设备、从业人员、文档资料的管理,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防患于未然。二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综合运用,在信息安全防范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时刻加强防火墙技术、网络侦查技术、软件加密技术等的使用。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保障。
(四)注重学习培养,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一批中、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要扎实学习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学好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会计原理、财务会计、财务法规等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硬软件的一般原理以及简单的文字编辑、表格处理等。二是要注重会计信息化知识的运用。对于不同的学习人员,要分别对待。对于在职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对会计实务操作已有相当的经验,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在校学员,因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较为熟悉,要加强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
(作者单位为95816部队)
第三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9-09-16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并指出,发展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社会救助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优抚安置起着安定特定阶层的生活的功能。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而具体的阐述。
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相应地。社会保障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缺失
(一)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向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转变
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速度应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两者保持一种适当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稳定。由于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费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应逐渐转为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二)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地区发展亦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均全年离退休金比欠发达地区高161.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也是前者远比后者高。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短期内这种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还可能扩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西北、西南边远区仍然是大趋势。
(三)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社会保障的二元化格局
我国近60%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近4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人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建设还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解决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使农业人口按照现代化的国家标志降到30%以下时,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行政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协调困难。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保险界定不清,发生按所有制性质分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的现象要逐步理清,实现和谐、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的国家单一保障模式改革滞后。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改革原国家保障项目外,还必须建立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对于仍应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说,基本不存在多层次保障的问题,而对养老、医疗保险则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全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覆盖国有企业,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仍然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实际上也局限在国有企业,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因此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既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大市场开辟了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四)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
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保障项目和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项目,统筹的层次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而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都不同程度地偏低。基本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保障的共济性受到制约。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一直是按属地进行管理的。属地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项目方面。从“企业自保”向社会保障转变的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分割。易贫富不均,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共济作用。因此,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必须坚持实行属地原则。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及管理尚不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困难。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其中。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统筹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在收缴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缴纳其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出现了实缴率逐年下降而拒缴率或欠缴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同时据审计和财政、劳动部检查的情况表明,挤占、挪用基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投资房地产血本无归;有的超标准提取和滥支管理费挥霍浪费;有的对存入财政专户的基金截留利息;有的公款私存、化公为私,甚至失业保险基金也出现被挪用的现象。对此要加强保险缴费与未来给付之间的联系,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
(六)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工与企业关系是一种劳动契约关系,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就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没有任何义务再承担他们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生活事务。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从企业办社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与其它经济类型的企业平等竞争。从总体上看,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社会化程度相比,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社会化进程更为缓慢。
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七)社会保障亟待加强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是关系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完善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并覆盖到全社会。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靠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行政规章推行。我国近年来社会保障各项目标进展情况差异较大。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尚在探索阶段。目前我国要进行总体社会保障立法还比较困难。因此。现在应当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别制定法规。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立法。
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首先,立足现状走社会化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应实行集中统一的社会化管理,由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部门统一制定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并由各级政府的社会
保障专管机构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障对象。其次,打破部门分割,实现集中管理。由政府的职能机构对社会保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才能站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全局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运行,发挥其“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保持社会稳定。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要认清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正确估量未来发展的战略前景,把握住改革大潮带来的新机遇,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社会保障大市场开辟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三)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具有社会性、互济性、长久性和自我保障性的本质特征,要求社会保险基金必须是全社会统筹,不能条块分割.画地为牢,搞行业自我保险、部门自我保险或企业自我保险。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统筹时。也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实施。提高社会统筹的层次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共济性,扩大社会保险的社会性,使社会保险更具长久性,降低社会保险自身的风险,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四)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要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相关的社会成员都必须
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如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发行福利彩票等等。
(五)发展社区化的社会保障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保险的服务功能从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使其走向社区载体,真正实现社会保障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化。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迸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六)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应将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同时,注意配套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部门相结合,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七)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作用
要求政府提高决策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完善人才结构,提升业务透明度。充分尊重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吸纳群众意见和建议,实现听证制。依照《社会保障法》、《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投资实施监督管理,以解决“外部性”、“信息不对称”、“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市场失效问题,减少并消除行政非效率以及“腐败”、“寻租”行为,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王义龙)
第四篇:浅谈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引言强化企业的会计监管,应该被看作是规范企业工作的前提和首要保证。会计工作在企业范围内属于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肩负起了企业效益的核算,总结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前景起了一定的预测作用,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此外,会计监管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具体内容涉及企业业务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健康有序的会计监管工作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具体的企业会计监管工作来讲,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会计监管违法违规的情况,内部会计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财务收支状况的可靠度不够,一方面会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正常的管理运营工作带来了困难。2会计监管的内涵以及必要性会计监管主要是指监管主体通过相关标准对监管客体的经济活动和结果开展再监督和管理工作。完善合理的会计监管能够维护会计市场的运行稳定、内部市场和国家市场的经济秩序的构建。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监管的主要机构,积极的发挥财政部门在会计监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既是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对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又是财政部门自身优化和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我国当今的会计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着违章操作、有法不依等违规行为,企事业单位通常都不太程度的面对这些问题。违规行为对会计工作造成了十分大的困扰和危害。近年来不仅出现了许多气影响范围广泛的经济案件,更出现了一批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损失的反面事例。所以在企业中推行全面、完善的会计监管工作,就想的尤为必要了。3会计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会计监管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监管职能部门监管力度和主动性,造成了实际的监管工作职责划分混乱。此外,会计监管部门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监管意识,许多本部门的监管职能和权利被其他部门使用和掌握,无法完全的发挥出会计监管工作的实际作用。
(2)会计监管队伍的普遍素质不够,降低了监管部门的行政效率。财政监管工作中,对与会计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给予了更严格的要求,然而基层财政的会计监管队伍建设常常跟不上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无法适应企业的变化和改革。会计监管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监管队伍素质偏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既具备扎实的财政会计功底和业务能力,又掌握信息化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其次是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将综合素质好的会计监管人员充实到高级的监管部门中,这也造成了会
成都网站设计19fb.com ydl
第五篇:浅谈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 目前会计信息出现很多失真的情况,会计监督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职能,必须从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和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试行会计委派制、对违法者予以严厉的制裁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会计信息,会计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己成会计界热衷讨论的焦点。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会计监督概述
1、会计监督既是内部监督又是外部监督。所谓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法》唯一具体、有效的执业环节。从其范围说,它首先是内部监督但绝不仅限于内部监督,同时也具有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性质。如第十四条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令言凿凿,十分肯定。各单位所取得的原始凭证绝大部分是由外单位出具的,当甲单位会计人员依法拒绝接受乙单位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时,甲单位会计人员正是履行了其监督职权。无疑,甲单位的会计监督就不只是内部会计监督其具有外部会计监督的性质了,事实上内部兼外部监督的性质。
2、会计工作范围、具体内容、工作程序、质量要求等均由《会计法》规定。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根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各单位应当保证会计账薄记录五相符(账款、账物、账证、账账、账表);账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等等。
3、会计人员的监督职权由法律赋予,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受法律保护。
现行《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已超出本单位,与第十四条规定“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前后精神是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会计法》指出: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同时,《会计法》还明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第二十入条),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六条)。《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同时严正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见,各单位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权绝不是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法律赋其权并受《会计法》保护。
二、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就国有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尚未分离之前,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随着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会计隶属于企业,从而对企业的监督权自然就削弱了。另外,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在前年因造假而在证券市场上闹的纷纷扬扬日“宁广厦”事件,它的发生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制裁,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第二,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第三,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第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1、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这样做,将减
少大量社会成本。由此证明,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即用权力制约权力。如果不承认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这个客观事实,则无异于否定《会计法》。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干其随心所欲的事;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才能时时、处处把《会计法》奉为圭臬;所有会计人员才无后顾之忧,才能说真话,依法办实事。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维护公有经济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廉正建设,做到弊绝风清。
2、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4、强化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新的《会计法》对会计工作赋予法律责任,明确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增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不恰当会计行为侵害所有者权益的风险,不仅会计人员做假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管理当局授意也将被追诉。新《会计法》有力地约束了会计工作,形成会计活动主体与会计相一致的完整责任主体。消除当前主体权利与行为不一致所导致的责任界定不清,相互之间推诿而影响会计监督难以实现的现象。
5、实行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者监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矛盾。委派制的目的是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及经济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以便具有公正性。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企业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财务监督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且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当局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再冠以新的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彻底根治。
6、严厉制裁,建立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约束机制。要用法律、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行为,推进财务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建议尽快完善会计法规,明确执法依据,以利于执法机关对违法造假行为的制裁;引入民事赔偿制度,明确造假者经济上的赔
偿责任,通过诉讼程序迫使造假者退出非法所得,增加违法人员的追假成本。财政部门要在《会计法》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加大对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改变以往对违法违规部门对事不对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局面。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在媒体公开曝光,营造会计工作法制氛围。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会计信用评价系统,通过制定会计信用评价规则,协调税务、审计等部门搜集整理会计信用信息,建立会计信用档案,加强信用轨迹跟踪,并开设会计信用网站。随着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信用信息的搜集、评价、发布可交由信用中介机构承担,财政部门着重做好监督工作。可通过报刊、电视、公共网站等媒体进行定期公示,并实行红、黑榜制度,增加对会计造假者的舆论压力,促进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经济法学》(第二版):潘静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2、《林业财务与会计》,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2002年第10期。
3、《浙江财税与会计》,湖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加强我市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2003年第2期。
4、《财经理论与实践》,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2001年第7期。
5、《财会研究》,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