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4:0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XXX(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02班 20101611398)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企业所承担的财富不断集中,企业对全球各方面的影响不断加深,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地被提及,成为当前社会热点。自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加深,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跨越式发展,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理念也不断革新,甚至有些国有企业掌握国家命脉,引领国家发展。然而,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紧迫性不断加深,我国深切需要处理好当前国有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履行出现问题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本文着手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及模型,来着重分析国企社会责任的内容、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国有经济

The SO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

XXX(Business college Internation;Economics & Trade Program;20101611398)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the wealth’s concentration of enterprises,enterprises have deepen the influence on aspects of the global.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referred to constantly,which become the social hot spot.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economic achieves leap development.State-owned enterprises’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re in constantly innovation.Besides, som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n grasp the national lifeblood and lead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Our country needs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eply.In this dissertation, we will start from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theoretical basis and scope of companies’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turn to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 has been undertook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According to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we will analyze its importance and remaining problems,and suggest.Keywords:

State owned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state operated economy

引言

国有企业是在国有经济制度控制运营下的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国有企业就要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几年,一系列的国有企业违背应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数量之大、危害之深令人震惊。这些事件给包括公众、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在内的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有其出现的现实必然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去监督、去改善。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追求利益最大化永远是企业的目标,然而经过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不仅仅地之局限于利润最大化,更要去承担社会安全、环保、甚至公众利益等问题。

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对股东负责,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公司员工、普通消费者、对社会公共及环境的职责,包括恪守商界公德、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注重环保、发展社会公益、关爱弱势群体等等。在世界上,各种社会组织及个人都对社会责任做了定义。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我国占据特殊地位,带头履行社会责任是其分内之事。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及模型

1.利益相关者观

企业对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论将其视为企业经营目的的手段,还是基于伦理责任的原因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永远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利益相关者是其客体,如公司股东、客户消费者、利益债权人、政府机关、经营者、社区普通居民、其他企业以及自然环境,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深刻涵义都在于经济、社会、环境、道德之中。

这些相关者,比如政府、雇员、社区、所有者,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他们各自又有其联系。①比如,政府有中央的、各市的及地方的;雇员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又可以不同类型。这些利益相关者作用于企业,企业又对消费者形成影响,进而又对社会产生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性理论。

2.可持续发展观

1989年5月举行的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了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早期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只是存在于保护资源节约及可持续利用上,局限在环境领域。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又加深到关注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由相同之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而且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

3.企业公民观

企业公民是与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企业公民就是根据本国的想过法律,依法注册的,享有国家法律保护,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就像社会中的公民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既能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资源,获得发展,又要为社会承担责任,实现价值。比如依法经营,为社会提过高质量的的产品及服务,为社会公益事业及环境保护做贡献。

4.金字塔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由阿奇.卡罗尔1979年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像一座金字塔,企业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分布在金字塔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企业,最求经济利益是基础,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首先要履行经济责任,实现盈利,几乎各种活动都是在经济盈利的基础上完成与实现的,一个企业没有经济利益,就不可能吕其他的社会责任。第二个是法律责任,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活动,保障社会责任的履行。第三个是伦理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高境界是履行慈善责任,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为社区捐献资源,改善生活质量,是一个有担当的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一)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改革发展的公建区、深水区,如何冲破改革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作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社会企业主体,是推动国境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落实科学发观,推动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国企利润总额超2.4万亿。财政部昨日发布数据显示,去年1-12月,国企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050.5亿元,同比增长5.9%,显示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交通、通信、能源、电力等关乎国计民生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领域,国有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不断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盈利的能力、效益及水平,是国有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

提倡科技创新是全人类的共识,但有了科技创新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不能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创新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少。加大科技研发及创新,加强专利的研发与申请,建立研发中心,形成创新机制, 是国有企业增加效益,并在全社会企业界形成崇尚科技,争相创新的良好风尚。

(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需要法治与德治,法律与道德。目前来说,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自律自觉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较为淡薄。由此产生了许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地事件,例如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在随即掀起的行业整肃风暴中,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一事件几乎涉及全国所有乳制品生产商,包括一些知名大企业也未能避免,中国乳业承受了空前的行业危机。再如在药品安全事件中“齐二药假药事件”企业利欲熏心,触犯社会道德底线,突显我国市场监管机制漏洞与不完善,更突显当前企业诚信意识的缺失。在当期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理应带头做表率严于律己,恪守法律法规,不触犯道德、法律底线,诚信经营,依切实行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体现出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

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给社会及消费者提供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企业对消费者应承担的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证质量以及消费安全;加大科技投入及理念创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节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宣传,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导向;建立并更新的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客户服务系统及售后服务平台,保证服务质量;加大科技投入、理念创新,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及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承担社会环境责任

国有企业一定要统揽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低碳绿色经济,高度关注节约资源能源,形成“三低一高”节约型发展方式,要把节能降耗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的相结合,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低效利用资源能源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装置。要努力建立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机制,完善奖惩制度。减少环境影响,加强对污染物的管理,如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防治施工的生态破坏,减少碳排放,加强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要细分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动态跟踪、检测与考核,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推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环境公益,在环保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企业一方面可以参加环境公益活动,如支持环境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另一个方面还可以从事环境补偿行动,如改善运营地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推进清洁生产,国有企业要加强环抱责任意识,下大力气,下大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完善责任监督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中理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

一是推进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让员工更好地参与企业管理。二是按照法律办事,建立健全并恪守劳动合同,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要加大引导规范,保证收入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相应的具体的规章制度,比如明确工时与工资标准,明确工资最低标准,并深入落实;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加强职工对职业技能、企业理念的认识及认同,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提高竞争力;四是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诉求反应及维权机制,保障职工权利。

企业要依法做好员工的劳动保护,确保安全生产,定期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消除安全隐患,以期杜绝安全隐患。企业管理者带领企业各部门进行安全生产职责的学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强化设备定检和维修保养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国有企业要保障员工的安全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利益。

(五)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保障就业、减少失业是我国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在发展生产,保障就业的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方面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加投资,增加项目,扩大新增岗位,扩大就业;二是科学规划,扩大就业门路,通过技术创新,在不裁减员工的基础上增加效益。

企业与社会是有机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资本积累后,就应当回归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公益,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能热心参与公益事业,提高企业形象。

三、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加深,我国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前途必将光明。但是与社会利益相关方预期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履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怎么更好更快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国有企业在发展生产、扩大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1.在诚信建设上

我国国有企也信用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受到多种信用风险,比如违约、拖欠款、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等。国有企业每年在信用缺失这方面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达6000亿元,每年在逃废债务这方面而导致的直接损失将近1800亿元,每年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出现的损失将近2000亿元。③国有企业在诚信体系建设上人才、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不完善,诚信体系管理系统化、专业化、法制化建设水平低。因为诚信建设的缺失而引发的重大事件出现了上升趋势,问题不容乐观。

2.在保障安全生产上

国有企业职责落实不到位,体系不完善。部分国企,迫于利益、政绩的需要,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提而走险,抱有侥幸心理,违法经营甚至知法犯法,以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社会产生诸多恶劣影响。用无渭的“牺牲”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员丁、企业和社会的责任,突显这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差,企业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落实不到位,管理缺失,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不到位,奖惩机制不健全,没有对某些违法违纪现象做好监督及纠正,从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3.在环境保护上

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清洁生产上的任务艰巨。社会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是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至2012年全国大气污染,特别是碳排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不降反升,分别在2011年碳排量及硫排量的基础上增加了1.2%和18%。生产上,很多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粗放型的生产,导致目前全国煤炭资源回收率只有40%左右。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高达237.51亿吨,约占总量的38.6%,比上年增长1.32%,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水资源也污染了环境。这些问题突出的反映出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我园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对企业环境保护机制亟需建立健全。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我国的资源消耗、污染负荷将进一步加深。在国际社会上的某些“中国威胁论”将进一步浸入到“中国环境威胁论”里,将大大加深对我国绿色外交、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

4.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

尽管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但是某些国有企业,依然“钻空子”“找漏子”,追求利益,却丧失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例如例如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生产厂商为了经济利益,制造蛋白质含量高的假象,在奶粉生产的过程中添加工业添加剂“三聚氰胺”。这是一种丧尽天良的违法事件,这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给社会公众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如,在药品安全上,“齐二药假药事件”中,他们在生产亮菌甲注射液时,将二甘醇当做辅料丙二醇使用,夺取无数人的生命。这些事件突显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社会诚信意识的欠缺,拷问着某些企业的良心与相关部门的责任心。

5.在慈善公益上

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公益事业责任心不足,意识不到位,甚至有的企业认为承担社会公益事业仅仅是作秀、装装样子罢了。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的情况。从外部环境看慈善市场不完善、竞争不足、支持力度不够。从内部情况看慈善管理混乱、缺乏统一部署及安排,效果不理想。

(二)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出现问题的原因

1.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欠缺

将企业社会责任认为是企业在作秀,仅仅是为了扩大影响力的宣传方式,这种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完全变了性质,自然不能很好地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全面的问题,不仅仅是环境、社会保障等单方面的问题。有的企业仅仅地关注某一单方面的情况,需要各方面的转变意识、统筹兼顾。

2.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估不到位

有些国有企业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没有树立正确社会责任绩效观,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轻视社会的公平公正、环境保护、慈善事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社会责任评估上,国家相关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制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不完善、不统一,考核办法不灵活、缺乏及时性,考核结果缺乏激励性,从而造成某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失位与缺失。

3.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既需要企业,也需要政府的协调与管理。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某些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势必会是某些企业铤而走险。而且,我国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专职机构,造成行为不规范,责任不能很好地履行。

4.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内部方面,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职能明确的监督部门、或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小组,专门负责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公司章程与规划、形成长期监督机制。在外部方面,政府监督既要完善法律法规,也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形成长效机制。社会公众要树立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有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要对事实高度负责,对某些不法行为坚决依法据实报道。

四、完善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履行在社会责任上虽然都比较积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刻,都能较为主动地履行。然而,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意识仍然有所欠缺,企业文化对这一问题涉及不深;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法律法规及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队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表示忧虑,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强化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的发展不仅靠国家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机遇、企业家个人魅力,更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成为维系企业员工生产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企业精神、凝聚企业力量的精神源泉。它突显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也集中体现在了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国有企业更应加快建立健全以促进企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在企业内部多召开“社会责任日”等企业活动,让员工充分参与进去,并且要从中汲取营养落实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去。企业雇员数以社会责任意识,公司形成更好的、更有益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文化,公司上下才能将社会责任履行的更好。

(二)社会责任绩效评估与改进

加强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估与改进。国有企业的考评,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发展效益、成本收益、市场价值等部分,更要加入社会责任的考评。加入社会责任内容的考评体系,就应当包括转方式、调结构,不断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维护市场秩序;努力为社会、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节能降耗,走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确;保生产安全;企业要承担科技创新的责任;加强社会公益等。国有企业要敢于做、善于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多做社会铺垫性的工作,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制定并完善针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纲领性文件,使其具有法律约束力,既能保障社会利益,又能兼顾企业利益。针对外国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教训,我国相关部门以及国有企业先进代表要进行深入学习与借鉴。“一分措施,九分落实”,要将这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社情相结合,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构建法律法规体系的循环,即PDCA循环理论。④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四)建立健全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

1.内部监督机制

进行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监督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强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可以设立相应的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监督。因此要改革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内部治理运作效率。

2.外部监督机制(1).政府监督

国有企业是企业本身与政府、社会三方是息息相关的统一体。政府对于国有企业扮演双重角色:它既是监管者,所有者。政府是监管者,因为他要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政府是所有制,是有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在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政府不能做到公平的裁判。政府本来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政府不仅要是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功效、社会价值的最大化。(2).社会监督

社会公众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这既是我国国家性质及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当前社会状况的现实要求。当前社会各种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药品价格及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等都需要公众的监督,以保障公众利益。然而,由于在现阶段,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的体制机制,社会公众很难直接参与到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中去。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公众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首先,在国有企业内部某些董事会现场设立公众参与席,让社会公众更加直观、零距离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某些决策。通过合理的投票机制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其次,通过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利用网络、报纸、广播传播媒介,为社会公众监督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创造有利条件。再次,建立公众公益诉讼制度,公众可以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知情权和诉讼权。最后,实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或者季度报告机制,在地方两会时期或者某些特定日期,通过召开记者会或者公众听着会等方式,想公众媒体进行相关报告。增加国有企业运行特别是社会责任相关事宜的透明度,彰显企业形象,维护公众利益。

结语

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和国民经济的意义深远,影响重大。有的大型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虽然各国有企业都乐意承担社会责任,但是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相关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进行。将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彰显相结合,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保障员工的生产、生活质量,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各方面;在市场中严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底线,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支持国家相关部门扶贫救困开发项目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国有企业任重道远,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为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国人生活和谐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注释

①黄煜平.《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方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47.②钟宏武.《企业社会责任概况及启示》[J].WTO经济导刊,2008(5):22-31.③黎友焕.论国有企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西北大学学报.2006(4):19-20.参考文献

[1]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2].法律出版社,2002.[2] 李海英.《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借鉴》[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3]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1999.[4] 金碚.《三论国有企业是特殊的企业》[J].销售与市场,2011.[5] 黄速建.《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2006.[6] 沈志渔.《基于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7]曾嘉.低碳消费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8] 王茂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J].求是,2005(23):17-19.[9]沈南.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 [10]袁素芳.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J].包钢科技.2007.[11]张放.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1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邢洪涛老师,您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您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进入状态,更好地写作。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第二篇:国有企业物资设备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国有企业物资设备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物资设备招投标体制、机制和程序的不断完善,物资、设备招标工作日趋规范,堵塞了许多漏洞,为强化企业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应当清醒的看到,招投标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就物资设备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危害及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在物资、设备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按照招标管理制度和程序的要求,大棕物资、设备招标采购之前,应对相关单位的资质、信誉、产品质量、价格、技术性能等情况进行考察后,才能确定是否参与投标。目前,有的单位由于时间紧,不能进行正常考察或考察时间仓促而达不到预期目的,有的只是电话了解一下情况;有的认为是老客户,情况不用了解,致使许多应对投标单位掌握、了解的情况心中无数,(如当前同类产品、设备的价格、性能等)严重影响了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有的招标相关资料不能及时发到有关部门和评委手中,使他们无法及时了解、熟悉招标情况,到时只能是仓促上阵,不利于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2、确定投标单位存有倾向性。一是招标前,有的单位向招标主管部门明确提出,某单位是我们的老供货商,此设备的供货单位必须是某某厂家或公司,使组织招标的主管部门左右为难,在确定投标单位上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异性。致使许多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设备的生产厂家难以入围投标。二是主管部门确定投标单位时不合理、欠公平。有的投标单位达不到3家以上就组织招标;有的投标厂家的生产规模、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不在同一平台,同一档次上,找一些生产规模少、产品质量低的小厂来充数陪标;有的通知一些边远小厂来投标,也不落实是否能按时参加投标,结果出现有的边远、小厂不能按时参加招标会,只剩1-2家关系户,使竞标变成了议标。难以形成合理、公正的竞争态势。

3、招标文件不规范。有的招标文件对产品、设备的技术要求表述不明确;有的对设备品牌或配套设备品牌表述不清楚;有的配臵不清楚,有的技术参数出现失误等,使投标单位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去投标,结果是各厂家所报品牌不同,配臵不同,价格相差很大,质量相差很远,势必造成在招标会上,临时统一品牌、统一配臵,要求厂家重新报价,延误了招标时间,使招标会不紧凑、不严密。

4、询标、评标欠公正。有的单位、部门和领导对聘请的专家评委在询标、评标前,提前打招呼、搞暗示,授意让某某单位中标;有的评委业务水平不高,只凭自己的印象和关系来询标和评标,询标中,对关系户只提优点,不提缺点,对其他竞争对手只提缺点,突出关系户各方面都优于对手等等。评标中有的专家评委发表意见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以此影响其他评委;有的不当场宣布评标结果,事后研究确定。使评标工作不严肃、不公正,不公平。

5、串标、陪标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参入投标单位少,只有两三家,又是同一种产品,经销人员相互熟悉,容易互相串标。还有的是同一地区的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投标,其推销员

原是同一单位的,更容易互相串标。同时,以上两种情况还容易彼此达成协议,出现陪标,大家轮流中标或暗中抬高标价,损害了企业利益,使招标流于形式。

6、泄露标底、报价问题不容忽视。采购数额大的项目招标,方方面面关注的人比较多。有的投标方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多方拉关系、找门路,总想在领导、评委和工作人员中获知标底和其他竞争对手的报价秘密。由此,打电话、利用手机发短信、离开招标会场传口信的泄密问题时有发生。不能真正体现招标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招投标过程中的无序、无原则竞争,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失控和资产流失。二是产品、设备质量难以保证,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三是容易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为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利益驱动。招投标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大都是为了给个人或小团体捞到好处,而损害的是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一些投标单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求得生存或者获取利润,不择手段,拉拢腐蚀设备使用单位、招标管理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使他们不按程序办事,为投标单位提供作弊方便等,这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尽管国家针对招投标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集团公司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一些单位和个人仍然知法犯法、知错犯错。不遵守招标程序和规定,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吃拿卡要捞好处已习以为常,给关系户中标开方便之门已成自然。这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是供求关系失衡。当前,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过度竞争必然导致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设备生产厂家和推销人员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往往是不则手段地进行攻关,以达到将其产品推销出去的目的。

四是监督力度不够。招投标工作之所以有诸多漏洞,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监督管理不到位、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监管力量不足;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业务不熟悉、情况不了解;违规手但段隐蔽,监督难度大等是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

三、主要措施与对策

1、切实加强教育,规范职业道德。要定期对招投标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时刻做到警钟长鸣。要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做到讲原则、讲正气,不违规、不作假、不泄密。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自律意识,经得起各种诱惑,真正筑起一道攻不破、打不垮的廉政、道德防线。

2、严格制度落实,提高业务水平。要严格落实上级及集团公司有关招投标制度和相关程序规定,按照程序和规定严密组织招标会,切实把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落实到整个招投标过程中。要加强对招投标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他们熟悉招投标业务和程序规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使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更趋合理。

3、加强过程监督,强化措施落实。要实行招投标全过程公开、全过程监督。投标单位资格预审、开标、询标、宣布中标结果等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进行,监督部门要全过程参与,严肃查处弄虚作假、串标、抬标的违规违纪行为。招标主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明确分工,确保资料齐全、妥善保管,使每一个招标项目都有案可查。为预防招投标中泄密问题的发生,必要时可采取集中保管通讯工具,不公开首次报价结果等措施;为解决确定投标单位存有倾向性和投标厂家少的问题,可采取使用单位、招标主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共同确定投标单位的方法。需要招标的,投标厂家或公司不得少于3家,其资质、诚信、产品、设备质量、技术性能等方面均在同一个平台上。无特殊情况,不能在同一个城市或地区确定2个以上同类产品、设备生产厂家投同一种标。

4、认真组织考察,全面掌握情况。各单位和招投标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正式招标前对投标单位的前期考察工作,做到熟悉其资质、诚信、产品、设备质量、价格和技术性能等相关情况;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其他同类产品、设备的价格和技术性能,并进行比较鉴别,真正掌握当前市场价格;同时,要了解投标单位的产品、设备在其他单位的使用情况和质量问题。为确定投标单位,为招标过程中的询标、定标提供足够的资料和数据保证。

5、加强检查指导,完善管理制度。集团公司招投标主管部门,要定期对所属单位的招投标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和规范招投标管理制度,使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更有成效。

总之,国有企业实行物资设备招标采购,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规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以北京市热力集团为例

一、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 绩效考核又称为绩效评估,是指考评主体针对企业中的每个员工所承担职务职责的履行程度,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考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价值进行有组织的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考核和评价,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一个过程[1]。换言之,所谓绩效考核就是管理者或相关人员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希望通过绩效考核确认员工的绩效水平,并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各种合理运用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即绩效考核是由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日常职务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在事实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组织成员能力的目的。

(二)绩效考核的作用

有效的绩效考核,会对企业业绩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会有效地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使强者赢得更高的地位和利益,使弱者有压力和向上的动力,最终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绩效考核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且能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进行提升,最后达到双赢。

二、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热力集团公司简介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京能集团全资子公司,是首都基础设施行业的骨干企业,2000年6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是1958年8月成立的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1974年1月改建成立了北京市热力公司。是北京市政府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拥有多个分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截止至2014年底,公司职工总数8000余人,固定资产净值220亿元人民币,供热面积达到2.23亿平方米,管网长度1400公里,热力站总数为3277座。北京热力集团担负着全市8座大型热电厂、3座尖峰燃气供热厂和12座自营供热厂热能的生产、输配、运行与管理;负责党中央、国务院、驻京部队、各国驻华使馆、国家部委、北京市政府机关、大型宾馆饭店等公共建筑以及居民住宅的采暖、生活热水和部分工业用热。

(二)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管理现状

追溯热力集团的绩效考核体系可大致分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1958至1974年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即按照产品经济方式组织社会再生产。在这种环境下,煤气热力公司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目标和使命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执行上级指令:一切生产要素,人、财、物都纳入计划分配,人员的管理基本沿袭战争年代的方式和做法,从中央到企业,自上而下,职工分两个系统管理--干部和工人,从组织上保证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职工的收入采取职级管理制度,每年分单位按1%确定职级晋升的人数,职级晋升人员的确定主要考虑工作年限和工作性质,中层领导干部的收入与普通职工的待遇相同。这种管理制度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干部职工收入没有分开档次,因为职工基数大,增长职级职工的比例小,所以大多数职工没有增长工资的资格和机会,主要还是以平均分配的方式为主。二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这种分配体制下,造成的结果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干与不干没区别,工作成果好与坏也没区别,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低,普遍存在消极懈怠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方式。

(2)改革开放以来(1974年至2000年北京市热力公司):

从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原有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热力集团与全国的大中型企业同步,依照中央精神,以自主经营责任制的方式,确定企业经营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确立企业与职工的经济权益与经济责任关系。由于自主经营改变了原来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约束方式,即原来的行政权力约束变为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约束,与此相应的把工资、资金与责任挂钩,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在这种条件下,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主要考核各基层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并按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情况进行考核,为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提供依据,这就是经济责任考核。这是一种按承包经营责任制方式建立起来的职工考核职能。这种粗放型的考核职能并不能真实、全面地体现出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科学的、规范的考核体系。这样的考核虽明文规定了考核标准、考核对象、考核组织者、考核程序、考核方法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内容,但在形式上没有体现考核对象的特点,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客观公正和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3)市场经济初期(2000年至今北京市热力集团公司):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热力集团的自主经营权相对独立,主要根据公司的需求和市场环境谋求发展的空间和策略。由于在市场经济初期,燃煤热电联产的设备相对落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热力集团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开始引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并将此列入生产经营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公正合理地解决工资、奖励、晋升、调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其潜能,激发其热情与干劲,创造出成果和业绩,为实现热力集团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出努力。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经过深入改革已经发生了而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考核制度的改革:

目前热力集团绩效考核主要内容分为日常工作和列入集团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与部门间协同情况2个方面,并采取分和季度的百分制进行综合评分。

部门目标考核总得分的权重为:部门自评分占40%,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评分占50%,企业评分占10%。计算方法为: 部门目标管理考核总得分=部门自评分×40%+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评分×50%+企业评分×10%。

季度考核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对部门进行季度目标管理考核评分,部门季度考核的分权重为:主要领导评分占40%,业务主管领导评分占40%,其他领导评分占20%。对于部门的考核从以往的主要领导评分,变为多层领导共同参与考核,能够更客观的评价部门的工作成果、协调配合能力等。由于热力集团主营产业是负责全市的供暖和供热工作,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工作重点是保障供热,提供供暖服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这是设备检修、保养、排查隐患和收费工作,所以把考核按照季度划分不但更为合理,而且增加了针对不同工作阶段的考核点,便于加强管理力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绩效考核主要由原来建立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基础上,转变为建立在具有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方针目标基础上。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态度、工作业绩、廉洁从业等四个方面。考核评分采取百分制,其中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为15分、工作能力和态度考核为30分、工作业绩考核为55分。廉洁从业为扣减得分项。个人考核与部门考核同样分为考核和季度考核。

计算方法为:

个人考核得分=思想政治素质得分+工作能力和态度得分+工作业绩得分-廉洁从业扣分。个人违反廉洁从业行为规范被一票否决的,个人考核得分为0分。

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评定为不能胜任工作,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对其安排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的建议。热力集团还规定连续出现两次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可依据《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

这一改变标志着热力集团对个人绩效考核方法有了本质的变革,该管理办法需要主管领导对企业需要的四点员工素质进行考核,最明显的是对工作能力和态度的专项考核,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工作能力和态度”是指包括业务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此举有效的激励员工进行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业务知识水平与绩效挂钩更加大了员工学习和钻研业务的热情,有效的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服务质量。

(3)热力集团需对公司内各种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即要求全体职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形成完整和科学的体系;这个考核体系中包括系统一贯的考核宗旨和目的、考核组织和考核者。实施动态而持久的考核,推动人才竞争,需要改变过去那种经验式、相对静态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的考核。

(4)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热力集团在提供公平竞争前提下,建立了人才库,职工在公平竞争中,都有晋升、提薪的资格,都有获得奖励、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突出成果的也会得到更多关注,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自2011年起,热力集团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资金”,奖励在设备技术、管理技术等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这一奖项更激发了部门和职工的创新热情。因此,现行职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已经成为约束、引导、激励、指导和帮助职工为实现热力集团生产经营目标做出努力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相对平均的分配制度。

2.目前北京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与政府关系特殊,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有企业是指国家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所有或直接、间接控股的经济实体,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2]。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越俎代庖,所有权与经营权统揽于一身;现在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行使充分的经营权时,还被政府委托为国有资产的代表,所有权与经营权始终捆在一起推来抛去。

对于两权分离后的国企来说,为了有效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然要求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3]之间,建立一套明确权利义务、权利监控和绩效管理的体系,表现在行使经营权上,政府应当建立授权经营者的职能和管理体系,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群体并对他们的经营绩效进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政府在改革和建设国企经营者职能和管理体系方面明显显得滞后,在选择、监控和管理经营者的方式方法上还非常简单和粗糙,致使许多国企经营者的素质和行为,远不能达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领导国企面向市场的要求。在调查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有些国企领导素质和责任感低下,造成许多人为的和不应该出现的经营失误,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现象也时有发生,却极少有人为此承担应有的责任和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是普遍存在的经营行为短期化,即注重企业和个人的短期效益,虽然重视企业科技开发、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改造,但是服务质量等保值增值长远能力方面却未能得到的建设和积累。长此以往,企业在市场环境竞争中呈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颓势。国有企业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不作根本性调整,不跟上资产关系的调整步伐,则国有企业改革是不全面的,改革也难以获得成功。

(2)绩效考核的“整体协调”理念缺乏

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协助、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考核工作。正因如此,绩效考核成了人力资源部的“专利”,其他职能部门会出现将其理解为被监管,惩罚,压力的现象。在热力集团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中规定和季度考核中分数超过90的人数不能超过本部门人数的20%,在考核过程中,采取了种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大部分部门领导只能按照季度将90分以上的名额轮流分给职工,避免出现矛盾,但这必将削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成效,使绩效考核成了企业职能部门的负担,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因此,提高绩效考核的“整体协调”理念,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当务之急。

(3)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

关键业绩考核指标由指标名称、指标释义、绩效目标、评价标准、以及绩效考核人等一系列要素组成[4]。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并明确各个指标的关系、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确定合适的绩效考核者是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绩效管理各个环节工作不到位,绩效计划制定没有依据,忽略绩效辅导过程,绩效考核环节随意性大,绩效结果应用不合理,绩效反馈处理不当。

(4)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明确

企业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未能充分地了解绩效考核,认为它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非是管理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的原则混乱、自相矛盾,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及权重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和随意性,仅仅体现长官意志,使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也使政策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热力 集团绩效考核中奖励部分远远大于惩罚部分,规章制度中的惩罚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大部分职工的工作态度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算出现过失也不一定能够受到利益上的损失,这严重破坏了绩效考核的严肃性,和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

(5)绩效考评不能充分进行考核沟通,考核结果无反馈 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行为成为一种暗箱操作,被考核者无从知道考核者对自己哪些方面感到满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考核者担心反馈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或敌对的工作态度。也有可能是绩效考核结果本身无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托,仅凭长官意志得出结论,如进行反馈势必会引起巨大争议。另一种绩效考核无反馈形式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真正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民主的企业文化,使得考核者没有进行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绩效考核的宗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绩效”。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考核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沟通不够所致。由于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致使全体员工的参与度不够,制定的考核指标缺乏可靠依据,脱离岗位职责,评价指标不明确,绩效评价不现实,考核结果难以信服等,可见有效沟通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作用。

国有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中反馈绩效这一项不够完善。考核结束后,上级和下级的沟通不够,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馈。企业对考核过程不重视,导致考核的结果不能被充分利用。企业中的被考核者也无从申辩说明或进行补充,也无从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吻合程度。这样,在企业的考核工作就失去了改善员工工作绩效这个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考核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三、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仍然沿用市场经济初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和手段虽然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认知度不够

有部分主管甚至高层领导虽然重视绩效考核,但是只把绩效考核看作为一种分配绩效工资和奖励的参照指标,忽略其中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考核的重要作用,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简单的工作评价,不会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利润,而且又浪费时间。一部分领导为了稳定上下级关系,照顾私人感情,或者出于其他的原因,不愿意考评下属人员,不愿意执行绩效考核政策。

(二)考核管理指标不够细致,没有完全的量化

在具体的考核管理指标当中多的还不够细致,没有完全的量化,一定程度上存在粗放的现象。如果要实现对全体职工的科学化管理,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有细致、量化的指标作为依据。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体系还存在着指标不够细致、没有完全量化的缺陷。如对职工的考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职工 对企业的贡献度,但是在贡献上没有如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降本增效等方面的考核管理,仍然存在考核制度相对模糊,没有量化、细致的缺陷。

(三)考核指标设计不够科学

我认为绩效指标与组织战略、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考核指标没有独立性、针对性及可操性。没有执行PDCA,持续性改善,甚至KPI指标扔停留在市场经济初期的管理模式,该国有企业的尴尬不仅在于组织和岗位问题,而且战略、流程等问题都没有理清,绩效考核的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

(四)缺少对职工工作态度的考核

我想作为职工,必须端正良好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够完成各项工作,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缺少对职工如迟到早退、工作态度不积极、上班期间干私活等工作态度上的考核管理。

(五)缺乏绩效考核沟通

绩效考核作为管理的一种方式,应该有与职工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为职工对考核管理不满意的地方提供申诉和沟通的机会。但是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仍然坚持自上至下管理,强制考核的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六)缺乏对职工技术管理创新的激励

企业如果要实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目前热力集团对创新的激励仅仅存在于在奖金发放的过程中,针对难点问题、方案改善提案和重大技术创新上给予适当的奖励,没有把全体职工的技术创新与薪酬分配有效结合,不利于充分调动全体职工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北京热力集团公司之绩效考核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绩效考核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

如果绩效考核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 就会使企业的战略无法得到有效地实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这就要求企业中的所有人员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绩效考核管理对于整个组织的重要性。通过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 进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5]。在确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企业可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工具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 然后层层分解到每个员工,并对这些指标加以落实,提高个人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为了中小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企业应从战略的角度重视绩效考核管理的作用, 将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6]相联系,把员工的行为引向企业战略的方向,并通过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激励实现绩效改进,最终实现组织战略。

(二)力求绩效计划的制定合理、规范

力求绩效计划的制定合理、规范,要求: 1.制定程序要科学合理

在制定绩效计划时, 应提倡参与式绩效计划的“双向互动”,既强调“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也强调“自下而上”,是一个让领导与员工共同协调、充分参与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领导要清楚地了解组织战略及规划,指导下属层层分解战略目标,每一个员工则应该根据组织战略规划和上级的指导,具体地参与设计自己的绩效目标计划,并与领导达成一致。2.绩效指标设置应强调以人为本 绩效指标应以人为本,即不管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还是考核体系的实施都要从员工出发,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绩效管理者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数据是为了影响次级管理者和雇员的行为。正是由于有效地改进组织中个体的行为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就要求我们应更加关注组织中人的特性和行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三)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1.明确绩效考核目标与原则

考核目的应包括了解工作绩效, 考核目标体系的可实施性, 为知人、用人、激励人提供依据完善组织工作, 为岗位变动提供依据、为分配体系的落实提供依据、为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和经营提供信息、为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监督检查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与成效。绩效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方法要科学、考核周期要适当、考核计分要合理,考核过程要规范化制度化。

2.注重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沟通是指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工作绩效相关问题进行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反馈、探讨、帮助和沟通,从而促进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平合理,促进个人与组织绩效的改进,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形成绩效管理的互动、协调、公开、公正的过程。

结 论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的绩效管理也在处在不同的环境,对人员的管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是其他国企,还是针对热力集团,在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企业对改革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核心竞争力。绩效考核的改革有阵痛是必然的,从管理机制的改变到对新规则的运作,都会遇到重重阻力,但作者认为绩效管理体系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面对的困难很多,但必须披荆斩棘,下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改革。热力集团绩效考核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在改革的道路上也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遵守绩效考核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将绩效考核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走出阵痛期,使企业管理水平登上新的高峰。

绩效的概念很广,它可以是一个结果,也可以是我们工作的效率、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对待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勤奋等等。可以这么说:只要有目标、组织、工作就必然存在绩效问题,总而言之,绩效就是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

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仅是从本人在国企工作中的体会来对国有企业现状进行的分析,这样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在采取相关措施时遇到挫折,只能通过个人在国有企业中的感受以及简单的市场调查提出相关措施,当前多数国有企业在绩效考评实施中存在困难,绩效考核与发展战略相脱节、绩效考核时间僵化、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参与度不够。容易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标本研究的相关对策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关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林新奇.绩效管理.东北财经大学,2010.3 [2] 刘进.企业绩效考核方法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 [3] 李笠农.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社东北财经 大学出版社, 2001-1 [4] 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2003.1 [5] 何跃美.转型期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生产力研究,2012,(03)[6] 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2014-2

致 谢

此份论文资料的完成,我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郭老师, 郭老师从论文的选题,选题报告撰写的指导,定题,资料的收集,文章结构的组织以及最后的论文修改和定稿的每一环节,郭老师都尽职尽责、孜孜不倦,以严谨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指导我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文的写作,提高了本文的质量和阅读的价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春天般的关怀。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各科任课老师,在各自擅长的学科领域向我们传授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我的论文写作和工作实践中都能充分利用,受益匪浅。另外也要感谢多年来不惜工作之余,于周六、日一起辛劳研究与切磋的同窗,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才使我顺利完成学业。心中充满着感谢之心,感恩!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宋 岩

单位:研二队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立、合并,如公司兼并、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等;二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等;三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四是,转变经营机制,如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等。

本文中所指的改制既是指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转让存量国有资产或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投资的行为,以及辅业与主业进行分离、改制。也是指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解散,以及国有企业之间有偿并购或无偿划转产权的行为。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 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约为500亿元,同时用以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到456亿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剥离辅业,由政府承担办社会职能,改变国有企业负担较重的局面。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产品和资本供给过剩,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产供销各环节一体化的大公司结构逐渐丧失活力。为了竞争的需要,强势企业开始寻找优势组合,进行企业间新的分工和整合。大企业通过将主业集中到附加值最高的、自己有垄断优势的领域,而将不创造价值或创造价值较低的、其他企业能够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业务,通过剥离等形式转移出去,形成附加价值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将一些长期依赖于主业生存的辅助产业进行剥离,通过辅业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进一步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逐步培养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主业的做强做大,辅业的放开搞活。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1、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中介机构为产权交易提供虚假评估报告。少数企业领导人为达到自己低价买断企业的目的,串通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违规评估,少评甚至不评应列入改制企业评估范围的资产,造成企业净资产不实,甚至造成企业净资产为负值,人为地降低了企业产权出售的价格,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低价买断国有企业创造条件,取得合法性。二是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

2、改制过程中产权交易缺乏公开透明度。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很多都是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用行政手段,与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协议转让,从而实现企业的改制;国有股未经批准擅自出售,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转让。但现实中有很多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程序严重违法,最终导致了暗箱操作,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有资产。

3、改制过程中逃债、漏债现象依然严重。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脱节,致使这些主管、职能部门不能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特别是对原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强行注销登记,新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又不承担责任,使债权长期得不到落实,债权实际被悬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1、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董事会不清楚该干什么;监事会形同虚设,监督权落空;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后责任不明确;董事会运行机制不健全,只对董事长负责,而不是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高度重叠,决策和执行责权不分;董事会成员全部由内部人员构成,不利于科学决策。这些问题中,董事会功能不到位是根本所在,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功能和高层经理选聘、评估、激励功能发挥不到位,必然导致要么被架空,要么过多干预日常管理与执行事务。归根结底,企业沿袭了由“家长”说了算的习惯做法,还没有过渡到科学的治理结构上来。

2、股权设置不够科学。股份制公司对我们很多的国有企业来讲还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产权关系没有落到实处,股东与职工的概念混淆。有的改制企业职工出资入股后成为股东,就认为,既然成了股东,当然要成为企业职工,厂里无权进行正常分流,因此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企业改制后要在内部实行的许多方面的改革困难重重;有的企业存在“股份制大锅饭”,就是企业股权过于平均。企业中的员工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持股数量相差很小,实际上是“大锅饭” 的另一种吃法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都没有好处。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而科学管理管理体系则在于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当中,我们常常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权关系等问题上。而改制后,很多企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我们也看到,许多国企即使改制比较完全,但管理没有跟上,仍然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市场意识淡薄,客户服务意识差;战略研究很少,公司运作限于事务和“救火”;组织结构未实现扁平化,管理链条冗长,管理效率低下;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劳资管理上而不是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停留在会计记帐上而不是公司理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体系漏洞百出,成本费用控制不力;科技投入少,产品更新换代慢,竞争力弱;营销定位不明确、营销功能仅限于“关系销售”而不是“品牌营销”;信息管理落后,计算机使用水平低,电子商务的理解仅限于建个网页等。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并不必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能否成功还与管理等多种要素相联系。因此,产权改革固然重要,但彻底改造企业内部管理也非常重要。

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

1、完善社会中介市场,加强行业监督,保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已经成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加快理顺评估机构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评估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引导并培养一批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规范服务,坚持公平性、客观性、独立性的原则,收费合理的中介机构;要通过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评估机构及人员资格认证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加以引导和规范;有关部门要做好对中介行业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对中介机构执业能力、道德水准的审核、选聘,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以此带动整个中介行业的进一步规范,防止国有资产在中介机构层面缩水。

2、在严格执行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的同时,对小企业有一定 的灵活性。严格执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实行进场交易,能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进场交易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由传统的“行政决策定价”转化为“市场规范定价”,使产权转让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从进场开始到交易完成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这样既可以促进企业国有产权的有序流转,有效化解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又能依法保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

但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形态多样、情况复杂,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都要求进场交易,有可能出现交易低效及不便、成本过高等问题。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进场交易本质上是要求企业信息公开,所以,企业产权转让在符合信息充分公开的条件下,对小企业在程序的简化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方面能够有一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国有产权转让的效率和成效。

3、职能主管部门加强对改制的监督和服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对企业债务等进行跟踪服务,监督企业改制后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义务的行为。

(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市场竞争中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有关的其它制度。显然,不同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不仅因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异,而且因企业内部各种管理制度的不同而异。因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会由于治理机制的不同而存在经营绩效的差异,也就是说私有企业中会存在效率低下的企业,国有企业中存在经营效率好的企业。用什么来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好坏呢?那就是要推进市场竞争,竞争不仅能够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劣,而且给企业以改善治理机制的压力,促使它们提高效率。

2、既要关注“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又要防止“股权平均化”。对于“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国资委、证监会已出台有关规定,本文不再细述。对于改制企业的“股权平均化”问题,原来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步跨越到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尤其是内部职工总体控股、平均持股的股东结构,不利于改制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有的企业沿用“集体领导”方式,这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或无人负责现象以及对经营者授权不足,难以形成有力的经营指挥系统。

企业改制不仅包括体制的转换,内部的机制转换也是重要内容。要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与经济补偿时,彻底理顺了国有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摒弃股权平均化的做法,将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实现改制企业用工制度的根本变革。打破国有企业职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铁饭碗”、依赖企业等落后观念。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 面对全球化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企业做强做大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体意识,从全球化发展战略高度审视推进管理变革;第二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是制定清晰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以此指引企业快速、稳健的发展;第四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确保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五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专注行业,突出重点;第六是确保生产经营计划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企业资源实行优化配置。

至于具体推进管理变革的策略,要视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受企业经济类型的影响。如果说有些区别的话,那也只是一些内容、范围、深度、方法及难易程度上的区别。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 容 提 要

国有企业改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按统筹兼顾、公开竞争、分类推进及配套改革的原则推进国企改革。目前需要尽快制定改制的基本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应当在小型企业“进场交易”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对有长期重大贡献的经营者可以适当奖励股份;要调整政策允许金融支持改制,按统一规则和分级行使出资产权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国企改革。论 文 提 纲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

(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立、合并,如公司兼并、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等;二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等;三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四是,转变经营机制,如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等。

本文中所指的改制既是指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转让存量国有资产或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投资的行为,以及辅业与主业进行分离、改制。也是指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解散,以及国有企业之间有偿并购或无偿划转产权的行为。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 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约为500亿元,同时用以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到456亿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剥离辅业,由政府承担办社会职能,改变国有企业负担较重的局面。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产品和资本供给过剩,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产供销各环节一体化的大公司结构逐渐丧失活力。为了竞争的需要,强势企业开始寻找优势组合,进行企业间新的分工和整合。大企业通过将主业集中到附加值最高的、自己有垄断优势的领域,而将不创造价值或创造价值较低的、其他企业能够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业务,通过剥离等形式转移出去,形成附加价值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将一些长期依赖于主业生存的辅助产业进行剥离,通过辅业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进一步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逐步培养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主业的做强做大,辅业的放开搞活。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1、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中介机构为产权交易提供虚假评估报告。少数企业领导人为达到自己低价买断企业的目的,串通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违规评估,少评甚至不评应列入改制企业评估范围的资产,造成企业净资产不实,甚至造成企业净资产为负值,人为地降低了企业产权出售的价格,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低价买断国有企业创造条件,取得合法性。二是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

2、改制过程中产权交易缺乏公开透明度。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 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很多都是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用行政手段,与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协议转让,从而实现企业的改制;国有股未经批准擅自出售,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转让。但现实中有很多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程序严重违法,最终导致了暗箱操作,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有资产。

3、改制过程中逃债、漏债现象依然严重。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脱节,致使这些主管、职能部门不能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特别是对原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强行注销登记,新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又不承担责任,使债权长期得不到落实,债权实际被悬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1、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董事会不清楚该干什么;监事会形同虚设,监督权落空;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后责任不明确;董事会运行机制不健全,只对董事长负责,而不是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高度重叠,决策和执行责权不分;董事会成员全部由内部人员构成,不利于科学决策。这些问题中,董事会功能不到位是根本所在,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功能和高层经理选聘、评估、激励功能发挥不到位,必然导致要么被架空,要么过多干预日常管理与执行事务。归根结底,企业沿袭了由“家长”说了算的习惯做法,还没有过渡到科学的治理结构上来。

2、股权设置不够科学。股份制公司对我们很多的国有企业来讲还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产权关系没有落到实处,股东与职工的概念混淆。有的改制企业职工出资入股后成为股东,就认为,既然成了股东,当然要成为企业职工,厂里无权进行正常分流,因此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企业改制后要在内部实行的许多方面的改革困难重重;有的企业存在“股份制大锅饭”,就是企业股权过于平均。企业中的员工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持股数量相差很小,实际上是“大锅饭”的另一种吃法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都没有好处。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而科学管理管理体系则在于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当中,我们常常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权关系等问题上。而改制后,很多企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我们也看到,许多国企即使改制比较完全,但管理没有跟上,仍然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市场意识淡薄,客户服务意识差;战略研究很少,公司运作限于事务和“救火”;组织结构未实现扁平化,管理链条冗长,管理效率低下;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劳资管理上而不是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停留在会计记帐上而不是公司理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体系漏洞百出,成本费用控制不力;科技投入少,产品更新换代慢,竞争力弱;营销定位不明确、营销功能仅限于“关系销售”而不是“品牌营销”;信息管理落后,计算机使用水平低,电子商务的理解仅限于建个网页等。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并不必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能否成功还与管理等多种要素相联系。因此,产权改革固然重要,但彻底改造企业内部管理也非常重要。

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

1、完善社会中介市场,加强行业监督,保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已经成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加快理顺评估机构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评估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引导并培养一批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规范服务,坚持公平性、客观性、独立性的原则,收费合理的中介机构;要通过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评估机构及人员资格认证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加以引导和规范;有关部门要做好对中介行业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对中介机构执业能力、道德水准的审核、选聘,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以此带动整个中介行业的进一步规范,防止国有资产在中介机构层面缩水。

2、在严格执行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的同时,对小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严格执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国有产权 进场交易制度。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实行进场交易,能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进场交易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由传统的“行政决策定价”转化为“市场规范定价”,使产权转让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从进场开始到交易完成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这样既可以促进企业国有产权的有序流转,有效化解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又能依法保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

但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形态多样、情况复杂,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都要求进场交易,有可能出现交易低效及不便、成本过高等问题。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进场交易本质上是要求企业信息公开,所以,企业产权转让在符合信息充分公开的条件下,对小企业在程序的简化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方面能够有一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国有产权转让的效率和成效。

3、职能主管部门加强对改制的监督和服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对企业债务等进行跟踪服务,监督企业改制后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义务的行为。

(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市场竞争中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有关的其它制度。显然,不同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不仅因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异,而且因企业内部各种管理制度的不同而异。因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会由于治理机制的不同而存在经营绩效的差异,也就是说私有企业中会存在效率低下的企业,国有企业中存在经营效率好的企业。用什么来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好坏呢?那就是要推进市场竞争,竞争不仅能够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劣,而且给企业以改善治理机制的压力,促使它们提高效率。

2、既要关注“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又要防止“股权平均化”。对于“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国资委、证监会已出台有关规定,本文 不再细述。对于改制企业的“股权平均化”问题,原来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步跨越到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尤其是内部职工总体控股、平均持股的股东结构,不利于改制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有的企业沿用“集体领导”方式,这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或无人负责现象以及对经营者授权不足,难以形成有力的经营指挥系统。

企业改制不仅包括体制的转换,内部的机制转换也是重要内容。要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与经济补偿时,彻底理顺了国有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摒弃股权平均化的做法,将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实现改制企业用工制度的根本变革。打破国有企业职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铁饭碗”、依赖企业等落后观念。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 面对全球化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企业做强做大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体意识,从全球化发展战略高度审视推进管理变革;第二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是制定清晰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以此指引企业快速、稳健的发展;第四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确保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五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专注行业,突出重点;第六是确保生产经营计划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企业资源实行优化配置。

至于具体推进管理变革的策略,要视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受企业经济类型的影响。如果说有些区别的话,那也只是一些内容、范围、深度、方法及难易程度上的区别。参考文献:

1.白津夫 《国有资产管理概论》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年第6版第16页.2.刘 明《改制分流一百问》 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9版第26页.3.江建坤 俞剑平赵剑英 《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忠诚管理》,《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第18页.4.郭跃进 《诚信贬值: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第15页.5.邵宁《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操作指南》 上海人民出版

2008年第2版第28页.

下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不仅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作为重要市场主......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都......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中铁十三局二公司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中铁十三局二公司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绩效管理是在一定期间内科学、动态的衡量员工工作状况和效果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绩效管理标准,使各级管理者明确......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新的形势......

    国有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有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核心人才招聘工作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其绩效和目标的重要保证。当今,国企是否能够招聘到,乃至留用住核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