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城市管理
武汉城市管理迈步大城管时代
在乡村,推进村湾收集、乡镇运输、市区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启动环境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村容村貌变化明显。
在中心城区,开展暴露垃圾、施工工地、违章占道、违法建设等专项治理,消除暴露垃圾倾倒点,清除长江、汉江漂浮垃圾;加强78条重要干道、窗口地带日常控管,开展夜市排档、占道洗车等专项整治,取缔一批扰民占道市场;实行渣土运输作业“红黑榜”制度,严格查处违法运输和渣土污染行为。
启动生活垃圾源头收集系统建设,购置337辆垃圾收集车,淘汰板车670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范围扩展至中心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设置了一批分类收集容器。
坚持“双创”工作机制,以督办考评促进环境卫生管理规范化,全市103个街乡镇争创“市容环境达标街道(乡镇)”总达标率97.09%,优良率69.77%;全市255条主次干道争创“市民满意路”总达标率97.65%,优良率65.49%。
探索“大城管”综合督办机制,主动发现并及时督办责任单位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完成了国家森林城市检查、文明城市测评、世界湖泊大会等80余次重大活动保障任务。
部署60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工作,提出十大工作举措,全市市容环境明显提升。
城市空间环境再添靓点
以“两江四岸”和集中展示路段景观灯光环境建设为重点,按照“设计艺术化、投资多元化、建设同步化、管理专业化、亮的有文化”工作思路,组织规划设计,发动社会参与,实施工程招标,规范安全施工,强化科学运行,全市亮化楼宇452栋。
其中,两江四岸区域亮化楼宇149栋,打造了南岸嘴、龟山、晴川阁灯光片区,建设了21组强力探照灯,建成7艘趸船景观灯光,实施了天兴洲长江大桥及4座立交桥、人行天桥景观灯光建设,完成汉江江滩东风段500米景观灯光带建设任务。建成青年路、常青路、解放大道、徐东大街等8条景观灯光集中展示路段,全市景观灯光档次不断提升。
“夜游长江”成为城市旅游品牌,国庆期间市委市政府组织2000名市民代表观赏城市夜景,分享建设成果。
出台《武汉市门面招牌设置规范》,开展广告、招牌、灯光、房屋粉饰等综合整治,推进广告资源公开拍卖试点,三环线先期拍卖取得成效。
城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认真落实市人大3号议案,强力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现有资源,组建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积极主动开展融资,保证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五焚烧、两填埋、一综合”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长山口生活垃圾填埋场启用,长山口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第一台发电机组安装;汉口北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结构工程完工;新沟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主厂房土建进入施工;陈家冲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步入正轨,关闭了二妃山、紫霞观垃圾填埋场,开展综合治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建成13座环保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新建改建100座公厕。
查处违法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7278处、106万平方米。
有效控管重点工程区域范围违法建设,每个工程组建10-30人的控违队伍,实行24小时守控;严格实行绩效目标考核,限时督办督拆。
强力拆除存量违法建设,全年在洪山区杨春湖、青山区胡家寨、张家湾、汉阳区江堤街、东湖风景区东湖村、渔光村、黄陂南湖村等区域组织大规模拆违行动30余次。
联合公安消防部门拆除各类侵占消防通道违章搭盖500多处、5万多平方米;配合水务部门拆除水域湖泊岸线范围的违法建设;落实铁路沿线违法建设长效控管机制,推进铁路沿线违建整治工作。
倡导绿色出行方便市民生活
认真办理政府“十件实事”,城管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建成便民自行车服务点816个,投放自行车21500辆,发放租车卡25.6万张,每天提供租车服务8万人次,缓解了交通压力,方便了群众生活。
开展废旧电池回收,新增100家中百超市废旧电池回收点,全市200家超市回收废旧电池254万余个;在学校、社区、机关、公共场所、便民自行车服务点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8000多个。全市平均每天收取废旧电池0.5吨。
扩大放心早餐经营规模,配合商务部门推进放心早餐车设置工作,支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新设置了348个早餐车。
完成路名牌补设工作,开展全市路名牌基本情况调查,补充设置路名牌550块、更新160块。
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加强道桥巡查维护监管,建立市区城管部门为主体,群众、媒体参与的道路病害发现处置机制,组织了“绊脚桩”、坑凼等专项整治。
强化桥梁设施日常巡查和应急维护,全年巡查桥梁1000余次,完成汉阳三眼桥危桥改造任务。组织实施了临江大道、汉阳大道、沿河大道等12个道路改造项目,洪山广场汽车通道等7个桥隧维修加固项目。
严格实施道路挖掘占用公示制度,加强挖掘工地现场周边环境管理,疏通240条微循环道路,保证道路畅通。
加大燃气行业监管力度,建立瓶装液化气市区共管机制,清查违法经营门点538处,开展燃具市场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违法销售燃气灶具行为。
110联动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启用城管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城管服务热线82712345,形成“一网受理、一网协同”服务体系,全年受理市民各类诉求6.07万件,回告及时有效,群众满意度高。承办省、市人大、政协议提案69件,圆满完成办理任务。
城管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严格依法管理,城管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出台了《武汉市景观灯光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责任,提高设置标准。出台了《武汉市城市管理行政调解暂行办法》,建立行政调解工作制度,为行政争议解决提供依据。制发《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协管员管理办法》,规范城管执法协管员管理。
推行电子办案系统,开展执法办案网上监督。开展城管执法优秀案件和办案能手评选活动,激励争先创优。全年办理行政许可3000余件,行政许可行为进一步规范。
狠抓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市容环卫、违法建设、燃气安全管理、违法占道、渣土运输等方面执法检查考核力度,全年查处违法行为240139起,案件合格率高。
城管队伍形象不断改善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队伍作风素质、纪律意识、执行力进一步提升。
规范执法队伍管理,推广“七定”执法勤务模式,建成城管社区工作室180多个,开展规范化建设达标和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硚口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获得全市十个“群众最满意基层站所”称号,执法队伍形象得到改善。
开展第十三届环卫工人节表彰庆祝活动,在江岸、江汉区先行试点落实环卫工人“五险”待遇,保障环卫队伍稳定。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廉洁意识进一步提高。
璀璨江城
女子城管队
整装待发
城管职工深夜融雪防冻
桥梁改造
道路抢修
废旧电池回收
城管应急指挥中心
便民自行车服务市民
即将建成的长山口垃圾焚烧厂
中南之夜
赠书《天大的小事》寄语硕士队员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燃气执法
温馨告知 文明执法
视频指挥系统调度拆违
机车清洗
新型环保公厕
环保型垃圾中转站
市委市政府组织“城市美容师”夜游长江
环卫工人节慰问员工
长虹卧波
2010年3月23日星期二
■本版总策划:李记泽 罗时春 朱建华
组稿:汪腊阶 罗夜莎 叶火生
以“城乡清洁工程”为载体,改革创新城管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实现主次干道精细管理、背街小巷提档升级、乡村环境得到改善、违法建设有效控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的工作目标。
2010
创新提升
影响有影响的人
10-11
和谐武汉
规范引领
2009年,市长阮成发在全市城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走“大城管”的道路,城管工作是天大的小事,要坚持依法、科学、精细、长效管理城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市城管局坚持严格文明执法,努力推进环卫管理规范化、景观灯光特色化、违建控管日常化,市容市貌持续改善,圆满完成各项城市管理目标任务,在违建控管、灯光亮化、免费自行车公共服务系统建设、迎战大雪等战役中表现优异,受到群众称赞。
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
建立“大城管”工作机制
按照“以区为主、街为基础、市区联动”的基本原则,建立市、区、街三级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组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全面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检查督办、考核评价,建立组织保障、发现即处、交接督办、例会调度、奖惩问责、数字化管理等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与市容环境及市政设施相关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管理缺位、督办不力等问题,形成各区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
创新市容督查工作,将“双创”考评纳入大城管工作体系,促进城市综合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城市容貌干净、整洁、协调、有序,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亲和力。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手段
将城市综合管理的巡查发现、投诉受理、协调督办、检查考评、设施监控、指挥调度等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在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资源的基础上,启动建设包括管理、监控、指挥3个子系统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逐步构筑市、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共享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上下互联、左右互动的综合管理网络体系。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巡查督办
在各区各有关部门内部巡查发现问题、城市管理一线工作人员主动发现问题、通过媒体曝光及群众投诉、上级督办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建立专门的巡查督办队伍,分区包干每日巡查,发现问题现场反馈,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建立违法建设、渣土污染专项巡查督导组,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建立市区城管局局长和科、所、队长马路办公制度,坚持深入基层,现场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影响城市环境的问题。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提升环卫作业水平
切实改进环卫作业方式,构建作业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主次干道环卫管理机制。修订《武汉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实行主次干道定额定员、包路定人的清扫保洁制度,增加人员力量,改变以冲代扫、“花扫”现状,确保地面清洁、路见本色;
改善道路洒水作业方式,严格垃圾收集转运环节文明作业制度,避免作业扰民;
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每个中心城区至少20条街巷环境实现环境面貌明显变化;加强长江汉江水域岸坡保洁,及时清捞水面垃圾;
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组织群众性卫生大扫除活动,清除暴露垃圾,持续整治散发小广告、小名片行为。
所有桥梁(通道)、铁路沿线保洁及执法管理、绝大部分交通护栏清洗等职能移交给中心城区城管部门,建立责权统一、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
强化远城区环境卫生管理
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板块示范、连线成片”的原则,在全市12条、267公里重要道路及其沿线的34个街(乡、镇)、215个村开展“环境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完成13个城乡环境景观带、30个城乡环境示范集镇、6条城市进出口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任务。50%的村湾要建立起收集、乡镇转运、市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提高环卫工人待遇
改善环卫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落实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市区共同筹资,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合同制工人“五险”办理任务。
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以30%的道路面积为试点,面对社会公开招标,实施清扫保洁公共服务外包,逐步建立环卫作业“统一管理、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
提升环卫基础设施水平
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
加快“五焚烧二填埋一综合”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汉口北、长山口垃圾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新沟、锅顶山垃圾焚烧厂主体结构施工,落实青山垃圾焚烧厂选址并尽早开工。
建设一批环保型垃圾中转站,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环卫作业机械化
提升环卫作业设施设备水平,按照“冲、洗、收”作业模式,配置一批机械化作业车辆,中心城区环卫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5%。添置一批道路洗扫车、吸尘车和交通护栏清洗车,提升道路保洁能力;新增700辆环保型密闭化电动垃圾收集车,中心城区全面淘汰人力板车;建设一批环卫车辆停保场;开展环卫作业中水利用试点。
加强公厕建设管理
新建改建100座公厕,通过政府补偿、业主托管的方式实现779座社会单位厕所对外开放,使全市免费开放公厕达到1600余座,进一步缓解如厕难问题。
着力破解市容五大“顽症”
市区城管部门集中力量,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出台管理办法,标本兼治,从源头上破解困扰城市环境的一些“老大难”。
从源头堵住渣土污染
配合公安交管部门,参加渣土整治专班,推行“严格资质、源头专控、运输专线、消纳专点、管理专责”管理模式,形成源头控制有力、运输监管严密、消纳处置有序、执法查处严厉、道路保洁及时的建筑渣土全程管理机制,及时清洗道路渣土污染。
重点工程周边违建零增长
开展全市违法建设情况普查,为强化管理提供基础依据;落实巡查控管、快速处置、奖惩追责机制,做到重点区域重点管,一般区域有人管,重点解决村湾、部队等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改进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解决违法建设“边下单子边长高”的问题;以出台《武汉市违反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管理规定行政首长问责办法》为契机,切实落实查违工作行政首长问责制和执法管理责任制,从市区查违工作专门队伍抓起,对因巡查不到位、管理不作为、工作不落实导致违法建设失控的,动真格追究责任。确保全年实现拆除违法建设70万平方米、重点工程周边违法建设零增长的目标。
整治违章占道保畅通
以主次干道、窗口部位、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全市性的占道整治集中行动,取缔占道摊点,制止出店经营,清除乱堆乱放。
加强路面巡查,落实守点布控,及时劝阻和制止违法占道行为,实现道路环境整洁有序。
结合排堵保畅,严格占道施工和经营宣传活动的审批,加强道路挖掘文明施工管理,落实工期公示制度,重点开展240条“微循环”道路的治理,做好机动车道路临时停车场特许经营管理工作,积极缓解交通拥堵。
整治窗口地带秩序
加强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地带的综合治理,将窗口地区市容环境和秩序管理工作纳入“大城管”考核内容,实行每日检查、每月通报,专项考核排序,督促责任单位落实管理任务。
在完成去年20个重点部位挂牌整治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再在全市列出40个管理无序、环境脏乱、群众投诉、媒体曝光、领导批示的重点环境问题进行挂牌整治,实行问责考核,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进行现场验收,并在媒体公示考核结果,促进脏乱差问题的彻底解决。
加强城市道路井盖管理
按照以区为主管理、权属单位负责原则,牵头建立由水务、公安、电力、电信、城投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工作专班,对全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窨井盖缺失损坏问题进行专项排查、登记、监控、治理,明确权属;建立道路井盖管理长效机制,协调督促相关权属单位加强巡查和整治,及时更换、修复缺损井盖;及时修复井盖周边道路沉陷;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偷盗和违规收购井盖违法行为,逐步建立窨井权属标识系统,切实解决“道路陷阱”问题。
打造为民服务新亮点
美化城市空间景观
新建表演区,扮靓标志楼,丰富水岸线,彰显武汉滨江滨湖特色。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开展门面招牌示范路和达标路创建活动,促进立面整洁美观。
提升道桥管理水平
全面排查道路病害,及时修复坑凼、拱抬。推行道路占用和挖掘工程“红黑榜”制度,健全桥梁管理责任体系,完善自行车慢行系统和道路路名牌系统建设,提高道桥维护水平。
加强燃气安全保供
建立市区共管机制,完善燃气生产供应销售安全管理,开展伪劣燃具专项整治,规范燃具销售行为,加强燃气管道施工质量监管,确保用气安全。
强化群众诉求办理
加强110联动社会服务系统建设,限时解决群众诉求。
完善便民自行车服务。协调指导运营企业新建300个新型太阳能装置便民自行车服务点,增加投放3万辆自行车,完善运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城管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决策水平。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洁从政教育。抓好城管执法队伍、环卫市政作业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和执法效能,树立城管队伍新形象。
第二篇:扬州武汉数字化城市管理考察报告
扬州、武汉数字化城市管理考察报告
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推行情况
一、基本情况
扬州市数字化城管数据的采集区域覆盖市区141平方公里,21个街道、126个社区,53万多个城市部件,共有5510个万米单元网格。目前运行的范围为63平方公里,涉及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地、房屋土地及其他六大类127小类城市部件和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市政公用设施、房屋建筑及其他八大类80小类城市事件。
二、组织架构及人员情况
扬州市采用的是“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的城市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中小城市,重点强化市一级的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总平台设在市一级,成立“两个中心”——监督中心和市指挥中心。监督中心建在市级,行使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实行高位监督;市、区两级设立指挥中心,将市管和区管单位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市、区两级指挥职能;明确市、区、街道三级的管理责任;建设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市里统一给各级部门及监督员配备电脑、城管通等网络通信设备。市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中分别设置监督员管理处、技术考评处、综合处和呼叫中心,机关工作人员主要由扬州市城管局人员和从各区城管局抽调的人员以及向社会招聘的人员组成,此外,监督中心向社会聘请了250名数字化城管监督员。数字化城管系统涉及市直148个部门单位、20多个街道、120多个社区,从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原来的300多人增加到1300人左右。
三、问题处置的方式及工作流程
扬州市按照职能划分,确定了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别处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凡属于市处置的由市指挥中心直接指挥协调处
理;属区处置的问题由市指挥中心下达到区指挥中心转至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则由市指挥中心上报到应急指挥系统处理。
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任务处置的工作流程有七个步骤:第一步,信息的收集。信息收集有监督员、社区上报,市民通过12319城管热线、12345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彩信、短信、网站举报、领导批示、公安110反映等方式。第二步,信息收集后监督中心核实后受理并立案。第三步,监督中心将任务移交市指挥中心对任务直接派遣到市级专业部门处理或者区指挥中心进行再次派遣。第四步,区指挥中心将任务派遣到区级专业部门处理或者街道(社区)处理。第五步,区级专业部门或者街道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区指挥中心。第六步,区指挥中心或者市级专业部门将处理结果反馈市指挥中心。第七步,市指挥中心将处理结果报监督中心通过监督员现场核实后结案。
四、管理方式
管理方面,制度上,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制定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和《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手册》,明确了各部门及人员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等。同时,为了加快为题的协调处理,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主持召开会议,定期召开各区和市各有关部门联席会议,专门处理因责任分工、不明确等管理不到位产生的问题,消除各级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技术上,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对监督员及部件、时间进行准确定位,并通过信息技术对监督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为监督员、各级部门和领导配备数字化手持终端(城管通),及时掌握数字化城管有关数据和管理动态。
武汉市江汉区数字化城市管理
一、基本情况
武汉市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的采集区域覆盖市区33.43平方公里,13个街道、114个社区,共有1003个万米单元网格。与扬州市不同的是,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以“四到社区”为基本内容,它的内容不单是城市管理,还包括了户政管理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类等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管理类等社会服务内容。
二、组织架构及人员情况
与扬州市不同的是,由于武汉属于大城市,管理范围及内容比较广,同时各区是相对比较独立的行政区,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因此,其数字化城市管理重心在区一级。江汉区在区长专线的基础上,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作为区政府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和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监督中心设主任1名,值班长2名,大队长1名,中队长3名,并聘请了6名接线员,1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每2名监督员管理一个责任区(12个网格左右)。同时,区政府还成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代表区政府指挥、协调、调度涉及部件和事件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对监督中心交办的案件组织及时处置。指挥中心设指挥长1名,副指挥长1名,值班长2名,派单员6名。各职能部门和街道为适应网格化管理的要求,也配备专门人员参与系统终端的接单处置,并调整队伍应对网格化管理处置流程标准化和处置时限提速的要求。
三、工作流程
武汉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任务处置的工作流程有八个步骤:第一步,信息的收集。信息来源有监督员热线、区长热线、12345热线、96596热线和网上投入等方式。第二步,信息收集后区监督中心派监督员核实后受理并立案,如属于市属部门处理的,转市监督中心处理。第三步,区监督中心将任务移交区指挥中心进行派遣。第四步,区指挥中心将任务派遣到区职能部门处理。第五步,区职能部门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区指挥中心。第六步,区指挥中心将处理结果反馈区监督中心。第七步,区监督中心派监督员现场核查,第八步,区监督中心结案并将结果在网站上公布。
四、管理方式
为了使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江汉区在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上实行创新,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属于区政府下属的两个独立的机构,监督权和指挥权相对独立,强化发现、监督评价环节,实行监管互动、分工合作、统一指挥、管理有序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同时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岗位评价三个方面,对监督中心、指挥中心、职能部门、街道等各个环节进行公正科学的管理和评价,强化了监督考核机制。
无论是扬州的管理模式还是江汉区的管理模式,都是采用了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流程,形成了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监督”、“指挥”两个工作轴,把所有的部门都在指挥、监督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调效应,起到监督激励、互动促进的作用。其特点在于:一是克服了以往政府管理中缺乏监督和监督乏力的问题;二是将问题发现和处理的主体一分为二,使管理结构更加合理,责任更加明确;三是使大部分城市管理信息的获取由被动变为主动,政府聘请的监督员能够主动去发现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四是拉近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城市管理监督员进入社区,问题从发现、上报、立案、派单到接单可在几分钟内到达职能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问题解决普遍提速,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第三篇: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城市管理的含义,城市管理的主体和执行者,城市管理的意义,城市管理的结构和运行,城市管理理论有哪些?下面我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结合个人生活中的经历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首先什么是城市管理,我把它分为两个词语城市和管理,因为要先有城市才能进行管理,那么一个城市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城市现代的含义和古代的含义又有不同,古代的城和市市分开的,城指的是城墙,古代人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而修筑起来的,它一方面能作为防御,另一方面又是界限,城里和城外。市指的是集市,人们往来贸易的地方,《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刚开始集市不是固定的地方,是流动的,约定好某天在某地方进行交易。在古代城市的管理主要是中央集权,但是也分为中央和地方,但是地方往往权力很大,有句话经常听“天高皇帝远”,可以看出古代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但是中央这个层面的管理力度还是很强的。现在的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现在的城市主要是和乡村区分的。
管理最早是从企业中来的,中国的管理理论来自于西方,管理理论有很多,如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著名的梅奥和霍桑实验。简单地说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个环节。详细的我就不展开说了,这些都是管理学学到的东西。
那么回到问题上,什么是城市管理?从百度百科中查到是这样的,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城市管理的主体个人觉得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指的就是城市政府,而广义的指的是城市政府和某些社会组织。城市的执行者也就是执法人员,这让我想到执法人员的素质很重要,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在约束紫的情况下又要管其他的人。他们应该具备什么品德指的探讨。
城市管理的意义毋庸置疑就是使城市的正常高速的运行,使生活在城市的人感到幸福,不仅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能实现精神上的需求。一,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
个人的感受:城市管理强调的是城市政府的领导者,城市管理的方法其实大多来自于企业管理的理论。城市治理个多的是考虑城市政府之外的其他力量,如盈利组织,NGO等其他利益主体,政府如何在其中发挥主导者,调动多方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去管理这个城市,解决城市中的等等问题。如住房,我们得依靠房地产公司,但是又不能任由其发展,开发商肯定是为了利益最大化,你给他绿地率30%,他绝对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政府在卖地给政府的时候,往往会通过一些手段激励开发商进行公益性投资,如如果开发商能在居住的地方建一个公园或者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提高该地块内的容积率。这样能实现三方共赢。城市政府往往受到中央政府的管控,在没得到国家的授权和资源,城市政府的自主性不高,其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很微妙,中央政府下权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依据上级的指使进行管理,中央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但是地方政府往往会出现许多的突发事件,有时候来不及向上级请示,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有时候自身产生的某些问题又会影响着中央政府。所以城市政府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能够积极影响着中央。现在城市问题不仅仅是单个城市问题,它往往是一个地区,甚至全球,如中国的雾霾和河流治理。突破行政区域,所以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必然是越来越频繁的,如河长制的制定。
城市区域治理可选择的模式
1、兼并。在新郊区发展前兼并;与已建区的兼并2.合并。城市与周围郊区的合并;两个及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的合并;城市和县的合并3.城市区域行政当局,组成服务供给理事会和机构。单一的多功能行政当局、董事会或机构;专门目的服务行政当局、董事会或机构4.组建区域服务供给伙伴关。系地方政府间的服务供给伙伴关系;地方政府与省政府间的服务供给伙伴关系;地方政府与私营机构间的服务供给伙伴关系5.正式的双层次政府结构的建设。指派成员;直接或非直接选举产生6.权利和服务性供给的集中化。向高层次政府集中;向外部服务机构集中7.私有化。跨越行政界线的或所有功能的私有化8.不做任何事
-------引自顾朝林.论城市管治[A].顾朝林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C].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二,城市管理与城市政策
一个国家和城市往往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人们生活在这世界上都必须遵守,城市管理往往依靠城市政策去执行,依靠法律赋予的权力,对违法的人绝不姑息,所以城市政策的研究对城市管理至关重要,两者相互关系,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会成为政策问题,而城市政策指导城市管理。城市政策包含很多方面,如政治,经济,社会等等。
第四篇:城市管理
(一)“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治理城市病是实现中国梦,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
1、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2、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3、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4、加强污染治理,实施增绿扩绿工程,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切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的城市经济。
(二)联系实际例子
据了解,自2010年,季建业上任南京市长以来,就一直主推全城雨污分流工程。根据当时的计划,从2010年至2014年底投资人民币180亿元,在南京市全部城区实施这项常见的城市排污排涝工程。其原本目的是让城市污水和雨水,进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进入污水处理场所。然而由于着急“上马”,该项工程在没有大面积征集民意的情况下,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全城动工。“花了上百亿财政资金的全市工程,市长说上马就上马,既没有开市民听证会讨论,也不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到处开挖,处处都是工地、条条道路都堵车。”几年来,南京市到处都听得到市民对雨污分流工程的抱怨和意见。
据该市住建部门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目前实施的工程其实并不科学,“城市污水厂和主管道这些‘大动脉’没建好,小街小巷的‘毛细血管’就全面铺开,就算建好了也没法立刻投入使用。”
该市住建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叫停后,将深入研究雨污分流的部署,保证先建成一片,使用一片。“周围污水管网条件不成熟的不急于上马;项目开工前必须通过市民议事会来研究方案,不仅要让百姓知道,还要公示出去,不仅前期布局要公示,具体到某地今后要有一套制度规范,凡是没有召开市民议事会的、没有聘请市民监督员的,就不得开工。
(三)小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和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又浪费大量资金。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重在外在建设,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形成现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长官意识重,来一个新领导,改一次规划。
2、城市建设标准低,城市生态环境差。
3、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4、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
5、城市管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策划。
由此可见“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造成的,其后果是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理城市病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业2
一、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准确定位城市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一方经济、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走依法管理与亲民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
1、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本质
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兴办市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城市管理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2.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一座城市要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城市经济管理要为城市发展提供经济支柱。但发展不是盲目的扩张,城市经济管理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经济目标,也要防止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3、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是物质基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城区格局、行政区划分、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需要来综合平衡,不能凭脱离当前实际,乱审批、乱规划、滥圈地,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城市建设无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4.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由于各地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人口情况等因素不同,城市管理绝不能照抄照搬,搞一个模式,必须要立足实际,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的发展和定位要兼顾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能超过当地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要防止大城市病的产生和恶化,城市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要为市民服务,而不是为了领导的政绩需要。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
二、在城市管理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为中心,解决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生产关系问题和上层建筑问题。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
各地城市的政府部门应该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性质、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战略和规划既要关注当前社会,又要放眼长远。战略和规划一经制订,必须坚持执行,要用类似地方法规的形式进行保障,杜绝出现换一任领导换一个发展方向的怪象。(二)要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超出现实条件的发展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要根据当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速度和规模,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市政公用设施要跟上发展速度。
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生活、生产正常运行的保证,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城市政府要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三、要合理运用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城市经济管理要突出以法治市。要完善在城市经济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做到凡事有法可依。要强调法治观念,做到有法必依。要杜绝长官意识,减少城市经济管理中的人情关系网。
(二)城市经济管理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城市政府要通过金融、财税等经济杠杆,来调整城市经济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要尽可能减少直接干预,要利用市场的自身来进行自我纠偏。
(三)城市经济管理要灵活运用行政手段。在一些关系民生的重要经济领域以及市场失灵时,城市政府要及时、有效地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防止出现严重的经济比例失调,保证国民经济全局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作业3 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学习体会。体会一: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一书,从社会学和行政学,管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一下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了解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对我国社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社区改革经验的总结,从理论上对社区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区自治管理,确实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民主化进程,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也必须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区管理理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社区建设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也不断加快。从而,要搞好城市管理,就必须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让社区在城市管理方面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再次,在我国城市管理中,传统的“街道模式”正在逐步向现代“社区模式”转变。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而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也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管理,我认为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方法,推动社区管理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和网络化。要加强社区管理的建设,促进社区管理的合理化和专业化,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管理体系,促进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和
科学化。要建章立制,健全法规,促进社区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总之,搞好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既需要领导重视,加强宣传引导,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扩大服务队伍,更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法制建设。
作业4
一、填空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5、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4、D
5、D
6、D
7、B
8、AB
9、A
10、ABCD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城市行政区划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设置模式 C.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D.设市的标准
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城市。A.银行信赖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 C.适于居住的 D.有竞争力的
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ABD)。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D),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D)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A.规模经济 B.集约经济 C.成长经济 D.循环经济
6、截止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D)以上。A.37% B.38% C.39% D.40%
7、(B)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A.信息 B.决策 C.执行 D.保障
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B)。A.政府协调 B.民间协调 C.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9、近代城市规划始于(A)。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词解释
1、城市营销:
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城市社区管理
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
3、市行政管理体制;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2、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3、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五、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当今世界处在信息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
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五篇:城市管理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心人员内部及与外部责任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工作效能,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区城管监督中心实行工作例会和区级责任单位例会。
第三条 中心工作例会每月固定召开一次,责任单位例会每半年固定召开一次。
第四条 中心工作例会由中心主任主持召开,中心全体人员及值班长、运维人员、保安公司大队长和中队长参会。会议主要内容是:
(一)汇报近期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报告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工作措施;
(三)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学习有关文件;
(四)中心主任安排布置相关工作。
第五条 区级责任单位例会由我中心召集召开,区级各责任单位指派一名负责人参会。会议主要内容是:
(一)汇报半年来各单位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对平时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沟通。
第六条 各参会人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如有紧急情况未能参会的,需提前向中心领导请假;
第七条 每次例会派专人做好会议纪要并存档,同时发放给局领导、中心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