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民办学校内部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_职教论文
县域民办学校内部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上栗县二中 陈伯坤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县域教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民办高中像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县市迅猛发展,这是县域教育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国家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校也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于2003年创办的,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民办学校。从我校四年来发展的曲折过程和邻近县市民办学校发展状况,对县域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结合自已的一些工作经验以及我所思、所学、所看,从理论、实践、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上对县域民办学校内部管理面临的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的科学定位与学校的发展县域民办学校,绝大多数是在当地县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支持下创办的,享受了一定优惠待遇,开办时红红火火,一开始就上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给学校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同时给学校的今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是一些投资者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扩大学校投资规模,使之超出了教育市场发展需求,造成资产闲置,负债运行,给学校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我校就曾出现这种情况,第一年招收近1200多名学生,投资者第二年起就完成了三幢教学楼,三幢学生公寓和三层的大型餐厅投资建设,可容纳近4000人就读,可学校的在校生一直在2000人左右徘徊,造成资产闲置,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二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对民办学校管理缺乏经验,管理跟不上,造成教学管理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出了一些问题,拉大了社会、家庭及部分学生对学校期望值的距离,直接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招生人数每况愈下,近二年秋季相当部分民办学校招生人数严重不足就是佐证。因此,民办学校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而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学校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发展规模等重大问题的原则性界定,她要与当地教育发展水平相适用。民办学校,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是假话,但完全考虑经济效益肯定办不下去。一些民办学校场地是租用的,开始招了好几个班,有点效益,投资者就想回报,不愿在教育、教学上继续投入,急功近利,一、二年后招生人数急剧下降,学校难以为继,只好停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民办学校定位时,要有教育市场的观念,市场最大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定位,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家庭的教育需求是什么?社会对民办学校的需求是什么,办学者要心中有数。定位要尽量切合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需求,这样,民办学校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否则学校的发展将会受到制约,受到教育市场规律的惩罚。
二、人文管理与制度建设县域民办学校大都创办于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沐浴着新世纪的气息,提出了全新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以教师为本,关注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以“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以平等竞争机制吸引人,尊重教师的感情;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努力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氛围,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重视感情交流,实行人性化管理,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但是作为民办学校,机制灵活,人员流动性大,更需要制度建设,以建立长效的管理体系。一些民办学校,管理人员经常变动,甚至一年换两轮校长,办了几年,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管理上随意性大,影响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搞不上去,造成学校生存危机,这是多么沉重的教训啊!我校开办的前三年就吃了这方面的亏。从二00六年以来,我校在坚持人文教育、人文管理的同时,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并结合现实的情况,对学校以前的制度进行全面的修改、整合,整理成册,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用制度用人,用制度管人。现在我校逐渐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淡薄名利、辛勤耕耘、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empirenews.page--]
三、寄宿制封闭管理与学生的自我发展民办学校大多选择封闭式、寄宿制管理,有其历史和现实需要。民办学校,尤其我们内地的县域民办学校,一开始是作为县域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而发展起来的,它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是县域中学录取线以下的学生,成绩、行为习惯起点相对较低,只有采取优于公办学校的管理办法,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取信于家庭、社会,才有生存的空间,寄宿制、全封闭式管理模式在民办学校中就这样被采纳起来了。她具有明显的优点。主要是:一是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二是有利于学校全天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三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跟踪调研、跟踪服务;四是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早、晚自习、课外活动等时段作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这各时段的功能作用。但是,这种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加大了学校的责任,决定了学校必须像一个家庭一样,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而且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教师必须像父母一样教育、管理、照顾、服务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民办学校大都配有保安、宿管员、生活指导员,加上班主任、值日行政、教师,24小时全天候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行从早上起床出操到晚上就寝熄灯,实行“全程管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员服务”的管理模式。除节假日学校放假之外,任何学生不经班主任和政教部负责人批准不得出校门,这样的无空档的封闭管理,减少了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影响,保持了学校这块“净土”。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如果不辅之以人文关怀,很容易造成校园“死水一潭”与世隔绝的局面,缺乏生机和活力,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对校园生活感到乏味,学习上会产生厌倦情绪,对学校管理会出现抵抗情绪,这样就会造成大面积流生,影响学校的稳定,对学校招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在我省的大多数县域民办高中是有深刻的教训的,我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就是把校园建成“小社会”。学校配有完备的生活设施,学生公寓、食堂、商店、医务室、保安室,建有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区,建有五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羽毛球场和含八根道的四百米的标准运动场,有阅览室、图书室和多媒体教室,以满足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需求;二是把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平台。①在教学上,实行分层教学,高二文、理分科由学生自由选择;②开设美术、体育、音乐等特长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行选择,配有较强的特长师资,对学生进行个性、特长培养;三是指导学生成立了小记者团、校报社、鼓号队及书画协会、音乐会,每学期举办文艺汇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各类文体比赛。同时,积极参加市、县教育系统举行的各类节庆、技能竞赛活动,如:近日举行的全市中等职职业学校“广洲•四海洒家杯”技能大赛上,我校与来自全市各职业学校的数百名选手同场竞艺,勇夺一个一等奖、三个三等奖,充分展示我校师生的时代风采、教育、教学成果,使“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完美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新型高中生。[!--empirenews.page--]
四、诚信办学与招生宣传现在的教育对家庭而言是智力投资,也是教育消费。作为投资,投资者需要预测投资回报;作为消费,消费者需要明明白白的消费。诚信办学要求办学者向家庭、社会将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许可、收费许可、收费标准、安全管理措施,纪律、生活、卫生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等予以公示,这是家庭、社会对学校的一种需求,办学者应尽可能给予满足,以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这是无形的广告。可一些民办学校缺乏勇气,不敢公开,庶庶掩掩,而在招生宣传中,任意夸大其词,虚假成分太多,并且还随意许诺,而实际上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其结果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把自己的市场给弄丢了,更谈不上扩大自己的市场,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民办学校前途越来越暗淡的原因。在这方面,我校通过四年来的经历,获得了一些体会。一是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的原则,将办学许可、收费许可、收费项目及标准、安全管理措施、各项管理制度等公示在醒目位置,并向社会郑重承诺:学校实行一次性收费;开办“宏志”班,中考分数达到一定档次分别给予500元/学期、300元/学期或学杂费全免等优惠助学金;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有体育、美术、音乐等特长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减免学杂费的资助。四年来,学校助学资金达100万余元;二是把招生宣传与学校重大活动结合起来。如对每年一次的家长会,我们相当重视,把它作为向家庭、社会展示我校教育、教学成果的盛会来开。校门挂上欢迎横幅、彩旗,举行锣鼓仪仗欢迎仪式,组织家长观看体操、艺术表演,观看学生书画展,多媒体课件,图书、阅览室、实验室,查看学生公寓、食堂、商店等管理情况,以班为单位,进行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座谈,家长填写《评学校反馈表》,给每位家长发一张其子女在校情况反馈卡,使每位家长感受到学校对他(她)的尊重,感受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感到了自己的子女在校受到关注,比什么宣传都有效。三是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节庆文艺、体育活动,并且获得较好的名次,展示我校教育教学成果,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这些工作,就是最好的招生宣传,功不可没。
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县域教育发展程度,制约着民办学校的发展。现在每个县的县中都被列为省重点,举全县之力办好县中是每个县市的通常做法,集中全县最好的师资、最好的生源,把全县中考成绩前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全部招入其中,其他中学,尤其是民办学校招收的学生中考成绩普遍较低,甚至是100—200分,面对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不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让“人人成才,个个升学”,吸引不了生源;如果不实实在在地抓好教学质量,考上一些二本及二本以上,那么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期望值,最终丧失市场。我们认为,在办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化学困生和后进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等方面,必须贯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而在学生的学习要求上,又必须实实在在地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以适用目前的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做法是分层教学。
一、提出“确保优秀生,争取希望生,培养特长生,鼓励后进生”和大部分学生上大专,优秀生和特长生上本科的培养目标;
二、学校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的根本,制定了《教学常规》、《教学质量评估》等教学管理制度,按规定组织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要求教师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辅导好每一名学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加强集体备课,每学期老教师至少上二堂示范课,中年教师上二堂优质课,新教师上两堂演练课和两堂汇报课;完善考试评价,建立了月考制度,加强了教学的过程管理,每月对教师的备课、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进行一次大检查,结果与考评奖惩挂钩。
三、不断充实音、体、美、武术特长师资队伍,开设“四个一百”特长班,对一些文化成绩平平而有一技之长或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把他(她)们的潜能挖掘出来,使这部分学生达到升学目标。
四、对优秀学生给予特别辅导,尤其是对其中的弱势学科,采用的保姆式辅导战术,进行“磨尖治拐”,确保考上好的本科;对其他大部分学生,定位于考上大专。近二年我校毕业生录取大专以上的升学率近达80%,基本实现“人人成才,个个升学”的目标。[!--empirenews.page--]以上所涉及的问题,是县域民办学校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各校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这些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思考。办学者不仅是要资金投入,更重的是要全心身的投入。只有对民办教育充满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这番事业有着百折不扰的执着追求,才能把这番事业做得有声有色,才能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第二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规范公司的经济运作行为,促进企业有效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基本涵义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入手,进而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企业内部管理 必要性 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个以企业自身实力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局面正在和即将形成。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成为大多数企业必修的新课题。
一、企业内部管理概述
1.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
《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产(业务)、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人与物的因素的活动。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进人市场。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只有那些自律意识强,企业形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
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抓质量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第一责任者,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认真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抓资金管理,需要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要坚决改变用人观念,拓宽视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任用一批能人,不拘一格,敢动真格地选好配好企业的厂长(经理)。在选拔和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时,首先要考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提拔到厂长(经理)位置上,尤其要配备好企业的“一把手”,使其成为率领企业职工奋发向前的领头雁。其次要从德、才、识、体等方面注意发现任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
3.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用严格的奖惩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其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潜能。人的潜能不会自然发挥出来,而是必须用激励的手
段使其产生“动力”,“动力”的产生是靠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种类。如生理需要、社会需求、物理需要、精神需要去引发。如何才能让员工产生“需要”并且能逐步发展,从“需要”促使其产生心理张力,引起其产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动机”推动其去“行动”,实现达到“目标”,“目标”实现的同时需要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需要使其产生新的“需要”。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人不断地被激发,潜力不断地发挥。这每个循环的运转过程都需要企业“帮助”产生,即建立起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员工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凝聚人心,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最大的力量源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来抓,这对于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关于民办学校八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民办学校八个问题的思考
民办学校在中国实际上并不算什么新生事物,但由于建国后出现了数十年的断代空白,因而很多的人对它的出现尚感陌生,再者由于诸多原因,各地民办学校的发展情况差异也较大,从办学者来看,由于认识不同,目的、方法各异,其发展状况自不相同;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态度上、管理上、甚至认识上差别很大,自然也不能不影响民办学校的发展。从其实际情况观之,满腔热忱支持者有之;不冷不热,不闻不问者有之;等待观望,任其自生自灭者有之;表面支持,实则反对者,虽不多,但亦有之。民办学校发展除自我完善外,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
近来,由国务院制定的《条例》对民办学校的方针政策,办学的基本原则,民办学校的地位作用,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适时而必要的。但在民办学校发展中最需要的具体政策上的支持则缺少明确,在许多统一性的规定中理论准备略显不足,故而,不一定有利于全部民办学校的发展。
此外,民办学校除政策的支持,法规的保护和自身的完善外,理论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诸多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活动等均需加强理论建设,只有如此,民办学校的管理,才能臻科学化,发展才能趋于规范化。下面想就学校特色创建、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等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关于特色创建作为民办学校,是要创建特色,但特色不是“标新立异”,不是“人无我有”,也不是“刻意求新”,特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反映和体现。作为教育思想,它是素质教育理论百花园中的一个新品种;作为教育模式,它是素质教育中多种模式,如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谐教育等的一种模式。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一些观念上。
特色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从实质上说是个性教育,共性是寓于个性之间的。从这种理念出发,特色教育思想对教育的三个元素,即学校、教师、学生分别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学校而言其发展目标是“规范”加“特色”;就教师来说是“达标”加“特艺”对学生的培养则是“合格”加“特长”。学校的“规范”是学校的共性,“特色”是学校的个性。教师的“达标”,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要设计的教师岗位素质标准,它是教师的共性。“特艺”是教师的独特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它是教师的个性。学生的“合格”是学生的共性,即基本素质达到的基本标准,特长则是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特色学校的建设,促进和推动学校规范化的建设;要致力于培养教师使其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及教学风格,促进和带动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努力开发学生的特长,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三个发展目标,中心目标是“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此,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兴趣、爱好、特长,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带动全面发展,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成长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这就是特色教育的育人模式。但这个育人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上看需要一整套运行机制,微观上看则需要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但仅此还不够,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要为学校定好位,找好坐标,二要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特征,抓住时代精神。深刻地理解时代,并对时代有一种疑重的历史感和庄严的使命感。应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价值观,以此构筑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形态,构建自己独特的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组织管理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特色”的形成。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或管理者,特别是管理者,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如果缺少系统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的指导,没有理智上的信念,没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必然会茫然无所适从,而只能
靠批示、指令过日子,或借助于别校与他人的“先进经验”来解决学校的重大问题。如是根本办不出学校的特色,更谈不上创建特色的学校了。
于师资队伍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个始终困扰着民办学校的大问题。我们都知道,民办学校师资的挑选范畴有限,事实上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他们能“发挥余热”已属不易,苦要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则实为强人所难,少数年轻应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因而忽冷忽热。现有任教于民办学校教师中有的受着“利益驱动”原则的支配,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更为重要的是很难激活他们对学生的爱心。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民办学校的兴衰与存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民办学校如何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成为民办学校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了。
数量足够,对于我们民办学校,其比例原则上较公立学校要宽松些,这是目前生源情况决定的。
结构合理是指系统各要素合理的联系与组合。教师队伍的结构,一是指智能结构,主要指教师适应教学并管理学生的任务的需要。二是年龄结构,应该老、中、青结合。从教师的整体队伍来看,必须形成一个理想的梯队。不然,就会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质量合格。教师首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做到,热爱教育事业,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为人师表。
队伍稳定。稳定教师队伍,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重要的是:
1、恰当的使用。首先是学用一致。其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之成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的积极力量。其三是职能相称。对教师来讲,教哪个年级,教哪个班,都是值得慎重研究的。谁适合做教研组长,谁适合做班主任应该慎重挑选。其四是信任鼓励。同时在工作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支持他们。
2、正确对待教师的需要。关心教师的需要,合理解决教师的困难,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对我们这类民办学校来说,除工资待遇、生活待遇外,就是要解决养老基金的问题、职称评定的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能逐步得到相应的解决,那么,就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3、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发展。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以直接交往为前提,以需要为依据,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标志。不管什么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情感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内聚的粘合剂,是群体和谐团结的保障,因此,必须创造一个能促进群体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以增强群体内聚力的条件,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4、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都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
一是在职自学提高;二是离职脱产进修;三是请讲师团到校进行培训。民办学校目前应该把在职自修作为培养提高师资水平的主要途径。当然,也可兼用第三种培养提高方式。可以是以老代新、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还可以是请专家来校讲课等。“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密切结合教学进行自学和互教”。自学之
路是一条潜力最大、人才辈出之路,是一条提高师资水平,最实际和有效之路。关于教育科研我们东方明珠学校三年多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面对新的办学体制,新的教工群体,新的外部环境,新的生源变化等,走老路是没有希望的。只有从教育科研入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去探索其规律,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根本途径。而要这样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注意五个结合,消除五种心理障碍。
一、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干部和教师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的极好途径。例如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但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研讨,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同样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种思想的转变,对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至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生了较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依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改变单凭经验管理的状况,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显然,开展教育科研这不仅是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领导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神秘莫测、高不可攀,是额外负担的失当认识。参加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完全有条件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根本没有什么神秘,更不是额外负担,特别是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可靠基础。所以热心于教育改革,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只要亲自“下水”,通过实践,是一定会取得成果并尝到教育科研的“甜头”的。
目前的确有很多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当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少困难,可是,只要我们把科学研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么教育科研不仅不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额外负担,相反可以成为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依靠,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研究得越深入,工作的效果也就会越显著,教育科研能力也会在实际研进程中得以提高。
第三个问题是明确科研和教研关系。科研和教研既有密切关系,又不尽相同。教研可为教育科研提供原料和基地,首先教育科研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很多教育科研的课题都是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可以说离开教研工作,教育科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这种实践就带着一定的盲目性,教研工作更是如此。教育科研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每深入一步,教研工作的层次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然,教育科研与教研工作也有不少区别,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是直接目的不同,教育科研的直接目的是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教研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搞好教学工作。如对“集中识字法和传统识字法”这个问题,教育科研所探索的是哪种识字法更好,为什么?教研工作则是研究如何把效果更好的识字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提高识字效果。虽然,教研工作也有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但这不是它的直接目的。其次是作用不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科研起着创新、发展的作用,教研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维持、巩固的作用。总之,教育科研与教研有不同的特点,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通过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有所发现,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又通过教育科研,提高理论水平,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
二、注重“五个结合”第一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即首先对本校教师、干部进行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一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奉献精神的科研骨干队伍。
在科研课题设计上,先着眼解决学校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开发一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又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课题。第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科研应以本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不管研究什么课题,都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因此,开展科研的前提是要重视并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重视科研中产生的新理论、新知识的物化,注意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三是研究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科研必须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相结合,从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从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第四是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学校教育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未来和现实的结合点上选择研究课题,努力做到以发展的趋势引导现实,促使现实向理想的未来转化。
第五是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科研,在规划课题时,当然主要是研究关于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大量问题,不过,也要研究涉及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的一些问题。在研究力量上,必须重视外部的力量,争取外部的支持与帮助。
三、消除开展教育科研的五个心理障碍一是习惯心理。教师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熏陶,所学的专业理论课则是并未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教育学,执教以后耳濡目染的又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方法,轻车路熟不费力气,这就使他们对传统的东西产生适应性。“教了几十年的书,难道还不知道书怎样教吗?”诸如此类的思想,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开展。
二是从众心理。一个新教师刚上讲台时,也许不无改革的愿望和抱负,但看看周围的同事,无论水平高低,教龄长短,授课方式大同小异,于是不由自主地向众人看齐。“跟着大多数人走总不会错”。这种观念足以使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
三是迷信心理。有些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需要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经验、高深的理论,自忖不是这块料。这是教师不了解广义的教育科研,乃是变革传统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的种种尝试,人人都可以进行。即使从事某项科学实验,所需要的条件也是相对的,更何况,所谓“功底、经验和理论”,归根到底是要在实践中特别是变革现实和实践中才能逐步获得和提高。
四是保险心理。教师搞教育科研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也会使一些教师产生后顾之忧:怕苦而无功,怕闲言碎语,特别是怕影响了升学率,与其搞教改冒险,不如老办法保险。
五是逆反心理。也有些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着不信任感,认为那些东西都是“赶时髦”、“搞花架子”。他们认为只要功夫到家,没有教不好的书。至于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
教师存在着这些心理障碍,淡化了他们的科研意识,消蚀了他们进取精神,浇灭了他们的创造火花,减弱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使得现代教育观念难以传播,先进教改经验难以推广,教育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而消除这此心理上的障碍,作为民办学校的教育科研组织尤需作出努力,狠下功夫。
第四篇:民办学校的税收问题思考
民办学校的税收问题思考
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周开君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民办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对于民办教育的税收政策研究尚处于在探索阶段,所以不少民办学校对于自己在是否要纳税、如何纳税等方面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本文结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有关精神,全面解读民办教育税收政策,帮助民办学校澄清错误认识,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合法维护税收权益。
一、民办学校应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有观点认为,按《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作为不要求回报或者只要求合理回报的非营利组织,应享受免税待遇。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按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公民均有法定的纳税义务,并不以是否是营利组织作为是否纳税的标志。从我国税收政策体系看,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征税税率等根据国家税收的调节功能而定,不应简单地以自己是否是营利组织作为是否纳税的标志。其实,从《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规定看,就包含了民办教育应当依法纳税的立法精神。
既然是纳税人,就应当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在税收实践工作中,有学校认为,只有发生了纳税义务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理由是《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应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依据国务院的这一规定,有民办学校认为是否需要进行税务登记,以是否发生纳税义务为前提,也即只有发生了纳税义务,才进行税务登记。
这一观点也是错误的。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办理税务登记。”同时,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可见,《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直接规定“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都应当进行税务登记。所以,依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民办学校应进行税务登记。
如果不办理税务登记,按《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则可能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当然,进行税务登记并不表示就要纳税,只有当有应税收入时,才依法纳税,税务机关才依法征税。因此,民办学校不会因为税务登记造成对自身发展的不利。
二、全面解读民办学校的基本税收制度与政策
第一,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学历性教育收入免征营业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对于教育劳务收入有条件免营业税,具体免征营业税的条件是:一是从事学历教育而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二是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三是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
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四是托儿所、幼儿园提供养育服务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
根据这一规定不难看出,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其上述四类特殊教育劳务收入一律免征营业税。而以上四类以外的收入,则不在免税范围之内。特别强调的是,“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是指对列入规定招生计划的在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按规定标准收取的学费、住宿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伙食费、考试报名费收入。而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第二,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育劳务收入不征企业所得税
对民办学校的教育劳务收入是否应当缴纳征收企业所得税,应当全面理解。按2004年2月5日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的规定是,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学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显然,按照这一规定,无论是否是民办学校,只要有关教育劳务的收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应当缴纳所得税。但实际上,由于大部分公办学校的收费尤其是正常经费均是财政拨款或者收费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所以,公办学校在税收实践中往往可以享受不征所得税的待遇。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学校是否能享受不征税待遇,关键标准在于其教育劳务收费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是否享受企业所得税不征税待遇进行了更具法律效力的明确规定。《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按这一法规,民办学校是否享受企业所得税不征税待遇,关键标准在于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是否要求回报。如果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合理回报,则民办学校应视和公办学校一样享受有关不征税待遇。
笔者个人认为,完整考察这两个涉及教育税收的规范性文件,可以看出它们在总体立法精神上并不矛盾:首先,如果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或者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则无论其教育劳务收费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则民办学校均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其次,如果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或者出资人不要求合理回报,则可以视同公办学校享受不征税优惠,但也并非就是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范围仅限于财政拨款、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第三,如果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或者出资人不要求合理回报,则财政拨款或者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则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民办学校的非学历性教育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对于非学历教育收入(主要是指进修班、培训班收入)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要区分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如果是公办学校(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其非学历性质教育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则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是民办学校,则需要缴纳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从这一规定看,民办学校的非学历性教育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第四,民办学校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显然,民办学校如果不属于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则需要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第五,民办学校应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严格地讲,个人所得税是学校专兼职教职工的纳税义务,并不属于学校的法定纳税义务。但是,学校作为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的支付者,又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无论是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均有义务在支付报酬时,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并扣缴个人所得税。关于这一点,民办学校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对于与学校签订劳务合同的专职教师、管理人员或者工人,应在支付工资时(按月),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严格按照“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的政策口径,按月减除免征额(2006年起为1600元)后,按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并扣缴纳教职工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第二,对于未与学校签订劳务合同的兼职教师、管理人员或者工人,应当在支付劳务报酬(按次),按次减除免征额(4000元以下为800元,超过4000元减除20%,按20%的税率计算并扣缴纳兼职教职工的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第三,如果专兼职的教职工纳税人拒绝学校为其代扣、代收税款,学校应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由税务机关直接向纳税人追缴税款、滞纳金。如果学校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导致国家税款流失,学校作为扣缴义务人,应当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三、民办学校如何防范税收风险
税收作为国家依靠社会公共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形式特征上具有鲜明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作为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理应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履行规定的纳税义务。
但办学毕竟不同于办企业,无论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还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都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营利组织,所以,作为民办学校更应当认真研究税收政策,防止税收政策理解错误所导致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一,慎重决策是否需要合理回报。根据教育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如果民办学校不要求合理回报,实际上与公办学校的税收待遇是一致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享受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如果民办学校要求合理回报,则应当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当然,按《实施条例》规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具体的优惠办法尚未出台)。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是否要求“合理回报”,是民办学校出资人应当根据办学宗旨和目的,慎重考虑的问题,正确选择“是否征税”,规避税收政策的导向风险。
第二,规范纳税流程。民办学校应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按照税收征管规程办理有关纳税事务。在办学之初,注意主动办理税务登记,及时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和纳税辅导,享受纳税人所应有的各项税收权益。在办学过程中,无论是否有纳税义务,应及时办理纳税申报,主动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及时纠正自己在税收处理上的错误,规避税务稽查的行政处罚风险。
第三,严格会计核算。在办学过程中,应当规范使用票据,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注意严格区分不同收入来源,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税收支出,规避因为财务管理所导致的税收风险。按税法规定,学历性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而非学历性教育劳务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如果民办学校在会计核算上模糊不清,税务机关可能依照税收管理的有关规定,从重征收税款,导致会计核算的税收管理风险。
第四,正确处理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目前大多数民办学校主要靠高薪吸引教师,而由于教师对税收的认识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他们比较注重眼前自己实际收入,所以不少学校往往靠减少个人所得税负担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总额,以保证教师队伍稳定。有些学校做假帐对付税务部门,有的在账面上降低教师工资,以实物充抵,等等,这实际上加大了学校的税收风险。笔者认为,学校应正确处理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一是合理选择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结构,提高吸引度,兼职教师工资的个人所得税免税减除额是800元,专职教师的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免税减除额是1600元,一般情况下,后者税率也比较低,所以,专职教师的税收负担低于兼职教师,如果有些已没有固定职业的教师长期在学校兼职,税收负担
显然重于专职教师;二是严格区分工资性收入(工资、奖金、福利)和教师科研经费之间的界限。有些学校将实质上的科研经费连同工资发放,导致了工资收入虚增,增加了个人所得税负担增加;三是严格区分教学设施投入和工资之间的界限。有些学校为了加强保管责任,将笔记本电脑等学校正常教学设施直接发给教师个人,成为教师个人资产,使得教师实际收入虚增,个人所得税负担自然增加;四是严格纳税责任。个人所得税是教职工的纳税义务,教职工达到纳税标准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学校不应越俎代庖,代为履行纳税义务,或者事先不明确纳税责任,使学校承担潜在的个人所得税风险。
第五,正确处理征纳纠纷。目前税务机关正按“规范执法、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收率、社会满意”的要求开展税收管理工作,所以,在出现税收征纳纠纷时,民办学校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先执行税务机关的税务处理决定,然后向上级机关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或者依法提起税务行政诉讼,一般纠纷会得到妥善处理。如果学校在出现税收征纳纠纷时,企图依靠政府干预、讲人情、软硬兼施等非法律途径来解决,往往可能贻误战机,错过法律规定的救济时间,最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六,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境内、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例如:用于举办民办学校这一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减征或免征关税政策;企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捐赠,可在其缴纳所得税前扣除一定比例。另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定的财政返还政策,以补偿学校。所以,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界的经济援助和政府的财政支持。
第五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管理需要而产生的,是对政府的公共支出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在我国,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和收支矛盾的越来越突出,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当前财政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的要求和财政部统一部署,我国从2001年开始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北、福建等地进行了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小规模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本文拟对我国财政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主要问题
(一)未形成财政支出讲效益的制度环境。
从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实际看,这项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 Act, GPRA),通过设定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比较绩效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绩效评价,提高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颁布了《支出综合审查》,要求政府部门每年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议》,以确定绩效目标。在财政结束后,进行的绩效评价,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目前,绩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英国政府最重要的公共管理制度之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整个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仍是一遍空白,财政支出要讲效益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证。
(二)未形成财政支出讲效益的监督环境。
对财政支出的监督一般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大、审计和财政部门自身。目前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的评价;二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范围仅限于财政支出本身以及延伸的单位财务,未扩展到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综合评价;三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目标仍仅限于“鉴证”形式,通过查找财政、财务存在问题,规范财政管理,未转变为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四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方式仍是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和报告”的事后审查,未转变为事前确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
(三)未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纳入整个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绩效预算管理全面引入绩效管理思想,以成果为导向,将追求最大绩效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将实现既定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将财政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作为衡量管理活动的根本标准,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项管理活动中。预算分配着眼于资源配置后能够取得的绩效,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预算执行着眼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为此,绩效预算编制、执行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作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撇开绩效预算编制和执行谈绩效预算评价如无源之水。
(四)未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纳入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范畴。目前,我国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执行主体;二是缺乏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需要,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标准体系;三是评价层次和重点不清;四是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
二、对策分析
(一)合理划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层次。
根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评价主体和客体不同,可以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为四个层次: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单位),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计部门等,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
(二)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各国政府自身对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要求,更是国家对高效政府的制度约束和手段。西方国家通过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的法律地位,来不断推动财政预算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即预算拨款由传统的按收入拨款转为按绩效拨款,从过去对预算的重过程管理转变为重结果管理。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近乎空白,中央和地方均处于分散探索阶段,极大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成效。为此,我国首先要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约束力,强化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手段,为今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律基础;其次,统一制定有关制度,明确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等。
(三)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过程中。
绩效预算管理从程序上可分为制定战略规划、编制绩效计划、编制绩效预算、执行绩效预算、开展绩效评价和编制绩效评价报告等五个步骤。
战略规划是立足于长远和宏观而制定的中长期计划,一般以五年或十年为战略规划期。绩效预算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包括政府战略规划(即目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部门
战略规划。部门战略规划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国家产业政策、政府战略规划,所研究制定的包括部门工作和重大项目在内的中长期工作计划,是政府战略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化,一般包括部门发展整体目标、部门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期成果、战略行动计划、相关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报告等内容。
绩效计划是战略规划的实施计划,不仅包括政府和部门内所有财政预算资源,也包括目前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各类资金或资源,是一个综合使用各类可支配资源所形成的绩效计划。绩效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阐明绩效目标,详细阐明为达到已定绩效目标所需要的工作程序、项目、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其他资源等情况,建立用于衡量预算项目成本、服务水平及产出和成果目标的绩效指标体系,提供预算项目决策分析及执行结果评价的绩效评价方法,说明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绩效预算是绩效计划的财政预算表现形式,反映财政性资源预算安排的绩效情况,包括部门预算支出整体绩效和各个预算项目绩效情况。部门绩效预算一般包括发下具体内容: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部门预算安排背景分析、部门预算项目绩效。
绩效预算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等各个绩效管理主体,根据人代会批准的预算和政府批准的绩效计划,层层签订绩效目标协议书,明确各方责权。协议书中列明绩效管理项目,以及项目的投入、预算拨款、预期产出指标和成果指标、主体责权等内容,作为财政拨款和考核评价的依据;二是按绩效完成情况拨付预算资金,即既要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拨款申请表,同时还要提交项目当前进度情况。对于难以按进度完成的,部门要说明详细原因,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拨款;三是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执行反馈制度。
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绩效评价情况撰写的报告,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财政支出综合评价(形成政府绩效报告)、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形成部门或单位绩效报告)以及项目绩效评价(形成项目绩效报告)。
绩效评价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前面步骤效果的检验。因此,前面几个步骤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绩效评价的结果。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结果的应用也有利于前面几个步骤工作的改进。
(四)协调人大、审计、财政以及主管部门(单位)等绩效预算监督部门的关系,形成全方位的绩效预算监督机制。
一是要做好人大、审计、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单位)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建设,以从多个方面强化和推进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避免重复评价;二是要形成主管部门(单位)对财政、财政对人大的绩效预决算报告制度,落实全面绩效预算管理思想;三是人大和审计机关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计)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计)向绩效结果审查(计)重心转移。
(五)积极探索,分步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考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且刚刚起步,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方针来进行。一是在评价层次上,先以项目绩效评价为主,再推广到其他层次的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是其他层次绩效评价的基础;二是在评价组织实施上,先以财政部门为主,部门(单位)配合,再过渡到人大、审计、财政以及部门(单位)各自分工负责立体式的绩效评价模式;三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立上,先推行部门(单位)自评或考评为主,财政部门重点考评,财政协调部门(单位)共同制定评价体系,待评价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以及相关评价制度完善后,再过渡到以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评价方式。
(六)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配套改革。
一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最好作为项目库管理软件的一项子功能),便于监测项目预算周期的完成过程,收集、查询项目资料,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分析计算历史标准值;二是科学合理地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这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和有效组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三是硬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不同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机关和实施单位,对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目的、范围、程序、权限等做出具体规定,增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形成政府讲绩效、有绩效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