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城镇化六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

时间:2019-05-14 06: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提出城镇化六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提出城镇化六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

第一篇:中央提出城镇化六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

中央提出城镇化六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城镇化工作的负责人,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二篇:城镇化扩内需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扩内需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3-1-8

近期,城镇化成为政界词语。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到学界的热烈争论,再到民间的热情期盼,都指向“城镇化”这个焦点,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也得到了大家公认。但在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中,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潜力有多大?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是什么?过去十多年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内需却在萎缩的原因是什么?要发挥城镇化扩大内需作用的关键是什么?必须明辨这些问题,才可能使城镇化这台引擎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中,不仅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巨大空间,而且城镇化发展质量也有巨大差距需要“弥补”。目前城镇化率统计口径以居住地为主要依据,但在长期的二元管理体制下,城乡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而城镇公共服务的提供通常以户籍为前提,即:只有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才能享有完全的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按照户籍统计口径,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约38%,与通常认为的城镇化率相差13.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有近两亿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工。这些半城市化人口,其消费与城市人口在某些方面有巨大差距。例如,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

必须认识到,城镇化发展在数量水平上的巨大空间和质量水平上的较大差距正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扩大内需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住宅的投资需求;第二,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转移人口和其生活方式变化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例如,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每年仅满足新增城镇人口居住需求增加的住宅面积就达到6亿平方米;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平均消费支出增长近1万元。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十年,仍是我国城镇化较快发展的时期。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就超过1300万,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约为5.2万亿元,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并支撑4%—5%的经济增长。而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总水平可以从现在的10万亿元上升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按照这样的测算,在城镇化带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将由外需带动成功向内需拉动转型。

过去十余年城镇化进程中的内需萎缩之困

理论上,城镇化扩大内需展现出一幅美好图景,但1996年以来,我国已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和城镇人口的规模膨胀并没有带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如果从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96年—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率却由38.8%增加到48.6%;消费率则由59.2%下降到47.4%;净出口比重则由2%增加到4%,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我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8.8%。这一时期,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形成了投资和出口大幅提升,消费不断下降的局面。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阶段,城镇化扩大内需的作用没有激发出来,与传统城镇化发展中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土地等资源要素外延式扩张为主的模式有直接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土地要素的低成本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这意味着,我国

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而且基本快了一倍。另外,在GDP为导向的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倾向,例如,今年四五月间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完成了对代表性省份的调研,提出的“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显然,户改背后所隐藏的是弥合城镇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所需要的巨大投资。

大量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虽然名义上被“化”为城镇人口,但却没有实现“化”所应该体现的“性质与状态的改变”,无法享有城镇居民在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因此,只是半城镇化的“候鸟式”人口。在预期不稳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半城镇化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显然不同于城市户籍人口,消费能力受到严重抑制,因此,也难以真正实现城镇化扩大内需的“理论潜力”。这也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内需迟迟无法启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是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差距确实蕴含着巨大潜力,但能否把“潜力”转化成“能力”,关键在于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其核心则是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也是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即城镇化是人口为主体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通过城镇化发展,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环境,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宜居、以人为本的城镇。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成本投入的同时,其积极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可靠保障的较低收入人口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显著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增加地方消费税收入;人口集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人口集聚带来企业招工成本的降低,等等。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未来,城镇化重点必需转向提高质量和数量并重,在每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新增1300万城镇人口,并同等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公共服务的同时,要重点加快存量农民工市民化。总体上,可以按照渐进式突破的原则,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到2020年,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同期基本完成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据此,每年需要解决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总量超过2500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要注重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

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更加坚定,但这其中确实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钱从哪里来”和“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由谁承担;如何处理农民工市民化与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冲突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空间分布。

根据初步测算,实现一个农民工完全市民化,解决好包括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要投入10万—20万元。目前,这些成本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也是地方政府改革动力不足、并且“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的主要原因;在现行模式下,要“人手”不要“人口”,仍是地方政府最现实的选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求是农民工平等享有权

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类权益,这不可避免地要损害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例如,各地异地高考方案的争论甚至争吵,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缩影。抛开道德批判因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也要兼顾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诉求,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妥善处理好“钱”与“人”的问题,根本出路仍在于发挥改革红利,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

第一,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要发挥中央政府的资金引领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解决城市政府人口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增大问题;设立农民工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摊机制,对吸纳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补助建设资金,支持城市建设更多面向流动人口的社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设施。

第二,加快改革税制,逐步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改变现行发展模式,促进生产型税收向消费型税收的转变,逐步使消费税成为主体税种,改变地方政府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倾向。基本方向是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减少来自于企业缴纳的税,增加来自于居民缴纳的税收等,鼓励地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并吸纳更多人口。

第三,实施地区用地“挂钩”政策,探索设立农民工落户“土地基金”。在可控的基础上,促进用地指标的空间转移;实行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要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挂钩”。“挂钩”指标收益在确保农民工市民化有稳定可靠保障和居住条件的基础上,收益剩余部门全部用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用于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容量。

第四,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强化中小城市和城镇产业及居住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强化区域经济联系,疏解大城市区域经济功能,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

作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王大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1月08日

责任编辑:李惠杰

第三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全国每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总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他们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在城市取得就业机会,但仍然是农村户口,无法与当地市民平等地享受着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的发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可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我国大部分省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比较大。未来,仍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使他们更加安定的工作,并且市民化后可以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必须加快,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大任务。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挖掘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我国的农业人口转移在2012年达到了2.6亿人,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不断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在我国扩大内需方面具有最大的潜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定居,则要求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到城市生活,在住房、日常用品等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很大。另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转移人口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一旦离开他们,则产业链条就不能正常的运转。没有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则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就要在家里和工作地之间来回奔波,也会使城镇发展的产业链发生动摇,同时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的紧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单纯的务农也不能完全的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很关注的大问题,因为农民在我国占据着绝大多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则会减少农村生活的农民,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使农村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益,从而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最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现代的人民的平等、维护自身利益等方面的意识都相当的强,他们希望可以和城里市民一样享受到城市里的待遇,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则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极为不利的因素。

2、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仅仅依托新型城镇化的背景而不断地进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然存在着居多的问题和障碍要素。

2.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许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在城市当中务工,但是没有定居下来,因为在城市定居的门槛比较高,所以每年的春运“迁徙”的人们非常多,从而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农村的许多劳动力不再从事第一产业,实现了工作的的非农化,但是却没有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其次,城市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城镇的住房保障体系,许多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都居住在用人单位的集体宿舍、棚户区、城中村等地方,住宿的条件非常的差,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城中村”也慢慢的消失,农业转移人口的落脚之处越来越少,住房问题必定会影响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由于城乡一体化政策和制度没有真正的落

到实处,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不能与享有当地户口的市民享受平等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要使得他们的份真正的转化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社会保障,这是他们与享有城市户口的人相比存在的很大的不公平现象。

最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归属感低,因为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者居住环境等方面远远不能和城里人相比,这些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也发生改变,要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这个生活圈真的不容易,所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缺乏归属感,没有把自己当成这个城市的主人,并且他们大部分人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2.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最主要因素,农业转移人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投身于城市里的各行各业。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他们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资金与技术稀缺的国情下,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了农民就业、增加了他们自身的经济收入,也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低下,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自身的素质也不是很高。目前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部分也是农村的佼佼者,但是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都不高,进城就业的竞争力比较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转移市民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教育资金的投入一般城市也高于农村,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的师资条件和教育的硬件设施都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发展。

现行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和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民一样平等的享受社会保障福利,这样的制度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住房补贴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而使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这个大家庭当中来。

3、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

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方法。

3.1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身份和职业,更是农民社会文化属性与角色内涵的转型过程。为此,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户籍转变、职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在文化内涵上实现真正的转型。

首先,加大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把就业与农民转移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其稳定率。落实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形成惠及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完善就业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其次,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权利,上一代都辛辛苦苦的就是为了子女,所以,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政府要将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的子女纳入到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并根据区域人口变化的情况,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上学途径。

最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政府要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适应性和现代人的意识,加快其融入到城市社会的步伐。用人单位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使农业转移人口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从而慢慢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3.2完善城镇的住房保障制度

许多的住房是住房困难和住房闲置相并存,因为城市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在城市又开发了很多楼盘,而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却承担不起高额的房价,从而出现城市住房相对紧张,而农村的住房相对宽松的状况。因此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要建立健全住房

保障制度,解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要逐步地将农业转移人口有区别的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当中去。

3.3对农业转移人口推行居住证制度

推行居住证制度,使他们的迁移有了合法固定的住所,同时要推进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改革,缩小差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和教育制度等保障。通过立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权益。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刻不容缓,它是推行新型城镇化更进一步的核心任务。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是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关键,同时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城市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彭小文,兰东等.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2013.[2] 方辉振,黄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2013.[3] 陈攀,李永勤.从农民工问题谈农民工的市民化.2012

[4] 路幸福,方青.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005

[5] 葛信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2011

[6] 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2013

[7] 王桂新,沈建法等.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

[8] 杨肖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行为模式及其决定[D].2009

第四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

所谓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的实质,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应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农民从原来务农的村庄转入镇、县城、地级市、省城或跨省进入别的大中小城市务工,这是典型的城镇化发展形态。最近一个时期,我国一些城市积极探索,相继出台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城镇化,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2000~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5.9%。其症结是在现行财税制度下,地方“土地财政”扩张动机强烈,而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二是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2000~201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从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6.3个百分点,其实质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由此造成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并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削弱了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用。据测算,一个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居民,每年会增加1万元消费需求。如果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一庞大群体的消费需求就不能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影响产业发展。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缺乏在城市定居的预期,长期在城乡双向流动,过“两栖”生活,导致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不稳,不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经济社会地位长期不平等,成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人口积聚能力强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大城市要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要从实际出发放宽落户条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无论是承包地换户口,还是宅基地置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决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三是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明确城镇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相关公共支出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6

第五篇: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

2013-3-5 14:36:07来源:2013年03月05日 10:40:40 新华网3月5日(星期二)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温家宝]: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下载中央提出城镇化六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提出城镇化六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六大任务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六大任务 财新网 [微博] 2013-12-16 08:03 我要分享    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23 条评论 [导读]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主要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

    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分析5篇

    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析 一、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现状近年来,洛阳市在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根据安排,我们于今年8月,对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召集市、区人社、发改、教育、农业、公安、住建、规划、......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研究 摘 要:借鉴成本收益理论,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和经济理性的微观视角,构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理论模型,并根据在重庆......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调査问卷(范文模版)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调査问卷 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所涉及内容仅用于调查分析,并将做技术处理,我们将对您的私人信息进行保密并保证不对您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占用您宝......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须解决四个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须解决四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

    破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破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4-10 6:33:08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10日 07 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有序推进农业......

    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

    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00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