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

时间:2019-05-14 06:1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

第一篇: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

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00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理

提 案 人:钱学明

主 题 词:农民,保障性住房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市民化”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农民进入城镇的住房问题难以解决,因而无法入户城镇;二是农民因为有“失地”后顾之忧不愿入户城镇。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重大课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调研结果显示:84%的农民希望进城定居后能保留承包地,67%的农民希望能保留宅基地,59%的农民不愿意进城落户。

当前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出台政策解决进城农民住房问题;二是加快做好农村土地确权,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为此,建议:

一、国家制定政策,设立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优惠贷款,帮助进城农民解决住房问题,以此作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切入点。具体做法:

1、明确贷款对象。贷款对象设定为在城镇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一定积蓄的农业转移人口。由个人申请、乡镇及企业分别提供户籍与工作证明,县级以上政府审核并公示;同时建立全国统一档案以杜绝虚假申请。

2、规定贷款数量。一次性给予每户农业转移人口家庭优惠贷款20万元左右,用于购买商品住房(一般的中小城市60平米的住房约20—30万元);同时出台细则,规范此类住房的转让。

3、调控贷款规模。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年度贷款总规模。如果申请人数超过当年贷款额度,可采取摇号等办法确定贷款人。

4、财政补贴利息。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利率应低于公积金贷款,由政府给予商业银行利息补贴,中央财政按地区给予转移支付或适当补贴。

二、加快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

农村土地确权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础工程。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定居不愿放弃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把这“双放弃”作为农民进城的先决条件,那他们中的大多数宁可放弃进城。究其原因,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其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他们自然把这个问题看得比什么都重。从中国农民的现实来说,农民增收的每一条渠道都与土地紧密相关,即使外出打工,只要手里还有土地,一旦失业还能获得最后的保障,通过土地权益的分享,农民还能获得财产性收入。因此,无论是承包用地还是宅基地,对农民而言都意味着退路和利益,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的土地权利必须慎之又慎。在2012年12月召开的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为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在5年内完成土地承包确权”。为了更好地贯彻十八大精神,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加快做好农村土地确权,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通过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让他们能够入户城镇,同时,解决好农村土地权属问题,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愿意入户城镇。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须解决四个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须解决四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镇化发展路径正确,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早就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提高到目前的53%以上。

要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键。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并真正成为市民是关键。现阶段,起码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就业问题。据统计,城镇全部就业人口不到3.8亿人,而这些人在国有部门就业的不到0.7亿人。也就是说,80%以上的城镇就业要依靠非国有部门。所以,一定要让非国有部门和国有部门获得平等的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第二,住房问题。改善农民工流入地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条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他们跟当地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公租房、廉租房。第三,社会保障问题。2014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的决定。这意味着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迈出了关键一步。第四,子女教育问题。目前,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镇并且年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孩子超过1300万,相当于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总量,但只相当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数量的10%。因此,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步伐必须加快。

严格来说,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是在这一两年才逐渐形成并被大家接受的。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这个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广德福同志长期关注我国“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发展,早在2007年就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概念框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这本专著提出,中国城镇化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是关键,农业产业化是支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标志,农民民生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是目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我读了书稿后感到深受启发,相信这本书将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衷心希望国内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及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能加强学习思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察民情接地气,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出谋划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三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全国每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总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他们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在城市取得就业机会,但仍然是农村户口,无法与当地市民平等地享受着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的发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可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我国大部分省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比较大。未来,仍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使他们更加安定的工作,并且市民化后可以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必须加快,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大任务。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挖掘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我国的农业人口转移在2012年达到了2.6亿人,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不断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在我国扩大内需方面具有最大的潜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定居,则要求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到城市生活,在住房、日常用品等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很大。另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转移人口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一旦离开他们,则产业链条就不能正常的运转。没有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则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就要在家里和工作地之间来回奔波,也会使城镇发展的产业链发生动摇,同时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的紧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单纯的务农也不能完全的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很关注的大问题,因为农民在我国占据着绝大多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则会减少农村生活的农民,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使农村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益,从而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最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现代的人民的平等、维护自身利益等方面的意识都相当的强,他们希望可以和城里市民一样享受到城市里的待遇,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则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极为不利的因素。

2、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仅仅依托新型城镇化的背景而不断地进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然存在着居多的问题和障碍要素。

2.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许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在城市当中务工,但是没有定居下来,因为在城市定居的门槛比较高,所以每年的春运“迁徙”的人们非常多,从而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农村的许多劳动力不再从事第一产业,实现了工作的的非农化,但是却没有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其次,城市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城镇的住房保障体系,许多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都居住在用人单位的集体宿舍、棚户区、城中村等地方,住宿的条件非常的差,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城中村”也慢慢的消失,农业转移人口的落脚之处越来越少,住房问题必定会影响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由于城乡一体化政策和制度没有真正的落

到实处,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不能与享有当地户口的市民享受平等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要使得他们的份真正的转化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社会保障,这是他们与享有城市户口的人相比存在的很大的不公平现象。

最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归属感低,因为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者居住环境等方面远远不能和城里人相比,这些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也发生改变,要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这个生活圈真的不容易,所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缺乏归属感,没有把自己当成这个城市的主人,并且他们大部分人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2.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最主要因素,农业转移人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投身于城市里的各行各业。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他们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资金与技术稀缺的国情下,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了农民就业、增加了他们自身的经济收入,也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低下,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自身的素质也不是很高。目前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部分也是农村的佼佼者,但是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都不高,进城就业的竞争力比较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转移市民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教育资金的投入一般城市也高于农村,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的师资条件和教育的硬件设施都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发展。

现行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和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民一样平等的享受社会保障福利,这样的制度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住房补贴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而使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这个大家庭当中来。

3、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

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方法。

3.1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身份和职业,更是农民社会文化属性与角色内涵的转型过程。为此,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户籍转变、职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在文化内涵上实现真正的转型。

首先,加大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把就业与农民转移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其稳定率。落实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形成惠及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完善就业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其次,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权利,上一代都辛辛苦苦的就是为了子女,所以,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政府要将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的子女纳入到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并根据区域人口变化的情况,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上学途径。

最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政府要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适应性和现代人的意识,加快其融入到城市社会的步伐。用人单位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使农业转移人口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从而慢慢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3.2完善城镇的住房保障制度

许多的住房是住房困难和住房闲置相并存,因为城市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在城市又开发了很多楼盘,而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却承担不起高额的房价,从而出现城市住房相对紧张,而农村的住房相对宽松的状况。因此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要建立健全住房

保障制度,解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要逐步地将农业转移人口有区别的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当中去。

3.3对农业转移人口推行居住证制度

推行居住证制度,使他们的迁移有了合法固定的住所,同时要推进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改革,缩小差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和教育制度等保障。通过立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权益。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刻不容缓,它是推行新型城镇化更进一步的核心任务。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是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关键,同时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城市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彭小文,兰东等.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2013.[2] 方辉振,黄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2013.[3] 陈攀,李永勤.从农民工问题谈农民工的市民化.2012

[4] 路幸福,方青.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005

[5] 葛信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2011

[6] 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2013

[7] 王桂新,沈建法等.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

[8] 杨肖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行为模式及其决定[D].2009

第四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

所谓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的实质,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应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农民从原来务农的村庄转入镇、县城、地级市、省城或跨省进入别的大中小城市务工,这是典型的城镇化发展形态。最近一个时期,我国一些城市积极探索,相继出台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城镇化,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2000~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5.9%。其症结是在现行财税制度下,地方“土地财政”扩张动机强烈,而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二是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2000~201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从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6.3个百分点,其实质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由此造成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并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削弱了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用。据测算,一个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居民,每年会增加1万元消费需求。如果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一庞大群体的消费需求就不能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影响产业发展。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缺乏在城市定居的预期,长期在城乡双向流动,过“两栖”生活,导致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不稳,不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经济社会地位长期不平等,成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人口积聚能力强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大城市要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要从实际出发放宽落户条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无论是承包地换户口,还是宅基地置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决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三是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明确城镇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相关公共支出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6

第五篇: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分析

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析

一、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现状

近年来,洛阳市在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2008年以来,洛阳市先后通过实施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在市区及偃师市实行城乡一体化试点户籍改革和新型农村社区“村改居”三项举措,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共办理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业人口18万余人。

对未取得城镇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洛阳市在就业创业扶持、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在就业方面,洛阳市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就业,创业享受与城市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政策。在就业援助方面,将农村转移劳动者中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援助范围。

在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后,可随用人单位参加城镇职工社保保险;未就业的,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对象没有户籍、地域限制。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镇稳定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

下载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关键问题的提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