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时间:2019-05-13 11:2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篇: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

2013-3-5 14:36:07来源:2013年03月05日 10:40:40 新华网3月5日(星期二)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温家宝]: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第二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

所谓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的实质,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应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农民从原来务农的村庄转入镇、县城、地级市、省城或跨省进入别的大中小城市务工,这是典型的城镇化发展形态。最近一个时期,我国一些城市积极探索,相继出台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城镇化,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2000~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5.9%。其症结是在现行财税制度下,地方“土地财政”扩张动机强烈,而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二是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2000~201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从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6.3个百分点,其实质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由此造成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并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削弱了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用。据测算,一个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居民,每年会增加1万元消费需求。如果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一庞大群体的消费需求就不能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影响产业发展。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缺乏在城市定居的预期,长期在城乡双向流动,过“两栖”生活,导致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不稳,不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经济社会地位长期不平等,成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人口积聚能力强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大城市要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要从实际出发放宽落户条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无论是承包地换户口,还是宅基地置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决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三是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明确城镇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相关公共支出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6

第三篇: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

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来源:鹤壁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李建周)为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使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壁垒为突破口,以进城农民工和城中村、新型社区、产业集聚区内村庄居民等群体尽快融入城市,实现城镇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主攻方向,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上先行先试走在前面。基本原则,一是就业为先,分类推进。先期推进在城镇有稳定生活来源和合法固定住所、已实现非农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推进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非农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宽松接纳到我市投资、经商、务工的外来人口转移落户。二是以人为本,保障权益。坚持公平正义,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后依法享有城镇居民在子女就学、就医、保障性住房、低保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尊重和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拥有的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财产股权等合法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积极创造条件为其提供与城镇居民同等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统筹兼顾,积极推进。统筹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承载能力,以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走好“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道路。

《意见》强调,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有序转移。一是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壁垒,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差别,按照依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新登记户口统一规范为“鹤壁市居民户口”;原有户口簿可根据本人意愿更换。二是本市居民原则上可根据本人意愿,以方便就业和居住为原则,就近就地进行户籍登记。在淇滨区、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淇县的建成区范围内,凡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者,准予申请人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就近就地登记落户:有合法营业执照并依法纳税达到一年以上;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且按时连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一年以上;通过购买、自建、继承、接受馈赠等途径获取合法产权住宅。在山城区、鹤山区、浚县的建成区及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范围内,居民可根据就业和居住地点,就地、就近进行户籍登记。三是外来居民来我市就业创业者,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获得技师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获得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在鹤服役的农村籍义务兵,可直接迁入就业地落户。

《意见》要求,统筹配置社会资源,保障转移人口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让城乡居民、新老城镇居民平等共享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将进城(镇)落户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将进城(镇)落户人员纳入落户地住房保障范围。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进城(镇)落户人员就业后可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与个人分别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进城(镇)落户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在落户地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按照缴纳合作医疗费用后应享受的期限仍在原地享受相应待遇。

进城(镇)落户人员符合当地低保救助条件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镇低保对象,纳入城镇医疗救助范围,享受医疗救助待遇。

进城(镇)落户人员享受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可按照规定申请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失业登记范围,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失业待遇。

进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和本人意愿,在一定时期内依法依规保留其原有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收益权或使用权,其享有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权和附着在土地上的集体财产收益权。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鼓励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对自愿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双放弃”或“单放弃”的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由迁出地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由农村迁入城(镇)落户的居民,享受城镇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并给予5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过渡期,过渡期内仍执行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

由农村迁入城(镇)落户的居民购买商品住房,有关金融机构应给予信贷支持。

新出台的政策,不再沿用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设计,同时研究制定原有政策转接办法,逐步消除二元户籍制度的消极影响。

据悉,市直有关部门具体配套政策措施正在抓紧制定,近期将统一向社会公布。

第四篇:城镇化扩内需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扩内需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3-1-8

近期,城镇化成为政界词语。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到学界的热烈争论,再到民间的热情期盼,都指向“城镇化”这个焦点,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也得到了大家公认。但在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中,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潜力有多大?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是什么?过去十多年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内需却在萎缩的原因是什么?要发挥城镇化扩大内需作用的关键是什么?必须明辨这些问题,才可能使城镇化这台引擎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中,不仅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巨大空间,而且城镇化发展质量也有巨大差距需要“弥补”。目前城镇化率统计口径以居住地为主要依据,但在长期的二元管理体制下,城乡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而城镇公共服务的提供通常以户籍为前提,即:只有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才能享有完全的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按照户籍统计口径,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约38%,与通常认为的城镇化率相差13.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有近两亿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工。这些半城市化人口,其消费与城市人口在某些方面有巨大差距。例如,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

必须认识到,城镇化发展在数量水平上的巨大空间和质量水平上的较大差距正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扩大内需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住宅的投资需求;第二,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转移人口和其生活方式变化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例如,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每年仅满足新增城镇人口居住需求增加的住宅面积就达到6亿平方米;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平均消费支出增长近1万元。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十年,仍是我国城镇化较快发展的时期。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就超过1300万,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约为5.2万亿元,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并支撑4%—5%的经济增长。而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总水平可以从现在的10万亿元上升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按照这样的测算,在城镇化带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将由外需带动成功向内需拉动转型。

过去十余年城镇化进程中的内需萎缩之困

理论上,城镇化扩大内需展现出一幅美好图景,但1996年以来,我国已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和城镇人口的规模膨胀并没有带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如果从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96年—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率却由38.8%增加到48.6%;消费率则由59.2%下降到47.4%;净出口比重则由2%增加到4%,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我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8.8%。这一时期,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形成了投资和出口大幅提升,消费不断下降的局面。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阶段,城镇化扩大内需的作用没有激发出来,与传统城镇化发展中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土地等资源要素外延式扩张为主的模式有直接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土地要素的低成本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这意味着,我国

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而且基本快了一倍。另外,在GDP为导向的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倾向,例如,今年四五月间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完成了对代表性省份的调研,提出的“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显然,户改背后所隐藏的是弥合城镇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所需要的巨大投资。

大量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虽然名义上被“化”为城镇人口,但却没有实现“化”所应该体现的“性质与状态的改变”,无法享有城镇居民在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因此,只是半城镇化的“候鸟式”人口。在预期不稳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半城镇化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显然不同于城市户籍人口,消费能力受到严重抑制,因此,也难以真正实现城镇化扩大内需的“理论潜力”。这也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内需迟迟无法启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是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差距确实蕴含着巨大潜力,但能否把“潜力”转化成“能力”,关键在于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其核心则是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也是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即城镇化是人口为主体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通过城镇化发展,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环境,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宜居、以人为本的城镇。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成本投入的同时,其积极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可靠保障的较低收入人口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显著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增加地方消费税收入;人口集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人口集聚带来企业招工成本的降低,等等。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未来,城镇化重点必需转向提高质量和数量并重,在每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新增1300万城镇人口,并同等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公共服务的同时,要重点加快存量农民工市民化。总体上,可以按照渐进式突破的原则,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到2020年,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同期基本完成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据此,每年需要解决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总量超过2500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要注重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

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更加坚定,但这其中确实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钱从哪里来”和“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由谁承担;如何处理农民工市民化与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冲突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空间分布。

根据初步测算,实现一个农民工完全市民化,解决好包括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要投入10万—20万元。目前,这些成本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也是地方政府改革动力不足、并且“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的主要原因;在现行模式下,要“人手”不要“人口”,仍是地方政府最现实的选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求是农民工平等享有权

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类权益,这不可避免地要损害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例如,各地异地高考方案的争论甚至争吵,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缩影。抛开道德批判因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也要兼顾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诉求,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妥善处理好“钱”与“人”的问题,根本出路仍在于发挥改革红利,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

第一,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要发挥中央政府的资金引领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解决城市政府人口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增大问题;设立农民工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摊机制,对吸纳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补助建设资金,支持城市建设更多面向流动人口的社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设施。

第二,加快改革税制,逐步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改变现行发展模式,促进生产型税收向消费型税收的转变,逐步使消费税成为主体税种,改变地方政府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倾向。基本方向是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减少来自于企业缴纳的税,增加来自于居民缴纳的税收等,鼓励地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并吸纳更多人口。

第三,实施地区用地“挂钩”政策,探索设立农民工落户“土地基金”。在可控的基础上,促进用地指标的空间转移;实行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要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挂钩”。“挂钩”指标收益在确保农民工市民化有稳定可靠保障和居住条件的基础上,收益剩余部门全部用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用于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容量。

第四,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强化中小城市和城镇产业及居住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强化区域经济联系,疏解大城市区域经济功能,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

作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王大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1月08日

责任编辑:李惠杰

第五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全国每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总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他们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在城市取得就业机会,但仍然是农村户口,无法与当地市民平等地享受着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的发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可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我国大部分省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比较大。未来,仍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使他们更加安定的工作,并且市民化后可以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必须加快,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大任务。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挖掘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我国的农业人口转移在2012年达到了2.6亿人,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不断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在我国扩大内需方面具有最大的潜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定居,则要求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到城市生活,在住房、日常用品等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很大。另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转移人口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一旦离开他们,则产业链条就不能正常的运转。没有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则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就要在家里和工作地之间来回奔波,也会使城镇发展的产业链发生动摇,同时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的紧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单纯的务农也不能完全的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很关注的大问题,因为农民在我国占据着绝大多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则会减少农村生活的农民,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使农村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益,从而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最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现代的人民的平等、维护自身利益等方面的意识都相当的强,他们希望可以和城里市民一样享受到城市里的待遇,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则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极为不利的因素。

2、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仅仅依托新型城镇化的背景而不断地进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然存在着居多的问题和障碍要素。

2.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许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在城市当中务工,但是没有定居下来,因为在城市定居的门槛比较高,所以每年的春运“迁徙”的人们非常多,从而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农村的许多劳动力不再从事第一产业,实现了工作的的非农化,但是却没有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其次,城市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城镇的住房保障体系,许多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都居住在用人单位的集体宿舍、棚户区、城中村等地方,住宿的条件非常的差,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城中村”也慢慢的消失,农业转移人口的落脚之处越来越少,住房问题必定会影响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由于城乡一体化政策和制度没有真正的落

到实处,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不能与享有当地户口的市民享受平等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要使得他们的份真正的转化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社会保障,这是他们与享有城市户口的人相比存在的很大的不公平现象。

最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归属感低,因为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者居住环境等方面远远不能和城里人相比,这些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也发生改变,要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这个生活圈真的不容易,所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缺乏归属感,没有把自己当成这个城市的主人,并且他们大部分人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2.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最主要因素,农业转移人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投身于城市里的各行各业。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他们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资金与技术稀缺的国情下,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了农民就业、增加了他们自身的经济收入,也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低下,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自身的素质也不是很高。目前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部分也是农村的佼佼者,但是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都不高,进城就业的竞争力比较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转移市民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教育资金的投入一般城市也高于农村,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的师资条件和教育的硬件设施都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发展。

现行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和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民一样平等的享受社会保障福利,这样的制度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住房补贴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而使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这个大家庭当中来。

3、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

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方法。

3.1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身份和职业,更是农民社会文化属性与角色内涵的转型过程。为此,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户籍转变、职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在文化内涵上实现真正的转型。

首先,加大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把就业与农民转移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其稳定率。落实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形成惠及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完善就业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其次,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权利,上一代都辛辛苦苦的就是为了子女,所以,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政府要将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的子女纳入到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并根据区域人口变化的情况,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上学途径。

最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政府要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适应性和现代人的意识,加快其融入到城市社会的步伐。用人单位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使农业转移人口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从而慢慢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3.2完善城镇的住房保障制度

许多的住房是住房困难和住房闲置相并存,因为城市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在城市又开发了很多楼盘,而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却承担不起高额的房价,从而出现城市住房相对紧张,而农村的住房相对宽松的状况。因此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要建立健全住房

保障制度,解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要逐步地将农业转移人口有区别的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当中去。

3.3对农业转移人口推行居住证制度

推行居住证制度,使他们的迁移有了合法固定的住所,同时要推进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改革,缩小差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和教育制度等保障。通过立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权益。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刻不容缓,它是推行新型城镇化更进一步的核心任务。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是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关键,同时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城市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彭小文,兰东等.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2013.[2] 方辉振,黄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2013.[3] 陈攀,李永勤.从农民工问题谈农民工的市民化.2012

[4] 路幸福,方青.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005

[5] 葛信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2011

[6] 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2013

[7] 王桂新,沈建法等.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

[8] 杨肖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行为模式及其决定[D].2009

下载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