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论文。doc
语文的预习和提问的重要性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要想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学生要想乐中学,学而有所得。那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节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深化所学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转换成一种能力。那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教师在课堂中要精于提问。因为:
一、课前的预习
让学生预习课文一直是老师们所提倡的,但也有些老师认为学生预习了课文,上课就没有新鲜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预习是让学生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那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只有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预习课文,才能让学生对该课文有一些的了解,有一些的感悟,有一些情感的熏陶,并在预习中有所质疑。只有在预习中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这样学生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因为学
生预习时看过课本,勾画出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黑板上的板书,在书本中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留下空白待课后再记。上课时,着重记一些书本中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那一部分知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当后来翻书时,才发现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再记。这种盲目性的听课,事先没有预习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习的质量。
二、课堂的提问
当今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由于课前学生对该课文做了一定的预习,才使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该课堂中有可能形成。因学生对该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一定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对该课文的一些看法和疑问。但仅预习中的一点点
质疑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为了服好这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还应该设计好各种诱导启发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但却又很难用精的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了课堂提问,掌握了课堂提问的艺术,那就掌握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精巧设问,它不会使问题的思考成为学生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欢乐和享受的提问,那么学生在这种欢乐和享受的课堂中,不仅仅能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把在该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和诱导性,那么学生就善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该课的新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肯定是朝气勃勃;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毫无意义,或是哗众取宠,只是让学生作一些简单的“问”和“答”,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不以为然,而是教师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找所谓的“知识”,想想这所谓的“知识”能转换成一种能力吗?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如何提问,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提问,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从多个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避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促进学习效果和学习的质量。质疑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
"
第二篇:语文论文
课堂因“活”而精彩
传统认为,教师一直都是知识的复制者和给予者,他掌握了知识的解释权,成了教学的主宰,自然,学生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然而,在一片课改呼声中,我们如果还这样做,必然限制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扼杀孩子的灵性。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它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它关注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情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站在时代和人性的高度,审视语文课堂教学。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探究,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课上“活”
《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引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自觉深入地自主探究。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有三性: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面对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面对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和教参,更要从模式化中走出来。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如果教师将课文作详尽地讲解和分析,必然走进“填鸭式”的死胡同,学生也难于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教学伊始,我先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双龙洞的情况,忽然一转,与他们共同回忆起不久前与学生到家乡龙湖参观的情景,亲身的体会让他们兴味盎然,正是悱愤之时,把学生引进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与文章的描述融合在一起:想想文中哪些词句可以借用?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在完成读写迁移的同时,体会了文章的内容,明确了游记的写法。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到双龙洞入山时迷了路,按文章的叙述,你还有什么办法吗?是什么根据?(沿着沿着溪流而上,因为溪流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课文教学生活化。又如,教学《跳水》一课,文中讲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往水里跳,救了孩子,教师立即问“假如你在现场,你能急中生智一下吗?如果有,题目还是《跳水》吗?”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可行的、不可行的,也改了不少题目,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在投入地探究。
教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应有勇气主宰自己,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式”,多一点“唯我”,才能从容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才能实现师生的人格相遇,使语文教学时时擦出创造的火花,使课堂常常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允许并期待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才有个性可言。
二、团结合作,让学生发现自我,把文学“活”
《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既注意个性的差异,又注重集体效应。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焕发生命力,在愉悦的时空中,自我学习,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感受集体的力量。
1、善待后进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以“真诚、平等”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少些批评指责,多些鼓励帮助,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条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学习讨论中。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请了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中不时受同学的哄笑,但我不动声色耐心地等这位同学读完后,高兴地说“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你看,他把大家易读错的‘啸’字读好了,‘风调雨顺’的‘调’字读准了,了不起!”大家服了,这位同学也乐了,此后,只见他热情高涨,提问频频举手,小组讨论,踊跃参与,自信让他自觉与集体完全融入。
2、鼓励多质疑。“孩子心里有千般问,有十万个为什么。”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无论什么问题,不管多大价值,都应细心呵护。如学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老师让学生先个人质疑,提交小组删选,老师选择有个性化的问题:“地道多难挖,没其他办法吗?”“如果中间出了叛徒,都把地道说得一清二楚了,怎么办?”„„老师又把这些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或自找同学讨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问题解决了,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学生在质疑----合作中,既悟文,又悟意,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得以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的同时,让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还学生“自我”,从而涌动“百花齐放”的春潮。
三、勇于创新,让课堂充满灵性,把情激“活”。
《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有情有意是教学”。作为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同时唤起学生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课伊始,师生一起回忆周总理生前的一些事,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敬佩,然后以《生命的最后时刻》一文揭题,教师声色凝重地读课题,把学生带进哀伤的情境,再让学生读一读,仔细体会并回答“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实现了课伊始,情即生。接着让学生披情入文,尽量把自己对总理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情感迁移。课中教师还为学生提供《周总理,你在哪里》感情朗读,为断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生生互动,心心交融。此时的课堂已为再是单纯地理解课文,更多的是在情感的交流。
又如教学《丰碑》一课,开始学生对“丰碑”一词并不知其意,但教师也不急于去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文中牺牲的是谁?是怎样牺牲的?”让学生意识到他的结局与他的职务是多么地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矛盾,与作者回忆起发生在雪山上的一幕,受到作者情感熏陶后,在情景交融中,从形神两方面品悟“丰碑”的真正含义。
面对古今中外文采斐然、情性灵动、思想璀璨的名家名篇,假如教师只是按步就班地照本宣科,假如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课堂上不善于创新,要想博得学生的折服是不可能的,只有动之以情,教师带着审视创造的目光,把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以此打动和感染学生,善于创新,表达真情,教师就会有胸怀去包容学生的天真浪漫,课堂才能绚丽多彩。
可见,课堂中的“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赋予更多的灵活性,学习才有生机,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有兴趣,个性才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就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凸现。
第三篇:语文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摘要】:由于农村学生受各种条件限制,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课内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正在淡化,甚至有不少学生产生了“语文上与不上一个样”的错误想法。因此,我觉得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无从谈起。所以,如何培养、提高农村初中生阅读兴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生
阅读
兴趣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没有形成课外读书的习惯,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体验。不少农村中学缺乏资金,藏书少,没有像样的图书室,导致学生的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再加上农村初中大多还是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机会积累、感悟,缺乏灵性、悟性和创造性。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读书非常被动。除课本外不愿读其他书,或是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阅读技巧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随着生活的改善,科技的发展。吸引学生眼球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尤为重要。
(一)、向学生介绍一些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部分,大致了解要点。
⒉精读法: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⒊默读法:就是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
(二)、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中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三)、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的兴趣。1.阅读的要求要适当
在启发学生阅读初期,重在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学生碰到喜欢的书籍时,总喜欢一口气地把书读完,满足内心的渴望。如果在学生刚有点读书的兴趣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学生阅读的兴趣便会减少,甚至会把阅读误认为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学生阅读还没形成习惯之前,可以尽情地鼓励学生去阅读,轻轻松松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当学生喜欢阅读,能自觉地去阅读时,可以通过做书签、摘抄让你感动的语言等方式诱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这样阅读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此时做笔记就成了爱好而非包袱。
2.阅读的内容要宽泛
阅读是个性化的一种行为,学生喜欢阅读什么书籍,由他们的兴趣决定,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但不必做过多的干涉。如果一味地强调要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籍,势必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提供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家庭藏书量不多,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喜悦,并接收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另外,同学间也可交换图书,资源共享,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节假日期间,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附近的农家书屋借阅图书,有条件的还可以网上阅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四、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不给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就感觉到沉闷,自然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繁琐的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就能发掘学生的潜在智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五、开展读书活动,促进阅读兴趣。初中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开展各种读书活动:1.在班级设立“读书之星”。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评选5名“读书之星”,予以表彰。2.读书笔记展示。学生定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推选五份优秀读书笔记,在班级展出,让全班学生参观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3.讲故事比赛。每周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上台。4.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或一本书,或就某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佳方式。而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所以,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各种条件,积极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教师要从我做起,多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使学生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大胆创新,总结经验,认真阅读新《课标》读本,切实钻研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第四篇:语文论文1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
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利用表演教学,第一是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能更直接地使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这种情节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狼的凶恶和羊的可怜,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做狼和小羊的头饰,然后在课堂戴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时,提示学生将狼凶恶的样子和羊可怜的样子表演出来。学生们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细节表演上更是一组胜过一组。实践证明,表演使孩子们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学习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活动。
四、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放低沉的哀乐,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然后老师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其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意境中,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参与,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接着放映课文插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片,形成初步印象,再细看各个部分,从人物的服饰、仪表联想他们的身份、爱好;从人物的举止、风度联想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最后结合课文讲读,使学生对人物的品格、精神风貌获得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一束鲜花》一课时,教师准备好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磁带,在上课之前用音乐导入,这样就可使教学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解当“我”看到小男孩跪在母亲坟前,心里想到了什么时,可播放《天下父母心》的歌曲,教师可跟着音乐轻轻朗诵歌曲,使学生通过歌曲内容去理解“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各抒己见,有的还引用了歌曲中的歌词来回答老师的提问。电教手段的运用,成为课堂中化难为易、激发情感、掀起高潮的重要手段。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教材的实际特点,抓住时
第五篇:语文论文
《关于语文快乐学习》
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浓厚的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
古今中外许多实例告诉我们:兴趣使个人的潜在智商得以大大开发与展现,牛顿、张衡、爱因斯坦、陈景润正是从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兴趣是推动人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罗兰有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对于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智商,而是缺少积极兴趣的引导与培养。
且不谈其他方面,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两种体验留给我颇多思考:一种是沉闷的,那么多双眼睛冷漠而无神地望着你,抑或是齐刷刷地头顶着你,在做笔记;另一种是活跃的,那跳动着的闪亮的眼睛,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及迫不及待而呈不规则状的举手姿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来自于教师课堂上是否找到了学生所感性兴趣的兴奋点,是否立足与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一些教学双边活动,碰触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带动整堂课积极主动地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二年级语文的一节说话课,要求观察一种水果,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其中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为:首先让学生准备几种水果,然后利用一个大转盘(将一个圆形纸盘分成六等份,每一份贴上一种感官图像:耳、鼻、眼、口、手、心),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事物。
课堂上当我出示大转盘时,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告诉我们,他们被吸引住了。我又用自编的儿歌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大转盘,转呀转,手摸摸,眼看看;大转盘,转呀转,鼻闻闻,舌舔舔;大转盘,快快转,耳听心想真好玩。由这些教学环节引发出了学生所要观察的水果。这节课,学生的思维随着大转盘的转动而变化着,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表现欲望强烈,语言丰富,把各种各样的水果描绘得具体、生动。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香蕉黄黄的,像弯弯的月亮;剥开皮,香味扑鼻而来;吃一口,香甜香甜的。我真想把它送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事实证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抓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语文课堂学习形式变通外,在语文学习中融入一些竞赛性活动,也可以培养兴趣。因为从人的心理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比高低、评优劣、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容易激发认得上进心,引起人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还为利用”雏鹰争章”的活动,把他们的表现记录下来,然后展示出来,这样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别,来接他们的家长也能看到.于是几乎所有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了,连平时一些作业拖拉的同学也加入到了这项活动中。由此,对于每一堂语文课,作为教师,教而自信;作为学生,学而乐学,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找到了途径,并注意主动去培养,就可以逐渐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