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时间:2019-05-14 06:2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第一篇: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诗化人生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

——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岂料愚顽喜赋诗,虫鱼花鸟入心扉。三年草作诗三百,半是荒唐半是痴。

这是碧泉先生口占的一首自嘲七绝。自2005年12月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碧泉先生共创作了三百多首诗词。这样的速度,许多专业诗人也难以达到。令人惊叹的不仅是他诗词创作的速度和对诗词创作的痴迷,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三百多首诗词,从叙事纪实到旅游散记,从生活随笔到历史感悟,题材丰富多样;从白描记录到浓墨抒情,从观物生情到寓理于事,手法不一而足„„精品力作俯拾皆是。1

诗化人生

如此高的作品质量,如此多的作品数量,如此短的时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能有这样骄人的创作成果,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实是“厚积薄发”。

五十年的人生阅历,五十年的学习思考,五十年的情感历程,在诗人心中沉淀酝酿,如同封存了半个世纪的美酒,一旦为诗词这文学载体所启封,就会汩汩而出,承载于三百多首诗词中,自是杯杯香醇,令人陶醉。难怪碧泉先生曾说:“我很幸运,终于找到了诗词这个抒发情感、阐释思想的载体。”

永 遇 乐 西京怀古

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泾渭分明,相依灞浐,八水行商旅。

诗化人生

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

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无情岁月,有心黎庶,自古荣枯有序。看今日、唐风再起,九州绿怒。

这首《永遇乐》是碧泉先生2007年国庆长假在西安旅游时所作。词中无论是人文地理,抑或历史典故,皆是信手 3

诗化人生

拈来,驱象行诗,挥洒自如。从“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泾渭分明,相依灞浐”的地理描写,到“八水行商旅。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的人文风物;从“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的历史感慨,到“自古荣枯有序”的规律总结。直至“唐风再起,九州绿怒”的呐喊。不仅描写入微又不失意境宏阔,情感充盈又不失辩证理性,更将其个人的历史观、文化观阐释得淋漓通透。非长期的学习思考、积累升华,绝无可能写得如此轻松流畅。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而诗人是以五十年的文化积淀蓄势而发,一旦喷薄而出,诗词创作自是游刃有余。这样说丝毫不夸张。仔细品味他的诗词,就不难发现,其中内涵的是他厚重的文化涵养和深刻的文化感悟。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2006年6月,碧泉先生送子诗鉴转道香港赴美留学。临别之际,看着即将远赴海外求学的儿子,心中自是怜爱难舍,无数叮咛嘱咐难以言尽,唯有化千言万语作小词一首为4

诗化人生

嘱。

天 仙 子 送诗鉴赴美留学

把手送儿留学路,临别无需勤嘱咐。路途曲曲水弯弯,望记住,踩稳步,处世为人多用恕。

穷理读书当要务,传统中华须领悟。归根落叶我山河,百姓苦,多付出,天下为公怀大度。

此词字面浅显易懂,却将一位父亲的人生体悟囊括其中。不仅有克己求实的做人之理,也有宽恕待人的处世之道; 5

诗化人生

不仅有穷理读书的求学之法,更有大度为公的抱负之望。一言以概之,即“传统中华须领悟”。由此可见,以修齐治平的哲学思想和宽厚行忍的精神修炼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碧泉先生多年积淀的文化思想的主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让我们透过碧泉先生的诗词,看看他是如何阐释多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

唐 多 令 谒婺源文公山

千里觅贤踪,斜阳雨后红。见青山、满眼葱茏。落了梨花香味在,沿驿道,谒文公。

八卦太和中,天人合一融。

诗化人生

数云杉、刚直从容。不尽幽思楼上望,廉泉涌,古儒风。

文公即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儒”。他出生于江西婺源,文公山因其谥号“文公”而得名。2006年,碧泉先生赴江西文化考察时谒文公山,得此小令。此词起笔直入主题,点明来意——“千里觅贤踪”,后巧取“梨花”之象,意指朱熹虽已早离人世,如“落了梨花”,但其文化思想却对后世影响深远,“香味”尤在。诗人沿着古驿道,追寻先人的思想足迹,来此“朝圣”。下阕介绍了朱熹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思想——“八卦太和中,天人合一融”,实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之精髓——和合文化。又取“云杉”之象,神往于朱熹“刚直从容”的精神境界。收尾处巧用文公山廉泉之景,追思文公的古儒之风。全词章法经营得当,语言自然流畅。寓情于景,融思于观,的确是上乘的登临怀古作品。而词中的和合思想,正是诗人在先贤古儒身上学习领悟的传统文化精髓。

2008年8月8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 7

诗化人生 的日子,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更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那一刻,使世界震撼,令国人自豪。对传统文化饱含感情的碧泉先生,也非常激动,挥笔写下一组《奥运中国》的诗词。此处,且撷取其中的《柳梢青·开幕式上看太极》,看看他的感受。

柳 梢 青 开幕式上看太极

动静传神,刚柔相济,演绎千年。野鹤行云,高山流水,缥缈无言。

功圆气满歌弦。有道是、回归自然。静夜悠思,中华太极,诗化人生

方地圆天。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表演作为奥运开幕式上的一个节目,它不但是娱乐视觉的演出项目,更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太极拳历史悠久,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这个意义上,它不单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法,更是一本记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的“活词典”。碧泉先生以一个传统文化“内行人”的视角,到底与之产生着怎样的共鸣呢?“动静传神,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形,传统文化主张“阴阳交泰”,这是朴素而精深的辩证哲学;“野鹤行云,高山流水”,这是太极拳的神,易理重“象”,取自然之象而入文化之本,这是传统文化所千古追寻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精髓。下阕是诗人的所感所思。“有道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不但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区别于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流派的共通之处,“儒释道”哲思的文化传统特点虽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是一致的。诗人以太极拳回归自然之法道出中华文化追求自然之道,实在精妙。词末,诗人又以静思“天圆地方” 9

诗化人生

收尾,表写太极拳表演中的“天圆地方”阵式,里写作者对“天圆地方”理论思想的思考,一语双关,又紧扣主题,确是神来之笔。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更记录着过人的传统智慧。从春秋的《孙子兵法》到明代的《三国演义》,从政治的勾心斗角到战争的智力角逐,从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到你争我夺的谋略竞争,足令后世津津乐道。

沁 园 春 荆州怀古

汉水滔滔,大江滚滚,飒飒深秋。望巴山蜀水,三秦照会,风烟吴越,万顷田畴。岁月沧桑,城头旗换,诗化人生

回首残垣明月楼。思潮涌,忆千年往事,智慧荆州。

天时地利兼优。引历代兵家结怨仇。想昔时三国,隆中对策,曹公失算,公瑾明谋。有借无还,云长大意,江左孙吴演袭偷。英雄去,看青山依旧,心入江流。

荆州,自古以来,既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也因其地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谋略著称的《三国演义》,一百二 11

诗化人生

十回的小说中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可见,荆州之地,传承的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智慧。诗人这首《沁园春·荆州怀古》,正是取“智慧荆州”之意,独辟蹊径,用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来审视荆州的丰厚历史文化。开篇从写景入手,“汉水滔滔,大江滚滚”,气势昂仰,有慷慨高歌之致,令人不由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悠悠长歌。接着描写荆州的地理情况,进而引出千年往事,概括出“智慧荆州”的立意主题。下片则将诗人领悟的传统智慧娓娓道来,从诸葛亮《隆中对》的“先取荆州”,到曹操南取荆州;从曹操失算败于赤壁而痛失荆州,到刘备借荆州;从周瑜的明讨荆州,到诸葛亮的棋高一着、“有借无还”;从东吴偷袭荆州的谋略,到“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些历史事件,均以荆州之争展开上演,足见荆州凝集的人文智慧之丰。诗人对其如数家珍,绝非一日之功,可见他对传统智慧的精深造诣。

中华传统文化对碧泉先生的影响之深,不仅表现在诗词的思想立意上,在诗词的情境营造上也屡见不鲜。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丹青音乐,陶渊明所创设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12

诗化人生

乐”的“桃源”意象倍受推崇。盖因其符合传统文人旷达无拘、恬淡自然的隐逸情怀。对于这种精神家园的向往,碧泉先生在诗词中也多有反映。

朝 中 措 婺源晓起村

千年樟树绕村边,风水小桃源。童稚背书深院,村姑剥笋堂前。

农家餐馆,驰名特产,味道天然。微醉闲游古建,静思耕读家传。

这首词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富于浪漫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晓起村是位于江西婺源的一座村落,在这里,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捣衣剥笋制茶,一片宁静祥和的田 13

诗化人生

园风光。不由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与诗人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于其间流连忘返。碧泉先生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丹青的写意技法,他并未全面详细地去点染晓起村的秀美风光,而是仅撷取了与他心目中桃源意象最为契合的几个典型景物作了寓情于景的淡墨勾画。“童稚背书深院,村姑剥笋堂前。”深院中小童的背书声为其所闻,门堂前村姑的剥笋景为其所见,这所见所闻在诗人笔下如此简约地勾勒出来,却让人悠然神往。于词尾,诗人更是将他所感受到的桃源意象进行了升华——“静思耕读家传”,令人感慨的不仅是此地风物的恬静清逸,还有耕读家传的人文传承。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尊重、热爱、研究本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碧泉先生自是当仁不让,前文中提到的《永遇乐·西京怀古》一词中,诗人以“看今日、唐风再起,九州绿怒”作为诗眼的振臂一呼,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情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强烈渴望。在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能执著于古体诗词的14

诗化人生

创作,这本身已表明了碧泉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信心。而能以古体寓新意,努力探寻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学道路,也是碧泉先生对“复兴”二字最好的阐释。

用典与文化积淀

用典是诗词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所谓用典,《文心雕龙》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一个精妙的用典,能以一词一字之力而尽千言万语之功,收到化繁为简、锦上添花的效果。最脍炙人口的用典当属王勃的辞赋名篇《滕王阁序》,全文用典四五十处,不但言简意赅、含蓄有味,又将典故与作者眼前之景、个人之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表达浑然天成,疏快流宕。

对于用典,碧泉先生也有他的看法:“用典的关键在于精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简单地说,就是‘非用此典不能更好地表达此处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以古之典寄今之意而不着痕迹,让人读起来自然天成,切不可出于卖弄而刻意为之。”

诗化人生

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达到精准的效果,绝非朝夕之功。如何在诗词写作中将典故用好、用活,不仅需要长期对历史知识的点滴积累,而且需要准确地把握典故的潜在内涵和感情色彩。因此,诗词中的用典,是最考验一位诗词创作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的。

碧泉先生长期浸淫于中华传统文化,又有着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他而言,准确用典并非难事。他的诗词中也不乏精准用典的妙笔。

例如:

七 律 赴学有感

负笈羊城学求精,英伦拾贝又一经。康乐园中勤立雪,牛津校里遽崇荆。有心策论能济世,无意诗书可怡情。报国何须将相位,诗化人生

神州处处竞峥嵘。

这首七律是碧泉先生于2005年11月初试牛刀创作的一首“处女作”。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诗中有两处用典:其一是“立雪”,此典出自《宋史·杨时传》,北宋理学家杨时、游酢曾冒雪求见当时的名士程颐,程瞑目而坐,杨、游二人便在门外侍立。待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这也是成语“程门立雪”的来历;其二是“崇荆”,也称“拜荆”,典出《吕氏春秋》,秦始皇巡视碣石山,看到一个地方长着荆条,立刻下马跪拜。李斯问其原因,秦始皇说:“此岛所望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见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这两个典故皆形容尊师重道,虚心学习。诗中颈联所写“康乐园中勤立雪,牛津校里遽崇荆。”(康乐园代指中山大学)。2005年,诗人参加中山大学与牛津大学合办的“广东省高级公务员公共行政管理知识专题研究班”,学习时间一半在中大度过,一半在牛津。诗人将自己比作虚心求教的杨时和嬴政来表明心迹,能有机会在这两所国际知名的大学求学,那份谦恭与求知若渴的心态,形容得恰如其分,甚是贴切。

又如:

诗化人生

太 常 引

参加预备役高炮旅军训

老兵新阵练操忙,重着绿军装。醉眼看斜阳,人道是、清秋梦长。

当年行伍,气吞万里,壮志在疆场。何必遣冯唐,心知足、天高艳阳。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参加湛江市预备役高炮旅军训时的情景。作为一名1973年入伍的老兵,退伍卸装已有三十年了,如今“重着绿军装”,参加预备役高炮旅的军事训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呢?其中有感慨,有怀念,也有欣慰。而今已到知天命之年,还能重温军旅生活,不免感概岁月如酒、世事如梦。回想青年时,身在行伍,胸怀“大18

诗化人生

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的凌云壮志,满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干云豪情,令人追忆怀念。至于退伍和后来的际遇,诗人却毫不遗憾——“何必遣冯唐,心知足、天高艳阳”。这里使用了冯唐的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列传》记载,冯唐为西汉人,曾向汉文帝申诉云中郡郡守魏尚的冤案,文帝遂遣冯唐为使,持节云中,命魏尚重新担任云中郡郡守一职。自此,“冯唐”就成了朝廷起用人的使节的象征。诗人说“何必遣冯唐”,表明对其在部队中壮志未酬并不遗憾,退伍回到地方工作,经过个人努力,也算事业有成,所谓知足长乐,心态旷达,的确值得欣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碧泉先生是反其意而用之。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冯唐”典故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所用“冯唐易老”的典故稍有差异,汉武帝时,欲再次重用冯唐,而其时冯唐已年高九十,已不能再做使节。因此,这样的济人危难、荐人起用的好“使节”不多了,才俊被举荐的机遇也少了。王勃此典表达的是一种文人生不逢时的悲凉感慨,无论意思还是感情色彩均与本词不同。这样的用典,确为诗词增色不少,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怀才不遇的悲叹,而是诗人旷达的洒脱。能将历史典故信手 19

诗化人生

拈来,活化活用,可见诗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运用自如的诗词写作技法。

用典有明用与暗用之分。明用,多有“正如古人所说”的意味。而暗用则是将历史典故化入自己的语言。在诗词创作中,明用典者甚少,盖因格律限制,难度甚大。能明用典而又不滞涩者,非但诗词格律要熟悉擅长,历史知识也要运用自如。如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但严格按诗词格律填写,意思表达也准确流畅,确实堪称诗词明用典故的典范之作。

碧泉先生的诗词作品中明用典者虽不多,但从中亦能管窥他的诗词功力和文化功底。

天 仙 子 毛笔怀古

有道善工先利器,书法通灵凭笔力。收回刀竹忆蒙恬,散卓制,毫齐备,诗化人生

难忘宣城诸葛氏。

凿捺锥尖心管直,转侧方圆波浪起。浅深粗细采神飞,浆易水,剡溪纸,墨饱笔酣肌俏丽。

该词首句“有道善工先利器”就是明用典,典出《论语·魏灵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处借以说明“事”与“器”的关系,要想写好书法,首先要对毛笔有足够的了解,要知道它的来历和用笔要领。用在词首,开宗明义,并启出下句“书法通灵凭笔力”,引孔子之言解用笔之要,统领全词。用典不生僻,语言浅明而涵义深刻,令人读之心领神会。

当然,用典也须谨慎。由于用典确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功底,少数诗词创作者出于卖弄学识,极尽故作神秘之能事,大摆矫揉造作之姿态,凡诗必用典,用典必生僻,甚至用典失准,张冠李戴,大有“掉书袋”之嫌。对此,碧泉先生是 21

诗化人生

深恶痛绝的。他一向主张,诗词既然给人看,就应当让人看懂,这样,才能使读者明白作者的心境感受。用典就应该自然明了,至于生僻的典故,仅“非用此典不能更好地表达此处的意思”,方可用之,用了也应注明出处由来,方便读者阅读。

例如:

菩 萨 蛮 哀思

汶川处处埋新土,黄泉多少冤魂哭。何处问巫阳? 落花啼鸟伤。

天灾留瓦砾,聊作千年纪。举国祭亡灵,祷声付笛鸣。

该词为碧泉先生于汶川大地震后寄托哀思所作,词虽小22

诗化人生

令,篇幅不长,却出乎真情,字字感人。全词贯穿着浓浓的哀思,上阕写悼,对汶川地震的遇难群众之悲感同身受;下阕写祷,寄托对灾区深深的祝福与祈祷。上阕第三句有一典——“巫阳”,此典所用者不多,恐读者读之生涩难懂,故作注:“巫阳:战国时期著名的卜筮师,能知魂魄所在,善招魂。屈原《招魂》中记录了巫阳招魂的故事。” “何处问巫阳?”即哪里能找到像巫阳那样善于招魂的人来招回那些遇难者的亡魂。诗人用此典,非怪力乱神,而是骤遇如此灾难而哀思无所寄托,只好寄托在虚无的灵魂之说、巫阳之能上,唯如此,才能将诗人那种悲痛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积累·思考·观念

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不能从自身学习积累的知识中通过思考而提炼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样的积累是不可取的。因为知识的点滴积累只是量上的积累,只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方能实现质的飞跃。博采众长而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的独特观念,这才是学习积累的最终目的。

对于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思考、实践,碧泉先生在《领 23

诗化人生

导干部学思行》一书中有这样论述:“学,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精读、泛读相结合;思,就是要勤思考,多做点笔记,多写些心得体会,写的过程就是在‘思’,是在分析、综合、提高;行,就是把所学所思德知识深化为自己的工作思路,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提高。”这是他在工作生活中的体会,这样的“学、思、行”之法也一直是他所坚持的方法。碧泉先生的学识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可谓渊博,加之他的勤思与敦行,自然能从如海的知识积累中提炼出他自己的思想观念。

人生观

人生的价值何在?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现实中,有人“舍生取义”,也有人“舍义求利”;有人“为名所累”,也有人“为情所困”;有人“独善其身”,也有人“兼济天下”,皆因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碧泉先生穷五十年的人生阅历和价值思索,他的人生取向又是怎样的呢?

南 歌 子

读《吴越春秋》之西施

石洗清泉碧,诗化人生

浣纱少女姝。春香凝脂手红酥,粉面桃花俏丽色沉鱼。

美女知多少? 芳名长久殊。若无勾践欲吞吴,料定西施不过美村姑。

在碧泉先生三十余首的《读史有感》组词中,题材以王侯将相、名臣先贤居多。而像这首以古之美人为题材的却不多见。既然是读史有感,对于西施的事迹,诗人当然不是看重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是感叹于她在历史中的“有名”。“若无勾践欲吞吴,料定西施不过美村姑”。历史是客观而严肃的,绝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美貌而为其立传记载的。倘若没有越王勾践复国吞吴的历史事件,而恰恰西施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想必历史里不可能有关于她的记载,无论她有多么美丽,也不过是位美丽的村姑,依然寂寂无名。由此可见,诗人透过西施这位历史人物,是想表达他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人生,是碌碌无为还是有所作为,碧泉先生当然 25

诗化人生

选择后者。正如他常说的一样:“人生在世,就要有所作为,要对得住历史”。

历史观

但凡阅读历史的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历史发展的规律究竟是什么?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动力,是汉武唐宗般的文治武功还是张良孔明辈的过人智慧?也许,每个遍读史书的人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青 玉 案 读《张文襄公全集》

《半山亭记》时年小,探花榜、名声噪。一代神童惊老少。为官理政,著文论道,朝野称“牛角”。

铸钱开矿谋枪炮,天下闻名“汉阳造”。

诗化人生

苦扫落红春已老。大江东去,危楼必倒,香帅如何保?

张文襄公,即张之洞,谥“文襄”,人称“香帅”。本词“起”写张之洞的“为学”,他十三岁中秀才,著《半山亭记》,称之为天才、神童并不为过,二十六岁中探花(廷试第三),其学识、智慧自是过人;“承”写张之洞的“为官”,他早年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满腔抱负;下阕先写他的历史功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大力推动民族工业,难怪毛泽东同志对他也评价甚高:“提起中华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通观张之洞的一生,无论为学、为官、为政,均堪称封建时代官员的典范。但诗人于“合”处却发出了“大江东去,危楼必倒,香帅如何保?” 的感叹,历史的前进并不会因为一两个历史人物的鞠躬尽瘁和过人智慧而改变,清朝末期的软弱无能、丧权辱国已注定了中国这个最后的封建王朝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虽有张之洞、曾国藩等人的苦苦支撑,奈何“春已老”,“危楼必倒” 27

诗化人生

之势已无可挽回。碧泉先生在他多首诗词中均或明或暗地表达了“历史无情有序”的历史观点,在此词中,他巧妙地运用张之洞过人之处与清朝必亡之势的反差,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这就是他对历史规律的看法,用现在话说,就是“唯物史观”。

文化观

什么是文化?如何发展文化?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复兴的倡导者和长期从事文化建设的领导干部,碧泉先生将其一生对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付诸实践,又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文化工作思路。

基于对文化的准确认识,对于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碧泉先生提出了“文化内生先进”的观点。在理论层面,它阐释了文化自身具有的先进因子是决定先进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内因,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内生,文化内生是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在实践层面,它强调发挥内因作用,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激发文化的自身活力,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湛江市的“三文”活动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2008年2月,红旗28

诗化人生

出版社出版了邓碧泉同志所著的《文化内生论》,该书系统详细地论述了“文化内生先进”这一观点。因其在文化建设中取得成绩,他受邀到中宣部干部培训中心作报告,介绍其“文化内生论”和“三文”活动经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对他的理论创见和工作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肯定:“邓碧泉同志注意结合实际研究问题,值得肯定”。

少 年 游 雨中看芝蔼

相随细雨看村容。垂叶滴花丛。网球场外,荷塘岸上,遥看霭云濛。

高屋收藏名书画,评点说真功。百姓农家,寻常巷陌,29

诗化人生

文化有无中。

自2004年以来,碧泉先生致力于在湛江市大力推行以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农村文化室和举办农村文化节活动为内容的“三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首小令,就是他于2006年考察特色文化村创建情况时欣喜而作的。词中自然融入了他对文化的理解——“百姓农家,寻常巷陌,文化有无中”。文化在哪里?不在先贤大儒的文章中,也不在汗牛充栋的书本里,它就在我们身边。对于文化的涵义,碧泉先生在所著的《文化内生论》中有这样的描述:“文化是有意识的内容,无意识的传播,潜意识的作用。” 文化就是人的活法,它并不是一种深奥的理论,它似有似无,只要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全词的诗眼“文化有无中”,不但将文化这一特质阐释得准确精到,更充满了诗人的辩证智慧,确是妙笔佳句。

社会观

对社会体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中国传统文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从孔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的追寻;从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30

诗化人生

实践,到韩非子“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治世策略,等等,无不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公平正义的思考。

踏 莎 行

读《明史·太祖本纪》

流浪行童,横笛牛背,天生将帅奇才诡。南征北讨定江山,臭头和尚非凡辈。

治国艰难,反贪可畏,剥皮实草公堂内。贪官锄尽想当然,除非人世无权贵。

这是一首历史感悟的诗词。词中,诗人并非是对朱元璋历史功绩的一味怀古追思,而是抱着“以史为鉴”的初衷,对朱元璋的事迹进行的客观评价。上阕概写了明太祖朱元璋 31

诗化人生

创立明朝的历史事迹,下阕诗人抓住“反贪”这一有着现实意义的事件进行了批判思考。朱元璋在惩治贪官的问题上是非常坚决的,凡贪必杀,剥皮实草,可谓“霹雳手段”,但历史证明,如此的治贪方法收效却不大。“贪官锄尽想当然”,他晚年也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如果说朱元璋的思想是典型的法家思想,那么,碧泉先生的思考更接近于儒家思想——“除非人世无权贵”,这与孔子“患不均”的论述相吻合,要想真正消除腐败,就必须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因素,只有消灭了特权阶级,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事实上,这正是共产党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作为一位党的领导干部,诗人结合历史思考采用诗化的手法对此理念给予了阐释,大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

诗词成功的关键,不是“技”,而是“识”。诗词技巧的娴熟应用,虽可为诗词起到润色美化的效果,但无论诗词的物境撷取抑或意境提炼,均需广博的素材积累和深刻的思想萃取作为支撑。如同广厦之美轮美奂,非在雕梁画栋之功,而在框架结构之思和取材用料之精,无块土之垒难有九台之32

诗化人生

高,无成林之木不可选栋梁之材。

碧泉先生的诗词成就在于厚积薄发,得益于他五十年来苦读勤思所积淀的深厚功力。此等功力,我辈虽难望其项背,但也可以为借鉴。要想创作出好的诗词,要想诗词立意宏阔、意境深远,要想做到趋象行诗、信手拈来,就必须明白“涓汇河江”的道理,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养成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其实,非但写诗填词如此,作学问、做工作,其理亦相通。

第二篇:诗词诵读与赏析

《经典诗文诵读与赏析》心得

诗文诵读与赏析主要有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及民歌还有歌赋。这学期主要学习了宋词,现代诗以及几篇著名的诗赋。代表人物有柳永,毛泽东,曹植等。要先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人要暗示或启迪什么。鉴赏时,要沿着诗人的思路,领略其意境和感情及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想象、联想等写作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用典的切当和平仄押韵的讲究。现把诗歌鉴赏的几点心得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诗眼、中心句或题目等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的。如《相信未来》、《岳阳楼记》这些诗歌从题目就可以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来增强艺术表现力。一般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修辞对于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作用。想象与联想也是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段,它们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在诗歌赏析中,我们也不必作抽象的解释,而是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形象来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

用。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由江山多娇联想到历代君王,最后颂扬当今风流人物。眼前景象与想象的结合,有着画龙点睛之妙,二者的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

三、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除了要感受诗歌的情感外,还要品味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体会诗歌和谐的韵律,体会它鲜明的节奏。诗歌常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有的是一咏三叹,回环往复,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诗中,每一段都是以相信未来结尾,表达的感情主旨十分明确。对于现代诗歌章法的精美,诗句的匀称,韵律的和谐悠扬,只有多读才能体味其形式之美。

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要从诗歌的阅读赏析中获得自己的感受,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些启示,也就是说要通过再造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一般的问题就是“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启发?”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诗歌的主观体验了。《洛神赋》里宓妃的仙人之姿令我生出无限暇想,“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鸿。”那是怎样的美啊!《洛神赋》里作者的思念令我生出感慨万千,“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那是怎样的思恋和伤怀啊!残缺的美才会撼动灵魂吧,所以,独臂维纳的斯的笑容也才会成为千古之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

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做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睛是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这些词话有助于我们做诗填词,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刻精准地鉴赏诗词,学习领悟其异彩纷呈的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

另外本次课程的另外一项内容诵读也基本完成了,上台诵读了秦观的《踏莎行》加深了我对这首词的情感的理解,同时也让我更加懂得了诵读的重要性。

读诗品句,相信我以后会对这一层有更深的理解。

1020108202电科1012蒋凤俊

第三篇: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篇一: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篇二: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同学们都清楚的知道,学会欣赏古诗词才能够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我国的古典文学。夜 泉

(明)袁中道

参考答案:

7.(3分)(1)山白鸟忽鸣(1分)

附赏析

译文:夜晚山中夜鸟突然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了霜。赏析: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受。山白 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 鸟鸣山更幽 的境界。

石冷霜欲结,表现由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

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夜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小题1:诗中“山白鸟忽鸣”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的幽静?-九年级语文-魔方格 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夜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小题1:诗中“山白鸟忽鸣”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的幽静?(1分)小题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小题1:以动衬静或以声写静、以动写静(1分)小题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小题1:试题分析:古诗词中常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本诗中“山白”是静写,“鸟忽鸣”是动写。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诗句描绘的意境,发挥想像从声、光、色几个方面描写出诗中的景象,语言力求生动,用多修饰。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夜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

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作者】:刘得仁【内容】:静里层层石,潺湲到鹤林。流回出几洞,源远历千岑。寒助空山月,清兼此夜心。

第四篇:诗词与渭河文化

诗词与渭河文化(图)

华夏经纬网 2009-03-23 10:27:07

字号:小 大

重要航道

历史上的渭河曾经是重要的航道,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由于渭河与长安的密切关系,贾岛才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而近人徐世昌也有“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原是古长安”的吟唱;温庭筠的《渭上题三首》曰:“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可以想见,当时的渭河真可谓烟波浩荡、白帆点点、荷苇无边、渔舟唱晚。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吟诵过“江南好”的白居易也曾赞渭河“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忍不住也要“偶持一竹竿,悬钓在其旁”了。冷朝阳诗曰:“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由于船运的发达,北宋时,渭河流域的造船业兴旺。资料记载,如今眉县的斜峪关曾经是北宋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年造木船600多艘。元代王冕《渭河道中》曰:“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宽广的水面,丰饶的物产,充满生机的虫鸣鸟翔,渭河流域呈现着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胜景图。据媒体报道,2008年9月2日,在临潼以北的渭河古河道发现了一只载煤的古沉船,船宽3米,长20米,称得上是古时的一只“巨轮”了。经初步推断,此“巨轮”的年代大约是在宋元以后的明代,其发现真实地印证了渭河船运的历史状况。由于当时渭河水量充沛,不仅长安往下游行船便利,就是逆流而上,也可行舟。民国年间诗人杨景熙有诗云:“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西安荡轻舟。”说明民国年间,起码渭河的中游,是可以行船的。

有船,就得有渡口,“咸阳古渡”便是渭河的著名景观之一。明代马中锡有诗:“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夕阳渡口船。”清人朱集义诗画俱佳,他在《渭阳古渡》的画上题文曰:“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苎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有河必有桥,渭河之桥始于咸阳。汉唐时,有渭河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中写道:“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李频的家乡在烟水江南,“秦地有吴舟”道出了水路交往的遥远,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三年前,随着渡口最后一只渡船的停止摆渡,作为长安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永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滋养秦川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它以一腔甘乳,浇灌着秦川肥沃的土地。以渭河为主,长安周围还有许多水系环绕。司马相如在他的《子虚赋》中曾经形容长安周边的河流风貌,“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自此就有了“八水绕长安”之说。因了渭河及其水系的滋养,千百年来,整个关中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米粮川”。古老的秦川翻动着一幅幅阡陌纵横、牛耕人随的风景画。王维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渭川田家》中又描绘说:“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岑参的《登总持阁》诗曰:“晴开万景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富饶的秦川历来是诗人吟诵向往的地方。

诗海徜徉,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记载着渭河曾经的美丽以及人水自然的和谐,令今人读来仍是无限向往。遗憾的是,近些年,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却遭受着严重的污染和断流的危险,人们不由得发出了“救救渭河”的呼喊。如今,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治理,渭河西安段的生态工程已经启动,整个渭河的治理规划已经开始。期待不久的将来,渭河流域“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美景重现。

重要航道

历史上的渭河曾经是重要的航道,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由于渭河与长安的密切关系,贾岛才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而近人徐世昌也有“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原是古长安”的吟唱;温庭筠的《渭上题三首》曰:“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可以想见,当时的渭河真可谓烟波浩荡、白帆点点、荷苇无边、渔舟唱晚。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吟诵过“江南好”的白居易也曾赞渭河“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忍不住也要“偶持一竹竿,悬钓在其旁”了。冷朝阳诗曰:“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由于船运的发达,北宋时,渭河流域的造船业兴旺。资料记载,如今眉县的斜峪关曾经是北宋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年造木船600多艘。元代王冕《渭河道中》曰:“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宽广的水面,丰饶的物产,充满生机的虫鸣鸟翔,渭河流域呈现着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胜景图。据媒体报道,2008年9月2日,在临潼以北的渭河古河道发现了一只载煤的古沉船,船宽3米,长20米,称得上是古时的一只“巨轮”了。经初步推断,此“巨轮”的年代大约是在宋元以后的明代,其发现真实地印证了渭河船运的历史状况。由于当时渭河水量充沛,不仅长安往下游行船便利,就是逆流而上,也可行舟。民国年间诗人杨景熙有诗云:“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西安荡轻舟。”说明民国年间,起码渭河的中游,是可以行船的。

有船,就得有渡口,“咸阳古渡”便是渭河的著名景观之一。明代马中锡有诗:“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夕阳渡口船。”清人朱集义诗画俱佳,他在《渭阳古渡》的画上题文曰:“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苎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有河必有桥,渭河之桥始于咸阳。汉唐时,有渭河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中写道:“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李频的家乡在烟水江南,“秦地有吴舟”道出了水路交往的遥远,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三年前,随着渡口最后一只渡船的停止摆渡,作为长安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永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滋养秦川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它以一腔甘乳,浇灌着秦川肥沃的土地。以渭河为主,长安周围还有许多水系环绕。司马相如在他的《子虚赋》中曾经形容长安周边的河流风貌,“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自此就有了“八水绕长安”之说。因了渭河及其水系的滋养,千百年来,整个关中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米粮川”。古老的秦川翻动着一幅幅阡陌纵横、牛耕人随的风景画。王维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渭川田家》中又描绘说:“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岑参的《登总持阁》诗曰:“晴开万景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富饶的秦川历来是诗人吟诵向往的地方。

诗海徜徉,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记载着渭河曾经的美丽以及人水自然的和谐,令今人读来仍是无限向往。遗憾的是,近些年,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却遭受着严重的污染和断流的危险,人们不由得发出了“救救渭河”的呼喊。如今,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治理,渭河西安段的生态工程已经启动,整个渭河的治理规划已经开始。期待不久的将来,渭河流域“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美景重现。

来源:西安晚报

第五篇:“诗仙”“诗圣”与唐代璀璨的诗词文化

“诗仙”“诗圣”与唐代璀璨的诗词文化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位诗人,他兴趣广泛,文采飞扬,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少年时就游历四方。其为人“不屈己,不干人”,希望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正因如此,在他的骨子里面有着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反映在诗歌上就是其作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吟沧州”。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恰恰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神游九天之外,梦回八荒之间”。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喜欢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仙鬼灵相往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境的诗句中,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撰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象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李白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一些诗人,这样一些诗歌,非常明显,都是具有庄子的精神,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逍遥的超越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第三个方面,我想要讲的是游世。游世呢,也就是具有享乐主义精神的,这样一种情趣,游世者的人生哲学,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以物质的享乐,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对现实、对人生,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客观地说,享乐和自私都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的灵魂的深处,都有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倾向,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每一个人呢,都是具有理性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性的,所以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都是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研究杜甫喜爱杜甫的人非常多,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杜甫看成一位诗圣,看成诗坛上的圣人。在封建时代,杜甫的地位非常高,对杜甫的评价,认为杜甫最主要的是忠君,苏东坡说杜甫是,每饭不忘君的,而到了建国以后,我们对杜甫的评价依然很高,这个时候,我们说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表面上看起来,他是忠于皇帝的呢,还是他是热爱人民,似乎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在杜甫这儿是统一的,因为杜甫他就是,有一颗仁者的心,他用仁者的心来看待社会,来看待自然,他对所有的人,都是怀着一颗仁者的心去看待的,这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个方面,是淑世的情怀。我们想要讲的,第二个方面是超世,从士人、诗人的,个体生命的历程来观察,在社会政治黑暗的时代,在诗人的身心受到了,压抑、创伤、挫折的情况下,诗人容易出现超世的情调,所谓的超世的情调也就是说,他的精神超越于污浊的世俗之外,进入到一个逍遥自由的境界,前边我们说了,淑世的情怀,最主要来自儒家的思想,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超世的情调,毫无疑问,它是来自于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庄子的思想。

杜甫与李白不同,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从二十岁开始,进行了一系

列的“壮游”经历。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自己的人生历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灭,他也曾想过退隐。但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以,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民生的哀怜。如: 《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二 在第一首诗中,我们看到杜甫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的,他对雨的态度是以雨能否对人民有所好处而确定自己的观点的。他着力渲染雨的美好,最后一句点明了他的题旨:雨的美好是因为它能让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好的事物。而《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闲适之作,但即使在如此闲适的作品内,我们夜不难发现隐含其中的忧患之情。至于他的《秋兴》八首,更是首首怀情。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即使是山水诗也忘不了对世事人情的关注,总是一幅悲天悯人的侠义心肠。并由此而使其诗歌创作沉浸在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中,产生一种完全区别于李白的独特风格。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百姓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大唐古道,一诗仙,一诗圣,两个身影,行色匆忙,一个经常向外去闯,一个经常向家中去看望。

下载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上次看了一个访谈类节目,听他们讲到了有关中国古人的一些休闲娱乐方式,乐舞百戏、博弈娱乐、体育娱乐和民俗娱乐等等。中国古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

    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

    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 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兵团机关书法培训班诗词讲座邓 世 广 楼外春寒料峭,室内春潮涌动。2017年2月26日上午,兵团机关19楼大会议......

    西湖诗词与杭州诗性文化的研究[本站推荐]

    西湖诗词与杭州诗性文化的研究 摘 要:江南,在宋代之前仍属于蛮荒之地,极少有北方人涉足此地。但经过了宋朝以及之后历代的南迁后,江南变得富庶而且繁华。至此,江南的美才被世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