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发改会贯彻意见
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及贯彻落实意见
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元月6日)
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23日在福州召开,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和各设区市分管领导、发改委主任、综合科科长、投资科科长、各县(市、区)发改 局局长参加了会议。孙春兰书记和苏树林省长对会议作了重要批示。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作重要讲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总结了2011年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主要成效,对做好2012年全省发展改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我委根据会议精神,对明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一、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一)孙春兰书记重要批示
省发改委过去一年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但栅洁同志带领委里和系统同志勤奋工作,重点突出,服务意识强,工作成效显著,省委是满意的。新的一年再接再厉,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开拓创新的气魄,取得新业绩。
(二)苏树林省长重要批示
2011年,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发扬福建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新进步。特别是在发展规划编制及政策争取、五大战役推进、三维项目对接、发展方式转变、重点领域改革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衷心感谢大家的不懈努力!希望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再接再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明年工作,以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福建的新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三)全省发改会议主要精神
2012年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抓规划落实,促布局引导。主要是精心组织实施各项规划,优化新增长区域产业布局,加强城镇化布局规划。二是抓结构调整,促实体经济和产业加快发展。主要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确保完成全省300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持续推进“三维”项目促批落地,重点抓好424个央企对接项目推进落实。力争央企项目明年续建158项、新增开动工45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800亿元以上。民企项目续建373项、争取新增开动工300项以上,完成年度投资600亿元以上。外企项目续建69项,新增开动工206个,完成投资60亿美元以上;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重点培育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重点推进63个产业链填平补齐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指导目录等政策,着力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化项 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支持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一批重点创意企业和重点创意园区和壮大一批龙头骨干文化企业。三是抓投资结构优化,促投资总量提高。主要是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研究落实好扩大民间投资的举措;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安排省重点项目529个,总投资2.7万亿元,增长41%,年度投资2760亿元,增长20%。重大前期项目在选址、用地、用林、用海、环评等报批工作上要交叉推进、超常规不违规推进。四是抓平台建设,促创新能力提升。主要是拓展6〃18平台功能,力争全年专场对接活动150场以上,加强100项省级重点推进项目跟踪服务,力争项目开工投产率达75%以上;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数字福建”建设。五是抓区域协调发展,促整体实力增强。主要是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增强新增长区域发展后劲,三明生态工贸区重点加快推进中国化工集团三明化工装备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重汽海西汽车、三明陆地港、永安建新橡胶轮胎生产等项目建设;抓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力争实施项目数和完成投资额增幅超过15%和20%;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帮扶欠发达地区发展,与广东、江西两省共同推动国家编制实施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加强跨省区域合作。六是抓体制机制创新,促改革开放深化。主要是加强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全力推进专项改革工作,抓好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确保审批时限控制在法定时限的 60%以内;持续推进医改工作;拓展发展融资渠道,做好19家已经申请上市企业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帮助20多家重点推介和重点培养企业加快上市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已申报的13家企业发债尽快获得审批,争取股权投资企业对我省中小企业股权投资达50亿元以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七是抓节能减排,促生态建设。主要是推进节能减排,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八是抓公共服务均等,促民生改善。主要是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二、2011年我市发展改革工作成效
(一)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是抓好生态工贸区规划编制。与省发改委共同编制《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11月12日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时,研究提出了请省上支持生态工贸区建设的政策意见。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2011获国家、省发展改革委投资补助资金8.1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7.2万元,居全省第二位。三是抓好项目策划。策划生成“十二五”重大项目332个,总投资525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2个。四是加强政策措施研究。代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关于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公布新一轮市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结果的通知》、《2011年全市重点领域改 革工作意见》等一批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五是做好主体功能区研究。研究提出我市申报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意见,对于国家层面的限制开发区域,国家将每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争取农业国家和省预算内专项资金2.4亿元,扶持了防洪、农村安全饮水、水土保持、沼气、以工代赈等127个项目。三明市南岐水库枢纽、明溪县黄沙坑水库等8个中型水库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二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牵头对我市11个重点产业进行梳理,策划了总投资2178亿元的178个产业链延伸重点项目;争取上级工业专项资金3530万元,扶持了三明齿轮箱装载机箱二轴及驱动桥开发及产业化、汇华集团汽车气缸套技术中心建设等18个项目建设。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上级补助投资1829万元,支持三明学院动漫中心、华悦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盛辉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示范工程等11个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发展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三)坚持项目带动,投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224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262.3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1.2%。其中,31个重点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50个预备重点项目转入在建实施。同时,安排了2012年市级重点项目300个,有150个项目初步列入2012年省级重点项目盘子,项目数列全省第三位。对福建华永化纤纺织生产等30 多个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协调,有力地推动项目建设进度。二是促进“三维”项目有序推进。牵头制订《关于三维项目推进工作跟踪管理办法》,制定跟踪协调机制,及时召开“三维”项目工作季度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力推进了“三维”项目的落地。
(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发展活力持续提升 一是抓好6〃18项目成果对接。第九届6〃18共邀请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110多名专家教授和组织1100余家企业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68个。组织策划20余场产业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专场对接活动。共对接签约项目772个,预计项目总投资206亿元,其中合同项目665个,总投资180.7亿元;协议项目107个,总投资25.2亿元。签约项目总数、项目总投资、合同项目数和合同项目总投资均居全省前列。截止11月底,665个合同项目已有518个动工建设,动工率77.9%。二是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牵头提出开展新一轮市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方案,减少行政审批项目48项。配合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建设,已培训颁证评标专家557人。三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筛选我市金森林业、健盛食品等24家比较优质的企业列入2011年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将乐金森林业公司已通过初审会审定,预计2012年春节前可以通过发审委批准上市。四是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实施城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422个,截止11月底,共完成投资84.5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114.86%,已有129个项目建成或投产。推进第二批省试点镇陈大、岩前已完成总规编制,主要专项规划完成专家评审。
(五)加大利民惠民建设投入,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补助资金1.42亿元,扶持了763个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广播电视等方面项目建设。二是制定了一批“十二五”项目专项规划。主要有:中央苏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三明市“十二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地市级文化“三馆”项目规划、“十二五”国家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等。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有序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成效。
(六)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争取中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专项补助2700万元,扶持了永安智胜化工三废利用余热发电、福建营丰农牧生物发酵零排放等5个项目建设。二是推进市、县、城镇污水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和省级补助投资3600万元,完成新(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铺设污水管网80多公里,改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1座。三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扶持了梅列、永安、大田、建宁等4个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
三、2012年我市发展改革工作意见
(一)在项目带动上,突出“三个抓手、三个强化” 项目实施突出“三个抓手”:一是300个市重点项目。落实好工作目标任务和各项目节点进度,确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50亿元以上。二是90个挂包项目。对列入2012年县(市、区)主要领导挂包的90个项目加强跟踪督查,强化协调推进,确保这些重大挂包项目按时限要求建成投产(使用)或部分建成投产(使用)。三是“三维”项目。每两周召开一次委内协调会,每季度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对接合作前期工作和落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强化项目促批落地;重点抓好中国重汽海西汽车、华润水泥、氟新材料、稀土深加工、国际影视城和生态工贸区通道等项目的推进;同时,牵头抓好与中信集团来明投资、中石油西气东输项目的合作对接。
项目服务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项目审批攻坚。开辟“绿色通道”,落实项目建议书“容缺审批”制度;重点狠抓“两水”(水利、水泥)、氟新材料、稀土深加工等的审批立项、落地开工。二是强化“全程代办”。增强工作主动性、超前性,与项目业主保持密切联系,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做好项目报批工作。三是强化压缩审批时限。确保各类项目审批时限在现有规定基础上压缩50%以上。
(二)在经济和政策研究上,突出“三个重点关注” 一是关注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的发展变化。加强对重大关键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的跟踪分析,及时提出有 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措施,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二是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对一些企业和项目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加强分析和协调。同时,对 “五大战役”、三维对接、物价稳定等强化跟踪。三是关注政策效应最大化。进一步研究吃透中央支持海西发展和省上支持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的政策精神,及时了解中央和省投资导向和重点,指导项目主管单位和业主,策划生成和组织申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真正把政策转化为项目、转化为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
(三)在重大项目上,突出“三个重点前期”
一是加强生态工贸大道整体开发前期工作力度。派人与中信集团实行常态化对接,牵头做好总规、详规、环评、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可研的报批,对区域内林地、地上建筑物进行清场、整理,做好征地工作,确保上半年动工建设。二是加强西气东输前期工作力度。和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抓紧对接,做好项目预可研、国土用地预审、规划选址意见书和红线图、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前期工作,提前介入管线走向、场站布点,加快城市燃气规划的编制,与骨干管网做好衔接。三是加强重大水利前期工作力度。争取“五江一溪” 三明防洪工程年内获国家发改委、水利工程部批复,沙溪三期防洪工程、金溪三期防洪工程项目年内动工建设,明溪黄砂坑水库可行性研究和南歧水库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复,尤溪兴头水库、沙县双溪水库、永安溪源水库、清流矮洋水库等4座中型水库列入全国“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四)在改革开放上,突出“三个着力推动”
一是推动企业融资和上市。用好、用活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应优先用于水利、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有利政策,推进城投公司发债和国投公司二次发债,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品牌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实现1-2家企业境内外上市。二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采购供应改革,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清理化解历史债务,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落实市里和县(市、区)对口包保责任制。三是推动6〃18项目对持续深化。加强“6〃18”日常对接工作,重点围绕524产业征集200项以上新的企业技术需求;举办好具有特色的项目成果专场推介对接活动15场以上;对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督促,促进项目落地形成生产能力。
(五)在民生保障上,突出“三个加快推进”
一是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预算内社会事业专项资金1亿元以上扶持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卫生体系等项目建设。二是推进保障房建设。争取中央资金1800万元以上支持保障房工程建设。三是推进节能减排。争取国家和省节能减排资金6000万元以上支持一批节能效果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节能 改造项目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四、省发展改革会议贯彻落实意见
(一)召开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拟定于1月中旬召开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传达孙春兰书记、苏树林省长批示和张志南副省长、郑栅洁主任讲话精神,并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和下一步工作意见。
(二)分解下达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和第一季度工作指标。组织有关部门把生产总值、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分解到各相关行业部门。对约束性指标、收入指标等一系列硬任务,尽可能落实到具体工作方案的层面,明确工作责任、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确保目标任务不落空,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三)下达2012年全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安排方案。安排重点项目300个,年度完成投资350亿元以上,竣工投产90个、开工建设80个重点项目。
(四)修改完善重点项目考评办法。使县市区项目考评工作更具科学性、导向性、合理性,更公平、公正。
(五)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会议。拟于春节后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工作,确保重点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支撑,引导全市项目推进工作深入开展。
(六)做好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项目推介会准备工作。设计好介绍三明的图文展板,准备好重点招商项目册子,组织好参会的单位和人员。
(七)抓紧修改完善请求省上支持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政策。做好向省政府张金柱副秘书长和省发改委的沟通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更多的含金量。
(八)省发改委配合省发改委做好《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编制。争取我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新农村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有更多的内容进入规划。
第二篇:贯彻中央《决定》及省《意见》有关情况
贯彻中央《决定》和省《意见》有关情况
汇
报
市林业局 2004年5月
中央《决定》和省《意见》下发以后,全社会再次掀起了关注林业、重视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潮。市委、市政府历来对林业工作非常重视。今天,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林业工作汇报、研究林业工作,我们深受鼓舞、衷心感谢!下面,我们就五个方面向领导汇报。
一、《决定》和《意见》的主要精神
《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林业作出了“双属性”、“双任务”、“三地位”的定性定位,即:“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不仅要承担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要承担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明确提出了“三生态”的战略思想,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按照10年战略机遇期、建党100周年、建国100周年三个标志性时段,制定了“三步走”的林业发展战略。确立了以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为辅助的林业生产力布局。提出了“五个转变”的林业工作方针,即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同时,对林业产权制度、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国有场圃和森工企业改革,提出了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对保证林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扶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科教兴林、依法治林、组织领导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决定》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回答了林业发展所遇到的所有重大问题。《决定》改革力度之大,给予林业的扶持政策之多,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决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林业上最新、最重要、最集中的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林业、重视林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总结过去,反映现在,指导未来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与《决定》一脉相承,是《决定》的进一步具体化。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是“一个主题,一个核心,八个关键。”一个主题就是加快林业发展。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把加快林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走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强领导和政策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一个核心就是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意见》就全面调整林业生产关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为实现林业的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八个关键是:明确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加大林业投入和扶持,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总之,《意见》总揽全局、科学严谨、内涵丰富,是多年林业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决定》精神与湖南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其意义之深、影响之远、作用之大,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我市林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林业整体实力名列全省前茅。我市是湖南省第二大重点林区。到目前为止,全市林业用地18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8%。有林地1578万亩,居全省第3位。活立木蓄积量4671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56.8%,居全省第5位。楠竹184万亩,立竹2.3亿株,居全省第1位。松类林576万亩,蓄积量1754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杉木488万亩,蓄积量2025万立方米,居全省第3位。每年为社会提供180万立方米活立木和1000多万根楠竹。按国家林业局的统计口径,全市2003年林业产业总产值28亿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
(二)、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198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湖南的决定》后,邵阳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造林绿化高潮。5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60万亩,年平32万亩。1993年底,全市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成为全省第二个“灭荒”市。1997年6月,全市提前1年半基本实现绿化,居全省第一。1999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5%,到202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的号召,大力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1.6%提高到2003年的56.8%,年平递增1.3个百分点,提前7年实现了省定目标。2000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142万亩,其中去冬今春完成60万亩(实际为86万亩,其中26万亩尚未列入国家计划),工程涉及到209个乡(镇、场)、3241个村、15.48万户、58.81万人,创我市历史上造林数量、规模、投入之最。每年的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质量合格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林果结合、林草结合、林竹结合、林药结合”等造林模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省厅先后两次分别在隆回县和邵阳县召开全省退耕还林工作现场会,推介我市的成功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持续增长,与1978年相比,分别递增260万亩、12个百分点、1800多万立方米。并创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3个、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8个、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个、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2个、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1个、省级园林式单位71个、市级花园式单位230个。
(三)、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切实加强。一是依法治林切实加强。全市建立森林公安、检察、审判机构58个(公安43个、检察7个、法庭8个),基层林业站186个,木材检查站43个。近五年来,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5131起,破获森林违法犯罪案件727起,处罚8873人,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1466万元,调处山林权属纠纷1020起,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森林防火切实加强。全市完善了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森林防火机制,市、县(市区)都建立了森林防火办公室;有专业扑火队伍5个,半专业扑火队伍25个,总人数1089人;义务扑火队伍1139个,20912人;营建了望台20座;营造生物防火林带2280公里。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各县(市区)均建立了防治机构,并由单一的药物防治转变为综合防治和工程防治。病虫害常年防治率达70%以上,监测覆盖率达8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小区23个,面积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81%,正在逐步形成依托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好局面。五是森林管护切实加强。全市林业用地1800万亩中的51.8%被区划为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932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71.4万亩,国家首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面积338.17万亩。从而结束了我市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的历史,促进了全市生态公益林的有效保护。
(四)、林业产业建设迈出可喜步伐。我市现有松类林576万亩,杉木488万亩,楠竹184万亩,木本药材32万亩,经济林132万亩。各类成一定规模的木竹加工企业1203家,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56家,林产加工业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木竹加工企业共生产木材66万立方米、楠竹900万根、锯材20万立方米、人造板20.6万立方米、松香969吨、松节油612吨、林纸5万吨,加工总产值达14亿元。
(五)、林业科技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科技研究和推广网络,有市级林科所一个、县级林科所6个,国家级科技兴林示范苗圃基地1个,省级科技兴林示范苗圃1个,省级国外松、马尾松种子园3个,省级速生丰产林试验和推广基地各1个,初级以上林业科技人员970人,高级工程师15人。在新品种引进、良种培育、丰产林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居全省领先水平,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15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省级奖励28项、市级奖励128项。比如,“石灰岩山地造林技术”为全国首创;“楠竹速生丰产造林技术”等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和宣传;市林科所与澳大利亚专家合作,成功引进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的桉树,仅两年半时间,平均树高就达10米、胸径达12公分,得到澳大利亚、国家林业局和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的推广应用试验成效显著。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推广为我市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林业综合效益发挥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市共生产木材2000多万立方米、竹材2亿多根,林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绥宁县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70%均来自林业;全市每年有30多万户林农从事竹产业开发;竹业是51个乡(镇、场)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的退耕还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程,直接增加了林农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已直接获得国家补助2.14亿元,有15.48万农户从中直接受益,户平增收1382元。按8年补助期计算,累计补助达13.5亿元,户平增收8720元。每年的生态林补助资金都在1400万元以上。据专家测算,我市从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三难地”改造、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以来,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1500万吨,增加蓄水量3800万立方米,净吸收二氧化碳630万吨,释放氧气510万吨。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我市前段林业工作,尽管成绩较大,但同省内外先进地区和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相比,尚处在恢复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加快林业发展认识不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林业是一项弱质产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不如其他产业见效快,因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地方甚至连造林绿化任务都不能按期完成。各地对林业重取轻予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重点林区县因财政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重取轻予甚至只取不予的现象尤为突出。
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全市1578万亩有林地,蓄积量4671万立方米,亩平蓄积只有3立方米,虽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表现为单位面积产量低、产值低、经营水平落后。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伐林分减少,后备资源不足。尤其是绥宁、城步等重点林区县已难以满足加工业和人民生活对资源的需求。
三是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全市4671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中,杉、松占81%,其中杉木1965万立方米,占43%;松木1725万立方米,占38%。总体状况是树种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功能薄弱。速生丰产林建设滞后,加工需要的资源短缺现象已经全面凸现。
四是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山林分户经营以后,因农民对森林的“源头”管理不够重视,加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们安全用火意识薄弱,森林防火、防病虫害手段十分落后,导致森林火灾火警时常发生、松毛虫等病虫害屡防不止。特别是我国部分地区发生被称为森林“SARS”的松材线虫病后,严防有害生物入侵的工作十分繁重。
五是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市有包括家庭作坊式的木竹加工企业5000多家,但有一定规模的只有1203家,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6家。普遍是规模小、消耗大、效益低,没有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2003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59:36:5,加工业只占36%,服务业仅占5%,与发达地区的30:50:20尚有很大差距。
六是基础建设十分薄弱。由于投入不足,我市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监测网络、保护网络,以及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网络,要加快林业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林业基础建设。
七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森林分类经营以后,对森林的管护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一些地方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森林生态,特别是不少群众还没有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出现砍得多、造得少,保护不力的恶性局面。使全市生态状况呈局部改善、总体脆弱的态势。
八是经营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主要体现在:林地、林木流转机制不健全,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不合理,森林分类经营不彻底,林业产权制度不完善,非公制林业发展措施不具体等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
九是林业发展资金紧缺。一直以来,全市各级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和造林资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如 2003年公用支出和人员经费开支累计7002万元,财政拨款只有1797万元,仅占总支出的25.6%;1988—1990年,林业部门为造林绿化借用财政周转金400多万元;消灭荒山时期,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担保贷款5000多万元,用于农民消荒造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市县配套资金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经费都是由部门设法筹集。到2010年,我市计划的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设施、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林产工业等项目至少需投资15亿元以上,如国家投资80%,地方还要筹资3亿元,年平0.5亿元,面临着重大的资金缺口难题。
十是林业效益依然低下。以2003年为例,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2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4亿元,林业总产值28亿元。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57%,而林业总产值仅分别占国民经济和农业总产值的10%、21%,发展速度明显过慢,远不能满足建设小康邵阳、林业强市的需要。
三、今后50年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湖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精神,坚持“积极造、严格管、合理用”的林业工作方针,明确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思想,逐步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为基础,建立新的林业生产力布局。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保证林业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不断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0年,森林面积达到16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森林蓄积量达到5500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比例达到51.8%,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7%,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全市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17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的比例稳定在51.8%,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9%,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全市基本解决生态问题;到2050年,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优化林业结构,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现代林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本着“积极造、严格管、合理用”的林业工作方针,着重抓好九大工程。
(一)、退耕还林工程。我市规划退耕还林总面积296万亩,目前已实施142万亩,加上今年国家初步安排我市的21万亩,还有133万亩没有实施,只要国家有计划,就必须全力争取。在退耕还林新造工作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突出治理重点。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林竹、林药、林草、林果间种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积极培育后续产业。逐步将工程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造林管护和后续产业的培育壮大上来,确保“退耕一片,成林一片”,确保退耕农民的钱粮补助不受影响,确保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不受影响。
(二)、国土绿化工程。围绕建设邵阳市百万人口和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农村的目标,在各级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和“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社区为单位的全民义务植树管理考核制度,切实重造重管,做到“植树一块、成林一块”。城区绿化重点是抓好城市公园、道路和居民区的绿地建设。城郊绿化重点是建好环城森林带和森林公园。农村绿化重点是开展“四旁植树”,营造农田防护网。“绿色通道”建设重点是绿化沿江、沿河、沿路、沿库“四沿地区”。争取到201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从27%提高到35%,县城绿化覆盖率从23%提高到30%,公(铁)路、河渠两旁和水库周围基本绿化。制定合理的城镇林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立市内三区区外方圆5公里、县城区外方圆2公里的生态保护圈。到2050年,市区达到绿化覆盖率45%,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公(铁)路、河渠两旁和水库周围可造林地全部绿化。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目前,我市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3.81%,有林地的7.6%,生态公益林面积的12.5%。必须加快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珍稀动植物种源繁殖基地、兰科植物保护基地、鸟类保护基地、黄腹角雉保护基地等,扩大野生动植物繁殖、栖息地。计划到2010年,新建15个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在全市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
3—5个。坚持重点物种保护与生态区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强化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和基因资源拯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物地理区系的完整和平衡。
(四)、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程。切实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在各县(市、区)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森林消防半专业队伍。加大对森林防火资金的投入,由各级政府切实将每年每公顷林地0.5元的森林防火经费落实到位,以强化森林防火设备、设施建设。确保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控制在有林地面积的0.5‰以内。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中心,健全森林病虫害预报和防治体系;以防马尾松毛虫、竹蝗、松材线虫病、外来有害生物“两虫一病一物”为中心,以抓检疫、抓预测预报、抓普查“三抓”等为手段,严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借鉴洞口、新宁、新邵县的经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县(市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基金,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需要。确保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成灾率控制在发生面积的3.5%以内,监测覆盖率达到85%以上,防治率达到75%以上。
(五)、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以松树、楠竹、杨树、桉树、桤木等为重点的速生丰产林,保证木材的有效供给。整合企业、农户和林业技术人员的资金、劳力、技术优势,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股份制经营模式,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坚持新造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抓好低产低效林改造、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努力发展林业生产力。计划到2015年,充分利用低产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新建3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其中重点林区县(市)250万亩(松、竹林100万亩,桉树、桤木、枫香、杨树等100万亩,其它树种50万亩);非重点林区县(区)50万亩(松、竹林20万亩,桉树、桤木、枫香、杨树等20万亩,其它树种5万亩)。
(六)、林业种苗花卉工程。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需要,切实调整种苗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速生型和兼用型种苗。努力建设好种子园和中心苗圃,保证供应林业优质种苗。在继续搞好市林科所湿地松高产脂种子园、市林业局湿地松二代种子园、城步林科所马尾松二代种子园、邵阳县中心苗圃、洞口县中心苗圃、市林科所桉树试验和推广等种苗工程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每年繁育花卉15万盆以上,尽力满足本地花卉市场的需求。
(七)、林产工业工程。重点支持人造板、木竹制浆造纸、木竹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林食品、林药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化建设,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选择一批具有较好的物资技术基础和稳定的市场渠道的骨干企业,列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企业以资产、技术为纽带,以拳头产品、优势资源、专业市场为依托,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加工企业集团。加快林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一批邵阳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计划在大力营建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商品林,保障原材料供应的基础上,新建30万吨竹(木)浆、5万吨森林食品加工、5万吨药材加工、20万平方米竹(木)地板等林产工业项目。确定2—4家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以带动林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八)、森林生态旅游工程。我市有云山、舜皇山、龙山、魏源湖和宝庆森林公园等5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23个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小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力,年平接待旅客仅5万多人次,蕴藏着十分巨大的潜力。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身康复、猎奇探险、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项目,极力融入“桂林—莨山—张家界”的国际旅游大循环。
(九)、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我市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932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71.4万亩,省级公益林221万亩,市级公益林4.5万亩,县级公益林35.1万亩。在全国首次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中,试点面积338.17万亩,每年得到国家补助资金1400多万元。对已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实行立碑保护、严禁采伐,使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五、向市委、市政府的请示
(一)、出台《关于加快邵阳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由市政研室牵头,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精神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在中央《决定》和省《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林业实际,着重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建议在政策中予以明确。
1、关于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问题。随着退耕还林、长防林、速生丰产林等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从56.8%增加到60%,活立木蓄积量从4671万立方米增加到7000万立方米,年均分别递增0.2%、145万立方米,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林业用地面积有限,加上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对林地的占用,速生丰产林采伐轮转地的增加,森林覆盖率很难再有提高,所以,2020年以后,我们没有提出更高的指标。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统计口径,我市2003年林业总产值28亿元,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50亿元、116亿元,年均递增约9%,是比较适度的。
2、关于林业体制的问题。一是在改革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方面,从2006年1月1日起,林木采伐、林地和林木流转必须以重新核发的林地、林权证为依据,以促使各地尽快做好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切实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抓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为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依法抵押、担保、入股、租赁、转让、拍卖等提供合理的价值评估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无序状态。二是在调整完善林木采伐政策方面,对2001年以后营造的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速生丰产林,实行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单列,根据工艺成熟和生长量相结合的办法确定采伐年龄,足额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对生产以竹材为主要目的竹林和农村房前屋后所造林木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林农等营造速生丰产林和新造、低改楠竹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大力造林,绿化美化农村环境。三是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城乡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绿化工作的通知》和省《意见》精神,切实明确由各级绿化委员会依法履行领导本地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城乡造林绿化工作的职能,绿化委员会下设的绿化组在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体制不顺现象,推动造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四是在森林分类经营方面,由市、县(市、区)建立相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我市4.5万亩市级生态公益林、35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确保森林分类经营得以顺利实施。五是在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国有苗圃改革方面,生态公益林占总面积60%以上的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从事优新品种繁育、种质资源保护的国有苗圃,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时,必须根据市政发[1997]30号《邵阳市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若干规定》,精简管理人员;根据国家林业局规定,按每一万亩7人设置生态公益林护林员。从而将林场在职人员从10361减少到1529人(其中管理人员374人、护林员1155人)。将国有林场(苗圃)现有职工按现行企业保险制度纳入当地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对欠缴的统筹金,个人部分由个人全部缴纳,其余部分由同级政府妥善解决。
3、关于林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全市各级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都没有得到保障,主要是靠育林基金维持正常运转。如2003年,全市林业系统公用支出和人员经费开支700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797万元,占总支出的25.6%;育林基金开支3868万元,占55.2%。国家要求,育林基金将逐步全额返还给生产者,由此产生的经费缺口由同级财政解决。为切实减轻财政负担,我们准备下决心精简人员,对乡镇林业站以山区乡3万亩林地/人、丘陵区乡2万亩/人定编定人,人员从1983人减少到790人;木材检查站从361人减少到280人。精简人员后仍然不足的经费,请各级政府采取同级财政和向上级争取转移支付的办法予以解决。
4、关于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的问题。消耗森林资源的企业,必须按耗材量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工业原料林建设,以解决森林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各级财政应予以保证。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要切实保证林业建设所占的份额。根据省财政每年增加林业投入1000万元的精神,请市、县(市、区)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林业建设。
5、关于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的问题。在科技兴林方面,主要是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网络,组织林业科技人员进一步做好科技推广工作,特别是要着重抓好容器育苗、乡土树种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桉树、桤木、杨树等速生丰产树种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对从事林业开发建设的林业干部职工和分流人员,给予优惠政策。
在依法治林方面,主要是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将森林公安、林业检察、审判人员统一定为专项政法编制或行政编制。已撤销林业检察、审判机构的要全部恢复。根据国家林业局和公安部《关于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参照市委邵市字[2004]4号文件和我省其他市(州)的做法,给予全市森林公安机构与地方公安同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提升机构级别或实行职务高配,保证办案经费,以充分发挥其保护森林资源的主力军作用。
6、关于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问题。一是稳定“两站”队伍。乡镇林业站和木材检查站是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的最前沿阵地,没有“两站”,我市造林绿化不可能突飞猛进,森林资源不可能得到切实保护。我市曾有过50年代、70年代等两次因没有林业站,或将林业站下放、撤销而导致林业建设滑波、乱砍滥伐严重、公有资产流失的历史教训。2000年,邵东、邵阳两县曾实行林业站由县林业局管人、事,乡镇管财、物的所谓“双重”管理体制,出现了林业站人员为完成收费任务而纵容乱砍滥伐行为,造成群众越罚越砍、林业站越砍越罚的恶性循环。为此,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2000年两次机构改革时,明确规定:“对乡镇林业站实行‘人、财、物、事’以县(市)林业局管理为主,乡镇参与管理和依法监督的管理体制”。《森林法》、《湖南省林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林业主管部门的基层机构—基层林业工作站管理本辖区内的林业工作”。因此,我们建议继续维持1995年、200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林业“两站”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林业站为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并对其职能作出明确规定。木材检查站根据交通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布局。二是加强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建议上、下级政府在签订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状时,将造林绿化任务、森林采伐限额、征占用林地审核率、林火控制、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指标,作为责任状的主要内容。上级政府每年将对下一级政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结果,在当地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布。同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审计制度,五年审计一次。
(二)、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在适当时候,由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湖南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推进全市林业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并表彰一批林业工作先进单位、个体造林大户、花卉苗木大户、乡村护林员、民营森工企业家。会期一天。请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和分管领导,林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请周吉平副市长主持会议,魏太平副书记宣读表彰决定,黄天锡市长作主题报告,盛茂林书记作重要指示,并邀请省林业厅、市人大、市政协和军分区领导参加。
第三篇:法制建设工作电视电视会贯彻意见
黔江区地方税务局
关于贯彻落实全市法制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
区委法建办:
2月26日,全市法制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后,我局立即将会议精神在全局税收工作会议中进行了传达贯彻。为全面扎实推进我局的税收法制建设,严格坚持依法治税,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营造公正、公平、和谐的税收征纳环境,维护良好的税收秩序,09年,我局将严格按照全市法制建议工作电视电话会确定的指
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结合税收工作实际,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全面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继续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强化对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全面规范税收执法为。严格按照《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和《重庆市行政立法基本规范》及市局相关规定,全面开展涉税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工作,对与税收法律法规相违背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处理和上报。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和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坚决纠正和制止违法与不当的具体的行政行为,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
二、规范税务行政审批
认真执行《减免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成立税务行政审批领导小组,规范税务行政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积极开展好重大税收减免及其他重要税务事项的行政审批工作。
三、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做好对部分行业发票使用情况的重点检查。按照市局执法检查方案,在下半年,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对象进行税收专项检查,及时查找问题和整改,顺利完成市局对黔江区局的执法检查。继续推行重大案件复审,努力提高案件审理质量。
四、加强税收宣传教育和税收法制培训
深入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开展第18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增强税务网站的宣传、咨询等服务功能。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继续开展税收法制专题培训,以税收执法过错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行政处罚程序为重点,着力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
五、深入开展税收政策调研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开展税收调研。充分利用税务学会、国际税收学会、地税人才论坛、《重庆地税》刊物等交流平台,加强学习和借鉴,深入实践,广泛调研,力争形成1-3篇有一定质量的税收科研论文。
二○○九年三月四日
第四篇:市委中心学习会贯彻意见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 临邛镇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落实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
会议精神的贯彻意见
7月5日邛崃市委召开了历时两天《走好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道路》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会议首日实地考察学习金堂、都江堰在推进“三个集中”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第二日结合实际围绕考察内容,对如何找差距、寻思路、谋发展,展开热烈的发言,会上市委书记高志坚、市长张彤分别就我市怎样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作了重要讲话,临邛镇也作了交流发言,整个会议迸发出不甘人后、奋发有为的精神态势。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全力以赴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一、深入宣传学习,强化发展意识
一是宣传学习本次会议精神。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没有思想上的深刻认识,很难确保会议各项决策落到实处。会后,镇党委、政府及时组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成员,镇属各办(所、中心、队)负责人召开党委扩大会,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并就如何根据我镇实际,做好城市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加快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市打造一张崭新的“名片”,作了非常深入的讨论。同时,还专门召开全镇干部大会贯彻学习会议精神,让全镇干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在肯定过去发展成绩的同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杜绝骄傲和自满,坚定统筹城乡一体、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信心,坚定实现邛崃新跨越的信心。本次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对我市怎样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我们将按照邛崃市委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四位一体、推进“三个集中”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我们通过深入宣传学习本次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精神,已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营造了思干、思进的良好氛围。
二是宣传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参照总结前期工作中的得失,寻找一条好的发展方向和捷径,7月16日,我镇组织全镇村(社区)书记和相关干部到都江堰虹口乡参观学习,在这次参观学习中我镇干部启发很大,决心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为什么到都江堰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一直是这次参观学习中反复强调的。看都江堰主要是为了学习山区怎样发展,特别是要学习虹口乡如何利用生态资源、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休闲经济的经验,不断要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更要学习他们不甘人后、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都江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归根到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解放,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结果。当然,学习不是照搬,应按科学发展的思路,结合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利用这次深入学习市委中心学习组会议精神的机会,让全镇干部群众强 化了发展意识,营造出“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你追我赶”的发展氛围。
三是切实提高干部执行力。毛泽东同志说,政策执行关键在干部。提高干部执行力是落实会议各项决策的前提,没有干部执行力作保证,就会造成会上热热闹闹,会后冷冷清清,好的决策、部署流于形式。为此我镇将在干部管理上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干部执行力。健全《临邛镇机关管理制度》、《临邛镇财务制度》、《临邛镇干部目标考核制度》等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使干部管理有章可循、有律可依。镇目督办将加强纪律督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全镇干部执行管理制度情况进行督查,对违反干部管理制度一次以上的干部进行诫免谈话,并定期将督查结果在全镇进行通报。另外,还将干部执行管理制度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的内容,对没有违反过干部管理制度的干部给与奖励,对违反过两次以上管理制度的干部扣发全年目标奖,并规定年终目标考核倒数第一或有两次诫免谈话的干部进行停职处理。我们将建立干部选拔的良性机制,以工作实绩为选拔依据,把愿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强化内因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确保会议各项决策和部署在全镇范围内落到实处,全力加快发展步伐。
二、抓好重点工作,提升发展水平
一是突出抓好服务保障,全力确保重点项目用地。我镇将以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中心,顾全大局,通力协作,全力 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完成体育中心、金六福酒厂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服务保障工作。并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经费,继续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做好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相关工作。同时抓好洪川安置小区建设,确保全面完成。
二是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着力点,强力确保社会稳定。按照中央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前提”,而我镇稳定工作没有搞好,直接影响全市发展大局。我镇将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及时化解征地拆迁等引发的新矛盾,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强化对60人应急分队的半军事化管理,确保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有强力震慑作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强化资源比较优势,着力加快招商引资。我镇将进一步完善招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深入企业跟踪服务、了解信息;利用资源比较优势,以商会为纽带,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确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
四是以土地整理为载体,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镇将加大工作力度,以鹤鸣(西江石燕)、盘陀这两个土地项目整理为契机,高标准完成中心村建设和土地平整,以及新型社区建设和产业规划,切实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
五是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我镇将继续依托太丰、春源、金利、君威、文君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全面完成2000亩有机茶基地、3000亩猕猴桃基地、振鹏达食用菌基地和太丰15万只种鸭场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建设南河下游黄河坝高档农家乐发展区,做好白鹤山—葫芦湾一带近郊休闲旅游开发的相关基础工作。
六是以市场为导向,倾力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进一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和健全以劳动就业服务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以临邛职业培训学校为平台,大力开展合作办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上岗培训,提高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新增劳务输出1500人以上。
七是争创邛崃市特色亮点工作。结合上半年工作情况和本次会议精神,我们将由班子成员牵头负责在经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安全生产、社区建设、社会稳定、软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十个方面,开拓创新,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争创邛崃市特色亮点工作。
总的来说,我们将提高认识,明确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镇人民力量,坚持“1333”发展战略,克服困难,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三个集中”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步伐,不断取得工作实效,为邛崃新跨越作出新贡献。
二00六年七月十八日
第五篇:贯彻意见
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张 健
(2011年11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主要议题是传达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并对贯彻落实工作作出部署。
省第九次党代会,于11月15日至19日在福州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一个坚持、三个更加”:即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这个主题,在广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感到站位很高,全面贯穿了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提出的“三个切实”精神,与提前三年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非常鼓舞人心。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查中共福建省第八届委员会的报告;审查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中共福建省第九届委员会和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省委委员72名、候补委员13名,省纪委委员45名。我市张健、黄晓炎同志当选省委委员,江子华同志当选省纪委委员。省委九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13位省委常委,他们是孙春兰、苏树林、陈文清、朱生岭、张昌平、袁荣祥、杨岳、于伟国、陈桦、姜信治、叶双瑜、苏增添、张志南。孙春兰为省委书记,苏树林、陈文清为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一次全会选举张昌平为省纪委书记。
大会期间,龙岩代表团共34名代表,包括省领导陈桦、王美香、张广敏3位代表和我市31位代表,集中精力,认真审议两个报告,充分履行代表职责,展示了老区代表的精神风貌。15日下午和16日上午,省委孙书记和苏省长分别到龙岩团看望代表参加讨论,并作重要讲话。
下面,我就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孙书记、苏省长到龙岩团的讲话精神向大家作一传达,并代表市委提三点贯彻意见。
一、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
这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体现在孙书记所作的报告,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提交审议的工作报告,以及大会通过的相关决议上。
1、省九次党代会报告的主要精神。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1)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报告用“三个最”概括了过去五年工作的主要成效,指出过去五年是福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闽台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民主政治有序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报告总结了“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四是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五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确定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们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同时对跨越发展的内涵作了专门阐述,指
出,跨越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福建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坚持速度与质量统一、富民与强省统一,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体要求主要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奋斗目标主要是“三个翻番、两个倍增、一个赶超”,即:到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部署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五点:要强化转型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全省石化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钢铁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要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加大对一般发展水平县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促进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要完善规划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三明、南平、龙岩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崛起步伐。要突出支撑保障,构建现代基础
设施体系。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次报告把民生保障放在工作部署的第二点来阐述,是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主要有四点: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安排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财力困难地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困难群体倾斜。要扎实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以上。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要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做好教育、卫生、计生、体育等工作。
三是勇于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主要是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积极实施全方位高水平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
四是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努力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提出要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对台园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要推动两岸交流,增进民间往来,加强闽南文化生态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推动民间信仰交流。要加强通道建设,构建综合枢纽,打造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
五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泛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提高依法治省水平。
六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报告在这部分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提出了要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四句话、十六个字,富有鲜明的福建地域特色。孙书记指出,爱国爱乡,是福建人的突出特点和责任所在;海纳百川,有这样的大胸怀,才能干大事,才能包容发展;乐善好施,是对全社会的倡导和引领,不是企业家能做,普通人都要有爱心、做好事;敢拼会赢,是福建人敢闯敢试的生动体现。
七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调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4)提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党建保障。报告强调,要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做到“五个坚持”:一要坚持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这里特别强调要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二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里特别强调要把招才引智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三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四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五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2、省纪委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报告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工作回顾。从五个方面回顾了我省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是加强监督检查,保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二是坚持执纪为民,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三是严格依纪依法,保持惩治腐败强劲势头;四是深化制度建设,增强预防腐败整体效果;五是强化教育监督,促进党员干部廉政勤政。
第二部分,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措施:一是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落买情况监督检查;二是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三是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四是以提高依纪依法履职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纪检机关自身建设。
二、孙书记、苏省长到龙岩团讲话的主要精神
1、孙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肯定。孙书记充分肯定当年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充分肯定龙岩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效,明确表示省委、省政府将一如继往地关心和支持龙岩老区的发展。二是希望。孙书记殷切期望我们大力继承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好。
2、苏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两个方面:一是解读报告。苏省长从跨越发展的内涵、打好“五大战役”、经济与生态双赢、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精神等六个方面,对报告作了非常好的解读。二是提出要求。对龙岩工作提出“三个新跨越”的要求:要在产业发展上有新跨越,在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新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龙头带动能力。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有新跨越,发挥县域经济特色,寻找新的突破口,提升壮大县域实力,更好地让老百姓富起来。要在城乡规划建设上有新跨越,创新理念和方法,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上新台阶、有新面貌、有新变化。
三、初步贯彻落实意见
传达好、学习好、贯彻好省九次党代会的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制订计划、周密部署,省党代表要带头宣讲,宣传媒体要开辟专栏,在全市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热潮。要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与正在推进的工作紧密结合,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1、找准站位。两个方面:一是在建设“三个更加”的福建中找站位。“三个更加”体现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富民与强省相统一,通过全省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来实现。落实到龙岩,我们就是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把“产业龙岩、创新龙岩、生态龙岩、文化龙岩、民生龙岩”建设,融入到建设“三个更加”福建中,更好地服务大局,更好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二是在发展目标中找站位。报告提出了“三个翻番”、“两个倍增”、“一个赶超”的目标,这是跨越发展的量化指标。我们要对照这些目标,在“三
个翻番”的指标增速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两个倍增”上务必与全省同步,在“一个赶超”上,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为全省发展大局多做贡献。
2、加快崛起。就是要在全省发展中提升进位,在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发展中走在前列,树立闽西老区发展的新地位、新形象。重点四个方面:一是支撑在产业。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现代服务业集群化,产业园区基地化,做强做大“1+2”主导产业,在全省千亿产业集群中有龙岩的位置,在全省新兴产业发展中有龙岩的声音。当前,全市产业发展势头都很好,这里特别强调突破两个产业:一个是突破不锈钢产业。报告提出要建设全国最大不锈钢生产基地,武平县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举全县之力培育、引进不锈钢下游生产领军企业、领军项目,迅速做大,形成不锈钢下游生产基地。一个是突破稀土产业。加快推动稀土资源勘查和开发,推进标杆性项目的生成和落地,树立全国稀土产业基地的地位。二是关键在城乡。提升规划,持续推进三级城市体系建设。中心城市重在两个同城化:一个是推动与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发展,一个是推进与高坎、古蛟、龙雁三个新城同城化规划、建设与管理;县域城市重在树立坐标,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比学赶超、争先进位;中心镇重在试点,加快集聚,形成卫星城;新农村建设重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从“一条街、一排房、一条河、一个服务中心”做起,突破具有社区功能的现代新村建设。三是优势在生
态。就是要把生态作为龙岩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品牌,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发展生态的产业,建设生态的环境,让龙岩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这里讲一件事,就是苏省长在参加我市代表团讨论时,讲到省里正在和广东探讨建立汀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市里的相关部门要及时跟踪、跟进。四是力量在文化。重点两个方面:一个是宣传和弘扬“福建精神”。这次省党代会一个突出的亮点、一个热议的话题,就是首次提出了“福建精神”。福建精神在龙岩,我们怎么呼应,怎么体现,怎么与我们的古田精神、客家精神相融合,请我们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包括大专院校、党校、社科部门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抓紧调研,形成声势。一个是文化品牌。就是“红色品牌”和“客家品牌”。不论是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培育,都要扣紧这两大品牌来策划、来布局、来展开,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闽西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提升平台。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项目平台。就是继续把打好“五大战役”,作为我们拓展项目、推进项目的主要平台。今年1—10月,我们的GDP增幅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得益于“五大战役”抓得紧、抓得实。明年我们要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必须毫不放松地盯紧盯牢盯实“五大战役”。明年全省“五大战役”在今年基础上,在内涵、外延上,在考核体系上,都会做些微调,希望“五大战役”指挥部、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都要提早谋划策划、抓
紧跟进衔接,力争明年有个“开门红”。市里将延续这几年的做法,元旦过后就到各县(市、区)召开项目现场点评会,再鼓劲再推动。二是民生平台。把老区的民生做好,让老区的民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头,这是我们在老区工作干部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各部门务必清醒认识这一点。这里我突出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里头有涉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60多个量化考核指标,省里的行动计划省政府已经研究,很快会出台。陈桦副省长在参加我市代表团讨论时讲,去年全省有80%以上指标达到或高于国家指标要求,那么落实到我们市,有多少指标达到或没达到,相关部门要一一对照,找到短板、找到填平补齐的方向,力争有更多的指标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三是开放平台。两个方面的平台要搭好。一个是文化平台。这次党代会报告,只提了加强两个文化的保护,即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可见客家文化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份量之重。我们要以加快推动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抓手,进一步发挥优势,提升客家文化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影响力。一个是经贸平台。重点提升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层次,争取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拓展龙台产业对接领域,提高产业合作水平。四是党建平台。这次分团讨论时,我市代表团提出要把“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写进报告,省委孙春兰书记当即表示这属于重大遗漏,要吸纳进报告中。在正式发布的报告和《决议》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句话。闽西是古田
会议精神的发祥地,理当我们提出来,也理当我们带头继承好、发扬好、运用好。重点要不断扩展内涵、创新载体,持续打造和提升“红土学风”、“红土先锋”、“红土清风”三大品牌,特别是要把省党代会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融入到三大品牌创建之中,比如,推行领导干部下基层接待信访、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要细化、量化、具体化。我们筹备在党的十八大前夕举办“古田会议晋京展”、争取把古田干部教育基地办成国防大学或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古田学院,省领导很支持,要赶紧把方案拿出来,赶紧汇报争取。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省委对未来五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继续全力以赴,按照省党代会的部署,按照省委孙书记、苏省长对龙岩发展提出的要求,把闽西老区建设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