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易 津1
陈继群2
乌仁其木格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010019, E-mail: yijin@163.com 2.曾经草原网站((www.xiexiebang.com
目录
1.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
2.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发展趋势
3.蒙古高原生态环境问题;
4.中国与蒙古的国际合作。
摘要: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是一种成功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管理方式,它也是重要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游牧文化对蒙古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如何看待游牧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发展和改造游牧文化?对这些问题在世界上是存在不同意见的, 对待传统游牧文化,蒙古和内蒙古分别采取不完全相同的理念和方式。中国方面基本是根据“游牧文化落后论”的理论来进行内蒙古牧区改造, 他们主要采用定居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游牧.而蒙古基本是保持传统游牧的模式, 哪种方式是最先进和科学的?是否还有其它的发展模式?研究蒙古游牧文化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比较蒙古高原不同地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模式和生态和经济效果,这个研究将对保护蒙古高原生态环境和发展蒙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Nomadic Civilizations in Mongolia Plateau
YI JIN 1
CHEN JIQUN 2
WURENQIMUGE 1 1.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e University;HUHEHOT CHINA;010019;2.Echoing Steppe Web Set(www.xiexiebang.completely of principle and mode.Chinese aspect is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that Nomadic Civilizations is backward way to come proceeding Inner Mongolia Nomadic Civilizations.They mainly adopt to settle down modes, and change old traditional Nomadic Civilizations.But Mongolia basic keep the traditional Nomadic Civilizations mode.Which mode is the first and the most scientific? Whether are there the other's development modes?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 of Mongolia Nomadic Civilizations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different region of Mongolia plateau, comparison Mongolia Nomadic Civilizations's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ecosystem economic result.This research will have importance meaning in Mongolia plateau ecosyste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 Nomadic Civilizations.1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
1.1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的生态作用
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是一种成功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管理方式,它也是重要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游牧文化对蒙古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如何看待游牧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发展和改造游牧文化?对这些问题在世界上是存在不同意见的。
1.2蒙古游牧文化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千百年以来,北部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和谐共生.蒙古族的集体游牧的生活方式,它使草原在四季能够得到恢复和休息。这种和谐一直延续到19世纪。
蒙古高原的草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但是近20年来草原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探讨蒙古高原草原沙漠化的原因,比较蒙古高原不同寻找恢复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技术,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研究蒙古游牧文化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比较蒙古高原不同地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模式和生态、经济效果,这个研究将对保护蒙古高原生态环境和发展蒙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哪种方式是最先进和科学的?是否还有其它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和蒙古, 开展蒙古高原典型草原荒漠化原因及恢复的对比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2.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发展趋势 对待传统游牧文化,蒙古和内蒙古分别采取不完全相同的理念和方式,中国方面基本是根据“游牧文化落后论”的理论来进行内蒙古牧区改造, 主要采用定居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游牧模式;而蒙古基本是保持传统游牧的模式。
2.1蒙古国的游牧文化
蒙古游牧方式是蒙古游牧文化的承载,主要存在蒙古国的大部分地区。
蒙古国境内多山,地形较内蒙古地区复杂,气候也更为寒冷、干旱,但是那里的天然草地保护尚完好,草原植被和草甸植被仍然处于顶极阶段,草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草地的生态型多样性也远远高于内蒙古地区。蒙古基本是保持传统游牧的模式进行畜牧业,这种生产方式对草原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较低。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2内蒙古的游牧文化
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不少地区的草地植被在负向演替,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优良牧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1984年,草原平分给各牧户经营,因此集体游牧生产方式消失了。草原到处是铁丝网围栏;草原得不到休息,大面积退化。牲畜大部分在棚圈饲养。
2002年以来内蒙古许多实行“围封草原,转移牧民”和“禁止放牧”的政策在内蒙古许多地区被推广。原住民也要被迁移出草原。我们可以看到悲观的前景:原生植物品种大量灭绝,草原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水资源过度消耗,干旱趋势日益严重。
一位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说:“内蒙古草原天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演化形成的,它记载着这里的过去、现在、预示着未来,它是不可改造,不可搬迁,不能进口,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游牧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最佳适应。因为游牧不会给草原施加太大压力。” 没有游牧的草原是否恢复健康了?一些牧民的草场被开垦成为农田,草皮破坏后,风沙日益严重。
一些河流被拦截成为水库,草原的湿地大量消失,地下水资源短缺,草原变的越来越干旱。一些牧民的草场被矿山侵占了,环境被污染了。厂矿建设不规范, 产生了工业污染。草原得不到休息,大面积退化。我们目睹40年前后草原的变化,以及游牧文化在中国逐渐消亡。
3.蒙古高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关于蒙古高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草原农业化------草地被开垦成为农田;
2)草原工业化------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
3)草原城市化-------地下水资源短缺,草原干旱;
4)草原沙漠化-------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综合以上原因,结果草原沙漠化迅速发生。
在以上4个方面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为主,自然为辅,从内蒙古的情况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3.1,草原农业化------草地被开垦成为农田
内蒙古地区草原在100年以来,尤其是近40年来被大量开垦成为农田,开垦的草原基本成为目前旱地农业的来源,在这些地区由于春季地表裸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尘暴)的主要来源。
图1
内蒙古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原被开垦成为农田
3.2草原工业化------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
目前草原地区不规范盲目发展工业,产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内蒙古地区,工业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3.2.1工业造成的环境其原因:
(1)中国东部和大城市现代化对能源的过度需求,增加了工业发展成本,西部地区内蒙古廉价能源开发成本,刺激了企业家的开发内蒙古地下资源欲望,结果利润来源不支付环境成本。
(2)内蒙古地区的落后现状与内地经济反差,使内蒙古地区政府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导致以生态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改善。
(3)各级政府存在GTP政绩评估的压力,不顾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政府牧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4)中国农业税收的取消,使以农牧业税收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地方政府出现严重困难,迫使地方政府寻求农业以外财政来源。
(5)内蒙古牧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和法律意识薄弱,属于普法弱势群体,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大量的政府人员和内地公司非法占有牧民土地,破坏了原生草原植被。(6)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开发等法律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
3.2.2牧区发展发展工业化理论依据之批判
牧区发展发展工业化理论有许多,主要是工业替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1)工业发展可以解决就业人口,转移牧区多余劳动力,认为工业发展可以解决就业人口,转移牧区多余劳动力,减少牧地人口压力。这是目前许多地区的基本理论,但是牧区不是农业地区,牧区劳动力不是多余,而是不足,工业实际解决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内地的流入的外来人口和城市待业人员,但是占用和破坏的是牧区牧民的草地。这其实还是变相的侵犯牧民的利益。
(2)工业发展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可以用于牧区现代化建设和环境治理,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发展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可以用于牧区现代化建设和环境治理,替代农牧业低收如和无收入的局面,这是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后,许多以牧业税作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地区普遍存在财政收入短缺的问题,期望以工业的高税收来补救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是一种政府危机的转嫁,本来政府应当承担的问题转嫁给地方和牧民。其实牧民牧区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没有给草原牧民带来利益,许多企业破坏后又转移到其他地区。
(3)工业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工业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连动效应;第三产业在牧区包括旅游业,在内蒙古地区旅游业主要的文化基础就是游牧文化,但是农业、工业化的结果其实是以游牧文化产业消亡为代价的,没有游牧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内蒙古旅游也的前途。
以上是内蒙古大力发展工业的理论基础----工业替代理论,其结果是以牺牲草原生态和消灭原生态游牧文化为代价。我们的观点不是不能够发展工业,而是不能够发展以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文化为代价的工业化模式。.3.3草原城市化-------地下水资源短缺,草原干旱加剧
目前许多草原地区不现实扩大城市规模,消耗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盲目引进人力,搞城镇建设,增加人口,在环境脆弱的草原地区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是不利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增加。将来会支付更大的成本恢复生态环境。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规模化发展,其环境压力不仅仅是城市本身,对城市周围牧区环境的压力更大,其结果是使草原干旱和荒漠化加剧。
3。4草原沙漠化-------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消失,草原沙漠化不仅仅是草地土壤性质的变化,还包括地表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消失,草原沙漠化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更重要的对草原文化和外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就是内蒙古地区草原荒漠化的结果。
3.4.1 蒙古高原草地荒漠化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草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不少地区的草地植被在负向演替,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优良牧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目前蒙古高原的草原次生沙漠化和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内蒙古地区80-90%的草地发生退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蒙古高原草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但是近20年来草原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其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其作为畜牧基地的经济价值,他的生态效应不仅对中国和蒙古,而且对亚洲和世界的都是至关重要的。探讨蒙古高原草原沙漠化的原因,寻找恢复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技术,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3.4.2内蒙古草原湿地退化形势严峻
草原湿地不仅对草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对地球环境系统的生态作用。湿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方面:(1)湿地是空气的净化基地,释放大量氧气,吸收CO2,保证地球气体的平衡。(2)湿地是陆地的蓄水池,平原的水塔,河流、湖泊的水源,保证人类、工业等方面的水分需求。(3)湿地是环境湿度的调节器,可以缓慢释放水蒸气,保持空气湿度,减少水土流失。(4)湿地是野生植物,动物和候鸟的栖息地保持生物多样性。(5)湿地是人类和动物食物的生产地。.长期以来我国对湿地资源进行了持续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很多地方忽略或不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湿地资源得不到正常的休养生息,湿地而积和资源也日益减少。许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湿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已经完全丧失了湿地应有的功能。
据统计,从50年代至今,洞庭湖、洪湖与江汉湖群垦殖率达50%以上,番阳湖也达2 4%。中国西部地区的湖泊因上游地区截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水质碱化。历史上烟波浩瀚的罗布泊也早已成为了荒漠。荒漠化问题由来已久,前车之鉴举不胜举,我们进入21世纪现代社会,如何不再犯历史性的错误,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是面临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大课题。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地区不顾生态环境限制,盲目发展工业、农业和进行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造成干旱草原地区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湿地逐渐缩小和消失,荒漠化进程加剧,我们进行草原地区荒漠化情况的调查,寻找解决和减少草原退化提供依据。
3.4.3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湿地退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曾经是蒙古高原最肥美的草地之一,也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具有蒙古游牧畜牧业的地区,草原是蒙古游牧文化的载体,没有草原,游牧文化也会消失,因此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具有草地生态保护和蒙古游牧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近年来,鉴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干扰,乌珠穆沁草原许多湿地盐碱化和荒漠化程度十分严重,2006年6-7月我们对内蒙古东乌旗满都镇阿尔消特湖荒漠化典型例案进行考察和分析,这对减少我国沙尘暴,保护草原湿地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
仅满都镇两个项目点发生的沙漠化和盐碱化面积已经达到15000亩(1000公顷)左右,部分地区沙化面积每年以10~20%的进度增加。探悉其沙漠化和盐碱化的原因,研究其植被恢复技术,进行草原荒漠化治理和盐碱地改良的工作迫不及待。
关于草原荒漠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认为思想方面产生荒漠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思想根源是忽视或者是无视草原的生态作用,没有建立草原的生态观念,目光短浅,只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
3.5 草原荒漠化治理观念和技术的比较研究
关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方法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是存在不同理念、策略和技术措施的。我们初步认为目前主要有4个方面:
(1)以自然力恢复为主,把人与自然对立,排斥人为作用(2)以人为意愿为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3)完全以自然为主,(4)以自然为主,人为辅助的理念.3.5.1以自然力恢复为主,排斥人为作用的理念
这是目前内蒙古许多地方采取的政策,其强调自然力的作用,把人为活动与自然对立,不考虑人和动物在草原生态中的作用,目前采取围封转移和禁牧的方法基本基于这种理念。
3.5.2以人为意愿为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
在草原建设方面,一些地方不考虑原生态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考虑生态平衡,以人类的意愿为主,目前主要表现有:
(1)牧业变为农业化----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大面积开垦土地,种植作物、树木和经济作物,进行掠夺经营,结果造成草地水资源匮乏和土壤资源破坏,破坏了原生植被。在内蒙古地区这种情况十分严重。
(2)牧区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草原地区盲目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采取以工业补牧业的经济政策,完全不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土著居民的利益,结果导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和草原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3)游牧变定居化---在草原地区进行定居和建设大面积的围栏,照搬农村的方式进行草地和牲畜的双承包,只考虑人居住的舒适,不考虑草原的承受力,更不考虑其他草原生物的生存需求,结果使草原上午多样性消失,使草原退化。
3.5.3完全以自然为主
人类活动完全与自然容为一体,对自然资源适度利用,基本不参与人为干扰,与草原所有生物和平共处,给草原任何生物都留有一席之地。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发生冲突的时候,主动放弃人类的需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很低。在蒙古国的许多地方保持的游牧文化就是基于这种理念。
3.5.4以自然为主,人为辅助的理念
强调自然选择的主导作用,人类辅助自然恢复的进程,不排斥人类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植被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
这是我们目前采取的理念,技术方面我们在草原地区不是种植树木和经济作物,而是根据原生态选择的植被特点,引进和选择适宜的植物和技术进行植被恢复,不排斥人类和动物的作用,最终要保持草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同时也要保护土著居民的经济利益。中国与蒙古的国际合作
4.1中蒙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内蒙古地区与蒙古国接壤,共同占据着蒙古高原的主体部分,曾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主要天然植被同属欧亚草原,草原的基本结构、植物组成和草地利用方式也十分相近和相同。典型草原为这两个地区所共有的草地代表类型之一。
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不少地区的草地植被在负向演替,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优良牧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蒙古国境内多山,地形较内蒙古地区复杂,气候也更为寒冷、干旱,但是那里的天然草地保护尚完好,草原植被和草甸植被仍然处于顶极阶段,其草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草地的生态型多样性也远远高于内蒙古地区。在中国和蒙古, 开展蒙古高原典型草原荒漠化原因及恢复的对比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我们认为在蒙古高原荒漠化治理研究工作中,开展亚洲乃至广泛国家的国际合作,进行联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期望得到国内外广泛的支持和合作。
4.2合作项目主要内容:
为共同保护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草地牧草种质资源,为中蒙两国牧用土地的植被建设提供互补资源,同时加强两国牧草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与蒙古国畜牧研究所的牧草专家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多次互相考察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讨论了近期开展合作研究的有关事宜,并对联合开展草原荒漠化问题达成共识。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蒙古高原草原沙漠化的原因,寻找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技术,建立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与游牧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初步制定合作项目主要内容如下:
(1)调查、比较和研究蒙古高原不同地区典型草原荒漠化的原因;
(2)调查、比较和研究蒙古高原不同地区典型草原荒漠化恢复对策和效果
(3)调查、比较和研究蒙古高原不同地区游牧文化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为中蒙两国专家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5)(6)(7)(8)为世界愿意为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作贡献国家、组织和个人提供机会。建立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与游牧文化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建立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与游牧文化发展国际合作网站。联合出版《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绿皮书》。
蒙古高原是亚洲的也是世界的;蒙古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几千年的游牧文明不要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让我们联合起来,为恢复草原曾经的美丽和辉煌而努力吧,为发扬蒙古游牧文化的文明和生态作用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略)
第二篇:游牧文化旅游节
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
整体策划方案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组委会
2013年12月
按:2013年,由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创意发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和达茂联合旗委、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获得巨大反响。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可贵示范。
作为草原文明的核心文化体系,游牧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信息,更承载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文化使命。打造游牧文化品牌,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是打造高端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需要,更是重塑和提升游牧文化价值、实现其使命的需要。
举办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是践行国家文化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勇敢尝试。2014年,我们将举办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提升品牌、提升高度、提升实力、提升效益、提升国际影响力,再现游牧文明之光彩,再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新篇。
一、操作规程
活动名称: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
活动时间:2014年7月12日—10月9日
活动地点: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
中共达茂联合旗委员会 达茂联合旗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高占祥
文化艺术基金会、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
动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包头市文
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包头市旅游局、包头市体育局
支持单位: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澳门莲花卫视、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电台、内蒙古日报、包头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家庭周报等
二、主题定位及内容
活动主题:深度挖掘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认真践行草原生态文化理念,全面展示蒙元文化历史魅力,着力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达茂文化旅游发展。
活动定位:借势国家资源,整合地方资源,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媒体资源,拉动社会资源,注重规格、注重品质、注重效益、注重互动、注重大众参与,打造更具发展活力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盛会,使“游牧文化”品牌成为草原文化的主流品牌,使“游牧文化旅游节”真正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文化强国战略践行的标兵、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地方名片。
活动内容:包括文化、体育、旅游、商贸四大类活动,文化活动构筑特色,体育活动提升规格,旅游活动凝聚人气,商贸活动促成合作交流、实现富民增收。统筹考虑活动设置、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综合管理治理,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商贸活动互动互助互促,在融合中提升,在提升中收效,真正实现办节目的。
三、总体战略思路
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将在首届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升,重点提升规格、夯实内容、完善布局、强化合作。保留群众喜爱的、具有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的活动项目,提高活动的规格和质量,并深度包装推向市场;延伸活动内涵外延,不断引进高规格高水平的高端活动,探索商业化运作,推进游牧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
(一)理论和品牌支撑体系 1.草原国际论坛;
2.申请“中国游牧文化之乡”命名; 3.中国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 4.中国游牧文化博物馆建设。
(二)高端活动支撑体系 1.“达茂风”中国摄影大赛; 2.国际顶级摩托车极限挑战赛; 3.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 4.全国顶级书画家采风达茂; 5.中国首届二人台大赛;
6.全国大学生草原三项(徒步、长跑、自行车)越野赛; 7.中国汽车俱乐部环达茂草原友谊赛; 8.中国首届蒙古马拉力赛; 9.中国环达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
(三)丰富的民间活动支撑体系 1.蒙古族民间文艺表演活动; 2.蒙古族民族手工技艺活动; 3.蒙古族民俗游艺竞技活动; 4.蒙古族民间竞技贸易活动; 5.蒙古族民间祭祀礼仪活动; 6.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四、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4年1月—6月)
1.2014年1月,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定位、内容、板块布局以及活动相关公告等,同步启动“神秘草原〃休闲达茂”网络拍客活动。
2.2014年2月,面向社会征集创意和活动项目,进行活动的申报筛选、活动方案收集等具体工作,集中进行招商活动。3.2014年4月,制定各工作组工作方案、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制作活动宣传册、工作手册等,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4.2014年5月,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进行重点活动推荐,各主流媒体开始大规模宣传营销,招商活动全面开展。
5.2014年6月,各类活动基本准备就绪,重大活动项目进入前期运行阶段,宣传营销进入高频攻坚期。
6.2014年6月下旬,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
(二)实施阶段(2014年7月—10月)
1.2014年7月12日—8月15日,英雄草原活动板块。
2.2014年8月16日—9月30日,激情草原活动板块。
3.2014年10月1日—10月9日,欢庆草原活动板块。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11月)
对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行集中总结,适时开展其他活动。
五、活动板块布局
本届游牧文化旅游节,根据活动类型和时间安排,初步设计为三个主题板块。1.英雄草原。围绕“游牧文化”,以“文化、文明、情怀、胸怀”为主题,重点推出开幕式、第2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申请“中国游牧文化之乡”命名、“马背争雄”赛马月、“绿茵争霸”搏克周、“沙漠之舟”骆驼赛、“游牧草原”勒勒车搬家比赛、哈撒儿文化艺术节、草原国际论坛、满都拉口岸风情游、环达茂自驾游、七夕浪漫草原情人之旅、经贸投资洽谈会、有机农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
2.激情草原。围绕“现代文化”,以“速度、高度、美丽、魅力”为主题,重点推出“寻梦花海”赏花月、国际顶级摩托车极限挑战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顶级书画家采风达茂、全国大学生草原三项(徒步、长跑、自行车)越野赛、中国首届二人台大赛、“爱在达茂”草原合唱节、中国汽车俱乐部环达茂草原友谊赛、陈刚独步中国穿越达茂草原骆驼赛、“最美星空”中秋赏月、中国首届蒙古马拉力赛、中国环达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牛羊肉伴侣节、寻花问月乡村体验游、“畅想生活”物资交流会、蒙古族手工艺品展销会等活动。
3.欢庆草原。围绕“民俗文化”,以“喜庆、同庆、欢乐、欢腾”为主题,重点推出内蒙古自治区赛马友谊邀请赛、“幸福达茂”重阳节老年才艺大舞台、内蒙古自治区跤王争霸赛、蒙餐烹饪暨牛羊肉伴侣大赛、内蒙古自治区自行车俱乐部友谊赛、环达茂自驾游、达茂品牌商品交易会、少数民族商品贸易会等活动。
六、运作模式
本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将进一步开放格局、拓宽视野,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全过程,着力转变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变主导为指导,探索市场化运作。
1.在组织运作上,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整体筹谋,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参与策划,积极广泛进行项目招商,形成以旅游活动为主线,以文化、体育活动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核心落脚点的运作模式。
2.在营销运作上,探索以节养节、广泛合作、良性竞争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策划、演展、票务、服务、研讨、娱乐活动等方面的组织营销工作,有偿出让项目经营权和冠名权,充分发挥社会实体、中介机构、文化产业集团、新闻传媒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3.在服务工作上,坚持“对口服务、分类管理、多元合作”的原则,组委会及达茂联合旗委、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工作。文化旅游节期间,宾馆、餐饮、旅游、中介、娱乐等社会服务性机构,将统一使用文化旅游节品牌、标志,形成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文化旅游节组委会,设立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宣传营销、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市容市貌整治、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商贸活动八个工作组。综合办公室和宣传营销、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市容市貌整治等四个工作组构成外环服务保障工作系统;文化活动组、体育活动组、旅游活动组构成中环主体活动系统;商贸活动组为内环核心系统,形成三环组织和谐互动局面,为文化旅游节提供组织保障。
2.强化资源保障。深度挖掘并整合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旅游景区景点打造,大力推出阴山岩画、汉魏长城、金堑壕、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广福寺、普会寺、哈撒儿祭奠堂等人文历史景点;健全完善希拉穆仁草原、红格尔敖包、吉穆斯泰等自然景区建设;打造以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满都拉口岸、草原风电等为特色的现代景观。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为文化旅游节提供资源支持。
3.强化基础保障。建成游牧文化特色鲜明的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并不断健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大市容市貌、公路沿线、景区周边等地的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独具北疆草原风情魅力的达茂大景区。加大市政道路及管网建设,大力提升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游牧文化标识系统,建设突出蒙元游牧文化特色的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和公共设施,建设体现蒙元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营造游牧文化人文气息。全面启动12个苏木乡镇游客服务中心,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开设医疗、消防等公共服务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具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服务体系。
4.强化市场运营保障。邀请专业传媒公司创意策划,发挥基层民众首创精神,积极向社会征集创意活动,为文化旅游节的市场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打造独具达茂地域特色的北疆草原风情旅游线路,推进“达茂品牌”建设,加快天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机认证、品牌打造,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市场督查,构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作用,积极进行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推动那达慕游牧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有序运行,尝试探索文化旅游节市场化运作。
第三篇:数学与文化比较研究论文
数学一直是形成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在许多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或者充其量来说也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这种怀疑态度完全可以理解,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数学实质的错误概念所带来的结果。
由于受学校的,一般人认为数学仅仅是对家、工程师,或许还有家才有用的一系列技巧。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对这门学科的厌恶和对它的忽视。当有人对这种状况提出异议时,某些饱学之士可以得到权威们的支持。圣? 奥古斯丁(St.Augustine)不是说过吗:“好的基督徒应该提防数学家和那些空头许诺的人。这样的危险已经存在,数学家们已经与魔鬼签定了协约,要使精神进入黑暗,把人投入地狱”。古罗马法官则裁决“对于作恶者、数学家诸如此类的人”应禁止他们“几何技艺和参加当众运算像数学这样可恶的学问。”叔本华(Schopenhauer),一位在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也把算术说成是最低级的精神活动,他之所以持这种态度,是基于算术能通过机器来运算这一事实。
由于学校数学教学的影响,这些权威性的论断和流行的看法,竟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一般人忽视数学的观点仍然是错误的。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标题是本文译者加的,副标题为原标题面: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
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如果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就会认识到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断言并不是天方夜谭。
因此,让我们看一看20世纪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态度。首先,数学主要是一种寻求众所周知的公理法思想的。这种方法包括明确地表述出将要讨论的概念的定义,以及准确地表述出作为推理基础的公设。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从这些定义和公设出发,推导出结论。数学的这一特征由17世纪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论及数学和科学时,以某种不同的方式表述过:“数学家们像恋人。……承认一位数学家的最初的原理,那么他由此将会推导出你也必须承认的另一结论,从这一结论又推导出其他的结论。”
仅仅把数学看作一种探求的方法,就如同把达? 芬奇“最后的晚餐”看作是画布上颜料的组合一样。数学也是一门需要创造性的学科。在预测能被证明的时,和构思证明的方法时一样,数学家们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象。例如,牛顿和开普勒就是极富于想象力的人,这使得他们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僵化的传统,而且建立了新的、革命性的概念。在数学中,人的创造能力运用的范围,只有通过检验这些创造本身才能决定。有些创造性成果将在后面讨论,但这里只需说一下现在这门学科已有八十多个广泛的分支就够了。
如果数学的确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驱使人们去追求它的动力是什么呢?数学最明显的、尽管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动力是为了解决因需要而直接提出的。商业和金融事务、航海、历法的、桥梁、水坝、教堂和宫殿的建造、作战武器和工事的设计,以及许多其他的人类需要,数学能对这些问题给出最完满的解决。在我们这个工程,数学被当作普遍工具这一事实更是毋庸置疑。数学的另外一个基本作用(的确,这一点在现代特别突出),那就是提供现象的合理结构。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是物的基础。这些学科的成就大小取决于它们与数学结合的程度。数学已经给互不关联的事实的干枯骨架注入了生命,使其成了有联系的有机体,并且还将一系列彼此脱节的观察研究纳入科学的实体之中。
智力方面的好奇心和对纯思维的强烈兴趣,激励许多数学家研究数的性质和几何图形,并且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成果。今天很受重视的概率论,就开始于牌赌中的一个问题——一场赌博在结束之前就被迫中止了,那么赌注如何分配才合理?另外一个与社会需要或科学没有什么联系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由古代希腊人创造出来的,他们把数学转变成了抽象的、演绎的和公理化的思想系统。事实上,数学学科中一些最伟大的成就——射影几何、数论、超穷数和非欧几何,这里我只提到我们将要讨论的内容——都是为了解决纯智力的挑战。
进行数学创造的最主要的趋策力是对美的追求。罗素,这位抽象数学思想的大师曾直言不讳地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除了完善的结构美以外,在证明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运用必不可少的想象和直觉也给创造者提供了高度的美学上的满足。如果美的组成和艺术作品的特征包括洞察力和想象力,对称性和比例、简洁,以及精确地适应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数学就是一门具有其特有完美性的艺术。
尽管已清楚地表明,上述所有因素推动了数学的产生和,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错误的观点。有这样的指责(经常是用来为对这门学科的忽视作辩解的),认为数学家们喜欢沉湎于毫无意义的臆测;或者认为数学家们是笨拙和毫无用处的梦想家。对这种指责,我们可以立刻作出使其无言以对的驳斥。事实证明,即使是纯粹抽象的,更不用说由于和工程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了,也是有极大用处的。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自被发现二干多年来,曾被认为不过是“富于思辨头脑中的无利可图的娱乐”,可是最终它却在天文学、仿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中发挥了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头脑”的作家断言:数学完全或者主要是由于实际需要,如需要建筑桥梁、制造雷达和飞机而产生或发展的。这种断言也是错误的。数学已经使这些对人类方便有用的东西成为可能,但是伟大的数学家在进行思考和研究时却很少把这些放在心上。有些人对实际漠不关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成果的应用在几百年后才实现。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数学玄想,比起货栈职员采用“+”号和“一”号的实际行动来(这曾使某一作家深信“数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乃是由日常的社会活动所致”),所作的贡献要大得多。确实,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人物所考虑的都是他那个的,流行的观点会制约和限制他的思想。如果牛顿早生二百年,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位出色的神学家。伟大的思想家追求时代智力风尚,就如同妇女在服饰上赶时髦一样。即使是把数学作为纯粹业余爱好的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也会去研究令专业数学家和科学家感到十分激动的问题。但是,那些“业余爱好者”和数学家们一般并不十分关心他们工作的实用价值。
实用的、科学的、美学的和的因素,共同促进了数学的形成。把这些做出贡献、产生的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除去,或者抬高一个而去贬低另外一个都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断定这些因素中谁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一方面,对美学和哲学因素作出反应的纯粹思维,决定性地塑造了数学的特征,并且作出了像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这样不可超越的贡献。另一方面,数学家们登上纯思维的顶峰不是靠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而是借助于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果这些力量不能为数学家们注入活力,那么他们就立刻会身疲力竭;然后他们就仅仅只能维持这门学科处于孤立的境地。虽然在短时期内还有可能光芒四射,但所有这些成就会是昙花一现。
数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符号语言。如同音乐利用符号来代表和传播声音一样,数学也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与日常讲话用的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数学家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这些思想如果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显得冗长不堪。这种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J.K.杰罗姆(J.K.Jerome),为了需要求诸于代数符号,在下面一段描写中,尽管与数学无关,却清楚地表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明了性:
当一个12世纪的青年堕入情网时,他不会后退三步,看着他心爱的姑娘的眼睛,对他说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儿。他说他要冷静下来,仔细考虑这件事。如果他在外面碰上一个人,并且打破了他的脑袋——我指另外一个人的脑袋——于是那就证明了他的——前面那个小伙子——姑娘是个漂亮姑娘。如果是另外一个小伙子打破了他的脑袋——不是他自己的,你知道,而是另外那个人的——对第二个小伙子来说的另外一个。因为另外一个小伙子只是对他来说是另外一个,而不是对前面那个小伙子——那么,如果他打破了他的头,那么他的姑娘——不是另外一个小伙子,而是那个小伙子,他……。瞧:如果A打破了月B脑袋,那么A的姑娘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但如果B打破了A的头,那么A的姑娘就不是一个漂亮的姑娘,而B的姑娘是一个漂亮的姑娘。
简洁的符号能够使数学家们进行复杂的思考时应付自如,但也会使门外汉听数学讨论如坠五里云雾。
数学语言中使用的符号十分重要,它们能区别日常语言中经常引起混乱的意义。例如,中使用“is”一词时,就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在“他在这儿”(He is here)这个句子中,“is”就表示一种物理位置。在“天使是白色的”(Anangel is white)这个句子中,它表示天使的一种与位置或物理存在无关的属性。在“那个人正在跑”(man is running)这个句子中,这个词“is”表示的是动词时态。在“二加二等于四”(Two and Two are four)这个句子中,is的形式被用于表示数字上的相等。在“人是两足的能思维的哺乳动物”(Men are the two—legged thinking mammals)这个句子中,is的形式被用来断言两组之间的等同。当然,在一般日常会话中引用各种各样不同的词来解释is的所有这些意义,不过是画蛇添足,因为尽管有这些意义上的混乱,人们也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误会。但是,数学的精确性——它与和的精确性一样,要求数学领域的者们更加谨慎。
数学语言是精确的,它是如此精确,以致常常使那些不习惯于它特有形式的人觉得莫名其妙。如果一个数学家说:“今天我没看见一个人”(I did not see one person today),那么他的意思可能是他要么一个人也没看见,要么他看见了许多人。一般人则可能简单地认为他一个人也没看见。数学的这种精确性,在一个还没有认识到它对于精密思维的重要性的人看来,似乎显得过于呆板,过于拘泥于形式。然而任何精密的思维和精确的语言都是不可分割的数学风格以简洁和形式的完美作为其目标,但有时由于过分地拘泥于形式上的完美和简洁,以致丧失了精确竭力要达到的清晰。假定我们想用一般术语表述图1所示的,我们很有可能说:“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画两个以该三角形的直角边作为其边的正方形,然后再画一个以该三角形斜边作为其边的正方形,那么第二个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前面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但是没有一个数学家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这样说:“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种简洁的用词使表述更为精炼,而且这种数学表达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的确是言简意赅。还有,由于这种惜墨如金的做法,任何数学的读者有时会发现自己的耐心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数学不仅是一种、一门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科学家、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着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妙的冥想;甚至可能有时以难以察觉到的方式但无可置疑地影响着的进程。
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但是它却不包含任何真理。与之相反的观点却认为数学是无可辩驳的真理的汇集,认为数学就像是信仰《圣经》的教徒们从上帝那儿获得最后的启示录一样,这是一个难以消除的、流传甚广的谬论。直到1850年为止,甚至数学家们也赞同这种谬论。幸运的是,19世纪发生的一些数学事件(这些我们随后将进行讨论)向这些数学家表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这门学科中没有真理,而且在它的一些分支中的定理与另外一些分支中的定理是矛盾的。例如,上个世纪创立的几何中所确定的一些定理,与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学中所证明的定理就是矛盾的。尽管没有真理,数学却一直给予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神奇的力量。解决人类思想史上这个最大的悖论将是我们所关注的课题之一。
由于20世纪必须将数学知识与真理区分开,因此也必须将数学与区分开,因为科学确在寻求关于物质世界的真理。然而数学却无疑地是科学的灯塔,而且还继续帮助科学获得在文明中所占的位置。我们甚至可以正确地宣称,正是由于有了数学,现代科学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将会看到,这两个领域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努力去理解和控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在本书中,我们最为关心的将是这种精神的作用。
数学还有一个更加典型的特征与我们的论述密切相关。数学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树,她随着文明的兴衰而荣枯。它从史前诞生之时起,就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这场斗争经历了史前的几个世纪 和随后有文字记载的几个世纪,最后终于在肥沃的希腊土壤中扎稳了生存的根基,并且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茁壮成长起来了。在这个时期,它绽出了一朵美丽的花——欧氏几何。其他的花蕾也 含苞欲放。如果你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三角和代数学的雏形;但是这些花朵随着希腊文明的衰亡而枯萎了,这棵树也沉睡了一千年之久。
这就是数学那时的状况。后来这棵树被移植到了欧洲本土,又一次很好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到公元1600年,她又获得了在古希腊顶峰时期曾有过的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准备开创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前景。如果我们将17世纪以前所了解的数学称为初等数学,那么我们能说,初等数学与从那以后创造出的数学相比是徽不足道的。事实上,一个人拥有牛顿处于顶峰时期所掌握的知识,在今天不会被认为是一位数学家。因为与普通的观点相反,现在应该说数学是从微积分开始,而不是以之为结束。在我们这个世纪,这门学科已具有非常广泛的,以致没有任何数学家能够宣称他已精通全部数学。
数学的这幅素描,尽管简略,但却表明数学的生命力正是根植于养育她的文明的社会生活之中。事实上,数学一直是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了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以古典时期的古希腊文化为例,它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延续到公元前300年。由于古希腊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因此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和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因此,看到这个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优美文学,极端理性化的,以及理想化的建筑与雕刻,也就不足为奇了。
数学创造力的缺乏也表现在一个时代文明的文化里,这一点也是真实的。看看罗马的情况吧。在数学史上,罗马人在一定时期内曾作出过贡献,但从那以后他们就开始停滞不前了。阿基米德,最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和科学家,在公元前221年被突然闯入的罗马士兵杀害了,当时他正在画在沙盘中的几何图形。对此,A.N.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说过:阿基米德死于一个罗马士兵之手,是一个世界发生头等重要变化的标志;爱好抽象科学、善长推理的古希腊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被重实用的罗马取代了。洛德? 比肯斯菲尔德(LordBeaconsfield),在他的一部小说中,曾把重实用的人称为是重复其先辈错误的人。罗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是他们却由于只重实用而导致了创造性的缺乏。他们没有发展其祖先的知识,他们所有的进步都局限于工程技术的细枝末叶。他们并不是那种能够提出新观点的梦想家,这些新观点能给人以更好地主宰自然界的力量。没有一个罗马人因为沉湎于数学图形而丧命。
事实上,西塞罗(Cicero)夸耀自己的同胞——感谢上帝——不是像希腊人一样的梦想家,而是把他们的数学研究派上实际用场的人。
注重实用的罗马帝国,将其精力用于权术和征服外邦。为迎接军队胜利归来的拱形的凯旋门,也许是罗马帝国的最好象征,但它们不是显得得体优雅,而是显得毫无生气。罗马最突出的特征也许是麻木不仁,罗马人几乎没有真正的独创精神。简言之,罗马文化是外来的,罗马时期的大多数成就主要渊源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此时小亚细亚的希腊正处于罗马政权统治之下。
这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在不抹煞学家、学家、家、作家、诗人、画家和家功绩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这样说:其他文明已经产生了在能力和成就方面同等的效果。另一方面,尽管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无疑地是极其卓越的思想家,尽管我们的数学家得以达到最高的水平,这仅仅是因为像牛顿所说的那样,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正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数学才达到了它应该达到的范围,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用途。这样,由于数学已经广泛地着生活和思想,今天的西方文明与以往任何历史上的文明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也许,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现在这个时代是如何受惠于数学的。
第四篇: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定稿)
比较教育学课题设计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组)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
主要理论依据:
1、比较教育的主客观基础。比较的主观基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通过对两国高等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考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人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单元及其知识单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相似和差异,便是比较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观基础。通过对中、印两国教育的过去、现在状况的比较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描述、解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所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加以控制。
3、教育学理论。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研究思路:进入二十一 世纪,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旦、净、末、丑角,一 幕幕地不停上演。我们期盼了解外国的教育,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世界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超级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二,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们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为教育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了自己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区域比较
(一)空间层次:从宏观(如地理位置等)、中观(如教育理念、教育基础、习惯等)、微观(如各国不同的心理差异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二)时间维度:从两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状况进行比较。
二、制度比较
(一)学制:印度的高校分两类:大学(237所,为世界之最);学院有大学学院和附
属学院(10600所),此外还设有研究生院。印度的大学实行自治,可自行决定
课程与组织考试,实行学位制,从低到高有学士学位(3-4年)、硕士学位(2
年)、哲学硕士(1年)、哲学博士学位(3年)。中国的高校由大学、学院、高
等专科学校及其它属于高等教育的机构实施,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性质:印度的大学分为中央(国立)大学、邦立大学。有四种类型的大学,即
中央直属大学、中央附属大学、单一大学、联合大学。
(三)较有名的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达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
等等。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
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
(四)男、女受教育机会比较:在印度女子地位历来较低下,且有向女方要嫁妆的风
俗,通常家里生了女孩子认为是“赔钱货”,虽然现在女子的地位得到了一些改
观,但仍存在着差异,据1998年的统计,当时的女子人口与总人口数的比例约
为48.2%,但女子入学数与总入学数的比例初小为43.6%,高小为40.1%,初高
中为37.1%,高校为34.8%。中国虽也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当是在现代社会也
不是很明显。
三、专题比较
(一)教育人员比较:学生、教师、校长的比较。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国际咨询
公司McKinsey提出了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的报告‘其中对中印两国的大学生素
质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结论是印度大学生明显比中国的大学生更能胜任跨国公
司中层管理的工作。从哈佛、MIT、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剑桥这些世界一流
大学,到美国国家宇航局、IBM、微软、Intel、Bell这些著名的高科技机构和
跨国公司,都不能离开印度培养的学生。根据《华尔街日报》提供的资料,印
度的人均GDP仅是中国的一半强些,但印度软件设计师的平均工资达到11000
美元,中国则为9000美元,反比印度低一截。
(二)教学工作比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工作、教学方法、学位等方面的比较。
(三)教育管理工作比较:行政与学校管理、教育法、教育经费的比较。
(四)政府对大学投入比较: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
和60卢比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其他政府高校的收费
也大致如此。大学收费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5%,2006年预算比2005年提
高了31.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这些资金通过印度大学
拨款委员会(UGC)落实到院校头上;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院校实行补贴拨款,以鼓励学生进入所属行业来工作;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提供奖学金来吸纳人才,因此高校获得不少隐形资金,也就无需将目光集
中在学生的钱包上。此外,印度校方管理层以及各种学生组织,积极鼓励学生
走进社会寻找兼职工作。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非常灵活,一些高校甚至允许学
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有些学校还会提前给学生颁发“文凭”—
——证明他目前正在该校学习的介绍信„„低廉的学费,易得的兼职,让穷人
家的孩子不再因没钱而辍学。反观我国,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
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投入由中央财政和
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地方政府往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按规定完
成教育投入,从而形成巨额“教育窟窿”。政府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逼着学校
自己“办教育”,使得乱收费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地抬高了大学学
费。对于学生兼职,我国的许多高校不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而是人为地设置
了许多“条条框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依靠社会兼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四、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经验比较
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进展,构建了基本符合自己国情的统一学制,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五、中印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两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及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展望和预测各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计结果:通过前面几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发展的特点好的经验与教训,发现两国各自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做出轮廓性的描述。
存在问题:本课题设计研究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文献资料方面,由于印度不是很多人关注的国家,特别是研究教育方面的不如研究制造业、服务业、外资、基础设施……的多;另一方面印度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特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或者由于教育理论的缺乏,对其研究也没有研究美、英、法、日、德等国家的丰富。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的改变与更新
之快,资料所显示的不一定是最前沿的;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一定能实施,因此在某些方面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
参考文献:[1]《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9月;
[2]《当代国际教育》冯增俊主编,华师大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3] 〈〈比较教育基础 〉〉张维平、张诗亚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 〈〈比较高等教育概论〉〉杨汉青、韩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6]〈〈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赵庆典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部分国家和部分省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比较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
院编。
第五篇:中日人名文化的比较研究(定稿)
邓仁有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人生来就要起名,人名伴随人的一生。人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人名也是一种艺术载体和镜像。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命名文化的探析、研究,试图在一定意义上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日姓名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文化;取名艺术;取名原则;取名忌讳;取名时尚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3-0088-02
一、中日人名的渊源及传统文化内涵
人名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是具体的称代对象。人名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基础的。中华民族的命名,在文字创立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的人名,仅仅是个人的语言代号。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这时,过去人们口头上和记忆中的名字,才被记录下来。比如:盘古、女娲等,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话传说才被整理出来,记录下来。
文字的创立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关于“名”的原始意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者,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①这个意思是说,在人类的早期年代,人们本来没有名字,只是到了晚上天黑,彼此看不见对方,无法互相识别,只好用口来打招呼,相互有了一个什么称谓来称呼特定的人,由此便出现了人的名字。文字出现以后,人名可以口传也可以书写,更加方便也更加成熟了。日本人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飞鸟、奈良时代(相当于我国的隋唐时期)是日本人名体系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名由于国家的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而发生了转变,为了能在更大范围交往,人名变为交流的手段。具体来讲,由于五世纪以来的语言由听觉向视觉转变的技术习得,人名当中又增加了文字这样的新的构成要素。日本的人名从单一的称呼变为称呼兼记录。飞鸟、奈良时代的日本人,受到中国成熟人名文化的刺激,在考虑本国人名传统的同时,也计划引进中国的人名文化,最为积极的是使中国的人名文化与日本的身份制度及家族制度的融合。之后经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形成了日本的人名体系。
二、中日人名的构成形式及特性
汉民族人名的结构是单名、双名并存。纵观我国人名历史,以双名为主。当今人名有一个明显的趋势:20世纪下半叶单名急剧增加,到90年代双名又迅速回升超过了单名,占据了绝对优势。②
汉族人名讲究语音上的乐感和节奏感。一是注意发音的强度,以此来区别男女性别。在汉文化中,男性常要求刚强、勇敢,女性则要求温柔细腻,人名也有同样的反映。男性人名音色较洪亮、豪放,如:亮、强、浩、超等。女性人名较细弱,如:玉、兰、花、媛、晶、云等。二是具有音乐感。利用声、韵、调的配合,形成很有乐感的人名,如:胡亥、班固、曹操、刘备、张飞等历史上有名的人名。当代更有叠音的人名,如:魏巍、倩倩、豆豆等。
汉语人名还十分讲究寓含的美好意思,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趋同心理在起作用。如:姓名组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含义。人们在命名时为了寄托自己某种心绪和含义,使姓名连贯起来表达某种含义,如:成方圆、张帆、王洋等。这种命名方法符合汉语的特点,简便易行,从古到今有很强的生命力。
日本的人名与日语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日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谱系上的归属还不很清楚。但日本人名形式却有一个突出特点:可以借用汉字作为人名。除妇女名字可以用“假名”字母之外,一般来说,日本男性人名都是用汉字组成的。日本人名在形式上和我们汉族人名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大部分用汉字书写。只是同样的汉字读音却与我们不同,大致有“音读”和“训读”两种方法。“音读”是模仿我国古代汉语的发音,“训读”是把汉字转换为日本固有的意思来发音。不少汉字会有很多种读音。这样,在日本人名字中,虽然使用汉字,但在读音方面却显示出与汉族人完全不同的特点。更有甚者两个人名字的汉字完全相同,读音有时也不一样。以至于日本人自己看到对方的名字时,也担心念不准往往要询问其名字的读音。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一般社交场合或媒体日本人对中国人名采用日语的音读来念,而中国人对日本人名则按中国汉字的发音来念。对于不懂对方语言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样一来就给两国人的交际带来一些麻烦。笔者认为最为可取的是记住对方人名的实际发音。
三、中日取名的艺术取向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起名。当人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除了它的符号作用以外,人们又赋予人名许多难以言表的内涵。每当新的生命诞生时,多少喜悦和期望都凝聚在子女的名字上。子女的名字对于父母而言,无异于一次文学创作。日本也同样重视起名,日本人名研究专家渡边三男,在其著书《日本の人名》中这样写道:“人の『名まえ』は、人間の工夫した最短最小の詩である”,人名是人们下了一番工夫创作的最短、最小的诗。
(一)取名的原则
寓意吉利是中国人取名的重要原则。中国人的名字大多蕴含一定的意义,包含一定的文化成分。有些名字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有个好名佳名本人会引以自豪也令人羡慕。从这点来说中日两国是完全相同的。
日本命名三原则是健康运、家庭环境、金钱环境。起名时首先考虑的是子女能健康成长,其次是要有一个和睦共处的家庭环境,最后就是期冀能发家致富、将来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见日本人名取向更为自然现实。
(二)取名的忌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命名的忌讳,但忌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中国人取名避讳与历史和政界名人重名,也避讳与家族长辈重名,这是因为中国人恪守上下尊卑与“中庸之道”的缘故。人名避讳原本是指我国古代为回避皇帝、圣人、祖先的名字而改为其他字的一种制度。当今虽然没有这样的法律制度,但这一传统逐渐积淀,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传统内容之一。避讳,是汉族人名系统的特有现象,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没有刻意继承、吸收中国的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取名还要避免使用生僻字、避免俗套雷同、避免使用禁忌词等。
取名时不注意禁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苦恼。使用不雅的字眼儿,无异于自己给自己起绰号,将来进入社会有可能被人耻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1993年东京都昭岛市役所对“恶魔”一名不予受理,其理由是可能有损孩子的福祉,是父母权利的滥用。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极大关注。2004年,日本“法制審議会人名用漢字部会”决定从人名汉字中删除如“糞”、“癌”、“淫”、“痔”、“蔑”、“娼”、“尻”等含有贬义或者不太文雅的汉字。在日本一般禁用代表四季的春夏秋冬以及花名、植物名,认为四季变化万千,花有开有落,植物有枯萎凋谢。又因在过去没有冷藏设备的年代,常常会发生儿童食物中毒,况且无医村很多,就是有医生的地方,也没有健康保险,贫困儿童得不到及时医治,死亡率很高,老百姓非常惧怕疾病,起名时自然会考虑健康以图吉利,如:千代、久等。日本一般也不用动物名,因为它让人联想到“畜牲”。
在日本也会考虑汉字的本身意义,如“琴”字在中国是取名的常用字,但日本一般不用于人名,因为“琴”中为空洞,会让人联想到“腹中空”没有内涵没有知识的人。
(三)男女取名用字的差异
男女性别各有不同的意义的人名用字。这一差别从本质上说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几千年来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要求男人成家立业,而对女性则要求温柔贤惠、夫唱妇随等。因而取名时男性多用勇敢、刚强、奋发一类的字眼,如:勇、文、豪、志、豪、峰、生、强、光、明、平等。女性则用温柔、美貌、贤惠一类的字眼,如:嘉、欣、莉、丽、琳、玲、贞、晶、悦、珊、娜、诗、美、兰、萍、媛等。中国人取名一般不忌讳花草名,如使用花草名时,一般为女性,如:玉兰、桂莲、金莲等。“贤”在日本一般为男性名用字,但在中国形容女子贤惠时会用“贤妻良母”一词,因此“贤”字在中国是女性名用字。日本过去也有如“栄”、“光”、“忍”、“静”、“薫”等这种男女兼用的名字,但这只是少数例外。日本名字的主流仍然是○男、○子,这样从名字的字面就可以区分男女。日本男性名字常用字如:浩、誠、浩
一、徹、剛、隆、和彦、修、浩二等。日本女性名字常用字如:恵子、由美子、久美子、裕子、洋子、幸子、智子、京子、真由美等。
平成十二年秋,日本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件。一儿子责问其父亲“你给我起了个女人名字”并将父亲杀害。为此,无论是媒体还是在民事法庭上都在谴责这个不孝的儿子,“父母原本起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可见起名不当还招来不幸③。
四、当代中日取名风尚与文化迁移
当代人取名注重意义搭配,讲究义雅音美,追求佳名美名,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名用字最多的是“华”字。④经常见到这样的名字,如:建国、建华、国强等。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名用字中“红”的比例很大。如:红伟、红宝、永红、卫红、必红等,我大学的一个同窗叫运生,以纪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当代人为了追求佳名还有很多创新手法譬如:以父母之姓合起来为名,或谐音、或略有变化。原单位的一位同事的孩子叫:黄楠。就是父母姓的合名。对于父母都是独生子的孩子,这种命名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有姓名合起来表示一个特定的词如:张帆、周密、温静、高原、杨征宇、彭飞等。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的起名也加入了一些洋的元素,如:王娜、苏姗等。日本过去也是农业国家,大多数人从事农业,代表收获的字眼如:茂、実、豊、稔等多用于男性人名。对于这一点就是日本的年轻人也感到难以置信,但就在半世纪之前,日本还是贫困与饥饿的国家,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因此农业丰收是生命攸关的大事。
过去的日本可以说也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当今的日本这一观念逐渐淡薄,女性也学格斗竞技,男性也化妆、蓄长发,更有甚者还穿耳孔、戴耳环。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男女名字混同的现象有所增加,有些名字看上去很难区分男女。
五、结语
日本自飞鸟、奈良时代以来,继承吸收中国的人名文化并融合日本的身份制度及家族制度,逐渐形成了日本的人名文化体系。中国人倾向中庸儒道,取名时注意含蓄谦逊,而日本人更倾向于自然、现实。探析研究中日两国人名文化,有利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日人名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