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时间:2019-05-14 12:3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日茶道文化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第一篇: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较

摘要: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日本人的饮茶习惯形成于8世纪左右,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文化是沿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茶道是种生活礼仪,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关键词: 饮茶,茶道研究,茶道思想,发展历史,精神 引言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文明的茶道国家。虽说茶道都是两国文明的一方面,但是在茶道上也存在着一些的文化差异。以下是本人对于两国茶道方面的看法。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对茶道的解释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的。大体来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中国的茶道文化的形成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主要为以下几个时期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而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起步相对晚很多。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1 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后来茶道又不断得以完善,并作为一种品茗艺术流传于世。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讲究茶具的“名器之美”。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碗小巧,木竹互用,形成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

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传宗接代,不出祖流”。这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里千家最有名,弟子最多,另外还有表千家,宗宋、石川、织部等流派。虽然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做法,但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概括来说日本茶道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从茶道的发展历史相比来看,中国茶道的发展比其日本来讲更为久远。但在现在的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茶道精神的比较,茶道精神是茶道的根本所在,虽然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而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日本茶道的主流派有〞千利休〞与〞三千家〞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不难看出两国的茶道虽然有一定的继承,但各有不通。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分别在发展史及精神方面做了一定的介绍,自己也从此对中日茶道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中日两国继续将古人的茶道文化发扬。

1参考文献《茶道会馆》《中茶文化》2001年 2.编著者姓名章鱼《文化月刊》出版社

第二篇: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日本决不是什么地大物博,主要能源多靠进口。要发展,又不能轻易得罪美国,韩国仇日,俄罗斯强大,中国崛起,日本其实很难熬,居安思危就尤其很重要。空调不低于28℃是潜规则,结果到哪都是28℃;煮鸡蛋也要考虑怎么省一半的天然气。日本地震也很多,他们的孩子必须随时明白在危险中怎么做。

而中国,仿佛是小农意识太久了,没回过神,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危险,杞人忧天的少,莫名其妙枉死的多。安逸舒适一天,不想明天会有什么,不直面问题隐患,正如鲁迅先生打过的比方,只关注烧麦或北极,不看肮脏的桌子和地面。

说了很多中国人的缺点和日本的优点,不是媚外,崇洋和媚外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柏杨先生明确阐述,崇洋但不媚外。我们要学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我陶醉,日本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正如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一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例外。问题在于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批判亦懂得前进。

10电子信息

周 培

第三篇: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摘要]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服务政策、服务人员和服务效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国;日本;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1、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概述

公共图书馆是各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服务性质与服务宗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体上相一致,着力于保障和实现公众广泛且与时俱进的文化权利。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通过文献资源借阅提供基础文化服务;二通过咨询、培训、讲座等方式提供高层次文化服务。[1]

2、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比较

2.1特殊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公众。而其中对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特殊文化服务需求的关注体现了两国差异。与中国相比,日本公共图书馆对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起步较早,专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形式多样化;对少年儿童的服务更加强调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的趣味性。

2.2服务的具体内容

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多数服务内容大体相同,相较于中国,值得提出和学习借鉴的是日本提供的先进和特色文化服务,如办证方便快捷,提供自助复印,通过实体馆和网络资源均可实现24小时的资料预约、续借和归还服务,多数地区提供异地还书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支援服务,可以对议会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供议会决策参考;为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援服务涉及到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

3、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方式比较

3.1服务时间

《中规范》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日本92% 的公共图书馆全年开馆天数在250-349 天之间。由此可见,中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差异不大,两国公共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周末与法定节假日尽量开放。不同之处是日本的开馆时间连续,不设午间休息时间,为读者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3]

3.2服务范围

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一些偏远地区只有一个小图书室,有的甚至享受不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日本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因社会经济发达、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受到法律政策的约束,资金、物质和人员配备有相应的规定,文化服务覆盖全国,地区发展相对比较平衡。

3.3服务理念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4]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便利、完善、均等的文化服务。日本的服务理念内涵与中国的相似,都强调为读者考虑,向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相较于中国而言,日本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均等化和无偿化服务理念更加突出,这些服务理念落实的范围和程度走在中国前面。

4、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政策比较

2001 年,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法规与标准的研究正式起步。早在1950年,日本就制定了内容详尽的《日本图书馆法》。1991年5月29日,日本又颁布实施了《日本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和运行规范》(以下简称《日规范》),《日规范》是对《图书馆法》的补充,这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侧重于规范读者利用图书馆、指导图书馆员服务行为的目的有所不同。[5]两国相比,中国的图书馆立法起步晚,发展不尽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摸索中继续进步。

5、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人员比较

5.1人员结构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员一般仅粗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日本设置教育委员会专门机构管理图书馆专业人员。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统一管理。

5.2服务态度

在理论层面,中日两国都比较关注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强调“读者至上”,提倡“微笑服务”,要求有礼貌地对待读者,耐心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在现实层面,受馆员自身素质和管理体制、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读者受到公图书馆员冷遇的次数明显高于日本。日本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周到的礼仪目前在我国很难做到。加强馆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完善奖惩方面的管理体制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6、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比较

服务监督与反馈的实施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的实施情况。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应重视监督和反馈,及时获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中规范》规定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应“认真对待并正确处理来自读者的意见或投诉,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并整改落实。”还确立了一些具体措施,如设立读者意见箱(簿);公开读者电话;设网上投诉、反馈通道;建立馆长接待日;组建社会监督队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每年应进行一次读者满意度调查。[4]日本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服务效果的获得大体方式与中国相似,同样重视读者的直接反馈意见。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读者监督与反馈措施开展得比较广泛,落实得更加到位。

参考文献

[1]朱洪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3):299

[2]任宇轩.浅论日本公立图书馆的服务[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4-96

[3]李国新.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与馆员休假形态研究――考察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3):79-80

[4]王世伟.《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编制及其特点论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80:6-10

[5]王云红,王丹编译.为了人类的共生共存 发展日本公共图书馆多文化服务新计划[J].医学信息,2008(8):1352-1353

作者简介

霍瑞娟(1989年05月),女,汉,河北省,硕士研究生(应届),湘潭大学,图书馆学。

第四篇:茶道文化

《饮食文化》课期末论文——

日本茶道文化浅谈

日本茶道文化浅谈

摘要:“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关键词:茶道

日本

美学

1. 何为茶道

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饮品而文化,由礼而理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起自于中国的日本茶道是一种严格尊崇,极其讲究的级极宗教的话,那么中国茶道就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致力于茶道实践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澈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来达到人们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日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1]仓泽行洋先生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茶至心之路,不是心至茶之路。”

2.日本茶道

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以饮茶为契机的茶文化是七八世纪时,从中国大陆传去的。至上个世纪为止,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影响,大陆茶文化在各个历史时代所创造出的新形式都逐次波及日本茶文化,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日本茶道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在第一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目前的这种日本茶道的形式,喝茶不过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一种模仿唐风先进文化的风雅之事。在第二个时期的寺院茶,斗茶,书院茶里,茶文化的内容丰富起来,在镰仓礼佛教的刺激下,茶与禅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加上日本艺道成立的影响,日本茶道完成了它的草创期,第二个时期是日本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第三个时期里,日本茶道迎来了成熟期,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了许多流派,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6] 茶传入日本之后,是自上而下逐渐普及开来的,如果日本的饮茶文化总停留在社会的上层,不走到民间,不在日本文化的土壤里扎根,不去吸收本民族文化的养份,那么,日本饮茶文化也只能落得个吃茶游戏的下场。一旦武士社会解体,社会发生**,吃茶游戏就会被人忘却,如果日本的饮茶文化不与佛教的禅宗思想相结合,单独的发展下去的话,它可能只能成为一种技能,但幸运的是,日本的饮茶文化适时地抓住了机会,在室町政权逐渐衰落的日本中世纪,在濒临解体的战国时代(即16世纪),日本饮茶文化急速的普及到民间,在日本国有的文化土壤里歇息生养了一段时间之后,接受禅宗思想的刺激和引导以崭新的姿态崛起。成为融哲学、宗教、艺术、礼仪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16世纪这100年,是日本茶道史上最重要最光辉的100年。

中国茶文化的源流及关系已经显而易见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茶是中国的盛唐时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日本派遣大量学僧(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也派出大批学者去日本传播大陆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融的时期,日本人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得知茗饮之事,但起初饮茶活动只局限于僧侣和上层社会,饮茶主式只是一味的模仿,这与当时整个日本的唐风文化有关。唐风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劲不加选择地吸收来自泱泱大唐国的一切文化。因此,当时上层社会的饮茶风尚与唐代宫廷几乎相仿。茶具也是从唐朝而来,拥有一只“天目茶碗”足以表达高贵的身份。对唐物的崇拜是每个茶人的追求,这就产生了贵族茶风。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又逐渐形成了寺院茶,书院茶,草庵茶等直至茶道的完全成形。由此日本的饮茶一开始便与中国的不同,在中国饮茶由民间开始,再由文人提倡,慢慢地形成具有精神内涵的茶文化,而在日本饮茶一开始就是贵人之事,吃茶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风尚和超然物外的享受,对日本人来说茶只是一种嗜好品,平民是可望不可及的。

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的茶文化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魏晋南北朝的清饮之风促进了茶的精神文化的形成。中国古代流传了极为丰富的茶叶诗词、绘画及茶书。然而除了陆羽被尊为茶圣外很难再找到几个典型的人物以之代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阶梯。中国茶艺研究选茶择水,施器,环境,宜人,但并无相对统一的点茶礼仪,也没有一种贯穿其中的哲学观念,即使对于白族三道茶,潮州功夫茶也只能具有地方性和局域性,它们甚至不能代表本民族的主体文化。《茶经》以后,虽然茶书不断却少有创新,其内容基本上是茶经的延伸,仅仅局限于对辨水识器的自然过程的描述,极少做精神上的探求。虽然也有人时常讲起佛茶结缘,但历代茶人茶书却很少致力于将茶与宗教的理念有机的融合。在僧人的日常修行中也难以见到茶的精神世界的痕迹。

在另一方面,日本茶道却被赋予了宗教的哲学内涵,自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以来,现代日本茶人都要先行修得法名尔后才能专习茶道,茶人修行本身即已成为茶道理念的一部分。日本茶道有着严谨的程式。这些程式都体现了一种“无”的绝对精神和他界观念,茶道之美可视为一种无极之美,这种美又成为茶道严谨程式的思想基础。

如前所述,日本饮茶之风此于第一次中国文化大规模交流时期。这个时期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平安时代。这个阶段日本的文化一边倒地倾向大陆文化,饮茶的境界也完全是大陆式的,即是期望通过饮茶活动达到一种境外之境,也就是“七碗通仙灵”的那种梦幻世界。其后随着唐朝的覆灭,中日交通中断,茶饮之风也随之衰落,这从一方面也说明了单纯的贵族茶风如果不走向平民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潮起潮落,贵族式的茶风随着政权的兴衰而兴而败。重开日本饮茶之风要等到近三百年之后的荣西时代。荣西茶祖两度入宋,归来后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但是荣西的饮茶世界已完全不同于平安时代。《吃茶养生记》开篇即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人伦延生之妙术也,末代养生之良药也。”这是一种纯粹实用观念的茶。然而正是这种实用观念的茶最终得以在平民中普及,这是荣西倡导饮茶之风的一大贡献。荣西的另一个功绩在于将临济禅宗引入日本,使得日后禅宗思想能与茶的世界有缘结合。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传承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兴的武士阶层通过流血斗争夺取了政权之后,又希望借助茶汤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在政权相对平稳的年代,日本民族固有的和歌,连歌,能乐等已不能满足这些新贵的需求。贵族式的寺院茶风与崇尚武力的实权阶层也是格格不入的。正是这种情形下,辅佐将军义政的能阿弥向将军推荐了奈良称名寺的珠光。珠光是一休的弟子,拥有一休亲传园悟禅师的墨迹。有了政权人物的支持,珠光和能阿弥等人致力于将和歌和连歌理论引入茶汤之中。饮茶进一步转向本土化。当时斗茶之风盛行,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种糜废之风是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的。作为大茶人的珠光更是看清了这一点,因此他首创了四张半榻榻米的“草庵茶”,倡导茅屋与名马相结,提倡和物唐物并重。绍欧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散道中的“枯寒”概念引入茶道精神理念之中,首先明确提出“茶禅一味”的观念,纵观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一条由大茶人构建的明晰的发展路经。村田珠光——茶道的开山之祖,早庵茶的创立者,武野绍欧——茶的创立者,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到千利休最后完成茶道的体系后,茶道便成为日本文化的精髓。3.日本的茶道精神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

(一)和敬清寂;

(二)一期一会;

(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参考文献: [1]、《中国茶文化》专号14期 第12页 [2]、http://sanzui.com [3]、林治 《中国茶道》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版 57页-60页 [4]、《晋书》卷三十三

[5]、于川 《谈茶说艺中国的茶与茶文化》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版 54-57页 [6]、滕军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1992年版 北京-东方出版社 第1页

第五篇:茶道文化

英语1143班

巩雪 1121008322

“茶道文化”之我观

【摘要】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品茶这门学问始于中国,并于唐代传到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国家,因此,日本在对中国早期的茶艺进行了本土话吸收和发展以后,大约在十六世纪由千利休确立了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茶道。茶道集哲学、文化、宗教为一身,涉及到陶瓷、雕刻、书法、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是日本文化的集中表征。学习茶道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的差别还有很多。

【关键词】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茶道内涵

中日茶道的差别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喝茶成为一种饮食文化最初起源于中国。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种茶、制茶、喝茶等茶文化礼仪已初成体系。随着遣唐使的频繁来往,一批批学问僧在将中国的佛教文化及其他文明成果带到日本的同时,也将中国茶及茶文化带回日本。日本奈良时代著名的学问僧最澄最早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并培育成功。

日本茶道是在吸收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上,融台了日本本土文化,形成了它独特的茶道美学、札法、建筑茶道思想的。日本茶道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相应于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的日本平安时代 ;受宋代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受明代叶荼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一直受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出的新形式,都逐次波及日本。

茶文化传入日本后,使之发扬光大。最初的饮茶礼法,是在四叠半的茶室中,使用从中国传入的唐代茶具沏茶,将末茶倒入茶碗中搅动茶筅然后饮之。这种饮茶方式,被称为宋代饮茶法这一时期日本的饮茶礼法.基本上模仿中国的饮茶礼序。到了足利时代,僧人村田珠光改革了原来的饮茶形式,将红椅端坐改为盘膝跪坐,使其趋向于日本样式,并且融入了精神修养。主张生活与自然相调和,人应当过隐逸生活。此后,他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禅心”,提出“和、敬、清、寂四规,并使之升华为“道”的审美境界之中,完善了茶礼法的改革。从千利休时代起,域外的饮茶已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

英语1143班

巩雪 1121008322 化。

二.茶道的内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四谛,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这是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的。

“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代表和悦的和,它贯穿了整个饮茶的过程。“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人的内在感情,茶室的整体布局和内部构造等都与“和”交相呼应。例如主客和宾客的坐席安排以及墙壁上挂着不同的应景的字画等,这些都将触觉,嗅觉、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和完美的统一起来。

“敬”的思想源自禅宗,它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就像美国的《独立宣言》所倡导的的那样:人生来平等。不论身份高低,茶客要经过俯身通过一个很小的入口才进入茶室,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平等这一观念。

“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但是,茶道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更是一尘不染,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寂”构成茶道内涵的第四个关键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这就要求品茶者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这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三.中日茶道的差别

(一)茶道的源流之别

中国茶道是茶道的源头。自唐代陆羽开创之后,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炉,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流派众多。日本茶道是分支。它是自宋代开始,在学习了中国的茶艺、茶道的基础上,以禅宗茶文化为基础所创立的茶文化流派。后来又不断吸收中国茶文化的精华,结合当地文化,日本茶道逐渐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的茶道兼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体,是

英语1143班

巩雪 1121008322 深植于实际生活而又远远高于这一生活的综合性文化形式。中国茶道是由茗饮引发,并以茗饮为中心的品鉴、际味、悦志、清心、陶情、内省、洗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作为物质活动,它是茶艺和品茶的过程;作为精神活动,它是情感的陶冶、性理的探索、意境的追求。假物以明道,更有意义的还在于道,最终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而不偏重拘泥于繁琐的修饰形式。

日本茶道则突出了中国禅宗的“苦寂”,至于吸收儒家的“和敬”,是有限度的。日本茶道由于其厚重的贵族气派与禅悟精神而显得过于繁缛沉重,它着重追求严格的程仪和悟省功夫。这与日本的岛国意识有关。地处孤岛,物质贫乏,人口增加,生存不易,故其崇尚武士道精神,要在苦寂中顽强跋涉。日本也强调“忍”,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古典茶道室入口很低,体现了隐忍精神;而以树干为柱,竹木、茅草为顶,也随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结语:通过对日本茶道的简单了解和学习,我知道茶道实质上就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作为招待茶客的茶人,他们本身不仅要具有精湛的茶艺还要有良好的修为,这样才能为茶客提供心灵栖息的环境;而作为茶客来到茶室,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在主人面前他们一律平等。在这里他们结识短暂的朋友,荡涤俗世的欲念,找回真心、找回自我,人人以真心相待、相敬,在这小小的茶室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我想这也正是茶道的魅力所在,如果以后有机会,自己也要去学习茶道,来一次心灵的旅行。

下载中日茶道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日茶道文化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日茶文化比较

    要旨 中国のお茶の歴史は三国時代から遡る。長い間中国の茶が世界に影響を与え続けている名作は唐時代の陸羽が書いた「茶経」である。その時からお茶を飲む活動は次第に王......

    中日人名文化的比较研究(定稿)

    邓仁有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人生来就要起名,人名伴随人的一生。人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人名也是一种艺术载体和镜像。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命名文化......

    中日文化的比较―以猫为中心

    摘 要: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宠物之一―猫,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关于猫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影视作品等。而和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更是形成了独特的“猫文化......

    中日幼儿园体育比较

    中、日幼儿园体育教育比较浅析 文⊙王云红黄芳(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对中、日两国幼儿体育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幼儿体育现状和......

    中日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就被提出,自此以后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成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

    中日广告的比较

    中日广告的比较 我思故我在 第一,中国广告强调的是一种“主张”,即围绕着要销售的产品来进行广告宣传,整个广告使人一看就能明白广告创意者所要说的是什么,并且广告本身的逻辑性......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全......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 中国人不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华民族相结合,受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