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通过主题班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浅谈如何通过主题班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我市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我校承担了子课题“主题班会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我们联校高度重视该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周密详实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相关的各级培训,并围绕我们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主题班会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谈一下我们的认识及做法。
一、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意义的认识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种主要人际关系。是教育四大主体(学生、教师、学校法人、家长)所构成的四大关系之一,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的基本主体,师生关系也是最基本的关系,确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一课题来研究,就抓住了根本,牵住了牛鼻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奠定好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师生互尊互敬,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是新课改获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富有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课改,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而学生则消除了恐惧、忧虑等心理负担,由消极对立变得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对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反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使教育教学受到严重挫折。
二、当前不和谐师生关系现状及分析
反思当前存在的不和谐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火药桶型,教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唯我独尊,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学生的身心受压制,产生恐惧心理,对教师的要求消极对抗,久之很容易发生冲突,犹如一个火药桶,随时一触即发。一种是圈养型,教师把学生当作小绵羊,包揽一切活动,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设计好的路子走,学生习惯于服从,虽然不至于达到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的程度,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久之,必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师生关系僵硬呆板,死气沉沉。一种是散沙型,教师缺乏工作热情,与学生缺少情感沟通,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不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久之,师生关系缺少情感的凝聚,形如散沙。
形成以上不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因,教师是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以简单地概括总结为:“师道尊严”,陈旧教育观念作祟;“成绩至上”,单一评价方式重压;“言行不一”,教师人格魅力不足;“浑天度日”,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喜优厌差”,教师缺少平等观念;“歧视体罚”,教师法律意识淡薄;“力不从心”,教师缺少管理艺术。凡此种种,不再举例赘述。
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这种扭曲的师生关系,教师只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按教育规律办事,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就一定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一定能够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和谐发展。
三、主题班会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主题班会是一种重要的班级管理形式,其重要的育人作用为广大教师所公认,其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为此,我们选择了主题班会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通过主题班会来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我们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要发挥主题班会在构建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树立五种意识。
①反思意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找出根源所在,从而及时调控,选择最优化策略加以解决。
②学习意识
要想真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习职业道德,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爱岗爱生,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激扬文字,以丰富的学识感染学生。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因势利导,润物无声,教诲无痕,以高超的教育智慧折服学生。
③民主意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还要树立民主意识。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教师不能端着师道尊严的架子高高在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专制,一切以教师的意志为准绳,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就很难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处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真听取学生合理化的建议,放手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采用民主的方式处理班级事务,遇到问题师生共同努力解决,这样的师生关系怎能不和谐呢?
④尊重意识
尊重有时比热爱更重要。路书红教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及教育科研培训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不爱他不要紧,但一定要尊重他。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歧视讽刺挖苦甚至侮辱打骂学生,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只有受到尊重的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才能产生不竭的向上的动力。学生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也一定会尊重老师,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
⑤赏识意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大喇叭去广播学生的优点。一个受到老师赏识的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不但会把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下去,同时也会自觉改正身上的缺点。山东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陈培瑞生动的描绘了赏识的作用,“学生是一方小荷,一抹新绿,给他一块天地,就能生根发芽,给他一缕阳光,他就灿烂辉煌。”赏识学生,还要学会宽容理解学生。胡适说过,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自然会是另一种情景。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2.把握契机,选好班会主题
召开主题班会,首先要选好主题。结合我们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确立班会主题。
①立足学校实际,平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及时有针对性地确立主题,召开主题班会。如本学期初,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课业负担的加重,六年级出现了教师倦怠,超量布置作业,上课爱着急等现象,学生也产生了思想波动,厌学,不完成作业,上课顶撞教师,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我校及时发现了这种不和谐现象,立即组织六年级的班主任研究并确定了以旨在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激发教与学热情的班会主题。各班主任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和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召开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通过此次主题班会,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解了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体现了主题班会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②结合有意义的节庆日,召开主题班会。如去年儿童节,我联校各班召开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三一班李宾老师的“猜猜他是谁”就很有特色。李老师借儿童节之机,为每一位孩子制作了一张贺卡,贺卡描述了每一位孩子的优点和特点,并送上了老师的节日祝福。在主题班会上,李老师热情洋溢地读着贺卡上的话,读完一张,就让孩子们猜猜他是谁,被表扬到的孩子非常高兴,其他孩子也可以表扬他的优点或给他送去祝愿。一堂课下来,三十几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到老师亲手制作的贺卡,读着上面热情洋溢的话语,孩子们怎能不从内心里感谢老师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孩子们的心与老师的心被这一张小小的贺卡紧紧连在一起,这次主题班会,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3.创新形式,提高班会实效。
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主题班会流于形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听众地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空泛,学生听的厌烦。说教式的主题班会不仅起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反而会对师生关系产生消极影响。通过我们的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主题班会必须以民主、平等、尊重、赏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主导,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物无定味,巧炊者珍,班会无定式,贵在创新。前面提到的六年级的主题班会,五个班采取了不同的组织形式,效果都很好。
六一班的学生把心里话写成不署名“短信”,放在一个装饰成手机样式的纸盒子里,班会课上,讲台成了短信交流平台。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老师或启发,或引导,或点评,或自我反思,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沟通。一位学生在短信中写到:“老师,前几天上课时,我把一道很简单的题做错了,您冲我大发脾气,现在我见到你就害怕。”老师真诚回复:“对不起,老师一时失控冲你着急,但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相信老师,一定会改,相信你自己,一定会进步。老师永远喜欢你。”一位学生这样向英语老师倾诉:“我不喜欢学习英语,再加上你是个女老师,我认为我不学你也不会把我怎么样,有时上课还顶撞你,对不起,老师。”英语老师回复:“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就非常感动。如果你愿意,请拉着我的手,一起走进英语殿堂。”六三班的主题班会上,黑板上写着大大的四个字“温馨回眸”,师生共同回忆近六年来所共同经历的难忘生活,在深情的回忆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班的班会上,两个小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师生齐心协力,在校特色运动会上夺取佳绩,一个是课堂上,老师批评学生,学生顶撞老师的情景。接下来,开展了“建设和谐班级,我该怎么办的讨论”,通过表演,讨论交流,师生就如何建设和谐班级的认识都有了提高,师生互相理解,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化解。
总之,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不拘一格,没有定式,可以通过讲一讲、比一比、画一画、演一演、谈一谈、议一议、辩一辩等多种形式来组织,只要学生乐于参与,只要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任何组织形式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
4.规范流程,深入开展研究。
为切实搞好主题班会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我们做到了五个严格。一是严格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目标明确,分工到位。二是严格制定研究计划,力求科学实用,系统翔实。三是严格落实时间,每周主题班会时间,不得被挤占挪用。四是严格过程管理,有针对性召开研讨会和现场会,加强监督调控。五是严格落实考核,纳入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最后,还是化用陈培瑞老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培训会上的话来做结。主题班会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大舞台。在这里,人人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释放自己的能量,展示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师生之间真情互动、思想沟通,生命融合。在这里,师生关系插上了和谐的翅膀,在共同的精神家园里自由飞翔。
第二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祥德路小学 吴建
在践行国家、上海市和虹口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区教育局确立了以“绿色生态化、特色多样化、教育国际化”为抓手的教育转型新思路。为了落实这“三化”的目标,首先把“师生关系”作为改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途径。
区教育局提出的“三个课堂”建设,即温馨课堂、情趣课堂和有效课堂,为师生关系的构建上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资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了较高的起点。2012年5月16日,虹口教育和民进虹口区委联合举办举行的首届白玉兰教学论坛,更是把我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动推向了高潮。此次论坛的主旨,就是要让教育真正与学生个体融为一体,使教学真正的回归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作为基层学校,校领导借着“白玉兰论坛”这股东风,组织全体老师认真观摩了论坛的教育录像,组织全体教师从自身谈起,谈如何践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总结出了新型好老师的关键词:有爱、幽默、公平、创新。新型师生关系最看重:爱心。在白玉兰论坛上,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史金霞老师,一位漂亮、儒雅的高中女教师,也从而拜读了她的著作《不拘一格教语文》和《重建师生关系》。
提到老师,我们往往会和“严肃”联系在一起。说到现在的师生关系,我只能遗憾地说“惨烈”。我们的老师苦口婆心、声色俱厉,每天起早摸黑。可是我们的学生欢迎吗?喜欢吗?它需要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好好想想。史金霞老师的这本《重建师生关系》为我们开启了一盏改善师生关系的明灯。史金霞老师在书的自序部分引用了夏丏尊先生的话,给我印象深刻。他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书中史金霞老师用了几个关键词来阐述了如何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一个字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第二个词就是“理解”,了解是理解的延伸。理解这个词,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但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吗?很难。史金霞老师说,孩子很难理解老师,因为孩子没有老师的生活经历,即使想换位思考,也很难给自己定好位;同样地,老师也很难理解学生,因为教师经常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学生。第三个词就是“对话”,沟通是对话的第一块基石。对话指的就是第四种意义的“谈”。要对话,你就必须对他人抱着“绝对尊重”的态度,发自内心深处地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价值。对话有两个核心概念:即关系和理解。第四个词就是“尊重”。而尊重,就体现在爱、理解、对话„„的所有环节之中。对于这几个关键词,史老师还举了许多非常生动丰富的实践案例,大家看了以后可以借鉴和运用。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下面举一个我校教学过程中的例子。小刘老师每天带着希望和喜悦走进教室,可是却总有一个座位空着。课后去班主任那了解情况,原来这位叫平某的学生害怕上学而谎称肚子疼。接下去的一个月中,她断断续续来了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星期,每次来都哭着进教室,抹着眼泪上课。通过多方了解,才知道她最害怕的是英语。英语课节奏快,又有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内容,她对自己没信心,更害怕老师批评她。根源找到了,就需要对症下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好,是英语教学的内涵。抓住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达到学好的目的,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
一、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说”,建立“双向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在课堂中形成“双向型”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清楚哪些内容应“少讲”,确保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地对教材上给出的教学事例和过程进行一一解释,那么这只能算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部分学生常常在教师的讲解、分析中处于被动和漠然的境地中。因此,在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
间内,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利用教材创设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情景,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少讲、对超越学习要求的知识少讲,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来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感。
2.其次教师要清楚哪些地方应让学生多提“为什么”,多说“怎么办”
教师的“少讲”是为了让学生“多说”。教师要研究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多说”,怎样让学生“说”,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过程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说”为主线,在“精讲”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的主要环节多说。教师可以在几何证明时多说,帮助学生理清几何证明的思维过程及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在展示思考过程时多说,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让生生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在评价反馈环节多说,让学生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甚至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以实现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建立“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关爱每一位学生
尊师爱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显著特点,就是说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爱护学生,这也是建立良好、协调的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大量实践证明,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真情地投入,一定会得到学生真情的回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赶进度,在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时,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这些不起眼的“群众演员”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最能体现自己教学特色的课呈现给学生
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把自己教学过程的魅力展现给学生,流畅工整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简洁明快的上课节奏,声情并茂的内容讲解,生动和谐的师生互动等等,都可能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要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经常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化时代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教师就不能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要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从而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这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三篇: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师生关系的简单分析,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当前师生关系建设的一些
建议,借此进一步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民主;真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当今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教育工作的我,尤其是职中的教师,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困惑。去年我国有几起教师被杀事件,有一起就在和我同一县城的一所初中……我们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该改革。
现今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
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请看某校的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29.3%的学生被罚过站,18.6%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一直是兢兢业业的骨干,而学生的喜欢率却只有9%。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自主能创新吗?这更让我们深切地感觉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民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
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真诚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当然,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1----2012学年)
赵屯小学
四年级二班
吴红英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对那些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1.确保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2.突显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3.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
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有人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1----2012学年)
赵屯小学
三年级一班
牛延英
第四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浅谈如何构建理想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社会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形成的多层次、多性质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师生关系 特征 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古人云“”系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叶圣陶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他的每一句 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和教育教学的效果。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师生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师相学”的关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中所说的师生关系;狭义上,师生关系是特指在各种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谈的师生关系及理想的师生关系均是狭义的师生关系。当然,师生关系不能脱离“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是处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的优化,是建立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的,因此,其具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尊重师长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虚心接受教师的指教与批评,尊重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师的最大满足。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其次,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绝对管理者、权威,归根到底还是因陈腐观念造成的,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扼制教师的民主思想,制约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学生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变化,对于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要求更加强烈。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分工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所以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他的主体性更加突出。
再次,共同创造,教学相长。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知识不再是单独的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与学不再是某个人所能完成的活动,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那么怎样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想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
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方法、个性特征、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等方面的情况,还要掌握班集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学生活动、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要以宽容之心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多了解他们想法,及时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的思想倾向、习惯、愿望、兴趣、爱好等要表示自己心中有数的尊重,这样,会让自己在教育学生方面省去不少的烦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对学生的认识偏见,做到公正公平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教育决策,避免了再现一些教育上的失误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心态,可尝试从两方面入手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第一.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扬民主平等。
传统的教育观念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学性,看不到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使学生丢掉了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愉悦体验,学生的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使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机器,师生之间成为对立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科学真理面前,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民族、平等。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质疑和展示的空间,使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想法得到尊重,这样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权力,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会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发展进步得更快。
第二,热爱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负责。正可谓是“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该是多么和谐融洽。可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仍有个别教师还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为荣,把讥讽挖苦作为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将打骂学生作为“治恶压众”的法宝,却不知这些做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很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一些悲剧的发生,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僵化,怎能建立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三.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艺术、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完善: 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使自己更有智慧才干。学生都喜欢有才气的老师,如果老师的知识量丰富,业务水平高就会折服一大批学生,所以在工作之余,教师应该多读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书读多了,你的各方面智慧才干就会更突出,你的课堂就会越发的让学生喜欢,你与学生的距离也会越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最直接的“阵地”。教师需要不断地认识到自身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认识等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大脑灵活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被你的课堂迷住。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先做好自己,只有从教师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用自己行为方式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
教育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被关爱、受重视,学生才会热爱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二两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会有和谐的学习气氛、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和良好的学习心境,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高,感受性灵敏,反应能力强,思维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27.[2] 李德显.师生权利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34-40.
第五篇:如何通过家校合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模版]
与新课程同行
如何通过家校合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武定县近城小学 李晓丽
内容摘要:“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实效的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课堂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能独立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合家长之力,探寻一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从而发挥教育的全力,让孩子们在社会、家长和老师的关爱中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关键词:家校合作 和谐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一个成功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的家庭。作为一名教师,肯定会遇到紧跟时代步伐、热心支持教育的家长,却也不乏教育不“得法”的家长,不够“明理”的家长,甚至不够“懂事”的家长等等,从而使得师生关系的处理更为艰难。基于这种种问题,我们该如何通过家校合作来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当好家校合作的角色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求家长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参与学校的管理,而我们在校园里所看到的却不是这样。据调查,来到学校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因为孩子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差或者长期不完成作业,被老师叫到学校来训斥的。老师以此来告诫家长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使得家长对来到学校产生一种畏惧感。而部分老师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他们认为家长是在监督、挑毛病。这种做法和想法阻碍了家校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老师是家校合作过程的主要人物,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我们应转变观念,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做一名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育问题上,与家长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
二、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家校合作中家长主动参与是关键,有了家长的参与才可能称得上合作。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不要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感到是一种威胁,对家长提出的建议产生敌意。其次,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另外,还要从实际中让家长真正介入到班级的事务活动中。在班级里,选择一些文化层次高,热心于教育的家长,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协助班主任做一些班级事务。并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把学校以及班级的目标和活动通过家长委员告知所有的家长。同时收集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意见。通过家长委员与其他家长沟通,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三、畅通家校交流的渠道
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是良好家教合作关系的基础。教师与家庭之间可通过各种媒介和人际交流来传递信息。常用的方法有:
1.长效家访
怎样才能与家长沟通思想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呢?其一就是做好家访。家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架起学校和家长的桥梁,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教师如果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是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长此以往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其一可能会导致一些家长一接到班主任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校闯了祸,见面时,心理总是忐忑不安,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家长,很难与班主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二联系沟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这种联系随意性大,家长大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常常情绪激动,采 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我的做法是利用寒暑假与周末时间一学期至少到每个学生家中家访一次。与家长交流的话题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完全不同。老师也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活动的效果,可能比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倍。
2.通讯、网络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挨家挨户的上门访问已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特别是城市学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庭电话、电脑等日益普及,我们可以通过通讯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
(1)电话联系。电话联系快捷、省时,已成为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最常用、最为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联络员负责把教师的要求传达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向同学或老师了解情况,形成一种电话互访。教师还要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与自己的孩子见面机会很少,有些学生甚至一年才见到父母一两次。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无从知晓。而教师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
(2)网络交流。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何让家长系统的了解老师的教育方法,仅仅靠谈话是远远不够的,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进行知识、家教理论的宣传。宣传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家长的需要有所选择:工作忙,不能及时与教师见面交流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互发电子邮件等。有条件的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可以一起召开网络家长会,采取“三方”对话形式。教师作为主导者,他将需要家长,学生了解的资料放在网页里;家长、学生作为主体,他们主动参与家长会。工作繁忙的父母,可以在闲暇之余从班级的微信、QQ群、班级微博了解孩子在 校的情况、有趣的发言、比赛的结果、好人好事、学习成绩等点滴进步。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密切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
一学年一次的家长会必不可少,家长会上,老师除了告诉家长成绩之外,还可以总结学生一学期的德育情况。家长会虽好,但间隔时间较长,所以可设立若干家长接待日。具体操作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周为单位,确定家长接待日的具体时间、地点;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将家长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每个接待日接待一个小组计,定出一学期家长接待日的时间表,家长人手一份;要求家长按时间表到学校与老师见面,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接待日上,老师要认真备好和家长交流的内容,一定要让每个家长都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坚持到会,并认真对待与老师的沟通交流。
4、让家长参与主题班会课
虽然每个家长都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熟悉,但有时并未真正了解他。有时候想去了解,孩子又不一定愿意开口。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加班会课,在课堂上听听自己孩子的心声。比如,前不久,我们举行了“我的理想”主题班会,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在这堂课上,大家畅所欲言,雄心勃勃,大谈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很多家长听了也热血沸腾,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5、家长参与记录学生成长手册
每学期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填写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学期下来编辑成册,期末总结,根据学生的成长轨迹分析优缺点并做出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每一次的阶段反思和总结完整地记录下来,然后带回家让家长看或是在家长会上交与家长。
四、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所表现出的诚意与良苦用心,以及平易、谦 和的个人品质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会深深感染家长,促使家长产生一种积极配合工作的热情。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便隐隐产生一种亲情、一种信赖,甚至视同父母。随着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消失,教师实施教育的效率、效果便大大增强,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家长的沟通时,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平等感。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平等,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我从不板起脸讲话,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更不会把家长当作做错事的孩子来训,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老师仍要在谈话进给对方以尊重。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2、流露真诚感。以诚感人要求诚与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动情,唤起人的真情;以诚感人要做到诚与真结合;以诚感人还必须伴之以虚心,否则难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3、评论学生要客观如实。谈话要委婉和注重可接受性。教师要树立正角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学生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老师和家长谈话时,一般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后讲缺点,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要一下讲得过多。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唯有这样家长才会欢迎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愉快地与老师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
4要注意运用信心激励。“赞扬孩子、赞扬家长是与家长交流的法宝。”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需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和肯定通过家长传输到学生那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绩效。这一点在教师与“后进生”家长沟通时尤其需要注意。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的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总而言之,因人施对,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
5、要善于倾听,也要善于询问和引导。教师千万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剥夺家长讲话的机会,积极饶有兴趣地倾听;要善于捕捉机会,反“客”为“主”,反听为说;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尽量少用封闭式提问等等。老师应善于找到向家长提出要求的适当形式,语言尽可能委婉,最好用建设性口吻。如:“你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你能否试一下这种方式”等。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只有老师和家长成为尊重与合作的朋友,才能为孩子架起通往成材之路的桥梁。通过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产生最大的教育全力,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就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余文森、吴刚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 王铁军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徐建成主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
5、《家庭与家教》
黄和平总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6、《班主任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工作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