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雄的足迹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
永远的丰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长达二万五千里,排除了万难,成为了我们伟大历史的红色记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无不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说起长征,人们不由得都会想起这首歌《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中;长征犹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华人民的心中,英雄们的足迹也永远的印在了历史的心中。
革命先烈们用生命穿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那就让我们也发扬出长征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光辉的足迹。
教师评语:
文章语句通顺,层次分明,突出了主题,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以文章的内容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七律˙长征》这首歌词写的较长,可引用一两句后面用省略号代表即可。
第二篇:追寻英雄的足迹
追寻英雄的足迹
许志伟同学走了,带着全国人民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他的壮举和生前学习的各个感人故事,充分体现了他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危急时刻舍身救人的崇高精神;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我们为志伟同学的青春短暂而痛惜不已,我们为志伟同学的才华横溢却像一颗流星一样划空而过而嗟叹不已,我们为志伟同学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赞叹不已,但这一切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是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这可以从许志伟的日记和笔记中看出,这些话充分的体现出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落叶舞秋风”,“生命轻如鸿毛,信仰一诺千金”,我坚信,中国黄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所领导的事业一定会成功的。
不错,在生前许志伟所做的事都是很细小,很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伟大的成就,但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件件小事,处处折射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例如,在他村子中,下雨时他会第一个跑出来,帮助邻居收黄豆,稻谷和衣服。每年寒暑假回来,他总抽空为村里的小孩义务补习功课,考研期间,他总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花大量时间查资料,做小结,然后把精华整理收集到一块,主动提供给大家查阅和学习,为其他考研的同学节省了时间,提供了方便。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才会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入党誓词。他不愧为当代大学生的楷模,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树木枯了,有再绿的时候;英雄去了,难道就不应该有再来的时候吗?许志伟作为一个英雄已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燃烧出了憾人心魄的光和热,划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足迹,作为许志伟同学的校友和师弟,作为许志伟伟大精神的传承者,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和义务,踏着英雄的足迹,去激发出自己的青春之光吗?
我们现在也许很平凡,也许永远也不会遇到需要自己放弃生命去展现自己人生极臻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默默的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不须干某事时轰轰烈烈,让人们都知晓,只要认为自己干的事对得起天地良心就足够了。“每一个平凡的人,只要他把握生命去追求梦想,真诚地投入生活,就会成为英雄。
让我们高喊”向志伟同志学习"的口号,把对英雄的缅怀之情化为大的精神动力,投身到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去,用实际行动来纪念英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追寻志伟同志的足迹,拥有他“灵魂的高度,永恒的青春”一样的高尚节操!
第三篇:寻找英雄的足迹
寻找英雄的足迹
—— 六年级班队活动方案设计
惠安八二三实验小学 黄锡聪 陈东方
活动目的:重走八二三之路,重温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的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八二三内涵,进而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努力学习。
活动时间:每年十月十三日建队节,为期一天
活动地点:厦门同安英雄三岛(大嶝战地观光园)、同安影视城 活动安排:上午考察大嶝战地观光园,中午共进午餐,下午1:30前往同安影视城。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教师:打报告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校方联系车辆。
学生:在前一天交代准备日用品,并带好记录本、笔,佩带好红领巾、小记者证。
二、活动经过:
1、一路歌声,一路欢笑,孩子们发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精神,向厦门同安英雄三岛进发。
2、到了大嶝战地观光园,全体队员在导游的带领下,先是参观 地下坑道,聆听导游小姐讲述当时大嶝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支前的感人事迹,眼观手摸着陈列在柜子里的枪炮,感慨万千。
继而随导游进入黑墟墟的战地坑道,再次感受英雄们在恶劣的条件下英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3、沿着游览路线,参观世界最大的军用喇叭,再次感受当年对台广播的浩大声势。
4、全体队员又参观了海漂馆、战地武器装备(已成摆设),并一起在写着“823”字样的战机前集体留影。
5、自由活动:
学生可以在浮桥上感受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也可以骑马、射箭、打炮,师生同乐。
6、午间休息
7、赴同安影视城参观,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
三、成果展示:
1、学生根据自己或多或少的感受,写成文章,体裁不限。
2、教师参与交流展示。师生作品在学校显眼位置与全校师生分享,再次宏扬八二三精神。
四、活动总结:
在这次走出校门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放飞了心灵,明白了同 胞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清醒地认识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岸早日团圆的重要意义。
附:
遥望金门 ——大嶝战地观光有感 惠安八二三实小 陈东方
八二三
曾在海峡上空,演绎
血与火的故事,书写
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历史!多少个我曾站在
绿树成荫的滩岸上
看一种企盼澎湃激荡,听一声呼唤踏浪而来!
英雄已矣,眼前搁置的坦克
班驳的炮筒
铁链紧锁的战鹰
早已成了记忆的摆设。
可冰冷的尘封外壳呀,依然释放
等待的炽热……
长满红锈的飞弹上,挣扎着呼之欲出的吉庆和安宁!
黝黑得让人窒息的坑道里,回放着渴望和平的轰鸣与祈祷!
望金楼呀,望金楼,你到底见证过
多少次望眼欲穿? 盛满泪水的海呀,你怎能承载
两岸父老
半个世纪的浓浓情意?
我是那块缄默的礁石,在最初的守望中
铭刻多少个
潮起潮落
日月轮回!
路旁的花儿无主地开了。
水的寂寞中,谁来替我珍藏
一生的思念?
虚无的空飘
怎能降落一声声问候;
茫茫的海漂
如何送去一个个祝福。
我的梦中,两个本是同一版块的乐土
不再分离!
第四篇:英雄的足迹
刘胡兰的资料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
在党的领导下,云周西村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一些贫苦农民相继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2月,她参加了我军反击阎锡山顽军作战的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十多名身披伪装茅草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敌方那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像一块巨石。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黄昏来临,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口号,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冲运河。才过了二十分钟,敌人全部被消灭,三九一高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牺牲。
40多年来,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人们却不知道,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却差点成了无名英雄。
次日中午时分,敌人向潜伏区打来几发燃烧弹,烈火烧着邱少云的衣服、鞋袜,直至烧遍他的全身,可他至死都是一动不动。
牺牲时,他年仅26岁。
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军人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在反击中,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冲锋都没成功。眼看就要天亮,如果在拂晓前还夺不下高地,不仅使已夺取的阵地重落敌手,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上甘岭反击战的胜利。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参加了攻坚小组。在战斗中,攻坚小组的两位战友阵亡了,情况非常紧急,黄继光身上也连中了4枪,他昏了过去。联合国军的机枪声把他惊醒,他不顾一切顽强地爬到了联合国军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当场阵亡。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那舍己为人,一心为民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
第五篇:寻找英雄足迹(写写帮整理)
寻找英雄足迹
——参观单拐革命根据地旧址有感
濮阳市八中小学部三
(二)班 郭海涵
马上就到清明节了,为了缅怀先烈,老师组织三到五年级部分学生参观单拐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车上,老师给我介绍说:“这里是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中国第一枚大炮就是从这里造出来的。”
到了单拐,我一眼就看见,大门口旁边有一个水桶,水桶旁有一口水井。我排队进入1号展厅,这里有伟大的毛主席的雕像,在身旁还有一台机器,我想它一定立了汗马功劳。在四个展厅围成的小院里,我还看见了革命时期留下来的石磨、石滚……我们进入4号展厅,这里存放着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它习惯用于平地与山间作战。旁边柜子里放着邓小平自选集,共三卷。在2号展厅,是革命时期留下来的衣物——帽子、军服……在3号展厅里挂满了曾经的器具——菜刀、粑子、刑具……
我穿过小院,顺着小路进了另一扇门,里面有邓小平用过的“文房四宝”、单顶床和桌椅。在另一个房间里有大刀和箭,它们都已长满了棕褐色的铁锈,我想它们当年应该是寒光闪闪,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展柜里还有缴获的敌方的一些物品:敌军头盔、日本国旗、轻型机枪……
我还了解到这里还有王宏坤同志的旧居、杨勇同志旧居,这里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并指挥抗日战争的地方。我们队学生在这里献上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畏牺牲,我们一定要向先烈学习,把未来中国打造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