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大学马克思资料2部分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材料Ⅱ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材料Ⅲ
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材料Ⅰ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摘自《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摘自《传习录》)材料Ⅱ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Ⅲ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关材料如下。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分)(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
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2)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答案要点:
(1)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则人与自然是相互协调的。反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处于对立之中。(6分)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不断地使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才具有应有的价值。(2分)
(2)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事物量的变化局限在度的范围内。(4分)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决不能无节制地过渡索取。因此,人类行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反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分)
8.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年他在美国求学时,报纸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准备投资十几亿韩元进行自主研发。听到这件事后,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以一亿韩元在一周内可以获得的技术,硬要投资十几亿韩元研发三五年,那是浪费。”可是,韩国三星电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大型企业,“现在你还敢笑三星吗?”
(引自《大河报》2005年12月16日“七日财富”第11版)请回答:
(1)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12分)
答案要点:
(1)①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分)
(2)按照内因与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技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能很好的做到引进技术,而且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起现代化的发展。更何况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永远也引进不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又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2分)9.阅读下列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Ⅰ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Ⅱ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Ⅲ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答案从略。
10.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繁、核战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全球问题”,这使得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请回答:
(1)科学技术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源是什么(10分)?
(2)怎样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负面影响(10分)? 答案从略。
1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期,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请回答:
(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分)?(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0分)? 答案从略。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但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不仅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请回答:
(1)矛盾统一性的含义、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谈谈这些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10分)。答案从略。13.材料1: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材料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3: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温家宝2009年2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
问题1:这三段话涉及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问题2:试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谈你对“和谐”的理解。(10分)
14.材料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1)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10分)?
(2)材料2与材料3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10分)?
15.材料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材料2: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摘自:《科学》
材料3: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4: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材料5:约翰?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2003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6: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摘自:可持续发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分析这两段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为什么说“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10分)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10分)
(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10分)
16.材料1: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10分)
(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0分)
17.材料1: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多人多天的太空实验。这是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成功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在此之后,我国还会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材料2:“神州六号”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研制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它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并且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10分)。18.材料1: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化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材料2: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回答:
(1)什么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15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5分)。19.材料1 民政部救灾司消息称,据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小牲畜107万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自今年一月以来,洞庭湖区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五至六成,通过气象遥感卫星监测到17日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82平方公里,经过21-24日的降水过程,和三峡放水的作用显现,5月27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洞庭湖水体面积增加到577平方公里,但水体面积仍处于低值范围。洞庭湖腹地昔日一望无际水域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辽阔的绿色草地,犹如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湖北方面的抗旱形势也依然严峻。目前,湖北全省有1555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21.6万口塘堰干涸、近千条山沟河溪断流、2340眼机电井不能出水,已无水可调。而随着旱情发展、水源进一步短缺和中稻抢插用水高峰的到来,水事纠纷可能多发,协调水事矛盾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安徽省也面临着旱灾的形势。据安徽省农委介绍,2010年10月1日—2011年5月24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77毫米,较常年偏少五成,为1961年以来最少;全省平均无降水日数186天,为1961年以来最长时间。材料2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必然联系,有待论证”。从整个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原来四川盆地是一个大湖泊,湖北省也是一个大湖泊,当时没有长江。后来地壳上升,四川的水通过三峡往东流,流到湖北那一带,当时叫云梦泽大湖。后来地壳又上升,长江三峡、四川盆地就基本出来,湖北一带就保留有1000多个湖泊,云梦泽湖就缩小变成洞庭湖。洞庭湖早期面积在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不断缩小。解放前有1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是4000多平方公里,可是到1998年大水的时候只剩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比这还小。本来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跟长江相当,可以调节很多水。其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的时候,蓄水量可以达到293亿立方米,现在不到100亿立方米了。一方面是洞庭湖面积缩小,蓄水量缩小;另一方面是围湖造出的800万亩田地要耗水。更何况洞庭湖面积很大的时候,也是有旱灾的。所以,这些旱灾不大可能全部由三峡引起。
是否会有一些影响?就是有影响,也不是很大的。洞庭湖地区100年里有27年都发生旱灾,重旱灾有18年,所谓重旱灾,就是一个季度不下雨。而那时候,三峡还没有修建。从这个数据来看,不能轻易就说是三峡大坝引起的旱灾。
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不蓄水,洪期的水就流走了,流到海洋去了。蓄下来以后,旱的时候就可以抽水应对。我们抗旱,修地表水库地下水库,最主要的就是把洪水期流走的水蓄起来。我们大多遇到的是是春旱,有时候夏旱,有是冬春夏连旱,冬春夏连旱就很厉害了。这样的情况下,有蓄水的地区就可以解决旱灾问题。材料3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5分)(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分)
20.二战后,资本主义不断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善,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使得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历史趋势?(10分)
21.试述通过本学期学习,对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启发作用的五个观点。(列出在哪一章节,老师阐述了什么观点,对您有什么启发?10分)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请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既有成绩,也有问题”这一社会现象和怎样正确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
23.社会主义市场经如何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预防和克服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
24.遇到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如果在路上遇到老人跌倒,伸手扶起,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于人有益,于己无害,何乐而不为。然而这个千百年来早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时下却引发国人的激烈争论。
问题的缘起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一位刚下车的小伙彭宇,看到老太跌倒在地,赶忙把她扶起,并和另一位中年男子一起将她送到医院。老太不停地说谢谢!谢谢!谁知,接下来事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咬定是彭宇撞倒了自己,并把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元。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之后,此类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在此情况下,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痛快了。
你会不会扶?
围绕这一问题,腾讯网发起了投票,近13万名网友参与。其中62.54%的网友选择了“绝对不会,怕惹麻烦”,33.45%的网友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做决定,仅有4.01%的网友觉得,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免让人震惊,让人心寒。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浙江杭州一位八旬老人突然摔倒在南宋御街街头,但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还有人“善意”地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为什么会这样?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谁希望看到出现这样的悲惨状况?面对此情此景,整个社会都应该检讨,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检讨。是否现在的老人太功利?是否现在的世人太冷漠?是否我们的法律不完善?是否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老人,害怕家庭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给子女增加负担,因此,才昧着良心去讹人?如果有这种可能性,那么,这是个人品质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25.消费者权益和消费者责任
在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中国,保护“消费者权益”已经深入人心。但消费者是否认识到自己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呢?即“消费者责任”。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会认为,除了消费就要交钱以外,我们还能承担什么责任!
在美国,有一批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社会行为。当你明知某种产品(服务)来自于血汗工厂或者它们的生产过程严重破坏环境、残害动物,有悖伦理时仍然去购买它,那么你就是“不负责任的消费者”。也许有消费者说,我怎么知道哪些产品是“清白”的,又有哪些产品是“肮脏”的呢?就算某些产品是“肮脏”的,我又何必在乎这些产品中的“政治社会内涵”呢?请看美国的“消费者行动主义”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众所周知,美国人爱喝咖啡,目前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咖啡都被美国人喝了,但美国却不是主要的咖啡豆生产国,而是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美国星巴克一杯咖啡可以卖到三或四美元,但拉美农民卖一磅咖啡豆才拿到40美分左右。由于咖啡豆价格低廉,许多农民一年下来才收入600美元左右,往往入不敷出。有鉴于此,美国一些劳工组织和“有责任心的消费者”行动起来,发起了“咖啡公平交易运动”。在他们的努力下,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建立了“公平交易证书”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加入这个体系的咖啡进口商必须以1.26美元一磅的价格,绕过中间商,直接从咖啡农合作社手中购买咖啡豆。与此同时,一个叫Trans Fair USA的独立公证机构,给该公司颁发公平交易证书。因此,咖啡农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左右,摆脱了极端贫困。对于咖啡进口商来说,虽然咖啡豆的进价高于市场价,降低了利润水平,但由于在消费者中树立了公平交易的形象,在同行竞争中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薄利多销,最终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比如,美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2001年刚加入“公平交易证书”体系时,其购买的“公平咖啡”一年不到一百万吨,但到了2005年时,已经达到了一年一千一百万吨。
“消费行动主义”与有些经济学家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不同,认为道义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应有一席之地,“有责任的消费者”应通过集体购买力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改善社会状况。“公平交易”越来越成为一种与“自由交易”相对应的制衡市场的力量。由此反观中国,当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时,没有人认为不正常,而农产品价格只要上涨,就有人认为不正常;当资本利润不断增加时,没有人不以为然,而只要一提到提高劳动者工资,就有人认为这会影响经济发展;少数地方政府官员招商引资时对资本有求必应,而当农民、市民认为征地拆迁补偿价格偏低时,却认为这是“以少数人利益损害大多数人利益”、“不顾大局”、甚至“捣乱”等。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得到的和失去的,哪个更重要?
摘引自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局,2009年第1版,第95—100页。2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
(2)通过材料2,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
2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2)运用辩证法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
第二篇:马克思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 《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 《荀子·王制》)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 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Ⅱ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Ⅲ
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
材料Ⅰ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材料Ⅱ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Ⅲ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有关材料如下。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分)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
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2)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
答案要点:
(1)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则人与自然是相互协调的。反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处于对立之中。(6分)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不断地使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才具有应有的价值。(2分)
(2)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事物量的变化局限在度的范围内。(4分)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决不能无节制地过渡索取。因此,人类行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反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分)
8.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年他在美国求学时,报纸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准备投资十几亿韩元进行自主研发。听到这件事后,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以一亿韩元在一周内可以获得的技术,硬要投资十几亿韩元研发三五年,那是浪费。”可是,韩国三星电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大型企业,“现在你还敢笑三星吗?”
(引自《大河报》2005年12月16日“七日财富”第11版)
请回答:
(1)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12分)
答案要点:
(1)①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分)
(2)按照内因与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技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能很好的做到引进技术,而且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起现代化的发展。更何况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永远也引进不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又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2分)
9.阅读下列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Ⅰ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Ⅱ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Ⅲ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从略。
10.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繁、核战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全球问题”,这使得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请回答:
(1)科学技术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源是什么(10分)?
(2)怎样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负面影响(10分)?
答案从略。
1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期,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请回答:(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分)?(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0分)? 答案从略。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但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不仅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矛盾统一性的含义、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谈谈这些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10分)。
答案从略。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汇总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试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对立统一: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
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论述质量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意义:
1)质、量、度作为概括事物规定性的基本范畴,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掌握事物的度也很重要。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于我们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启发意义。
其一、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其二、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只承认连续性而不承认间断性、只承认渐进而不承认飞跃,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
总之,善于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在它们的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中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
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不要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
性)。
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最初阶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同客观事物相接触,这些事物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于是就相继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形成概念,然后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它们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又是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的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现实物质性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同时,以主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最突出的表现。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保守的因素,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同时,以主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最突出的表现。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保守的因素,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
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简述经理基础与上层建设的辩证关系。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又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第四篇:马克思部分知识点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规律的学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我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大来源。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思维谁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的世界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以划分唯物和唯心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列宁对物质概念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客观实在性。物质观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实践出发理解物质生活的本质,把握两个方面: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社会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主义的总特征。联系是指物质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性质: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就新生事物与环境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功能和要素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范畴的”钥匙“:提供了认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基本属性:同一性(统一)和斗争性(对立)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普遍性就是共性,特殊性就是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寄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个性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
4、实践是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坚定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辨证方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哲学概况。唯一特性: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1、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和旧事物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而成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和共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哲学上的”价值“;揭示了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鼓励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劳动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b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另一矛盾,其内容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矛盾运动。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历史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从而决定商品二因素。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或者不适应于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对立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复习题
哲学部分复习题
一.唯物论,辩证法部分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6.辩证法的总的基本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9.辨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0.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论部分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3. 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5.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认识运动的规律
6. 真理及其客观性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历史观部分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社会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