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两会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2013年两会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两会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从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到今年,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四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公众对两会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
社会保障分项调查显示,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7%的网民对上调的幅度非常不满意;98%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年龄的调查中,83%网民表示支持,15%不支持;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中,50%网民认为骗保者多,制度执行不完善,19%认为国家对低保的投入少;在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调查中,52%认为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21%认为我国社会救助面不宽,标准偏低,11%认为社会救助渠道单一。
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应当统一的社会保障事务仍然在不同部门分割管理,或同一事项在不同部门交叉管理,大部门制改革统一、高效的政策预期目标没有实现。
首先,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发展需要先行整合行政管理体制。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十八大报告中确定的政策目标,实现基本保险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管理也是众望所归。但目前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由人社部主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卫生部主管的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体制严重阻碍了上述目标的实现。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2亿多流动的农民工,他们户籍在农村,工作常年在城市,很难确认这个庞大的群体到底属于农村还是城市。卫生部门强调农村户籍,强迫必须在农村参保;劳动部门强调劳动关系,有劳动关系就必须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分设、管理分割导致这部分人既在农村参保,又在城市参保的重复参保现象十分突出。避免重复参保在政策和管理的技术层面并不难解决,确认参保人社保权益的互认和免责并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统一标准和联网,就能有效剔除重复部分。主要障碍是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分治。
从一部分地方的实践经验看,先统一管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制,再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去年底已有天津、重庆、青海、宁夏、广东5个省将新农合的行政和经办管理职能统一划归人社部门;有41个地市统一了管理职能,其中有38个划归人社部门;有162个县(市)统一了管理职能,其中绝大多数划归到人社部门。实践表明,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之后,有利于整合统一医疗保险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制度的公平性;有利于城乡间流动群体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保护参保人的保险权益;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对医疗服务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基本医疗基金使用效率。
其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应纳入社会保障统一管理。实现人人享受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一是具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有收入的人群都参加社会保险,而且按照他们可以承受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一旦发生“生、老、病、死”,他们就可以在社会保险的范围内享受待遇,这类缴费义务与待遇享受权利对应的社会保险方式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流。二是对非劳动者和一般城乡居民采取以国家补贴为主,个人和家庭适当缴费的方式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这种方式应属于具有一定福利性的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三是对生活陷入贫困和部分特殊群体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这种方式属于免费的补缺型福利制度。静态状况下,三类群体适用于三种保障方式,不重不漏。但实际上三类群体经常处于变化的动态中,因此依据变化,即时调整保险项目之间的对接,避免重复和遗漏就十分重要。
从城乡医疗救助的发展情况看,主要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部分地区财政投入不足,筹资水平和支付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需求。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之间缺乏有效的待遇衔接和管理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分别由三个部门管理,在政策设计、待遇享受、管理衔接上造成重复享受和管理效率低下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将民政部门管理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职能划归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能有效地整合和发挥社会保障的整体效能。
再则,要健全统一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体制。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体制的税费之争由来已久,目前全国各地大约一半由社保经办机构征收,一半由地税系统代征。双重征收难免产生矛盾,在缴费工资基数审核、票据在两个部门传递的时效、参保人缴费记录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权益确认等业务环节上出现差错和互相推诿现象。由此引起参保人的不满,令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质疑。产生双重征缴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源于财政部对社会保障费改税的设想,主张建立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支出的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
最后,取消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双轨制”势必有为。“双轨制”问题始于1995年,国家率先对企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为内核的“统账结合”模式。此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一般为国家和企业完全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几无差距。但1995年企业改革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这就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模式。在此养老模式之下,从企业退休和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养老金相差数倍。“双轨制”最直接表现,二者的养老待遇计发方式不同: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事实上,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是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三轨并存,在此基础上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全国统一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职工的养老保险应有个正常的增长机制,与物价上涨幅度保持一致。最重要是健全医保和老年福利制度,民众矛盾就不可能全部集中到养老保障上。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蔡敏、许晓青、詹婷婷)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公办机构滋生腐败、草根组织陷入困境等不断浮出水面,分析人士认为,这些紧迫问题将倒逼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变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在全国两会上准备提出鼓励和支持宗教界积极创办慈善医院的建议。去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觉醒委员说,“这有利于宗教机构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也是促进中国公益福利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
观察家们分析,加快推进慈善立法,推动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企业、公众形成合力,加快中国社会福利事业转型,将成为全国两会热点之一。
政府主导下的慈善长期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主旋律”,也发挥了优势,帮助许多贫苦群众解决了难题。但公办慈善由于其垄断地位容易滋生腐败,在近年来多次遭到民众质疑。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自发的慈善组织和行为迅速兴起壮大,但“草根慈善”之痛仍屡屡发生。
2013年1月,河南兰考县的一场火灾,夺走了一家民办收养所内7个孩子的生命,不仅直接暴露出政府部门主导的儿童福利设施供给不足“欠账”太多,也使“草根慈善”困境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河南‘兰考孤儿’的悲剧不能再上演。”73岁的安徽省颍上县农民王家玉,盼望两会能够推动中国民间慈善迈上新台阶,民间收养的“爱心困局”早日破解。
被称为“农民慈善家”的王家玉曾在19年间先后收养过500多名孤残儿童。去年初,没有资质的王家玉孤儿院迎来了“春天”,200多个孩子全部转入新建成的颍上县公办社会儿童福利院,他也成了新福利院的名誉院长。“俺是农民,文化有限,在管理孤儿院上肯定不如政府好,我这里政府应该接管。”王家玉说。“但是,对于民办孤儿院,不能‘一刀切’,那些有水平、有爱心的人,政府应该帮助他们把孤儿院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中国基层政府的专业力量有限,对待公益慈善事业不可“大包大揽”,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发挥民间社会公益组织在慈善事业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行之有效的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创新举措。去年9月,安徽省芜湖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专门培育、孵化具有创新性的、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半年来,已有11家社会组织陆续入驻。
公益组织芜湖民间爱心群协会副会长吕铮告诉记者,政府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等,给协会成长关键性的支持,进而让爱心活动的开展频率大大增加;同时,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的定期审核对他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吕铮说,“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可能被‘淘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慈善等涉及民生的服务领域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一种成熟可行的方式。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负责人张振粤表示,政府应清晰界定自己的角色,要创新社会管理大胆放权,将更多公益慈善事务让给民间慈善机构去运营,并且在法律、政策等方面给以倾斜和支持,充分挖掘民间慈善力量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期待今年两会能促成新政策的出台。
201121002044 刘浩 社工11-1班
第二篇: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3社会福利相关案例分析
社会福利相关案例分析(1、2)
2010年09月19日 文章浏览次数:459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陈岩:zhaozhaoyu@126.com
资料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案例分析:企业竞相招聘残疾人待遇提高
案例描述:
2008年3月25日,市残联、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在万象城举办春季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1家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近150个用工岗位,200多位残疾人参加现场招聘,其中近100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电子公司的招聘海报上写明,招聘普工30名,要求是聋哑人,有社保、医保。“这是公司第3次招聘残疾人。”该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告诉记者,残疾人工作不挑剔,做事塌实,他们这次要招聘的残疾人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1/4。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国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相关政策后,有关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企业招收残疾人的热情,不仅用人单位增加了,而且招聘的数量和岗位的也增加了不少。据介绍,参加招聘的11家企业中,福利企业仅
4家,改变了以往福利企业在招聘会中唱主角的情况。记者发现,企业提供的残疾人福利待遇有明显改观,月工资待遇在800至1000元之间,最高是鼓楼一婚介所给出的每月2500元,企业普遍提供社保和医保。
问题:
1、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6分)
2、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以什么方针和主要措施为主?(6分)
3、目前国外解决残疾人就业分为几种形式?(3分)
参考答案:
1、教材P335-3372、教材P3363、教材P336
案例分析:企业不愿承受“性别亏损”
案例描述:
东莞一家保健酒公司的招聘栏上赫然写着“业务员,限男性”,该公司负责人李先生解释:“这绝对不是歧视女性。我们要求业务员能常年在外地出差,要吃苦耐劳才干得下来。如果招一名女性,我们还得考虑她的安全问题。” 对此,不少企业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女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面临怀孕、生育等一系列问题,难免会给单位用工造成不便,除其在此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得照常支付外,公司还得另外聘请一名工作人员,当其产假期满回到岗位上后,公司则必须解决新聘员工的岗位问题。“聘用男性员工,不仅少了很多麻烦,还可节约成本,避免“性别亏损”。据了解,女员工有生育问题,不能单独出差,不能跟老板一起出去喝酒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招聘中的重男轻女。对这些问题,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而对于用人单位为什么喜欢“拷问”女大学生隐私?广州一家外企的人事负责人说,其实是想试探对方能否安心工作,“如果求职时有男友且又在外地,那女生说不定干不久也会走人。”他说,这些事情当然应该了解清楚,不然,企业好不容易招了人,员工对业务刚上手不久就走,迫使企业再重新招人,这必然是一种浪费。
问题:
1、妇女福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分)
2、试结合该案例分析社会福利的“对象全民性”特征与“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性”特征。(6分)
3、试分析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6分)
参考答案:
1、教材P1752、教材P3243、教材P326
第三篇:北京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作业含标准答案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社会福利思想的是()。(教学视频第五章第一节)A.孙中山 B.龚自珍 C.郑观应 D.洪仁玕 标准答案:C
2.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效后的补救角色是()社会福利。(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A.剩余性 B.补救性 C.制度性 D.福利国家 标准答案:A
3.职业福利的特点不包括下面哪一项()。(教材第八章第一节)A.以业缘关系为标志 B.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 C.具有功利性
D.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为原则 标准答案:B
4.下列哪一项不是儿童社会福利的需求()。(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一节,教材第六章第一节)
A.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 B.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 C.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求 D.无障碍的需要 标准答案:D
5.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他们还希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属于老年人的()。(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一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A.经济需求 B.社会需求 C.健康需求 D.生活需求 标准答案:B
6.下面哪项是职业福利中政府规定的法定福利()。(教材第八章第一节)A.工伤事故补偿 B.企业年金 C.教育资助 D.带薪休假 标准答案:A
7.下面实行高福利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新加坡 标准答案:A
8.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导论)A.广义的社会保障 B.狭义的社会保障 C.广义的社会福利 D.狭义的社会福利 标准答案:C
9.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将他们供养起来从而表示对残疾人的责任和爱。这是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哪一种理念()(教材第七章第一节)A.供养理论 B.回归社会论 C.增能理论 D.活动理论 标准答案:A
10.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模式属于()。(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A.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B.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C.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D.高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标准答案:C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1.计划经济时期出现了员工福利的失序、失衡、失范问题。(教学视频第九章、教材第八章)标准答案:错误
12.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均是残疾人的特殊福利需要。(教学视频第八章第一节)标准答案:正确
13.生活收入性福利、医疗福利、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社会福利服务、老年人优待以及救助保护均是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三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标准答案:错误
14.提高退休年龄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标准答案:正确
15.庄子融合了儒道两家的社会福利思想。(视频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二节)标准答案:错误
16.中国现代的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是:以民为本,关怀民生;传统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交织;与社会改良/社会革命相连。(视频教学课件第五章第三节)标准答案:错误
17.对家庭的支持不足是当代中国儿童社会福利的问题之一。(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四节,教材第六章第三节)标准答案:正确
18.混合经济社会福利思想属于左派社会福利思想。(教学视频第二章第一节)标准答案:错误
19.边沁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标准答案:错误
20.工业化是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教材第二章第四节)标准答案:正确
三、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21.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就业制度包括()。(教材第二章)A.人力政策 B.工资政策
C.医疗服务 D.失业保险
E.住房福利
标准答案:A|B|D
22.儿童社会福利从服务功能与作用的角度看,具有哪些性质()。(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一节)A.长效性 B.支持性 C.补充性 D.保护性 E.替代性
标准答案:B|C|D|E
23.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包含的项目来看,下面不属于非保障性社会福利的选项是()。(教材导论)A.医疗服务 B.社会保险 C.老年福利
D.教育福利
E.就业保障 标准答案:B|C
24.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出现的微观背景有()。(视频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一节)A.百姓的需要 B.对理想社会探索 C.加强统治 D.应对灾害
E.富国强兵、对外称霸的方略 标准答案:B|C|D|E
25.下列选项中,属于保障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的是()。(教材第二章第二节)A.美国 B.德国 C.瑞典 D.日本 E.英国
标准答案:A|B|D
26.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二节)A.收入均等化 B.福利社会化 C.就业充分化 D.保障全民化 E.经济混合化
标准答案:A|B|C|E
27.从服务范围与领域角度看,儿童社会福利的内容包括()。(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一节)A.家庭服务 B.学校服务 C.机构服务 D.社区服务
E.特殊服务
标准答案:A|C|D|E
28.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有()(教材第二章)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机会 C.稳定物价 D.缩小贫富差距
E.促进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标准答案:A|B|D|E
29.以下不属于结构功能主义福利观的代表人物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二章第二节)A.帕森斯 B.吉登斯 C.莫顿
D.科赛 E.斯米尔赛 标准答案:B|D
30.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含()。(视频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三节)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E.佛教
标准答案:A|B|C|D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31.名词解释:第三条道路(教材第十一章)
标准答案:答:第三条道路,亦称为第三种道路或新中间路线,是一种走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它是由民主社会的中间派所倡导的,属中间偏左的政治立场,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个流派,中心思维是任何偏于某种极端也不会是好的,所以它既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亦不主张纯粹的高福利社会,奉行类中庸之道。吉登斯认为,所谓第三条道路,政治上表现为超越左与右的对立,将责任和权利、民主和权威统一起来,“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这是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原则。”
32.名词解释:福利国家(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标准答案:答:国家有意识的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某些领域,主要是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矫正市场机制在对无劳动能力这分配方面无能为力的缺陷,从而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
33.名词解释:广义的残疾人福利(视频教学课件第八章第一节,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标准答案:答:广义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保证有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获得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涉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的一种制度。
34.名词解释:社会福利(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标准答案:答: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35.名词解释:社会福利水平(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标准答案:答:社会福利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成员享受社会福利的高低程度,具体衡量方法是一国社会福利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五、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36.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主要成就及问题(视频教学课件第八章第二节,教材第七章第三节)
标准答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文化体育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主要问题:首先,残疾人社会福利实施中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行政化现象;其次,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第三,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筹资渠道单一,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用比较混乱;第四,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尚未走上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
37.社会福利的基金管理包括哪些内容?(教材第二章第三节)标准答案:(1)社会福利基金筹集管理,基金来源一般为国家、单位、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私人和社会团体捐助,工薪税等;(2)社会福利支付管理,即对享受者支付养老保险金、医疗补助、工伤保险金、失业期间社会保险补助等;(3)社会福利基金运营,即妥善保管社会福利基金,对其进行安全可靠的运营,使其保值增值。
38.中国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视频教学课件第五章第四节)标准答案:(1)继承与借鉴相结合;(2)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3)涉及公平与效率问题。
39.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三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标准答案:(1)生活收入性福利;(2)医疗福利;(3)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4)社会福利服务;(5)老年人优待。
六、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40.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很大差别,我国学者将各个国家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归并为四种类型,请你谈谈对这四种制度类型的理解。(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标准答案:答:我国学者按照政府、企业、个人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不同责任、社会福利水平等标准将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保障型社会福利制度。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这种福利制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第一,对不同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福利标准,并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第二,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社会福利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承担;第三,劳动者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与社会福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享有的社会福利待遇水平与社会福利缴费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第四,社会福利缴费中只记录个人缴费情况,不建立以给付为目的的个人账户,社会福利基金在福利受益成员间调剂使用,充分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第五,社会福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 ;第六,社会福利中的长期项目以代际转移方式运行。这种模式重视社会福利中权利与义务的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原则。它的保障对象“有选择性”非全民性,提供的福利水平较低,强调的是保障而不是高福利。第二,高福利型社会福利制度。其中以瑞典、英国为代表。它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而且其社会福利支出主要由国家税收解决,因此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损害了效率。第三,国家型社会福利制度,典型国家是前苏联。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福利待遇偏高,如退休金一般在原工资的70%以上;福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劳动贡献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特别强调国家在福利制度实施与管理中的责任。第四,储蓄型社会福利制度。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第一,它不具有再分配性质,不强调公平性;第二,财务制度是基金积累制度而不是现收现付;第三,给付水平是既定供款制度而不是既定给付制度,给付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而不是社会保障计划的承诺。
41.结合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谈谈我国当代儿童社会福利的成就与不足,请结合具体事例或感想展开阐述。(教材第五章第三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灵活掌握)
标准答案:答:当代中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主要成就:(1)法制法规不断完善;(2)具体内容不断丰富;(3)特殊儿童的福利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当代中国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平较低;(2)政府投入多,社会参与少;(3)政策法规分散;(4)管理服务机构有待加强;(5)各种服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6)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缺乏;(7)对家庭的支持不足。(根据答案酌情给分,基础知识点必须要有,如若没有结合实例或想法酌情扣分。)
第四篇:读《“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的感想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的读后感
在当前这种浮躁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下,能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篇论文,实在不容易,上大学两年以来,真正认真看过的期刊文章少之又少,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时间都浪费在了那里。
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脑海里能联想到的只是高中历史书里讲的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欧洲一些福利国家的公民很多年不找工作,就凭着国家的福利救济,生活的竟然比大多数人还富有。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是福利国家不仅诞生了一批好吃懒做的人,而且也导致了国家财政承受巨大压力。
在潜意识里,总觉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应该没有比较大的区别,看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才知道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不同的概念, 社会保障有特定的含义和制度目标, 与社会福利相比, 它的内容确定得多, 制度目标也有限得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如文中所说,在许多国家中仅仅意味着社会保险和现金救济的“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在中国反而成为包含一切的总称, 相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等重要的项目则变成了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 从制度上被降低到福利制度的较为次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当主要负责社会保险的劳动部被改组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之后, 代表普遍性原则的、与工作历史相联系的社会保险得到加强, 而主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其他福利和救助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方向与国际福利国家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对于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如作者在文中的结论所说,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乃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几大方面——社会
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进行结构性调整。但愿我们的政府能够尽快改进社会福利政策,缓解我国的两极分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篇:两会记者招待会有关背景材料: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
两会记者招待会有关背景材料: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年3月9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继续巩固两个确保,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3年是我国把就业再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的第一年。劳动保障部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建立责任体系、制定配套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增加资金投入、搞好就业服务等方面狠抓落实。特别是在8月份中央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后,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明显。2003年,全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59万个,全面完成800万的目标任务。全国共有1038万下岗失业人员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有44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全年400万的目标任务,其中,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任务。2003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底上升0.3个百分点,实现全年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2004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从总量上看,虽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呈减少趋势,但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今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仍有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达1000万人的规模,城镇就业供给总量合计2400万人左右,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随着并轨工作的推进,下岗转失业人员增多,控制失业率的任务相当艰巨。今年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已经确定: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主要措施:
一是明确目标责任,狠抓政策和工作的落实。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衔接,形成良性互动,切实把扩大就业的目标有机地体现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集中力量解决政策落实中的操作难点,全面发挥政策促进就业效应;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的运转管理;以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就业援助制度化。
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相互促进。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努力做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加快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各项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就业,通过就业验证培训成效,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再就业的相互促进。2004年将实施培训10万新技师计划,组织实施400万人的再就业培训和30万人的创业培训,实现职业技能鉴定规模增长20.三是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有效控制失业率过快增长。在积极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继续采取减少和控制失业的措施。主要包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兼并和改制改组,把握关闭破产工作力度,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规模性裁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把握好并轨的节奏和力度,防止因出中心过于集中导致失业率急剧攀升;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尽可能将富余人员安排在辅业企业,避免大量推向社会;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再就业。
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努力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同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规划,安排好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等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和就业服务。
二、关于两个确保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要求,各地把两个确保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抓落实,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截止2003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60万人,其中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195万人,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了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费。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8个省份已经撤消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2003年,全国实发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亿元,除海南农垦企业发生少量拖欠外,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
采取的措施:一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中央财政对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资金缺口进行补助,其中,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00亿元,补助基本养老保险资金467亿元。各地也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不断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的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做好防冒领、清欠和稽核工作,减少基金流失。三是进一步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四是坚持月调度和重点监控城市直报制度,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对收到反映拖欠问题的信访,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实践证明,两个确保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继续加大两个确保的工作力度,认真落实两个确保政策,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确定2004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目前,两省扩大试点的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准,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两省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着眼于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转变观念,自力更生,发挥政府、企业和职工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借鉴辽宁试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考虑在全国的可推广性,为全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探索和积累经验。其中突出强调了两点:一是进一步强调并轨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二是进一步强调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与基本国情相适应。
四、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在过去多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征缴不断创历史新高。截止200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突破1.5亿人大关,达到15490万人。200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3580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了增收大于增支;其中企业征缴收入2563亿元,同比增长17.6,增收400多亿元,创历史新高。二是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减轻企业社会事务负担,从体制上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各地积极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2003年底,全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99.5,有21个省区市的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国已有2933万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率为84.5,比上年底提高41个百分点。三是明确了国有农垦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将农垦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统筹。四是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增大了资金支持力度,2003年补助地方养老保险资金467亿元,比上年增加近60亿元,并实行按季拨付到位。五是对来信来访反映存在拖欠的问题,坚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004年,我们将围绕确保基本养老金发放、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标,切实做好扩面征缴,努力增收节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做好对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服务,进一步加大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度,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
五、关于失业保险工作2003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373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91万人;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50亿元,比上年增加34亿元;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5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5万人。目前,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已由国有企业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失业保险作用日益增强,在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地区,失业保险已经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方式。
2004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和措施:一是继续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重点是将非公有制企业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二是在东部地区基本完成并轨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重点关注老工业基地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的地区,指导做好并轨和失业保险接续工作。三是继续做好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工作,对基金压力较大的地区,通过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和地方财政补贴等方式,做好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防止拖欠失业保险金。
六、关于医疗保险工作2003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89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49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7977万人,参保退休人数为2918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051万人和444万人。全年基金收入865亿元,所有统筹地区基金收支平衡,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各地普遍将困难企业职工参保作为2003年工作的重点,采取了降低缴费率,先建立社会统筹基金等措施,使困难企业参保难的情况得到改善。2003年底,全国有29个省份开展了生育保险工作,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3648万人,比上年增加160万人,基金收入25亿元,有35万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2004年,我们将继续抓好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参保,积极探索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的实现途径和具体办法,着力推进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同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监测。
七、关于工伤保险工作2003年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4573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67万人。全年基金收入35亿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37万人。《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劳动保障部及时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其中《工伤认定办法》、《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和《非法用工人员伤亡一次性赔偿办法》3个文件已以部颁规章的形式发布,报经国务院同意,与有关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与有关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制定了贯彻《条例》的实施方案并确定了79个重点联系城市,一些省份还进行了不同规模和不同层次的培训,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实施细则或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
2004年是《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将督促各地认真做好《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工作,按照完善政策、健全机构、推进扩面、夯实基础、做好衔接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夯实工伤保险管理工作基础,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到2004年底在所有统筹地区启动实施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6000万。
八、关于劳动关系调整和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2003年,各地积极推进企业建立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在省一级普遍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已超过3万户,29个地区建立了工资指导线制度,118个城市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部分地区还制定颁布了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以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劳动关系处理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为重点,开展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特别是首都及周边地区稳定工作,排查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隐患,及时妥善处理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2004年,我们将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三方机制,加大对不签订劳动合同行为的处罚力度。继续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进一步巩固三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力度,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加强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建设,指导企业建立激励有效、约束严明的分配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对各类企业执行工资分配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规范企业工资分配行为,特别是垄断性行业企业的工资收入分配行为。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力度,加强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和仲裁员队伍建设,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分析,加强重点监控。
九、关于劳动保障立法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2003年,劳动保障部门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和维权工作力度,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施行。为了配合条例的贯彻实施,根据条例的授权,劳动保障部制定了《工伤认定办法》等3个配套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实施,为建立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另外,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劳动保障部还制定公布了最低工资、集体合同等方面的规章,为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集体协商机制提供了法制依据。2003年,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重点组织开展了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加强了养老保险费征缴、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职业资格规范工作。据统计,2003年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10.7万户(次),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26.4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案件16.6万件,结案率为97.年检用人单位117.2万户,审查用人单位制订的劳动规章61.3万件。通过开展监察执法,共督促14.9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37.2亿元,督促8.8万户用人单位为1148.9万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申报和登记。责令用人单位为895.0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清退非法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1.2亿元,补发劳动者被克扣、无故拖欠的工资等27.2亿元。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6585户,纠正违反职业资格和职业培训规定的单位1.7万户。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和机构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23个,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4.3万人。
2004年,我们将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加快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遏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一是加大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查处力度,督促企业依法支付工资,严厉打击无故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行为。探索建立劳动保障诚信等级制,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将是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作为明年劳动保障监察的重要内容,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三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制定和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目标管理制度的具体量化指标,全面推广主办监察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