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农场“十二五”期间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本站推荐)
xx农场“十二五”期间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为实现xx农场林业工作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农场发展林业经济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场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林业发展现状及林下经济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清丰县确立了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积极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治沙造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6万亩,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随着林木生长进入郁闭期,林下种植已不再适宜常规农作物的生长,全县已有6万亩速生林进入郁闭期,有10万亩速生林进入半郁闭状态,充分利用郁闭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是拉长林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实现近期得利、远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县林下经济已达3000亩,其中,林菌间作170亩,林药间作110亩,林下养殖600亩,林菜间作2120亩。特别是我县在食用菌种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了一套娴熟的生产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二、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典型带动、政策推动、服务促动”的方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下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得绿、林业富民的总体目标,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末,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到15万亩,其中,林菌10万亩,林药1万亩,林下养殖3万亩,林菜1万亩。
三、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林菌模式。在林下利用同一个空间,同一种原料,利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种植食用菌,周年生产,亩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如:城关镇天马菌业,2005年林下种植4亩食用菌,采用木耳—草菇—双孢菇的模式,一年三茬,亩均纯收入达2.5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县林菌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发展到0.15万亩;2007年达到1万亩;2008年达到2.5万亩;2009年达到5万亩;2010年达到10万亩。
(二)林药模式。林下种植板兰根、丹参等喜阴药材,既充分利用了郁闭林地,同时药材的施肥、浇水又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实现了以种养林的良性循环。如:阳邵乡翟固村2005年在4年生林下试种10亩板兰根,2006年又发展了90亩,采取了订单种植,每亩净收入900元。“十一五”期间全县林药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试点发展0.03万亩;2007年达到0.3万亩;2008年达到0.5万亩;2009年达到0.8万亩;2010年达到1万亩。
(三)林下养殖模式。利用林下空闲地,一亩地可养800—1000只柴鸡、乌鸡、鸭、鹅等家禽,周期短,效益高。如:杨森公司在阳邵乡北阳建村养殖乌鸡,一亩地圈养2000只,一茬饲养56天,每亩净收入达4000元。另外,林下还可放养或圈养牛、兔、羊等家畜,以牧养林,良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林下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发展到0.06万亩;2007年达到0.6万亩;2008年达到0.7万亩;2009年达到1.5万亩;2010年达到3万亩。
(四)林菜模式。利用冬季林内光线充足,在林下发展越冬蔬菜。如:阳邵乡范石村种植蒜苗,城关镇程园村种植菠菜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县林菜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发展0.26万亩;2007年达到0.4万亩;2008年达到0.6万亩;2009年达到0.8万亩;2010年达到1.0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推进
县、乡成立专门机构,并设立林下经济工作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搞好协调,同时将林下经济发展列入各乡镇政府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制推进,及时解决林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保证林下经济产业的顺利开展。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对现有郁闭度高的林地要排查摸底,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对积极性较高的可优先发展,由龙头企业带动,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做到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三)政策激励,协调发展
对龙头企业或优先发展的农户,政府在政策、原料、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使产、供、销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打造品牌,努力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四)强化服务,保障运行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发展为支撑的综合性产业,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县、乡、村要加强技术服务,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第二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一林下经济含义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雅安市天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前几年种植青蒿失败的影响,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二)资金投入不充足。天全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拥有42万亩林地,其中30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项目,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技术推广不得力。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的基础。目前,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没有配置专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经济专题培训班。
(五)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由谁解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六)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宏观方向(一)优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各乡镇、各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地优选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自身技术专长、资金实力、市场行情、现有环境等因素,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主体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 60-100只。
3、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4、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厘米。
5、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6、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7、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亩收益可达数千元。
8、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9、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二)政府借势,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林下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既是长周期林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
1、强化政策扶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策划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户”模式,确保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统筹推进。
2、强化宣传引导。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实施林下经济试点,动员、引导农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经济等多种复合林区发展新模式,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理。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道的作用,发放种养殖适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强化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以科技为支撑,成立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4、强化科学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产品、畜牧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六大方面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着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种养殖集中小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5、强化配套建设。整合扶贫项目、库区后扶产业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夯实发展基础设施,完善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三)部门借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工程林业部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力军,理应精心策划,未雨绸缪,势力发展。
1、建设一十个林下循环经济的样板产业。天全作为盆地和高原过渡地带,严重缺乏重点产业以改善民生,结合本地生态屏障森林工程建设的巨大投入和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天全县建设成为川西地区林下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川西地区生态建设的需要,更是天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打造二十个立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议林业部门在技术、规划、办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在此基础上,辐射拉动青衣江江屏障工程林下经济带及高山林下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3、扶持三十个专业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议林业部门以招标方式,有目的性地选择和培育扶持专门发展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三十家,实行一家企业一片林地,一个基地,一个产业,一个模式,以此带动林下经济规模发展。
4、构建十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议林业部门规划以乡镇为单位,若干宗林地为基础,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森林工程、林下经济、退耕还林巩固工程,使发展林下经济有人说话,有人做事。
5、培育五十个林下经济种养殖专业大户。天全县种养殖户较多,但缺乏真正的种养殖能手和上规模的大户。故此,集中培育五十个林下种养殖大户,可以很好地引导扶持成千上万个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户能手,使之成为一条富民捷径。
四林下经济发展微观发展方向根据天全县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如下发展思路。
1充分利用雅安地区雨水多湿度大竹子大面积分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冬笋种植
第三篇:林下经济的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的发展规划
一 林下经济含义 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 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 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 雅安市天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前几年种植青蒿 失败的影响,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二)资金投入不充足。天全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拥有42万亩 林地,其中30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 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 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 项目,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 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技术推广不得力。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的基础。目前,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没有配置专 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 经济专题培训班。
(五)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 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 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由谁解 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六)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 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 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 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宏观方向
(一)优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各乡镇、各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地优选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根 据自身技术专长、资金实力、市场行情、现有环境等因素,按照可持 续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主体生态农 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 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 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 60-100只。
3、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4、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厘米。
5、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6、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 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 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7、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 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亩收益可达数千元。
8、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 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9、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 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二)政府借势,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林下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既是长周期林业的重 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
1、强化政策扶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策划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 展规划,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 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 户”模式,确保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统筹推进。
2、强化宣传引导。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加强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实施林下经济试点,动员、引导农 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经济等多种复合林区发展新模 式,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 理。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 道的作用,发放种养殖适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对发展林下经济 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 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强化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以科技为支撑,成立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 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林农生产过程 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4、强化科学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产品、畜牧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六大 方面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着力推动重点 区域重点种养殖集中小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5、强化配套建设。整合扶贫项目、库区后扶产业项目、新农村建 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夯实发展基础设施,完 善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的基础保证。
(三)部门借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工程 林业部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力军,理应精心策划,未雨绸缪,势力发展。
1、建设一十个林下循环经济的样板产业。天全作为盆地和高原过 渡地带,严重缺乏重点产业以改善民生,结合本地生态屏障森林工程 建设的巨大投入和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天全县建设成为川西地区 林下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川西地区生态建设的 需要,更是天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打造二十个立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议林业部门在技术、规 划、办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 下经济。在此基础上,辐射拉动青衣江江屏障工程林下经济带及高山 林下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3、扶持三十个专业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议林业部门以招标方式,有目的性地选择和培育扶持专门发展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三十家,实 行一家企业一片林地,一个基地,一个产业,一个模式,以此带动林 下经济规模发展。
4、构建十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议林业部门规划以乡镇为单 位,若干宗林地为基础,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森林工程、林下经济、退耕还林巩固工程,使发展林下经济 有人说话,有人做事。
5、培育五十个林下经济种养殖专业大户。天全县种养殖户较多,但缺乏真正的种养殖能手和上规模的大户。故此,集中培育五十个林 下种养殖大户,可以很好地引导扶持成千上万个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 户能手,使之成为一条富民捷径。
四 林下经济发展微观发展方向 根据天全县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如下发展思路。
1充分利用雅安 地区雨水多湿度大竹子大面积分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冬笋种植
第四篇: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大西江农场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投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消费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按照大西江农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建设九三管局文化强局的总体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结合我场文化现状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提高全场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这两个重点,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坚持以繁荣和发展为主题,以文化改革与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创造优越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平合理、基本均衡”的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新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传播手段。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
四是坚持全民参与。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与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五是整合资源与彰显特色相结合。坚持整合优化利用农场各类生态资源、科教资源和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文化资本,以教育和吸纳文化人才为核心,以资本、市场、经营主体、服务平台为纽带进行捆绑整合,做到优势互补、配套协调、特色鲜明、效益最大,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六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当前具有相对优势的文化行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农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富裕和谐大西江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设施显著改善,文化区域特色明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人才相对集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稳健有序,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级文化先进单位标准。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社会各项事业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和价值导向功能,着力培育职工人文素质,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促进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和谐创建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覆盖全场、面向全民”的理念,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覆盖全场的文化设施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文化广场作用,精心策划和举办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域特色、具有较高水准的文艺精品。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生产和提供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主要任务
(一)文化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着力建设基础文化设施,为构建三级文化网络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以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文化场馆、电视传输、数码信息等文化载体建设力度。
1、农场文化服务中心
设立老年活动室、艺术创作室、阅览室、休闲室、图书室、网络信息平台等,配备电视机、电脑等。
2、农场场史馆。
为展示农场开发建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农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践探索,十二五期间农场新建一个场史馆,以此设立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
3、文化主题公园。充分结合农场绿色城堡、西江水库、百栋别墅群等优势资源,借势设计建设文化主题公园,突出大西江农场本土文化特色。内容可包括反映农场开发建设的开拓者、民间传说、生态环境、创业文化等,以突出展示小城镇文化特质,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4、西江文化长廊建设:设计集各个景点、文化元素在内的文化长廊,建成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设施,科学规划、典型示范,使之成为大西江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5、养殖区文化站。认真组织实施民生文化工程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在4个养殖区将规划4座设施相对完备,功能相对齐全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内设图书报刊室、阅览室,配备电视机、电脑等。5年完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做到 “区区有文化活动点”。
(二)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努力创作,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精品,树立和强化文艺精品意识。坚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精心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农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要创作上演一台新节目,做到年年有作品,三年、五年出精品。完善精品创作运作机制,实行以党委领导、文化部门组织、业务单位负责、社会创作力量共同参与的创作运行机制。制定并出台文化精品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及文艺新人等奖励和评比办法,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力。
(三)大力繁荣群众文化。提升全场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率和组织化程度,深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挖掘并扶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开发和建设具有大西江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等文化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把富有黑土文化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纳入旅游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子,形成具有大西江特色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五)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进一步巩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广电等各个领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网吧、歌舞娱乐演出场所、电子游戏场所、宾馆饭店境外卫视实现远程动态监控,对网络文化市场实现自动监控。“十二五”期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网吧、电游、录像等控制项目严格把关。严格查处音像制品的非法盗版光盘生产储运,批发销售行为。严厉打击淫秽、色情和各种非法演出活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保证文化市场监管到位。
(六)大力培育和提携高素质文化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发展计划,制订文化艺术奖励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加快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合理配置,努力建设好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管理强的文化人才队伍。
(七)建立完善文化精品创作传播体系,打造本土化文艺品牌。宣传报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民间艺术,积极探索文化艺术资源与广播影视相结合的方式,以产业化手段促进精品创作传播与推广。
(八)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全面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优势,建立健全全社会、全行业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季度统计资料和数据分析报告。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定期发布《大西江农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将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体制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农场党委把文化作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切实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政策、资金和人员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2、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对具有文化产业特征的管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调整组织、行业、所有制和产品结构。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把重心转移到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站在全力推进“三个文明”共同进步,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奠定精神基础的高度,全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全场职工群众达成共识、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3、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在积极争取上级拨款的同时,农场积极自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出资的方式,形成多方筹资渠道。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支持、鼓励文艺团体和个人的文艺创作工作,动员全场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工作,使文化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采取共建、合作等方式,创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积极举办创意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创意人才相互学习与交流。
2、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狠抓培养和使用人才措施,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健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以及通过项目合作、聘请顾问、邀请讲学、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各方智力资源。加速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改进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柔性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积极解决引进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生活、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
第五篇:民营经济 “十二五” 发展规划
民营经济 “十二五” 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民营经济发展局
民营经济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的十七大重点强调并确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方针。为使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跨跃式发展,现明确“十二五”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放开政策、放宽领域、放活人员、放手经营,以创新的体制、灵活的政策、高效的服务,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加快发展,力争民营经济各项指标增幅高于全市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紧紧围绕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增加就业的要求,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经过努力,全面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使我市逐步形成“市域发展协调、产业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行业支撑突出、园市功能完备、名企名品争艳”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争取到****年,各项民营经济任务指标均实现新突破:
*、民营经济增加值,****年预计完成**亿元,****年达到***亿元,年均递增**%;
*、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年预计完成***亿元,****年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
*、民营经济纳税,****年预计完成*亿元,****年达到*亿元,年均递增*.*%;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年预计达到*.*万人,****年达到* 万人,年均递增**%。
二、发展重点
(一)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
我市要继续把开展民营创业带头人活动作为我市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为确保活动取得实际成效,把民营创业带头人活动工作进行目标量化,明确提出全市每年增加创业企业***家,把镇街每年至少新增加**个创业企业纳入综合目标考核管理。各镇街根据市、市两级的工作要求,相继制订工作方案,拿出具体工作措施。
民营经济单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规模企业是民营经济和市域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继续坚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营造创业氛围,建立创业辅导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各类人员创办经济实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筛选具有“成长性”企业重点扶持,促其成长发育;对已初具规模的企业实施重点指导,在各产业带内和不同的行业内部,形成一批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优势企业。“十二五”期间,使我市民营经济组织梯次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和规模企业所占比重明显增加。到****年,全市销售收入***万元以上企业发展到***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家。
(二)促进产业升级,壮大七大支柱行业。
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重点,着力推进我市民营经济中形成的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造纸业、纺织服装业、医药化工业、港航船舶制造等七大支柱行业优化升级,走出一条新型化工业化发展的路子。
(三)遵循空间均衡理念,规范经济开发市建设。
按照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坚持民营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我市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本着“科学调控、集中发展、合理布局、功能完善”的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效益回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业园市建设。加快园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园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把园市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幽雅的园林化、生态型园市。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全社会建设园市的积极性,继续实行“谁引资谁受益、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使园市成为全市各单位、各镇街发展经济的一大平++++。健全园市管理机构,实行“特市特管”,切实强化服务功能。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引进新项目,特别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绿色环保、出口创汇型工业项目,不断提高现有企业的土地投资强度和建设容积率,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力争到****年园市投资总额达到***亿元,项目总个
数达到***家,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实现税收*亿元。
(四)加快产业集聚,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把发展市域特色经济,作为促进全市民营经济连片发展的有效措施来抓,按照“积极引导、相对集中、龙头带动、形成群体”的思路,围绕“南部建材、沿运港航船舶制造、中部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北部石膏制品和板材加工”的发展规划,加快龙头企业的培植,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市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壮大集群经济。力争到****年,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集群**个,**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力争达到*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市民营经济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以上。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到****年,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主业突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创同行业排头兵;小型企业积极向公司制转化,积极引进、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建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型企业。
(六)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实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七)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加强对煤炭、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机械制造、纸制品等行业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
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加强对煤炭、建材、造纸、塑料、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使全市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四、“十二五”期间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促进竞争、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为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形成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政策宽松、措施得力的良好氛围。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融资、科技等多项服务。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取消和废止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加快改革与完善各项制度,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创新体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竞争活力和管理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抓好的一项工作。一是要加强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引导企业扎扎实实苦练内功,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在企业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等方面不断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体系,推动企业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倾力打造诚信品牌,引导企业敬业守法、诚信经营,形成信用为本,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要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外出考察、提高素质等一系列手段,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三)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督导民营企业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改善管理,从源头削减污染。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品牌和企业的竞争力。引导企业在投资、生产、经营循环中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走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实现持续发展。
(四)大力扩宽融资渠道,新上一批重点项目。
一是要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二是要搞活民间资本,引导社会上闲散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三是要与金融部门合作,有效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四是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国家、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五是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为成熟的企业贷款提供有效的担保,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互保、联保方面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多方融资等形式,++++钙业二期项目、++++**万吨草酸糖项目、++++集团投资*.*亿元兴建的贵州福康煤矿项目,等一批生产前景看好的项目,催生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五)培育龙头企业,组建规模化企业集团。
坚持“大投入、大产出、大发展”的原则,着力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促其膨胀规模。对++++、秦氏、++++等一批骨干企业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企业加护装备和产品档次快速提高。以大型骨干企业及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科研、生产、流通、服务相结合的规模化企业集团,发挥群众综合优势,加速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提高市场竞争水平,为开展国际竞争打好基础。强化品牌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企业要依靠科技创名牌,出名牌,扩大产品市场覆盖面,抢占市场制高点。
(六)加强创业辅导,努力扩大就业。
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创业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减少创业初期的风险,简化企业开办手续,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通过创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吸纳社会就业能力,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通过鼓励创办企业、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七)大力实现科技兴企战略,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一是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二是要实施科技先导战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利用专利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依托科研开发机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