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留守儿童的电视专题节目策划
关注留守儿童的节目策划
1.节目名称:《热点聚焦》—需要阳光的向日葵
2.节目宣传语:聚焦时事热点,关注社会民生
3.节目定位:人物专访,深度报道,主持人引导性
4.节目主旨:根据大家最关注的事,在追踪采访的形式对事件进行分析,引发大家的思考与热议
5.节目风格:栏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坚持选题的高度关注,坚持亲民的风格
6.节目意义: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之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动态,而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和经历需要我们的了解和关心
7.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达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8.通过采访班主任确定采访任务目标
采访内容:
(1)采访班主任:
1、怎么看待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有没有更多的关注他们?具体知道班里哪些是留守儿童吗?
2、他们的学习在班级的大致情况,课堂表现怎么样?学习积极性?
3、会去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情感问题吗?沟通多吗?
4、留守儿童遵守或者违反纪律情况?
5、家访(频率、情况、解决、发现的问题)
6、学校是否有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出现性格偏差的孩子?
7、是否觉得学校方面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8、学校政策执行了吗?
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
(2)对孩子进行采访:
1父母到哪工作去了?多久了?多长时间回家一次?每次在家待的时间?
2、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你愿不愿意他们出去打工,为什么?
3、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什么?他们有没有跟你说过?怎么说的?自己理解吗?
4、与父母沟通方式和频率(电话或者书信),沟通内容是什么?
5、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吗?如果去过,觉得那里怎么样?想和他们一起待在那里还是回来?
6、父母不带自己出去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7、如果父母在外时间长了,会不会生疏?
8、爱父母吗?经常想他们吗?想他们了怎么办?
9、希望父母为自己做些什么?
10、有委屈或者疑问会向他们说吗?
11、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生活方面)
12有几个好朋友?喜欢和什么样的小朋友一起玩?经常玩什么?
13、大家经常一起聊天吗?聊天内容?会谈论爸爸妈妈吗?谈起时什么感觉?
14会羡慕其他父母在家的小朋友吗?觉得父母在家的孩子与父母不在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5经常与老师沟通吗?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是哪方面的? 16老师知道你父母不在家吗?老师给自己有特别的关心吗?
17喜欢学习吗?最喜欢哪一门?在意考试成绩吗?
18喜欢看课外书吗?哪一类的?
3、作业完成情况怎么样? 19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态度、以及回答老师问题积极性?
(3)采访父母:
1、年龄、文化程度?
2、外出务工的原因?工作内容?工作时间?收入?回家频率?
3、为什么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放在家里放心吗?
4、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频率?
5、与孩子是否有距离感,是否愿意与你们交流?
6、担心孩子的什么问题?
7、给孩子零花钱,以及对孩子花钱的态度?
8、对孩子学习态度及期望
(4)采访监护人: 孩子父母为什么外出?
孩子的父母出去后孩子情绪有什么变化 孩子不听话你会这么做
你觉得你的孩子现在是什么情况
你觉得你的孩子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怎么样
(5)采访学校校长:
1、留守儿童规模(在校学生人数、留守儿童人数、年级分布、班级分布、性别分布、居住地来源)
2、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参与否、参与积极性、参与频率、团队精神、反应程度)
3、课外不良行为:打架、损坏公物、偷窃、随意涂写、恶作剧
4、校长的管理难点
5、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途径、方法、父母对于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态度)
6、学校有没有制定相应政策关注留守儿童?
(6)采访同学:
1他平时性格怎么样? 2爱跟你们一起玩吗?
3你们会谈论到爸爸妈妈吗?他的反应是什么? 4她的爱好是什么,好朋友多吗
(7)采访邻居
1你觉得平时小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 2你对他印象是如何的
3她平时会需求你们帮忙吗
安排计划表
第一周主要内容,到小学找到认识的班主任,进行采访确定目标。然后再与目标以及目标家人进行沟通了解生活环境等进行采访,了解家庭情况,有什么困难。古同学联系班主任,余乐馨与目标进行沟通,取得小孩与家长的同意。
第二周主要内容,跟踪小孩的生活内容,与人的交际和生活方面。采访邻居,亲戚,和同班同学对目标的印象和评价
闫同学采访邻居亲戚,陈欣萌采访同班同学 韩同学与闫同学萌同学首先进行跟踪采访 其次是古同学与余同学进行跟踪采访
第三周主要内容,对平时生活的采访进行积累,多采访多询问,对小孩生活做详细的了解,然后选取有用的材料对整个资料进行整合。对节目的整个过程有个大概的编排
第四周主要内容,录制成品,主持人在节目中是引导型,通过人物事件本身,自然而然的引起别人的思考,深入剖析。
第二篇:关注留守儿童
牵手“留守儿童”平安过寒假
为了保证学生在假期中的人身安全,让学生度过一个欢乐、愉快、安全的假期。日前xx镇xx小学组织了全校班主任老师,开展了“牵手留守儿童过寒假、走进学生每一家活动”。针对于寒假的特殊性,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细致的做到和学生、家长深入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对于春节假日期间烟花爆竹的安全燃放,加强假期的学习和安全教育,做到寒假安全不放松
第三篇: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仲秋送温暖
每逢佳节倍思亲,正值仲秋佳节来临之际,富官庄镇何家庄子小学不失时机的在校开展了“关注留守儿童——仲秋送温暖”活动。王德祥校长号召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将本校留守儿童“包干到户”,实行一对一家访制。县名师王宝梅、王文波老师还到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家中送去了仲秋祝福月饼,并与孩子的老人拉家常道理短,促进了沟通拉近了距离,学生学习的劲头也足了。家长们一致称赞和谐社会和谐教育暖人心!
富官庄镇何家庄子小学江秀礼王宝梅报道
2012-9-24
第四篇:关注留守儿童
问题: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严重断层和缺位,不仅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广大农村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留守儿童”现象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会长期伴随农民工问题长期存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建议措施:
1)加快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消除农村“留守儿童”
现象产生的土壤。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最终实现自由迁移,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把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涉及民生的种族制度剥离出来,建立城乡一体劳动就业、教育、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
创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就地就业的机会。
第五篇:关注留守儿童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东洪镇陈庄小学 李肖肖
“我想你,妈妈
想你,在自己睡觉的时候
想你,在自己吃饭的时候
想你,在自己学习的时候„„”
这是一个孩子写给父母的信,这样的孩子在现在的农村越来越普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自卑、胆怯、懦弱、孤僻、任性等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症状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从小就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敏感。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留守儿童把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视为“别有意味”的轻视,以至同周围人关系紧张。因此心绪不佳,时常感叹世态炎凉。
3、寂寞无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4、反抗或逆反。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5、怨恨仇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留守儿童过早的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对一些家境赋予的同学产生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
二、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标准。
1、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把对留守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教育中,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通过活动让留守孩子感受友情、亲情的温暖,培养留守孩子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同时,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以法制副校长上法制课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广大留守儿童的法制道德观念;并通过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请退休老干部为留守儿童讲革命传统故事,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遵纪守法意识;以班队、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尤其特别重视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和联系卡,要特别注意记录留守孩子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电话、通信地址、家庭情况,每年还要根据升学及其他情况及时补充、变更档案。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这既有助于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情感交流、良性互动,又有利于培养孩子体谅长辈、关爱公切线的良好道德品质;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状况及表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4、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因缺少亲情而更渴望教师的关爱。教师对他们的爱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于成绩欠佳的留守孩子,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走进他们的心灵,在他们挫败时给予鼓励、懒惰时给予鞭策、出错时给予点拨、成功时给予喝彩,发扬他们的学习潜能,鼓起他们扬帆远航的斗志。对于情感失落、抑郁寡欢的留守孩子,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要真诚地关心他们,营造宽容、仁爱、平等、尊重的氛围和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接受、被欣赏,从而促进他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促发情感的健康流露,保障心理健康发展。
5、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学校召开留守儿童交流会、座谈会,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广泛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班级、团组织的大集体中来,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平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做到精心观察,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这部分儿童以更多的“偏爱”。学校、班级经常举办生动有趣的竞赛,开展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球类等课外活动。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等形式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爱心,找到归属感,找回缺失的情感与自信。
6、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儿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解开心灵的“疙瘩”。
7、强化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调查发现,少数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化为学习上的动力,自觉上进,成绩优异。因此,学校要注意挖掘、发挥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注重引导,经常鼓励,努力创造有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机会和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相信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身心一定能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