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前景预测
台湾省地图
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处144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岛。人口2300万。第一讲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前景预测
(一)历代对台湾的管理
(二)荷兰殖民时期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四)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
(五)甲午战争后台湾的地位
(六)抗战胜利后台湾的归属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2、美国等反华势力阻挠的结果
(二)台湾问题的实质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
4、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武力解放”方针时期(1949—1978年)1、1949年3月至1955年4月为“单纯依靠武力”阶段 2、1955年5月至1966年4月为“以武力方式为主,以和平争取为辅”阶段 3、1966年5月至1978年12月为“继续维持军事对峙局面,集中开展外交斗争”阶段。
(二)“和平统一”方针时期(1979年至现在)1、1979年1月至1981年8月为确立阶段 2、1981年9月至1984年10月为完善阶段 3、1984年11月至今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及丰富发展阶段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
1、海基会、海协会达成多项协议
2、经贸文化交流大幅增加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3、党派交流相当活跃
4、学者不断展开对话 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1、毛泽东的“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目”即: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都由蒋介石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后协商进行;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2)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4)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
(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6)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3、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4、胡锦涛的四点原则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5、习近平的对台政策主张
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第二,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第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49—1975:蒋介石(1887—1975)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以“三民主义”建设中国
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坚持“一个中国”
“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1978—1988:蒋经国(1910—1988) 将台湾打造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推行“本土化”政策 开启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改革台湾铺张浪费的陋习
放弃武力“反攻大陆,复兴建国”的政策 采用“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三不政策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
1975—1978:严家淦(1905—1993) 过渡时期领导人 “新台币之父”
1988—2000:李登辉(1923—)
提高台独论调,鼓吹“台湾正名说”,“台湾时间表”等
分裂祖国三步走:扭曲“本土化政策”——提出一国两府论——公开两 个中国论
2012年9月12日,发表言论称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
2000—2008:陈水扁(1950—)
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与大陆,一边一国 “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 积极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
2008至现在:马英九(1950—) 先经济,后政治 不统,不独,不武 坚持“九二共识”
三个重点: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检讨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爱国主义传统和维护民族统一的传统
(二)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华文化,文化是维系大陆与台湾的紧密精神纽带
(三)两岸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物质纽带
(四)两岸不断完善的民主制度是统一的内在保证
(五)中国大陆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有力物质保障
(六)“一国两制”构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维护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及其繁荣稳定,为台湾问题的解决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国际因素
1、美国因素
(1)美国的利益层次划分 第一,生死攸关的利益——直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及生存的利益,美国可能使用一切手段,包括单方面动武。
第二,极端重要的国家利益
第三,重要国家利益——事关美国公众的利益或可能对国际局势带来不利于美国的冲击,美国将根据利益大小,决定如何选定和推进目标。
第四,次要国家利益——涉及与美国价值观的冲突问题,美国将视情况采取相应行动。(2)美国的对台政策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70年代初,将台湾作为其远东地区反华反共基地。
第二阶段:从1972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台政策弱化、推行“双轨政策”。
第三阶段:冷战后至今,美国对台政策是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动态平衡”。(3)当前美国对台政策
第一,美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符合美国利益。
第二,美国继续提升美台关系的层级、加强美台经贸关系,是其平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不放弃对台军售也是加强美台关系的一种体现。
2、战后日台关系
第一阶段,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迫撤出台湾,在美国的撮合下,台日签订合约,并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1972年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台湾当局“断交”,但仍然暗地里保持和发展着“实质关系”。
第三阶段,冷战结束后,台日关系明显提升,进入全面强化时期。2005年2月日美外交与防务官员“日美安全磋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战略目标”都把台湾列为其防御范围。(1)战后台日关系演变
台日签订和约,逐步恢复关系(1945年8月至1952年)台日经济关系发展顺利,外交关系一波三折(1952年至1972年9月)中日建交后的台日关系(1972年9月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
(2)冷战后台日的“实质性”外交关系官方往来频繁,层次不断提高,经济关系密切,突破安全合作领域
(3)台日关系发展原因 第一,国际背景。第二,日本的国家利益。
从安全角度而言,台湾下扼日本生命线的要冲,是日本南下东南亚、进入波斯湾的必经之路;
从战略角度来看,日本企图用“台独”牵制中国,介入台海问题是日本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
从现实利益角度上看,日本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使它和台湾海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日本通往欧洲的主要航道。第三,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 第四,历史与文化因素。 台日关系走向
第一,维持“一个中国”的承诺,不公开支持台湾独立或“两个中国”政策,但反对大陆打压台湾;
第二,在“日美安保条约”的架构下维持台海地区军事安全现状,反对我国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 第三,图谋扩大与台湾的实质交流,建立有效的准官方外交管道。
(二)国内因素
1、两岸政治互信薄弱
2、“台独”是最大的内部障碍
3、岛内本土化和主体意识增强
4、蓝绿矛盾、族群矛盾、省籍矛盾、统独矛盾交织
(一)大陆统一台湾
1、非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强制性统一
所谓武力统一,即通过战争的方式,将另一个政治 实体摧毁,占领其统治的土地。
2、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渐进式统一
(二)台湾反攻大陆
(三)两岸对等统一到某种体制下 参考书目: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析论》
《毛泽东、周恩来与台湾问题》
《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考察》
《和平发展视角下的台湾问题》
《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
《两岸关系定位与国际空间--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
问题研究》
第二篇: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
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
摘要: 台湾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的是国内与国际双重因素影响下产生,国内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撤退台湾,造成两地相互敌对的状态;在国际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插手也是造成台湾问题拖延,两岸隔绝状态持续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中国的崛起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周边国家纷纷施压,领土争端不断。台湾一方面依赖美国,以抗衡大陆,它也是美国重返亚太的跳板,封锁中国的重要弧链组成;另一方面,台湾与大陆交流与联系日益增多密切,这虽然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希望,但台湾内部政局的动荡,台独势力的抬头,也给统一带来了很大障碍。所以未来台湾问题如何走向仍是值得深思。
关键词:国共两党之争 美国重返亚太 台独 对台军售 经济交流与文化差异 民心所向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置疑的。二战后日本受降,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台湾,从此台湾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五十年统治。
此时国内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还未结束。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面对艰难的形势,蒋介石采纳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今后的退身之所。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导致和平谈判破裂,1949年4月,共产党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以强大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国民党统治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国民政府”各部门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10日,蒋介石和儿子蒋经国,乘飞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准备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被搁置下来,台湾问题是两党之争的延续,也可以说内战的延续,从此以后两岸隔绝状态开始。
台湾政局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台湾政局的演变,台独势力的温床
在蒋介石偏安台湾后,在反省在大陆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对国民党进行改造,实行高压独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分子,同时也加紧传位蒋经国。但在其统治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恢复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国民党面临外交冬天,而长期的独裁政策也引起民众的不满,保钓运动引起的要求改革浪潮,使国民党的统治陷入危机。到蒋经国时期已是不得不改革,当时的政府两次启动政治革新,解除党禁与报禁,许多党外势力重新崛起,其中包括利用此良好契机的台独势力,许多台独言论以及台独性质的政党纷纷涌现。
到李登辉时期,国民党统治遭遇法统危机,推行宪政改革,宪政改革造成了国民党的分裂,“宪政改革”是十年来台湾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一方面它摧毁了国民党迁台以后长期实行的“威权体制” ,建立了全新的政治体制和政党政治 ,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 ,在政党政治的实际运作中 ,它又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 ,同时它还被“台独”势力用于构建旨在与大陆分离的“新国家体制”。这种参与主体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使得“宪政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极为复杂 ,对台湾政坛和两岸关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从以上可以说是李登辉奶大了台独势力,而在陈水扁时期他与李登辉的目标是一样的,加速分离两岸,推行台湾化。两人二十年的执政时间已经使很多台湾民众接受了台独思想,这无疑加剧了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马英九上台后虽然对大陆有所亲近,实现了三通,但也对美国表现出一定的依赖与顾忌。岛内台独势力没有因为陈水扁的下台就此消弱,而台独势力的代表民进党与国民党的竞争也对马英九对大陆政策有所影响。
美国政策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为了拉拢中国不倒向苏联一边,同时也是对蒋介石政府的失望,在台湾问题是中立态度。但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认识到台湾在远东战略上的重要意义,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表明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意图。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这样,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又不准台湾进攻大陆,美国政府企图将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与大陆军对峙超过50年。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政府负有重大责任。
直到中美正式建交后,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该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重返亚太 美不放弃台湾这颗棋
对台湾朝野来说,美国是朋友、是伙伴,但对美国来说,从来都不是这么简单。奥巴马任内推动的“重返亚太”战略,应对中国大陆崛起的态度相当明显,对于身处这一战略前沿的台湾,美国从来都不打算让其置身之外。台湾与大陆抗衡的需要美国的支持,而美国也一直对台军售,把台湾当作跳板,在军事上对大陆造成威胁。美国也需要台湾来制衡大陆,面对大陆崛起的大势,制造争端来扰乱大陆崛起的步伐。
两岸关系发展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快速,与台湾的贸易来往越来越多,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大陆已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区和外汇顺差来源,而且有数以万计的台商在大陆投资。这些商业往来对两岸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的特点呈现出 :经济热、政治冷、总体积极发展。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与台湾实行了两岸三通政策,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切都说明了两岸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
除此以外,台湾民心所向也是导向台湾问题的最重要因素。现在台湾民众地方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一代青年人对“中国”认知淡薄,独立观念增强,认为大陆是不民主,应向台湾学习,这说明两岸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与对立。
而两岸在文化上的差异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日本占领时期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至今台湾文化带有很多日本色彩,但台湾文化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比如尊儒重道,更注重国学的学习。而在大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几乎出现了断层。但两岸毕竟是同根同祖,加强传统文化交流,唤起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减少文化上的差异才能在政治上达到和谐,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减轻阻力。前景展望:
台湾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两岸的共同努力,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只有团结才能更好地发展,大陆与台湾当局都应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沟通交流,在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对台独势力进行遏制;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血浓于水,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争取民心。同时大陆也应该加强民主建设,让台湾人民看到一个民主自由的政府,对大陆有所信心。
在国际上,同美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斡旋,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在背后进行活动,所以与美国做好沟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重大意义。
现今两岸关系虽日渐密切,但台湾回归之路仍旧不明朗,面对国内外诸多阻力,两岸关系是否有进一步发展,需要两岸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两岸统一。
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第三篇:中国葡萄酒前景预测
2010-2013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预测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基地网址:
前言
本研究分析报告由北京中研纵横经济信息中心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海关总署、葡萄酒行业相关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葡萄酒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整体发展局势,总结出金融危机的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政策、主要行业的影响。
世界葡萄栽培总面积792万公顷,葡萄总产量6592万吨,80%酿酒,11%鲜食,9% 制干、制汁/醋,葡萄酒年产量2800余万吨,年总产值达数千亿美元,世界人均年葡萄酒消费量7升。中国葡萄栽培总面积628万亩(酿酒葡萄80余万亩),葡萄总产量627万吨 75%鲜食,15%酿酒,10% 制干、制汁/醋。2007年葡萄酒产量66.51万吨,增长37.05%;工业总产值148.98亿元,增长22.75%;销售产值146.81亿元,增长22.05%。人均年葡萄酒消费量0.51升,年增长速度15%左右。酿酒葡萄种植概况酿酒葡萄面积持续发展,目前总面积达到80万亩,占全国葡萄总面积的12.7%。酿酒葡萄品种以红葡萄品种为主,约占80%;白葡萄品种约占20%。赤霞珠(Cabernet S
auvignon)栽培面积已超过30万亩,是中国第一主栽品种,其次是蛇龙珠、美乐、霞多丽、贵人香、品丽珠、西拉、黑比诺等。葡萄酒生产分布于26个省、市、自治区,产量居前五位的为山东、河北、天津、吉林、河南,占全国总产量的87.44%;张裕、长城、王朝和威龙四个品牌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1.87%。
近几年,我国葡萄酒行业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葡萄酒产量持续增加的同时,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国有葡萄酒企业约600家。截至2008年底,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为167家。在我国各类饮料酒中,葡萄酒行业起步较晚,真正得到发展也就是近十年内,但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葡萄酒产量2006年比2005年增长18.10%;2007年比2006年增长37.05%;2008年比2007年增长23.83%。行业内生产集中度高,据2008年统计数据,全国葡萄酒产量前十位的省区市占了全国产量的96.26%,居前三位的山东、吉林、河北占70.20%。随着近几年葡萄酒行业的快速发展,葡萄酒产业逐步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现有产区的政府、企业开始加大投入,还有很多行业外的企业、资本开始关注葡萄酒产业,开始逐步介入这个行业。
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葡萄酒行业的良性发展;葡萄酒产区在发展葡萄酒产业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存在局部过热现象;产品同类化现象严重、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
质量的总体水平不高,与国际上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品质量还有一定差距;行业自律薄弱,行业规范工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等。预计,由于我国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已逐步进入快速道,产品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将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行业内仍将保持较高的生产集中度,同时国外葡萄酒品牌数量增加,竞争更趋激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统计,2008年葡萄酒产量6
9.83万千升,增长23.4%;工业总产值191.68亿元,增长27.02%;销售产值183.22亿元,增长23.75%。
新世界国家抢滩原装葡萄酒进口。我国原装葡萄酒逆势高增长,使得各国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新世界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前十大进口国中,新世界占六成。2009年,我国原装葡萄酒进口额增长最快的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法国,同比分别增加了80.2%、36.1%和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35.8%。其中,法国的原装葡萄酒进口量,四分之一左右来自于卡斯特。增长最快的子行业,依然是白酒和葡萄酒;白酒产量增速同比增加28.9%,部分是春节因素带来的;葡萄酒同比增加35.8%,延续高速增长。乳制品产量增速有所下降,同比增加4.4%,进入平稳增长期。啤酒产量增长最慢,同比下降0.8%,主要是受到“冷冬”的影响,后续产量增速将逐渐恢复正常。
2009年食品饮料各子行业产品的产销量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推动了行业收入增速的回升,白酒提价加速了白酒行业收入的提升。白酒、啤酒、葡萄酒、肉制品、乳制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4%、7%、28%、38%、13%。据介绍,白酒行业2009年的累计产量增速为23.8
2%,2010年1-3月累计产量增速达27.72%,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啤酒2009年的累计产量增速为7.09%,2010 年1-3月累计产量增速为7.30%,产量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预计今年全年的增速将基本与2009年持平。葡萄酒2009年累计产量增速为27.63%,2010年1-3月累计产量增速为14.2%,随着经济的回暖,葡萄酒行业的景气回升,销量增速也实现较大的上升;2009年肉制品全年累计产量同比增速为38%;乳制品2009年上半年行业需求尚未恢复,产量增速于09年8月达到阶段性低点,而后在低基数和行业需求恢复共同作用下,产销量逐步提升,全年产量同比增速为12.9%。预计,随着行业需求的恢复,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的收入和净利润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2009年行业收入和净利润因08年低基数而高速增长,2010年行业增速将低于2009年。
报告针对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市场规模与前景、从业企业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葡萄酒行业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的发展与现状,并对葡萄酒行业投资前景作了分析研判,为葡萄酒相关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科研机构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四篇:专题 台湾问题和祖国完全统一(范文)
专题 台湾问题和祖国完全统一
[科目] [年级] [单元、课时] [内容] 这一专题,中学生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性。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国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
2.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主义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49年,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
3.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两岸关系现状及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两岸的经贸关系、文化交流私人间往来都在不断发展,但还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
5.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美国对台军售和对台实行“模糊战略”.其目的是维持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使自己处于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有利地位,以达到它“以台制华”的目的,独霸全球,建立一个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是美国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对外军售,就直接服务于美国的这种战略目标‘。这正是台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对台军售的升级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挑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这一行径,会进一步助长“台独”势力的气焰,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6.批判“两国论”、“联邦制论”及“本土论”。这些谬论都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其实质是阻碍统一,分裂祖国,实现“台独”。
7.台湾无权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无权加入联合国。
1.台湾省现有人口2000多万,面积36000平方公里,主要民族有汉族、高山族,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气候。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吴国的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到达了夷洲,即今台湾。隋朝时,隋炀帝也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明朝时,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3。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其主要内容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摘“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等等。
综上所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中国政府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其核心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4.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扣领土完整,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三个如果”是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
5.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奉行言行不
一、态度不明的“模糊战略”。一方面,美国重申恪守一个中国的政策,强调美国对台的“三不”承诺不变;另一方面,美国再次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装备,某些政客还对中国进行战争威胁和讹诈。
6.对台军售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是美台发展实质性军事性军事同盟关系的重要手段。2001年4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武gS装备,包括“基德”级驱逐舰、柴油动力潜艇、P--3C反潜巡逻机等。这一错误决定,严重违背了中美“dk一七”公报,使美对台军售进一步升级,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
7.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大麻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李登辉继90年代初抛出“一中一台”、“一国两府”后,又于1999年7月9日公然抛出“两国论”。这完全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激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
2000年5月20日,台湾新领导人陈水扁正式上任并发表就职讲话,他虽然提到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人宪,但他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模糊的态度,把一个中国说成是“未来”的“问题”,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过去一年来,李登辉不是想方设法地借到外国度假、看病、探亲之名,继续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就是接二连三地出书,宣扬其“台独”思想。近来,他又公开跳出来,按捺不住地要集结“本土”势力,筹组所谓“亲李政团”,与陈水扁合流,刻意制造所谓“本土”与“非本土”的对抗,已引起了台湾社会的紧张与不安。
第五篇: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
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
时间:2010-03-13 11:46:43 作者: 来源: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并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是指在生产加工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它是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中国的有机农产品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主要用于出口。因为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热,出口利润也相对较高,许多生产企业更倾向于出口。
2005年,中国有机农产品行业经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量达416个,产品种类数量为1249个;产品国内销售额为37.1亿元,出口1.36亿美元;总认证面积达165.5万公顷,其中认证面积最高的是野生采集,69.59万公顷,其次是加工业63.82万公顷,渔业16.74万公顷,畜牧业9.07万公顷,种植业6.28万公顷。
到2006年底,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已达到601家(含转换期),产品数2647个,认证的面积共计264万公顷,产品实物总量211万吨,产品销售额61.7亿元。认证企业数、认证面积、产品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6%、50%、56%,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到2006年底,有机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56亿元,2007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1.7亿元,国内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达到2300多家。
中国有机农产品行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经济方面大力扶持,企业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解决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难题,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按照“引导、规范、培育、监督”的职责定位,大力促进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中国有机食品产业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防治农村、农业污染的最好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大扶植力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全球有机农产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的有机稻米、蔬菜、茶叶、杂粮等农副产品和山茶油、核桃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中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0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广阔的市场,加上比常规产品高出两三倍的价格,让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走上有机生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