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2018年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2018-03-19 17:35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8年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发展现状
1、肿瘤基因检测渗透率分析
随着NGS仪器的普及,基因检测在科研、药品研发和临床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药品研发和临床应用领域增速超过15%。根据NGS仪器生产龙头公司Illumina预测,NGS应用市场总规模为200亿美元,其中,肿瘤领域占比60%,达120亿美元,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生命科学领域50亿美元,遗传病检测20亿美元。根据麦肯锡分析,二代测序基因测序技术2018年对肿瘤治疗领域渗透率,根据不同肿瘤类型,可以达到25%-70%的范围,而在肿瘤治疗领域就会有超过20亿美元市场。
图表2:2018年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领域渗透率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肿瘤基因检测试点企业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于2015年4月终于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其中,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广州达安临床检测中心以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作为第三方检验所也位于榜单之中,对于获批的这些公司将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图表3:首批肿瘤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试点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肿瘤基因检测竞争格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显示,国内肿瘤测序的龙头地位为是华大基因占据,不仅由于其体量庞大,更由于其各项测序服务都获得政策审批通过,目前肿瘤检测产品包括遗传性肿瘤的筛查以及一次性检测508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试剂盒。
目前国内还有规模比较大的基因测序服务公司如诺禾致源、达安基因、迪安诊断都还没有成熟的肿瘤测序产品正式推出,这些企业在该测序服务细分领域都已经涉足。
其它还未获得肿瘤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单位的公司也在“跑马圈地”阶段,目前各公司肿瘤基因测序的推广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与医院合作及直销。肿瘤医院和医院肿瘤科既是基因测序公司研发争夺的主战场,也是未来的主要推广渠道,尤其是最高级别的公立三甲医院。图表4:肿瘤基因检测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未来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前景预测
来自AmericanCancerSociety的数据表明: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五年生存率的概率是93%,而晚期诊断这个概率只有15%,乳腺癌、肠癌和皮肤癌也都如此,早期诊断的五年生存率远高于晚期诊断。因此,对于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癌症有1/3可预防,1/3可治愈,1/3可缓解。前瞻性的预防疾病可以提高远离疾病诱发因素,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医疗费用。如果未来某一天,癌症基因测序可以像今天的常规体检一样普及,那么就不仅仅是百亿市场,会有千亿级别的市场(假设我国每年1亿人进行癌症基因检测,每次1000元)。但目前阶段,对于健康人群和易感人群的癌症基因测序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例如,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前知道未来的健康状况并且进行提取干预;预测结果是一个概率,如何对阵下药;医疗手段还不能跟上检测的步伐,对于一些目前医学界还不能解决的疾病,并不能解决患者的问题,只能徒增心理负担。图表5:肿瘤基因检测的预防市场容量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疾病预防、诊断、监测以及指导治疗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疾病与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依靠体外诊断技术,也被人誉为了医生的“眼睛”。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起和融合,促进了体外诊断(IVD)仪器、试剂的开发应用,从基因水平的基因测序、SNP筛查、点突变基因诊断,到蛋白水平的各种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检测,到细胞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再到组织水平上的PET/CT等,在肿瘤诊断、产前筛查、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寄生虫、真菌、人畜共患疾病等)、神经精神性疾病等多个领域,体外诊断向更简便,更快捷,非侵入性,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部分:体外诊断市场的现状
近几年,IVD在国内外医疗服务市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6年全球IVD市场规模达到619亿美元,慢性病和感染病数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是驱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预计2020年时,全球IVD市场的规模将达到739亿美元。美国市场份额最大,占全球总市场的42%,其次是西欧,占25%;亚洲市场中,日本是占比最大的国家,占总市场份额的9%。IVD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市场的普及十分迅速。2016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 430 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到 2019 年,我国 IVD 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 723 亿 元,三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8.7%,发展迅猛。目前国内市场较大的体外诊断的生产商品牌主要有罗氏、雅培、西门子等医学诊断,罗氏等5家国际公司约占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份额的37%。
第二部分:肿瘤的体外诊断技术
肿瘤的体外诊断目前大致可分为两种,对肿瘤组织的病理检查以及通过血液样本进行的“液态活检”。
组织病理检查对肿瘤的筛查、分期、位置的确定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肿瘤诊断都依赖于组织为基础的肿瘤活检,为肿瘤的确诊和分析提供证据。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整体需求的增长,肿瘤组织NGS的市场也急剧增长,预计将从2017年的约25万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80万美元。
然而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使用组织活检样本评估肿瘤DNA的变异情况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理想的结果,如样本中的异质性细胞过多,造成下游实验结果出现假阴性等。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标本质量的控制,是否可以获得更纯的目标肿瘤细胞,对整个组织活检的结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组织检测样本采集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组织器官是多种细胞的复合,肿瘤组织的不均一性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为了克服肿瘤组织的不均一性,目前采用手工切割或者是激光捕获来挑选肿瘤细胞。手工方法虽然简单,但精密度欠缺,对于较小的目标区域无法准确获得,且无法进行质控;而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精密度高,能够有效减少污染,实现自动化操作,但技术要求复杂,通量、效率以及质控均有所欠缺,且仪器及其消耗品价格较昂贵,同时依据不同研究目的,必须考虑组织切片的固定和染色方式,才能获得切实可靠有意义的结果。因此市场上需求一种更简单、集效率与精密度为一身的显微切割技术。2017年,罗氏推出的AVENIO Millisect System 全自动数字化组织切割系统是全球第一款全自动机械式组织切割系统,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目标肿瘤细胞获取的风险。其能够满足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目标区域捕获的分子病理研究需求,能够以更少的时间从每个样本中获取最相关的信息。机器高精密切割,软件控制切割路径,大幅减少人为干预。在连续的组织切片中,自动将用户在参考切片上选定,允许在单个玻片上定义多个目标区域和自动实现连续切片与参考切片对齐,灵活、高速,可同时切割4张片子。切割后的组织可统一进行集中收集,从而获得高浓度的组织样本,避免异质性细胞存在,便于下游研究。全程无人为干预,最大程度降低了污染可能性。该系统还可以提供样本信息、定义信息、切告,可存档,全程可溯源,提高了下游研究结果准确性。同时,识别更多基因变异,减少假阴性可能。AVENIO Millisect系统完美摒除了现有目标细胞富集方法的弊端,极大地满足了临床实验室对于该市场的固有需求点。系统的自动化、数字辅助组织切割流程需要的手动操作步骤较少,减少人为干预同时并且能够提供更精密、更一致的结果。
除了活检组织之外,近年来进入市场的肿瘤“液态活检”技术也快速进入了大众的视线,该技术只需要血液样本来进行后续检测,其便利性将推动新型血液诊断的快速增长。
2015年10月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发现,肿瘤患者的血液及其他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实时跟踪肿瘤的发展以及对治疗的响应。ctDNA不仅仅是指标,还与“肿瘤负荷”有关,其含量水平随病灶的严重程度而升高。此外,在早期的肿瘤患者的血液中,也能检测到ctDNA,因此ctDNA不仅可用来监控现有的癌症,还能作为筛查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基于血液的DNA测试,来实时跟踪肿瘤的进展。
ctDNA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并且可以被定性、定量和追踪。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以基于这些肿瘤基因信息,来评估抗肿瘤药物的选用、疗效、以及预后,甚至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但由于ctDNA含量低(<1.0%),片段短,半衰期短(<2小时),检测十分困难,并且二代测序背景噪声很高,用常规建库测序方法会使肿瘤信号完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故对核酸提取纯化技术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目前,罗氏MagNA Pure 24 全自动核酸纯化仪能减少用户干预和提取间产生的变异,从多种样本类型中分离基因组DNA、病原核酸甚至游离核酸,同时接受原始样本管上机,并兼容10个不同样本类型同时提取。
实验室中对于游离DNA的提取过程容易发生提取DNA的纯度不够,含有残留酒精蛋白等杂质,提取量少,DNA降解等情况,对后续反应结果产生影响。MagNA Pure 24可以提供游离DNA自动化解决方案,其纯化得到的核酸,具有良好的纯度和可重复性。
MagNA Pure 24配备了严谨的安全措施,如:液面监测功能、紫外灯配备等,减少人为误差和交叉污染;设立了冷藏模块,预防洗脱产物降解和蒸发;并能自动检测样本及试剂体积、耗材是否缺失,样本是否有凝块等。
MagNA Pure 24系统还可以实现洗脱产物的自动分液,满足额外保存及PCR体系构建双重需求,并且具有先进的样本和试剂条码追踪管理。同时,该系统拥有已编制的多种核酸纯化实验方案,兼容多种外部细胞裂解液,扩大应用范围,安全,灵活,高效。
对于游离核酸的提取和纯化往往决定了接下来的实验成果,自动化平台的不断引进,会为目前液体活检上游技术的品质提供更好的保障。第三部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
随着分子诊断的持续升温,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NIPT是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新一代产前检测技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对母体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包括胎儿游离 DNA)进行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分析,计算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从检测的技术来看,目前提供NIPT服务的公司主要分为两类: 1)采用高通量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 2)采用靶向区域测序的方法对染色体多倍性进行分析。
国外NIPT市场主要为4家公司所覆盖,分别为Sequenom,Verinata Health(2013年被Illumina收购),Ariosa Diagnostics 和Natera。其相应NIPT产品登陆市场时间也集中在2011年底到2012年底,在此期间NIPT商业化模式正式拉开帷幕。
我国NIPT市场主要为两家公司所垄断,分别为华大基因(BGI)和贝瑞和康。检测产品从2012年底陆续开始上市,其所采用的检测技术路线为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其中BGI对11263个样本进行检测,使用GAIIx和HiSeq2000完成检测。贝瑞和康进行两期临床实验,第一期完成435个样本的检测,第二期完成了1916个样本的检测。其技术路线及测序数据量与BGI类似,也采用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使用HiSeq2000平台一个Lane完成12对样本的检测。2017年初,达安基因旗下的爱建生物采用Themo Fisher的Proton测序平台完成前期样本的测试,在其相应的研究论文中提到,已完成2275个样本的检测,每个样本需要的数据量约为5.6M reads。我国NIPT市场正处于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随着正在申请的试点逐步开放,我国NIPT行业将迎来爆发性的增长。结语:新成果涌现,IVD市场依然可期
体外诊断领域不断出现新的进展,发表在2017年12月的《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显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PET)造影剂可以被适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症。这种造影剂优于其它同类试剂,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基因突变。年龄段(60岁之前)患病与家族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有关。大脑中的蛋白改变诱发突变,进而导致患病。使用特定放射性造影剂通过PET可观察到上述突变,这对于疾病诊断而言至关重要。
另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称,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红外光谱法开发了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技术,能同时对淋巴瘤和黑色素瘤进行诊断。研究者利用中红外光谱法分析了来自实验小鼠机体的血清,随后将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黑色素瘤小鼠同健康小鼠成功进行了区分;电磁波谱的中红外光谱区通常用来在分子水平下对生物性样本进行特性分析。研究者表示,红外光谱法能检测由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皮下黑色素瘤诱发的生化改变,这种技术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筛查手段。
除了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国内的政策监管也在助力行业的发展。众所周知,2016年监管部门正式取消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在经过一年的试点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逐步放开。2017年,华大基因等企业与全国诸多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基因检测在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降低出生缺陷。
一个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成熟的技术和临床应用的认可。不难看出,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政策监管层面,分子层面的体外诊断技术正逐渐受到重视,并且正在慢慢摆脱“辅助诊断”的地位。相信在几年后,包括产前、肿瘤监测在内的一系列分子诊断技术,一定会对临床医疗决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市场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原标题:“2017回眸:体外诊断领域突破性成果概览”)
第二篇: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前景
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和实施情况
我国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先进水平,运用后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世界最前列。201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9.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8,358 公里,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高铁预计将建成通车 4,715公里,合计13,000公里以上。新线合计7,901 公里,共计98,901公里。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
高速铁路是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表示,政府已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将在财政投入、建设用地、技术创新、经营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中长期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铁货分线,建设客运专线 1.2万公里以上。2008年,对《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 1.6万公里以上。以上规划将提前到2015年完成。
中国高铁运营效果
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总体情况是好的。线路基础、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动车组等主要行车设备质量稳定可靠,运行安全平稳。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新时空,不仅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我国高铁未来前景
未来几年,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期。届时,我国高速铁路网将初具规模。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 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 8小时以内交通圈。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 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 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高速铁路的发展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篇: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论文(范文)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前景;现状
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
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四、前景展望
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
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
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参考文献: [1]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李庆军,董艳桐,施冰.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2,27(2):22 26.西南科技大学
基
因
工
程
论
文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09级2班
姓名:于李 学号:20093511 电话:***
第四篇:2014年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2014年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医药行业增速大幅放缓,平均收入增速为13.7%,可能为全年最低点。主要由于医保控费后医保支出增速放缓,拉低了行业增速。从子行业来看,中成药收入增速放缓最为明显,主要因为近来紧刮的降价风潮影响下游客户备货。从第一季度各中成药公司的收入来看,平均增速为13.83%,但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巨无霸”的独家品种由于其强势的价格保护能力而受影响较少。
化学制剂类公司正逐步走出低谷,高端专科药企业增长稳定。化学制剂类公司一季度收入增速为12.72%,利润增速为18.82%。2013年化学制剂行业受GSK贿赂影响甚大,从2013年9月开始该产业的收入增速开始放缓,从2013年1-8月的20%狂跌至2014年1-2月的3%。目前来看,行业已逐步走出阴影,高端专科药的增长正带动行业整体利润的提升。
医疗器械方面,利润增速下降,行业整合优胜劣汰。行业一季度的利润增速仅有5.31%,同比下滑3.7%,出口形势尚不明朗,低壁垒品种竞争趋向激烈,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12年以来行业整合步伐加快,细分领域集中度提升。今年3月公布的新版医疗器械监管条例的修改草案,新条例从6月1日起实施,总体上鼓励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研发活力,提升新品产出率,加快行业增长。
化学原料药的出口仍处于低谷期,环保方面的压力让企业“压力山大”。一季度行业收入增速为11.32%,同比下降8.65%,受库存周期和产品价格影响,行业增速还在剧烈波动。大宗原料药企业目前还面临空前的环保压力,加上产品降价,企业的毛利率趋向于下降态势。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医药上市公司一季度的经营性现金流正处于过去5年来同期最低水平。医药上市公司的发展分化也正在加剧。在179家医药上市公司中,扣非净利润增速大于20%的公司占比从2009年的72%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40%;扣非净利润增速大于50%的公司占比从2009年的42%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6%。
下半年三大领域有机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行业整体增速明显放缓情况下,2014年下半年可沿着三条思路投资,一是看好高景气细分领域,例如配方颗粒、医院建设、生殖专科药领域的公司;二是受益政策改革,低价药政策、招标推进的公司;三是公司自身内生外延发生变化,例如营销改革、股改待解决、新药获批或者新药上市等公司。
大部分医药公司现在处于低成长状态,未来要摆脱低成长困境,需要介入新领域,而开
发新产品和外延式并购是最重要的两条路径。通过创新开发新产品,进入医疗服务等新领域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但并购虽然能够解决短期利润增长速度慢的问题,但后期的持续性难以预测。
在创新药方面,除了过去备受关注的专利药、生物制药等领域外,基因测序、移动医疗、网上药店等新的业态不断出现,这些领域虽然大部分仍然处于题材炒作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业趋势已经形成,商业模式也在逐步成熟,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空间让人看到了新希望。
本文作者:蒋平
本文来源前瞻网,未经前瞻网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篇: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班级:机自02姓名:周思荣
学号:100110
52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
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百多年以来,汽车的进化时刻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机。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费导致的能源危机,传统燃油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使得人们不得不研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并非个新概念,国外汽车公司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研发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是日益严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变得势在必行,本文将就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前言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新能源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持续雾霾使得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车企们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车挂牌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通绿色通道。那么,新能源汽车能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否支持其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吗?下面,本文将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2 新能源汽车种类及其特点
按照汽车动力种类,新能源汽车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目前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由比亚迪生产的“秦”以及概念车“汉”,已经量产的“秦”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2.2 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2014年4月20日开幕的背景车展上,纯电动汽车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相关车企也都展出了各自旗下的电动车,主要包括:比亚迪秦EV纯电动汽车,江淮IEV纯电动汽车,北汽绅宝EV纯电动汽车,众泰E20电动汽车,上汽荣威E50
纯电动汽车等等。
2.3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2.4 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2.5 燃气汽车
燃气成分单
一、纯度较高、能与空气均匀混合并燃烧完全,CO 和微粒的排放量较低,发动机在低温时的启动和运转性能较好。其缺点是其运输性能比液体燃料差、发动机的容积效率低、着火延迟较长及动力性有所降低。这类汽车多采用双燃料系统,即一个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系统和一个汽油或柴油燃烧系统,能容易地从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此种汽车主要用于城市公交汽车。
2.6 甲醇汽车
用甲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汽车。
2.7 空气动力汽车
利用空气作为能量载体,使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30MP以上,然后储存在储气罐中。需要开动汽车时将压缩空气释放出来驱动启动马达行驶。优点是无排放、维护少,缺点是需要电源、空气压力(能量输出)随着行驶里程加长而衰减、高压气体的安全性。
2.8 飞轮储能汽车
利用飞轮的惯性储能,储存非满负载时发动机的余能以及车辆长大下坡、减速行驶时的能量,反馈到一个发电机上发电,再而驱动或加速飞轮旋转。飞轮使用磁悬浮方式,在70000r/min的高速下旋转。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作为辅助,优点是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重量轻储能高、能量进出反应快、维护少寿命长,缺点是成本高、机动车转向会受飞轮陀螺效应的影响。
2.9 超级电容汽车
超级电容器是利用双电层原理的电容器。在超级电容器的两极板上电荷产生的电场作用下,在电解液与电极间的界面上形成相反的电荷,以平衡电解液的内电场,这种正电荷与负电荷在两个不同相之间的接触面上,以正负电荷之间极短间隙排列在相反的位置上,这个电荷分布层叫做双电层,因此电容量非常大。(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世博专线已使用此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众多车企均涉及了新能源汽车,本文将从一下几个典型新能源车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3.1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秦”
2013年12月17日正式上市后,比亚迪秦开始进入新能源车市场。在产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比亚迪秦1月实现销量673台,2月834台,3月877台,第一季度累计达2384台,整体来看销量稳步提升。但实际上,3月秦的订销已达6000台,从这一数据来看,秦的市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上市短短3个多月,秦的销量已达到2384台,这一数据,在目前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已远远超出了预期。据调查显示,秦搭载独特的双擎双模技术和丰富配置等是吸引车主关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促成车主购买的主要原因。
比亚迪秦具有“双擎”动力,将高性能大功率驱动电机与1.5TID黄金节能动力总成两种力量相结合。在混合动力模式下,秦能爆发出479N·m的扭矩,最高时速可达185公里/小时,是前驱最快车型。作为一款混合动力车型,秦的纯电续航里程为70公里,短途用电满足日常上下班代步使用,长途出行可使用混合动力模式。家用220V电源即可给秦充电,4小时即可充满,百公里油耗仅为1.6L。配置上,秦搭载了云服务、遥控驾驶、360°全景影像、12.1英寸超视觉TFT液晶组合仪表、12安全气囊等高端配置,科技感和便利性、舒适性都值得肯定。同时,6年或15万公里的整车质保,以及电芯终身保修等。
3.2 江淮汽车IEV系列
全新一代爱意为电动车iEV5在北京车展正式亮相,并在年底正式上市销售。与之前4代爱意为电动车不同,iEV5基于江淮全新纯电动乘用车平台(iEV)打造,续航里程提升至2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和悦iEV5电动车还是国内首款完全正向开发的小型5座纯电动轿车。江淮爱意为电动车自2010年推出第一代车型以来,截至目前销量已突破5,300辆,这对国内低迷的纯电动车市场来说已经是不错的销售成绩。
3.3 上汽荣威
在纯电动车型荣威E50、插电式混动车型荣威550 PLUG-IN成功发布上市后,上汽荣威又携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亮相上汽展台,从而成为全国首个能够同时掌握三大新能源技术的自主品牌车企。据介绍,荣威550 PLUG-IN综合油耗2.3升,峰值扭矩587牛·米,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0公里。不仅如此,该车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既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新能源车带来的节能环保,又能为消费者留住传统汽车带来的舒适安全和操控乐趣。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不仅实现了新能源车类型的又一次突破,同时它还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除了“动力蓄电池 氢燃料电池系统”双动力源和实现超长距离整车匀速续驶里程外,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还拥有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和可靠性及耐久性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关键零部件得到优化改型以及氢系统布置和氢管理优化等科技亮点,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2014北京国际车展20日拉开帷幕,全球首发车高达118辆,刷新历届北京
车展。其中,新能源首发车多达79辆,占近七成,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之一。中外车企在本届车展上同台竞技展出新能源汽车最新研发成果,中国品牌车企更是高调宣布其新能源汽车战略,既显现出中外车企未来的发展重点,也表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市场愿景。
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的118辆车中,中外车企共全球首发了新能源车79辆,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之一,也展示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与跨国车企具有了同台竞技的实力。本届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了5款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包括比亚迪唐、纯电腾势、江淮iEV5电动车、帝豪CROSS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和帝豪EC7油电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唐定位是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SUV,百公里加速只要4.9秒。比亚迪与戴姆勒公司联手打造的第一款纯电动车DENZA腾势也在本届车展上全球首发,并且今年有望上市销售,该款车已进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江淮iEV5电动车是国内首款完全正向开发的小型5座纯电动轿车,计划年内上市,上市后月销售目标为两千台。
在本届车展上,一汽等中国品牌车企高调发布了新能源车发展战略,凸显了它们未来发展的重心和在国内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先机的决心。虽然在北京车展展出的新能源汽车很多还只是概念车,尚未走下展台进入市场,而且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续航能力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不太完善,但是本届车展新能源汽车全球首发规模之大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外车企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在市场。
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明确鼓励和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推广新能源汽车”;今年年初,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深圳、安徽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变,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不变,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不变,政府扶持的政策取向不变等 “四个不变”;今年2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文,放缓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降幅速度。为了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多地政府在购车补贴、充电桩建设、新车上牌等方面出台了相关规定。比如,北京公布了《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及产品目录》,共纳入6家企业和7款产品;上海市也已发布了7批共10款新能源示范车型。纳入目录的车型,不但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的双重补贴,还可在摇号、上牌等方面享受优惠,如北京专门预留了指标用于新能源汽车摇号,上海则可免费享有沪牌。
基础设施方面,多地政府明确表明要加快充电设施的布局。比如,北京今年将完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布局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近郊。国家电网方面也明确表示,允许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换电设施。结论
不管从企业还是政府的表现来看,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企业和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是前所未有的,所以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是以前光明的,在传统动力汽车方面中国始终落后于国外车企,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车企已经看到其发展潜力。相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车企能够与国外车企一较高下。
参考文献
[1] 黄安华:清洁汽车-中国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J].世界汽车,2005(5):12~14。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S].2007,72 号文件。
[3] 陈全世,信继欣.中国电动车辆研究与开发[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4]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