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时间:2019-05-14 06:1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第一篇: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1. 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必须做到哪几点

一: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三:针对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针对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亿万农民务农种粮、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

五:针对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的实际,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坚持不懈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转移就业农民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的实际,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支持农业“走出去”,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努力搞好进出口余缺调剂,既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又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七:针对我国农村地域广、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多种模式,推动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一些行业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前列。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以2011年12月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农业科技无疑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

在这次会议上讨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长远发展,同时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必将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他认为,“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他还指出,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抓农业科技就抓住了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这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出来的重要信号。农业部已提出在“十二五”末,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的目标。

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政策的出台,确立了支持“三农”的政策框架,直接促进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农民收入连年提高,实现“八连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随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一系列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陆续出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多政策的滋润。

我国农业发展到现在,传统的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来继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而由于农业劳动力成本上涨非常快,那种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也在迅速减小。要提高土地产出率、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应对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继续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本依靠是加快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引领能力。现代农业的提出,更加突出了对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更加凸显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目前,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形成,这也迫使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要有突破性进展。

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必将吹掉存在多年的一些“顽疾”。一些方面已经开始破题,例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是存在多年的一个短腿,为了彻底改变这个局面,农业部已经出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新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这几项政策的推出,对农业基层推广机构和人员来说是重大利好,对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农业科技公益性定位进一步清晰

中央确定,2012年将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而且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一些科技界人士表示,由于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投入主体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要在农业科技上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由此,困扰业界多年的农业科技的定位问题,有了确切的答案,就是要突出其公益性属性。

2002年,根据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的统一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了机构改革。”三院”的所有研究所按照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转为农业事业单位、进入大学四种类型进行了分类改革。此次改革促使“三院”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公益性研究越来越弱化,究其原因,正是机构改革定位不准确造成的。

在这次改革中,迫于改革“硬指标”的限制,“三院”共有22个研究所要转制为企业,11个研究所转为农业事业单位。这些研究所多数在本行业、本领域科技创新中居于龙头地位,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公益性研究任务和基础性服务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科研实验数据和品种资源等,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转为企业后,其公益性研究明显弱化。

鉴于此,农业部在2011年对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认真的再研究。其中有一点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农业科研单位改革要充分考虑科研本身的事业特性,要考虑农业的特殊产业特性和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定位应得到明确,其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有专家建议,对上一轮改革中定位不准确的研究所,实事求是地进行重新定位,科学调整和完善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职能任务,重新核定创新编制,增加经费和补贴,增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和服务能力。

世界各国都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也是世贸组织规则鼓励、倡导的重要的支农途径。我国也需要坚持农业科技公益性定位,具有外部性的技术以政府投资和公共科技部门研发为主。

3.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体制机制是保障农业科技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强化制度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针对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表示,要下决心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加快建设和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让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这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是建立机构布局科学、学科结构合理、队伍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农业部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将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配备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有关农业科研院所负责人表示,拟引进“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机制,依据项目、课题推行科研人员聘用制度,进行竞争上岗,积极引进有用人才,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是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务院的部署下,农业部正大力推进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切实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农民手口企业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专业队伍与农民组织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道路。

三是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发挥产业部门在农业科技立项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科技协作,引导联合攻关,加强科技项目绩效考核,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有关方面正考虑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院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保障其根据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需求自主立项。

从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入手,才是抓住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

4。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长江中下游稻区主要的迁飞性害虫,以前,对其主要来源地等问题一直搞不清。为此,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当地政府共同投资上千万元,正在广西兴安县建设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初步取得的成果就包括已经弄清楚两种害虫虫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和广东、海南等地。可见条件建设对农业科研的重要作用,很明显,农业科研条件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农业科研条件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同时,我国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速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

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充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农业部正积极争取这些建设继续向农业领域倾斜。目标是,按照学科领域、产业需求和区域特点,由中央财政支持,建立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一体化布局的现代农业实验室体系。

对于科研条件更为困难的地市级科研所,有关方面正考虑在全国选择一批综合实力强、区域特征明显、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地区性农科所,进行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农业科研人才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代表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家正考虑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支持他们在农业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和前沿学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研究。针对目前农业科研青年骨干人才不足的现状,则通过加大农业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方式,重点向青年科研人员倾斜,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加快青年科研骨干培养。

“一小核心、两个环节、三支队伍”或许将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建设的重点,即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培养和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的农业科研队伍、以骨干农技人员为重点的农技推广队伍、以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5.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将被进一步激发

农业企业是距离农业科技需求市场最近的单位,可以通过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但我国的农业企业普遍规模小、底子薄,农业科技资源储备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创新能力整体较弱,因此,政府正通过有效支持,逐渐将其打造成农业技术创新的新主体。

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科技进步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其他基金,资助科学技术进步活动”,政府或据此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农业企业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国家一直想培育一大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农业创新型企业,以促进全国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支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有关方面正考虑将农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纳入国家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农业科技资源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

三是建立农业技术产权展示交易平台。这个平台可有效降低企业获取技术成果的成本,促进企业简便、低成本地获取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农业企业的一些自身创新成果可以及时得到利益回报,从而保护和调动它们参与、投资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农业高技术引领农业的未来,现代农业和过去农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技

术的水平。就目前来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

技术、农业先进装备技术和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四大现代农业高技术。其中,农业

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核心的、关键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面对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实

际出发,充分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现状与问题

现状与问题现状与问题 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部分领域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 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现在的43%。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

相比(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的农

业科技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显著进

步是不可否认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整

体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3%;建立了生物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为代表的新品

种培育体系,杂交水稻和抗虫棉等6000多个动植物新品种投放农业生产中,为粮

食生产,特别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以及种养、机械化和

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50公斤,总产达到5亿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

建立了畜牧水产等良种繁育、集约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体系。目前,我国畜牧

总产跃居世界首位,科技贡献率达50%,肉、蛋等产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比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

较落后。一方面我国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率编低。如:我国农业有

很多地方仍采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进国家低1倍;肥料利用

效率不到35%,低于世界一般水平15%~20%;农药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此外,农业生态受到很大威胁。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每年造成35%的减产,畜

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达10%~15%;农药、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过量和残

留问题等加剧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并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由于品种类型单

一、产品质量偏低,粮食单产仅是发达国家的50%~70%。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世界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为140

人,我国还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到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尽合理。农

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二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农技

推广和农民教育工作多头进行,使得有限的经费“撒胡椒面”,难以达到快速提高

农民科技水平的目的。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初步估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总体差距达

15到2O年。

2、政策与措施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为农民提供技

术信息服务。二是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在农民遇到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给予

一定的补偿,例如遇到农产品价格大跌时给予最低保护价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场 的监督服务。这样可以减轻中间商的盘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 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重点

是加强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坑农

害农的事件,并依法给不法分子以严厉处罚。

(2)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全面彻底改造传统农业。农业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

等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全面应用计

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推进农业技术的量化集成和转化推广

速度,减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我国实际出发,应当优先开展智能化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研究和农业经济、资源、科技

信息的研制与开发等。二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必须集中力量加强植

物遗传改良、农用动物遗传改良及生物制剂研究,微生物遗传工程研究等。三是

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实用化研究为主,对已往成熟的技术和市

场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广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加强其

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要加强材料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遥

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重点开发航天育种、核辐射育种等。

(3)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根本问题

是体制问题,改革的关键在于面向市场强化公益性,而不是将政府所主管的推广

组织市场化、企业化。首先,理顺现有推广机构的权责关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实

到实处。其次,提高资金保障力度。再次,积极扶持建设市场化主体,一是加强

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公平对待,不能一刀

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广体系全部市场化,在市场化推广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又毁掉

了行政推广这条线。最后,创新推广形式。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 点,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结合这些特点能大大提高推广的效率。

2.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就业形势变化有哪些特点

第二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摘要

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具体来讲,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果。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怎样实现城市化,是决定城市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只有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化,避免或减少“城市病”、农村凋敝、城乡差别扩大、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对立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深刻认识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字:城镇化选择发展进程任务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城镇(城市),最初是在农业生产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分离,进而商品交换扩大形

成固定交易市场并与防御性城堡融为一体逐步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则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中后期阶段,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基

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强大支撑。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第二,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

第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成全面小康社

会、实现现代化,难点、重点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四,城镇化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城镇化作为

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人类生产活动效率,又能为人类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我们结合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

思想,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内容: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发展来带动;四是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要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文明的传承能

2力;

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四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城镇化建设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要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建设和谐式城镇,更注重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城镇化的奋斗愿景。

三、对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探索

第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要科学编制

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强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深化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抓紧制定管长远、管全局的国家层面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要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文化保护规划等相衔接,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城乡统筹,兼顾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城镇长远发展方向、空间战略布局、长期发展目标,形成可考核的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第二,发挥产业支撑作用。推进城镇化,必须加强产业支撑,提升转化农民、吸纳就业的能力,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型城市群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要把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作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城镇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坚决杜绝把应淘汰的落后生产技术、污染严重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转移。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供基础;

第三,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必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着力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重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格局。要着力推进形成城市群;

第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必须按照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进一步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使城镇承载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确保城镇化发展与城镇承载能力相适应。要着力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城镇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围绕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要加大城镇公共交通投资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大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热力管网、道路、照明、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应急防灾能力建设,严防城市内涝事故;

第五,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实现“三化同步”,必须从规划、产业、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规划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科学合理地布局工业、服务业、交通、住宅、基本农田以及生态用地,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第六,积极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城镇化,必须进一步大胆探索,破除体制尤其是城乡

二元体制的障碍。只有不断推进土地、户籍、财税、行政管理等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 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4-12.[4]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和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5]陆铭等: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M].中国社会科学,2012,(10):47-65.[6]樊纲、武良成.城镇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张占斌.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12-11-15.

第三篇:谈谈你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

物电11(4)班 鲍旭东 11223335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而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取得胜利后,尽快发展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使之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成为中国社会长期面对的基本矛盾。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依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宋洪远

1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探索

自1949年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党和政府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

早在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他在1961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近30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会议文件不仅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

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上海和浙江考察工作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发达农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都对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部署和安排。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二、当前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功能的拓展和深化,表明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的角度看,新阶段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该文是作者在2007年CARD、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

如下3个方面。

1.资源约束。中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据估算,今后20~30年,仅住房和工业建设用地就需要8000万亩左右。人增地减,解决吃饭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水资源匮乏状况更加严峻,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占有的水资源不到20%,不少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2.市场约束。过去中国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不存在市场约束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食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从“吃饱”转变为“吃好”。2005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5.5%。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已显现出来,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潜力还难以发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加大,2005年大豆进口量2659万吨,已超过国内生产量;棉花进口257万吨,已占到国内需求量的40%。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多年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连年逆差。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预示着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

3.体制约束。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未消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以前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在农村对城镇化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外流。据有关部门测算,1987~2002年,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净价差收益14200亿元以上。由于给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仅此一项2002年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就达52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大于贷款11378亿元。虽然这些数字在测算方法上不一定科学、测算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和任务。

三、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为了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

策和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费

从2000年开始,国家决定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规范的农业税取代以前名目繁多的农村税费项目。2000-2003年,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内容,农村税费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开。从2004年开始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费。至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等各项税收,用于乡村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等的各项收费,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等共十二项税费全部取消,结束了2600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业生产进入无税时代。

(二)增加农业生产补贴

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对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给予补贴,补贴范围从大豆扩大到2004年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从2004年开始,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2005年,增加了对牧区的奶牛良种繁育补贴。2006年,再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2007年,又增加了油料生产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同时,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政策。

(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发展新型农用工业;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采取鼓励扶持措施,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八)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大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措施。中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村。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农村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等。

(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把握一个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其次要突出一个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是探索一个途径,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水平较低,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建设现代农业也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农产品总量需求增长、结构需求多样、品种需求优质的要求,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

(二)要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较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健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据举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设施农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

(三)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现代农业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为支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束缚,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秉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起点高低不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实行一刀切。

第五篇: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探讨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探讨

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一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产业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是核心,而农产品市场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现代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特色农业包括水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高优农业)等。

对特色农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我国探索与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国外特色农业的发展经验。在此,笔者主张在我国建立以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市场化、技术化、产品化和标准化的新型农业体系,以抵御在短期内相对“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对中国产品的冲击和中长期内以“新、特、奇”的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一条新路。

一、当代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民“增产减收”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所带来的压力,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和农业长期过度开发生产引起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四大压力。而特色农业正是应“压”而生的农业经济新课题,是目前中国农业“自我解压”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中国农业两大难题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

农民连年“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丰年出现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价格下跌的现象。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抓好二、三产业,通过大农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途径之二是在农业内部发掘增长点。即是当地的“特色”,是当地政府要着重扶持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实现就地增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者说农民再就业问题,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二。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部分被工业和第三、四产业吸纳,而相当多的农民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农民“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观 1

点,建议各农业区域就地吸纳或交互吸纳农村劳动力,以缓解目前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压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正是完成中国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2.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呼吁特色农业的发展

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业的发展开始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由于僵硬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产品种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的局面。为此,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

中国入世后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农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相对“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减少竞争压力,成为令各级政府头痛的问题。在此时提出特色农业,正是顺应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减缓国际竞争压力的必然。如泰国大米高出国际市场均价数倍的价格,是以其“粘香糯”的特色取胜。我国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多以小农户经营的方式生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气候。中国农业抗衡国外农业的压力,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4.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要求特色农业的发展

我国伴随农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序,中国正在渴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鲁北大面积的洼地台田,下鱼上粮农牧农渔结合;四川的稻田养鱼都是生态农业。山东的临淄沼气循环利用和桔梗还田,成为一个从生物到化学、物理的循环变化系统。它为我国减少农业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开辟了新途径。

综上分析,特色农业作为减轻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将在本世纪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是一个过渡性产物,而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趋势,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中国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中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既存在有利条件,也有“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其一,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以重庆市为例,目前全市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7%,旱涝保收面积

仅占19%。同时现有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失修,低产田和坡地占耕地面积的7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在这种农业设施条件下,要建立以知识、技术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特色农业,难度可想而知。

其二,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种植业比重过高,林业、渔业等比重过低,具有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而近二十年,有的地区不顾本地实际,盲目照搬一些地区的产业模式,导致农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仍广泛存在。

其三,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科技推广难。在全国范围内,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大受影响。

其四,意识落后,阻碍发展。一是观念上仍然处于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只求肚子圆,不求多赚钱”的落后状况;二是缺乏风险投资意识。三是缺乏竞争意识。发展“特色农业”有赖于地方政府从科普宣传到文化教育各方面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引导,脑筋换了,农业才能“新”和“特”。此外,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部分农区交通不发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都为中国发展特色农业设置了重重阻碍

三、中国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市场化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首要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实现其市场化、多样化,抓准自身的资源优势,瞄准产品的目标市场,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第一步。“特色农业”之“特色”,就是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搞有区域特色的农业。适应市场所需,是指产品结构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四川“水果之乡”金堂,将万亩良种果林开发为旅游园林区,招来远近市县的游人无数,通过水果丰产和观光旅游双重创利。山东潍坊建立“千里民俗一条线”,开发农村旅游。这些都是立足自身优势,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特色农业”。

2.产业化、标准化是特色农业开拓市场的必然要求

要长期保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活力,要对抗国外农产品“低价”的优势,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是第二步。产业化经营能大大减轻地区对固有资源的依赖性,尤其对气候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

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在其产业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集合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将是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目标。

3.知识化、技术化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特色农业技术化,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和市场的信息化,不论对于特色农业中较为传统的水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精品(高优)农业,还是新兴的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农业(微生物农业)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管理都是其活跃于市场的生命线。一方面,一个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努力改造产品品质,以技术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业的管理上,都需要知识化、技术化管理。如质量检测、病害预防、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方面。今天,信息技术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国家的政策倾斜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作为我国的幼稚产业,国家政策必须给予倾斜。过去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投入的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是,光有“硬件”没有技术、人才这些“软件”,中国农业仍然无法腾飞。作为农业生态大国的法国,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发展计划期间,农业投入高达2770多亿法郎,以后逐年增加,法国政府还积极致力于推进农业机械化,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民素质。这些对于我国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特色农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都有借鉴意义

下载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姓名:林海英学号:211211118专业班级:工程管理2班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化、形势、体系 摘要: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

    中国特色的反腐道路

    中国特色的反腐道路 十八大以来四个月已有21位省部级官员及一大批厅局级官员因违纪落马,伴随着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四川省原政协主席李崇禧和南京原市长季建业等人的下台,中......

    对道路工程的认识

    道路工程的认识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0714091 学号:071409134 姓名:吴朝阳 指导老师:尹振羽 摘要 本文从道路工程的发展史、道路工程的概念及分类、道路工程学习的主要内容、道路工......

    反腐倡廉论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反腐倡廉论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作 者:李京京摘要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时期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逐渐走出......

    发展“农业标准化”,扩宽农业发展道路

    发展“农业标准化”,扩宽农业发展道路 广东省WTO/TBT中心 吴宏宽 摘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提升农业产业......

    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会逐渐加大,任何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忽视、轻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某......

    略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内涵及其重要实践

    略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内涵及其重要实践 民进杭州市委会统战理论研究组副组长 周祖德 一.前言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多彩、体系日臻完善。整个体系以《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