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和伟大纲领
“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和伟大纲领
王少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六大的灵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全面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其相互关系和根本要求,深刻理解它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观
政党的理论观是指一个政党对待其所主张、坚持并实践的理论的根本态度。它是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政党的根本党性问题。理论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政党的理论科学与否和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关系着政党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具体到我们党,理论观说到底就是以什么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观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观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新的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高度达到了新的成熟。十六大报告中通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最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二是突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三是突出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四是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发展性;五是突出强调理论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创新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理论最重大的贡献,首要的就是确立了党的科学理论观,从而,进一步解决了我们党如何对待、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根本问题,再次响亮而明确地向全国、全世界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的问题,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总方向。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立党观
政党的立党观是指一个政党对其自身生存发展的根基、依据以及道路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它所解决的是一个政党靠什么和怎么样立于自身所在的社会、所处的时代的问题。立党观决定着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无疑是关系党的兴与衰、存与亡的大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在80多年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胜利和辉煌,能够越来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就是因为我们党根据形势和实际的变化,不断解决了靠什么和怎么样立住自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靠什么立党、怎么样立党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全党的面前。回答并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们党庄严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考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大背景、大环境下提出的。它科学地分析并正确地把握了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激烈变化、时代特征和发展大势,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道路问题,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根本立党观,这就是:立党为公,坚持党的先进性,靠代表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立党,靠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立党,靠代表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
靠代表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立党。这一立党支点源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科学分析和揭示。一个政党要使自己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主要的就是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找到最根本的立足点和生长点,从而也才能为自己的力量找到最根本的物质来源。因此,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物质支点。
靠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立党。一个政党要想在社会实践中真正站住脚和有力量,就不仅要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根本依据,而且要顺应社会文化进步的趋势,站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开辟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道路。现阶段我们社会的文化领域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但同时,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也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矛盾和斗争以各种形式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努力进行新的创造和新的探索,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不断地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这样我们就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保持巨大的优越性和感染力,就能使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立党的精神支点。
靠代表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一个政党要想在历史上有所作为,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实现历史发展的目标。一个政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连结起来,切实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我们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永恒不变的宗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党始终把群众路线看作是自己的生命线,强调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正因此,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才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有力支持,我们的事业才得到了不断发展。因此,“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的根本支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正确执政观
执政观是一个政党持有的对自身为谁执政和如何执政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它是政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策略、执政政策的集中反映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执政观的最好写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依据。我们党执政从根本上说是靠它的先进性。其先进性就在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了我们党执政的根本任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党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反作用。党要执好政也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性质,决定党必须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都会落空。因此,共产党执政最根本的就是要反映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还必须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因此,“三个代表”相互联系,内在地指明了我们党所肩负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历史责任,构成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我们党的执政之道。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用改革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就是党的领导的丰富内涵和实施党的领导的方式、途径,也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提高我们党执政水平的方向。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政党对自身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根本看法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基本价值观的最精辟概括。
把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我们党自身存在和追求的首要价值。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生命就在于此。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把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我们党自身存在和追求的核心价值。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政党只有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才能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因此,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就成为我们党自身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
把能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价值。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价值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就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长远发展观
发展观是指一个政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根本看法、认识和要求。它所解决的是政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发展动力的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了我们党发展观的根本内容。
我们党未来发展的根本基础在于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我们党就不断壮大;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遇到坎坷和曲折,甚至会走向衰亡。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否推动历史前进,就成为我们党未来发展的根基。
我们党未来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政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党的全面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在其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与时俱进,赶上潮流;必须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党来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否则,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失败。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才会看到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的正确和成效,看到国家的希望和前途,看到自己的希望和根本利益,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才能够始终拥护和支持我们党,从而使我们党成为一个强大的有力量的党,一个不可战胜的有发展前途的党。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五大政治课题,这就是:举什么旗、怎么举旗?以什么立党、如何立党?党的价值何在、怎样体现党的价值?为谁执政、如何执政?建什么样党、怎么样建党?这五大问题的解决,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无疑是我们党的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建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创新。
(本文作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干部教育部部长)本文来源《理论前沿》2003年第6期
第二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时间:2002-7-16 11:29:57 来源:酒泉水利网 阅读44次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他在“七一”讲话中,又以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观点,进一步集中论述了“三个代表”问题,从多方面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世纪,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总纲,统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这个指导思想牢固确立起来了,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迎接新挑战、经受新考验、赢得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既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这一政治图谋相继在苏联、东欧、南斯拉夫得手以后,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所谓“西化”,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企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谓“分化”,就是企图分裂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国家。必须看到,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使我们党内的一部分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种种疑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乘机滋生蔓延起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引进吸收国外有益东西的同时,西方意识形态也乘隙而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利用信息网络化等高科技手段,千方百计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相当激烈。“法轮功”邪教的出现和不断进行捣乱破坏活动,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长期性。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广大党员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确有一些党员产生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和这样那样的思想困惑。有的党员竟然相信社会主义“大失败”、资本主义是“大趋势”的观点,错误地认为苏东剧变“证明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还有一些党员认为理想是远的,理论是虚的,金钱是实的,提出要抛弃远的,放弃虚的,抓住实的。对这种状况的影响和后果,绝不能低估。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要具有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必须在思想上理论上具有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理论上混乱,思想上涣散,必然导致行动上各行其是,党就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如何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对党的肌体的侵蚀,特别是如何有效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和驾驭复杂局面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既要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对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保证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民族根本利益,以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我们深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央和地方、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重大关系上将面临新的复杂情况,各种深层次矛盾将日益凸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如何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凡此种种,都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特别是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党只有不断适应新环境、新情况、新条件,提高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才能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在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会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员、群众基本上都在政府直接管理的部门或单位中工作,党的组织和领导主要通过从上到下组织严密的部门和单位来实施。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就业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流动性比过去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工作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比如,这些年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无论从经济实力上看还是从人数上看,分量都不轻。如何加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工作,切实把这些领域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是一个新的课题。再比如,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利益要求不仅会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也会在我们工作的不同地方、不同领域和不同部门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始终保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加强党的坚强团结和高度统一,防止和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现象,这同样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严密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只有保持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才能有战斗力。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从组织上巩固党,如何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对我们党也是严峻的挑战。
第四,在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方面。我们党已经有6400多万名党员,5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只有首先把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好了,党自身巩固和坚强了,我们才能执好政,治好国,干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如果疏于和放松管理,就会出问题,甚至会出大问题。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关键在于党员的质量。列宁当年在谈到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数量和质量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现在,确有一些共产党员丧失了先进性。据一项抽样调查,有29.2%的党员认为自己身边的党员不能发挥作用或不如普通群众。一部分党员认为当党员没有光荣感,有的甚至说,“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早就不想要了。”这些情况说明,在党的队伍不断扩大、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和管理的任务比过去更加艰巨繁重。如何把广大党员和干部教育好、培训好、管理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形成党员队伍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正常机制,这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第五,在拒腐防变、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方面。经过80年的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发生的这种重大变化,不能不对党员和干部队伍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面临着不断的考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要比执政前艰难得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内一些人逐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不愿艰苦奋斗、贪图享乐的思想滋长起来了,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不断发生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也滋生蔓延起来了。这就势必严重危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南斯拉夫联盟社会党在选举中失败、丧失执政地位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能不能更有成效地反腐倡廉、拒腐防变,能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来的。只有坚持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我们党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始终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始终率领人民不断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回顾《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能够成功的。从本世纪初俄国布尔什维克形成、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辉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多年后丧失了政权并顷刻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与此同时,我们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富于开拓和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同时也发生过一些失误甚至严重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创造性地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努力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重大建树。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基于对世界上政党建设特别是我们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透彻分析和深刻总结,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的战略性思考。这一重要思想,同毛泽东建党思想,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思想、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在世界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党如何进一步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肩负起领导重任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党的建设领域,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作为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标志着我们党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新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大意义的新阐述、新论断。实践证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偏离了“三个代表”的方向,就会发生失误和挫折;如果背弃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就会变质,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我们党敏锐地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三个代表”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去,就一定能够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并带领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讲新概括,因为“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科学地总结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而且把这些历史经验同新时期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而确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方向;讲新发展,因为“三个代表”的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着眼于新的世纪,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根本性质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学说;讲新要求,因为“三个代表”的思想在进一步强调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鲜明地提出了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在新世纪,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在于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来进行,密切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二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把”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和体现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中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既敏锐地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又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变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四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实党员、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员、干部,引导和推动全党同志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勇于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斗争;五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制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保证各项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脚踏实地地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六要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七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审视、检查党建工作,对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和完善,不符合的就坚决摒弃和纠正。总之,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做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要求的那样:“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三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指针党建党委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认真学习可以看到,整个文件内容都是在《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围绕《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展开的,都贯穿和体现了这个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把握了《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就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了《决定》的基本精神。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这个指导思想,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基本”的根本指针。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是思想基础和行动指针,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旗帜,至关重要。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积累了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党在21世纪的征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决定》的要求,始终坚持这“四个基本”,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保证全党坚定不移地贯彻这“四个基本”。把这一条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色、特点和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以”的工作布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而且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形成正确的工作布局。《决定》从我们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工作布局,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何执政党的根基,都在于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尤其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执政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报告鲜明地提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个论断含义深刻,振聋发聩。《决定》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正是立足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着眼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在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党50多年来的执政实践表明,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党能不能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能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能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执政骨干。从现实情况看,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总体上是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决定》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确实抓住了要害。
任何政党执政,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都要以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为依托。我们党执政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党的执政体制是否合理、执政机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制约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科学规范执政行为、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越来越成为我们党执政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广大党员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也是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力军。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总体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执政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总体要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增强时代意识,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紧紧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执政党的成功经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增强执政实践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因循守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探索前进中增长执政本领,在经受考验中提高执政能力,在开拓创新中提升执政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坚持按执政规律办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包括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应该采取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应该巩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应该创造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等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而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的。《决定》着眼于我们党长期执政、在复杂环境下执政,从认识执政规律的高度,对党在全国执政半个多世纪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概括了六条,即“六个必须坚持”。这六条主要经验,科学揭示了我们党执政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乃至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根本问题。六条主要经验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执政地位和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人民,必须始终依靠全体人民执政;中国共产党要走在时代前列,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从更大的范围看,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从共产党在一个国家执政到共产党在多个国家执政,再到一些执政多年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这期间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误的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两大课题,科学总结80多年来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从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要和根本的是确立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决定》强调,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既与以往我们党提出的党的建设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我们党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根据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十四大都明确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一目标。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总目标,十五大把这一总目标进一步确定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六大明确提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上这些关于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都是从我们党的性质、从我们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这样的视角确定的。
《决定》关于“四个成为”的总体目标,则是着重从我们党执政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展开来说,党要“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宗旨,回答的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方式,回答的是怎样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作风,回答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执政形象的问题;归根到底党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主要讲的是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回答的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怎样才算合格的问题。就是说,这“四个成为”的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与我们党以往确定的党的建设总目标相统一,同时突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执政是世界上任何政党都追求的目标。但为谁执政,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我们讲增强执政意识,根本的就是要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我们讲提高执政能力,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能力。我们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本的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尤其需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将此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执政,就是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觉带头遵守法律,采取措施保证法律的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实践表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
执政党的作风,关系执政党的形象,关系执政地位的巩固。根据《决定》精神,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从作风上讲很重要的是做到四条:一是要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浮躁浮夸;二是要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三是要勤政高效,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优质、高效地做好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坚决反对敷衍塞责、奢侈浪费;四是要清正廉洁,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自觉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始终做到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我们党执政就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经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否则,党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历史经验证明,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更为不易。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
总的来说,《决定》提出的“四个成为”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全面反映我们党的宗旨、性质和纲领,全面反映时代要求的目标,是一个充分体现我们党博大胸怀、深远眼光和雄心壮志的目标。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决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确定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对加强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工作部署。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同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密切相关,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方位的。《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客观反映了新的形势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要求。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重任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提高的执政能力,就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为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完成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如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我们党执政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我们党要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始终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
我们党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行执政活动的。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这五种能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无论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还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都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具备和不断提高的能力,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贯彻,结合起来加以落实。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阐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而《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则是面向全党的执政实践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阐明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关的任务,应该说内涵比前者更丰富、要求比前者更全面。从提出五种能力到提出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都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去检验,都要在党的执政能力上去体现。抓住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可以有力地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因此,《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素质、巩固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有可靠保证。《决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是很有道理的。
根据《决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贯穿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干部工作中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定要贯穿到培养和造就党的执政骨干的工作中去,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要贯穿到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工作中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制度建设中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一定要贯穿到打牢党执政的根基的工作中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贯穿到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的工作中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好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是《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这次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而不懈努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指针
第四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实现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党正在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迈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农业税的取消,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等教育的免费和补贴政策,全民医保„„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全民共享,惠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当代高中生,每当看到一个新的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我的心中无比的激动,像冬日暖阳,缓缓流过心间,如沐春风,轻轻吹拂脸庞。
而我们,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正是接受和学习的最佳时期,正是创新的最佳主体,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奉献?有什么理由随波逐流?有什么借口止步不前?
当我们在黑暗中抬起头我们会看到遥远深邃的天空上,有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指引着我们,在我们践行我们的理想的时候,我们会漫漫领悟党的纲领带给我们的方向性。
今天,我们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发扬传统,艰苦奋斗。学习三个代表,永保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学习与时俱进,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勤政廉政,用生命和热血,为党旗争光。“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它将成为中国全面推动产业战略转型的规划。我们新一代大学生们理应跟随党的脚步,理解科学发展观,明德励志勤践行,创先争优争先锋。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哪怕我只是一块砖,也要去构筑祖国兴旺强盛的大厦;哪怕我只是一颗螺丝钉,也要去铺设民族走向辉煌的路轨;哪怕我只是一棵小草,也要为祖国的春天奉献自己生命的绿色!
第五篇:学风建设是党校建设的根本
学风建设是党校建设的根本
学风正则事业兴,学风不正则事业损,只有重视和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重视学风建设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重视学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要求。党校是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特别需要树立好的学风,特别需要把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贯穿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各个方面,切实形成“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成效。
一、党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风建设,是党校自身性质与地位决定的。党校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校教育对于克服当前党内存在的不良学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扭转党内学风,首先就要坚守党校这块党的思想战斗堡垒基地,把自身学风建设搞上去。
1、加强学风建设是充分发挥党校理论阵地作用,推动理论创新的需要。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面临复杂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正经历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历史考验。要迎接挑战,经受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它在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党性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党校教育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特色和有力法宝。党校作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责无旁贷的地应该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要求党校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切实加强对重大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因此,党校要根据“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要求,发挥理论阵地的作用,进行学风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加强学风建设是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党要在新世纪完成三大历史性任务,关键是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党校教育事业是我国各级党政干部培养的主渠道,是党的事业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党性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此重要的部门和阵地,如果不 搞好学风建设,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回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在党校学习的广大干部的学风状况,进而将影响到党的作风、党的事业、党的前途命运。可以说,党校学风问题实际上是党的学风问题的一个缩影。为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深刻认识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种改革,充分发挥党校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把党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加强学风建设是党校自身建设的需要。党校的主旋律,就是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办好党校,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从党校的现状来看,总的来说,教师队伍政治忠诚、爱岗敬业,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也有个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实际生活的深入了解,因而不能满足广大干部日益增长的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因此,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是党校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党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三个方面。
1、“教”的方面,即“教风”问题。教师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这就是“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党校办学的人、财、物等硬件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党校的发展。尤其是县级党校由于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的机会,导致“封闭的教师”教“开放的学员”,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照抄照搬的多,教学内容更新不快,培训方式陈旧单调,理论联系实际不紧,教学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因此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2、“学”的方面,即“学风”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学风,就不会成就一个好的干部,更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柱石。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学风不正的现象在党校教员和学员身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是干部缺少到党校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缺乏对学习的认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成天忙于不必要的应酬,甚至沉迷于灯红酒绿;来参加党校培训学习也是因为组织的要求。有的到党校来学习也不认真。二是学习不刻苦、不钻研,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学习的次数,不注重提高学习的质量,还有的领导干部不学无术,官僚作风太重,所有的稿件包括简单 的讲话稿都要秘书准备好;三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照本宣科,不去用或者不会用科学理论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甚至言行不一;四是作风漂浮,形式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热衷于哗众取宠,虚报浮夸,不求实际效果;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理论与实际脱节,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3、“管”的方面,即“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干部培训运行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学员管理不到位,调训纪律执行不严,干部培训考核、干部培训与任用相结合等制度没落实,没有把学习培训表现情况、考试结果纳入干部管理信息库,没有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干部考察中,没有把学风是否端正,是否系统掌握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在全社会没形成“学风端正受重用,学风不正不使用”的正确用人导向。因而,干部到党校培训兴趣不大,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效果不佳。
三、不断创新,切实加强党校学风建设。
党校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才能推动党校教学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
1、抓教师队伍的教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党校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校教学科研首先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衡量我们教学科研质量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党校的教学科研没有理论不行,脱离实际就更不行。党校学员往往是从有无理论高度,能否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能否做到理论创新来评价我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党校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苦功夫,在教学科研中努力提高理论含量,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同时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实际、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大力在“结合”上做文章,在“结合”上下功夫,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党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中,首先,要体现开创性。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与时俱进,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现实问题,做到理论创新。其次,要有坚韧性。要求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敢于坚持真理,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党校教师要在精讲、精学、精读上下功夫,在讲“管用”、在讲“发展”、在讲“创新”上下功夫。第三,要坚持可操作性。要求教师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重视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些重要环节,努力把理论变成可操作的政策。在教学中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有的教师不愿讲,有的学员不想学,这种思想倾向必须注意克服。二 是对待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在教学中表现为照抄、照转、照念。对此我们必须注意克服和解决。否则,我们党校的讲坛,就将失去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抓学员的学风。党校在干部培训中,要把端正学风作为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来抓,从而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要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求学员用心去系统地、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靠背名言、警句来装点门面;要求学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运用,而不是讲大话、空话,欺上瞒下,瞒天过海;要求学员用发展的眼光去掌握诸如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现代经济知识知识等,而不是用陈旧的知识去应对新的事物;党要求学员在学习、研究和宣传理论的过程中,要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求学员做到学用结合,就是要善于运用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3、抓教育教学管理。要根据培训需求改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教学新格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关键在于要具体体现在新的教学格局上。党校学风正不正,主要看教学布局是不是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教学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有力结合点。党校课程设臵不能拘泥于过去的“老五门”,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在“党性修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理论素养”四个方面下功夫,按照“四基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五当代”(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律与我国法制建设、当代世界军事与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与民族宗教)的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我们的教学。应该在这样的基点上确立培训主题,设计培训内容,筹划培训类型,构建培训体系。二是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坚持从严治教,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培训机构的教学科研阵地,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严格把好教学政治纪律关。严格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建立学员评教与专家评教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训前需求调研,根据各类干部的成长规律、行业特点和培训需求,科学设臵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方法,大力实施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三是严格学员管理。不断改进学员管理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员管理水平。抓好学员管理制度的 建设与执行,要求学员认真遵守各项制度,以高度的自觉性完成学习任务。要特别抓好学习管理,组织好学员的听课、自学、研讨、交流以及考察、调研等活动;严格考试考核,考试考核成绩要记入学籍档案,并向组织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反馈,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党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很重,而且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级党校必须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党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起带头表率作用。要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实际,带头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学风。
(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