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克陶县英阿依玛克小学关于“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材料
我为教育献一策
1、少出点口号,多出点实招,少搞点形式,多重视点实践内容。道德教育包括说教、熏陶和训练,口号只能起到说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后两者的作用。
2、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要实现学校新的跨越,促进学校上层次、上水平,就必须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倾注感情留住人才,创新机制管理人才,强化服务用好人才,为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优化教育结构。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现在最缺的高级技工,就不一定都需要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可是现在有个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院校都要升大学,有了本科申请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申请博士点,最后都走一条研究型大学的路子。高校的这种发展方向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叫做“知识失业”。简单来说,承担的工作岗位不需要高学历者,他所学的部分知识就失业了。这造成了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级技工之类的就业者严重缺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不是一句空话。
4、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胸怀大志,敢于改革,真正为学生的一切而献技献策,而不要由于一时的压抑而失去改革的动力与支持。我们教育学生并不仅仅在于其取得多大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成人、如何成为真正上的社会之人,而不单纯的以学习优劣论英雄。其实,我们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各式各样的有用之人,其中自然包括各行各业的人。
玉麦乡英阿依玛克小学
2014年8月27日
第二篇: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
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
学习了“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的文件精神后,心中有一股莫明的冲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也快十年了,对现在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农村小学我确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要有一个稳定的教师队伍,加大定向师范生的招生力度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偏远的山区,离县城100公里,虽然说从2004年开始教育局每年都会把招聘的新老师分一批到这里,给学校原本老龄化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也给这里的教师队伍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为这些老师不是本地的,所以这里的老师这几年来换了一批又一批。一个教师要成长起来最快也得两三年,但等到他们成长起来了,五年的服务期限也就到了,大部分也就想方设法地调走了。所以学校里只有那些没什么经验的新老师。目前我们中心小学有三十几人,在十几个数学老师里除了一个教导主任外我算是较年长的了,其他的都是去年刚毕业的或只有
一、两年教学经验的。
只有本乡本土的人才能把心扎在这,虽然这两年有分定向师范生,但我认为还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目前这种状况。
这就是我对教育发展的建议,如有不妥的地方望领导见谅。
2014年4月13日
第三篇: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
“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总结汇报
我园在组织教师们开展“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的活动后,教师们踊跃投稿,我园将教师们的材料总结如下:
一、重视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在农村尤其是幼儿教育没有引起重视,多数幼儿教师都是不能在一线担任教学的老教师,说难听点我们幼儿园成了收容所,我觉得幼儿教育不容忽视,应该多对幼儿园的教师们进行培训,我在幼儿园待了整整一年了,但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培训,但小学经常去参加教研活动,参加论文比赛,但我们幼儿园没有这些,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不公平,我希望各级领导能重视幼儿教育,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幼儿教育,给我们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们多创造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把幼儿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幼儿工作者。还可以让城里的幼儿教师到我们农村幼儿园来做课。此外,应该让我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与他们接轨,吸取人们先进的经验,来弥补我们的不足。
二、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智我们做到了,而德、体、美、劳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所以我们可以在学校增加一些有关德、体、美、劳的选修课,每位幼儿必须选修两科或三科,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合格,然后和学习成绩一起来评价等级,即我们可以实行考核等级制度来评价幼儿。这样才可谓是全面的发展学生,全面的评价学生。
三、为农村幼儿园注入资金,发展学前教育。
我们农村幼儿园由于收费低,条件差,不但校舍需要进一步整修,在幼儿园玩具方面也无力购买,这样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不便,也不能让幼儿在玩中获取乐趣,学到知识。这种情况在农村幼儿园表现十分突出,很需要资金的投入。
第四篇: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
我为遂宁教育献一策
——浅谈遂宁农村教育
从小背诵的三字经中有“人不学,不知义”
久负盛名的莎士比亚说过“教育随生命开始”
享誉世界的歌德也曾认真描述“暧昧而散漫的教育,造就了一大堆不可靠的人”
可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足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而今的遂宁,有风格各异的攀升高楼,有各样汽车行进的柏油大路,有方兴未艾的大型工程„„我们的硬件实力逐渐增强,如造人过程中架起了骨架。当目光转至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软件实力的教育事业时,这似血肉般的存在让我们心头一沉。
“我的儿子初中就得送到绵阳去读。”
“我准备将女儿送到成都去”
„„
生源外流,这是遂宁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城市里经济条件宽裕,孩子学习底子不错的家庭,都不惜代价将自家孩子送到外地求学。而市县内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忽视,使得农村孩子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如此反复,农村教育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城区学生又大量外流,不得不让人担心。我们不能强迫外出的学生留下,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更好,让他们舍不得走。这就必须得从目前落后的农村教育抓起。所以,现就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做以提及并提上我的个人建议。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于各个乡村,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也正巍巍前进。但是农村教育中存在几点问题似乎被一次次翻起的泥土气息掩埋。
首先我要提到的就是农村教育中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农村学生熟的教育确实不比城里。老师们大多年纪大,而且不专业。经常有语文老师又教地理,有的地方甚至用着“一个老师,上午四节数学,下午三节语文”的授课方式。在大多乡镇,年轻一点的老师都拼命想往城市里钻。年老的老师愿意待在乡下,不过,年老的他们为图个轻松,大多选择地理,自然,思想品德等所谓的“豆芽科”来教。于是,“照本宣科”是必然的,而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小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乡村教育资源紧缺是农村教育目前的首要课题。
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则存在第二问题:农村小孩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从下在山间田野中长大的他们,多了一份随性,如果缺乏引导,很容易演变为一种野性与不雅。现在农村学生,一到稍微广阔一点的环境,就很难主动开口与人交流。而且在既有农村又有城市学生的课堂中,容易见到大多农村孩子羞于上课回答问题。长期落后的生存环境以及后天中学校疏于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以致如此。在课堂上的沉默,后至压抑,厌恶课堂。种种后果,作为老师,都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经济条件,父母外出务工,使得大多孩子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的甚至拿着一个月的生活
费自己料理一切。,有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是对学生的锻炼,而从孩童到成年这个过程,伴着迷茫和叛逆,我们的疏忽也等同于一种放纵。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弃学在家的孩子,才有了那么多跟着网友去外地的无知的孩子,有了那么多怪异的眼神投给这个本应被保护的群体„„
我很感谢也很欣慰自己有了这次机会说自己想说的话,对于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自己也认真想过方案,可能不完善,却是我真实的想法。
一次浏览我市开展的名师名校交流活动的系列网页时,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校语文老师提出的“增加教学专业交流活动”十分锲合我的心意。应将对于城镇教室开展的教师技能培训普及并且落实到乡村,至少让老师对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照本宣科”。当然,长期形成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两天就能被改革。所以,同时还应采取教师支援政策,即:在城镇中小于等于30岁的老师应排号去山区任职四个月。我知道这听起来是天真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从各个方面想过这个问题:首先,私下聊天中得知现在的青年教师都有过或者正有着去山村支教的想法,迫于时间,迫于现况,都没能实现。所以将其调进山村几个月一方面满足老师曾经有过的想法,而且在这四个月中,我们不但应该照常发工资,还应给予其适当补贴,用以提高积极性。于老师,有工资可拿,还能积累经验;于学生,有了新的老师,带来较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与多彩的课堂。两厢有利,何乐而不为?与此同时,有人会问到,向山村调进教师,那么其原有的教师怎么办?被调走的老师形成的空缺怎么办?前者,因为山里老师本来就少,所以调进几位老师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而空缺,暂时可以以代课的方式解决。因为最开始是小范围,不是大面积调动,所以有了一个临时调配方案就够了。而如果实验成功,要在大范围内实施时,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会随之而出。
谈及第二个问题,相比较城市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上展现出来的优势,我们可以对其采取一定量的模仿。比如,以乡镇为单位举行诗歌朗诵,故事会等活动,但是应当注意最开始应做到从班级为单位选拔,也就是说,给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小群体中能够大方得体地发言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与此同时,我知道遂宁市有个“返乡大学生联合会”。这是一个由遂宁籍的大学生自愿组成的一个志愿者团队,他们会在寒暑假有一定的山村支教。届时可与他们取得联系。在短时间内,他们给农村学生教授的专业知识是很少的,不过可以让他们给农村学生讲解专题知识,比如给他们讲讲关于辩论,关于如何利用农村较为落后的条件获得知识和外界信息。这有一个优势就是,大学生数量不少,可以采用一对五一对六的游戏或者是讲解提升农村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一方面提升我市大学生的服务精神,增加经验,一方面也能节约专门培训老师或者请老师授课的经费。加大对志愿者团队的支持,适当地模仿城市教育中相应的活动。长此以往,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定能得到较大的进步。
最后谈到“留守儿童”的问题,我曾路经一镇中学,他们也响应着上级政策,建立留守儿童中心,亲情联络室,甚至阅览室,但是听闻学生讲,这些基本不对学生开放。我知道,关于“留守儿童”这个近几年颇为敏感的群体,上级制定了很多也很细致的照顾政策。我想提的只是,希望加大落实检查力度。“上面查得严,下面才能做得实。”这是不变的道理。
对于这三点,我谈得可能不是很深,不过却是自己琢磨已久。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将继续尽心尽力为遂宁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更美好的遂宁献上自己的浅薄见解。
迎着十八大的阳光,走在新课改的康庄,浸着遂宁教师的茹苦,遂宁教育事业
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
我为教育发展献一策——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稼祥中学 朱建华
留守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子女留臵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当前,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问题还很多,留守儿童是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我县如此众多的留守儿童,不能不说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一软肋。据调查,不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亲情失落。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普遍较少。由于长期分隔,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产生了亲情隔阂,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有的甚至成为“心灵孤儿”。
2、心理失衡。由于亲情缺失,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过半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胆小,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
3、监护失助。在教育态度方面,约60%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管不了,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对这些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全方位监护。
4、学习失教。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要求,有的受父母外出挣钱的影响,陷入了“读书无用论”,致使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等。
稼祥中学成立“托教中心”以来,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以比较好的硬件设施,较强的师资力量,给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关照。给了他们很多的亲情关爱,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亲情缺失,教育方面的缺陷。受到了国家关工委的高度评价,及省、市、县领导的一致称赞。但我个人认为,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家长、学校,当地政府还需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要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主张。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双方都外出打工,就应选一个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为监护人,一方面,平时多与“监护人”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品行及健康状况,并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还可采用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对于这些寄宿制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配备心理,生管等专业教师。学校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三是放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条件,使寄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暂时的“家”。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一个拥有良好道德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集体中,让他们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可设立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全面落实教育“民生工程”,提升留守儿童入学率。还可发动社会力量担任“代理家长”,共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