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

时间:2019-05-14 07:0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

第一篇: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

AD0200000-2011-999

上海市新闻出版业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五年,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上海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上海打造新闻出版高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上海新闻出版工作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迎世博‛为抓手,妥善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战胜各种困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繁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精品生产成效明显

上海新闻出版业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新闻宣传有声有色,推出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2006-2010年,上海共出版图书90350种,其中 1 新出50261种,重印、重版40089种,重版、重印率为44.37%。2种出版物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及图书提名奖40项,45种图书入选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39种图书入选总署向广大青少年读者推荐百种优秀书目,18种期刊、9种报纸入选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优秀少儿报刊;获奖数和入选数均居全国前列。共承担160项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完成《辞海》(2009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编)等一批标志性出版工程。

图1-1 上海承担‚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比例

(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部市合作‛机制,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政策。经总署批准,2008年成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2009年成立国家音乐产业基地,2010年成立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颁布实施《上海市 新闻出版局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业界誉为‚暖冬十条‛)、《上海数字出版业发展引导目录(2009版)》、《关于本市从事数字出版业务工商登记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在全国率先完成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38家图书出版单位和27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全部完成转企。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60余项调整到40项。推动浦东新区、长宁区、黄浦区、杨浦区等4个试点区行政审批事权下放工作。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推进书号实名申领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估体系。建立敏感时期报刊审读工作机制,完成互联网出版查处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新闻出版(版权)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区域新闻出版业开放合作和互惠发展。

“十一五”时期行政审批事项60余项52项46项44项40项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图1-2‚十一五‛行政审批事项

(三)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超过15%。2010年全行业总产值约988亿元。增加值266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1.6%。传统出版继续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06-2010年,图书出版业实现总产值213亿元,发行业实现总产值523亿元。印刷产业高速增长。2006-2010年,印刷产业实现总产值2283亿元。数字出版异军突起。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实现年总产值110亿元。互联网文学、游戏出版居全国市场份额首列。

图1-3 2006-2010年上海数字出版年产值

(四)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建成农家书屋1514个,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组织开展‚书香上海,快乐阅读‛全民阅读活动。成功打造‚上海书展‛品牌,五年共举办1350余项活动,累计百万人次入场,零售额累计突破亿元,订货码洋逾5亿元。配合总署,成功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成功举办‚上海国际印刷周‛,打造印刷贸易服务平台。提前完成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三年计划,为都江堰市196个‚农家书屋‛各配备1500册图书,总码洋600万元。

上海书展历年参展人数和零售额***02800万元2500万元2600万元2800万元3080万元参展人数(万人次)20万人19万人2006年2007年020万人2008年零售额(万元)24万人2009年25.2万人2010年图1-4上海书展历年参展人数和零售额

(五)版权保护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以软件保护和打击网络盗版为重点,加强版权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违法行为,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成立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版权服务中心、上海版权纠纷调解中心,制定并施行《上海市版权公开交易管理方法》。在长宁、徐汇、杨浦、虹口和浦东新区版权产业集聚区设立5家版权服务工作站。在完成政府软件正版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企业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每年评选上海十大版权典型案件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版权产业统计数 据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上海版权产业报告(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占上海GDP的比重达10%以上。

(六)出版‚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以‚文化中国‛和‚世博图书带动战略‛为两大抓手,对外出版内容建设取得新进展。英文版‚文化中国‛丛书已形成180种出书规模,成功输出版权150种,进入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世博图书形成200多种英文出版读物。图书版权贸易呈现良好势头,共引进版权5878种,输出版权1038种,每年版权输出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首次统一组团整体参展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实现版权贸易历史性突破。以主宾市身份参加第五届、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07种‚中国最美的书‛,有5种图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图1-5 2006-2010年上海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数量

(七)服务世博富有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新闻出版全行业全方位对接世博、服务世博,实施推进迎世博图书出版、印刷质量、窗口服务、报刊质量、版权净化、进口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管理等六大工程,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能级。组织出版世博类出版物共780多种,有力烘托了世博文化氛围。首次将出版物纳入世博特许产品。开展世博会特许出版物产品申报组织工作,132款被批准为世博特许产品,总金额约1.6亿元。推动建立上海印刷企业承接境外参展国印刷业务绿色通道,成功解决了上海印刷企业承接世博参展国委托出版物、包装印刷品、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业务问题。组织开展世博类题材出版物和重点出版物的销售工作。全面实施开展世博版权净化工程及反盗版护城行动。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上海新闻出版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为未来上海新闻出版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形势判断

专栏2-1国家政策取向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0年10月15日-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深化,我国新闻出版业同国际新闻出版业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交流和碰撞更加频繁,与世界范围的跨国传媒集团同台竞技,有利于上海新闻出版业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作为文化主阵地和文化产业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产业,创意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产业链条长、科技转型潜力大,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纵深拓展进入新阶段,新闻出版企业活力将日趋增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将更加良好。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的引领作用日渐明显,上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科技、信息、教育、人才优势,为上海新闻出版业创新业态、加快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8 市民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世博后续效应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要机遇,为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历史性契机。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上海新闻出版业未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阅读已经越来越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出版面临转型压力,上海新闻出版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上海出版业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进展缓慢,出版、发行等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出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复合型、外向型等高端人才还比较缺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出版物市场监管和数字版权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新闻出版系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勇挑重任,推动新闻出版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

三、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传统出版转型,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发展,更加注重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上海新闻出版高地建设,为上海建设国 际文化大都市做贡献。

——坚持把导向正确作为新闻出版工作的核心。要始终高举旗帜,弘扬主旋律,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闻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把服务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要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业发展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和优质的服务主体,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推动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新闻出版业态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出版业现代化转型,努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坚持把人才作为新闻出版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闻出版高地。建立健全出版传播体系、新闻出版创新体系、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实现上海新闻出版业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努力实现‚十二五‛ 期间上海新闻出版业新发展、新跨越。

——基本形成导向正确、传输快捷、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出版传播体系。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从群众需要出发,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做好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工作,承担12%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打造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集团,力争国家一级出版社由目前的7家上升到10家。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上海出版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基本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闻出版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重点加强出版内容创新建设。继续实施出版创新工程,加强对优秀作品出版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人才保障促进创新,大力扶持创新人才、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以科学管理强化创新,推动企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以结构调整推动创新,到‚十二五‛末,90%以上的优质传统出版纸质资源实现数字化,50%以上的传统出版企业拥有开展全流程数字化出版的能力。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加强数字出版、绿色印刷、音像电子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着力打造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新闻出版骨干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培育新兴产业、扶持中小企业 和民营企业发展。集聚和培育龙头企业,引领新闻出版产业的整体转型与升级。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积极推动金融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积极搭建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

——基本形成以人为本、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文化环保和版权保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上海书展等重大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适应版权保护新形势,增强版权公共服务能力。

——基本形成调控有力、依法行政、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加强服务。按照公开、透明、高效的原则,‚集中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回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电子系统政务建设为抓手,规范程序、简化环节、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将行政审批和服务工作纳入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在试点基础上继续推进事权委托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和服务体系。继续深化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机制改革。

四、主要任务

(一)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升上海新闻出版影响力 充分发挥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发祥地和中国当 代出版重镇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资源优势,推出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体现上海水准、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促进上海传播能力建设迈向新台阶。

1.实施图书出版重点工程

推进重大题材出版工程。围绕重大主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图书,弘扬主旋律,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系列政治理论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加大党的创新理论通俗类出版物的开发,打造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出版物。

推进出版振兴工程。通过国家重点项目和上海重点项目规划的实施,发挥‚后世博重大题材全书‛、‚近现代上海文献‛等重点出版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230种左右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为抓手,推出一批优秀文化传承精品,提升上海出版整体水平。规划一批适合各层次读者需求的、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大众读物。扩大沪版图书品牌产品阵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推进出版创新工程。加大对优秀原创文化的扶持,出版扶持资金向原创作品倾斜,鼓励支持出版单位开发一批具有文化价值的原创作品。在对出版企业社会效益评估中,进一步加强原创作品的考核力度。培育和壮大原创作者队伍,继续开展‚文学与世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推进出版品牌工程。充分挖掘上海图书出版辉煌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厚重的积淀,关注品牌的培育和建设,积极打造‚名编‛、‚名社‛、‚名书‛。鼓励出版社依托各 自优势,积极打造新品牌,经营好现有品牌,重塑优秀品牌。巩固和发展上海出版在社科、古籍、科技、医药、音乐、书画、美术设计、工具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做到全国专业出版领域最强、最专。充分发挥各出版社自身特色,打造一批旗帜式专业出版社。

2.积极发展报业传媒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努力增强报道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稳妥把握社会敏感问题,确保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抢占舆论制高点。积极施行报纸出版综合质量评估和退出机制,优化报业结构。按照‚自愿优先、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动非时政类报纸转企,基本确立时政类报纸和非时政类报纸市场主体地位。引导报纸资源向实力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报业集团及骨干出版单位整合。推动传统报业数字化,完成上海电子报库暨上海报纸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基于报纸出版内容,多媒体、多介质的报纸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产品体系。

3.促进期刊业健康繁荣发展

按期完成期刊转企改制工作,积极施行期刊出版综合评估和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期刊结构,力争打造1-2家期刊出版集团,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学术期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做大做强时尚类、通俗类、财经类期刊,推进上海期刊向数字化、国际化、集团化、全媒体化、受众细分化方 向发展。基本建成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上海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期刊出版数字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列入SC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品种数明显增加,争取2-3种期刊进入世界同类期刊前10%。

(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阅读文化需求,是新时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要以推进全民阅读为重点,以组织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大力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水平,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

进一步培养公众的阅读习惯,扩大新闻出版市场,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开展‚书香上海‛系列活动,包括书香校园行、书香企业行、书香社区行、书香网络行等。以上海书展和‚4〃23‛世界读书日等重点活动为抓手,做大做强上海全民阅读活动品牌。组织实施‚通识书目‛计划、‚全民阅读报刊行‛等活动。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产品进社区。适应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拓展全民阅读新领域,打造网上、手机等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

2.继续建设‚农家书屋‛

基本形成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分布有效、功能多元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发行网点和‚三农‛出版物的发行,建立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做好运行绩效管理,提高 使用效率。继续编制《上海市农家书屋图书、重点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报纸、期刊采购指导目录

(三)》,推动农村阅读。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营造便民、利民、惠民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店、报刊亭以及社区阅报栏等,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需求。

3.提升‚上海书展‛文化品牌

强化‚全国‛、‚首发‛、‚大家‛概念,把上海书展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百姓最喜爱、面向大众的综合性书展,成为上海标志性文化品牌。着力增强上海书展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全国有竞争力、有实力、有活力的出版社参与书展,吸引更多新品力作参与书展。着力提升上海书展的话语权,力争使上海书展好书、名社、好编辑的三个‚十佳‛评选活动成为业内标杆。着力加大上海书展改革创新的氛围,使之成为全国出版界相互交流的大平台。着力完善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参与者的各类举措,在服务中鲜明体现出版和阅读导向。

4.继续举办上海国际印刷周

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将上海国际印刷周暨上海国际印刷包装产品交易会打造成为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印刷企业和相关产业链服务的一个国际性的服务贸易、信息互通、人才服务、科技研讨、企业展示、学术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印刷产业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交汇融合,引领印刷企业转变发展方式。5.大力推动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建设

加快推动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空间落地。依托‚部市合作‛,建设实体与数字形态的结合、‚面向全国、涵盖古今‛的出版专业博物馆,同时建起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料库。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公共文化设施,持续积累文化遗产,使之成为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推进文化史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陈列展示,再现出版活动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密切关联,展示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6.全面开展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按照上海援疆工作‚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的总体思路,发挥上海行业优势,推动新疆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将优秀汉语出版物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资助出版双语读物,提供适合当地少数民族阅读的出版物。为莎车、叶城、泽普、巴楚等喀什四县的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双语学校捐赠图书和音像制品,每年捐赠约30万码洋。在公共活动区域,建设完成500个阅报栏。鼓励上海印刷企业收购或新建当地印刷企业,开展对当地出版印刷人员的培训,为农副产品开发设计一些新颖实用的包装盒,促进喀什地区经济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建设新闻出版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新闻出版产业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1.大力推动印刷产业转型发展

提升印刷产业能级。编制发布‚上海印刷业产业发展目录‛,引导印刷企业向高端印刷转型。完善‚上海印刷大奖‛评选机制,鼓励印刷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完善印刷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实施细则。到‚十二五‛末,上海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有1-2家印刷企业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有5-8家印刷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增长20%。‚绿色‛认证的印刷企业数量占到1000万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总数的50%。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企业数量占到1000万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的80%。承接境外印刷业务从占印刷工业总产值的9%上升到15%。

稳定发展出版物印刷。保持出版物企业印刷总量基本稳定。推动出版物印刷企业更加注重数字资产平台服务、印前技术和装帧设计,提升精装图书印制质量。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出版物印刷,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按需出版、按需印刷和个性化印刷。鼓励印刷企业在提供纸质版本的同时提供电子版本,鼓励印刷企业与出版单位共同发展数字出版。

大力发展包装印刷。积极支持包装和包装印刷企业的融合,引导包装印刷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鼓励包装印刷企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升包装印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包装,提高包装印刷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强研发防伪包装、智能标签、数字标签等新技 术、新工艺,产生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到‚十二五‛末,包装印刷企业年销售产值达到650-700亿元。

2.促进出版物发行产业发展

出版物发行的销售以年平均增长3%为目标,期末达到120亿元(不包括电子阅读器等新兴产业的统计)。销售网点在原有基础上建成标志性书城2家,大型书城1~2家。大力推进各地连锁经营企业在上海开拓网点。扶持一城网、99网上书店及蜘蛛网等扩大市场辐射力,打造长三角最大的网上书城并逐步向成为全国最大网上书城之一的方向发展。深化探索以卫星为传输手段的数字出版物发行业务。促进以电子阅读器等新颖阅读载体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物销售和数字体验书店的经营,使之成为出版物发行重要的增长点。

3.优化音像、电子出版产业结构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大力扶持骨干音像、电子出版企业和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保持传统音像出版品种、数量、发行总金额稳定增长,促进传统电子出版品种、数量、发行总金额快速增长。积极促进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与图书出版单位加强合作,开展图书配盘、盘配书和电子书出版业务,拓展音像、电子出版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活力。

4.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通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新闻出版项目,加速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围绕科技攻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 ‚卫星数字发行业务‛、‚基于数字互动教室的数字出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电子书包的开发、应用与推进‛等项目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国家复合出版工程‛、‚盛大彩虹城‛、‚第三代电子书数字内容投送平台‘新华e店’、‘辞海天下’、‘云中书城’的建设‛、‚云端音乐连锁营销系统项目‛等项目建设。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重大项目产业化,推动‚沪版图书内容数字化工程‛、‚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上海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上海电子报库暨上海报纸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平台‛、‚CTS版权商务服务(国际)平台‛‚上海版权交易平台‛、‚关于RFID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绿色印刷认证中心‛等项目建设。

5.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产业集聚区建设

建设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要利用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的先发优势,成为在精品内容产出、产值规模、龙头企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继续在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等新兴产业领域做大做强,整合完善电子书产业链,使电子书产业高地建设初具规模。到‚十二五‛末,基地物业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数量超过800家,吸引3-5家国际知名的数字出版企业落户,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推动中国出版集团旗 下重点企业的入驻和项目落地。推动基础教育电子书包试点工程,积极把‚电子书包‛项目推进到教育实践和全产业链合作阶段。推动园区以上海市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数字电视公共服务平台和3G宽带无线全网应用平台作为支撑,促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推动数字出版产品与互联网、手机终端和数字电视的结合,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交易、传输、发布等环节。到‚十二五‛末,入驻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基地年产值实现30亿元。

建设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绿色印刷的产业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成为接纳国际绿色印刷和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实施印刷企业的绿色认证,推动国家环保印刷标准和国家绿色印刷园区准入标准的制定。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总体引进30-50家具有先进印制水平、具备‚绿色‛环保、经济规模和效益突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印刷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专业化配套企业和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入驻。以园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动青浦的出版物印刷、闵行的特色印刷、浦东的包装印刷等区县产业发展,大力打造‚一园多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建设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依托上海音乐和出版的整体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将基地建设成为以原创内容为核心、聚合较为完整产业链的音乐产业集聚区,推动虹口音乐城建设。引进国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代理、咨询、教育、营销等机构,推动中国音乐作品‚走 出去‛。将音乐创新与技术、商业融为一体,通过一系列创新创造活动,每年产生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原创音乐作品,形成音乐出版产业的海派新特色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和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

专栏5-1 上海推动电子书产业发展组织相继成立 2010年5月,俞正声书记就电子书产业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宣布成立推动电子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力推动上海电子书产业发展。2010年6月,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和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的上海市电子书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将重点开展市场调研和产业合作对接,打击盗版,配合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促进各类企业在版权交易、利益分成等方面有序竞争,同时举办各种专题研讨和技术交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顺应‚三网融合‛和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各种资源和媒体形式的融合,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研发面向终端的多媒体数字出版技术,把上海建设成为规模领先、产值领先、集聚度领先的数字出版高地。到‚十二五‛末,形成3-5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领军企业,培育1-2个具有国际知名度、行业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品牌活动,确保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达到600亿 元,并力争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入驻、推动大项目建设等,产值达到700亿元。

1.大力推动数字出版内容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传统出版资源与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与信息资讯服务业等的融合对接,挖掘、提升传统出版内容衍生价值;鼓励健康向上的精品网络原创作品的创作,加快提升民族网游、动漫的自主创新能力。

2.积极探索电子书包试点

根据教育部推动数字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重点围绕开发多线程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和课后作业、建设网络评估系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数字教育产业发展。鼓励虹口、浦东推动电子书包相关产品的研发和试点。发挥上海教育培养资源优势、教育出版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教育出版产业与教育及培训行业的整合创新,着力建设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创新教育出版数字化模式,研发在线教育关键技术,开展在线教育出版,为读者提供数字化、个性化、多媒体、终身化的教育培训增值服务,推动课程网、网络教材、电子书包等教育出版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企业开展数字教育领域的探索研究和试点,联合终端技术企业、软件技术企业联手研发终端产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开发适合数字互动教育的内容产品,积极把握未来数字教育出版市场的商机。

3.建设数字内容投送平台 整合出版资源,加强内容创新,形成覆盖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等各种新兴用户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鼓励建立海量数字内容转换和加工中心,提高资源使用率和数字内容转换、加工的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衔接,依托新华E店、辞海天下、云中书城等平台,努力形成2-3个资源含量、交易额、商业渠道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1-2个海量数字内容转换和加工中心。

4.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关键领域

电子书。依托部市合作机制,根据上海电子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以电子书产业发展带动数字出版产业高地建设。鼓励上海数字出版企业、科研院校等积极参与国家电子书技术标准建设。依托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数字版权交易平台。依托三网融合、3G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研究创新适应未来电子书发展趋势的多媒体数字内容、商业模式。根据市场细分,针对碎片化阅读、长时间阅读、专业阅读、课本课件阅读等不同需要,研发不同介质、不同规格的手持电子阅读器。

网络文学。大力推进网络文学优秀原创作品的创作,加快网络文学繁荣健康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打击盗版,扶持合法运营企业。推动、延伸和完善网络文学产业链,提升网络文学价值。

互动娱乐(包括网络动漫)。发挥上海在网络游戏产业的领先优势,在积极支持盛大网络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以 引进国内其他著名网络公司网游运营总部为重点,围绕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的发展和原创民族网络游戏出口,全力推进网络游戏产业科技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加强版权保护,有效协调、处理发展和监管的关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使上海的网游产业、互动娱乐产业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以迪斯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契机,抓紧网络动漫发布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网络动漫产业链。

网络视听。基于出版产业未来复合出版的必然趋势,积极推动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推动出版产业与网络视听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上海文化创意、传媒产业发达的优势,以‚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中国移动视频产品创新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内容网络视听产业。

手机出版(包括手机报纸、杂志、彩铃、游戏、动漫等)。面向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出版在3G技术支持下迅速发展的市场需要,以打通手机出版产业链为核心,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加强出版流程再造,开发手机出版物。鼓励媒体机构积极开发手机报业务,鼓励数字内容提供商积极同通信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手机出版内容、技术、发布基地,发展手机出版产业。

(五)积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新闻出版资源 充分发挥上海特大型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大力推进新闻出版要素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着力完善发行网络体系,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

1.大力推进新闻出版要素市场建设

充分利用上海在科技、资本、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加快出版物市场和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加大综合性的版权要素市场的培育力度,鼓励建设集评估、质押、投资、融资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版权交易平台。推动通过资本运作、融资等平台建立国际化、信息化的网络发行体系,打造数字发行新业态高地。依托上海国际金融城市建设,推动新闻出版业与金融市场对接,打造融资平台。扩大文庙书刊交易市场、上海书刊交易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加市场经营内容,形成传输快捷、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出版强市相匹配的出版物发行传播体系。

2.着力优化新闻出版空间布局

加强市、区两级政府联动,将新闻出版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群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根据上海空间布局规划、人口分布和导入趋势,选择大虹桥商务区、后世博园区等地建立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大型书城,在市级商业中心或城市副中心、浦东机场等地建立以东、西、南、北、中为框架的以复合型出版物销售为主体的综合性书城;建立健全临港、松江、嘉定等郊区新城的图书发行网络;在继续强化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外文书店的服务功能和发展定位的同时,培育各类特色专业书店,包括 楼宇书屋、数字体验书吧、网络书店等;巩固东方书报亭、便利店、社区、校园、农家书屋等各类便民书店。加强福州路文化街、绍兴路等特色出版街建设。加强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联动,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区域新闻出版业整体竞争力。

3.扎实开展‚扫黄打非‛与出版物市场监管工作 将世博‚扫黄打非‛的好做法机制化,协调交通、机场、铁路的执法力量,把好出版物进入上海的关口。健全全市‚扫黄打非‛组织机构,推进‚扫黄打非‛组织机构向街道(镇)一级延伸。建立和完善市‚扫黄打非‛市场巡察员队伍,督察和促进市场‚扫黄打非‛行政执法工作。扎实开展上海文化环保工程,对校园周边出版物发行网点进行合理规划、实行总量控制。加强对未成年人出版内容的审读力度,重点对卡通类的漫画书和言情小说等‚口袋本‛把好关。加强对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出版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整治。加强网络游戏监管、提倡健康游戏内容,切实落实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施工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六)加大版权服务和管理力度,提升版权保护意识

大力推动版权服务业的发展,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搭建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版权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完善的版权贸易和服务体系,使上海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的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1.继续推进正版软件使用工作

健全软件资产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使用正版软件和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巩固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单位和公办学校、医院全面使用正版软件。按照‚以大型企业为重点,以国有、外商投资、民营大型企业在先,中小企业在后依次推进‛的原则,有序推进本市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基本完成我市国企的软件正版化目标。推动正版软件产品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传统软件产品向在线云服务转型。

2.扶持版权贸易发展

利用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版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引进国外优秀智力成果,提高版权输出效果,推动上海版权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加大对版权贸易机构和版权贸易人才的扶持力度,规范版权贸易行为。引入系列扶持计划,推动各个出版社和版权代理公司聚合资源。继续深化奖励和扶持政策,最终形成鼓励国内版权贸易稳定发展、重点支持国际版权交易,加速推进版权产品与服务出口、推进版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版权贸易促进体系。

3.创建版权示范项目

力争在‚争创国家版权示范城区、示范单位和示范园区(基地)‛评选活动中,形成1-2个国家版权示范城区、1-2个国家版权贸易基地、1-3个版权产业发展基地、1个版权科研教学基地、5-15个版权示范企业。结合上海自身发展特色,建立上海版权产业示范城区、园区和企业评估标准和 指标体系;制定版权服务优秀项目评比标准,对版权服务领域比较出色的项目和案例给予表彰。

4.推进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上海版权综合信息网为基础,联合上海版权服务中心、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版权纠纷调解中心和上海版权保护协会,建设上海版权公共信息平台。建成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平台,推动作品线上申请。依托高校,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版权产业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为上海版权产业的发展方向、规模等提出制定具体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5.推进版权执法管理

联合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等相关部门,每年组织至少一次针对软件和互联网领域侵权盗版的专项治理行动,着力解决本市互联网与软件领域侵权盗版的突出问题,做好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每年做好年度版权十大典型案件的评选工作。加强对图书、软件、音像制品市场和印刷复制企业的监管,集中对全市各大软件市场、计算机生产企业组织巡查,从源头上防止预装盗版软件。

6.促进形成健康的版权融资体系

鼓励版权相关企业利用版权进行版权入股投资、融资质押、上市融资,鼓励操作规范的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和参与各类版权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者兼并版权企业。加大对版权推进版权资产评估工作、完善版权交易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版 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推动版权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版权企业发展。建立健全政府扶助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融资投入为支撑的版权产业融资体系。

(七)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推动已经转制完成的单位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开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1.落实‚三个一批‛要求

落实‚三个一批‛要求,即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做强做大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整体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龙头企业,做优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图书、报刊、音像电子企业。大力支持有引领作用的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骨干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提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迅速做强做大。做优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企业。鼓励专业出版社、高校出版社、报社、杂志社、音像电子出版社等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把文化创造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结合报刊年度核验和日常管理,开展全面的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实施报刊退出机制。将音像、电子出版体制改革同出版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对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人员、资金、设备、场所等方面已不符合年度核验条件的予以注销。

2.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 大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资本、项目等方式,融合、嫁接优质资源,跨媒体、跨行业,分阶段、有步骤地与国有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性深度合作。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工作人员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开拓境外新闻出版市场,努力推动上海民营企业注册成立面向海外市场的新闻出版企业。加强和改进服务,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发挥好新兴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新闻出版人才 培养和集聚新闻出版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内、国际人才高地,为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造就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出版名家,突出选拔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的行业领军人才,着力开发新闻出版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到2015年,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级编辑;熟悉、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出版规律,掌握现代出版业经营管理技术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掌握高新技术、熟悉新媒体新业态的高层次人才达

到400-450人。各领域、各学科、各专业、各门类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000-2200人。高级印刷设计师、高级制版师、高级数字印刷工程师、高级印刷领机、高级校对、高级发行师等高技能人才达到12000-15000人。

2.调整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结构

优化人才结构,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能够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统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优秀出版家、编辑家、企业家、著名经理人和营销商以及其他优秀人才,着力打造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到2015年,本市出版行业从业专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水平达到70%以上,硕士以上学历水平达到40%;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单位从业专业人员职业高中以上学历水平达到7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确保人才资源真正成为促进上海出版业发展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

3.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适应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和出版产业市场化趋势,改革人才选拔、使用与管理方法,加快建设有利于引导、激励、凝聚出版业各类人才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职业培训和实用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聚集出版行业优势、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开放性实训中心体系,建设一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优势。组织在职人员参加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快

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探索突破时空限制的继续教育新途径,实施培训教育的新模式。完善‚新闻出版知识在线‛网上学习系统,进一步发挥新闻出版远程教育作用。建立有利于新闻出版人才来沪发展的‚绿色通道‛。健全海外高层次新闻出版人才引进工作体系,把非公有文化机构的人才队伍纳入行业人才建设体系,实施有序管理,积极培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引导,充分运用版权贸易、实物出口、国际合作、资本运作等手段和方式,基本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走出去‛新格局。

1.积极推动新闻出版产品‚走出去‛

充分发挥上海出版在内容方面的优势,策划出版一批优秀对外出版物,大力推进上海出版产品‚走出去‛,提高‚上海出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开发100-150种‚文化中国‛系列丛书,确立品牌形象,并进入国外100-200所大学图书馆。鼓励和支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现中国‛系列图书、‚汉英对照中医经典文库‛和‚世界中医学本科专业教材‛走出国门。支持第一财经通过权威的财经指数发布、定期举办国际性财经媒体大会等活动,打造成为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财经类新闻媒体企业。支持《上海日报》利用即时打印、网站、英文手机报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构建由报刊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联动的报刊‚走出去‛新格局。支持《新民晚报》海外版等加强在海

外华文媒体中的竞争力。支持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等继续走出国门。

2.大力推动上海新闻出版业参与国际合作

大力鼓励新闻出版企业与国外新闻出版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针对国外市场的新闻出版产品,积极探索利用国外机构发行外向型新闻出版产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在互惠互利中利用海外合作伙伴的市场渠道‚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通过并购、新建等方式,形成自身‚走出去‛市场渠道。积极支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出版走出去‛,与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团在香港和美国建立高端专业出版公司,使中国现代经济、中医药、教材等领域出版物进入国际主流出版渠道。支持上海新闻发展公司与法国拉加代尔服务集团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在全球销售图书、杂志等文化产品。支持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重点推广百年品牌‚朵云轩‛,3-5年内在欧美和亚太地区建立3-5个连锁品牌店。

3.搭建上海出版‚走出去‛服务平台

牢牢把握新闻出版业数字化、新闻媒体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强化网络对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推动作用,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借助网络实现数字化产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互补优势,以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北京图书博览会、香港书展等有国际影响力的书展为平台,开拓国际主流市场。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为载体,推动出版物进出口贸易发展。继续做好‚中国最美的书‛评

选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新闻出版业的领导。要着眼于新闻出版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推动作用和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布局中的重大作用,把新闻出版业纳入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步规划,精心实施。建立‚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分析、预测、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适时进行调整,通过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完成。

(二)加强部市合作、部门联手和市区联动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积极向总署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以及政策‚先行先试‛。围绕做大做强数字出版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出版标准和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吸引重大项目落户上海。充分发挥上海总部经济的综合优势,辐射周边、带动全国,加快发展,做行业的表率。加快调结构、促转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上做好努力服务全国这篇大文章。推动市级政府层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区域优势,体现区域特色,落实配套政策,建设完善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形成联动效应。

(三)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创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手段,优化行政环境,为新闻出版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行政支撑。不断加强新闻出

版、著作权法制建设,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完善以企业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基础的行业管理体系。适应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规范性文件灵活简便的特点,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调结构、扩内需保驾护航。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动新闻出版规章和地方法规制订工作,着力建设管理到位、规范明确、保障有力的新闻出版地方法规体系。深入研究、切实做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产业统计、产业调查和产业规划为基础,以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库为抓手,建立健全新闻出版产业统计、运行检测、分析发布制度。

(四)加强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扩大对新闻出版产业领域基础性、功能性、扶持性、引导性投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加强政策聚焦,实施重点扶持,加强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及扶持资金的决策咨询和绩效评估制度,通过对重大项目的财政支持,引导和带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对跨地区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和国家级出版产业基地,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鼓励其做大做强。推动财政、税收、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政策更有效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原创激励机制、优秀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参与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新闻出版业投资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加快新闻出版行业协会建设

进一步完善出版行业协会、印刷复制行业协会、发行行业协会和版权保护协会等社团组织,推进新兴领域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行业、维护行业合法权益、获取市场信息、研究行业标准、提出投资建议、开展行业统计、发布行业报告、推广行业成果、协调行业价格、开展法规宣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行业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推动行业自律。

附件一:上海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库

序号 2 3 4 5 6 7 8 9 项目名称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期三期工程)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 盛大彩虹城

关于汉王科技入驻上海的引进项目 现代印刷生产基地建设 国家复合出版工程 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

负责单位

上海张江数字出版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金山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新汇集团

虹口区政府、中图公司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汉王科技

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

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标志性大型书城(2个)成城文化商业购物中心 卫星数字发行业务

上海高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申请国家级文化产业孵化器)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意运营中心 CTS版权商务服务(国际)平台

基于2G/3G大型综合性移动电子商圈平台 雅昌上海艺术中心

云端音乐连锁营销系统平台 易博士研究院

沪版图书内容数字化工程

面向移动终端的数字内容管理及发布系统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及相关企业 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直播星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时代出版传媒投资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 上海哈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雅昌

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 金蟾软件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万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三代电子书数字内容投送平台‚新华e店‛的建设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网项目 手机出版平台

讲座网——国民素质教育网络平台项目 云中书城——数字版权阅读与交互平台

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上海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印刷服务平台

基于数字互动教室的数字出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一人一书(OPOB)计划

互联网环境中版权监管和跟踪平台 中国无障碍电影

关于RFID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

上海新华解放数字阅读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红菱数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华师东方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宏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 上海安全印务有限公司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

上海张江数字出版文化创意孵化器建设项目 中国之最(英文名:Wonders of China)极视内容产品数字移动平台 绿色印刷认证中心

连环画数字博物馆策划、运营和建设方案 3D Blu-ray(50GB)蓝光光盘技改扩产项目 上海电子报库暨上海报纸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电子书包的开发、应用与推进 新碟网——全能型电子商务平台 数字出版云端网络服务平台

红光高密度高清晰视频光盘攻关和产业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极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市印刷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

上海世纪创荣数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新汇时代光盘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版权交易平台 数字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移动文化产权交易平台

连环画、年画、宣传画专题资源数据库 数字教育资源知识库

数字教育资源云出版公共服务平台 三维交互数字出版平台 基于三网融合的全媒体学习的平台

数字出版的环境建设——通用型数字出版编撰平台 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平台

99网上书城JIT图书跨地域发行传播平台升级项目

上海版权交易中心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 上海哈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上海世纪创荣数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九久读书人

附件二:上海新闻出版业指标体系

表1 “十一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及结构指标分析

指标 2006年 产值(亿)

图书出版 报纸出版 期刊出版 发行业 印刷业 音像电子出版 *出版物进出口

37.98 12.21 9.21 100.21 347 2.44 3860.62

2007年 产值(亿)37.61 12.31 9.44 118.13 400 3.31 4710.24

2008年 产值(亿)43.16 14.46 10.47 98.67 468 3.1 4857.08

2009年 产值(亿)45.21 15.66 11.21 102.06 483 2.63 4726.89

2010年 产值(亿)

49.5 15.54 11.23 104 585 1.5 4529

2006-2010年平均增速(%)

6.85 6.21 5.08 0.93 13.95-11.45 4.07 43 数字出版 经济总量

38.9 548

63.7 645

760

185 845

220 988

54.21 15.85 注1: 上海市印刷产业2005年产值为298.49亿元,2005-2008年平均增速为16.17%;2006-2010年平均增速为13.95%。注2: 出版物进出口计算单位为万美元。

表2 “十二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及结构指标初步测算

指标

2010年 产值(亿)

图书出版 报纸出版 期刊出版 发行业 印刷业 *出版物进出口

数字出版 49.5(5%)15.54(5%)11.23(5%)104(3%)585(10%)4529(7%)220(22%)

2011年 产值(亿)51.98 16.32 11.79 107.12 643.5 4846.03 268.4

2012年 产值(亿)54.57 17.13 12.38 110.33 707.85 5185.25 327.45

2013年 产值(亿)57.30 17.99 13.00 113.64 778.64 5548.22 399.49

2014年 产值(亿)60.17 18.89 13.65 117.05 856.5 5936.60 487.37

2015年 产值(亿)63.18 19.83 14.33 120.56 942.15 6352.16 594.6 45 经济总量 985 1099 1230

1380 1554 1755

注1: ‚十二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若按年平均增速12%计,则2015年经济总量为1736亿元。注2: 出版物进出口计算单位为万美元。

表3 “十二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发展主要指标初步测算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指标

数字出版占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比重 优质传统出版纸质资源数字化率 产业园区每万平方米总产出 一万平方米以上书店数 ‚三下乡‛码洋数(五年)版权保护服务站建设数 非公经济占全行业总产值比重 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培训时长 承担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比例 版权引进/输出比例

单位 % % 百万 个 万 个 % 学时 % 比例

性质 约束性 约束性 引导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引导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引导性

2010年 23 80 2500 2 500 5 75 72 11.5 4.3:1

2015年 30 90 3000 4 600 10-15 80 75 12 3:1

第二篇: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一讲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篇章,“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实现了年均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十五”末翻番。在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于2006年突破1万亿元,2008年、2009年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74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

(二)结构效益持续改善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61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2%,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基本形成“5、6、7、8”的发展格局,即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接近80%。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6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万亿元;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1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近1.4倍。高技术产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增长,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25%。“十一五”期间消费增速持续领先投资增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首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设立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首批启动了200多个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领域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十五”末的2.31%提高到2.83%;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两番多;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十一五”期间,上海共有200多项(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由上海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累计达到310项,一批阶段性成果实现产业转化。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采取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领域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和技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超过2400项,实现节能能力超过500万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的规划目标有望顺利完成。加大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全面完成第二、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

施第四轮计划。“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累计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全市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8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十五”末的88.2%提高到92.1%,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同时,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十五”末的125立方米减少到76立方米,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从47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63亿元/平方公里。

二、“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之后,上海及时抓住机遇,深化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四个中心”建设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沪深300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信贷转让市场、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等一批金融创新业务取得突破。金融机构加快集聚,至2010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数超过800家,银行间市场清算所、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等功能性机构相继挂牌成立,全国2/3的法人银行落户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显著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跃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一。2010年,全市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为386.2万亿元,规模比“十五”末扩大了10倍。

(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洋山深水港一期二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进展,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启动实施。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船舶登记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本市涉外航运保险业务占全国比重达到2/3。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三。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航运企业入住洋山保税港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三)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推进“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区域大通关合作,启动实施新型国际贸易试点。2010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846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5%。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7万亿元,是“十五”末的近3倍。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十一五”期间,上海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显现

上海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突出位置,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者职业培训、为青年提供职业见习、重点扶持初创期创业组织等措施,实现多渠道就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六年控制在4.5%以内,帮助了一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的“双困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

上岗就业。特别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时制定实施了鼓励创业和稳定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援助“1+3”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与服务,千方百计缓解就业矛盾,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根据国家部署,上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镇保和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养老金,并同步统筹调整最低工资、就业补助、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收入、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待遇等一批标准线。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70%和65%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上海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思路,在全市基本建立了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个险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先后将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建立了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城镇重残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支援外省市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保障政策。2008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2009年,将外省市城镇户籍来沪从业人员、在沪就业外国人、台港澳人员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范围。2010年,开展“新农保”试点,并将本市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基本医保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

(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切实解决好百姓的住房问题,探索构建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新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2500万平方米左右。开展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并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开。完善了廉租住房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5万户,基本实现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同时,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加大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33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超过8000万平方米。

(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和学杂费,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全面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688种药物列入本市基本药物目录并在各基层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郊区三级医院“5+3+1”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养老服务不断改进,养老床位数累计达到10万张,为2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坚持在全市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源头治理力度,每年对来沪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全市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服务、文化活动“三个中心”基本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全覆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初步构建了人才居住证、居住证转户籍、直接落户相衔接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实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同时,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基

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七)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设施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建成设施粮田8.7万公顷、设施菜田1.7万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86个,“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量达到576万吨,连年实现丰收。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十一五”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过3000公里,危桥改造700多座,“万河整治”、“清洁家园”等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区县统筹,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郊区开展对口合作交流。完成1000多所郊区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部分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时报销。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郊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均达到80%。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十一五”期间,上海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充分激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后,上海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聚焦中央、上海、浦东三个层面结合点,按照“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整体设计,制定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了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金融改革和创新、科技体制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外汇管理方式试点9条措施等一些试点经验已经逐步推向全市、辐射全国。2009年,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大浦东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28%;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25%,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约为17%,外贸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额50%以上。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开展了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止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312项。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向社会征求公共政策的意见,向市人代会报送审议100多家市级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了19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

(三)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发展

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体系,基本完成本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市属国资从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等9个行业全部退出,一批国有企业完成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高至30.5%。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改善民营企业准入、融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约6个百分点。

(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89亿美元,其中出口1808亿美元,进口1881亿美元,均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3和近1/2。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对新兴市场的贸易也大幅增长。至2010年年末,累计实到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比重达到近80%。吸引总部经济取得明显进展,至2010年年末,全市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和外商投资性公司837家,比“十五”末增加了413家。“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对外投资达到6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本市对外投资主体数量和投资额分别达到2/3和1/3左右。

(五)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协调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围绕共建共享世博会,交通、信息、环保、金融等重点专题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效,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前一年胜利完成,医疗卫生、民房重建、教育配套、市政等117个援建项目全面交付使用,对新疆、西藏、云南、三峡库区、青海等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

五、积极筹办并成功举办世博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是上海“十一五”期间的一件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上海办成了一届世界性盛会,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光荣任务。

(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上海利用办博契机,加快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近8000亿元。至2010年年末,上海累计建成8座大桥、12条越江隧道。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数达到12 条,总长度达到452.6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300多公里。上海高速路网基本实现了“15分钟进入、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目标。一批世博配套路网和中心城路网改造工程相继完成,长江隧桥工程、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上海成功应对世博大客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世博会举办成功、精彩、难忘

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海将办好世博会作为2010年头等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方针,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优质高效做好各项世博筹办和举办工作。上海世博会创下了多项历史新纪录,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达到246个,累计入园参观人次7308万,举办各类文化演出活动2.29万场,8万名园区志愿者、10万名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197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提供了志愿服务,成为了世博会历史上参与度最广泛的一次盛会。上海世博会生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示了城市文明成果、交流了城市发展经验、传播了先进城市理念、探讨了城乡互动发展,成功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全面促进了国际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成功、精彩、难忘的目标,兑现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世博带动效应明显

世博会举办直接带动了旅游会展、商业销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世博会举办期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亿元,其中园区商业零售额45亿元,世博特许商品销售额310亿元;全市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78%,住宿业客房收入增长了85%。通过成功举办世博会,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全面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凝聚形成了为国争光、全心为民、团结协作、严谨科学、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上海世博会精神,充实和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内涵。上海世博会在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生动展示和探索实践,也为今后上海转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丰富资源、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明确重大政策导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 整治。要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规划纲要草案说,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要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要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完善服务业政策。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规划纲要草案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要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要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要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要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要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进口综合效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 13 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侨务工作,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法律援助。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港澳培育新兴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六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持续推进两岸交往机制化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 15 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坚持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化结构,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加快突破制约科研生产的基础瓶颈,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化发展。完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完善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人才的政策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装备维修等为重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实现未来五年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要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陈海玲、方利平、张忠安、王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

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

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

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

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

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

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

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

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

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

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

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

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

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

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

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

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内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分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等16篇。作用和意义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路线图。即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四条主线,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支点。

下载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十二五规划

    经过五年奋斗,上海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办好世博会的光荣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黄浦区 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静安区 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普陀......

    江苏十二五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

    邢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

    四川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四川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定稿)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