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时间:2019-05-14 21:5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第一篇:“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制定本纲要。

一、“十二五”期间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按照《“十一五”安全文化纲要》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日益浓厚,全民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大型宣教活动的持续开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十一五”期间,共命名全国安全社区204家、国际安全社区42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诚信企业、安全发展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安全生产报刊、图书、网络、音像、文 1 艺等得到了较快发展,丰富了群众安全文化生活,促进了安全文化产业同步发展。通过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文化氛围和思想保障。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安全文化建设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还没有真正树立;二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有待于提高;三是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安全文化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四是安全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时期,是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加快发展,努力开创安全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完成“十二五”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以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为重点,突出超前防范,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创新,增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构建自我约 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以文化促管理、以管理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为完成“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的各项任务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坚持安全文化对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诸要素的推动作用,促进建立安全生产综合防治体系。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三贴近”原则,强化全民素质工程建设。

——坚持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注重实效,注重特色,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发展、创新。

——坚持利用社会资源,实施重点工程,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整体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坚持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普及安全知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本质安全。

(三)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末,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建设及宣教体系,完善安全文化体制机制及标准规范,基本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着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富有特色和推动力的安全文化,为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唱响“安全发展”的主旋律,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和防范意识,——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和理论创新,建立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广泛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大型安全宣教活动,打造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

——繁荣安全文化艺创作,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安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安全文化精品。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安全生产的形势政策宣传,深入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强化全社会安全发展的理念

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和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

认真开展好每年的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送安全文化到基层”等活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提高质量,培育和塑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 力的知名安全文化活动品牌。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全社会不断宣传、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使其进一步深入人心,指导实践,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二)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构建安全文化理论体系,推动安全文化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整合安全生产理论研究资源,针对安全生产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加强安全生产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创建,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安全发展的意识。各地结合实际,通过研讨会、论坛、演讲会、展览等形式,深入研究探讨安全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坚持自主研究和吸收借鉴相结合,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加大安全文化理论成果转化力度,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安全文化建设成果表彰、宣传推广机制。

(三)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舆论氛围

强化主管新闻媒体的业务指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事故快速报道制度;加强对主管报刊的审读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安全生产话语权和主动权,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舆论氛围。健全完善与外部媒体的沟通机制,坚持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正确引导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做好正面宣传,营造主流舆论,充分发挥其对安全生产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作用。

加快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网络,充分利用“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和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现象和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监督、举报,提高举报、受理、处置效率,完善落实举报奖励制度。

(四)加大安全生产法制宣传力度,强化法治教育,提升依法治安水平

大力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五五普法”相结合,重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宣传依法治安思想,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提高安全法制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强化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结合事故案例,以案说法,深入剖析,教育警示人们遵章守法,依法规范全社会的安全生产行为,加快安全生产法制化进程。

(五)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面向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推进安全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规范安全行为。

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争取将安全知识的普及纳入国民教 育序列。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在高等院校开设安全文化知识选修课程,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强化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依法持证上岗。重视和发挥班组在员工教育培训中的阵地作用,加强班组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班组职工自觉抵制“三违”行为的能力;严格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强制性岗前安全培训;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的监督管理,严格特种作业人员准入条件;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工作总体规划和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地方政府分管领导干部的培训。

(六)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发挥典范作用,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完善重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发挥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企业安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组、班组长和群监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安全文化建设重点落实到班组,夯实企业安全基础。组织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交流研讨,积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扎实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发挥各级安委会作用,加强社区安全能力建设,建立安全社区经验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重点推进企业主导型、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全社区建设;以农业生产安全为主导,推进农村安全社区建设。

积极探索制定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规范和评价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加强企业、社区、城市安全文化配套措施建设,总结宣传安全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鼓励、引导和探索安全文化示范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七)大力发展安全文化产业,加强宣教阵地建设,促进安全文化繁荣发展

大力培育安全文化产业,繁荣安全文艺创作。鼓励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文艺团体、中介机构、文化公司等参与安全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加快出版发行可读可视性强的安全文化产品,促进原创性安全文化作品创作;积极推动安全生产文艺团体开展文艺巡演等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兴办公益性安全文化事业,促进安全文化市场繁荣。

推进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推进落实国家级安全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重点行业、地区、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场馆和宣传教育展厅;积极推进各级地方建立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安全文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安全生产宣教网等,打造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网络阵地,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四、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加大安全文化的投入力度,以重点工程的实施推动“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各项目标的落实。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

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组,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建立安全生产诚信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在重点行业(领域)选树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示范企业,鼓励各地开展区域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各单位开展先进班组、优秀班组长推优评先活动,构建国家、地区、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通过现场会、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文化、企业班组建设的典型经验,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持续改进,强化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到2012年,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评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化共享平台基本建立,形成安全文化的知名品牌;到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家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500家。

(二)安全社区建设工程

以安全社区建设为平台,立足安全预防,建立全面事故预防长效机制,提高社区成员预防和应对事故与伤害的能力。实施社区环境安全保障建设,提高社区安全保障能力;实施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减少事故与伤害的发生,降低损失;关注企业 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和职业健康,关注员工8小时以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为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重点推进以企业安全为主的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和以农业生产安全为主的农村安全社区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安全社区600家。

(三)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继续推进和落实《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家安全生产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使广大受众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各类安全事故,模拟演练事故预防和施救方法,学习有关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融科学性、知识性、直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有效提高从业人员、学生、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利用该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各地区、各行业建设各自的安全实践教育基地。到2015年,建设10个以上煤矿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20个以上安全教育示范基地。

(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总体规划,到2012年,形成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和创建标准,到2015年,建成30个以上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五)安全培训教育工程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员的培训教材,注重加强农民工、企业班组培训教材以及多媒体教材的开发,逐步形成以文字、音像、多媒体软件等为载体,质量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加 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健全安全培训师资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逐步构建与安全生产相适应、覆盖全国、功能完备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安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推进将安全文化、安全工程等设为一级学科,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博士点和博士科研流动站,培养高层次的安全专业人才;积极推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全员整体安全素质,为安全生产提供人才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各省(区、市)、各中央企业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适合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并定期评估检查、考核督促,积极交流经验。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应大力指导辖区内各类企业,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设立安全文化建设的专业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创新机制,建立安全文化建设标准体系

建立和完善相关机构体系,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积极与各级政府和企业交流,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特点,指导企业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确立标准化评价体制,完善安全培训质量考核体系。着力研究现实条件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新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职工的行为规律及各类事故中的人为因素,通过对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科学分 11 析和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完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内容和方法。

(三)加大投入,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经费保障体系 拓宽安全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措施,为公益性的安全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确保安全文化研究、传播、教育等活动有效、高效、长效地进行。加快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落实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督促各企业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更好地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工作氛围。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安全文化宣教人员素质 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的专家资源,建立安全文化专家队伍。加强对安全文化宣教队伍的培训,使其掌握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的基本理论以及安全文化宣教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工作方法,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能力。提高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运用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

(五)全面整合资源,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系统内部安全文化骨干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引领作用,做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安全生产类报刊网络、安全文艺团体、宣教机构等要协作配合,形成联动机制,积极投入安全文化宣传和建设。

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参与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安全文化建设咨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进程。鼓励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进行安全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安全产品开发,形成多层次、全社会参与的安全文化宣传队伍。规范安全文化市场,满足全社会对安全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安全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借鉴国外安全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组织举办安全文化建设国际研讨会,积极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和做法。

第二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信息技术是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年是我行加大支农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我行信息化建设现状,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大平台”和“三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为业务经营核心、综合前置系统为系统接入核心、数据交换平台为数据应用核心的现代银行IT架构雏形,“两地三中心”灾备、研发体系建成,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一)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成功能完备、同业先进的总行数据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和珠海异地灾备中心;建成并优化“分网运行、互为热备”的企业网;分支行机房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

(二)经营决策平台。全面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使之成为支撑业务经营、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的核心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大集中,信贷管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建成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经营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汇金宏、反洗钱、反假数据报送、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全行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办公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软件合作开发跟踪与控制管理办法和省级分行软件研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提升IT项目管理规范化水平;制定网络管理办法、机房建设技术规范、安全等级标准和运维管理规范等制度规范。

(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同业领先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初步建成总行集中监控系统、省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机房预警监控系统;完成全网防病毒体系建设;建立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有序推进;各级行有效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体系。总行信息技术部和营运中心分设,成立软件研发和灾备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总行信息技术人才数量显著增加,全行初步建立一支既懂技术也懂管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很多方面甚至超过预定目标,与先进银行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必须把信息化建设提升到全行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离开信息科技支撑,建设现代银行就是空谈。正是由于将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全行的战略高度,确立了赶超型发展战略,我行信息化建设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农发行的实际紧密结合。我行没有零售业务,业务特色鲜明,决定了我行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商业银行模式,必须紧密结合我行实际,建设具有政策性银行特色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底子薄、基础差,信息化建设必须实施开放式发展的模式,既要充分调动全系统积极性,也要广泛利用同业和社会资源。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行信息化建设与现代银行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尚待提高。现有系统仍存在功能不完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对大集中后业务数据的深层次利用不够。二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仍显薄弱。系统运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滞后,保障安全运行的技术手段还需加强。三是信息技术队伍与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不适应。现有信息技术队伍数量、素质、结构仍不足以支撑研发、运维的需要。四是信息技术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制有待完善,产品设计和研发统筹规划不足,管理、研发、运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二、“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行外部配套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将迈出新步伐,信息化建设蕴含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步拓展,客户将更趋多元化,对我行客户响应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多渠道的信息技术生产支撑体系。

其次,随着我行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将提高,难度将加大,管理决策将更加要求精细化和科学化,需要加快建设以数据深度利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管理支撑体系。

第三,外部监管将更多采用信息化手段,要实现行内外系统的有效对接,必须构建安全高效、灵活便捷、严谨规范的金融信息服务架构。

我行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赶超阶段,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将肩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三、“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信息创造价值,科技引领发展”的信息技术文化理念,坚持科技强行战略,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和经营管理要求为导向,坚持以内部自主创新和外部资源引入相结合,转变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我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建设质的飞跃,为全行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围绕中心:信息化建设应以我行改革发展为中心,以响应市场变化和服务业务需求为抓手,采用成熟的技术,建设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行的核心竞争力。

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权威、科学、有效的科技治理体系,总体规划、全面设计,形成统一蓝图,强化应用系统的协同一致性,避免重复建设。

有序规范:充分研究并切实遵循信息化建设内在规律,规范应用架构和技术标准,把握轻重缓急,统筹资源配置,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安全优先:坚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到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设施之中,全面落实外部监管部门和业务稳健运行对风险防控的要求,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风险可控。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夯实“四个平台”,推进响应快速化、产品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渠道网络化和决策智能化,使我行信息化水平整体接近国内同业先进水平。

“四个平台”指:生产经营平台;内部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信息技术基础平台。

为实现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即突出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为目标,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为导向实施信息化建设;实施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的总体设计和管控,发挥整体架构快速支撑业务发展的优势,更加注重提升信息系统的内在价值;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促进“流程银行”建设,更加注重整体协同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进业务和服务创新,更加注重业务与技术双向驱动、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健全IT治理体系,完善管理、研发、运维、安全的规范衔接机制,坚持研发和运维并重,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生产经营平台建设。生产经营平台是提供对外服务、开展业务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搭建了架构合理、支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对客户服务能力为重点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以有效满足信贷管理要求为重点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完善网上银行,建设短信平台,丰富服务渠道;全面实现国际业务信息化;启动中间业务系统和分行特色业务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形成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为核心,包括网上银行、短信平台、国际业务系统的生产经营平台,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支撑主体业务以及各类创新业务,使之成为运行稳定、功能完整、架构灵活的基础运营平台和渠道丰富、结算便捷的产品创新平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多元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

(二)内部管理平台建设。内部管理平台是实现内部工作集约化、流程化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文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业务流程和信息流转的有序衔接,整合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解决数据多头重复录入问题;扩展应用综合办公平台,使之成为高效、协同的全行办公环境;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提高审计覆盖面和效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深化系统应用范围;建设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内容管理等流程驱动系统;启动资金业务、财务管理等系统建设;完善企业信息门户,实现内部管理的统一接入。

到2015年末,构建支持移动办公和多种接入方式的协同工作环境,打破条线分割和部门壁垒,促进流程优化和重组,实现流程规范化、资源可视化、过程透明化和内部管理的刚性控制和有序运转。

(三)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决策支持平台是提供分析预测、辅助经营决策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十二五”期间,要对业务经营数据进行梳理,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目的,实施数据质量工程;以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建设数据仓库;采用商业智能技术,基于数据仓库,启动决策分析模型研究,推进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管理会计、信用风险管理等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实现经营和管理数据在全行范围的共享,以数据仓库为基础,推动建立面向主题、面向市场、面向决策、满足内部管理和外部政策要求的智能应用,力争形成全行完整统一、各有侧重的决策支持平台,为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四)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基础平台是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十一五”期间,实现管理与运行、研发与运行相分离的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建成总行“三大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要健全组织和人员管理、规划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外包管理等IT治理体系。要持续完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确保业务连续性;完善适应“两地三中心”运行格局的运维监控系统;完善安全基础设施,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建设有利于加快软件研发速度和提高软件质量的研发平台和测试平台;以资源动态配置为目标完善网络系统;着手启动需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需求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完成机房标准化工程。

到2015年末,按照业界先进的IT治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整合我行IT决策、组织、流程、人员等各方面因素,在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立项、研发、测试及运维的标准和规范,形成有利于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的IT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做到开发与运维并重,在快速开发应用系统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同时,改善现有软件系统质量和系统安全运维水平,确保重要核心系统的稳定高效。

五、“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十二五”期间是我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利用必将引起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深化信息化组织体制建设。完善适应数据大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强化信息技术部对全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职能,完善研发和运行有序衔接、规范运转机制,完善各级行信息技术部门职能,使总行成为全行管理、研发、数据中心,省级分行成为区域数据和特色业务中心,二级分行成为一线技术支持服务中心。

(三)全面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培养、使用、储备各类专业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我行模式的信息技术核心团队,承担总体IT架构设计、研发管理、核心系统自主测试、运行维护任务。设立专门面向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岗位,拓宽信息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四)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优先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需要。逐步优化投资结构,在继续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适当提高在信息化战略咨询、标准化体系研究、运维体系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

(五)完善研发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外包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总行为主、分行补充的全系统参与的研发机制,引导和调动各级行、各部门的研发积极性,继续充分利用外部专业IT合作厂商、外包合作伙伴的先进经验和成熟资源,提高信息化建设速度和质量。

(六)探索重要核心系统的常态化升级模式。对综合业务系统、综合前置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等核心系统,要加强需求整合,逐步实现产品化研发,形成稳定的持续优化、常态化升级和问题解决模式。对信贷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系统同步升级、同步优化机制。

本文来自: 中间件技术社区论坛(http://bbs.middleware123.com/)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middleware123.com/thread-1995-1-1.html

第三篇:山东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

科学技术在城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推进建设科技工作,是我省建设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建设格局,结合当前我省建设科技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建设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建设科技工作一系列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节约型建设行业创建工作有效推进,墙改与建筑节能工作不断深入,建设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省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推进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一)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围绕城乡规划、勘察设计与施工、城市运营管理、墙改与建筑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先后扶持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项,省节能优秀成果奖23项,186个项目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5个项目列入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6个项目获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立项,24个建设类科技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16个项目列入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设立了山东建设技术创新奖,初步构建了全省建设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成立了山东省建设科技中心,大部分设区市设立了建设科技推广机构,部分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中试基地和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逐步实现了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十一五”以来,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体系、新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技术、变压式排气道技术、地面辐射采暖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化学建材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先后组织科技成果鉴定150余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13项,办理建设工业产品备案1295个。

(三)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围绕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编制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及计价等技术标准、设计图集77件,编制省级工法638项,其中《海水源热泵系统施工工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新型注浆器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法》等50项省级工法获得国家级工法;发布了《山东省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试行)》、《钢结构绿色节能住宅建筑体系技术导则》、《双凹槽石膏空心条板内隔墙技术导则》等技术导则12项,有效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提高了行业发展的规范化水平。

(四)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建设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山东建设技术创新奖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定了《山东省建设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山东省建设科技教育“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山东省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与淘汰(限制)产品目录》等规划计划,明确了建设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建设科技工作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五)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按照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紧密结合、发展新型墙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共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生产新型墙材1330亿块标砖,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新型墙材应用量710亿块标砖,并实现了“禁实”目标,共建成节能建筑1.55亿平方米,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了100%。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全面启动,全省已完成改造1110万平方米,争取国家节能改造资金3亿多元。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试点,有34个项目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威海、德州两市和沂水县被列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通过墙改与节能减排,累计实现节能990万吨标煤,节地21万亩,利废1.3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2580万吨、二氧化硫23万吨,为全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以来我省建设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系列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建设科技

投入仍然偏低,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二是建设科技工作的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一些企业仍然缺乏推进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三是建设科技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建设科技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建设科技人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四是行业整体科技水平仍然不高,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技术研发应用能力不强,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也有待提高。

未来10年,是我省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目标落实、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随着我国建设市场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市场竞争将逐渐从地区竞争、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建设科技水平、切实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要求将愈加迫切。特别是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建设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建设科技发展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强。根据国内外建设科技发展趋势,今后我省建设科技的发展将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需求:一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的建筑设计活动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建筑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三是以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建筑节能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四是以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对科技发展的需求。面对这些挑战和需求,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先进科技的运用为着眼点,不断提高建设科技工作水平,切实推进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山东省建设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应用为主、协调推进、支撑发展”的方针,按照全省建设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技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四节一环保”和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以企业为主体,切实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为实现全省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发展目标

1.建设科技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根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有效科技支持,推动全省城镇建设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的集约化方向转变,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特色城镇;构建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相适应、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筑高效率、低费用、低污染、具有生态特色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统筹、协调和高效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系统;推广和应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复建技术,创建园林生态城市,构筑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

2.建设行业粗放型增长方式有效扭转。在全省城乡建设领域,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基本形成工程技术咨询体系和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技术市场体系;在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全、检测等主要工程技术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总承包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型专业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实现行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显著加强。到2015年,建制镇以上建设工程新型墙材年应用率达到100%。建制镇城市规划区内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启动150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全省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量每年增加10%;积极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到2015年全省新建住宅建筑中采用太阳能一体化技术的建筑面积达到40%以上,通过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至2015年间累计实现节能2200万吨标煤,节地32万亩,利废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800万吨,二氧化硫48万吨。

4.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继续加大重点领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建设科技投入每年增长10%。重点推广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的“四新”成果,不断提

高传统行业科技水平。

5.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降低。积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照明节能控制技术,城市道路和景观照明在现有基础上节电20%,建筑照明在现有基础上节电15%。在城市中推广雨水利用技术,园林、环卫、住宅小区应积极采用集水、节水技术,尤其是雨水和污水回用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建筑和绿化。到2015年,我省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6.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建立建设行业信息化平台体系(包括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业务监管平台等),进一步规范业务工作流程,提高全省建设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推行网上报批服务,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重点行业的有效监管;勘察设计行业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创新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电子政务、基础地理、行业监管、城乡规划、数字城管等五大信息平台。

三、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的主要技术领域

(一)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

──积极研究、引进和改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积极推广运用低碳技术,为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城市(社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建筑运营阶段,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并尽可能多地使用环保、可再生或快速再生材料,以满足对低碳、节能建筑建设的需要。

──研究公交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快速、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控制与改善的相关技术,以及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变化与生态模拟预测技术。

──推广节地紧凑的城市建设模式,改善城市园林绿化方式,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国际合作和老城市“生态化改造”。

(二)推进新型城镇规划与管理

──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相关政策、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技术政策以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奖励机制等相关政策的研究。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城市基于平战结合的地下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改善城市的运行功能。

(三)全面提高城乡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及抗震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大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

──促进既有建筑的安全性诊断与加固改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加强城镇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及大空间公共建筑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以及外墙外保温防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加强城乡自然灾害监测、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该领域的灾害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推进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进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及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开发建筑能效标识系统以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冷热源及室外管网系统调节控制技术以及建筑节能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加强节能建筑围护结构与部品的研发;积极开发结构自保温技术,推广外墙外保温成套技术、屋面高效保温隔热与防水技术、节能门窗与幕墙新产品以及各种遮阳技术等。

──加大降低中央空调能耗和采暖系统能耗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五)积极推行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

──以形成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为目标的新型建筑工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步伐。

──积极开发利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加大对新型结构体系、装饰装修工程和水电、暖通、弱电等专业建造工艺的研究和应用,突破传统建造模式,推行精益建造、清洁生产、文明施工的现代建造模式。

──提高建筑构配件标准化、系列化与定型化程度,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产业化生产比重及在建筑结构体系中的应用率,推进与现代建造方式相匹配的建筑体系和产业化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施工现场装配和机械化生产能力,逐步实现生产制造、现场施工的机械化和手持机具相结合的多层次技术装备结构,全面提升建筑工业化的技术装备水平。

──在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中,逐步推行以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建造体系。

(六)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与功能提升

──建立健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发挥人才优势,科技先行,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创造技术条件。

──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研发建筑节能检测新技术以及既有墙体、门窗、幕墙、屋面的节能改造技术,推进既有建筑电、气、水等设备节能改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以实施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采暖系统和用电用水的节能改造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试点示范引路,推动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等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与管理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七)推行绿色建筑和开发绿色建材

──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的推广机制,建成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和人居环境优秀示范小区,探索生态智能建筑的建设。

──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与成果,实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 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

──推动绿色建材的生产及监测技术的进步,加大高性能、低材耗以及可循环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在工程施工领域积极推行节能环保的绿色建造技术。

(八)推动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发展废弃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推广垃圾生物处理技术。──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实施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建设工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加强村镇垃圾收运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综合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

──建立健全促进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九)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建筑环境保障

──研究开发室内污染控制技术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推动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监测技术、居住区噪声与光环境控制技术和建筑环境绿化降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加强城市水环境改善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中水回用等方面新技术,促进城市水环境的全面改善与综合利用。

──推行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规划先进技术,加强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加强城市雨洪水控制与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划管理政策体系。

(十)推进住房与城乡建设信息化进程

──积极推广智能建筑新产品、新技术,重点推广通过建筑设备智能化实现节能控制和全局优化的新技术。──完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形成较完善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验收体系。

──开发应用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以及数字城市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交易监管、房地产企业信用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运营与监控技术、网格化社区管理技术以及居住区智能化服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加快城市建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平台和小城镇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步伐。

四、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建设科技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积极争取财政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发展基金,推进科技投入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企业、社会、政府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建设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科学性,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形成服务于建设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按照我省建设科技的重点技术领域,启动科技振兴计划,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调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开展科技攻关,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项目运行管理机制。

(二)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健全科技规范体系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修订和完善行业地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对促进行业进步和推广应用前景好的技术,及时提出标准编制建议。对暂无国家和地方标准的科技成果,通过试点示范和专家论证,尽快编制相应技术标准,以指导工程实践。结合建设行业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健全建设行业科技法规体系。定期发布《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目录》,不断充实调整,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用技术推广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建设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应用示范。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推广会,重点推广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的作用,扶持和培育各类技术推广机构,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建设企业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并将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等要求逐步纳入优质工程评定、招投标、资质审查等环节,形成新技术转化推广应用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投资商、开发商的主导作用,推进成套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探索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发展途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四)强化示范工程建设,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继续抓好现有示范工程的建设和验收,全面总结经验,加快组织推广。继续推广实施新的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在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能耗监管系统、绿色建筑等领域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并切实加强对示范工程的跟踪管理和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五)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产业队伍素质

大力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挥学校、企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着力培养建设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建设科技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一线操作人员队伍的素质。以《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山东省建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为指导,大力发展建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开展市、县区领导干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专题研讨培训,提高建设管理干部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支持有关单位围绕行业工作中心,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不断调整充实山东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发挥有关专家在创新体系建设、技术攻关、政策制定、决策咨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完善的专家咨询运行机制。

(六)构建行业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研究、开发、咨询、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推动建设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边、双边联合,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建立一系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示范基地等技术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区域协作和交流,促进省内各地方的科技力量优化组合,保障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完成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科研课题,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在企业各类资质标准审定中,突出企业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工法,突出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标准的建设,提升技术集成和管理集成水平。在建设系统组织的科学技术、工程质量、勘察设计等奖项的评选标准中,将技术创新水平作为重要指标,提高各获奖成果的科技含量。

(七)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度

探索设立建设科技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建设科研开发、科技奖励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制订实施激励建设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争取在科技进步奖项、科技项目计划、科研资助经费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持。继续评选“山东建设技术创新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将科技进步作为企业资质升级与评优的重要条件,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建设科技目标考核工作,采用行政通报、经济激励等手段,将建设科技发展情况列为衡量行业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

(八)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扩大交流合作力度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通过考察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汲取国内外建设科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建筑类企业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作,及时收集行业相关信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省建设科技工作水平。

(九)树立科技兴业意识,强化科技组织领导

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科技兴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建设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各级建设部门及其科技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建设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落实科技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研发经费。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与科技、财政、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整体推动建设科技工作的格局。

建设科技工作涉及领域广、行业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反映城乡建设现代化水平。未来一个时期,全省建设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持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不断开创建设科技工作新局面,推动全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明确重大政策导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 整治。要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规划纲要草案说,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要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要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完善服务业政策。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规划纲要草案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要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要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要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要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要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进口综合效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 13 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侨务工作,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法律援助。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港澳培育新兴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六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持续推进两岸交往机制化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 15 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坚持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化结构,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加快突破制约科研生产的基础瓶颈,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化发展。完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完善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人才的政策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装备维修等为重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实现未来五年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要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陈海玲、方利平、张忠安、王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

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

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

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

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

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

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

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

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

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

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

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

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

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

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

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

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下载“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纲要

    2 内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

    汊涧镇“十二五”法治汊涧建设纲要

    汊涧镇“十二五”法治汊涧建设纲要 各村(居)民委员会、镇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巩固和发展“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市成果,根据宪法、法律法规和《天长市“十二五”......

    江苏十二五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

    邢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

    四川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

    AD0200000-2011-999 上海市新闻出版业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